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链条 > 正文

鄙视链是什么意思

无辜的饼干
美好的薯片
2022-12-31 09:28:24

鄙视链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调皮的超短裙
干净的高山
2025-08-29 07:02:38

鄙视链一词是当今网络社会中反映出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鄙视像条食物链,是个绕不开的怪圈。在这个怪圈中,每一个人,都在链条的最末端。从心理分析来说:智商优越感,看英剧的觉得自己智商高,看韩剧台剧内地剧的被认为“脑残”;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随便扔一个薛定谔定律出来就能把他们吓哭。

年龄优越感,年轻人看不起老年人,85后就说“我们看某剧是回忆童年,你们70后是回忆上辈子吧”;成人歧视小屁孩,比如逛天涯社区的经常会说,咦,怎么贴吧的小屁孩也来混天涯了。国际化优越感,大众印象里,基本上欧美最好,日韩次之,港台凑合,感谢朝鲜、印度、非洲等地的存在,让我们还能靠调侃他们赢得一点平衡感。

这当然不对,但这种潜在现象不能假装没看见。鄙视链的例子说起来能滔滔不绝,而真正的贵族精神不是恃才傲物以炫耀各种来划分阶层,但凡以这种思想理念来看待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多少有点封建社会裹脚老太太的狭隘。

最新回答
孝顺的黄蜂
务实的早晨
2025-08-29 07:02:38

鄙视链其实是在不同社会群体的集体认知有所差异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阶梯性的鄙视现象。那么网友们知道朋友圈鄙视链是什么意思吗?感兴趣的网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1、 是当今网络社会反映出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在鄙视的怪圈中,每一个人,都在链条的最末端。词源为南方都市报2012年4月7日深圳杂志“城市周刊”专题。

2、 在鄙视已经变得公然、无畏、无所顾忌的当下,似乎不鄙视无以证明自己的优秀、高端与成功。你鄙视我,我鄙视他,鄙视食物链将消弭的等级制度再次建构,竖中指、翻白眼就是隔开自恋、自卑的“宫墙”。

3、 鄙视像条食物链,是个绕不开的怪圈。当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探讨学术争论之道的时候,他没有想过,这个词日后会成为文人之间争风吃醋、相互“践踏”与倾轧的托辞,更没想到,这场游戏会扩撒到生活的各个层次,成为一条条“相轻”的“食物链”。

4、 鄙视不是统治者的游戏,而是路人的“泄欲”。鄙视,这一词本身就有着强烈的不平等姿态。我好,你坏!我优,你劣!我高级,你低俗!我核心,你边缘!……我与你始终都处于天平的两端,我的与你不同才能显示个性。

以上就是对于朋友圈鄙视链是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

孝顺的野狼
独特的发带
2025-08-29 07:02:38
1、鄙视链是当今网络社会中反映出的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

2、鄙视像条食物链,是个绕不开的怪圈。在这个怪圈中,每一个人,都在链条的最末端。

3、鄙视链一词最早见于南方都市报2012年4月7日深圳杂志“城市周刊”专题

典雅的云朵
淡定的黑米
2025-08-29 07:02:38

如今,“鄙视链”真的是无处不在。总有处于某个群体的一些人带有莫名的优越感看不起其他群体。比如,在国内视频APP领域,使用抖音的人看不起使用快手的人;在音乐App领域,网易云音乐用户看不起QQ音乐用户;在听歌界,听古典的鄙视听音乐剧的,听音乐剧的鄙视听小众流派的,听小众流派鄙视听流行的。那么,在文学界,都存在哪些鄙视链?比如,写纯文学的很多看不上写通俗文学的,写通俗文学的很多看不上写网络小说的。这似乎形成了一个鄙视生态链。

在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把人类划分为三六九等,商人、农民、士大夫等,这种社会等级观念已经给中国人洗脑了几千年。可我们现在已经是新中国,人人平等了。在文学鄙视链中,为什么还会有等级观念?很大原因是虚荣心作祟,再加上被鄙视群体的沉默,这个鄙视链得到了深化。某一群体比较有虚荣心,可能是他们整体所受教育程度更高,写作的门槛更高。他们鄙视某个群体,而那个群体没有反驳、对抗,“沉默的螺旋”效果显现了,进而成为了行业公知。被鄙视的一方真的水平很低吗?我们说纯文学的鄙视网络小说是存在的,但真的就没有优秀的网络小说吗?非也。近年来,许多网络小说被搬上荧屏,比如《甄嬛传》、《庆余年》,群众接受度很好,这是一种大众文化。

