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家具 > 正文

各朝代的根艺的发展史

迷路的耳机
强健的皮带
2022-12-31 02:07:56

各朝代的根艺的发展史

最佳答案
追寻的小鸭子
过时的故事
2025-08-29 22:46:16

根的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它在中国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说它年轻,是因为近些年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说它古老,则因为这门艺术在我国几经兴衰,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树根、竹根创造艺术形象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实践活动,在原始社会用木锄松土,古帝少昊时期雕刻木像,商周时期造木人等木雕作品出现的同时就开始了。我们的祖先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著名史学家常任侠先生曾说过:这种根制装饰品与日本古代叫作“根付”的东西相似,我们民俗端午节小儿佩带苍术根也的原始的遗风。可见利用根材制作艺术和实用品,在原始社会已有萌芽。根的艺术同其他工艺美术一样,从原始人的劳动中逐渐产生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根艺作品也在人类的劳动中逐渐发展和变化。现存最早的根艺作品,到目前为止要算战国时代的“辟邪”和“角形器”了。

1982年,在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清理江陵县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该文物制作与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0年之间。它证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作根艺作品的事实。而从“辟邪”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图案,呈行走之状,富有动势和神韵的特点,可看出古代根艺作品的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的技巧。再从楚人认为墓中有“辟邪”,可以驱邪驱鬼灭灾,保护墓主的安宁,把它当作一种镇墓兽,可看出古代的根艺家对根艺创作已具有了鲜明的思想感情,也说明了一切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现实的制约。

几年以后,湖北荆沙铁路考古队在荆门市十里铺镇王场村包山墓地的挖掘中,从最大的一座包山二号楚墓里,发现我国战国时代比较精致的根艺作品“角形器”。椐考证,这件根艺作品的随葬年代大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时代。它保存完整,造型美观,形状的两只盘结而成的小螭(chī痴),似如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一般。古代艺术家对这种天然根,依形度势,略在局部地方加以雕刻螭头形象以及腹部的纹理,不仅突出自然之美,而且显示出人工技艺十分精巧,可看出根艺创作的“天人合一”之妙,至少已在战国时期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这种乌色树根制作的根艺作品的发掘,不仅可以得知当时先人们如何才采用天然木根创作工艺品螭的形象,当作为古代建筑物或工艺品上常见的装饰物,反映了先人们的审美意趣和楚文化的水平,而且为我国现代根艺研究和事业的继承发展以及技艺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史料。

《曲阜县志》中记载,在西汉时期,孔子的家族曾利用楷(jiē阶)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了拐杖。《汉书·五行字》中记载:“成帝永始元年二月,河南街邮樗树生枝如人头,眉目须皆具,亡发耳。哀帝建平三年十月,汝南西平遂阳乡柱仆地,生枝如人形,身青黄色,面白,头有髭发……”在《钩沈》小说“玄中记”中叙述,“汉桓帝出游,在河上,忽有一青牛从水中出,直走荡桓帝边,人皆惊走。太尉何公时为殿中将军,为人勇力,走往逆之。牛见公往,乃反走还河。未至河,公及牛,乃以手拔牛左足脱,以右手持斧砍牛头而杀之。此青牛是万年木精也”。从孔氏家族的天然拐杖,到汉哀帝时,乡下发现树根如人形及汉桓帝出游,遇河中漂浮着似如青牛般的阴沉木……可看出古代先人们对根木自然美的发现。在《后汉书·郭伋传》中记载:“行部到西河美稷,有儿童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载竹为马,儿童嬉戏之具。

《南齐书》中还有齐高祖赠予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这个“如意”是个像嫩芽箨包的竹冠,似灵芝或云形,而柄微曲象征吉祥的玩赏物,它是采用竹根的自然形态,略加人工雕琢而成的。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不少采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见图)等是实用品,以及宫、厅、轩、堂、橱、和家庭中的豪华根艺陈设,甚至发展成为高贵的艺术礼品和吉祥物品等等,特别是利用树根制作的各种家具尤为常见。

到了隋、唐时期,我国根艺创作随着美术事业的兴盛而相应得到发展,根艺作品不仅在民间流传,为人民所喜爱,也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珍爱。在《新唐书·李泌传》中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的事。《桂苑丛谈》中记载,唐时候有人发现有一种节茎呈四方形竹子,深秋至简,经岁成竹,质坚韧,可做手杖及观赏用。而唐人段公路在《北户录·方竹杖》中,对把方竹削圆上漆制作拐杖评为“庸俗不解事之诮”。可见当时人们对竹子自然形态美的重视。唐代韩愈在《题木居士》中关于“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及“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cuà窜)下余。朽蠧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的叙述,也可看出当时根艺的兴起和被人们所珍爱。韩愈的着两首诗也描述了一件“人物”根艺美术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根如头面干如身”,可看出当时这件作品的作者,将一个带树干的根倒立起来,创作了一件“似人”的艺术作品形象。在作者心目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不的一位普通人,而把它视为一尊“神佛”的形象,既称之为“木居士”。古人认为这一根艺造型,所表达出的形象与思想内容和树根本身所自然形成的“主观意志”有关。这一“天人和一”的根艺美术品,人们把它供奉在庙里,像雕刻家书塑造的泥菩萨一样当成神仙求降福于人间。从这件工艺作品,还可以看出唐代根艺注重根的自然形态,巧用自然腐蚀和虫蛀的效果,把“朽 ”的非凡能力,视为鬼斧神工,使工匠也感到无能为力。它形象地为后人展示了根的艺术不是完全人工所致,而是自然形成的艺术。它“拟人”、“非人”的形象又说明了根的艺术不是“具象”也不是“抽象”的艺术,而是“似是而非”的造型艺术。

在五代时期,画家阮郜绘制的《阆苑女仙图卷》中,也出先了天然木榻、凳等根艺器物……

到了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发展,同时也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采用各种树根雕刻佛像,常常与泥塑媲美。至今在我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中,仍然保存有根雕佛像。同时还为宫廷和庙宇增添了不少贵重文物和陈设。在宋代《太平广记》“荆根枕”中详细地记载着利用荆树根创作狮子形木枕赠送庙上的故事。书中说,古代有一位商人叫张弦,一天他骑着马路过华岳庙前,把马栓在一棵金荆树上便就地睡了起来。突然马受惊拖走了这棵金荆树。张弦惊醒后便追到马前,取下这棵树仔细观察,只见根部形状好像一头狮子,头、爪、腿俱在。张弦将此带到华阴县城,请一位木匠进行雕琢修整,加工成为一个狮子形木枕,献给华岳庙上。这守庙人如获至宝,将它锁在柜中,精心珍藏起来,路过此地的人要用百元钱买通守庙人,才得以看到。这个例子充分地说明了根的艺术在当时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后来随着唐、宋的木、竹雕刻艺术派别的演变和刻技的发展,根艺美术的创作表现形式也出现了技艺上的发展局部雕刻的根雕作品层出不穷,使根的艺术形成了根雕形式。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根艺实用品。元代名画家王振鹏借用根雕的艺术的自然古雅之美,作为他创作绘画作品的素材,他的《伯牙鼓琴图》中香炉几架就是当时的`实用根艺作品。

