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岛上的“天下第一奇石”有什么奇特之处?
在我国福建省南端的东山岛上有一块奇石,它高4.37米,宽4.5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自古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
说它奇,除了块头大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一个“悬”字。除了下部几十厘米见方的圆弧部分同下面的一块比较平坦的石磐接触外,几乎整个岩体都临空而居,就仿佛一个身怀绝技的杂技演员。巨石身处东南沿海,饱受台风袭击,但除晃晃身子外,从未见其坠落,是个长寿的“不倒翁”,因此人们又称之为风动石。
1918年2月3日,东山岛发生7.5级大地震,天摇地动,无数房屋倒塌,可这块奇石只晃了几晃,安然无恙。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用钢丝绳将风动石捆住,与日舰“太和丸”连在一起。当“太和丸”开足马力企图拉动它时,随着“嘣、嘣”几声巨响,钢丝绳断成几截,风动石仍在原地未动。
“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悬空在悬崖边上,风吹却“动而不坠”
文/旅者心心
哈喽,大家好,我是旅者心心,欢迎阅读本篇文章。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有无数的自然景观,这次心心要说的是号称“天下第一奇石”的风动石,这块大石头几乎悬空在悬崖边上,风吹过石头就会摇晃,但是却始终不会坠落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风动石,可不是一般的石头,这种石头悬空在悬崖边上,只要风一吹过就会动,看上去岌岌可危。在我国,有六十多块风动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位于福建东山岛上的风动石了。东山风动石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位列东山八景之一,位于东山岛铜山古城的东门海滨。
东山风动石又叫做“兔石”,因为从侧面看,就好像是一只 体形 硕大的卧兔。这块石头耸立在陡崖之上,高4.37米,宽4.57米,长4.69米,总共重量约200吨,如此巨型的石头,悬空而立,摇摇欲坠。如果从正面观看,就会发现石头像蟠桃一般,底部是圆弧形,下部与磐石相接触,吻合点只有数厘米。
关于这块风动石,在明朝时期便有记载,可见,这块石头至少在四五百年前就已经在这里了。在风动石正面是“铜山风动石”五个大字,还有一块石碑,刻着一首诗:
造化原来一只丸,
东封幽谷万层峦,
天风吹向关中坠,
海飚还得逐势转。
五丁欲举难为力,
一卒微排不饱餐。
鬼神呵护谁能测,
动静机宜在此观。
这首诗主要是说出推动风动石的奥秘,就是“在势不在力”,需要找准角度,选好着力点即可。
如此神奇的风动石是如何形成的呢?地质学家认为,风动石的形成无外乎两种方式:异地和原地。异地形成就是从别的地方滚过来的,比如地震时滚落下来、洪水冲过来等。但是绝大部分风动石都是在原地形成的。原地形成也就是这里本就有石头,在自然中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才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风动石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晃动,但是倾斜到一定的角度之后就停止晃动,而且不会因此坠落下去,这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动而不坠”。