我们处于一个和平的年代,一个讲民主的国家,中国的文化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从来就不是某一类领域的王国。鄙视其他类文学的群体,就像是清末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清政府,心胸狭隘,在为自己的一切洋洋自得。殊不知,只有学习其他类所长,融会贯通,才会实现文化的昌盛。

繁荣的机器猫
欣慰的嚓茶
2025-08-29 07:02:38

任何行业都有鄙视链,只不过金融行业鄙视链比较严重而已,因为金融行业门类众多,所以鄙视链的类别也很多,鄙视链条也很长。

至于这种鄙视链是否合理,我认为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合理的一面。

我们先来看一下金融行业的一些鄙视链。

金融行业的鄙视链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虽然大家口头上没有说出来,但是心里怎么鄙视,估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目前网上有一个金融体系鄙视链流传非常广,我们就截取一部分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

一、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鄙视

支线1(投行):高盛摩根 &gt其他外资行 &gt高盛高华/中金/MSHX &gt中信/RBS/野村 &gt其他内资大行、精品投行 &gt中小券商;

支线2(咨询):MBB &gtRB/Booz/Acc/ATK/LEK/OW/Monitor等 &gt其他 ;  

支线3(银行):东亚 &gt花旗 &gt渣打 &gt汇丰 &gt恒丰 &gt招商 &gt工行 &gt中行 &gt浦发&gt广发 &gt建行 &gt民生 &gt农行 &gt邮储 &gt信用社  

二、办公地点的鄙视

上海:上海中心 &gt环球金融中心 &gt金茂大厦 &gt世茂国际广场 &gt恒隆广场 &gt嘉里中心 ;

北京:英蓝国际 &gtLG双子座/丰融 &gt凯晨/通泰/国贸X期等 &gt金融街/国贸区域其他写字楼 &gt其他区域写字楼(如西直门);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gt卓越 &gt地王 &gt时代金融中心 &gt投行大厦 &gt保税区。

三、学校以及专业之间的鄙视

支线1(清北本):光华&gt清华经管 &gt其他商科专业 &gt其他无关专业;

支线2(其他商科专业):金融 &gt管理 &gt经济 &gt会计 &gt资评/技经/国贸等;

(硕士):光华 &gt五道口 &gt清华经管 &gt汉青 &gt普硕 &gtMBA/MFE/MSF等 &gt其他专硕 &gt异地校区(如清北深圳研究生院)

(海龟):美帝东海岸 &gt美帝西海岸 &gt美帝其他 &gt英 &gt欧洲其他 &gt港 &gt加 &gt澳。

这种金融鄙视链一定的合理性。

看到这个金融鄙视链,估计很多人都觉得心里不爽,特别是位于鄙视链底层的人来说,他们的反抗意识会更强,毕竟大家都是混饭吃的,你凭什么鄙视我?

大家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这个鄙视链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而且存在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主要来自于收入、就业,社会声望等方面的对比。位于鄙视链顶端的那些人,无论是在收入还是在社会声望方面都要比嘴底层的那些人更好。

虽然这个鄙视链不是绝对的,但从大概率来说这个比鄙视链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

比如在摩根等投行工作的人,收入肯定要比那些小券商的收入高很多,而且名声地位等各方面都高出不少。比如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他们确实有资本鄙视那些普通的本科毕业生,因为他们在找工作的时候更容易获得那些大企业的青睐,这点是他们的优势,所以他们有资本鄙视那些学校较差的人。

但我认为这个鄙视链也有不合理的一些地方。

所谓英雄不问出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些在鄙视链顶端的人确实过得相对比较好,但处于鄙视链底部的那些群体当中也是藏龙卧虎,有些人不论是在收入还是在能力上都不比顶端的那群人低。

比如有些人在信用社里面上班,他的收入说不定也会比投行的人更高,有些人只是普通的本科毕业生,但是他也可以进入到世界著名的投行里面去,而清华北大毕业的金融专业学生也有的只是进入到一些普通的银行里面工作,所以鄙视链之间的群体没有一个绝对的隔离墙。

再说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人员是可以相互流动的,有些人今天在投行里面工作,说不定明天就跑到一些小的信用社里面去了。而有些人只是在普通的小银行里面工作,说不定哪一天因为能力突出,就被一些著名的外资银行给挖去做高管了。