到了明代、根艺就更加发达。从一些文献记载中,可看到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适合人们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出具有实用价值的高级家具以及其他实用品。尤其当时的跟制拐杖更为出名。明代传有李东阳《灵寿杖歌》:“谁采青壁红琅 ,见之慕之不容口。锡以嘉名曰灵寿,爪之不入行有声,金可同坚石同久。吾家此物旧所有,神与相扶相守。”明代谢在杭所著《五杂俎》书中“物部”记载:“吴中以枯木根作蝉椅,盖本与此。”在“长物志”中也记道:“以天台藤为之,或得古树根,如虬龙结曲臃肿,槎牙四出,可挂瓢笠及数珠瓶钵等器,更须莹滑如玉,不露斧介者为挂,近见以五色芝粘其上者,颇为添足。”除了文字记载,明代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画中,也出现了树根椅子(图1)。在上海市豫园中玉华堂内,至今陈列的根制双椅、玉玲珑麒麟和凤凰等实用品及观赏品,也是明代根艺家们采用榕树根创作出来的(图2)。在《陶庵梦亿》书中,对明代人溪澄有这样的记述:“貌若无能,而巧夺天工……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行之盘根错节,以不易刀斧为奇,经手胳剖磨之而逆得重价”。

到了清代,根艺创作又有了新的成就,在《胤祯妃行乐图》画中,有呈现出天然树根的床。当时著名的《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在故居山东淄博市陈列的文物中,有他自己用树根创作的纸案艺术品。据孔府有关记载,衍圣公孔毓圻曾向康熙帝上贡根雕如意、寿杖等物。清代也有用树根拼接的坐椅(图3:乾隆帝坐椅)。清人顾禄在《桐桥倚桌录·工作》中记载:“杖,俗称拐杖……大抵琢取山中榔、栗、楂老干为之,亦有方竹、剡藤为之者,光润可喜。”又据施鸿保《闽杂记》卷记载:“佛面竹,长一二杖,粗及把,节甚疏,每节有一佛面,眉目口鼻皆具,可谓手杖。俗称定光佛杖。”

解放前,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根艺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宁海、浦江的“柴珠人”雕刻,嘉定、福州等地的竹根创作和树根家具生产逐渐衰落。许多专业艺人改行转业,使这门艺术濒临绝境,后继无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来,根的艺术在全国各地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从事根艺创作的人越来越多,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在1983年《根的艺术》记录影片拍摄后,198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根的艺术联展”,并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根艺研究会,使中国根艺美术走上了正规化、学术化的发展道路。同时将这门艺术定为“根的艺术”简称“根艺”,建立了根艺理论学说,使它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全国各地根艺作者和爱好者进行了10年的不懈努力,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国根艺美术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就。1994年9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由二级学会晋升为中国文联所属的一级学会——中国根艺美术学会。现已在全国各地发展了40多个根艺团体,会员遍布各省、自治区、市。根艺作品的艺术创作和制作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中国根艺美术正以新的姿态,沿着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方向,走向繁荣和兴旺。

最新回答
怕孤单的向日葵
矮小的自行车
2025-08-29 22:46:16

根雕艺术在新宾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元、明时期、女真人就有用树跟做台、架摆放什物的先例。后来一些人便把那奇形怪状的树根,随形就意雕琢成独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并逐渐形成了根雕艺术,一直流传至今。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战国时期的“辟邪”和角形器。在1982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

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该文物制作于战国晚期,约在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间,距今2300年。其形为虎头、龙身、兔尾的四足怪兽,极富动势态神韵,色彩古朴典雅。到了隋唐时期,根艺的发展已经趋于繁荣。南齐书中有齐高祖赠予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同时出现了一些根制实用品、陈设品和家具。唐代诗人韩愈的《题木居士》诗中,也描述了一件根雕“人物”作品。宋元时期根雕作品在宫廷和民间发展,而且有些画家也以根雕作品作为创作的素材。《百乐鼓琴图》中画的许多摆放就是根雕作品。明代,根雕作品更加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清代涌现出一大批根雕艺术家,使根雕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们承继了木雕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根艺作品,至今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及上海的豫园中,仍收藏着许多清代的根雕珍品。清代时期的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等更是在上海豫圆陈列至今。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艺作品的神韵表现得一览无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艺也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而且已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四十多个根艺团体。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根雕艺术厂家不断增加,根艺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艺的创作水平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顶峰。

重要的白猫
含糊的柜子
2025-08-29 22:46:16

根雕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的。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会雕刻木像做装饰品。1982年,从湖北省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期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2300多年前我国古代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

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等实用品和家具。

隋唐时期,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唐时大臣李泌曾经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

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我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至今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这些树根雕刻的佛像,可与泥塑、石雕的媲美。

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

香蕉香菇
伶俐的夏天
2025-08-29 22:46:16

明熹宗天启元年,在江苏苏州,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完成了十二卷《长物志》。这是一本论述建筑、园艺、赏玩、饮食之趣的书,换言之,是一本关于品位的书。晚明之世,商业繁盛,崇尚节俭的风气早已被奢靡风尚所取代。江南富庶之地,富商大贾云集,竞相以豪奢为胜。作为诗书传家的士大夫,文震亨自然看不上这些富豪的恶劣品位,要以此书匡扶风雅。他的好友沈春泽也忍不住出言讽刺:“近来富贵家与一二庸奴、钝汉,沾沾以好事自命,每经鉴赏,出口便俗,入手便粗。”有钱而无文化、无品位,在“真才真情”的文人眼中,这些富贵人无疑就是“土豪”。

奢靡之风遍江南

嘉靖以来,工商业勃兴,许多人因此发财致富。当时的徽商以鱼盐为业,家中白银有上百万两,家产二三十万的不过是中小商人。而明初崇尚俭朴的风气逐渐消退,富豪们开始享受、炫耀生活。

嘉靖时的戏曲理论家何良俊记得,以前松江府的宴会,只是“果五色、肴五品而已”,只有贵客莅临,或者新结的亲家上门,才添“虾蟹蚬蛤三四物”,一年不过一二次。而当时,寻常宴会的菜品数目不仅翻了一倍,而且一定要“水陆毕陈”,还要寻觅远方珍品,以胜过他人。

明末一名绅士宴请当地总兵,宴席上鸡鹅以一对为一盆,水果高六七尺,甘蔗牌下可走三四岁儿。

当时的富豪在口腹之欲上花样百出,且以残酷为乐。譬如烤鸭,“以铁笼罩之,炙之以火,饮以椒浆,毛尽脱落,未死而肉已熟矣”吃羊肉、驴肉则活割其肉,令人不忍见闻。明末的文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记载了当时一种吃鹅掌的方法:将活鹅鹅掌投入沸油,然后丢入水池,任其跳跃,如是数次之后,鹅掌肥厚甘甜。这些方法,被土豪们“转相效尤,血海肉林,恬不为意”。除饮食之外,富豪之家还在居室和服饰上互相攀比。万历《都江县志》中记载:富豪们修建宫室、蓄养姬妾,饮食和服饰跟王公贵族一样,而“妇人无事,居恒修冶容,斗巧妆,镂金玉为首饰,杂以明珠翠羽,被服绮绣,袒衣皆纯采,其侈丽极矣!”按照明代的规定,翡翠珠冠、龙凤服饰是唯皇后、王妃才能穿戴的,但到了晚明,富人家的女性已经毫不顾忌。