之所以“动而不坠”,是因为上边的岩石的重心,恰好落在下边岩石边缘的接触面,即便接触面有所倾斜,但是却有好几个接触点提供支撑,所以就只会晃动却不会坠落。
这块石头历经沧桑,但是依然屹立不倒。早在1918年,东山岛发生过一次7.5级地震,在那场地震中,很多山石都滚落下来,唯独这风动石依旧安然无恙。在抗战期间,日军企图搬走这块风动石,甚至还通过日舰用钢丝绳拉风动石,结果风动石却纹丝不动,钢丝绳却被拉断了。
看到这里,相信你对这块风动石有所了解了吧,当真不愧是“天下第一奇石”,看起来摇摇欲坠,风吹来却“动而不坠”,真的是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拼音】:kuī rán bù dòng
【释义】:岿然:高峻独立的样子。象高山一样挺立着一动不动。形容高大坚固,不能动摇。
【出处】:《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例句】: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附《天下第一奇石》全文:
在中国福建省南端的东山岛上有一块“奇”石,它有一间房那么大,高4.3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宛如一只巨大的玉兔蹲在一块比它更大的石头上。因此,它赢得了“天下第一奇石”的美称,是东山岛八大胜景之一。
说它奇,除了它块头大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一个“悬”字。它除了下部几十厘米见方的圆弧部分同下面的一块比较平坦的石头接触外,几乎整个岩体都悬空而立,仿佛一个身怀绝技的杂技演员。巨石身处东南沿海,饱受台风袭击,但除晃晃身子外,从未见其坠落,是个长寿的“不倒翁”,因此人们又称它为“风动石”。如果你到此游览,身体仰卧,跷足蹬踹巨石,巨石便来回晃动,有摇摇欲坠之感,很是惊险刺激。
1918年2月3日,东山岛发生了罕见的7.5级大地震,地动山摇,无数房屋倒塌,可这块巨石只晃了几晃,竟安然无恙。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用钢丝绳将“风动石”捆住,与日舰“大和丸”连在一起,当“大和丸”开足马力企图拉动它时,随着“嘣嘣”几声巨响,钢丝绳断成几截,而“风动石”依然在原地未动。
那么,“风动石”为什么摇而不倒呢?科学家们经过分析认为,它之所以能摇而不倒,与其形状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上面小,下面大,重心很低,即使遇风摇晃不定,通过重心的垂线,也始终在它与下面石头的接触面内,故任凭狂风呼啸,它仍安然不倒。其摇而不倒的原因同“不倒翁”原理很相似。
也许有人要问,“风动石”是怎样形成的呢?地质学家经过实地考察发现,“风动石”和它下面的大石都属于花岗岩,根据岩石节理发育的特点判断,二者原来是一个整体,由于长期的风化和海蚀,它们才“分了家”。类似的“风动石”在福建沿海地区并不少见,如“泉州风动石”、“平潭风动石”等。福建沿海地区的“风动石”都是由花岗岩形成的。花岗岩虽然很硬,但在长期的风吹、日晒、水冲等作用下,会层层脱皮,地质学家把这种自然现象称为“球形风化”。
一、《猴王初问世》
孙悟空蹦出来的那块石头,实际上是用炸药炸开的。
