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知道怎么办3
克服情绪表达障碍,分两步:
第一步,识别情绪。按下“暂停键” ,冷静下来,识利金已真正的情绪。如果无法冷静,可以使用“逃离现场法”注意三个原则: “事发地”在安全的地方、不要扭头就走跟孩子语气平稳地打招呼。
第二步,做一致性表达。言语克制、语气平稳地说出自己真正的情绪。
处理负向情绪,有三点建议:
1.不要直接发泄情绪。这样会让负情绪链条向下传递,伤害到其他人。
2.不要“生憋”。“生憋”只会让负向情绪逐渐积攒,最后出现井喷式爆发。
3.应对负向情绪,可以使用“情绪缓释法”。这个方法有三步“憋感觉察” 识别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完成“憋感释放"
关于“不吼不叫" ,有三点建议:
1.明确“吼”和“骂”的概念。吼是针对孩子的行为,就事论事。骂是不仅针对行为,还针对孩子的品性进行言语攻击。父母可以吼孩子,但绝对不能骂孩子。
2.吼孩子需要边界。只有孩子做的事情触犯父母的底线,或者涉及原则性问题时,父母才可以吼孩子。
3,想要有效减少吼孩子的行为,可以使用ABCS法则。
棕 妈
亲子
教育
观点
“丢了一颗钉子,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是发生在15世纪英国的一个真实 历史 事件。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细节决定成败,也可以看做是连锁反应,蝴蝶效应。
某个微小的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或是发生不可逆转的灾难。
同样,情绪也是如此。
当我们有负面情绪时,通常会有两种极端的错误做法。
第一种:情绪传递。
比如说,某天有个人被老板臭骂了一顿,于是憋着一肚子气下班。
公交车上,对着按照惯例叮嘱他“刷卡”的司机师傅一顿怒吼;
回到家,冲着正在看电视的孩子大声质问:“作业写了吗?给我好好学,别整天一副没出息的样子!”
孩子妈妈在一旁看不下去,说了几句,于是怒火又朝她烧了过去......
就这样,坏情绪就像一根链条,不断传递下去,链条上的每个人,都难逃一劫。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人受到环境的影响,会产生负向情绪,如果没能妥善地处理,负向情绪就会像一根链条一样向下传递。而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意识,会让我们选择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或是小动物来发泄情绪。
一般来说,当外部给我们一个刺激,我们会做出相应的反应。通常我们是把刺激和反应连在一起的,这叫做“猝不及防的反应”。
自己都没反应过来,情绪就发泄出去了。
正向的事情我们做不做反应,都没有关系。但一旦发生负向的事情,就需要把刺激和反应拉开,否则,很容易形成“踢猫效应”。
负情绪链条,一环扣一环,制造着破坏,最容易“躺枪”的,则是我们最亲密的人。
假如我们有了负向情绪,应该怎么做呢?
不要把不属于家人之间的情绪带回家庭。
回家之前,可以通过一些动作来给自己做心理暗示。比如说拍一拍身体,把一天在工作中的不痛快都拍掉,不带进家门;或者做深呼吸,把所有的烦恼都呼出去,不留在体内。
当我们养成了觉察意识,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负向情绪的传递。
美国 社会 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过“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的10%,是由发生在人们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
所以说,如何处理负向情绪,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我们的生活质量和亲密关系的质量。
第二种:生憋。
我们知道随意发脾气会让孩子受到伤害,所以有时候会选择有脾气忍着不发,但其实,“生憋”同样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当我们“生憋”时,所表现出来的温和是装的,只是表面不发作而已,心早已是波涛汹涌,暴风骤雨。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明明看上去没有发脾气,努力保持着“温和”,但孩子仍然跟我们对抗的原因。
所以,憋也是白憋,早晚会爆发。而且,憋的越久,脾气越大,火力更猛,破坏力更强。
那么,“生憋”的破坏力都有哪些呢?
