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在算数过程中掰手指头好吗?
幼儿在算数过程中掰手指是不太好的,可是你又克制不了他,因为这是小朋友学算数的一个必经过程。他们下意识地就会想要用手指头去算数,这是他们自己都控制不住的,但是怎么改掉小孩子这种习惯呢?这有点难度,我们改不掉他们的习惯,那就得学会用另一种方法。
小孩子的思维方式是行为性的,但算数这种东西又是抽象性的,所以他们在做算数题的时候,才会不自觉想要掰手指。因为他们需要用一种现实的行动来把抽象变得现实,从而得到答案。所以父母老师在教小孩子算数的时候可以尝试用小木棍,小石头,小方块等具体实物来教他们,毕竟手指头也有不够用的时候。用这些小玩意,不仅可以给他们一个形象具体的东西来将抽象变成现实,更可以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忘掉掰手指头这回事。小孩子还太小所以他们的思维方式相比于成年人来说还比较落后,他们的思维方式比较一成不变,所以需要家长老师的引导,才可以让他们学得更好,才可以让他们从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想要教好小孩子真的是一件很费力的事,因为他们真的是好难教,他们认为对的一般都不好纠正。可是要是你现在不纠正过来,等以后就麻烦了。所以我们需要重视儿童教育,从小就给他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这样对他们以后的一些行为习惯是很好的,有句话说得好,凡事都要从娃娃抓起,掰手指算数也是一样。
我们经常都会看到小孩子掰手指做算数,这是孩子的一种本能反应,很多人在小时候都会这样。通常在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用手指算数的情况就会逐渐减少,不过,有的孩子掰手指做算数的情况会持续到上学。那么,孩子算数用手指怎么办?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适合的学习方法,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找到这些学习方法,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违背孩子学习的特点。孩子用手指算数的情况通常都出现在上学以前,在孩子6岁之后,用手指算数的情况基本上就消失不见了。这是因为孩子的计算能力有了比较大的提高。简单的加减法都已经会做了,这个时候孩子就已经基本摆脱了用手指算数的实物计算方法。
如果孩子还是掰手指做算数,这时候家长就要加强孩子抽象计算的能力。应该多鼓励孩子脱离用手指算数的方法,还需要教会他进行心算的技巧。并且要多一些包容,在看靠孩子不经意的掰手指计算时,不要呵斥孩子,因为这很可能会降低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还可以采取一些替代法,比如让孩子用石子、扣子等进行计算,就会改变孩子用手指算数的习惯。
二、解决问题的出路是:要顺应孩子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让孩子积极借助“拐棍”来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不要让孩子因此而羞惭、内疚),借助的“拐棍”要逐渐由很具象过度到逐渐抽象,为了让孩子对数的概念更清楚在生活中掰手指计算——数小棒计算——数图画计算——数点子计算——数字计算。这些方法都能促使孩子“水到渠成”地甩掉“拐棍”,让孩子的抽象思维发展起来了。
三、可是如何帮助孩子学好计算渡过这个难关呢?
1、在课堂上,通过动画课件先让孩子在情景导入观看动画 从直观上先进行第一步的感知理解,
2、让孩子进行动手操作,这一步是孩子学好计算很重要的过程,在动手数和摆的过程中,孩子会对数的概念非常的清楚。再说说计数器对孩子学好计算能起到怎样的效果,计数器上的珠子,一颗珠子就表示一,然后进行拨珠练计算,例如3+2+1+4+5-3-2-4-1等于几。一系列的练习,这一步对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自信心和对计算的兴趣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有了这样的自信心,
3、脱离计数器,孩子用眼睛看着拨,最后是不看计数器老师报数孩子也能很快的说出答案。在课堂上,每到这个环节,家长们都会感到非常神奇,没有用任何的口诀和方法。家长们算不出来的题孩子们一下子都会了。除了这些练习孩子们还可以在计数器上练习10以内的分解组合,在动手拨的过程中,10以内的分解组合孩子们会练的特别熟练,那么计算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20以内100以内的计算家长都是不用担心的。学好计算除了在计数器上练习分解组合,还可以让孩子拿物品动手来摆分解组合,先按顺序来摆,再打乱顺序来摆,最后在让孩子来说。这个环节对孩子学习计算也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有事没事掰手指,久而久之会有关节炎、骨质疏松的病症。如果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如上网,写字久了可以掰一掰,走动走动,甩甩腿什么的。但平时弄出响声的习惯确实不好,您就戒了吧。(大部分文字来自百度,复制粘贴过来)
我17岁,本来每次上课也喜欢掰手指,后来戒掉了,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习惯,所以我建议你要尽早把危害告诉他。
会。常掰手指的情况会导致手指关节的关节囊松弛、周围韧带的松弛,韧带一旦松弛,就是关节炎以及其他关节炎症反应的病理基础。经常在掰关节囊会导致关节囊损伤,关节囊损伤之后,会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的疼痛、肿胀或关节囊的畸形愈合等表现。在手指外形上有可能会有相应的改变,比如手指的旋转,内旋和外旋或其它的问题出现。建议不要总掰手指关节,总掰手指关节会引起一系列必要的麻烦,在手指出现骨质增生的时候,疼痛也比较明显。所以为了避免这些麻烦和疼痛,建议保护好手指,不要乱掰。
总是掰手指是不好的一个行为,很可能会出现关节方面的疾病,比如关节炎,甚至是骨质疏松,在医学中总是掰手指是不好的习惯。一开始患者掰手指时不会出现什么现象,但是由于长时间掰手指,并且患者年龄逐渐的增大,还有可能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关节疾病。一般情况下掰手指的时候,患者可能不会出现疼痛、痒的现象,患者如果长时间掰手指,可能会出现手指部位关节肿大的现象,长时间会有疼痛的感觉。患者尽量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总是掰手指,如果患者本身就有骨质疏松的现象,长时间掰手指很有可能出现骨折的现象,患者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并且限制活动,恢复起来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青少年一定要纠正经常掰手指的不良习惯。因为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期,如果经常掰手指,会严重影响手指的发育。本篇由小编进行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本人会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有的观点认为""掰手指头""是运算的