所以凡事没有个绝对,相对于鄙视链来说,我觉得个人能力以及业绩才显得更加重要。

辛勤的小伙
细腻的往事
2025-08-29 07:02:38

就像交友圈存在着广泛的鄙视链,音乐圈也是有着一套自己的鄙视链系统,那么在音乐圈中鄙视链大概根据流派是这样划分的,古典地位最高,其次是爵士,摇滚,民谣,电音,流行,说唱,最后是类似于网络歌手以及广场舞配音时的歌曲。

曾经在吐槽大会上就有人说过,说这个音乐圈儿有个鄙视链,玩古典的瞧不起玩爵士的,玩爵士的瞧不起玩摇滚的,玩摇滚的呢,瞧不起玩流行的,但是这帮人都瞧不起玩说唱的。

音乐圈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鄙视链条,主要是因为学院派对于野路子的轻视,他们所认为,古典派之所以地位最高,是因为这些是出身专业的音乐人,他们认为自己所听的音乐或者是创作的音乐是属于高雅艺术,而不是那些半路出家的人可以比得上的。

其次有一个存在商业化的鄙视链,一般来说,说唱或者是流行这些音乐流派受众最多,所以说商业化也最为严重,而一些玩古典音乐的受众群体比较少,他们就会觉得因为人数少,所以自己就处于鄙视链的最顶端。

飘逸的面包
重要的秀发
2025-08-29 07:02:38
音乐是一个江湖,凡是江湖,门派和势力之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纷争。

当今的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张图片:音乐app鄙视链。

       

作为数字音乐时代的平台,音乐app几乎是所有网民音乐生活的必需品。恰恰因为是必需品,在广大的音乐受众当中“必需”出了一条奇怪之中带有规律,偶然之中带有必然的鄙视链条——这,是江湖的“规矩”。

音乐app鄙视链的背后,实际上是音乐风格的鄙视链。主导音乐app鄙视链的恰恰不是版权资源的数量,而是背后音乐风格的偏向。QQ音乐作为中国市值第二的公司腾讯的产品,拥有着最为丰富的音乐资源,各类音乐风格无所不包,却没能在鄙视链中胜过资源相对匮乏的网易云和虾米。究其原因,恰恰就是QQ音乐太广,而不像网易云和虾米,聚集了一群有着相似音乐偏好的用户:古典、民谣、摇滚这些音乐是他们的菜。相比之下,更偏向流行的酷狗和酷我更遭到鄙视,而以网络歌曲为重要特点的百度和多米音乐,直接被打为“无人权”。为什么音乐会产生鄙视链呢?

音乐江湖,自古有之,古之江湖,此风更甚。作为当今音乐鄙视链顶端的古典音乐(对古典音乐的界定有许多种,在这里与严肃音乐的概念相合)从出生的时候就不仅只是音乐本身,而是作为被少数人独享的身份象征存在着。西方现代音乐之父巴赫本身就是一位宫廷乐长,其音乐主要为宫廷和教堂中的贵族服务。和巴赫同时期的另一位巴洛克风格作曲家亨德尔,更是专为当时的新国王乔治写下著名的《水上音乐》。

没有如今无比发达媒介系统的古代,古典音乐被限制在剧场和教堂中,成为只有少数上层阶级才能日常享受的产品。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曾提出,上层阶级的首要特征是免于劳役,通过攀比式较量,上层阶级以炫耀性休闲和消费证明自己有着免于劳役的身份荣耀,于是古典乐还曾经一度成为无数贵族附庸风雅的完美工具。说到这还有一个好玩的小故事,古典主义音乐的创始人海顿的《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别名《“惊愕”交响曲》,这正是因为他在曲子进行到平稳柔和的地方突然设置一声巨大的震响,用来惊醒并嘲讽那些附庸风雅、在演出时酣睡正香的贵族。

可是问题来了,时间过了这么久,今天我们很多时候用手机就能免费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听某种音乐不能达到买一件价值上万的衣裳用来展示富有的效果,而流行歌手演唱会的门票也丝毫不比古典音乐会便宜,为什么还是有鄙视链呢?