第一,吓坏孩子。
想象一下画面:一大一小,表面上看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尤其是大人。突然,大人再也受不了了,“嚎”一声,原地爆炸。
这一前一后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就像是犯了病,还是那种突然发作的精神病。
第二,亲子关系恶化。
假如类似的情形发生多了,孩子会自行做出一个判断:
“爸爸妈妈对我不好,总是无缘无故发脾气,他们不爱我了。”
长年累月堆积下来,亲子关系很难再“亲”,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也被破坏了。
第三,孩子对自己不认同。
孩子会从自己的角度做出判断:“我不好,很差劲,很糟糕,不值得被爸爸妈妈爱。”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幼小的时候,长年生活在原生家庭中,很多东西会根植于孩子的内心深处,内化成根深蒂固的信念,进入潜意识。
比如:“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长大后,这些想法像是一层厚厚的雾霾,遮挡在孩子的心里。
这样的孩子通常缺乏自信,在爱自己和爱别人的路上畏首畏尾,跌跌撞撞,甚至放弃,丧失爱的能力。
第四,孩子习得了父母的行为方式。
受到父母行为方式的影响,孩子也会变得喜怒无常,情绪失控,能量不受自身控制,很容易发脾气。
“习得”,这个词在养育过程中非常重要——通过学习得来。孩子的学习绝不仅仅在早教课、兴趣班以及课堂上。在每个生活场景,孩子都伸展着“触角”捕捉信息,进行学习。
人固然有与生俱来的特点,但是后天的塑造才是关键所在。作为父母,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样的示范,孩子就会习得什么样的做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言传身教”的重要意义。
把脾气发出来,是本能。把脾气收拾好,是本事。
有脾气,不能憋着,那怎么办呢?
可以使用“情绪缓释法”。
“情绪缓释法”就是,在负向情绪还没有堆积裂变的时候,不憋着,不让它长大,看见并说出来,慢慢放掉。
可以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做“ 憋感 觉察”。
说真的,觉察自己不容易,这在心理学中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就打开了通往真实自己的大门。
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中一直没有引入自我觉察这一课。但好消息是,在对抗“生憋大法”时,有一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那就是“憋感”。只要有快憋着火的感觉了,就马上进入第二步,不要犹豫。
第二步,识别并接纳自己的情绪。
情绪不分好坏,不论是愤怒还是悲伤,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都是应该被接受的。这一点,我们在本章的“一致性表达: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中也有分析。
第三步,“憋感释放”,做出一致性表达。
直接尽量平静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就像一个脓包,要切开引流,而不是等它长得越来越大,直到破溃。只要说出来了,负向情绪就因为被看见和被处理,而不再具有裂变的能力,至少缓解很多。
在“情绪缓释法”的操作中,有三点需要特别注意,不在意的话。很可能动作变形,雪上加霜。
第一,不能让情绪憋到一定量级了再疏导,而是有负向情绪之初,刚刚觉察到就说出来。不然,我们的语气、神态和肢体语言都不由自主地已经夹带火力,孩子捕捉到了就会选择对抗。
第二,释放“憋感”的时候,要用比喻。直接说道理,很干瘪。太枯燥,孩子不爱听。用孩子可以联想,迅速理解、代入的形式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一定不要让最后一句话变成对孩子的威胁。
“我的耐心马上就要消失了,消失了就会生气,你想让妈妈生气吗?”这句话很像“最后通牒”,但是,语气用不好就成了威胁。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一定要温和、温和、温和。有时,我也会用比喻表达自己要生气了,比如“妈妈龙要喷火了” “妈妈身体里的大怪物要出来了”,等等。
“情绪缓释法”中的这些注意事项,就是要消除可能带给孩子的威胁感。
孩子如果觉得我们威胁他,无非两个选择,一是反抗,二是就范。如果反抗,又多了鸡飞狗跳、大吼大叫。如果就范,看上去当时是理顺了,但是副作用也要看到,那就是孩子日后在面对冲突的时候,容易选择顺从于强势一方,放弃自己;或者干脆自己成为威胁别人的那个人,这显然是不受欢迎的。
我们的养育,需要建立起长效观念,不能只看当时的效果,不然就是给未来挖坑。
养育,真的是难。但是既然选择了做父母,除了迎难而上,我们还有别的路吗?