花果山不是一个地方拍的,瀑布是黄果树,椰林是海南文昌,水帘洞在湖南冷水江波月洞,孙悟空和小猴子们户外活动场所有北京戒台寺、湖南张家界和江西庐山植物园,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宝座。总之,《西游记》里的花果山和连云港花果山没有一毛钱关系。
这一集里孙悟空有三个替身,分别是划船出海的、耍棍的、蹦床的。
在冷水江拍摄时,湖南跳水队的小孩们被饰演二郎神的林志谦借来演小猴子,其中有后来的跳水世界冠军熊倪,现场熊倪头碰到钟乳石受伤,是林志谦将他送到医院。
后来《艺术人生》搞重聚节目时,由于林志谦没去,《艺术人生》编导就把送熊倪去医院的“任务”转到了闫怀礼身上,还添油加醋加了一句台词:你长大了一定会成为世界冠军。
二、《官封弼马温》
这一集里闫怀礼演了四个配角,分别是牛魔王、千里眼、卷帘大将和御马监监丞。
金箍棒一共准备了四个,从粗到细,一根拍一个镜头,越变越小。
拍摄孙悟空和太白金星上天一段戏时,由于拉拽孙悟空的钢丝绳断裂,六小龄童从空中坠落,幸亏饰演马猴的项汉在下面用肩膀接了一下才没出大事,不过六小龄童还是因伤休息了一周。
三、《大圣闹天宫》
孙悟空吃的蟠桃,真桃子裹在里面,外面是道具开了一个小洞,所以孙悟空咬一口能咬到真桃子。
许晴在这一集里饰演太上老君身边的道童。
哮天犬有两个,分别是在北京十渡和庐山拍的,十渡那个孙悟空是军犬饲养员演的。
四、《困囚五行山》
五行山是假的,但孙悟空被困住的那个洞是真的,在云南石林。
给嫦娥伴舞的人群里有一位是后来的明星马羚,那个舞蹈是她母亲茅迪芳编的。
第N次辟谣,马兰不是《西游记》剧组最高价演员,应该是小白龙。剧组也没有派专机接送马兰,是连夜赶民航。
马兰在《西游记》里没有台词,原来有的,后来被音乐盖住了。
饰演最小唐僧的是一位镇江当地的女孩,名叫胡雯倩。
五、《猴王保唐僧》
孙悟空从五行山下蹦出来一场戏有三个人配音,“走远些,再走远些”往前全是李世宏,孙悟空奔向唐僧喊着“师父、师父”,从这往后全是李扬。中间“师父,俺老孙出来了”这一句是张涵予。
小白龙王伯昭拿了1500元天价片酬,是当时的制片人瞒着杨洁敲定的,二十年后杨洁才知道。
六、《祸起观音院》
观音院被烧是一大问题,剧组专门花了几千块钱制作了木头模型,八十年初啊。
被烧后的观音院反而没怎么花钱,拍摄孙悟空出海的福建东山岛正好有一处刚刚发生过火灾的寺庙,剧组直接借来拍戏。
七、《计收猪八戒》
演高小姐丫鬟的这个演员,年轻漂亮会说话,在剧组很受欢迎,有不少人提议让她演高小姐,被杨洁给否决了。
猪八戒在云栈洞里被孙悟空火烧一场戏,镁粉放多了,猪八戒险些提前变成烤猪。
这一集曾被杨洁拿到日本同行那里做艺术交流,获得日本同行高度赞扬。
八、《坎途逢三难》
演黄风怪的是郭家庆,之前饰演了观音化身白胡子老和尚。
演黎山老母身边小丫鬟的是许晴的姐姐许晔,原本也是要演道童的,因为个子高和许晴不搭才换了角色。
闫怀礼在拍自述前身卷帘大将经历时,一段台词被他狂吃栗子,活活拍了十几遍才过,可能这也给导演带来了阴影,以后沙僧的台词就更少了。
九、《偷吃人参果》
饰演明月道童的王羊,拍摄这一集时已经三十岁了,看起来还是十几岁的样子,她比汪粤和六小龄童的年龄都大。
制作人参果的材料是凉薯,一共做了几百个,不过猪八戒吞下去的那个是用糯米纸做的。
拍摄人参果树的地方是成都文化公园,杨洁导演的父亲、杨伯恺烈士的墓地就在人参果树附近,杨洁导演在拍摄完成后专门去祭奠了父亲。
五庄观的拍摄地是青城山古常道观,孙悟空学艺的地方是在道观后身拍的,也就是说他去找师父帮忙医树时压根没出五庄观。
演道士的大部分都是真道士,小部分是演员,其中有一个叫刘劲。
十、《三打白骨精》
饰演白骨精的演员找过刘晓庆,由于刘晓庆提出一人要演四个角色,被杨洁导演否决了。
