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是中国古建筑装饰的手法吗
泥塑是中国古建筑装饰的手法。
中国古代建筑非常讲究装饰,所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等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中国建筑的艺术装饰的。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手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木雕、砖雕、石雕、琉璃、泥塑、彩画、壁画等。例如,崇庆天主教堂和牟礼天主教堂主立面就采用了当地的泥塑形式,用浅浮雕的植物形态作为装饰。
泥塑保养
导致古代泥塑破损的原因很多,有人为因素损坏和自然因素损坏。
1、自然因素就有潮湿的影响,水溶性盐类及支撑内部结构的变化,微生物的生长,物理气候(通常指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日晒、雨淋以及风沙的侵袭,大气污染物的作用等等。此外,不正确的修复方法以及使用了一些不适当的修复材料,也往往会加速泥塑的变质。
2、泥塑常见的病变现象主要有空鼓、剥落,酥粉、龟裂起甲、起泡、脱胶掉皮、画面褪色、变色及污染(霉斑、昆虫屎斑、烟熏等)。 泥塑长期保存下去,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保护环境。防止病变的发生比治理病变更加重要,只有彻底地消除、产生病变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泥塑。
3、泥塑的保护重要的还是控制好湿度。因为潮湿是使壁画产生病变的最危险因素。建筑物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这对于保存泥塑的完整性有很大意义。
墙壁要注意保持自然通风,建筑物内空气要保持清治、干燥,建筑物的附近不应当有丛生的杂草,在保存壁画的环境内,温度和湿度要适宜,并且比较稳定,上、下变动不能过烈.只要能做到这点,霉菌和其它微生物也就难以生长和发展。
4、要避免光的影响,绝对不许阳光直射到泥塑上。倘已排除了过量的潮气,一般讲在暗处保存较为有利,最好采用人造光源照明,这样便于控制照明度,更有效地消除光线对泥塑的损害。要防止灰尘、煤烟以及各种有害气体对泥塑的危害. 作为个人收藏的中小泥型塑,也应遵守以上保管事宜。
天津“泥人张”彩塑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天津泥人张作品
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无锡彩塑
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粗货又称耍货,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
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泥塑始于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汉代应召力《风俗通》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女娲抟土造人,这大概是中国神话故事中最具影响的泥塑创造活动。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泥塑在民间已经演变为与普通生活相关的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具有很深的中国地方特色。
天津泥人张
“泥人张”是北方民间彩塑的代表,它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自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他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出来的泥人个个逼真,一时传为佳话。他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他的泥人,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有表现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中瞬间的形象,有正面人物,还有反面人物,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称号——“泥人张”。
“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入棉絮反复砸揉制成为“熟泥”,其特点是黏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置于炉火周围或是自然风干。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人窑烘烧,温度要达700摄氏度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彩塑的用色,现在比过去有了巨大的进步。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爆裂、脱落、褪色,不易长久保存。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使用丙烯色。尽管丙烯色价格较贵,但优点很多,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可以用水冲洗。完成一件作品大概需要30天的时间。
凤翔泥塑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3000年之久,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点的泥塑类手工制品。其彩绘纹样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不尽相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留,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色。
陕西凤翔彩绘泥塑,造型优美,生动形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泥塑内容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多是空心的圆型塑,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其制作方法简单易行,将黏土和纸浆搅拌成塑泥,先做好模子,翻成胎坯晾干,上白色底粉,随后涂彩、绘画和上光。
凤翔泥塑的色彩别具一格,非常艳丽,对比强烈。它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的笔法涂染,给人以明快醒目的感觉。