(富丽堂皇的音乐厅不是大众的日常进出场所)

这个问题确实比较复杂。首先,音乐风格的身份属性并没能随着媒介技术的发达而完全消失,例如古典音乐在媒介发展之后,的确受到了更多的人的喜爱,但并没有消除它的“贵族特质”。法兰克福文化研究学派的学者阿多诺,就曾经坚决反对用大众媒介传播古典音乐,认为这使它质量受损。古典音乐本身严肃、抽象的特点,的确拥有着较小的市场,受众也确实含有相当部分的高水平文化人士,因此“听古典音乐的人有文化、水平高”的观念相当广泛地存在着。所以,听某种音乐依然能够成为彰显自己身份的行为,音乐鄙视链的背后是社会地位的对抗。当然,这其中不乏许多通过文化认同虚假炫耀的人,江湖人称“装逼怪”。

再有,我们提到工业,往往脑海里冒出的是大规模的工厂,无数工人和机器正流水线作业,生产出数不清的一模一样的产品。实际上,同样是法兰克福学派,也曾提出“文化工业”的理论:我们的文化产品同样不能逃脱工业化、市场化的裹挟,出于经济需求,大量符合大众口味、迎合市场的音乐被不断地生产出来,而它们又和工厂里的产品一样,看似每一首歌都不同,实则却都差不多。

(能够得到大众喜爱的流行音乐的和声进行是相当有限的)

这种状态的不断持续,带来的则是一种文化的同质性。美国学者杜威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天然有被重视的需求,如果照此推演,“加入主流”便成为了平庸的表现,彰显个性才能获得价值。于是,与流行音乐不同的各种偏向小众的音乐,便带上了体现个性的功能。鄙视链又以一种轻蔑“平庸”的面貌出现了。

   

这是今天音乐江湖中的规矩。

武林之中,谁不服谁,上了擂台便一见分晓。即便是门派纷争,比武大会也能解决一切。可是,音乐江湖,怎么个比法?就算是辩论赛,起码都能用上点逻辑相互批驳,可是音乐这种艺术的东西,逻辑所代表的理性可以说是鞭长莫及,而感性和主观却是一对天生的兄弟。

关于音乐江湖有无高下之分,著名歌手李荣浩在今夏录制中国好声音时,引领了一次大讨论,可以说是对音乐鄙视链的一次正面回应。

整篇议论可谓是言辞犀利、行文流畅、金句频出,怼得鄙视链中的人体无完肤,似乎音乐有无好坏已经下了定论。但是,我们常说“屁股决定脑袋”,李荣浩作为一个以流行歌手,本身就不可能承认自己赖以为生的流行音乐可以被认为是低级的,他当然也不会认为音乐有好坏之分;相比之下,摇滚音乐人郑钧在《今晚九点见》节目中直言,“排行榜上的歌我一听就是屎啊”,“好坏的标准已经没了”。

如此看来,我们不难想到,李荣浩若是承认音乐有好坏,他的音乐就有可能被人说成是“屎”,而不承认,大可以用“有人喜欢就行”来自洽。

那么,音乐的江湖中,到底有没有好坏之分呢?

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撕逼而已,这本身是一个哲学问题。李荣浩在微博中直接上升到了“艺术的高低”,在这一点上,从古至今探讨艺术的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远远比李荣浩有发言权。我们这样来反问:如果艺术没有高低之分,那么审美有何意义?我们从小在教育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又有何意义?李荣浩的发言,将所有人类关于艺术和美得到的思想结晶,一瞬间便全盘否定。

李荣浩用来支撑他观点的最有力论据,便是艺术的高低有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一个可以用“线”来分隔高低的标准。那么,到底有没有呢?

首先,李荣浩的论述,本身就自相矛盾。既然他上升到艺术,所讨论的对象便是感性的,但他去寻求一个客观的可量化的标准,这却属于理性的范畴。要知道,没有客观可量化的标准,不代表没有标准,没有标准答案,也不代表没有答案。

记得在一次艺术史的课堂上,白发苍苍的外教先是用一根卷尺从教室的最后拉到讲台,感叹一幅“巨作”之伟大;而讲到现代艺术,他放出一张尿斗的图片,说”This is art,enjoy it.”(这是艺术,欣赏它吧。)

              (杜尚艺术作品《泉》)

那时他说,艺术从来不是某种具体应该成为的形式,而是一种idea,这idea首先决定,它能不能称为艺术。因此,艺术依附于精神,而不依附于感官。深层精神的享受可以被称为美感,感官享受顶多能被叫做快感。

回到音乐,在听一首歌的时候,我们大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在追求美感还是在追求快感?这首歌是不是真的有内在的精神和创意,我是不是能够在除了“好听”之外感受到它?《命运交响曲》感动我们,并非因为它刺激了我们的感官,而是在音符的流动中,我们触碰到了艺术的内核;一首流行歌曲能称为经典,也绝不仅因为好听,而是它的确能给我们的精神带来点什么。但是,人的精神境界有不同,同样的作品,带给不同人的当然也不同,而如果我么承认人的精神境界有高低,那么艺术当然不会没有高低。

那么,是谁在误导谁呢?