第N次辟谣,杨洁导演和饰演白骨精的演员杨春霞没有结怨,杨春霞的态度是找我去演女儿国国王我就去,不找我也无所谓,她本身对拍电视剧也没多大兴趣。
汪粤拍完这一集离开剧组的,他要去演一部电影,那个时候电影演员还属于文艺圈,电视剧刚兴起,这个选择可以理解。不过那部电影后来没上映。
白骨精夫人的洞府也是在冷水江波月洞拍的,也就是说白骨精和孙悟空其实是邻居。在洞里拍摄白骨精吸血一段戏时,本来气氛很凝重鸦雀无声,不知道是谁放了个响屁导致现场哄堂大笑破坏了气氛,杨洁导演很生气,下令:不许放屁。
这一集的外景拍摄地是湖南张家界,那时候还没开发。由于围观民工摆弄摄像机,剧组工作人员和民工发生口角继而动手,现场打起架来,武术指导夏伯华冲在了前面,六小龄童躲在了大树后头。
十一、《智激美猴王》
宝象国的城门就是现在的大理古城城门。
饰演白龙马化身的女孩叫任文坚,长得像周涛曾被认错,她当年是当地街道办事处的一位会计,身上有功夫,在剧组拍了一场戏,挣了三十块钱相当于她当时一个月的工资。
饰演百花羞公主的刘冰,后来跟随丈夫到泰国使馆工作,《西游记》到泰国拍摄时再次相遇,她给剧组帮了不少忙。
饰演黑狐精化身的是舞蹈演员出身的韩凤霞,她那身漂亮衣服里穿的是肉色衬衣。
十二、《夺宝莲花洞》
这一集也是在云南石林拍摄的,和上一集景色几乎一样。
饰演金角大王的是车晓彤,也就是车晓的父亲,演员王丽云的前夫,《亮剑》里的师长。
闫怀礼在这一集里客串了太上老君。
饰演黄袍怪的副导演任凤坡,在这一集里客串了一会儿孙悟空。
剧组在这一集搞了一次航拍尝试,可惜最后失败了,只有一个镜头放在了第一集。
在航拍时,由于人手不够,杨洁导演亲自上阵客串了一回小妖。
十三、《除妖乌鸡国》
这一集是《西游记》拍摄的起点,当时叫试集,是1982年拍的,到1986年时又进行了部分重拍,两集的镜头合在一起,出现了不少穿帮。
猪八戒本来眉清目秀的,结果到了水里好像给泡胀了一样。
乌鸡国太子进后园时黑瘦黑瘦的,到了唐僧屋里就变得白胖白胖的了。
迟重瑞在这一集进组,首先演的不是唐僧,而是井龙王,这是杨洁在考验他。
不过,由于两集镜头放在一起剪辑,我们在这一集里还是经常能看到汪粤。
十四、《大战红孩儿》
红孩儿吐火是错位拍摄,后面放了一个喷灯。
这一集里的龙王是徐少华演的。
为了防护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孙悟空和猪八戒都穿了石棉做的保护服,所以你会发现怎么猪八戒突然穿了蓝色的衬衣。
现场拍摄时,六小龄童身上被火烧得厉害,他不断翻滚,杨洁导演以为是演戏没叫停,结果六小龄童被烧休克了。
十五、《斗法降三怪》
迟重瑞和徐少华出现在了同一集里,云台上下来的虚像镜头是迟重瑞。
破烂流丢一口钟,原来拍的是金属钟,被专家指出后,剧组重拍了镜头,换成了僧衣,但猪八戒的台词没改。
这一集里饰演车迟国国王的不是相声演员李文华,而是赵玉秀。
“滚油锅里如同洗澡”只有台词没拍镜头,观众印象中的什么冷龙啥的,那是动画片《西游记》里的镜头,就是“白龙马蹄朝西”那个。
三位国师喝的圣水当然不是尿,只是颜色相近的啤酒。
十六、《趣经女儿国》
第N+1次辟谣,饰演女儿国国王的朱琳没有暗恋徐少华,当时徐少华已经结婚,朱琳更没有终身不嫁,人家结过两次婚。
那些无聊的传闻出自一篇知音体的报道,当年流行这种瞎编的文章。然后《艺术人生》又为了制造噱头搞了一次节目效果,这才让传闻发酵。
这一集是徐少华的告别演出,当时他已经进了山东艺术学院,是杨洁导演派人把他硬拉回来的,还好,他的告别演出非常出色。
夜观国宝一场戏是重头戏,现场为了保证气氛进行了清场,朱琳拍了八遍,徐少华拍了九遍才过,徐少华头上的汗是真的。
《女儿情》的作曲是许镜清,但杨洁把阎肃的词全都改了,最后许镜清申报的是杨洁作词,后来电影《后会无期》使用了这首歌曲,还付给许镜清和杨洁六万元版权费。
