如何设计篆体印章
篆刻跟书法一样是我国独有的一门艺术,设计一枚好的印章更是一门学问,非三言两语所能言尽。一枚印章包括印文和边款,印文有阴有阳,也有阴阳结合的。把规规矩矩的篆字刻上去是没有艺术性可言的。篆字要经过印化,设计成适合刻印的篆字。这种设计结果应该有很大的艺术欣赏性(请多学习战国以及秦汉古印)。边款艺术是整个篆刻艺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边款,一般泛指刻于印侧或印背的文字、题记,也有图画。边款字体也是丰富多彩,篆、隶、行、草。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1977.htm
印屏的设计可大致分为六种:界线法:界线法是通过线条将印蜕分割在独立的界格内或边线内。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工整典雅,印蜕的布局比较整齐和紧凑,较多印人采用此类方法设计印屏。在用纸方面,可采用多种颜色,如仿古绫纸、仿古宣纸、可用金色、黑色、红色等颜色勾描线框;黄、蓝色宣纸可采用红色、黑色等颜色勾描线框。匀称法:匀称法就是将印蜕和款拓得体地布置在一张印屏上。一般大小基本一致的印蜕即可采用此种方法设计,传递给人一种均等、对称的形式美。错落法:错落法即是将尺寸不一、规格各异的印蜕参错地布置在一张纸上,使得印屏的布局产生虚实轻重变化的效果。衬景法:衬景法就是在印屏上印有各式图案或在印屏上画上图案(如山水、人物、花鸟等),在将印蜕贴在上面,这样就能更好地衬托出印蜕的形式美。但使用衬法必须注意:衬景切不能喧宾夺主,颜色不宜太艳或太浓。签衬法:签衬法就是通过印屏上题签的变化以及题签纸的颜色来衬托印屏,这种签必须使用洒金或彩色宣纸题写。通过对印屏题签的处理来烘托印屏,从而取得更佳的视觉效果。古签法:古签法是通过使用古旧的印谱纸或信笺纸的方式来钤印而制成印屏,从而令其具有古朴典雅的风格。另外,印屏的设计除上述六种之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和方式来设计。如用扇面形、古币形、梅花形、葫芦形等。
2、章法,印章整体的疏密布局。
3、刀法,如何体现自己的设计意图,冲刀求其爽利还是切刀欲其涩重,还是冲切并用。
可参看邓散木《篆刻学》
篆刻印章入门教程如下:
1、挑选印章石料
根据需要找到大小适合的石料,比如初级青田石,或者寿山石,如果送人或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可以选择雕纽的石头。
2、修整石料
根据需要,可以通过目数不同的砂纸去打磨加工一下我们选好的石料,为了看起来更加美观雅致。
3、设计印稿
接下来我们去准备印稿,首先需要通过篆刻字典或历代印风中去对比挑选我们可能需要的字,然后在草稿纸上设计。
4、写印稿
墨写印稿时候需要注意,用墨可以使用胶性稍大的墨汁,用小楷笔写印。而写稿使用的纸张,最好使用连史纸,购买不到的可以用好一点的宣纸代替。打稿前可以依照图中方法,按出石章面痕。
5、水印上石
将打好的印稿倒扣在石章底面,并用毛笔将印稿微湿,随后附几张毛边纸碎块到印稿上面,用手握紧,并用印泥盖子的圆弧一面,在毛边纸上反复刮,目的是让印文能够印到石章表面。
6、刻印
在刻印过程中,有多种刀法,最常见的持刀方法如图,并很坚决的将每个线条刻出来。对于初学者,篆刻的线条的软硬,一般与刻章时候用刀的坚决有一定的关系,越是果断,一刀成,线条的张力越好。
7、翎印
在翎印时,要将印文面与印泥充分接触,然后在一些平整的玻璃面盖出好看的印文,这里需要知道的是,翎印过程中,下面垫子偏软会造成,印文以及印文周边不真实的效果,所以翎印的力度需要日后长久的联系中去把握。
当然,小篆的笔画是粗细一致的,如果在电脑上画的话,最好在后期弄点笔画上的残缺出来,那样才逼真,因为篆刻一般都是刀在石料上刻的,都会有这种残缺感的。
电脑上,用矢量软件,CDR或AI,或位图软件PS,都可以做出来的。
小篆的章带有设计感的话,那就按料面来设计,笔画可以稍微改一点,比如为了和谐,构成感强,有的笔画长一点,或短一点。
一.工具:
刻刀、印泥(书画专用印泥)、印床、毛笔、墨、拓包、拷贝纸、砂纸、牙刷、镜子、剪刀、胶水、宣纸。
二.选材:
适宜学刻用的常规石印材有:寿山石、昌化石、青田石,初学者可以用青田石来练习。
三.画中画:
学习篆刻的基本步骤是:磨章料、写引稿、镌刻、刻边款、拓边款、钤盖(刻边款、拓边款要依据印章的风格来定,不是每方印章都需要的)等等。
步骤一
章法的筹布:亦即打稿,与作品的好坏息息相关。有人说:治印之难,不难於刻,而难於章法。
步骤二
印石的整平:印石在裁割时有倾斜,或上蜡磨光时,印面留有蜡,这时要用砂纸整平,以利上石刻制。
步骤三
上石:通常上石有二种方法:一为把印稿用毛笔反写在印面刻制;二为用耐水纸反拓上石。
步骤四
刻制与修整:依据印文选用合适的刀法来刻制,刀法可分切刀与冲刀二种。
步骤五
边栏的处理:印文工整,边栏要工整;如印文斑剥,边栏也要写意自然。作边之法有:刻、作、磨等法 。
步骤六
边款:刻印之后,在印章左边刻上作者字号、刻制年月等,谓之边款或具款。
步骤七
边款的拓制:拓款的方法与古铜器的拓法相似。拓款的方法有湿拓、乾拓、油墨拓等。
步骤八
印泥的使用:钤印时,左手持印泥盒右手将印面轻轻击打在印泥上蘸均,切忌把印面注印泥上挤压。
步骤九
钤印:将蘸好印泥的印章,对准应钤盖部位轻轻落下,用力镇压。
步骤十
钤毕:印章用过后,应用棉花擦拭乾净,收存起来备用,并小心勿使碰撞。
掌握了篆刻技法当然不一定算得上篆刻入门,但如果不学习篆刻技法,一定是篆刻门外汉,因此,大凡我们现在说的篆刻学习,大都是从篆刻技法开始入手学习的。
我前面曾经说过,学习篆刻技法大致从七个方面着力,即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做印、边款、钤拓,这七部分是整个篆刻技法的完整组成部分,缺哪一块技法学习,都算不上完整的学习,那这七方面的知识又从何学起呢?
有了目的地,总要找到路径啊,今天解决这个问题。
注意这些篆刻书籍均出自图中右下角
你可以看看如下这类篆刻技法书籍资料:
《[清]邓石如篆书-心经》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
《古印陶+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折》
《韩登安的篆刻艺术》
《韩登安篆刻艺术浅述》
《黄牧甫篆刻及其刀法》
《黄牧甫篆刻章法简析》
《李阳冰篆书-千字文》
《盘古开天辟地文》
《图解中国篆刻技法》
《吴昌硕《临石鼓文册》》
《吴让之的书篆研创理念探源》
《吴让之仿秦汉印之研究》
《再谈篆刻章法的形式构成美》
《怎样临摹印章.doc
《怎样学习篆书》
《赵之谦临-峄山刻石》
《浙派经典印作技法解折》
《中国历代印风系列:赵叔孺王福庵流派印风(上)》
《中国历代印风系列:赵叔孺王福庵流派印风(下)》
《篆法百韵歌》
《篆法入门·篆法指南》
《篆刻病印评改200例_韩天衡》
《篆刻美学_刘江》
《篆刻如何用刀》
《篆刻五十讲》
《篆刻艺术临摹的典范-以吴让之仿邓石如印为例》
《篆刻章法50例》
大致学习篆刻,以上七条是目的地,下面三条路是通向目的地的路径:
1、印宗秦汉;2、刀笔并重;3、印外求印。
一、印宗秦汉
这是第一个技法学习入手点,一句话概括就是“遍临汉印五百方,提刀始能心不慌。”
似乎现在最流行的学习篆刻的提纲性概念就是“印宗秦汉”了,但凡有人指路的学习者,最先碰到的老师的指路语就是这一句。如果没有听到老师告诉这一句话,基本可以换老师了。就像学书法,一般情况下是会临摹一下锺繇、王羲之之类的法帖,找找唐代的碑刻,如果老师不从这里入手,好像也挺奇怪。
(汉印)
篆刻学习,更加重于临摹秦汉印章,这有他更深层次的原因。明代沈野在《印谈》里说:汉晋印章传至于今,不啻锺、王法帖。何者?法帖犹借二人临石,非真手迹,致若印章,悉从古人手出,刀法、章法、字法灿然俱在,真足袭藏者也。余每把玩,恍然使人有千载上之意。
啥意思,主要思想是:汉晋时期的印章(基本指的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印章,也即我们说的“印宗秦汉”里的秦汉印章)对于篆刻学习的重要性,相对于书法来讲,不止是相当于锺、王法帖那样重要而已,那些法帖需要有人二次经手刻石或转临,并不是真的“真迹”,而印章则完全是古人手里刻出来的,因此,临摹似乎更能尽得“古人之法”。
