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机兵里面的战车道具有什么用啊,比如发音盒,接地链条什么的..如下:
首先,这些道具必须要“使用”才会起作用。
接地链条:受电伤害降低,战车装备损坏率大幅度下降;
涂层:镜面涂层:反射激光;隐形涂层:降低声波伤害,驾驶员不掉血;碱性涂层:酸伤害下降,不被腐蚀;
迷彩伪装:遇敌率下降;
小兔挂饰,发音盒,平安护符,坐垫,超车标志:(装饰用,基本无效果)
除臭剂:消除战车内臭味,气体影响下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热武器,如飞机、毒气、坦克、远程大炮纷纷诞生,并且驰聘战场。在交锋激烈的战场上,不仅需要远距离的射杀,也需要不经意间的肉身相搏。所以,近身防御的冷兵器也派上了用场,当时人们也认识到,在军靴里放一把军刀是非常必要的。
在二十世纪初,由于军用资源的匮乏,普通士兵不能拥有着军官工艺精美的军刀。普通士兵一般会充分利用回收的一切军用资源来制作为武器,比较常见是普通军官喜欢用钢缆制成军刀,然后如日常生活用品一样,每人拿一把,以便能在战场上使用。
所以,无论是在一战中蜷缩在战壕中的士兵,还是二战中美军的伞兵,除了标配武器外,大多数士兵都会选择携带一把钢缆制作的军刀。携带这一把军刀,主要是它在多变的战场上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钢缆制作成的军刀,一般是由钢丝、股绳、衬芯等所组成,可塑性很强。如废弃钢缆、战车履带、链条等材料,这些外人眼中的废铁,可在工匠们的手中,变为杀伤力极强武器装备——军刀。
这一种军刀在战场上能发挥很大的用途,在打仗时候缺乏工具时候,可以用这一种军刀打开军用罐头,也可以用在近身防御。当空军在跳伞时候不小心掉在树枝上,也可以使用这一种军刀把绳子砍断以便能安全降落在地上。或者当士兵掉进敌人陷阱时候可以用这一种军刀扎进泥土里,或者可以使用这一种军刀做岩层攀登。可以看到,这一把小小的军刀,功能是很多。
钢缆刀由于制造成本低,这也使它的杀伤力低下。在世界大战中最脱颖而出的军刀,就属于美国出品的巴斯魔甲M战斗砍刀。刀刃材质一般为合金钢,坚硬锋利,硬度极高,达到了60HRC以上。在战场上,巴斯魔甲M战斗砍刀可轻松刺穿敌军的防御服,就是中世纪骑士穿的铠甲,也能轻松刺穿。巴斯魔甲M战斗砍刀最令人恐惧,就是在刀柄处安装有专门的发热装置,在激战的时候,一旦刺中了该目标,就会触发其中的发热处理装置,在这时候刀刃上的剧毒物质就会释放出来,直接飘进目标体之内。因此,巴斯魔甲M战斗砍刀主要是清理战场上一些伪装死亡的战俘。
需要说明的是,巴斯魔甲M战斗砍刀的作用就是用来杀人,在挑、削等日常生活上发挥作用也是非常薄弱。就因为被刺杀这痛苦无比,出于人道主义精神考虑,这一把军刀后来被联合国禁用了!
乐高小型战车怎么拼
1.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越是复杂的东西越需要在动手前有个大致的了解和准备,这样拼装过程中才能快速高效地在上千的零件中找到自己需要的。
2. 拼装手册很重要!!
