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分析的步骤一般是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在生产分工方面来说,从原材料到制造加工再到销售营销,整体的市场供应顺序是上游的原材料企业,到中游的制造加工企业,再到下游的销售营销企业,最终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
很多人分析商品供求,喜欢从平衡表入手。当然,平衡表是一个商品最根本的供求基本面,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很多人不能理解,其实平衡表是动态的。我绝对不是讲平衡表没有用。平衡表非常有用,但他仅仅是一个分析工具,而且这个分析工具会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随之变化。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商品,本来供应很大,库存比较高,但现货刚开始没涨几天,库存就集体不见了。这些东西平衡表上不会告诉你。我喜欢从产业链的结构入手。
假设有这么一个行业A,工业。全国的供应厂商基本在10几家。进口成本较高,国内工厂在逐步挤占海外市场,中国制造名不虚传。这个行业有上游,有下游。目前的状况是上游主要是进口原料,下游是庞大而繁杂的行业B,行业B的公司有几百家。
在传统意义上,我们通常认为行业A的上游其实是这根链条的主导行业;在国内行业A显著要强势于行业B;但行业B是整个链条的核心,因为一旦行业B的需求不行了,行业A和上游再强势,也毫无用途。
这里的强势主要体现在行业集中度。
假设现在行业A的几家龙头公司,联合限产保价格,此时我们分析的角度在哪里?
有人想也不想直接否定:这是在作死。
因为行业A的集中度高,所以整个行业想联合限产保价的时候有很多,但还尚未有成功的时候。尤其是上次09年联合保价最终内讧,致使行业A的产品价格一落千丈,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而今还这么干,不是送钱是什么?
但且慢。有几个问题要想想清楚:
1、整个产业的盈亏情况如何?----长期亏损,限产保价时候每吨亏损超过300元;
2、期现关系如何?----期货大幅度贴水;
3、上次保价时候期现关系如何?----期货升水;
4、上次保价失败原因是什么?----现货便宜挺期货猪队友卖期货,甚至买现货卖期货;
5、这次怎么保价?降低开工,维持低开工率,期货盘无法保值(大幅度贴水);
还有很多问题,都是细节。
这里又有一个终极问题:保价的目的是什么?
再深入产业链研究一下,可以发现,原来行业A这次限产保价的几个发起人的大股东竟然都是行业B的大企业。这属于从终端向上游蔓延,由上游进行限产保价。假如 A行业领头的几个企业产能下来之后满足自己股东之外就不剩什么产品,那么这个保价是否还是没有希望?行业B的生态会发生什么变化?
当A开始限产保价格,B必然开始时候不接受,但由于开工率下来之后A只需要满足自己的股东生产需求,这样除了协议价之外现货价格必然走高,导致小的B行业企业被淘汰。对的,这是一个产业链条的洗牌。这根本不是A生态的变化,这是整个产业链条发生质的改变。A从一个夹缝行业,变成了强势行业,这也是为什么协议价加工费提高一倍之后,B大多数企业都接受了现实。接受现实意味着可以苟延残喘,不接受现实立刻没货。
当这根产业链条发生如此的变化的时候,会有什么情况产生?首先,现货价格注定在上面,因为开工永远是不够的。现货是缺乏的。期货价格的排列大概率是back,因为两个原因:1、远期开工恢复的预期导致投机空头一路在远月做空;2、对行业B的洗牌预期担忧远期需求发生萎缩也会导致产业客户看空远月;那么大概率这根链条只要维持住这种格局,那么一个最简单的挣钱的办法就是一路买,一路吃现货升水。
这根链条的这种状态会在什么情况下改变?显然在最上游。假如进口原料大幅度下跌,导致海外现货价格崩溃,那么这个保价行为自动终结;其二,期货出现大幅度上涨涨幅远远超过现货导致back变成contango,这样的保价也自动终结,但这种概率不高,除非行业B 的人大量涌入期货进行买入套保-----这也是我的建议,行业B的企业应该这么做,尤其是在高back的情况下,等于是在摊薄购买成本。
这就是我的分析思路,从一个大产业链条去观察。核心的问题是:谁主动,谁强势,强势的格局如何形成,强势持续的条件是什么,在格局稳定维持的情况下,什么策略最优选。
我没有说具体的行业,我不过举个例子。商品市场千变万化,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对号入座,切勿刻舟求剑。
( 2014-07-29 诸葛就是不亮 期货日报 )
不包括有利于企业增进自己的创新研发能力。进行产业链分析的意义有:有利于企业根据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相应产业价值链环节的选择,有利于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竞争力,有利于不同生产者在不同环节问的形成有效协作和分工。
产业链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了解自己处在链条的什么位置,上下游是谁,他们会如何影响自己。当然,也可以基于产业链分析来判断链条中哪个部分成本最高、获利最高。
分析思路:
1、产业链上游:上游通常都是B端的企业,可能包括生产制造商、技术提供商、内容提供商。
2、产业链下游:下游通常包括媒体营销服务商、物流服务提供商、金融服务提供商等。
3、产业链中间部分,和用户有关系的产品或服务,通常是C端的企业。
观察和分析产业链,可以有很多的维度。
例如可以从为用户创造价值的角度看形成产业价值链的维度,从而发现创造价值的最大环节在哪,谁是价值分配中的最大受益者;可以从产业创新的维度,发现技术的来源与分布结构,发现创新出现在哪里,发现如何获取竞争力。
可以从参与产业运行的市场主体的角度,发现各产业中的企业关系结构,即企业链;也可以从地理分布的角度,看相关产业的空间链等。如果叠加上产业的开放性,我们则可以看到国内价值链(NVC)、全球价值链或全球创新链(GIC)。
摘要:本文以产业链理论与文献为依据构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并以南京市龙头企业为主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利用信度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有效性检验的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假设模型中的各项假设,从而验证了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核心是产业链环节整合的假设。
当前,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发达国家农业一体化经营的经验来看,未来的农产品竞争将是“链与链”之间的竞争,没有资源的整合就没有真正的竞争。农业产业链管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产业链整合绩效模型,并通过对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的调查对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
一、农业产业链绩效假设模型的提出