学习篆刻从穷本追源的思路上说,篆刻临摹秦汉印章,要比书法取法锺王法帖优越。
(汉印)
我是一直提倡临汉印的,甚至还为此列了一个500方汉印的课程表,依照选中的印谱一方一方地临下去,既学字法、又学篆法、更可以悟到章法、练出刀法,甚至还因此领悟到中国传统艺术门类最重要的“古典精神”。
这种古典精神或许无法用准确的话语描述出来,但一方印章在眼前放着,真正的篆刻人是一眼就能看出这一方印“古不古”,是不是有汉印的基本功在里面。临过汉印的人和没有临过汉印的人,刻出来的呈现出来的古典精神面貌完全不同。中国人有尚古思想,汉印本身也十分直观地包含了至今为止大部分篆刻技法痕迹,篆刻学习者要做的就是不断的临摹,或者直接借鉴,或者受长期临摹形成的技法习惯影响自己的创作。
二、刀笔并重
这是第二个技法学习入手点,一句话概括就是“刻篆渐知刀石臭,临池始觉翰墨香。”
篆刻不仅仅是刀与石的功夫,还需要在笔墨上下功夫,篆刻发展到邓石如才“印从书出”成为中国篆刻史的拐点,这是公认的史实,但这并不是说,古人刻印就是拿起刀来不打草稿就在石料上下刀了,最初的印章也是由篆书水平比较高的“书法家”(制印官)写稿,再由工匠镌刻而成。古代的实用印章之所以有那么高的艺术水平,来源于这些印章背后无数个默默无闻的书法家。
(邓石如的篆刻)
邓石如则完全把书法引入文人篆刻,篆刻由此进入爆发期,各种面目的篆刻作品才“百家争鸣”般涌现在篆刻史上,书法在篆刻发展中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赵之谦说“古人有笔犹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指的就是他对当时篆刻技法方面一味地呈施刀法的现状的批判:过去的古人刻的作品,有笔有墨,现在的人,就知道想尽一切方法用刀,这不好!要注意学书法,并让他在篆刻中与刀味一起体现出来。
(赵之谦的篆刻)
吴昌硕临足了石鼓文,于是篆刻独成吴派雄浑苍古,这是近现代最典型的书法入印的例子。
如果我们说的第一点“印宗秦汉”是要让大家在秦汉印里充分掌握刀法,那么,这一个入手点则是要大家从练习书法入手,充分掌握笔法,并与刀法相配合。
(丁敬的篆刻)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石如创作笔意浓重,丁敬的创作刀味十足,吴昌硕创作笔意浓重,黄士陵的创作刀味十足,这都可以学习,而吴让之、赵之谦这样的刀笔并重的大师也足可成为楷模。
如果仔细观察明代五家到清代几大流派的有代表意义的印家作品,很容易就可以找出这样一条线索,有笔有墨的作品,韵味十足,有刀无笔,生硬干枯,有笔无刀,死蚓墨猪。
怎么做?练书法,掌握运笔方法,遍临明清诸名家流派印,将笔法与运刀结合起来。期待在印面充分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深刻领会笔与墨在篆刻艺术中的交相辉映。
三、印外求印
这是第三个技法学习入手点,一句话概括就是:“砖瓦摩挲秦与汉,锺鼎思虑纣及汤”。
不管是印宗秦汉的向秦汉古印里寻找营养也罢,还是向明清流派名家印里去寻找营养也罢,总之,还在印章里面打转,就算是临摹邓石如、吴昌硕的篆刻作品,也不可能尽得邓石如、吴昌硕的“印外”书法功夫,就算是把赵之谦的300多方印全都临尽,也不可能尽得他在印外钟鼎、石鼓、权量、钱币、砖瓦等方面的造诣,就算学黄士陵10年,也不可能把他对吉金文字的领悟化为己有,怎么办?自己去接触。
(黄士陵的篆刻)
接触的范围需要从文字的发生开始,追至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秦汉所有的与文字有关的,与艺术相关的内容,都应当加入到这个接触范围中来,培养自己的“古典”眼光,增强自己对古典精神的领悟。
这个范围已经很广大和宽宏,但仍不足,“证到此,并不究竟”,说到这里,并不算完。
所有的可能跟篆刻有关的艺术形式,或者有可能让我们产生篆刻意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宇宙之大、品类之微都在这“印外”功夫里,我们眼中所见,心中所想,身内身外,没有东西不影响我们的篆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