大件儿产品的拼装就像拼拼图一样,需要有指导和对照才能快速高效完成。比如伦敦塔桥有三本手册,先把中间底部的桥搭好,然后分别进行两座塔的搭建,最后是细小的链条和行驶的车辆。如果之前对零件包进行过分类或者对零件包里的零件熟悉,搭建的时候就会容易许多。
3. 还有一个小技巧,拼装前先观察下模型是不是对称的,如果是对称的,可以同时进行,避免再次重新搭建时浪费寻找零件的时间 再次找零件是一件很崩溃很容易丧失耐心的事情,所以一定提前弄清楚需不需要重复性工作。我很庆幸这次只是在刚刚搭建完塔的基座后及时发现的,避免了塔完一个塔后再塔另一座塔的重复性工作。
4. 最后提个小建议,越是复杂的产品越需要一鼓作气完成。一是因为避免了拖延症们失去兴趣,二是因为每次找零件都会进一步熟悉其他零件的位置,短时记忆非常方便于其他零件的寻找,也能加快拼装的效率。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发现了两辆用青铜制作,以4匹马拉的战车,车体上绘有彩色纹样,马为白色,彩绘时所用颜料均为用胶调和的矿物颜料,利用胶的浓度塑造出立体线条。车、马和俑的大小约相当于真车、真马、真人的1/2。它完全仿实物精心制作,真实地再现了秦始皇帝车驾的风采。车马均有大量金银装饰。这两辆铜车马都是事先铸造成形,然后经过细致加工的,工艺水平相当高。
铜马身上璎珞和链条用的铜丝直径仅半个毫米左右,有的更细。据推测,铜车马坑可能只是秦始皇陵陪葬坑组成的一部分。至今,铜车马上的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门、窗开闭自如,牵动辕衡,仍能载舆行使。秦陵铜车马被誉为我国古代的“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的铜车马
西羌国使用的这种外围用铁叶裹钉、进攻性和防御性都很强的战车非常类似于现代的坦克。现代坦克也正是受到了古代战车的启示而发明出来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有一个名叫斯文顿的新闻记者到前线去采访。当时德军在阵地上修筑了许多碉堡,碉堡之间还拉上带刺的铁丝网,英军士兵一次又一次地冲锋,但总是不能突破敌人的防线,许多士兵在机枪的扫射下倒在血泊中。斯文顿看了心里很不平静,难道没有一种更好的进攻办法?他苦思冥想,最后把主意打到了“大力士”拖拉机的身上。能不能给它穿上厚厚的外衣,装备上机枪和大炮,使它既能冲进敌人的阵地,又能防御机枪的扫射呢?于是,他向英国政府建议,把一种大型拖拉机改装成战车。这种攻防两用的武器很快就在英国制造水柜的工厂里制造成功。1915年9月,世界上第一辆坦克诞生了。当时英国政府为了保密,给它取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名字——水柜,英语原词为“Tank”,音译即“坦克”。
(PT-91M主战坦克)
1916年9月15日,英法联军与德军在法国的索姆河畔展开了激战。组建不久的英国第一支坦克部队首次投入战斗,结果大显身手,英军凭着坦克取得了重大胜利。这种靠履带行走,越障跨壕无所阻挡,不怕枪弹的新式武器,引起了世界各国军事家的极大关注,认为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武器。此后,坦克技术发展很快,法、德等国也先后仿制和研制出了自己的坦克。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坦克已成为陆地上主要的作战武器了。坦克的本领也越来越大,能攻能守,跑得又快,具有全面作战的本领。我们常在电影、电视上看到坦克在战场上横冲直撞、不可一世的情景。坦克为什么能那样无所顾忌地猛打猛冲呢?主要是因为它有一身坚厚的铁甲外衣。坦克冲锋,或者是坦克相互对打的时候,它的“脸”和“胸”——炮塔和车体前部最容易遭受袭击,所以这两部分的装甲最厚。现在装备的坦克,有的炮塔前装甲就厚达250毫米,车体前装甲厚达210~230毫米。车体两侧的装甲就比较薄一些,底部和顶部的装甲最薄,这是因为地面炮火一般打不到这两部分。
为了对付穿甲弹,炮塔前和车体前的装甲应当越厚越好,可是太厚坦克的体重就太大,有没有办法使装甲加厚而又不增加重量呢?科学家们想出了巧妙的办法。如果你仔细观察坦克,会发现坦克的炮塔和前装甲都是流线型的,和水平面成一定的夹角,这样的结构就等于增加了装甲厚度(例如,车体前装甲厚220毫米,当它和水平面成30°夹角的时候,水平厚度就可以增加到440毫米,等于原来的两倍)。前装甲做成流线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炮弹打在它上面的时候,就像瓦片在水面上打漂,产生弹跳现象,不容易穿进去。
70年代以后,反坦克武器中增加了威力更大的空心炸药破甲弹和脱壳穿甲弹,坦克的装甲也跟着改进了,出现了像夹心饼干一样的复合装甲——外层是钢、中间是陶瓷、里层是铝,抗弹能力比同样重的钢装甲高三倍。
除了提高装甲的抗弹能力,还采取了缩小坦克体积的方法。个子高、体积大的物体容易被击中,体积小了,目标也就小了。现在各国研制的主战坦克,体积都一代比一代小,就是这个道理。如瑞典的S型坦克,身高就只有1.9米。
