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手高空坠落直插路人头顶,高空作业如何避免工具脱手?
扳手高空坠落直插入路人头顶。
相信大家对这个事件已经有所耳闻,不过我觉得虽然是由于师傅的过错使这个扳手坠落下去而砸住了路人,但是,师傅其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不过还是不能让工具从自己的手上落下去。那么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要拿好自己的工具,首先第一点我们可以选择把工具用绳子绑在自己的衣服上或者是身上。这样即使工具从我们的手中掉落,也只能是随着绳子挂在我们的身上也不可能掉在地下。
对于一些大型工具来说,最好是不要在高空户外使用,而且这种使用的时候也最好是在楼顶安装一根绳子,绑好这种大型工具。现在像一些普通的师傅来说,他们都会把工具直接装在自己的兜里或者是一些背包里。但是当他们进行高空作业的时候,其实就是非常危险的。可能自己的包包和绳子并不是那么的结实,就有可能从高空中直接掉落。而且大部分的工具都是金属的,也非常的有质量,这样直接砸住人很有可能会出人命。
第二点就是可以选择把工具和自己的手套想办法沾合在一起,这样的话自己紧紧的戴着手套,工具也就是紧紧的戴在手上了。这样即使是自己松手,手套也会紧紧的带住自己的工具。
第三点就是选的师傅一定要有一定的经验,不要想着一些比较年轻的人直接就去干这种工作。一定要慢慢的适应,而且我们在找工人安装的时候也一定要找比较老的有经验的师傅。因为现在的师傅包工作业,安装空调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太阳能板的时候,都是会注意的。如果经验不足的话,可能就会注意不到这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请一位老师傅是挺必要的。
扳手正确使用方法如下:一、A型(整体式)扭力扳手。1、设定扭力值。(1)逆时针方向旋转锁紧手柄,松开调整轮。(2)转动调整轮,使主标尺与副标尺(调整轮刻度)示值相加之和等于所需要设定的扭力值。(3)扭力值设定后,顺时针方向旋紧锁紧手柄,扭力值设置工作完毕。2、将扳手方榫套入相应尺寸规格的套筒。3、将套筒套入螺母或螺栓头上。4、顺时针方向均匀施力。5、当听到“咔嗒’声或感到扳手有卸力感时,既已达到所设定的扭力值。6、当拧长螺栓或油管一类的螺母,套筒无法工作情况下,此时,需要更换开口头。(1)在图三所示A处压下定位销,沿脱力方向施力即可取下扳手头。(2)将选取后相应尺寸的开口头插入扳手杆旋转,使定位销弹入扳手头小孔定位即可。二、B型(分体式)扭力扳手。1、安装按图四所示,首先将对接套筒部件插入扳手头孔内并旋转,使定位销弹入扳手孔内定位,同样将套筒部件‖通过定位销与对接套筒部件1连接在一起,组合完毕。2、设定扭力值。(1)带后盖式扭力扳手。a、压下后盖定位销,取下后盖。b、将调整工具插入尾部调节螺栓上,转动调整手柄使主标尺的示值与副标尺示值相加之和等于所需设定的扭力值。c、取下调整工具,装上后盖,使其上的定位销弹入后盖孔内即可。(2)带调整轮扭力扳手:a、扭力值设定方法与A型扭力扳手相同。b、B型扭力扳手除安装、设定扭力值不同外,其余操作步骤与A型2-6条相同。
体位:
1.患者仰卧位,床头抬高20度,颈部放松
2.术侧头部备皮以利于导管通过帽状腱膜下层
3.钻孔处头皮用笔作记号
4.备皮区消毒五分钟为无菌区
5.铺上塑料薄膜,仔细确定中线
6.切口位置皮下注射1%lidocaine
7.钻头长度能够穿透颅骨内外板
8.标记位点处头皮作一1cm长切口,既能通过钻头,又尽可能减少出血;切口深达骨面
9.手摇钻垂直于颅骨钻一孔,钻头可刺破硬膜,但切勿陷入脑实质
10.必要时冲去颅骨碎片
11.将钻头扳手或腰穿针置入骨孔,确定硬膜开口足以通过导管
注:(1)如果硬膜未破而插入导管或金属探针,会导致硬膜剥离而形成硬膜外血肿
(2)而且,如果硬膜开口太小,导管会被硬膜拽住,金属探针会戳破导管头而突入脑实质
12.带探针的脑室导管垂直插入脑表面达6cm;拔去探针以利于脑脊液流出;若达到6cm深度之前已有脑脊液流出,也应拔除探针让导管单独前进至预定深度,以减少探针造成的损伤
13.如果到达6cm深度脑脊液仍未引流出来,不可轻易继续插入:
(1)拔除导管并用盐水冲洗
(2)重新定位
(3)再次插入带探针的导管