家用器具也在这时变得精巧奢华。明代范濂的《云间据目抄》中说,在他的少年时代,民间家具最好也只用银杏木涂上金漆,很少用“细木家伙”,而到隆庆、万历年之后,普通人家也开始喜爱精巧的家具。而纨绔豪奢之家,“凡床橱几桌,皆用花梨、瘿木、乌木、相思木与黄杨木,及其贵巧,动费万钱”。最可见当时江南富豪盛况的,还是南京秦淮河。富豪之家有画舫,以雕栏围绕,翠纱装饰,两旁悬挂着缀有流苏的羊角灯,每条船上有二十多名少年乐手,一边张灯结彩,一边歌舞鼓吹,连绵不绝。

古玩市场一掷千金

江南的富豪们很快将目光从饮食起居转向了古玩,以书画古玩标榜风雅。他们财力雄厚,往往一掷千金。当时的富商吴伯举在扬州做生意,遇到“法书名画,钟鼎敦彝,辄倾囊购之,不遗余力”,价值千金也毫不吝惜休宁富商吴用良则出入吴会,结交名家,收购古图画和古董,一旦有喜欢的,就出十倍的价格。他自诩道:“出百金而内千古,直将与古为徒,何不用也?”

由于富豪们喜欢收藏,书画古董的价格于是水涨船高。当时,王羲之、米芾、怀素的书法,价格往往在千两白银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二千两,相当于晚明一个普通家庭一百年的全部收入。

而昆山富豪周六观为了给母亲庆祝九十大寿,请画家仇英到家里,为母亲绘制《子虚上林图》,以千金为报酬,供给饮食之丰盛超过宫廷,每个月还为他张灯,请女伶歌宴数次。前后历时六年,这幅画才算完成。

但是富豪们有钱,却未必有相应的鉴赏力。《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当时的富商喜欢“高谈宣和博古,图书画谱”,但是却没有眼力,不懂装懂,被读书人传为笑谈。在古董贩子的忽悠之下,这些“贵公子大富人”一面挥金如土,一面晕头转向,“日饮蒙汗药,而甘之若饴矣”。于是,热爱收藏却又容易上当的土豪们大大开发了书画古玩的造假市场,当时的苏州地区,伪“沈、文、唐、仇(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明四家的作品不可胜数,苏州的专诸巷甚至以伪造书画古董而知名。而在松江,有个聪明的古董贩子编撰了一本古代名家手册,叫作《宝绘录》 ,里面全部是伪造的顾恺之、陆探微、展子虔、张僧繇等大家之作,引诱土豪们为之一掷千金。

魁梧的蜻蜓
忧郁的魔镜
2025-08-29 22:46:16
海南岛有的花如下:

1、茉莉:性喜温暖湿润,在通风良好、半阴的环境生长最好。土壤以含有大量腐殖质的微酸性砂质土壤为最适合;

2、朱顶红:又名红花莲,性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温为18至25摄氏度,不喜酷热,阳光不宜过于强烈,应置大棚下养护,怕水涝,喜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

3、玫瑰:阳性植物,日照充分则花色浓,香味亦浓。生长季节日照少于8小时则徒长而不开花;耐寒、耐旱,喜排水良好。

体贴的水壶
大胆的大侠
2025-08-29 22:46:16
阿凝来回答你的问题吧。。。

白玫瑰的话,

可以购买服装和家具。。。

如果你有奇妙花宝的话。

可以去【玲奈儿】那里,

用14个白色玫瑰花{打折后}买蓝水仙平跟鞋。

还有17个白色玫瑰花{打折后}买蓝水仙叶片上衣。

还有【芬妮】那里。

买藤花壁灯,需要13个白色玫瑰花。{打折后}

以及藤花梳妆台。需要14个白色玫瑰花。{打折后}

如果你没有奇妙花宝的话。

可以去家具店【爱芙】那里。

购买古藤角衣架,需要14个白色玫瑰花。{打折后——你可以选择打折日去购买}

抱歉。如果没有奇妙花宝的话。就只能买这一个。。。

这里是阿凝为您提供的资料。

全部自述。如要复制要别处,请备注。

否则,会追究责任的。。。{别紧张,阿凝只是开玩笑。}

希望能帮到各位。并且。祝大家玩的开心。。。

阔达的裙子
典雅的金针菇
2025-08-29 22:46:16

1、桂树:为木樨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者可达7米。叶对生,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 全缘或上半部疏生细锯齿。终年常绿,秋季开花,花簇生于叶腋,呈聚伞状,黄色或黄白色,极芳香,有'独占三秋压群芳'的美誉。

2、迷榖(gǔ):传说中异木名。状如榖(构树),却呈现黑色的纹理,其花光华四射,人们佩其枝叶或花不迷失方向。

3、棪(yǎn)木:为一种乔木,结出的果实像苹果,表面红了即可吃。“棪木”即是今柿树科柿树属君迁树,后来由于“棪木”之的读音为“君”字和“迁”字的合音,致使后人以君迁为名,而“棪木”字为人所忘,既而不知 “棪木”为何物。

4、怪木:生长在猨翼山,十分险恶,人上不去。

5、梓树:即梓,为紫葳科梓属乔木植物,高达15米。树冠倒卵形或椭圆形,树皮褐色或黄灰色。喜光,稍耐阴,耐寒,适生于温带地区,在暖热气候下生长不良,深根性。喜深厚肥沃;湿润上壤,不耐干旱和瘠薄,能耐轻盐碱土。抗污染性较强。梓树树体端正,冠幅开展,叶大荫浓,春夏黄花满树,秋冬荚果悬挂,是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种。可作行道树、绿化树种。嫩叶可食;根皮或树皮、果实、木材、树叶均可入药;木材亦可作家具。

6、枏:楠木。为我国特有,是驰名中外的珍贵用材树种。常绿大乔木,高达30余米,胸径 1 米。主要产于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湖南等地。《博物要览》记载:'楠木有三种,一曰香楠,又名紫楠;二曰金丝楠;三曰水楠。南方者多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纹美。宫殿及重要建筑之栋梁必用楠木。楠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我国的特产树种。楠木皮可入药。

7、牡荆:灌木或小乔木。小枝方形,密生灰白色绒毛。叶对生,掌状5出复叶,小叶片边缘有多数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或稍有毛。圆锥状花序顶生;花萼钟形,顶端有5齿裂;花冠淡紫色,顶端有5裂片。果实球形,称“黄荆子”,黄褐色至棕褐色,作药材用,也可提取芳香油。花果期7~11月。