           

音乐的江湖,确实有高低,但这却与门派没什么关系。小武僧打不过张三丰,并不会让少林被武当鄙视。每一种音乐风格,都既有大师,也有菜鸡。既然艺术不在于什么形式,那么每一种形式,都可以在抓住艺术的内核后,成为好的东西。

太过江湖,在鄙视链中得到的,反而仅仅是被形式限制了的品味和水准。武林大师不会被门派的出招套路所限制,而是默默集百家之长登上武林之巅;真正爱音乐的人,不会因为是别的风格的音乐就拒绝入耳,更不会有鄙视一说,反而是不断拓宽自己的音乐边界。因为他爱的不是音乐的形式,而是音乐的内核,这才是真正的爱音乐。

搞古典的瞧不起搞爵士的,搞爵士的瞧不起搞摇滚的,搞摇滚的瞧不起搞流行的......诸如此类的结果,只会是我们对音乐的理解越来越单一,艺术的修养越来越浅薄。音乐成为获取身外之物的工具,却远离了我们心灵本身。

音乐的鄙视链应该有,但被鄙视的应该是真正坏的音乐,而不是任何风格的音乐。不要理会那些虚伪的假爱音乐者,让我们用心灵真正去感受音乐是什么,艺术是什么。

朋友,音乐的江湖里, 不要太江湖了。功夫高低,相信你自己心里有数。

大气的小蜜蜂
粗心的睫毛
2025-08-29 07:02:38

当代 社会 的男人三大件,几乎公认就是: 房子,车子,手表。

房子,毫无疑问,是大多数人最大的资产,但它是不可能随身携带的,除了亲朋好友一般也不会带回家

车,虽然比较容易拿出来,但毕竟现在各大城市都有有限的牌照限制,停车位也是各种各样的停满,而一辆真正的“显摆”车,怎么着也得40W+,投入产出比很难让人满意

手表,一个几乎慢慢失去其实际功能需求的“夕阳产业”。但也正因为这种无用的感觉,手表才成为成熟男人反映品位的有力工具。毕竟,没啥用但昂贵的手表是最引人注目的。

手表品牌种类繁多,瑞士人通过几百年的努力把机械表打造成了象征身份的奢侈品。只要是奢侈品都会存在鄙视链,比如大牌的包包、衣服等。但是手表的鄙视链条却更长更清晰。

手表的鄙视链条遵循着血统产地、品牌 历史 、手表机芯以及品牌知名度这主要的四个因素。这也是决定手表售价高低的最主要的原因。很多人会根据手表的价格来判断手表的档次。

千百年的演变下来,手表产业早就成熟得一塌糊涂,如何从浩瀚如繁星的腕表汪洋挑出最适合你的那只(或几只)腕表呢?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我不戴表。我都在手机上看时间的。”的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进入了“空腕时代”,但还是那句话“你可以不买,但不能不懂”。作为男性最常见的身份象征, 花三秒钟了解这位新朋友、大领导或者重要客户的品味甚至行事风格,消费习惯,还是很有必要的。

话不多说,我们直接进入主题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只能在网上见到。

其实这些超级腕表的价值更多的是源于古董本身的稀缺性,和数百年前拥有这般技艺的能工巧匠实在太过稀有之故。当然了,这些博物馆的藏品是不会拿出来贩卖的,价格方面我们还是以公开拍卖的产品来管中窥豹吧。

Chopard 201 Karat Watch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手表之一,售价为2400万美元,拥有完美无瑕的雕刻,使用地球上的最珍贵和最稀有的宝石。萧邦201 Karat手表是奢华手表的缩影,拥有不同华丽色彩的镶嵌宝石,带来迷人魅力。

可以直接在品牌腕表店买到,而且无需地位认证(比如女王、爵士等身份)。换句话说,这是只用钱就能买到的最顶级的品牌。虽然价格来衡量有点庸俗,但这一级别的手表基本是最低10万人民币起,上限约为30万美元或200万元人民币。

新款Ref. 6119R-001腕表采用39毫米玫瑰金表壳,搭配银色粒纹表盘。百达翡丽将新款腕表的表壳直径略微增大,一方面与之前的表款形成不同,另一方面,也呼应了当下的审美偏好

Ref. 6119R-001的时标设计,则来源于Calatrava系列中最经典的表款(Ref.96)。新款时标采用18K玫瑰金立体刻面“弹头”形状,12点位置采用双时标设计,而18K玫瑰金剑形时针和分针的灵感同样来源于此,如果再放大一点看,还会发现创新——指针的刻面从原来的两个变成现在的三个。

