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厨房 > 正文

下厨房

迅速的绿草
悦耳的鱼
2022-12-31 06:35:10

【下厨房】产品分析报告

最佳答案
执着的大神
外向的草丛
2025-08-13 23:29:03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美食社区类app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美食宝典。下厨房作为美食社区行业下排名第一的app是否已经做的足够好?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

早在PC时代就有活跃的美食社区产品,如2004年成立的美食天下,随着2010年移动互联网的疾速发展,一系列移动端美食app相继成立,目前菜谱领域内头部的app有下厨房、豆果美食、香哈菜谱等。

根据易观千帆数据,截止到2018年6月(本文所有来自易观千帆的数据均是截止到18年6月),美食社区类app月活跃总人数为2233.4万,全网渗透率为2.3%,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1.2分钟。

在商业模式方面,美食社区类产品的商业模式主要包含广告、电商、数据产出、知识付费四个方面。

产品排名

目前下厨房在App Store总榜(免费)排名186,美食佳饮榜排(免费)名第5,美食社区类排名第一。

截止到18年6月,月活数在1200万以上,美食社区行业下的渗透率达54.9%,为行业第一。

用户粘性

日均启动次数为2.2次,虽然日均启动次数较少,但用户日均使用时长是行业最高,为16.9分钟,远超行业平均的11.2分钟。猜测原因是用户多在在午饭和晚饭期间启动下厨房,做饭耗时较长,而其它时刻打开的较少。

用户次月留存率为34.59%,行业排名第三。

产品趋势

在发展趋势上,下厨房月活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外,而同领域其它头部产品近来皆出现下降趋势。

产品方向

下图为下厨房的重大事件记录,可以看出下厨房以菜谱工具作为出发点,逐渐向美食社区过度,先后增加了”市集”、”厨Studio”等功能,并持续对社区功能进行优化。

小结

下厨房目前行业排名第一,用户活跃度最高,产品发展趋势良好,但是在用户粘性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下厨房是一个集菜谱查询、作品分享、在线购物、知识学习于一体的美食社区。

产品slogan: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

3.2用户分析

性别分析

下厨房用户绝大多数为女性,占比达88.19%,符合我国女性做饭人数比较多的国情。

年龄分析

下厨房的用户年龄24到30岁之间的比较多,这是因为下厨房app以菜谱为核心功能,24到30岁这个年龄段的用户是刚毕业进入社会没多久,有做饭需求但做饭经验又少,所以需要菜谱工具的帮助。这个年龄段之前的用户大多还在校园中,做饭需求少,这个年龄段之后的用户积累了一定的做饭经验,对菜谱工具的需求较少,所以这两个年龄段的用户相对较少。

消费能力分析

下厨房的用户多为中等消费能力的用户,这是因为这类用户对生活品质追求较高,有时间和精力做饭,且乐于分享和学习,其需求和下厨房的功能契合度高。低消费者相对来说对生活品质要求低,不愿付出时间精力去做美食,高消费者多是成功人士,很少自己做饭。

地域分布

下厨房主要用户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区、珠江三角区、华北等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年轻人较多,且大都有一定消费能力。

小结

综上,下厨房的主要用户为发达地区具有中等消费能力的青年女性。

根据下厨房的先用功能,可讲用户场景分为以下几类

做饭场景。通过下图可以看出用户在中午和晚饭间活跃度最高,所以做饭场景是最主要的场景。用户通过搜索功能搜索某道菜或者某种食材的做法,或者当自己不知道吃什么时通过app的推荐来做饭。

社交场景。用户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到社区分享给别人,或者欣赏别人发布的作品,并进行评论、点赞、关注等社交互动。