8、枸杞:茄科枸杞属的多分枝灌木植物,高0.5-1米。枸杞全身是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嫩叶亦称枸杞头,可食用或作枸杞茶。现枸杞子有降低血糖、抗脂肪肝作用,并能抗动脉粥样硬化。

9、松:常绿树。绝大多数是高大乔木。高20~50米,最高可达75米。极少数为灌木状,如偃松和地盘松。松树为轮状分枝,节间长,小枝比较细弱平直或略向下弯曲,针叶细长成束。松树的种类有很多,观赏林木有罗汉松、白皮松等等;工业林木则有赤松、白松、黄花松等等;常见的还有雪松、黑松、马尾松。世界上松树种类将近115种,叶形大都细长似针,通称松针。

10、文茎:传说中的一种树。《山海经》中记载,文茎生长在西山山系中的符禺山上,结的果实像枣,人吃了可以治疗耳聋。

11、白gāo:一种植物名称,具体不详,待考。形状像一般的构树却是红色的纹理,枝干流出的汁液似漆,味道是甜的,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还可以解除忧愁,名称是白gāo,可以用它把玉石染得鲜红。

12、杻(niǔ):杻树,长得近似于棣树,叶子细长,可以用来喂牛,木材能造车辋。

13、橿(jiāng):橿树,木质坚硬,古人常用来制做车子。

14、箭媚(méi):一种节长、皮厚、根深的竹子,冬天可以从地下挖出它的笋来吃。

15、棕树:即棕榈。常绿乔木,高达15米。无主根,须根密集。干圆柱形,直立,不分枝,干有残存不脱落的老叶柄基部,并被暗棕色的叶鞘纤维包裹。叶大,簇生于树干顶端,掌状分裂成多数狭长的裂片,裂片坚硬,顶端浅二裂。叶柄极长。雌雄异株,花期5月,淡黄色,肉穗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核果肾形,初为青色,11~12月果熟,熟时黑褐色。 多为观赏用。

16、樗(chū):即臭椿树,长得很高大,树皮灰色而不裂,小枝粗壮,羽状复叶,夏季开白绿色花。

17、枳:枳树,也叫做“枸橘”、“臭橘”,叶子上有粗刺。复叶,小叶三片,有透明腺点。

18、盼木:长着枳树一样的叶子却没有刺。

19、竹箭:即篠。细竹。

20、棫(yù):棫树,长得很小,枝条上有刺,结的果子像耳珰,红紫色,可以吃。

21、柞:古人说就是栎树。它的木材可供建筑、器具、薪炭等用。

22、构树:楮(chǔ)树。落叶乔木,高达16米;树冠开张,卵形至广卵形;树皮平滑,浅灰色或灰褐色,不易裂,全株含乳汁。单叶互生。椹果球形,熟时橙红色或鲜红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其叶是很好的猪饲料,其树皮是造纸的高级原料材质洁白,其根和种子均可入药,树液可治皮肤病,经济价值很高。

23、桔梗:橘树的茎干。

24、桃枝:一种竹子,它每隔四寸为一节。

25、钩端:属于桃枝竹之类的竹子。

26、檀(tán):落叶乔木,木质坚硬,用于制家具、乐器(亦称“青檀”)。可入药。

27、jì:水松,有刺,木头纹理很细。

28、豫章:古人说就是樟树,也叫香樟,常绿乔木,有樟脑香气。

29、棠:这里指棠梨树,结的果实似梨而小点,可以吃,味道甜酸。

30、无名树:圆圆的叶子白色的花萼,红色的花朵上有黑色的纹理,结的果实与枳实相似,吃了它就能使人多子多孙。

31、嘉果:结出的果实与桃子很相似,叶子却很像枣树叶,开着黄色的花朵而花萼却是红红的,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烦恼忧愁。

32、丹木:红红的茎干上长着圆圆的叶子,开黄色的花朵而结红色的果实,味道是甜的,人吃了它就不感觉饥饿。有人说是槭树,种类较多,秋天叶子变红。

33、若木:神话传说中的树,具有奇异而神灵的特性。

34、榣(yáo)木:特别高大的树木。

35、沙棠:形状像普通的棠梨树,开黄色的花朵,结红色的果实,味道像李子却没有核,可以用来辟水,人吃了它就能漂浮不沉

36、桑树:落叶树,桑叶是喂桑蚕的主要匍食料;桑树木材可以制家俱、农具,并且可以作小建筑材;桑皮可以造纸;桑条可以编筐;桑葚可以酿酒。

37、榛树(zhēn):落叶灌木,结的果实叫榛子,近球形,果皮坚硬。

38、楛(hù)树:形似荆而赤茎似蓍。木材可以做箭。

39、漆树:落叶乔木,从树干中流出的汁液可作涂料用。

40、柏树:常绿乔木,树高一般可达20米。树皮红褐色,纵裂。小枝扁平。叶鳞片状,小形。雌雄同株,球花单生枝顶。球果近卵形。寿命极长。种子、根、叶和树皮可入药;用种子榨油,供制皂、食用或药用。

41、木瓜树:果树也叫楙(mào)树,落叶灌木或乔木,果实在秋季成熟,椭圆形,有香气,可以吃,也可入药。

42、櫰(huái)木:形状像棠梨,叶子是圆的,结红色的果实,果实像木瓜大小,人吃了它就能增添气力。

43、丹树:叶子像构树叶,结出的果实像瓜大小,红色的花萼却带着黑色的斑纹,人吃了它就可以治愈黄疸病,还可以辟火。

44、机木:即桤(qī)木树,长得像榆树,把枝叶烧成灰撒在稻田中可作肥料用。桤木又名水冬瓜树、水青风、桤蒿, 为桦木科,桤木属植物。落叶乔木,叶倒卵形,小坚果卵形或倒卵形,果期11月。

45、椐(qū)树即灵寿树:也就是灵寿木,树干上多长着肿节,古人常用来制做拐杖。

46、梧桐:落叶乔木,高达16米;树皮青绿色,平滑。叶心形,掌状3-5裂,直径15-30厘米。叶柄与叶片等长。圆锥花序顶生,花淡黄绿色;种子圆球形,表面有皱纹,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

47、桃:山桃,又叫榹(sì)桃,也叫毛桃,一种野果木。果子很小,核与果肉粘结一起,桃仁多脂,可入药。

48、李树:落叶果树。中国现有李属植物资源8个种、5个变种, 800余个品种和类型。

49、柘(zhè):柘树,也叫黄桑,奴柘。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子可以食用,树皮可以造纸,根皮入药。

50、枳(zhǐ)木: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多刺,春天开白花。果实黄绿色,味酸不可食,可入药。

51、棘木就是丛生的小枣树,即酸枣树,枝叶上长满了刺

52、柳树

53、无名树:叶子像柳树叶而有红色的纹理。

54、三桑树:树高百仞,无枝,树叶如花团,簇拥在树冠顶部。通常,此树每三棵生长在一处,叶子似桑叶,因此名为三桑。三桑树南面的那棵树,树叶通红如火;中间那棵,叶子金黄;南边那棵,树叶湛青如蓝。