十七、《三调芭蕉扇》
这一集里的牛魔王真身,本来是准备用真牛拍的,但是牛不配合拍戏到处跑,没办法最后只能用道具牛。
整部《西游记》电视剧的最后一组镜头就是在室内补拍的孙悟空猪八戒大战牛魔王的桥段。
火焰山是在北京市内拍摄的,当时在修地铁,挖出的土堆在路边,简单捯饬一下之后再用火焰喷射器喷火模仿火焰。
饰演铁扇公主的王凤霞当时刚刚凭借京剧电影《火焰山》走红,因此被剧组看中借来继续演铁扇公主,她的爱人刘喜亮也是一位著名猴戏演员。
十八、《扫塔辨奇冤》
这一集主要戏份在山西拍摄,但在云冈石窟拍摄时由于现场来了几万名群众围观,剧组被迫放弃当天的拍摄计划,这是唯一一次。
唐僧扫塔时唱的歌是《晴空月儿明》,但这首歌阎肃最早的歌词是“晴天月儿明”,被杨洁改成了“晴空”,于是后来就出现了两个版本的唱法,迟重瑞还都唱过,不过显然“晴空”更合适。
十九、《误入小雷音》
小雷音寺拍摄于安徽九华山上禅堂,这个场地是杨洁1982年采景时发现的,空荡荡的很适合拍戏,当时她希望管理人员能够为拍戏保持原样。结果等到1986年来拍戏时,发现人家确实一直在等着剧组来,整整空了四年。
弥勒佛的演员很难找,杨洁是在上海参加上影厂的活动时,著名演员仲星火向杨洁推荐了他的老搭档铁牛。
盖住孙悟空的那个铙钹是石膏做的,一次性的。孙悟空在里面用金箍棒捅,外面形成鼓包的效果,这个软性的鼓包效果用的是八十年代很常见的一种计生用品,可以当气球吹的那种。
二十、《孙猴巧行医》
拍摄这一集剧组在浙江一带来回转悠,为了给剧组大队人马找住处,剧务李成儒居然找人打开了林帅住过的别墅。
这一集里有三位两位特型演员,饰演赛太岁的是空政话剧团副团长王仁,他曾经出演过主席。
饰演朱紫国老太监的是史崇仁,他曾在《大决战》中饰演聂帅。
二十一、《错坠盘丝洞》
七位蜘蛛精里有三位曾在《斗法降三怪》里出现过,分别饰演风婆婆、电母和雨神。
饰演多目怪的李鸿昌是剧务主任,正是他从中铁十一局拉来300万赞助才保证了后十集的正常拍摄。
饰演黎山老母化身的演员是杨洁年轻时认识的朋友李恩琪,她当时已经退休正在九寨沟 旅游 ,遇到杨洁分外高兴,捎带出演了一个角色。
蜘蛛精在水里露出的大腿和肚脐都不是姑娘们的,大腿是黑熊精项汉的,肚脐是六小龄童的替身徐霆雷的。
二十二、《四探无底洞》
本来饰演老鼠精的是一位姓马的演员,但她演的不太好,于是杨洁导演换成了常青,她也被观众们誉为“锥子脸妖精”。
虽然换了主演,但衣服已经做好,常青穿上偏短,于是服装师给她的衣服加上了流苏。
二十三、《传艺玉华州》
著名的“孙悟空踩滑板”镜头就是在这一集出现的。
由于闫怀礼受伤崴了脚,师父迟重瑞替徒弟演了几个镜头。
国王做梦的场景是在佛山祖庙拍的,1982年采景时对方告知拍戏免费,1987年剧组去时已经变成了三百块钱一小时,最后在杨洁导演指挥下,剧组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就拍完了全部要拍的镜头。
二十四、《天竺收玉兔》
这一集有部分镜头是在泰国拍摄的。
李玲玉曾经进过《红楼梦》剧组,是史湘云的候选人,考上东方歌舞团就没去,后来偶然被杨洁选来拍《西游记》。
在该集中,李玲玉唱的歌里“沙里瓦”的意思就相当于咱们民族歌曲里的“呼儿嘿呦”“咿呀咿之呦”之类。
李玲玉在该集里有三个替身,有武打替身,有在泰国的远景替身,还有跳湖时的背影替身,不是她不想自己拍,而是剧组工作安排导致的。
二十五、《波生极乐天》
这集大部分外景戏份是在泰国拍摄的,内景都是在云南拍的。
在泰国拍摄时,由于当地华人和华侨的大力支持,剧组的经费几乎剩下一半没用完,为了感谢这些朋友,剧组专门为他们制作了一期特别节目。
唐僧洗澡的这个湖和天竺公主跳的那个湖是同一个,剧组为了效果给唐僧洗澡做了一圈彩虹特效,没想到弄巧成拙,看起来更像唐僧刚修完车。