学习场景。用户通过学习下厨房中的课程,来达到提升厨艺、拓展知识等目的。

购物场景。用户看完某到菜谱后直接通过app购买自己做饭所需的食材或器具,或是购买一些速食来满足自己无暇做饭时的吃饭需求。

下厨房app功能结构分为五大模块:①下厨房②市集③课堂④收藏⑤我

五大模块均可通过底部的Tag进入,其中①下厨房是首页,展示的是关注和系统推荐的内容,②市集是app的商城页,③课堂是在线课程,④收藏用户的收藏和浏览历史,⑤我是用户个人管理页。具体的功能结构图如下:

因为查看菜谱和学习课程流程较简单,文本只梳理较为复杂的购物流程

下厨房的功能可分为 菜谱 、 市集 、 课堂 三个方面,本文针对每个功能各拿出一个典型页面进行分析。

菜谱页面展示

菜谱的核心页面如下两图所示

菜谱需求分析

针对菜谱功能主要场景的需求分析如下:

实际使用过程中需求⑤⑥没有很好的满足,下面分开来说。

对于需求⑤,用户在做饭之前肯定需要了解自己做这顿饭所需的大概时间,以此来决定要不要做这顿饭,以及根据时间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本文给出的解决方案如下,将『用时』和『用料』一样放在菜谱靠前位置,在用户做饭前能对菜谱有个整体认知。

对于需求⑥,菜谱的平均步骤在5个以上,大多数用户不能一口气记住,而做饭时双手沾油、沾水不方便操作手机,所以需要专门的功能来解决这一痛点,下图是本文提供的一种最简单的解决方案,用户只需在准备做饭前点击进入『下厨模式』即可。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更复杂方案如加入语音交互等。

市集页面展示

市集的商城页面如下图

市集需求分析

针对市集功能主要场景的需求分析如下:

由表格可以看出,下厨房并没有为场景⑵提供解决方案,用户有这种需求时只能线下购物或者去其它能即时配送的app内购物,如每日优鲜。所以下厨房可以优化产品,让用户只用下厨房就能买到立刻需要的商品,既提升用户体验,也可以保住自己的用户流量。

下面是本文提供的一种解决方案,下厨房开设线下自营店,或者与已有商店合作,用户既可以线下去下厨房商店购物,也可以线上下单,由线下商店配送。

本小节简单介绍下”课堂”功能的首页,然后分析课程详情页的实际体验感受。

课程首页页面展示

首先看下”课堂客户的整体页面”,采用了搜索+分类+feed的方式,搜索和分类满足了用户目标明确时的学习需求,feed以推荐的形式满足了用户目标不明确时的学习需求。

课程详情页面展示

课程分为图文、直播和视频的形式,本文分析最普遍的视频形式的课程。

课程详情需求分析

针对课程详情的需求分析如下:

实际使用过程中需求①⑥没有很好的满足,下面分开来说。

对于需求①,用户只有试看后才能对课程收获有更好的预期,也可以淘汰掉一些不好的课程,良币驱逐劣币,长期来说对下厨房也不会有什么损失。所以可以如下所示加入试看功能。

关于需求⑥,若在下厨房内增加群聊功能,对于用户来说不用再去第三方app交流,产品体验会更好,对于下厨房自身来说,群聊功能的增加可以巩固用户在下厨房内的社交关系链,能有效提升用户粘性。

基于上文的分析,现将下厨房所处的形式总结如下:

优势

规模领先。下厨房的活跃用户数和用户增长趋势都处于行业第一位。

劣势

1)用户粘性不足。作为一个用户数行业第一的app,留存率仅为行业第三。

2)部分功能有待完善。针对菜谱、市集、课堂这三个主要功能,均有做的不完善的地方,具体已在第5小节描述。

机遇

1)新零售模式的行业空白。本文5.2.2小节提到的线下商店线上配送的模式,在美食社区行业下还无先例,下厨房开设此业务会有行业内的先发优势,并且京东到家、苏宁小店、盒马生鲜等巨头的布局表明了这种模式地良好前景。

2)社区电商的风口。小红书地崛起证明了社区电商的可行性,下厨房自身也是集社区和电商于一体的产品,所以下厨房可以参考小红书,在UGC方面不仅让用户分享菜品,也让用户分享美食类商品,培养一批美食类KOL用户,为自己的电商平台带量。