产业链管理考虑的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及最终消费者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的串联与整合,产业链管理的重点在于上下游各环节相关作业的有效整合。要能成功地实现这一点,产业链各环节间必须建立合作,优化物流环节,交换商业信息,公平分享所得成果。从组织边界来看,产业链整合包括链条上各环节内部各种职能和资源如物流、信息流的整合与协调,以及与上下游环节之间的外部整合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协调物流环节、共享信息等。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也是农业产业链管理的主体。南京市农业龙头企业目前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实现了规模和效益的双增长。在产业链的内部整合上,很多龙头企业在信息化和管理水平上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如雨润、旺旺等企业已经通过或正在进行HACCP认证,光明乳业等企业通过了IS09000认证。白云亭、应天水产、农贸中心推行了农副产品交易IC卡管理系统,企业质量管理上了新台阶。在外部整合方面,龙头企业通过帮扶生产基地、提供系列服务、实行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促进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致富。如老山药业发起成立了老山蜂业合作联社,推进养蜂规模化、标准化,更好地带动广大蜂农增产增收。光明乳晶在胚胎繁育、科学饲养等方面帮助奶农提高生产水平。汇华、云溪、野生植物、弘益油脂等一批与本地资源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及合同、白云亭等市场型龙头企业通过提供便利服务、适当返利等形式增强对基地的保护和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国内对产业链整合与绩效的评价大多数还停留在定性描述方面。因此,本文通过构建农产品供应链整合绩效假设模型,对农产品龙头企业进行调查,藉此验证产业链管理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中的适用性,同时考察南京市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整合水平。为了实证的方便,我们仅考察了龙头企业及其上游供应商(如生产基地、农户)两个环节,并按企业边界将产业链整合分为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两个阶段,然后分别考察两种整合对上游供应绩效以及加工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最终提出如图1所示的模型:
该模型以龙业企业为中心,主要包括5个假设,分别考察了农业产业链中内外部整合的关系、农业产业链内外部整合对加工企业绩效和上游供应绩效的影响以及上游供应绩效对加工企业绩效的影响。图1中H1至H5分别代表:
H1——产业链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
H2——通过加工企业内部整合能提高加工企业的绩效;
H13——通过产业链的外部整合能提高加工企业的绩效;
H4——通过产业链的外部整合能提高企业上游供应商的绩效;
H5 —加工企业上游供应商的绩效对加工企业的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二、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与调查设计。本文选择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作为假设模型的验证分析工具。SEM没有很严格的假定限制,而且允许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测量误差,允许进行多重非独立相关关系进行估计,这种特点使分析复杂的变量关系成为可能。在数据来源上,本文通过问卷对南京市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展开了调查,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6份,回收率为96.4%;共计有效问卷94份,有效问卷率为85.5%。
在问卷设计方面,内部整合计7个问题项,主要从企业内部协作、信息共享、物流协调等方面了解加工企业内部各职能的整合程度;外部整合9个问题项,主要从长期伙伴关系、信息系统与信息分享、利益与风险共享、共同物流协作等方面了解企业与上下游环节的整合程度;加工企业绩效9个问题项,从财务、产品品质、交货时间、准确性及弹性等方面了解龙头企业绩效;供应绩效4个问题项,从成本、交货时间与准确性、原料品质等方面考察产业链上游供应绩效。问卷采用李克特五分制评分标准,规定1分表示根本不同意,5分表示很大程度上的同意。
2.信度分析。本研究使用方法配合SPSS软件以0.7为阈值来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问题项具有可接受的信度值。为了进一步数据分析的需要,将部分影响信度的问题项从调查数据中剔除后,用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1是剔除部分问题项后各概念构面的信度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所有潜变量的值均达到了0.7以上,说明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3.结构方程分析。(1)拟合度检验。本研究利用AMOS软件4.01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分析后的结果必须通过模型的拟合度检验,才能认定假设模型与实际数据样本的一致性。对于拟合优度的考核有较多指标,但不同的指标在不同的样本数量、模型复杂度下有着不同的表现特性,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斟酌。本研究主要使用TLI、CFI、RMSEA等较为稳定的指标考核模型拟合优度,拟合后的评价结果及其理想值汇总于表2。
从表中可知假设模型能较好地与样本数据拟合,因而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2)因素与路径分析。经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可以得到各个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以及指标与潜变量之间的因素负荷。通过对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的计算,可以得到两个潜变量之间的总影响。本研究中分析后的因子负荷量及路径系数汇总于表3,路径分析结果汇总于表4。
从表3可知,各个潜变量的因素负荷都在0.5以上,t—value均大于2.0的拟合要求,显示经过剔除后的调查表问题项都很好地反映了对应的潜变量。从表4可以看出,本文提出假设模型中的5个假设都通过了调查数据的验证,所有t—value均大于2.0,最终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见图2。