近年来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相传在明代的时候,朱元璋军队中的第六营兵士扎营于此,这个村便命名为“六营”。六营中那些来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艺,闲着没事,就和土为泥,捏制各种形态的泥活儿当做玩具,并且彩绘示人。后来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旧业,利用当地黏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当地老乡购泥塑摆放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因此闻名,并世代相传,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惠山泥人
与北方“泥人张"相呼应的是江苏无锡的惠山泥人。
在这里,一到农闲季节,差不多家家都做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户户绘彩”的说法。每到过年,在庙会和集市上,人们托个盘子,盘子里放着自己做的泥人四处叫卖,这也是农家的一份收人。在清代,彩塑师王春林制作五盘泥孩儿进献,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赏识。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大量以戏剧为题材的戏文泥人,这也是惠山泥人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惠山有作坊、店铺40多家,专业匠师30多人。慈禧太后60大寿时,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供献内廷,从此惠山泥人成为贡品。
惠山泥人题材多为戏剧人物,如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寿星等。惠山泥人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重点刻画表情。匠人尤其重视彩绘,有“三分坯子七分画"之说。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
在惠山泥人中,惠山大阿福是人们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在惠山还流传着这样的民间故事。在很久以前,惠山一带野兽横行,危害孩童。有个叫“沙孩儿”的小孩,勇斗猛兽,为民除害。为了纪念“沙孩儿”,人们用惠山的黏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儿”形象。后来,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地加工完善,这个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形象,就在人们心中永远地扎下根来。
高密泥塑
山东高密泥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的农民就自己设计用泥制成一种叫“锅子花"(也称泥墩子)的焰火出售。
后来又把装火药的泥坯塑成娃娃型,焰火放过以后,再当玩具或装饰品摆放。以后泥塑的种类逐渐增多,有老虎、狮子、猴子、小狗、小猫、鸡、鸭等动物,也有“白蛇传”、“西游记”、“牛郎织女”等经典故事,并且涂以各种色彩,使其生动形象。
从此,泥塑不再是焰火的附属品,而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手工艺术品了。到清朝乾隆年间,聂家庄泥塑又借鉴了杨家埠年画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和着色上进行改革,并逐步增加了音效和局部动作,使声音、色泽、动作合为一体。每逢集市,都有卖泥玩具的。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1. 挖空法为了稳住重心和节省材料,在造型时先不考虑泥坯的 厚度,完全以实心成型,待到外部稍硬一些时候,再切成若 干部分,挖去内部使之成微空心,局部再用泥修接。
2. 泥板法利用厚薄不同的泥板垒接或切割出自己想象的形象, 并通过各种泥塑技法做出点、线、面和肌理效果进行装饰。
3. 泥条法即用手极泥搓成长条,再把泥条围起来,使它成为一种 器物,在制作时不要多压,而要尽量保留各种形态的泥条。
4. 手捏法这是泥造型中最简单、最实用的方法,可用整块泥塑造 形象,局部再用手拉、捏、搓、卷、压、插、接、贴等技法刻画。
1.纯手工制作,十一道工序,费时半年
纯手工制作,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工序复杂,制作周期为一周到半年。传统的 陕西泥塑创作者主要为农民,他们在农闲或农忙时的夜晚休息时,应连聊天、聚会、看戏时每人手里都拿刺锈或草编,男士则做石器、木活和泥塑。久之,便创作出令人赞叹的并不为人所知的泥塑精品。正是因为每一件都纯手工制作,每一件都有细微的区别,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
2.造型生动活泼,展现黄土耕农醇朴民风
传统的陕西泥塑 俗称“耍货”,该传统始于先秦时期,是老人们赠送给满月小孩的而制作的,造型优美,生动逼真。传统泥塑以老虎挂片、坐虎、立人最具特色。因为对于小孩来说,与虎为伴,才长得旺,才有出息。渐渐地,大人们也开始被这种可爱的泥塑造型所吸引,发展了有人物、动物,也有植物,大都是空心的圆塑体,也有浮雕式的挂片,如猴、观音、财神、京剧脸谱等。
3.选材讲究,在美学的基础上,保证坚固稳定
传统的陕西泥塑,其原材料来自于沉淀数百年的万泉沟,选材讲究,比普通泥塑坚固、稳定,不易变形,方便携带和寄送。在上彩前用白胶粉铺垫,形成一层光滑的保护层,有利于防水的作用。与普通泥塑工艺不同,为了的增加装饰造型之美,个别泥塑品在出模后、晾干前,进行插针的工序,保证点缀小品不脱落,坚固实用,具有美学价值。
4.颜色饱满,大品绿大品红的运用,独具中国传统特色,寓意深远
色彩选择上原来都以红、绿、黑为主色,色彩的对比比较明显。原节日用它来送至亲好朋,来表达主人的一片特有的豪爽和对朋友的祝福之性。各种色块和纹样有着特定的寓意。绿色,意万年长寿;红色,意四季红火;石榴,意多福多子;艾草,意去毒辟邪;海棠,意富贵;蝴蝶,意多福;牡丹,意吉祥高照;贯钱,意万贯利钱。这些有“讲究”的符号,在求生、趋利和避害观念的统摄下,串联组合成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
5.独创白描泥塑,线条流畅,展示素雅清秀
受中国书法绘画的影响, 独创白描类型的泥塑,线条流畅,常为一笔到底,简单不累赘,展现素雅清秀的特点。除了纯白描外,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二度彩绘创作。形成大俗大雅,别具一格的风味,为传统工艺品中所罕见。其实,陕西彩绘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所不同。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意象造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
6.吉祥气象,镇压风水,聚拢财气和生气
出于对图腾的膜拜,人类很早就意识到,创作出各种动物的图腾,是记忆祖先的持久方法。 陕西的土地粗犷、刚劲、豪放,陕西人身上凝聚了的古老而博大的浩气, 其泥塑形态逼真、粗狂、夸张,除了具有美学价值外,还寓有镇宅驱邪、赐福降祥、永保太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