除了外观的变化外,腕表同时搭载了全新的30-255 PS手动上弦机芯,这是随Ref.6119腕表首次亮相的基础机芯。30-255 PS机芯总直径31毫米,但厚度仍然保持在2.55毫米。

总结: 如果只能用两个字形容百达翡丽Calatrava系列,相信大多数人会给“简约”投上一票。如果你看到一块百达翡丽腕表,拥有简洁的线条、经典圆形表盘搭配大三针(或小三针),并配有手工雕饰的巴黎钉纹表圈,那你大概可以确定它拥有Calatrava系列血统。 目前这款 Ref.6119R-001 售价大概23w左右。

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类别,甚至一些资深玩家认为这是一个 生搬硬造之作 (类似于轻奢的概念)。但这是近年来最热门的型号集中的地方。而且有趣的是,这个区间的定位其实是由两大手表品牌定义的。起点:劳力士终点:百达翡丽。

这个系列争议过大,暂时不做过多阐述。

以劳力士为代表的德国、瑞士的老品牌,质量稳定,做工精细,他们拥有他们应该拥有的一切。一般来说,3-8W的预算是可以拿下的,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手表所在的位置。

终于到了这个大家喜闻乐见的区间了,也是劳力士最擅长的位置。与此同时,一级腕表基本也等同于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顶级腕表,相比这也是劳力士稳坐业界老大哥宝座的底气。

劳力士(Rolex)是瑞士著名的手表制造商,前身为Wilsdorf and Davis(W&D)公司,由德国人汉斯·威斯多夫(Hans Wilsdof)与英国人戴维斯(Alfred Davis)于1905年在伦敦合伙经营。1908年由汉斯·威斯多夫在瑞士的拉夏德芬(La Chaux-de-Fonds)注册更名为ROLEX。劳力士以庄重、实用、不显浮华的风格广受成功人士喜爱,其表款高度精准且具备超高的耐用度,在钟表圈中,劳力士的爱好者们常常会用一句话来形容劳力士:一“劳”永逸。

劳力士手表“稳重、适用、不显浮华”的设计作风,备受人们推崇,而精确和耐用性更使劳力士身价不凡。劳力士每位钟表技师均抱有同一信心,就是凡事必须精益求精,每个生产程序均经过严厉的质量监控,每块表都进入气压室测试防水性能,然后用每一百年误差两秒的原子钟做精确度校准,完成所有质量测试的表才可以出厂。劳力士人精益求精、对完美的执着追求也赋予了劳力士最高的品质,使劳力士享有其它品牌所无可比较的荣誉。

说到劳力士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劳力士水鬼,可能有一些人不知道为什么叫水鬼,水鬼大家是给劳力士加上的绰号,最经典的款式必定属于劳力士 绿水鬼和黑水鬼 。另外,即使在看不到任何东西的黑夜里,这种手表的发光材料在读数刻度时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同时,绿水鬼是限量的,如果你能买它,那你就赚了。

劳力士的探险家型是汇聚了万千喜马拉雅山的爱好者挑战了无数次累积出来的经验打造而成,第一款是为了纪念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玛峰而制作,整款手表采用的是904L不锈钢制作,有着非常强的抗寒性,而且它也配备了晚上的夜光涂料,保证在漆黑的环境也能够看清楚刻度,而且在369三个刻度都进行了字体加大,方便阅读读时,而且这款手表有着劳力士的自动上链机芯,走时也是非常精确,配置可以说很高了。

五级:以欧米茄、RADO、NOMOS等老牌制造商为代表

虽然比不上劳力士的地位,但也不差。价格一般为1-5W,它在老一辈中很受欢迎,因为海外的价格差异好,而且有足够长的品牌传承/感觉。这也是一些低调精英的选择:有些人知道它,但它不太可能被视为一个劳工淘工/暴发户(这也表明老品牌影响力有多大)。

欧米茄(OMEGA)是瑞士著名钟表制造商,英文名OMEGA,以希腊字母“Ω”命名。欧米茄由路易士·勃兰特(Louis Brandt)创始于1848 年。

欧米茄“Ω”象征着事物的伊始与终极,第一与最后,类似于亚洲哲学中“最后意味着最初,结束亦是开始”的循环。代表了“完美、极致、卓越、成就”的非凡品质,诠释出欧米茄追寻“卓越品质”的经营理念和“崇尚传统,并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范。欧米茄由于走时精准,外观 时尚 且耐用度高,在中国的销量一直高居榜首。各大城市甚至一些中小城市都已经有专柜和售后保障。