(4)均匀轻柔的插入导管是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14.对于“额入法”来说导管必须对准眉间的矢状面,高于同侧耳屏约2cm;这样可确保导管末端在侧脑室前角内,导管头靠近Monro孔
15.将引流管与导管远端连接,握住导管,将引流管从离切口至少5cm远的硬膜下导出;当导管导出头颅,要确定引流通畅
16.导管末端经接口连接到压力转换器和或引流系统,稳定的引流水平以外耳道为参照点
17.与导管连接的接口应用3.0的丝线固定;缝合切口,用3.0的尼龙线将导管固定于头皮至少三处位置
18.无菌敷料包扎 体位:
1.患者取仰卧位,同侧肩收拢,头完全转向对侧肩膀;床头抬高15-20度,或俯卧位(例如枕下颅骨切除术)
2.入路:枕外隆突上6-7cm或3cm,中线旁开3cm
定位:
1.矢状面上仍然以眉间或前额中点为目标,此入路很自然会越过中线,因此必须在水平面上对准同侧眼眦
2.脑室导管垂直插入颅骨,对准前额中点,深达6cm
3如果有脑脊液流出,不要拔出探针,导管前进至8-12cm深度(尖头须超过Monro孔)
重型脑干出血是指脑干出血血肿量>5 ml,伴明显意识障碍(意识分级≥Ⅲ级或GCS评分≤12分者[1]。由于重型脑干出血起病凶险,死亡率高,可达70%~80%,而出血量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国内患者可见外科手术治疗(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手术等)成功的报道,但手术难度大,尚不能普及,因此临床上仍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十年来19例经侧脑室穿刺持续引流治疗重型脑干出血患者临床资料,通过积极的抢救和护理,获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5例,女4例,年龄38岁~68岁,平均年龄52.7岁,患者意识状况分级Ⅲ级~Ⅴ级,GCS评分≤12分,头颅CT/MRI证实为脑干出血,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5 ml。存在高血压病史11例,嗜烟、酒4例,动脉粥样硬化2例,病因不详3例。发病至治疗时间为1 h~72 h。
1.2 临床特点
GCS评分:12分~9分10例,8分~4分6例,3分3例,平均7分;呕吐18例,四肢不同程度无力表现19例,去脑强直发作3例,头痛15例,眩晕10例,发病初期血压为(20~30)/(12~18)kPa,中枢性呼吸障碍16例(急促深长呼吸10例,失调式呼吸、潮式呼吸各3例),中枢性高热6例,双瞳孔异常17例(不等大6例,针尖样大小9例,散大2例),双眼下斜视4例,双眼分离斜视3例,双眼固定5例,颅神经麻痹3例,球麻痹表现2例,病理征阳性5例,脑膜征阳性4例。
1.3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经予脱水降颅压,降低脑代谢,抗感染,保护胃黏膜等对症治疗,治疗中行气管切开术14例,需呼吸机辅助控制呼吸8例。19例内科治疗+单侧侧脑室穿刺持续脑脊液外引流术[1],其中5例经脑室引流管注入东菱精纯克栓酶或尿激酶溶解血块,2例分别进行1次,5次腰穿脑脊液置换术,脑室引流时间4 d~50 d,平均16.6 d。
2 结果与预后
2.1 疗效评定
对存活者出院前给予近期生活能力状态评定(ADL)[2]。显效:ADLⅡ级~Ⅳ级。好转:ADLV级~Ⅵ级。植物生存:1个月以上持续昏迷或呈闭锁状态。未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无变化或自动出院。死亡(发病至死亡时间为5 h~15 d,平均9.3 d)。
2.2 结果
见表1。表1 19例重型脑干出血患者治疗结果比较例(略)
3 抢救及护理措施
紧固件咨询顾问俞文龙认为,最好自己查相关资料,网上得来总是假,碰到不懂装懂的,随便应答的,根本就是假的或骗人的就直接误导你,甚至害惨你。轻者产品质量不合格,重者要罚款。当然,紧固件咨询顾问俞文龙认为,如果有实力,请一个紧固件的咨询顾问参考你的技术,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定位产品,定位客户也是不错的一个选择。
一种就是俗称的"死扳手",你说的呆扳手就是,准确的说叫"固定扳手",其开口是二头的,且型号固定.比如14-17的,17-19等等类型的.其型号和尺寸固定.