处理负向情绪,有三点建议:
1.不要直接发泄情绪。这样会让负情绪链条向下传递,伤害到其他人。
2.不要“生憋”。“生憋”只会让负向情绪逐渐积攒,最后出现井喷式爆发。
3.应对负向情绪,可以使用“情绪缓释法”。这个方法有三步:“ 憋感 觉察”;识别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完成“憋感释放”。
棕妈:
初中英语老师,10岁男孩妈妈;
读书达人,每年阅读书目200 ;
电影狂人,每年贡献票房2000+
(暂时贡献不了了);
心理学感兴趣,小毛头hold得住;
人类灵魂的小裁缝,擅长自黑的不辣妈
我们可能在小的时候,因为某件事情都遭受过父母带给我们的那种压力,其实有可能那件事情和我们根本就没有关系,哪怕是有关系,也是爸爸妈妈找了一个借口发泄一下而已。所以我们就会因为自己的一件小事情就会承载太多的情绪压力,我想很多都听过情绪链条的话题,那我们现在就说一说在家庭环境下情绪是怎样的一种传递方式。
通常情况下在工作环境中被别人评价,这个被评价者如果是一个男士的话,那他的愤怒感会非常强烈。让男士非常愤怒的这句话就是:没出息。一个男人很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没出息。这是一个被尊重的底线。所以你跟男士交往的时候,尤其是跟自己的爱人,或是跟一个身边的兄弟姐妹中的男性交往时,一定不能说这个人没出息这句话,因为对于那个男生来说太伤害他了。
给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案例,在工作单位中,一位先生在女领导手下工作,而女领导布置工作说你去做这件事情,但是这位男士没有干好,那这位女领导会说:你真的很没有出息,这么一点小事都做不好,怪不得你在这个单位待了这么久都没有升迁,就是因为你连这件小事都办不好。这样的一个评价,对于这个男生来说基本上是致命的。面对这个情境,你该如何让去应对呢?如果你想撂挑子不干了,最好和领导打一架,该怎样就怎样,该抽她嘴巴子就抽,该骂他就骂他,骂完了你就走人。但是如果你不想走人,那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你可能需要排解这种没出息的状态,那这位先生被他的女领导骂了没出息以后,该怎么排解他的愤怒情绪呢?
排解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再工作了,开始对这个领导颇有微词:你才没出息呢!哼!说我没出息。很郁闷,我的活都干不下去了。随后到了下班时间,坐公交车回家,在路上遇到的第一个发泄的对象是一个公交车卖票的票员。下班的高峰期,车上一下子涌上很多的人,票员就问这位先生说:先生,请问你刷公交卡了吗?票员叫没有回应,又说:穿蓝色衣服的先生你刷了吗?他就说:你眼瞎了吗?你一个卖票的有什么出息?凭什么说我没刷卡?我在乎那几块钱吗?这位先生很愤怒的下车走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位先生把“没出息”这句话抛向票员的时候,他的心里会好受一点。紧接着,下了公交车,来到了一个菜市场,想买几条黄瓜,结果是讲了半天价没讲下来。这位先生又开始说这位卖菜的:你一个卖菜的有什么出息啊!你连五毛钱都不便宜,你不便宜我不买你的,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家可以看到,当这位先生说票员和卖菜的人没出息的时候,在单位被领导说自己没出息这样的情绪能量会慢慢的消解一部分,会减掉一部分。带着这样的情绪状态回到家中,看到儿子正在写作业,爱人正在厨房里做饭,于是就开始问孩子:作业写完了吗?孩子说快写完了!