通天河的那个老鼋是用木头做的,后来拍完戏就留给了剧组住宿的宾馆,成为那里的一景。
原计划最后一集里有救生寺戏份,后来由于时长超了就被剪掉,但剧照流传了出去,这就造成一种误会,让一些观众以为《西游记》有四十集。
以上就是笔者总结的86版《西游记》25集里的一百多个拍摄轶事,当然,肯定还有很多奇闻轶事是文章里没有的,也是笔者不知道的,不要紧,一方面孙悟空不是说“天地本不全”嘛,另一方面这不是还有万能的网友嘛。
我们一直都相信大自然是神奇的,总是创造出许多奇迹,比如巍峨挺拔的高山、奔腾不息的河流以及变化无常的天气等,这也让我们在面对大自然时,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叹。在我国有一块神奇的石头,风一吹就会动,仿佛只要轻轻用力就能将它推到,但也正是这块看着“脆弱”的石头,在经历7.5级地震后,却依旧傲然挺立,让人啧啧称奇,你知道这块石头在哪里吗?
东山岛形似蝴蝶,是福建的第二大岛,我国第七大岛,也是福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而且曾经在这里拍摄过《八仙过海》、《西游记》、《左耳》等影视作品。而这块奇石名字叫做风动石,就位于东山岛,是我国60多块风动石中最有名的,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也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
这块石头高4.37米,宽4.5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上面尖底部圆润,看上去像是一个大大的仙桃,当有风吹过时,就会随风而动,所以得名风动石。其实风动石并不是在现代才被人所熟知的,而是在明朝时期就被记载于书中了。
如果你去了东山岛,就会远远地看到风动石悬在一块巨石之上,看上去两块石头的接触面并不多,难怪风一吹就会晃动,如果你走进它,找来瓦片放在石头下面,只要放的位置合适,一个人也能让这块石头晃动起来。
其实许多人第一眼见这块石头时,都会暗自揣测,它会不会掉下来?据说在1918年,东山岛曾经发生7.5级地震,山石滚落了许多,房屋也毁坏了不少,但这块看上去摇摇欲坠的风动石却安然无恙。据说日军曾经看中了这块石头,企图搬走它,便用钢丝绳索捆住风动石,另一头绑在日舰上,但多条钢丝都被拉断了,但石头还是稳如泰山,日军只得放弃。
虽然不知道这块奇石是如何形成的,但风吹而动又能扛大地震,确实让人忍不住称奇。在石头的正面有明代大学士黄道周等人的题字,曰“铜山风动石”,在风动石前方也有一块石碑上刻有明朝督抚的诗,可见古代的文人对这块石头是有所偏爱的。
如果你去了东山岛,不仅可以欣赏到这一块神奇的风动石,还可以去看看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的铜山古城,据说曾经大将军戚继光在此全歼倭寇,也是郑成功的抗清根据地之一,可谓是古迹众多。
据考证,风动石和下面的磐石原来是一块完整的巨石,在第四纪海侵时期,海浪沿着巨石的纹理缝隙剧烈地冲刷,使得上面这块石头和底下的磐石产生裂痕,长期的风化作用使上下两块石头的接触面越来越小,最后仅存十几平方厘米的接触面,其余悬空,加上接触面不平,仅由几个接触点支撑着,所以就显得摇摇欲坠。这块石头之所以不会倒下,与它的形状有关。你看它上小下大,重心位置偏低,恰好重心正对着接触面,虽然石头摇动时,重心位置会被抬高,但在重力作用下,巨石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这个原理是不是与不倒翁的原理一样?