实物化,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运算过程,当然可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掰手指头""影响运算速度,如果养成""掰手指头""计算的习惯,会影响上学后的学习效率,应该制止。
两种说法似乎各有道理,到底哪种对呢?
让我们来逐步捋出头绪。
第一,孩子为什么会""掰手指头""?
幼儿初学算术时,往往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只能靠实物的演示才能理解运算过程,而手指头是最便利的实物替代品,所以""掰手指头""也就成了常态。
第二,""掰手指头""有哪些利弊?
""掰手指头""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手指头个数""联系起来,不但能够得到运算结果,最主要的是,通过""掰手指头""的过程,幼儿可以体会""加法""""减法""的加减过程,直观感觉""加法""、""加号""、""增加""等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对上学后理解应用题进行了有用的铺垫。应该说""掰手指头""对幼儿理解运算是起促进作用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掰手指头""在计算小数字时,一定会影响运算速度;在计算大数字时妨碍计算技巧的发挥。
综上所述,""掰手指头""的优势在于理解算术的基础概念及得出结论的过程,而不在于得出具体结果。""心算""的优势是能够加快运算速度,但""固化""了结果,不利于发散思维。
第三,家长怎么办?
幼儿初学计算时,可以鼓励孩子""掰手指头"",而且家长也可以通过""掰手指头""的方式向幼儿展示数字计算的正确方法,帮助孩子用具体的东西理解抽象的数字,从而建立完备的数学概念,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培养起来,通过""掰手指头""的前期准备过程,孩子对计算的理解也不断深入,数字运算量也得到一定积累,这时候要鼓励孩子甩掉""掰手指头""这个拐棍,从小数量到大数量逐渐通过心算得到结果。比如我的外孙子三岁半时,10以内的数一般会直接得出结果,而较大的数就会""掰手指头""。这时候,家长应尊重孩子选择的计算方式,耐心等待孩子得出结论,并对孩子的成功加以鼓励。帮助孩子逐渐完成由""实物计算""到""心算""的过渡。
如果孩子五岁以后,每次计算仍然需要""掰手指头"",也需要家长特别注意。上学以后靠""掰手指头""计算确实会影响计算速度、降低学习效率,甚至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信。这时就应该设法帮助孩子尽快摆脱""掰手指头""的计算方式,使孩子上学后能够适应快速心算。
鼓励孩子心算,家长最好不要通过""制止""的方式,强迫孩子不用手指头。而是通过""游戏练习"",卡片速算、背诵加法表等多种方式使孩子自己逐渐""自动放弃""""掰手指头""。这两种方式虽然目的都是加强心算,但不同的方式对孩子学习自信心的影响是不同的。孩子被迫停止使用""一种工具"",而又没有""替代工具""的时候,会感到""无助"",感觉计算困难,是失败的体验。而当孩子能力升华,自动放弃""掰手指头"",他会感觉自己技能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是成功的体验。对孩子未来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需要明确的是,每个孩子由于基因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数学早教的深入程度不同,其理解问题的能力和计算速度也会不同。无论孩子""掰手指头""的时间长短,计算速度快慢,只要孩子不断进步,家长都要静下心来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即使孩子长时间没有进步,也要从家长教育方法上找原因,不能对孩子抱怨,特别是不能说""真笨"",""人家都能……,就你……""等否定孩子能力的话。
家长的有效方法、耐心陪伴、长久坚持,永远都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的阶梯。
如何培养一年级的口算能力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计算工具,不用书面表达方式计算过程,依靠记忆直接通过思维算出结果的计算方式。它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
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有利于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简单的计算,也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智力。因此要从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起
打好口算基础,把口算训练有机渗透到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口算能力的培养。怎样提高一年级学生的口算能力?我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理解算理
200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
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以及理解运算的实际意义。”口算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
上,才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大大提高口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并形成口算能力。为此要重视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一年级初期口算的最大误区是不注重对算理的