应用路径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得到产业链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内部整合的路径效果为直接效果0.429,而外部整合的路径效果为直接效果0.204,加上通过供应绩效发生的间接效果0.377×0.366=0.137,结果为0.341,由此可以看出内部整合对绩效的影响要大于外部整合对绩效的影响。
三、结论与启示
经过模型的提出和数据样本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产业链的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是高度相关的,较高的产业链外部整合水平建立在较高的内部整合水平之上,在实施跨组织边界的产业链管理之前,各环节必须在内部整合上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在农业产业链管理的推进上必须循序渐进,首先应加强各环节的物流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2.龙头企业的内部整合显著影响加工企业的绩效,这说明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内部协调和物流职能的整合可以有效地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说明南京市龙头企业的内部整合还并不充分,有着较大的空间。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内部整合达到较为充分的状态后将变为竞争的基础条件而不能带来竞争优势,而南京市龙头企业的内部整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作用大于外部整合,说明内部整合的程度普遍还不高,部分内部整合程度较高甚至外部整合程度较高的企业获得了相对的竞争优势,从而得到了更好的绩效。
3.产业链外部整合与协调影响加工绩效和供应绩效。从南京市龙头企业的绩效来考察,我们发现来自外部整合的影响要小于内部整合。其原因可以从前面两个结论中找到答案,结论1说明了产业链整合是一个从内部到外部的渐进过程,而结论2说明了被南京市龙头企业中内部整合还不完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目前南京市龙头企业产业链的外部整合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4.产业链的上游供应绩效显著正向影响加工企业绩效,这说明产业链上游供应绩效的提高,如准时交货、交货可靠度及品质绩效的改善会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绩效。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产业链整合的必要性,对于任一产业链企业营运的成功,上下游环节的相互支持是必要的。
综合以上结论可以看出,通过产业链上各种资源的协调和整合,带来了更好的产业链绩效,这正是产业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还可以发现,目前南京市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整合管理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其中内部整合较好但还不充分,而外部整合则比较薄弱。因此,必须以龙头企业内部整合现状为基础,深化企业与上下游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协调与整合整个产业链的物流、信息等资源,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产业链
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实体群更恰当,C端消费者不是企业),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
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上游产业 指处在整个产业链的开始端,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和生产的行业。
02
产业链分析
文章《 产业链示例 》中一个图可以解释主要内容:
医药产业链示意图
文中认为:医疗保健是一种应用,是独立于医药制造的服务行业,可以认为是医药产业链的延伸。
个人认为:这个产业链是简单的,还有科研(研究所、高校)、销售(代理商等)链条上的参与者
03
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就是把相关产业的企业放在一起,形成 规模效应 ,比如温州纽扣加工批发市场,有很多家企业生产相关产品,每家并没有由于竞争减少收入,而是由于 规模效应 把市场做大了。
04
生态圈
不同产业链之间的打通,形成更大范围的企业集合,有望形成生态圈。
例如:会展产业的参展企业、参观用户,可能会带来交通、住宿、用食等的需求,这样会展产业,就与交通产业、食宿产业打通了,就有可能创建一个生态,生态中企业融合会展、交通等产业产品与服务,提供给会展的参展企业与参观用户。
比如,目前,汽车生产商所需的配件绝大部分都有其固定的供应商,汽车配件最大的买家是汽配经销商,所占比例超过了八成,也是汽车配件销售主渠道所在。而我国汽配经销商又多集中于汽配城中,据统计,汽车维修所用的配件60%来自于汽配城。我国有大大小小的汽配城数百家家,竞争日趋激烈,且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均无法得到保障,容易使人陷入无从选择的盲区。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
(1)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
(2)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
(3)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
(4)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
产业链是对产业部门间基于技术经济联系,而表现出的环环相扣的关联关系的形象描述。区域产业链条则将产业链的研究深入区域产业系统内部,分析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链条式关联关系,探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的分工合作、互补互动、协调运行等问题。 在经济实践中不少地区也在进行产业链构建与延伸的积极尝试。
企业价值链是企业的内部环境;也是生产的各个环节的一种把控手段,各个环节都能省一分,出厂价格就可以降低五分,或者价值回报就增加五分。所谓价值链(Value Chain),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各种活动的组合,它反映企业所从事的各个活动的方式、经营战略、推行战略的途径以及企业各项活动本身的根本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