挑战

1)内部挑战。在美食社区头部产品都采用菜谱+电商+付费内容的情景下,下厨房应该思考如何形成自己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建立自己的核心壁垒。

2)外部挑战。做为重要商业收入的电商业务如何同淘宝、京东、每日优鲜等竞争,建立自己的优势。

“山暖已无梅可折,江清独有蟹堪持”。在现有的菜谱、电商、课程等”梅”无法给下厨房带来核心优势时,下厨房应如何找到自己的”蟹”,巩固自己行业霸主地地位,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最新回答
慈祥的仙人掌
开放的中心
2025-08-13 23:29:03

slogan:

唯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目标用户:

想做菜,但不会做菜的美食爱好者

会做菜,但无处分享的美食爱好者

由此分析得出,下厨房的使用人群主要集中在20-29岁的年轻人群,男女比例保持平衡,它被央视CCTV新闻频道报道为年轻人流行的生活方式APP。

创始人为原豆瓣设计师、UGC行业专家王旭升

1)菜谱运营,一开始把卖相好的,被赞次数多的作品挑出来,放在前面;后来用户觉得太难了,不愿意上传;

调整之后,按照菜谱上传的时间倒序排列,让用户可以看到最近一小时、两小时、一天内的作品,“那他就会觉得这个菜谱好像确实很热门,并且其他人做得好像也不咋地,自己做的比别人好多了,就有信心拍张照片传上去。

2)结构化菜谱形成多分类食谱;

3)社区化关键就是要让每个用户感觉到平等,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内容体系里来;

4)一开始按最靠谱的热门度排序,新用户一搜索,出来的都是最经典、做过率最高的方子。但这样一来就会形成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新菜谱完全没有出头机会,影响新作者的创作热情。具有热度的老菜谱越来越热,而老用户总是看到这些,也会缺少新鲜感。新菜谱进到社区,先给5000次曝光。在搜索列表里,有一个位置是留给新菜谱的。

第一批用户很多是豆瓣上的一些热爱美食的美食爱好者,下厨房做好 之后就给豆瓣的那些美食爱好者发了一些私信,然后就请他们来看一看,他们来了之后看到下厨房,嗯确实这边非常漂亮简洁,就有一批豆瓣的用户在这里驻扎下了,然后这批用户因为确实质量非常的高,后续产生了很多UGC 的优质内容,然后再通过口口相传,这样下厨房的种子用户就积累起来了。首先做的是web,那时候比较早,后来是做了移动端,11 年做了移动端,所以第一批app的用户其实是从web 用户转化过去的。

依靠《万能青年旅店》歌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 , 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传播;每一句文案都考虑传播点?是否让人意想不到,原来还可以这样?首日3w独立访客;或者用户也很快留去;

花了1个月积累1000个作品,鼓励尝试,榜样效应与模仿效应。

豆瓣、微博、微信公众号,电视(明星真人秀下厨类活动)

从2011年到2016年,下厨房完成了从工具到社区到电商的转变。

菜谱相关功能更新

广告 :2013年,“下厨房”收入仅100万元,大多来自品类广告。在“下厨房”上做广告的品类包括食材、调料、炊具、橱柜,甚至超市。既有首页的banner广告,也有将调料、炊具嵌入菜谱的“品牌菜谱”。但品牌广告存在一个问题,就像新浪微博一样,人气博主完全可以借助“下厨房”平台自己做广告,品牌商也更愿意与他们合作,平台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裳。

为一号店导流 :和多数有人气没财气的APP一样,“下厨房”对商业模式进行了诸多探索。最初尝试是往1号店导流,但效果不理想。用户习惯就不是去网上打酱油。多数人看完菜谱会去超市买东西,价值转化发生在超市,没“下厨房”什么事儿。很快,他们放弃了。