55、栒树:古人常用树干部分的木材制做拐杖。

56、芑:“杞”的假借字。形状像一般的杨树却有红色纹理,树干中的液汁与血相似,不结果实,名称是芑,把液汁涂在马身上就可使马驯服。

57、类杨树:形状像普通的杨树,开红色花朵,果实与枣子相似但没有核,味道是酸中带甜,吃了它就能使人不患上疟疾病》

58、桢木:即女桢,一种灌木,叶子对生,革质,卵状披针形,在冬季不凋落,四季常青。初夏开花,是白色,果实椭圆形。

59、楝:楝树,也叫苦楝,落叶乔木,春夏之交开花,淡紫色,核果球形或长圆形,熟时黄色。木材坚实,易加工,供家具、乐器、建筑、农具等用。又据古人说捣碎楝树的子实可以洗衣,而服食它可以益肾。

60、杤(lǐ)木:这种树木,茎干是方形的而叶子是圆形的,开黄色花而花瓣上有绒毛,果实像楝树结的果实,人服用它可以增强记忆而不忘事。

61、雕棠树:叶子像榆树叶却呈四方形,结的果实像红豆,服食它就能治愈人的耳聋病。

62、举:即榉柳,落叶乔木,生长得又快又高大,木材坚实,用途很广。

63、蔓荆:一种灌木,长在水边,苗茎蔓延,高一丈多,六月开红白色花,九月结成的果实上有黑斑,冬天则叶子凋落。

64、野枣树

65、柞(zuò):柞树,也叫蒙子树、凿刺树、冬青,常绿灌木,初秋开花,雌雄异株,花小,黄白色,浆果小球形,黑色。

66、槐: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和制家具。花蕾可做黄色染料。

67、櫄(chūn)木:与高大的臭椿树相似,树干可以作车辕。

68、酸枣树:酸枣树属灌木科木本植物,很难成树,长到杯口粗细便自然干枯,由根部再生嫩芽。

69、柳树:落叶乔木,柳枝细长,性喜湿地,高可达 20--30米 ,茎50 -60 公分,生长迅速;树皮组织厚,纵裂。

70、竹子:禾本科的一个分支竹亚科的总称,又称竹类或竹子。有低矮似草,又有高如大树。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多年生植物。有一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已知全球约有150属,1225种。

71、五倍子树:盐肤木,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10米。小枝棕褐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是五倍子药源植物,所以称“五倍子树”。

72、橚(xiāo):同“楸”。楸树落叶乔木,树形高大,树干端直。夏季开花,子实可作药用,主治热毒及各种疮疥。

73、簳(gǎn):小竹子,可用做箭杆。

74、天匾:方方的茎干而像葵菜形状,服用了它就能使人吃饭不噎住。

75、蒙木:叶子与槐树叶相似,开黄色花不结果实。服用了它就能使人不糊涂。

76、帝休:叶子的形状与杨树叶相似,树枝相互交叉着伸向四方,开黄色花结黑色果实,服用了它就能使人心平气和不恼怒。

77、栯(yū)木:叶子的形状像梨树叶却有红色纹理,人服用了它就没了嫉妒心。

78、椒:有三种,一种是木本植物,即花椒;一种是藤本植物,即胡椒;一种是蔬类植物。这里指花椒,枝干有针刺,叶子坚而滑泽,果实红色,种子黑色,可以入药,也可调味。

79、帝屋:叶子的形状与花椒树叶相似,长着倒勾刺而结红色果实,可以辟凶邪之气。

80、亢木:一种树木,叶子的形状像臭椿树叶而结红色果实,人吃了它可以驱虫辟邪。

81、蓟(jì)柏:一种树木,形状与牡荆相似,开白色花朵而结红色果实,吃了它的果实就能使人不怕寒冷。

82、櫾(yòu)树:同“柚”。柚子与橘子相似而大一些,皮厚而且味道酸。

83、橘树:常绿乔木,初夏开花,白色。在深秋的时候结果。果实叫橘子,味甜酸,可以吃,果皮可入药。

84、桃枝竹:竹的一种。《酉阳杂俎·广动植序》:“桃支竹以四寸为一节。”

85、钩端:竹名。

86、柤:柤树的形状像梨树,而树干、树枝都是红色的,开黄色花朵,结黑色果子。

87、栗: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板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

88、梓树:紫葳科梓属乔木植物,高达15米。树冠倒卵形或椭圆形,树皮褐色或黄灰色。喜光,稍耐阴,耐寒,适生于温带地区,不耐干旱和瘠薄,能耐轻盐碱土。抗污染性较强。叶大荫浓,春夏黄花满树,秋冬荚果悬挂,是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种。可作行道树、绿化树种。嫩叶可食;根皮或树皮、果实、木材、树叶均可入药;木材亦可作家具。

89、桃:蔷薇科落叶乔木,树皮黑色,为常见的果树及观赏花木。果肉清津味甘,果、叶均含杏仁酣,均可入药。

90、李树:蔷薇科落叶乔木。果树。

91、梅子树:蔷薇科乔木,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叶片广卵形至卵形,边缘具细锯齿。果实球形,味酸。

92、杏树:果树,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分布在我国北方。

93、寓木:又叫宛童,即寄生树。又分两种,叶子是圆的叫做茑木,叶子像麻黄叶的叫做女萝。因这种植物是寄寓在其它树木上生长的,像鸟站立树上,所以称作寄生、寓木、茑木。俗称寄生草。

94、海棠树:属蔷薇科植物,叶片为椭圆形,花瓣呈倒卵形,既有草本也有木本,有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四季海棠等多种。具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等功效。

95、栒(xún):木名,可以作为策与杖。

96、楢(qiū):一种木材刚硬的树木,可以用作制造车子的材料。

97、棷(zōu):不详何样树木。

98、椫(shàn):也叫白理木。木质坚硬,木纹洁白,可以制做梳子、勺子等器物。

99、杨树:杨柳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的通称。全属有100多种,中国有50多种。木材用作民用建筑材料,生产家具、火柴梗、锯材等,同时也是人造板及纤维用材。叶是良好的饲料。

100、弞(shěn)杻:杻树的树干都是弯曲的,而弞杻的树干长得比较直,不同于一般的杻树。

101、槠:槠树,结的果实如同橡树的果实,可以吃,木质耐腐蚀,常用来作房屋的柱子。

102、桓:桓树,树叶像柳叶,树皮是黄白色。古人说它又叫无患子,可以洗涤衣服,除去污垢。

103、椆:据古人说是一种耐寒冷而不凋落的树木。

104、櫄:又叫杶树,形状像臭椿树,树干可制做车辕。

105、櫐(紫藤树):又叫做滕,古人说是一种与虎豆同类的植物。虎豆是缠蔓于树枝而生长的,所结豆荚,成熟后是黑色,有毛刺外露,像老虎指爪,而荚中豆子有斑点,像老虎身上的斑纹,所以又叫虎櫐。虎櫐,即今所说的紫藤。櫐,同“蘽”,蔓生植物。