爸爸就说:告诉你啊,好好学习哈!你要是学习不好,长大以后你就没出息!大家看到没?这位先生会把没出息这点能量又发泄到孩子身上,让一个孩子感觉到被教育的状态,如果我不好好学习,以后就会很麻烦,就会没出息。这位先生带着这样的情绪,一般会很少对爱人发脾气,因为在一般的家庭中,爱人相当于一个领导的身份,如果不想把家里搞得鸡犬不宁的话,一般会和爱人搞好关系的,所以当他把这样的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的时候,孩子也没有出口,孩子发泄的出口是什么呢?通常情况下,会朝着更加弱小的生命去转移,比如,家里养了一只狗,小狗狗要找小主人,孩子就会踹狗狗一脚,如果狗狗想发泄情绪,也会找更加弱小的生命去承载,假如家里养了一种猫,狗狗会把猫抓下来。而猫的发泄方式往往是破坏物品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的人家养的猫特别容易抓东西。抓沙发啊,家居用品等等,各种各样的破坏行为,所以这就是一个消极情绪传递的链条,我们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处理,当然,有的家庭不养小动物。那我们的孩子就会把“没出息”这样的话再次累积到自己的身上。长大以后“没出息”就会成为伤害孩子的一个痛点。就是用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传递负性情绪的,所以请大家觉察一下,你是怎样管理自己的情绪的?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毁坏东西,我见过我们家的邻居,在有情绪的时候就是摔盘子。他们家打架没动静,他们不会用语言的增值行为来表达,只要愤怒点出来,就会噼里啪啦的摔盘子,所以他们家会经常换盘子,过一段时间就会去买新盘子,过一段时间就会买新盘子。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处理情绪。所以想告诉大家不要把意识层面的负性情绪压抑到潜意识。
在生活中,看似互不相干的事情,却有可能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你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不仅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周围的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出名的判断,被人们称为费斯汀格法则。
费斯汀格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了洗漱台旁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卡斯丁疼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卡斯丁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
于是,二人猛烈地斗起嘴来,一气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忽然想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可是家中没有人,妻子上班儿去了,儿子上学去了,卡斯丁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向妻子要钥匙,妻子慌慌张张的赶回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待拿到公文包以后,卡斯汀已经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卡斯汀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为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费斯汀格法则说,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在上面的示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的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是想。卡斯汀在那10%产生以后假如换一种反应:比如他抚慰儿子:不要紧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我拿去修修就好了。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身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可见如果你控制不了前面的10%,你完全可以通过你的心态与行为决定剩下的90%。
很简单的故事,但是能够让我们体会其中的道理,而且又让我们能在真实的生活中得到实践。说到底这是一个心态问题,其实能帮助自己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倘若了解并能熟练的运用费斯汀格法则处事,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55%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人际沟通的时候,它决定你沟通效果的是你的仪表。比如说你面试的时候,你穿的得体不得体。然后还有你的态度,你是傲慢的,还是谦逊的,你是友好的,还是冷漠的,这个就是人际沟通效果的55%。没张嘴说话,就是一个样子。
38%,口气,口吻。同样的一句话,宝宝吃饭了,这是温和的、平稳的、正常的。宝宝吃饭了!你看。就是这个语气和口吻,决定着人际沟通的这个38%的效果。
语言的内容只占7%。如果55和38都没管理好,那个7根本输出不了。其实有的时候我们表面上的温和,你的那个肢体语言早就已经泄露了内心的秘密。
眼睛看着孩子,用一心一意的这样的一种态度去用耳朵听,这才是听之王者。我们很多家长不会听,觉得我没必要听你说,我是你爸你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不多了去了,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就听我的就行了,我是爱你的,我都是为你好呀。于是他就不听了,耳朵闭上了。
情绪的认知以及管理
樊登:咱就把这操作层面讲讲。就比如说现在孩子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的,然后一回家一股火就冲到脑门后边,要发脾气了。这时候操作层面我应该怎么做?