理解,只是记忆性地接受算式的得数。走出这个误区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教学“九加几”这一课时,我不是急于把现成的“凑十法”灌输给学
生,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审视问题。在教学“9+2”这一次:我先出示装有9个乒乓球的盒子,另外再准备2个乒乓球,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摆才能一眼就看
出一共有几个皮球?”很快有学生说:“我从盒子外面的2个乒乓球中拿1个乒乓球放进盒子里,盒子里就有10个皮球,外面还有1个,一共11个。”我表扬了
这个同学说得好,并说明这种方法叫做“凑十法”,即看到9就想到9和几凑成10。然后我将学生们平时所采用的多样化的算法与“凑十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自
己体会到“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比较简便,从而对这一种方法产生心理认同,这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不仅学会
了口算方法,而且帮助他们加深了对算理的理解。
二、反复练习
心理学研
究表明,学生掌握计算法则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意识法则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与动作还不协调,计算离不开法则的严密控制,必须在对法则具体回
忆的同时才能正确计算。第二阶段是不意识法则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计算特点是法则已经内化、方法已经熟悉,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即将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在计算法则教学中增加针对性的口算练习,可以促进和帮助学生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的发展。
口算要坚持经常练、天天练;要选择口算的内容、形式和出示方式;要安排好每次练习的量;要重视效果的反馈和设计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练得既有兴趣,又有热情,更有成绩。
我的方法是利用每节课前3~5分钟进行有目的的分类训练,既可提高口算能力,为新课作铺垫,又可起到组织教学,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三、变换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心理学也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的强大内驱力。年级越低学习的动机越具体,所以在一年级的口算练习中,尽量使用多种形式。
(1)开火车
以往“开火车”的形式是一开到底,不能够集中所有同学的注意力。我改变现行方式,“火车”可以向左开、向右开,时前、时后,甚至“穿山洞”、“过隧道”,学生在口算时精神集中,答得兴趣盎然,觉得象在做游戏,同时熟悉了前、后、左、右等方位。
(2)视算
我把预先准备好的口算题写在小卡片上,在教学过程中出示小卡片,让学生在自己的口算本上写出得数,最后集体订正或交换批改。
(3)听算
在教学过程中,由我口述口算题目,学生练习,用手势出示答案,这样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耳、手、眼、脑并用,开发学生的智力。这两种方法可以解决一人口答,其余陪练的局面。
(4)活动口算板练习
以数字卡片及符号组成的可翻动的口算板,随意翻动,可以口算全部基本题。
(5)口算接龙。
分组进行,每组人数相等,各组的口算题目相同,各组的学生抽出数字卡片后,开始第一个计算,接着交给第二、第三……,直到做完为止,看哪一组算得又对又快。
(6)抢红旗。
就是将山画在黑板上,山上有3条路,每条路上有5道口算题,抽出15位“登山队员”,分成3组,每组一人算一道,最先完成且全对的一组为赢,可抢到代表胜
利的小红旗。这样,让学生在“玩”中练,既能达到以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口算能力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当然,训练口算的方法多种多样,但要因地因时制宜,这样既能起到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作用,又可形成学生口算的兴趣。
四、阶段巩固
除了必要的日常训练,等学习到某一阶段,还应集中时间进行针对性练习,或进行书面的口算竞赛,即比正确率,还要比速度,这对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做到日常堂堂练、阶段重点练。
总之,一年级学生的口算教学很重要。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一定要遵循“授之予鱼,亦授之予渔”的原则。教学实践证明: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
律,通过自制直观教具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大胆改革,勇于探索,照样能够有质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一年级学生过硬的口算能力的目的。
1.幼儿口吃的问题,首先要跟家长沟通,问问是不是家里人或常去家中做客的朋友中有口吃的人,孩子跟着模仿口吃。
其次,观察幼儿跟其他小朋友沟通是否困难,耐心地引导他说话时放慢语速,想好了再慢慢说出来。
再次,家园合力,平时多带幼儿背诵、朗读诗歌、儿歌,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或复述故事,锻炼幼儿的口腔肌肉,提高孩子的词汇量和需要表达能力。
2.掰手指的问题,可以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给幼儿一些玩具或者手工材料,让幼儿忙起来,注意力不再放在手指上。
3.打小朋友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幼儿园是非常常见的问题,每天都有发生。遇到这种问题,老师首先要冷静下来,耐心公正地询问事情的经过、原有,了解幼儿打人的原因,然后有依据地进行教育与引导,并在班里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通过儿歌、游戏等方式,让幼儿懂得团结友爱、不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