106、帝女桑:一种桑树,树干合抱有五十尺粗细,树枝交叉伸向四方,树叶方圆有一尺多,红色的纹理、黄色的花朵、青色的花萼。

107、杨桃:羊桃,形状像一般的桃树却是方方的茎干,可以用它医治人的皮肤肿胀病。

108、桂竹:竹子的一种。古人说它有四、五丈高,茎干合围有二尺粗,叶大节长,形状像甘竹而皮是红色。

109、扶竹:即邛竹。节杆较长,中间实心,可以制做手杖,所以又叫扶老竹。

110、筀竹:就是桂竹。据古人讲,因它是生长在桂阳地方的竹子,所以叫做桂竹。

111、菌竹:一种小竹子。

112、檿:即山桑,是一种野生桑树,木质坚硬,可以制做弓和车辕。

113、雒(luò)棠树:不知是何树。

114、据树:据古人解说,是凭依桑树一边吃桑叶一边吐出丝,像蚕似的。这大概是图画上的形状。

115、甘柤(zhā):传说中的一种树木,枝干都是红色的,花是黄色的,叶子是白色的,果实是黑色的。

116、甘华:传说中的一种树木,枝干都是红色的,花是黄色的。

117、建木:形状像牛,一拉就剥落下树皮,样子像冠帽上缨带、黄色蛇皮。它的叶子像罗网,果实像栾树结的果实,树干像刺榆。

118、栾:传说中的一种树木,树根是黄色的,树枝是红色的,树叶是青色的。

119、苉:即刺榆树。

120、鸟秩树:不详。

121、甘木:即不死树,人食用它就能长生不老。

122、枫木:古人说是枫香树,叶子像白杨树叶,圆叶而分杈,有油脂而芳香。

123、朱木树:红色的枝干、青色的花朵、黑色的果实。

124、柜格之松:树名。不详。

125、白木:一种纯白色的树木。

126、朱木:树皮、树枝、树干都是红色的,叶子是青色的。

127、槃(pán)木:盘旋弯曲一千里的大树。

128、牡丹: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木本名贵花卉,根皮入药,花朵颜色众多,有粉色,红色,白色等等。

拓展资料: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代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山海经》

疯狂的大象
儒雅的汽车
2025-08-29 22:46:16
马未都和他的博物馆

北京作为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不仅名胜古迹多,博物馆也多。据统计,北京已有博物馆100多座,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文人和游客。1996年底,博物馆家族又增添了新的成员,这就是北京市第一批、也是中国首批经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建立的四家私人博物馆,以收藏陶瓷和明清家具闻名的马未都先生创办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家。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坐落在著名的古文化街——琉璃厂西街,和著名老字号荣宝斋、中国书店紧挨着。据馆长马未都先生介绍,“观复”一词来自《老子》一书“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为观天复地,事物往来:另有研究喜爱古玩收藏乐趣无穷之意。博物馆是一座临街的仿古建筑,两层楼连同地下室共三层,面积四百多平方米。与京城其他国立博物馆相比,自然属小型化、亲切化,这正是主人的办馆宗旨。步入其中,你会被那精美的青花瓷器、凝重的明清家具以及环境装修所蕴涵的古朴之风所打动。博物馆内、处处体现主人的精心设计,布局、陈设、灯光都非常讲究,强调展品的展示效果。馆内的陈列和使用的物品都是货真价实的文物,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楼厅堂正中,悬挂着清代名家汪元的《五老赏古图》,两旁对联,是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所书:“门无俗士驾,人有上皇风。”左侧,一扇晋陕民居的木门,斑驳厚重。透过中堂正面草帘,可以窥见后侧布置的一间旧时代文人的书房,大大的书案摆放着文房四宝,靠墙立着一排古式的樟木书柜,其中珍藏着整套4000多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重版的《四部丛刊》。二楼是展厅,陈列着明万历至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的70余件青花瓷器,这是该馆第一个展览《明末清初青花瓷器展》。1997年以来这里又举办了“中国古代文具展”、“中国古代门窗展”、“明清箱匣展”、“宋辽金元古瓷展”、“明清金属艺术展”以及“观复小品展”等。展厅内还摆放着精致的清代硬木家具、插屏和雕花木窗,其中最显眼的是一座黄花梨方台令人称奇。地下室的布置也是别具匠心,这里有“雍风精舍”视听室、堆云茶室、“惟此闲房”娱乐室、书房和古典酒吧,它们是专为文物收藏者和爱好者们提供的休闲品茗和交流会友、谈天说地的场所。 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是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中年人,他出身不是名门,也非收藏世家,本人也没有受过正规的大学教育。他去农村插队做过知青,到工厂做过工人,以后凭着对文学的执着和热爱,做上了杂志编辑,也当上了作家。写过一些冲击文坛的报告文学,出过小说集,也策划过名噪一时的电视系列剧。当众人对收藏古物还未成风的1982年,每月基本工资仅有五六十元的他就开始迷上了古玩收藏。凭着学识和自信,他挪用了家中购买电视机的1600元,买了第一件藏品——一副镶有宋、元时期钧瓷残片的四扇挂屏。据说,几年后,同样的挂屏在香港的一次拍卖会上卖到了14万港币。凭着比别人早一步的行动,他成了收藏瓷器和古家具的“大腕儿”;所著《马说陶瓷》成了文玩收藏爱好者的入门必读书;凭着先行一步,他开办了第一家私立的为古玩收藏和藏品卖方的中介公司“观复斋”,除保证为购买者提供珍品外,免费提供鉴定服务;还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会员制收藏俱乐部“观复雅集”。马又先行一步,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正式对外开放的私人博物馆;接着又开了个古家具馆,总算把多年收藏的明清家具找到了个合适的地方展示出来。

马未都是文人、是收藏家,也是商人。隔三差五,马还专门为爱好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驻京使馆、商社人员讲上一课,例如如何鉴赏和收藏中国的古典艺术等等,到时不管是高级的官员,还是高贵的夫人,黑皮肤的、白皮肤的,或坐凳、或坐椅,或席地而坐,兴致勃勃地听马授课。马一贯的冷面,不动声色地侃侃而谈,迷住了不少人。他说中国古代文化灿烂多彩,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应该继承光大。他所作的努力是希望找到一个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希望参观者通过博物馆,对古代文化和收藏知识有一种了解。 [图片说明] 1.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内一角和它的主人马未都。 2.“观复斋”一进门的门厅布置。观复斋由民国初年著名篆刻家张樾承创办于1920年,当年张题写的匾额一直沿用至今,但斋主早已几易其人。

潇洒的流沙
长情的机器猫
2025-08-29 22:46:16

根据考古发现,古人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汉族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中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

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明代谢肇淛著的《五杂俎》中记载:“吴中以枯木根作禅椅,盖本于此。”这证明吴地当时根艺制作的水平已有所发展。

苏州博物馆内藏有清代早期的黄杨花几、笔筒,是巧妙利用天然树根形态创造的根雕作品。20世纪50年代初,苏州文管会曾收集到数堂树根家具,其中一堂树根椅是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遗物。苏州昆曲专家顾笃璜先生家藏有一件“郎榆花瓶”,也是明代遗存的根雕精品。

