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是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是一名来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旗面为红色,长宽比例为3:2。
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四颗小星环拱在一颗大星的右面,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1、4颗红星对齐,2、3颗红星对齐。
国旗的主要元素:
1、颜色
世界上各国国旗的颜色主要有红、白、绿、蓝、黄、黑等。其中红、绿、蓝这三种颜色在各国国旗中出现得最为频繁。
2、图案
各国国旗上的图案都有一定的含义。
3、形状比例
国旗的形状绝大多数是长方形,国旗的形状决定了国旗必须有固定的比例。比例以长比宽,数字一般前小后大。常见的比例有3:2;5:3;2:1等。
新中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
1949年7月,32岁的曾联松在上海设计了国旗图案——五星红旗。
五颗金星的结合图形,大小呼应,疏密相间,形成了一个椭圆形,这恰恰和我国疆土的几何图形类似,既表现了中国地理特征,也显得平稳和谐,明朗而有气势。
人物经历:
曾联松从小聪明好学,在瑞安初中就读时,受到美术老师、画家金作镐的熏陶,对书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中央大学读书时,曾联松经常去听宗白华教授的美学理论课,这些都为他后来设计五星红星图案,奠定了基础。
那是1949年7月,金色的晨曦洒满上海虹口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刚刚上街的报纸上,一则征稿启事吸引了年轻的曾联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小组公开征集新中国国旗设计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
国旗设计者是曾联松,1949年,曾联松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国旗征稿启事后,设计了“五星布成椭圆形,大星导引于前,小星环绕于后,恰似众星拱北斗”的五星红旗,并成功当选,五星红旗庄严华丽,蕴意悠长,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注意:
国徽的设计在新中国建国之初就提上议事日程,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提出总体方案,并邀请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著名设计大师组成专家设计组对国旗进行设计。
清华大学营建系的林徽因、莫宗江于1949年10月23日提交了其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并由邓以蛰、王逊、高庄、梁思成提供参考意见。由大孔玉璧和五星、齿轮、嘉禾、国名组成,颜色用金、玉、红三色,国名字体用金色汉八分书。
整体图案组织成汉镜的样式,象征光明。红绶象征革命,红绶穿过小瑗的结象征“革命人民大团结”,其皱褶模仿南北朝造像。
中央美院张仃设计的天安门图案,张光宇、周令钊提供技术意见,曹肇基协助绘画。图案为天安门城楼斜透视,外圈为与政协会徽类似的齿轮。专家组共提供了7个方案供全国政协会议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浙江瑞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设计者。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政权覆灭。在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
国旗设计
五星红旗,它是那样的庄严、美丽,那样的鲜艳夺目。对于它的设计,人们或许会这样想吧:如此高水平的巧妙设计,一定出自一位闻名遐迩、才华横溢的美术大师之手吧?其实不然。五星红旗的设计者原来是一位默默无闻、长期从事计划、财务工作的同志。
曾联松作为一个长期做经济工作的普通人,怎么会成功地设计出国旗呢?许多人都曾带着这种疑问去访问过他。对于来访者的提问,曾联松同志常常报以爽朗的笑声,有时还手执羊毫,先在一张纸上写上八个大字“丁年观礼,皓首萦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根国旗杆是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升旗时用的那根旗杆,22米高。改建后的国旗杆高32.6米,基座共分为三层。1991年5月1日我国重新修建了国旗旗杆,高度达32.6米。这一高度代表的含义是:这一高度正好与周围建筑物的高度匹配,视觉正好合适。当时国旗周围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修建起来了,为了与之相衬,将旗杆改建成了32.6米。
内层:四周是高80厘米的汉白玉栏杆,东西两边各有2米宽的出入通道;
第二层:是环绕基座的2米多宽的赭色花岗岩带,象征“人民江山万代红”;
第三层:是5米宽的绿化带,四季常青,象征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国旗基座四周是用56个黄色铜墩连成的护栏,象征56个民族手拉手心连心,团结在国旗下;
而国旗飘扬的高度就是28.3米,这个也是严格规定的,不能高,更不能低。这是因为我们党是在1921年7月成立的,而新中国正式成立的时间是1949年的10月,也正是这两者相差的时间刚好为28年三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浙江瑞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设计者。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政权覆灭。在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
国旗设计
7月的上海,正值酷暑季节。曾联松为设计国旗图案夜以继日,挥汗如雨,伏案描摹,似痴如迷。
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曾联松仰望群星闪烁的太空,陷入了沉思。突然,他从人们常说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启发:中国共产党——难道不正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么!
于是,他决定以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设想: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象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
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他还把五角星设计为黄色,这不仅与象征革命的红色相协调,象红霞一片,金光灿灿,色简而庄严,且也表达了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
1949年全国政协向全国公开征集国旗国徽的图案。曾联松从报上获知后,设计了“五星布成椭圆形,大星导引于前,小星环绕于后,恰似众星拱北斗”的五星红旗。
1949年7月发出了征集国旗图案的通告,曾联松设计并提交了他的国旗样稿。在2992幅应征国旗图案中,曾联松的设计被选入38幅候选草图。经过多次讨论和少量修改,他的设计被选为了新政权的国旗。
下列场所或者机构所在地,应当每日升挂国旗:
(一)北京天安门广场、新华门。
(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三)外交部,
(四)出境入境的机场、港口、火车站和其他边境口岸,边防海防哨所。
设计者是曾联松。五星红旗的设计者是一位默默无闻、长期从事计划、财务工作的同志。他叫曾联松,曾经是上海市日用杂品公司的副经理、上海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委员。
曾联松作为一个长期做经济工作的普通人,曾联松同志常常报以爽朗的笑声,有时还手执羊毫,先在一张纸上写上八个大字“丁年观礼,皓首萦怀”。然后才津津有味他讲述起他设计图案的幸福往事。
扩展资料:
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7月的上海,正值酷暑季节。曾联松为设计国旗图案夜以继日,挥汗如雨,伏案描摹,似痴如迷。
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曾联松仰望群星闪烁的太空,陷入了沉思。突然,他从人们常说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启发:中国共产党——难道不正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么!
于是,他决定以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设想:以一颗大星导引于前,几颗小星环绕于后,象众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小星象征广大人民。人民紧紧地环绕在党的周围,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联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随着新中国的诞生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1950年,曾联松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这是党和人民给他的崇高荣誉。
曾任上海市政协常委。1999年10月19日,曾联松在上海病逝,骨灰暂放在当地龙华烈士陵园。2004年9月曾联松的骨灰正式入葬上海嘉定长安墓园。电影《共和国之旗》就是讲他的故事。
通过审核
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元、国歌、国旗的决议。曾联松手捧刊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有关国旗决议的上海《解放日报》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这天的《解放日报》上,同时套红刊印着正式通过的五星红旗图案。
曾联松的心愿实现了!这同时也是全国人民的期望!多少仁人志士,多少共产党人,为着争取民族的解放,劳苦大众的生存自由而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五星红旗是用他们的鲜血染红的,是用他们的光辉业绩织就的。
中国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设计是按照任务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定出工作方案和计划,绘出图样,设计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有目的地策划,是人们建立的一种与世界关联的方式。
我们通过设计这种手段,运用设计的元素来传播设想和计划,透过空间造型,材料,图,形,色彩等把图形传给大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设计元素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
设计的定义
设计是有目的的策划,平面设计是这些策划将要采取的形式之一,在平面设计中你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你的设想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的设想和计划,这才是设计的定义。
一个视觉作品的生存底线,应该看他是否具有感动他人的能量,是否顺利地传递出背后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