另一种就是"活动扳手",即棘轮扳手.它的开口尺寸不固定,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棘轮.其开口只有一头.通常见的型号比较全面.实用面广.
而你说的第三种,即是套筒.套筒的原理和固定扳手一样.其尽寸固定.只是每一部套筒扳手的套筒头型号较多,配备全面.而套筒的基本件是可以灵活组装的.
你说的那种直接反向拧动扳手,套筒就有这一种功能,其组合件上,有一个活动口,(准确的叫法俺不知道)在卡住时,就可以把套筒反方向使用.
套筒扳手是一种常用家用工具组套,常用它来拧紧或者拆卸各种螺栓,而且相配套的还有前面的套筒头以及延长杆等工具,那么这种工具具体是如何使用的呢?下面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详细的使用方法...
01首先我们要知道,单个套筒扳手是无法使用的,必须有配套的工具才能组合使用,因此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往往是套筒扳手组套,也就是下图所示的工具...
02那么这套组套工具里面一般包括哪几样常用工具呢?一般有套筒扳手、套筒头、旋具套筒以及延长杆等;
03其中最常见的组合就是套筒扳手+套筒头了,大家都见过套筒扳手的前面是一个方形的突出物,俗称棘轮头,而套筒的两边都是空心状,用套筒扳手的棘轮头插入套筒的四边形这边,当然尺寸要匹配才行;
04一套套筒扳手组合工具中,套筒扳手往往只有一把,而对应的套筒头则有很多,不过所有的套筒头四边形这边尺寸都一样,区别在于输出端的六边形或者十二边形大小有差异;
05此外我们还会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配合延长杆或者万向接头来使用,为了省力我们有时候就会在套筒扳手和套筒头之间加上一个延长杆,如下图所示...
其实,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荒谬认识。 因为,智慧的高低并不是由头的大小决定的。头的大小只是一个人外形特征的表现。 那么,人的智慧与脑部的何种因素有关呢?近年来科学研究认为,脑功能的好坏似乎与脑表面沟回的多少与深浅有一定关系。脑表面沟回多而深,表面积就大,脑细胞就多,脑子就好些。反之就差些。但也非尽然。最近,科学研究又发现,聪明的人是因脑神经各部分细胞之间有更多的联络。 另外,人的大脑有很大的潜力,遵循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用进废退原理,勤用脑、多思考,智力就能得以很好的开发,人就会聪明些。否则,聪明的脑袋懒于思考就会变成愚笨的脑袋。所以聪明与否,既取决于社会环境条件,也取决于个人努力。而惟独不取决于脑袋的大小
人头大聪明吗?人头大与聪明没有关系,因为聪明程度由大脑来决定,而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大脑利用率只有4%~10%,还有很大空间没利用,可想而知,头体积再大也一定就很聪明。
为什么有的人头大~有的人头小?好象与遗传有关,这问题的答案,
暂时恐怕只能还是浑浑噩噩... ...
基因问题
高中生物不是学了遗传么?不过这种东西谁都说不来,毕竟人的染色体就有46条,基因又是无数个。
基因(Gene,Mendelian factor),也称为遗传因子。
是指携带有遗传资讯的DNA或RNA序列,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资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
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基因能够“突变”,突变大绝大多数会导致疾病,另外的一小部分是非致病突变。非致病突变给自然选择带来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选择中被选择出最适合自然的个体.含特定遗传资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除某些病毒的基因由核糖核酸(RNA)构成以外,多数生物的基因由脱氧核糖核酸(DNA)构成,并在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基因一词通常指染色体基因。在真核生物中,由于染色体都在细胞核内,所以又称为核基因。位于线粒体和叶绿体等细胞器中的基因则称为染色体外基因、核外基因或细胞质基因,也可以分别称为线粒体基因、质粒和叶绿体基因。
基因最初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后来证实它是在染色体上占有一定位置的遗传的功能单位。大肠杆菌乳糖操纵子中的基因的分离和离体条件下转录的实现进一步说明基因是实体。今已可以在试管中对基因进行改造(见重组DNA技术)甚至人工合成基因。对基因的结构、功能、重组、突变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和相互作用的研究始终是遗传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哇 太经典了 我小学三年级就喜欢上这个游戏了 竟然有人问道这个 答案同上 不过我提议 红狼的坦克拿到不要SE武器卖掉 那个东西重还不实用 万能钥匙不叫万能钥匙 叫扳手
18岁以后头围53cm以上都是正常的
不是说头大的人聪明嘛,为什么有的人头小学习还那么好?10%靠天才,90%靠勤奋。
头大的人,不勤奋,以后也是个笨蛋;头小的人,如果“笨鸟先飞”,也不会比谁差。
为什么有的人头大 有的人头就小呢? 是不是脑容量也是头大的就聪明 头小的就笨啊?!聪明与不聪明并不取决与头的大小,这与上帝的口味有关,大脑皮层的发达与否才是关键,顶端优势是天生的,更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努力吧!