民国时期,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20世纪70年代末,根艺在中国复苏并发展,从事根艺创作的艺人众多。1980年后,随着苏派盆景的发展,带动了苏州的“根艺热”,出现了一批从事根艺创作的专家和能手,并相应建立了根艺研究和创作的学术团体——苏州市根雕艺术研究会和苏州市职工根艺研究会,开展各项根艺研究的学术、创作和展览活动。近几年,在根艺创作上发扬吴文化的传统,产生了一批具有精、细、雅、奇为特色的根雕艺术作品,如方建庆的《草枯鹰眼疾》、《寒塘弧影》、《寒梅古瓶》、《绣球》,王留根的《真正像》、《升腾》,张克俭的《头像》、《风采》,王良的《婆娑弧影》、《临寒独放》等,都曾获过全国和省级大奖。

2011年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根雕艺术展览——“中华圣根艺术展”在北京故宫端门举办,展览展出了根雕名家洪建宁先生近三十年创作的部分根雕艺术精品30余件,及大型根雕作品展示图片20余幅。盛世出宝物,被中国林科院命名为“古木一号”的《中华圣根》在根雕艺术界引起了反响。

动听的招牌
端庄的画板
2025-08-29 22:46:16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应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

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我们的祖先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作为镇墓兽的这件根雕作品,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纹样,富有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根雕艺术品已达到了自然形态和人工雕琢巧妙结合的水平。西汉时期,孔子的后裔曾利用楷木自然弯曲的形态制作拐杖。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不少利用树根制作的杖头、笔筒、佛柄、抓背、烟斗等实用品和家具。隋、唐以后,根雕不仅在民间普遍流传,同时也得到皇室贵族的青睐,据《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说的是唐时邺官李泌采用天然树根,制作龙形抓背献给皇帝一事。韩愈在《题木居士》中有“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的诗句。诗中的“木居士”,就是一件被视作“神佛”形象的根艺作品。宋、元时期,根的艺术不仅在宫廷和民间流行发展,同时还出现在石窟、庙宇之中。在我国的一些石窟和庙宇内,至今仍然保存着根雕的佛像,这些树根雕刻的佛像,可与泥塑、石雕的媲美。四十多年前被毁的苏州饮马桥堍关帝庙内的关帝像,就是用树干带根雕成的。

明清两代,根雕技艺已趋成熟。明代有以竹根雕著称的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和以朱鹤为代表的嘉定派。根艺家们不仅利用木、竹根创作出供人欣赏的摆设,而且还雕刻具有实用价值的家具及其他实用品。从明代苏州画家仇英绘制的《金古图》、《桃李园图》、《赚兰亭》等画中,可观赏到画家细致描绘的树根太师椅、树根拐杖等多种根雕艺术品。明代谢肇淛著的《五杂俎》中记载:“吴中以枯木根作禅椅,盖本于此。”这证明吴地当时根艺制作的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苏州博物馆内藏有清代早期的黄杨花几、笔筒,是巧妙利用天然树根形态创造的根雕作品。上世纪50年代初,苏州文管会曾收集到数堂树根家具,其中一堂树根椅是明末四公子冒辟疆的遗物。苏州昆曲专家顾笃璜先生家藏有一件“郎榆花瓶”,也是明代遗存的根雕精品。由此可见,根雕艺术在苏州历来受到人们的珍爱。

民国时期,根艺制作和生产日渐衰落,许多艺人改行或转业,根雕技艺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建国以后,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末,根艺在全国复苏并蓬勃发展,从事根艺创作的人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1980年后,随着苏派盆景的发展繁荣,带动了苏州的“根艺热”,出现了一批从事根艺创作的专家和能手,并相应建立了根艺研究和创作的学术团体——苏州市根雕艺术研究会和苏州市职工根艺研究会,积极开展各项根艺研究的学术、创作和展览活动。近几年,在根艺创作上发扬吴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推陈出新,艺术构思不落俗套,造型简洁明快,传神寓意,作品注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结合,产生了一批具有精、细、雅、奇为特色的优秀根雕艺术作品,如方建庆的《草枯鹰眼疾》、《寒塘弧影》、《寒梅古瓶》、《绣球》,王留根的《真正像》、《升腾》,张克俭的《头像》、《风采》,王良的《婆娑弧影》、《临寒独放》等,都曾获过全国和省级大奖。

创作

根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根雕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檀木、榉木、柏木、榆木等都是根艺造型的上好材质品种。被水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质坚几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艺的佳材。

巧雕 根材造型的选择标准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四种类型,此类素材在自然界极为难得。一般生长在平原或土层较厚山地的树根,因水和养分充足,生长快,木质纤维也较松,难以形成奇特形态。只有生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背阳生长或悬崖峭壁石缝中,并经雷劈、火烧、蚁蚀、石压、人踩、刀砍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由于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养分,久长不大渐渐变形,年愈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崛遒劲,是根艺的理想用材。

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而一切人为艺术的再创造的痕迹需藏于不露之中。构思中应对根材作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依形度势,深思熟虑后方能定型。如构思未成熟一时难以立断的根材,可搁置一段时间,常有经过一年半载后方能发现意外的收获。

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打坯、修官、粗磨、细磨,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根雕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是战国时期的“辟邪”和角形器,是20世纪80年代先后在湖北的古墓中发现的。这表明根雕在古代已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并形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门类,受到人们的珍爱。南齐书中有齐高祖赠予隐士僧绍竹根“如意”的记载,同时出现了一些根制实用品、陈设品和家具。唐代诗人韩愈的《题木居士》诗中,也描述了一件根雕“人物”作品。宋元时期根雕作品在宫廷和民间发展,而且有些画家也以根雕作品作为创作的素材。《百乐鼓琴图》中画的许多摆放就是根雕作品。明代,根雕作品更加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清代涌现出一大批根雕艺术家,使根雕创作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他们承继了木雕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根艺作品,至今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及上海的豫园中,仍收藏着许多清代的根雕珍品。

--

根雕艺术的特点

--

巧藉天然要贯穿于创作的始终。当选到一块具有自然形态美和创作价值的根材时,有的可以一目了然,确定创作主题,但这种情况极少。大多数是第一印象觉得其形态美,可以利用来创作点什么,但究竟创作什么并不清楚。对于一个七枝八杈、形态复杂的根体。经过作者推敲确定主题后,下一步就是制作阶段。在制作时要贯彻“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制作原则,围绕着主题思想的要求,巧用心计,合理而慎重地取舍。除对局部作少量的修饰和必要的雕琢外,重点应放在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已确定的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充分的体现。在这种创作思想指导下,因材施艺,进行取舍、雕琢、磨制等一系列精到的加工,做到巧藉天然,美有所用,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地结合起来,实现原定的创作设想。由于根雕要巧藉天然,虽经施艺但不留明显痕迹,使整个作品的艺术风格浑然一体。

根雕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的。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会雕刻木像做装饰品。在1982年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清理马山一号楚墓时发现了我国战国时期的根雕艺术作品《辟邪》。据国家文物部门考证,该文物制作于战国晚期,约在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0年之间,距今2300年。其形为虎头、龙身、兔尾的四足怪兽,极富动势态神韵,色彩古朴典雅。到了隋唐时期,根艺的发展已经趋于繁荣。