我们绕到风动石的底部,这里可观风动石的“险”。大家看,风动石是不是有点泰山压顶的感觉,大风吹来,你还能泰然自若地站在这石头底下吗?这里有“石下难设宴,吟唱不出三”的说法。相传明代万历年间,参戎诗人李楷和水师提督程朝京来东山,东山的官员在此设宴款待。酒到三巡,大家诗兴大发,李楷即景赋诗一首:“鬼斧何年巧弄丸,凿得拳石寄层峦,翩翻阵阵随风漾,辗转轻轻信手拈,潮撼孤根危欲坠,雨余苍苏秀堪餐,五丁有意留奇迹,特为天南表大观”。程朝京随口对曰:“文昌祠边大石球,神仙蹴戏灵山头。万夫欲举移不动,天风撼之动不休。”话音刚落,其他人还没来得及应和,忽然一阵大风吹来,石头摇晃不定,满座皆惊,纷纷逃离开了。据说以后再也没人敢在此设宴,于是就有“石下难设宴,吟唱不出三”的说法。
沿着左边的石阶,我们看到了明代霞山居士题写的四个大字“东壁星辉”。在明代的时候风动石旁边原有东山三大书院之一的“东壁书院”,又名“魁星楼”,可能是得益于风动石的灵气,曾培养出不少的杰出人才。
我们来到风动石的正面,观其“大”。上面题刻着明永历戊子(1648)秋,巡抚路振飞的题刻“铜山三忠臣”:黄道周、陈王宾、陈士奇。这三者都是东山人,又都是明朝末年的进士,其中黄道周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就是朝廷中的宰相,兼兵部、吏部尚书;陈王宾官至七省军务:陈士奇为四川巡抚,他们又都为明王朝的生存而捐躯,所以被历代传诵,也成为东山人的骄傲。
风动石左侧,有明朝水师提督程朝京的《又和一首》题于石碑上:“造化原来只一丸,东封涵古万成峦。天风吹向闽中坠,海飙还能逐势抟。五丁欲举难为力,一卒微排不饱餐。鬼神呵护谁能测,动静机宜在此观。”诗中描述:五个大力士用尽了力气推不动,一个没吃饱的士卒轻轻地就把它推动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就是“在势不在力”的原理。也就是说想要推动风动石不是靠人多势众就行,而是要找准角度,选好着力点,轻轻即可推动了。而这着力点的位置在哪呢?让我来告诉大家,首先要背向西南方向,由向东北方向移动,在推的过程中不能一个劲地猛推,而是要有节奏,一推一放,一紧一松,就可成功。但这风动石却有另外一股神奇的力量,相传在明嘉靖年间倭寇用了数艘军舰套上绳索企图拉走这块奇异的石头,都无济于事,只落得绳断人亡的下场,风动石却安然无恙。这不正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吗?风动石正面的“风景这边独好”几个大字,是文革期间有人引用毛泽东的诗文笔迹,镌刻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