为什么有的人头大这个关系到生物学
每个人的遗传基因都不同 这个因人而异
汽车仪表盘上扳手的指示灯表示该保养汽车了。保养提示是随车附带的保养提示系统,即每次保养后,会清除保养提示的里程和时间。里程和时间可以设置为1万公里,然后当汽车达到1万公里时,仪表盘上会显示保养提示。如果车上装有行车电脑,会显示文字;如果没有配备行车电脑,可能只会显示“小扳手”。
汽车仪表盘上的小扳手只是一个保养标志,汽车出厂时已经设定了汽车的保养周期,所以每隔一定公里就会出现一个小扳手,提醒驾驶员及时做保养。通常汽车保养周期为5000到8000公里,而原厂设定的周期一般在8000公里以上。如何消除小扳手的迹象:插入钥匙,注意只插入,不要转动;按住里程表旁边的操纵杆5-10秒,转动即可接通电源;再过5到10秒,发动汽车,一直压着操纵杆,不要松手。一般经过以上步骤,小扳手痕迹就可以清除了。如果没有清除,就按照同样的流程操作几次。
这个小扳手不是所有型号的标志。如果出厂前设置了此功能,当汽车需要维修时,会出现此标志。维修后,工作人员将小扳手灯取下。如果你自己拆卸保养指示灯,你必须确保汽车已经按时保养。千万不要只拆保养指示灯而不按时保养,这样只会损坏自己的车。
当小扳手灯定期出现时,必须及时维护。另一方面,即使汽车没有小扳手灯的提示,也要定期保养汽车。汽车维修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汽车的相关零部件进行检查、清洗、补充、润滑、调整或更换某些零部件的预防性工作,也称汽车维修。现代汽车维修主要包括发动机系统(发动机)、变速箱系统、空调系统、冷却系统、燃油系统、动力转向系统等的维修范围。
操作方法01
在拆卸螺栓时,应按照“先套筒扳手、后梅花扳手、再开口扳手、最后活动扳手”的选用原则进行选取。在选用扳手时,要注意扳手的尺寸,尺寸是指它所能拧动的螺栓或螺母正对面间的距离。如扳手上表示有22mm,即此扳手所能拧动螺栓或螺母棱角正对面间的距离为22mm。
02
梅花扳手①梅花扳手的结构特点:梅花扳手两端呈花环状,其内孔是由2个正六边形相互同心错开30°而成。
很多梅花扳手都有弯头,常见的弯头角度在10°~45°之间,从侧面看旋转螺栓部分和手柄部分是错开的。这种结构方便与拆卸装配在凹陷空间的螺栓、螺母,并可以为手指提供操作间隙,以防止擦伤。
03
②梅花扳手的使用方法:在使用梅花扳手时,左手推住梅花扳手与螺栓连接处,保持梅花扳手与螺栓完全配合,防止滑脱,右手握住梅花扳手另一端并加力。扳手转动30°后,就可更换位置,特别适用于拆装处于空间狭小位置的螺栓、螺母。
梅花扳手可将螺栓、螺母的头部全部围住,因此不会损坏螺栓角,可以施加大力矩。使用扳手时,一定要确保扳手及螺栓尺寸和形状完全配合,否则会因打滑造成螺栓损坏,甚至会造成人身伤害。
04、梅花扳手使用注意事项:扳转时,严禁将加长的管子套在扳手上以延伸扳手的长度增加力矩,严禁敲击扳手增加力矩,否则会造成工具的损坏。严禁使用带有裂纹和内孔已严重磨损的梅花扳手。
05、开口扳手①开口扳手结构特点:开口扳手两头均为U形的钳口,可套住螺栓或螺母六角的两个对向面。开口扳手主要适用于无法使用套筒扳手和梅花扳手操作的位置。因为有些螺栓或螺母必须从横侧插入,此时开口扳手可以做到,而梅花扳手则不行开口扳手的钳口与手柄存在一定的角度,这样可以通过反转开口扳手来增加使用空间。