清代时期的根艺作品《玉玲珑麒麟》、《凤凰》等等更是在上海豫圆陈列至今。这些作品"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把根艺作品的神韵表现得一览无余。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艺也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而且已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四十多个根艺团体。福建、浙江、安徽、江苏等省的根雕艺术厂家不断增加,根艺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根艺的创作水平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顶峰。并且,它以其独具匠心、妙趣天成的艺术感染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根雕艺术品的保养

根雕艺术保养,是使根雕作品长期流传的措施,必不可少,须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根雕作品阳光下直接照射更忌阳光长期照射,过强的光照会使作品颜色褪化, 表面蜡层熔化,漆膜老化而脱落,甚至出现材质开裂等现象。

2、防止根雕作品在过阴暗潮湿环境中存放,湿度过高,易滋生霉菌和病虫害,造成霉变、虫蛀、产生腐烂空洞现象。根雕作品一般不宜水洗,更忌水中浸泡,注意空气流通。

3、防止化学物质腐蚀性的东西接触根雕作品,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引起根雕表面保护膜毁坏或起壳等现象。

荔枝木,常绿乔木,属无患子科植物。是一种硬木,是上乘木材,它的抗酸性很强。材质硬重,坚韧耐用,不怕水的浸泡,是木雕、家具良材。凡百年以上的老荔枝木,其树根盘缠树结造型好,比一般红木更具观赏价值。

鸡翅木即“鸂鶒木”,又写作“杞梓木”,是木材心材的弦切面上有鸡翅(“V”字形)花纹的一类红木。鸡翅木以显著、独特的纹理著称,历来深受文人雅士和广大消费者喜爱。福禄源的鸡翅木作品注重呈现鸡翅的纹理及自然色泽,既名贵又情真意切,不失为送礼、收藏之佳品。

樟木别名香樟木,全株具香气。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广大地区,处处山谷有之。树皮黄褐色略暗灰,心材红褐色。质重而硬,木大者数抱,肌理细而错综有纹。切面光滑有泽,油漆后色泽美丽,干燥后不易变形,耐久性强,易于雕刻。福禄源香樟木雕,均选用百年以上整块良材,无任何拼接,作品干净美观,大方动人、栩栩如生。并散发出淡淡香樟气味,具有驱虫杀菌,净化空气的效果,是家居摆设,馈赠亲友的上乘之选。

千年难长黄杨木,黄杨木生长缓慢,一般要40-50年才能长到3-5料高,直径不足10厘料,因其难长固无大料,所以只适合雕刻小型人物。但它质地坚韧,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色由艳丽,有的呈蛋黄色,经精雕刻细磨光之后能与象牙媲美。随着年代久远,其颜色由浅入深,古朴美观。在中国民间黄杨木一直被奉为百毒不侵,镇恶辟邪,平安吉祥上品。

榧木,又称香榧木,乃千年成材之名木,豆杉科。产于日韩及中国云南四川横断山脉海拔3000-4000米的高山之颠,材质坚实牢固,纹理细密通直,色泽金黄悦目,气味芳香怡人,实为制造根雕工艺品珍稀良材。

花梨木,其木纹有若虎皮纹,亦类狸斑,又名“花狸”,霸气十足。老者纹拳曲,嫩者纹直。木结花纹圆晕如钱,色彩鲜艳,纹理清晰美丽,可做家具及文房诸器。

缅甸三大国宝:黄金樟、玉石、柚木。缅甸黄金樟从生长到成材最少经50年,生长缓慢,硬度高,不易磨损。同时,它还含有极重的油质和铁质,这种油质和铁质使之保持不变型、防酸碱,防潮耐腐,更为神奇的是它打磨刨光后的颜色经过光合作用而氧化成金黄色,且颜色随时间流长而越加高贵,是极品雕刻材料。也正因缅甸黄金樟具有如此优良特性,而成为高档木材中的首选极品。

红豆杉又称紫杉、赤柏松,是第四纪冰期孑遗的古老树种。红豆杉中含有的紫杉醇,具有独特的抗癌机制和较高的抗癌活性,能阻止癌细胞的繁殖、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被公认是当今天然药物领域中最重要的抗癌活性物质。红豆杉一般成树要生长100∽250年,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珍贵植物,我国已将其列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

红豆杉经过细心打磨,呈现出自然的木纹及色泽,日久色深,造型古朴,含有厚重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收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选择。

檀香木质细致,甜而带异国情调,余香袅绕。自古以来便深受欢迎,许多古代的庙宇或家俱,都是由檀香木所做。檀香不仅具有防蚁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清血抗炎的功效。它独特催情的特性,可驱散焦虑的情绪,有助于增加浪漫情调。檀香对身体也有抗痉挛和补强的功用,能带来放松和幸福的感觉。

紫檀质地坚硬,色泽从深黑到红色,变幻多样,纹理细密。紫檀奇重,比重几乎是水的两倍。生长速度缓慢,5年才一年轮,要800年以上才能成材,硬度为木材之首,系称“帝王之木”,非一般木材所能比。

中国人酷爱紫檀木,商周以来,即为车辕及宫廷上好家具材料,为世上顶级家具材料。据史料记载,紫檀先从安南(今越南)进口,明后期,明皇朝为显示宫廷尊贵,曾从南洋进口大量紫檀藏入皇宫。到清朝开始,用紫檀制作各类家具。明代紫檀家具传世极少,进入清代紫檀逐渐成为宫廷新宠,紫檀家具几乎为宫廷所垄断。它代表了中国古典家具的最高制作水准,集能工巧匠智慧之大成。

海南黄花黎属于国家一级珍稀植物,别名降香黄檀,仅产于中国海南岛海拔350米以下的山坡。据史料记载,海南花黎在唐朝时就已经是海南贡御皇宫的特产。从明至清的几百年间,海南花黎以行云流水的木纹纹理、如玉般圆润剔透的质感,引发了文人士大夫们的狂热追逐,继而征服了北京紫禁城的主人。明朝天启皇帝甚至为此放弃管理国家的天职,躲在后宫里当起木匠,史称“木匠皇帝”。在明清两代,用花黎木制作出的家具,不仅成了皇家专享的贡品,也成为封建统治等级制度的象征。

原始社会的根雕:根的艺术,其历史源远流长,它在中国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说它年轻,是因为近些年才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说它古老,则因为这门艺术在我国几经兴衰,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我国劳动人民利用树根、竹根创造艺术形象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实践活动,在原始社会用木锄松土,古帝少昊时期雕刻木像,商周时期造木人等木雕作品出现的同时就开始了。我们的祖先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著名史学家常任侠先生曾说过:这种根制装饰品与日本古代叫作“根付”的东西相似,我们民俗端午节小儿佩带苍术根也的原始的遗风。可见利用根材制作艺术和实用品,在原始社会已有萌芽。根的艺术同其他工艺美术一样,从原始人的劳动中逐渐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