(美国M1A2SEP坦克)
现代坦克一般重达四五十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可这个笨重的家伙奔跑起来速度却不慢。在公路上,坦克每小时能跑四五十公里,有的甚至能跑八十公里以上。即使在丘陵起伏的山地里,或者是土质松软的沙地上,坦克也能像走平地一样驰骋自如,每小时能跑三四十公里。
坦克为什么能跑得这么快呢?主要是因为它的发动机马力非常大。现代主战坦克的发动机功率一般都在一千马力以上,而和它个头相似的履带式拖拉机却只有七十五马力,两者相差十多倍。
和其它种类的战车相比,坦克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越野能力强——不但能在沼泽地、泥泞地、冰雪地和沙石地上行走自如,而且能够爬陡坡、过弹坑、越壕沟、冲破铁丝网的阻拦等。
坦克的越野本领,跟它的铁脚板分不开。这双铁脚板就是两条又宽又长的履带。履带像自行车的链条一样,每一环是一块金属片,各环之间用铰链连接,成为首尾相结的圆环。履带环绕在滚动轮的外围,就像自行车的链条环绕在链轮和飞轮上一样。坦克左右两侧的滚动轮中,各有一个轮子(叫主动轮)和发动机轴接合。发动机使主动轮转动,主动轮又带动履带转动,从而把坦克推向前进。坦克下部的滚动轮(叫负重轮)压在履带上,就好像火车车轮压在钢轨上一样。由于履带是周而复始地转动的,负重轮可以始终在履带上滚动,所以人们又把履带叫做无限轨道。无限轨道能扩大坦克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使它能在沼泽松软的土地上行走;还能使坦克具有越过壕沟和弹坑的本领。
坦克的越野本领大是它机动能力强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它的加速性能好。例如它从静止启动到加速为每小时三四十公里的速度,只需几秒钟的时间。这样,当速度较慢的炮弹向它射来的时候,它或是突然加速前进,或是作蛇形运动,就可能避开炮弹。
我们看到在坦克周身都是厚厚的装甲,目的是保护车内的人员和设备。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问题:隐蔽在坦克里的坦克手怎样观察外面的景象呢?为此,坦克设计师们想了很多的办法。
最早的坦克是在坦克手的座位前面开一条窄长型的细缝,坦克手从缝里向外观察。但这个办法有危险,因为射在坦克上的铅弹,熔化成液体以后,会溅进张望缝里,灼伤坦克手的眼睛。为了避免这种危险,人们又在张望缝上安装了安全玻璃。
张望缝毕竟太细,观察范围也实在太小,于是人们又在坦克上安装了潜望镜,车里的人可以从下面的镜子中看到外面的景象。可潜望镜也不理想,它的外露部分常常会被敌人的炮弹打掉。随后,又有人发明了回旋观察器。这是由一大一小的两个钢甲圆塔组成,大的套在小的上面。外面的一个开了许多细长的狭缝,里面的小圆塔开了一个比较宽的观察孔,上面装了安全玻璃。当外层圆塔不转的时候,观察范围也只是一条缝,可是如果摇动手柄,使外层圆塔转动起来,且达到每分钟四百转以上,外层圆塔上的各条细缝看起来就连成了一片,整个圆塔就仿佛变成透明的了。坦克手可以随便向哪个方向观察。可见回旋观察器只有在光线透过狭缝时才能进入圆塔,在阴天或傍晚时,外界光线弱,里面就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了。坦克设计师们在这个基础上继续改进,终于造出了适合坦克用的潜望镜。
这种潜望镜也是由两层钢甲圆塔组成,外层圆塔上均匀地开有一些直径约为10厘米的圆孔,每个孔装有一个极其复杂的潜望镜,能把外面的光线反射进内层圆塔上的玻璃片上。坦克手只要张望玻璃片便可以看见坦克四周的景象,仿佛这些玻璃片正是坦克的窗口一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坦克潜望镜也在不断地改进。现在的潜望瞄准镜已经具有望远、夜视和测距多种功能了。
坦克和其它任何武器一样,也有它自己的弱点,各种反坦克武器正是针对它的这些弱点制造出来的。
坦克的顶部和底部装甲都很薄,一般约为10~30毫米厚,很容易被击穿。从飞机上发射的导弹或投掷的炸弹,以及用炮发射的反坦克子母炮弹,就是专门来打坦克顶装甲的,对坦克威胁很大;还有一种“反坦克车底雷”是专门用来打底装甲的,坦克被它击中以后,很难修复。坦克的“内脏”比较虚弱,里面装有不少易燃、易爆物和设备。如弹药、油箱、发动机等。这些部位一旦中弹,就会引起燃烧和爆炸。有些穿甲弹和破甲弹就是专门钻到坦克肚皮里去破坏的。
坦克的一双铁脚板虽然跑得快,但也比较脆弱,只要有一个环节被打断,整条履带就不能转动,坦克也就会全身瘫痪,寸步难行,只能瞪着眼挨打。坦克的“眼睛”虽然能够望远,却不能望近,距离在五米以内的目标,坦克手就看不见了。对方的士兵只要能潜入这个范围,用炸药包就能将其炸毁。
陆地上的现代战争,几乎都离不开坦克。由于它既具有强大的攻击火力和高度的机动性,又具有坚固的装甲防护能力,在近、现代战争中,发挥出了强大威力,展示了铁甲之雄风,被誉为“陆战之王”、“活动的钢铁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