食材导流 :2013年8月,“下厨房”上线了生鲜电商项目“有点田”,与北京周边多家有机农场合作,销售农场年卡、打包菜品。王旭升希望借这个产品验证用户网上买菜的习惯,但结果是转化率很低,甚至达不到广告价值。现在,“下厨房”已经把“有点田”的入口隐藏起来,食材导流的尝试宣告暂停。

市集 :主要以食材和厨房用品买卖为主。

衍生品销售 :下厨房从2013年开始,与下厨房美食达人合作出版了美食类图书,主要以菜谱为主要内容。美食图书的出版与销售形成作家分成与电商分成两部分的商业模式。

从最核心的环节,菜谱、清单、社交、电商四个方面进行功能拆解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菜谱的形式上,三款软件均以图文、视频为主。其中,下厨房与豆果美食是从图文蔓延到视频,而厨房故事则是主打视频,由于它的内容产生均由官方精心挑选和制作,所以在整体详细程度和美观程度都高于前两者。

在查找菜谱上,下厨房由于目前主打电商板块,菜谱的展示篇幅不大,在运营上推动用户去展示轻量级的美食秀,而不是复杂的整个菜谱,猜测也是因为平台的菜谱数量已经趋于饱和。

而豆果美食鼓励用户分享和制作美食和新菜谱的程度高于下厨房,从其最新菜谱、各类秀美食板块可以看出。

从菜谱查看的实用性来看,下厨房的优势更加明显,排版清晰,重点突出,尤其ipad版,让用户能在一个屏幕中看清楚整个制作步骤,还添加了计时器功能,但其缺点是留白太多,未充分利用空间。豆果美食的设计则有些粗糙,缺失美感;厨房故事的排版条理清晰,十分有美感,但就真实的使用场景来说,我认为下厨房不用翻页的设计更加实用,但厨房故事由于视频居多,这种设计更符合其核心。

将想做的菜添加到清单后,拿着手机就可以去超市进行菜品的选购了。在这部分的处理上,三款app的形式虽不尽相同,但本质来说差别不大,都能轻松查看、添加和删除。在删除操作上,前两者更符合用户习惯;在美观度上,厨房故事则更有优势。

豆果美食的社交部分强大,厨友间可以发帖交流、在各自感兴趣的圈子交流。且其个人主页展示内容也很丰富。下厨房目前的社交功能也逐渐成熟,甚至单独列出信箱一栏,从工具到平台到电商逐步转化。

对比三款app的电商部分,前两款app均采取商户入驻的形式,下厨房的商品范围目前以厨房用品和食材为主,食材暂时主打烘焙,而豆果美食的商品范围更广,生鲜等都涵盖在内。下厨房的每样商品做到和平台内的菜谱关联起来,而豆果则是在菜谱中生硬的插入不相关商品的广告,体验非常不好。

厨房故事目前仍是一个纯粹的工具型app。

就整体的设计风格来说,个人更偏好厨房故事,大片精致的美图占据版面,真正把制作美食是种享受的理念传递给了用户,从其筛选机制、小贴士、烹饪时间、单位转化等细节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款为零基础用户准备的厨房app。

下厨房由于转型寻求变现,整个app的大部分版面全被推广的商品占据,让人有些失望。个人认为让广告打的低调些,让用户先看到菜谱再触发购买会更恰当。在产品细节上,不如像厨房故事学习,为用户考虑再多些,也有助于老用户的留存。

anyway,菜谱还是非常好用的,鄙人学会的自己爱吃的红烧鱼和红烧土豆,感觉要幸福死了~

悲凉的野狼
大胆的汉堡
2025-08-13 23:29:03
前面三篇文章我们从用户指标、行为指标、业务指标三个维度聊了平时常用的一些数据指标。那是不是有了这些指标我们就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了呢,这肯定是否定的,因为不同的产品或者是不同的模块,是需要选择不同的指标去描述的。所以,这篇文章我们主要聊:选取数据指标的通用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有三步