这款阿波罗11号50周年纪念表采用比较接地气的精钢材质,它的设计风格基础是来自于第四代的超霸表,这款的表圈还是搭配黑色陶瓷以及Ceragold 瓷金测速刻度,黑金配色看起来大方又带点小华丽的感觉。

这款限量版腕表限量6969只。表背以黑色镌刻专属编号、“APOLLO 11”(阿波罗11号)、“50th ANNIVERSARY”(50周年纪念)和“LIMITED EDITION”(限量版)等字样。另外精钢表背上还镌刻了“NAIAD LOCK”(旋入式锁定结构)、“Cal.3861”(机心)和“CO-AXIAL MASTER CHRONOMETER”(同轴至臻天文台认证)等字样。 超霸系列。

超霸系列(Speedmaster)诞生于1957年,起初欧米茄旨在打造一款为专业研究、工业发展和 体育 运动而设计的新型计时腕表。

首款超霸推出时外型设计豪迈且时间阅读清晰简便,在表盘上采用三个小表盘和表圈上的测速计计算时间,如今这种面盘设计已成为计时码表的的标准设计。

娱乐 级:3K及以下的范围

这个价格的手表,要高大上的品牌 历史 演变、精致的做工光泽,显然有些需求过高。大多数朋友只是想要 踏实可靠、配得上这身look,或者看个时间而已 。代表作品有:DW、CK、TIMEX为代表的各种 时尚 手表; Casio入门G-SHOCK; 大多数智能手表都包括入门级的Apple Watch。

卡西欧成立于1946年,总部在日本东京,卡西欧所代表的活力、年轻、 时尚 、多功能的品牌形象已深入民心。卡西欧公司一向以技能领先于同行为己任,历年都会有技能的突破。

将高、精、尖的 科技 结合新型液晶技能,恰当地运用于腕上时计,不断地提高腕上计时的发展水平——卡西欧一贯以来所倡导的“腕上 科技 ”精神在中国国内也被得以沿袭和传播。

卡西欧GW-M5610BC-1PR,是太阳能电波手表,主打功能:6局电波、太阳能、200米防水、全自动LED照明、闹铃、世界时间、全自动日历等等,省钱省事!一扣三折复合型表带,反转液晶显示。

卡西欧指针表GA100真的是老少皆宜,深受欢迎,坚固的表身,稳妥又酷炫的表盘,200米的防水,买入手从不需要你操一丢丢心,更不需要怎样小心呵护。家里有弟弟妹妹升学考试,侄子外甥上学考试或是啥啥啥的,入手当做礼物简直不要太划算!

感谢大家看到这里,那我们也来做个总结吧。

仔细想想,不过是要一块靠谱好看耐用又百搭的腕表而已,不在乎是不是机械,不在乎那些品牌故事? 卡西欧海神,西铁城ATTESA 这些居然好像是最佳选择哦!

仍然觉得大几千买个表看时间仍是没必要,那就在 娱乐 级里挑一个顺眼的吧~

还是那句话, “你可以不买,但不能不懂”。作为男性最常见的身份象征, 花三秒钟了解这位新朋友、大领导或者重要客户的品味甚至行事风格,消费习惯,还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援引李嘉诚先生的腕表观作为本文的结尾吧(大意): 我用手表,从来不需要多准时,因为我的手表永远调快半小时。这样别人都会说,李先生啊,你记事真厉害,从来不迟到。其实我不是没有想过,但在香港半个小时足够我到任何地方。

稳重的睫毛膏
慈祥的水壶
2025-08-29 07:02:38

**-01-

**

周末与路过广州的表姑、姑父吃饭,姑父采用的老人家常见的一个开场白说:

“你看像你们读书出来的多好,可以坐在办公室里,一点都不累。那谁家的小帅?他不是也读了大学么,好象在西安,挺好的大学。结果现在怎么样,在镇里卖房子?同样是读书出来的,他还不如我们家这几个没读完初中的孩子……”表姑和姑父是十几年前从农村去了某省会城市,经过这十来年的打拼,家里三个孩子已成家、生子,并在城市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等,两位老人也有自己的退休金。所以两位老人家非常骄傲,我也替他们高兴。

只是这个话题有些尴尬,我试图说明不偷不抢用双手赚钱而且能养活自己、老婆和小孩子,好象也没有什么错。两次解释没有效果后,也就果断地放弃了,因为朴素的老人家朴素地列出了一条朴素的鄙视链:

按照上面的鄙视链来说,二老的孩子均处于链条的第三顺位,理所当然地鄙视后面所有孩子(必须声明且确认无误的是,表姑和姑父他都是善良的好人),并认为自己应该受到尊重,而其他鄙视链越靠后的孩子,父母脸上越没有光,特别是最后倒数第二的小孩,读了大学无法留在大城市,只能回到家乡找,即使这个孩子自己努力、工作上进、认真赚钱、孝顺父母。我说,这孩子我认识,挺认真工作的,又不啃老。姑姑和姑父两人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02-

**

“鄙视链”源于南方都市报2012年4月7日深圳杂志“城市周刊”的专题,指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现象,在网络上常见,在现实生活中常有, 你可能处于这个鄙视链的顶端,也可能在另一个鄙视链的末端。在你的眼里,他可能在鄙视链的末端,在他的眼里,你可能才是末端的那一个。 鄙视链已经发展成为常态,甚至有很多链条变成默认状态。

学校鄙视链:

**电视剧鄙视链:

**

**社会阶层鄙视链:

**

**家庭幸福指数鄙视链:

**

女性鄙视链:

17、18岁的女孩子,青葱一样的年纪,青葱一样的脸庞,大家说她朝气蓬勃,可爱漂亮;二十四五岁的女孩子,漂亮能干,朝气蓬勃,大家说她有气质,青春靓丽,但开始提示,已经不小了。三十岁的女孩子,非常的漂亮可爱,大家说不要再挑了,小心嫁不出去,眼光不要太高。如果到了35岁的女孩子胆敢称自己是女孩子,往往引来一片嗤笑:她仍然年轻漂亮工资高且未婚,别人说她嫁不出去的。如果她到了四十岁,看起来仍是年轻漂亮、生活很丰富,会弹琴、会画画,但是不好意思,没有结婚或选择未婚,那么她一定是位性格怪异的老女人。

**-03-

**

我被人鄙视过,应该也鄙视过别人。现在才开始去学习宽容和平常心。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在女性鄙视链中列出40岁以上的单身女青年?不好意思,很多国人都觉得过了40就是50,对于女性来说,属于默默等待退休的日子了。却不知道很多人过了五十岁人生才刚刚开始:

你见过五十岁开始健身的叔叔吗?

你见过有六十岁开始创业的创业家吗?

你看过过了八十岁才开始学钢管舞的老人吗?

鄙视链为什么存在?因为人人都有自以为是的心态,觉得自己才是最好的那一个,并创造出了一条条鲜活的无可避开的鄙视链,这些自以为是的心态慢慢形成固有的圈子、并在圈子里面建立起归属感,最终的表现就是我比你好,所以我鄙视你:

我更聪明: 我比你学历更高,应该得到仰望,应该过更好的生活,我鄙视你的低学历;

我更富有: 所以我可以颐指气使,占有资源,我鄙视你的普通或贫穷;

我更有品味: 所以我读《时代周刊》而不是《知音》,看文艺电影而不是暴力色情,我鄙视你的低俗。

我阶层更高: 所以我鄙视向下层的阶级而渴望向上的阶级。

**-04-

**

可是, 做为一个人,生就在这世间,不偷盗、不劫掠、不诈欺、不违法,自己努力或不努力,选择上进或不上进,选择奋斗或不奋斗,选择结婚或不结婚,选择育有子女或丁克,愿意捐赠或不愿捐赠,希望读书或不读书,想早起或晚睡,希望喝口小酒或吃个蹄膀,想要胖些或瘦些,爱看小清新或看些爱情动作片,又有什么关系 ?难道因为这样,就变成了道德低下的人,变成不可理喻的人,变成低俗的人,变成应该鄙视或唾弃的人么?

你有努力的自由,也请尊重我享受安逸的心情;你有育有子女的梦想,也请尊重我二人世界的爱情;你有小清新的权利,也请尊重我人性本色的欲望;你希望感受结婚的想法,也请尊重我享受单身的快乐;你有捐赠社会责任感,也请尊重要提高自己生活品质的要求……**我对你权利的尊重,正如我对自己权力的捍卫。

**

世界就像彩虹,需要集齐红、橙、黄、绿、青、蓝、紫才完整。 鄙视链本身就是个悖论,鄙视别人是因为我们无知,鄙视自己是因为不够自信。 无论你被认定为鄙视链的哪一个环节,你就是你,是不一样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