06、②开口扳手的使用方法:选择开口扳手时,要根据螺栓头部的尺寸来确定合适的型号,并确保钳口的直径与螺栓头部直径相符,配合无间隙,然后才能进行操作。
使用时,先将开口扳手套住螺栓或螺母六角的两个对向面,确保扳手与螺栓完全配合后才能施力。施力时,一只手推住开口扳手与螺栓连接处,并确保扳手与螺栓完全配合后,另一只手大拇指抵住扳头,另外四指握紧扳手柄部往身边拉扳。当螺栓、螺母被扳转到极限位置后,将扳手取出并重复前面的过程。在检维修作业中调整螺栓时,为防止零件相对转动,需要用两个开口扳手配合紧固,一个扳手固定一端螺栓,另一个扳手紧固或拆卸另一端螺栓。
7、开口扳手使用注意事项:扳转时禁止在开口扳手上加套管或敲击,以免损坏扳手或损伤螺栓螺母。禁止使用开口扳手拆卸大力矩螺栓,并且使用开口扳手时放置的位置不能太高或只夹住螺母头部的一小部分,否则会在紧固或拆卸过程中造成打滑,从而损坏螺栓、螺母或扳手,甚至会造成身体受伤。
长期错误使用开口扳手会使钳口张开,磨损变圆或开裂。禁止继续使用此类的扳手,否则会损坏螺栓、螺母的棱角。禁止将开口扳手当撬棒使用,这样会损坏工具。
8、两用扳手两用扳手也称组合扳手,是把梅花扳手和开口扳手组合在一起,一端为开口端,另外一端为梅花端,这种组合扳手使用起来十分方便。在紧固的过程中,可先使用开口端把螺栓旋到底,再使用梅花端完成最后的紧固,而拧松时则先使用梅花端。
9、活动扳手①活动扳手结构特点:活动扳手也叫可调扳手,适用于尺寸不规则的螺栓、螺母,它能在一定范围内任意调节开口尺寸。一个可调扳手可用来代替多个开口扳手。活动扳手由固定钳口和可调钳口两部分组成,扳手的开度大小通过调节螺杆进行调整。
10、活动扳手的使用方法:使用活动扳手时应先将活动扳手调整合适,使活动扳手钳口与螺栓、螺母两对边完全贴紧,不应存在间隙。使用时,要使活动扳手的可调钳口部分受推力,固定钳口受拉力,只有这样施力,才能保证螺栓、螺母及扳手本身不被损坏。如果不按照这种方法转动扳手,会使压力作用在调节螺杆上,在施力时促使钳口变大,将损坏螺栓、螺母的棱角和扳手本身。
11、活动扳手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时,严禁在扳手上随意加装套管或敲击活动扳手。禁止将活动扳手当作锤子来使用,这样会使活动扳手损坏。
12、内六角扳手拆卸内六角和花形内六角螺栓时,除旋具套筒头外,还可以使用专用内六角和花形内六角扳手,此类扳手多为L形。长端的尾部设计成球形,有利于内六角扳手从不同角度操作,便于狭小角度空间使用。使用L形的六角扳手和花形内六角扳手时,手持长端,可进行拧松或紧固。手持内六角扳手的短端,可用于快速旋拧螺栓。
在使用内六角扳手时,应选取与螺栓内六方孔相适应的扳手,并且严禁使用任何加长装置。如果使用加长装置,可能会造成扳手的扭曲甚至断裂。
13、敲击扳手敲击扳手(又称为敲击十二角扳手、梅花敲击扳手)属于特种扳手类,是由45号中碳钢或合金钢整体锻造制成。主要用来紧固、拆卸扭矩较大的螺栓或螺母,敲击扳手具有抗打击能力强,不易折断、牢固耐用、使用保管方便等特点。根据螺栓的大小选择相对应的敲击扳手,将扳手平放在螺栓或螺母上卡好,使用手锤敲击扳手另一端,使扳手转动,达到螺栓或螺母松动的目的,也可以用钢管加长力臂或进行敲击、锤击,轻松拧紧或拆卸大型螺母。
敲击扳手的规格分为公制和英制两种。注意事项:防止在敲击过程中手锤和扳手滑脱伤害人体和设备。请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