从最终目的出发,去梳理我们的业务模块,

首先思考:我们产品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以下厨房为例,它的最终目的是卖食材和厨艺教程来变现。

其次再想:如何把最终目的搞大或者搞频繁,以下厨房为例,我们就需要思考如何把更多的食材和厨艺教程。

再次,我们就想到了,可以通过菜谱来这个 手段 来卖食材和厨艺教程,但是呢,菜谱不能直接卖食材,这里我们就需要有 支撑菜谱这个手段的工具 和 支撑菜谱这个手段的手段了。

所以我们得出:下厨房是一款美食内容社区类产品,产品最终目的是通过 社区创作 精美的 图文、视频菜谱 来卖 食材和厨艺教程 来 变现 。

这是一个常见的拆解方法,从最终目的拆解到各个模块, 这样方便我们下一步判断各个业务模块所属的类型及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数据指标。

产品的业务模块一般分为工具模块、内容浏览模块、交易模块、社区模块这四种类型。

像内容浏览模块和社区模块是帮助用户杀时间的,而工具模块和交易模块则是帮助用户省时间的,工具模块和内容浏览模块对于用户而言,它们的的价值来自于产品本身的。交易和社区模块对于用户来说,它们的价值是来自于通过这个模块去连接其他的资源。

下面我们来看看下厨房的哪些功能分别属于什么模块:

创建菜谱、分享我的美食作品属于工具模块

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创建菜谱、分享我的美食作品、立即参与功能是平台给内容生产者提供的快速发布的工具。

下厨房模块分类(关注、推荐、发现)属于内容浏览模块

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通过下厨房的分类进行各种信息的浏览,也就是说,产品通过下厨房模块将双方聚集起来分发信息。

下厨房模块、关注、点赞、分享、评论功能,联系卖家属于社区模块

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下厨房模块用来分发信息,评论、联系商家功能可以与内容消费者进行互动。

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可以关注内容生产者,给他们点赞,也能分享他们生产的内容,还可以与内容生产者进行互动。

市集、课堂模块,丢进菜蓝子功能属于交易模块

对于内容消费者来说:在市集模块可以购买到各种各样的食材,在课堂模块可以购买课程跟专业的讲师学习烹饪。

通过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通过产品的业务目的去倒推,把产品拆成不同的业务模块,大部分业务模块是可以被归到这四种类型中的。

我们根据业务目标把下厨房这个产品拆分成不同的业务模块,并且我们确定了各个业务模块所属的类型之后,接下来我们要为不同的业务模块选择数据指标。

首先,我们要为不同的业务模块选择对应的数据指标之前,一定要搞明白在不同类型的业务模块里我们关注什么?

在乎的是效果,我们关注的是这个工具能不能给我解决问题,这工具模块我们通常关注的是效率。

所以,工具类模块的数据指标一般是从使用量、目标达成率、频次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般描述的是累积量和投入程度,像下厨房里的创建、发布作品功能,这个功能做好了能增加用户的粘性。

用工具一般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关注的是创建、发布作品的成功率,这个如果做好了,用户的满意度就会高。

频次就是用户有没有把这个工具当成习惯,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创建、发布作品的点击频次,如果做好了,用户会养成固定创作的习惯。

此模块本身的内容被浏览了多少,浏览了之后用户有没有产生互动,有没有收藏、评论或转发....。这里我们关注的是内容的质&量。

在这一模块我们通常关注四个方面:

浏览数描述的是有多少次,有多少人浏览

浏览广度描述的是浏览行为覆盖内容库存情况,做好了库存的利用效率会更高。

上面我们说了内容浏览模块就是帮用户杀时间的,所以浏览的时间越长,那就能减少用户使用竞品的时间。

内容互动做好了能加强用户对内容的情感,做好了能增加用户黏性。

交易模块也就是希望用户:买它,买它!在这里我们最关注的是转化率。

所以,交易类模块我们一般从下面四个指标入手:

一般描述的是最核心场景的转化率,转化率越高则表示我们的东西更容易卖出去。

金额是平台总的交易规模,交易规模越大说明卖的越多。

客单价是单个用户的价值,如果这个做的好了,我们在单个用户的价值利益就更高。

如果所有用户都是买一次就走,那我们的产品是没有延续性的,所以我们复购率这个指标来观察用户买了之后,还有没有继续买。这里描述的是收入的持久度,做好了之后会卖更多次。

社区模块作为一个功能类的价值不大,它的价值是在于通过此模块把用户给连接起来,在上面互动,产生内容,用户在上面活跃这个模块才有价值。因此,此模块我们关注的是活跃。

所以,这个模块我们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观察:

发布量描述的是用户创作内容的数量,发布量越高,就有可能能产生更多的话题。

互动量是用户与用户之间互动的次数,做好了之后社区更具活力。

描述的是用户与用户间的关系情况,做发越好,用户就更有可能长期的留在我们的平台上。

通过上面的方法论我们利用最终目的把下厨房的业务流程拆分成了四个模块,拆分模块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模块去还原业务流程。所以,在还原业务的的过程中不要机械的去套前面说的指标,我们要具体问题问题分析。

下面是我为下厨房选取的指标,供大家参考:

矮小的火龙果
难过的戒指
2025-08-13 23:29:03
下厨房会员不值得买。

下厨房是北京瑞荻互动科技有限公司于2011年3月上线的一款美食食谱平台。

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美食做法以及烹饪技巧,倡导在家烹饪、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有版权的实用菜谱做法与饮食知识,2021年3月11日,下厨房APP由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被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通报。

年轻的野狼
清秀的便当
2025-08-13 23:29:03
手机上打开“下厨房”app

2

/7

首页中,点击右下角“我”

3

/7

个人中心中,点击“浏览历史”

4

/7

浏览历史中,就能看到自己看过的菜谱。

点击右上角“编辑”

5

/7

选择菜谱后(可单选,可多选),点击右下角“删除”,可以把对应的菜谱在浏览历史中删除

6

/7

删除后,点击右上角的“完成”或者返回图标即可。

7

/7

总结:

1、查看浏览历史:下厨房app中,点击右下角“我”—浏览历史,可以看到自己浏览过的菜谱

2、整理浏览历史:点击右上角编辑,可以选择部分菜谱在浏览历史中删除开好的锅,平时炒菜时只要是注意热锅凉油,保证不粘锅,但是平时最好要保养一下。所有的菜炒完之后,把锅烧热,然后用水冲洗,刷干净,重新放在炉灶上加热,滑一下油,将多出来的油控出来,然后留着下次用,这就是养锅的办法。经常这样操作,锅是越用越好用,不仅不生锈,而且不粘锅,炒出来的菜也好吃。当然,对于懒人来说,炒完菜可以不刷锅,下次用的时候再刷,锅同样不会生锈。另外,如果有时候没注意,锅出问题了,比如说生锈了之类的,不要怕,重新再开一次锅就行,效果和新开的锅是一样的。熟铁锅的价格不高,几十块钱的就能用,没必要买太贵的千滚豆腐,万滚鱼,凡是豆腐和鱼类,在烹饪的时候,尽量时间久些!时间到位了,这两类食材才会把本身的味道发挥到极致。

小火出清汤,大火出白汤,在炖肉质食材时,想要出白汤,一定要锅内温度够高,才会熬出白汤!而且不能轻揭锅盖,更不能半途加冷水!最最重要的是,千万别往白汤里加醋,否则白汤全部溶解,白搭...

蒸水蛋,想要又嫩又好看,两个重点。第1:打好的蛋液,要把浮泡撇去,第2:水和蛋液比例1.5/1 。水的比例不能超过2,否则不易凝固!蒸多久就看你的器皿深度,和你蒸多少蛋了!

腌牛肉,想要又香又嫩,要分两次腌制,第一次腌制,是上味,第二次才挂粉,中间需隔20分钟!仅供参考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