王小骞:那这时候外面有一个刺激,就是这个脏乱差的这个样子,然后他有一个反应,他这个反应就是要炸了。那一般人就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砰一下就炸了:怎么回事啊,说一万遍了,你这么懒!就是这样。
那如果想要有一个很好的这个情绪管理,就是要把这个刺激和反应之间拉开,变成一个有意识地去自动化,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动作特别重要,叫积极地拍下暂停键。
你如果就是觉得你要炸了,你可以逃离现场,反正在家里,你可以进入卫生间时间。你去想一下,我要怎么跟孩子说这个事,然后我要认识一下我的这个愤怒,等于我自己给自己发来一个情绪信号,叫愤怒、生气。
我们通常对于这些负向的情绪是非常厌恶的,排斥的,会躲。那么其实真正地接纳自己的情绪,就是它没有好坏,它只要来的都是客,都是你内心深处给你发来的信号,你要接住它,打开它看看。
我愤怒了,我看一看我这个愤怒是什么,是因为我今天在单位不顺心了,我本来就有邪火,正好这个场面触发了我,那么这个愤怒我就不是要对着我的孩子,我是要知道说这是我今天自己不痛快,是负情绪链条在传递。或者由于看到了这样的脏乱差,是因为自己今天身体不舒服,还要想到去给他收拾,而带来的这种恼怒等等,它就要拆一下。
要看他的年龄阶段。如果是在三四岁的时候就属于诅咒期,又叫脏语气期。那这时候的孩子他就是用高能量语言去探索这个世界,看看效果怎么样。
所以如果是在这个时期里,又是在家里说的话,就是消退处理,不管他,就不要给他任何的强化。
但如果孩子大了,他有意识地说脏话,这是另一回事。我在书里主要就是在讲脏语气期家长的处理:不要出现过激,不要过度解读。
它对应的是什么呢,是那个述情障碍,就情绪表达障碍。比如说让孩子穿衣服吧,其实是怕他感冒,是一种担心和关怀,结果话横着就出来:“不穿衣服冻死你啊!”;他过马路,你是怕他人身意外什么的,也是关心,(结果变成)“过马路就这样过撞不死你!”
这个其实主要源于原生家庭对于这个孩子本身的感受,就是不鼓励表达的。一个孩子哭,这不太正常了,孩子不哭才吓人呢。他哭是在表达感受,家长不让他表达,时间久了,孩子就认为表达感受是不需要的,然后他就切断了跟感受的连接,自己这个自我跟感受之间一刀切断了。
切断之后就不会表达了,也不会识别了。可是一个人的感受如果被切断的话,他是难受的,他经年累月在身体里面进行这样的组合幻化,盘根错节,他就变成了一种表达,叫愤怒。
述情障碍~所有的感情他识别出来都是愤怒,所有有压力的,比如说恐惧、担心、难过,在他这儿表达出来全是愤怒,这就导致了表达的不一致。
述情障碍就在家庭里太普遍了,所以孩子深受其害。你本来是爱孩子的一个表达,你本来的意愿是爱孩子的,但是你表达完了之后,孩子认为,完了,我又挨训了,然后他也很愤怒,他也很烦躁、委屈,这又成了一个代际传递。
所以,如果真的想一致性表达的话,首先家长要做功课,识别情绪。如果想要做称职父母,那就要改,就看你的意愿。
改了的话有什么好处呢?
幸福感提升。自己的幸福感提升会辐射给身边的人,于是你最爱的那些重要的人也都感受到了,他们开始给你正反馈,我再给正反馈,他再给正反馈,那你看,越来越好。
当你想要表达一个情绪的时候,也是要按下暂停键,识别一下情绪,再想想自己到底想说啥,然后从正向好好说出来。
打孩子怎么不是暴力呢?你打一个成人,你扇一巴掌都是暴力。这种差别化对待是让我非常不能理解的。打孩子有效的执念,我觉得和以前什么棍棒底下出孝子,什么不打不成才都是挂着的,它属于遗留下来的,代代相传的代际传递。
打孩子首先它是一个人身的侵害,而且打孩子它带来的不是教育,是恐惧。孩子是因为恐惧才屈从于你。
但马上他就会进入到一种暗暗地反抗,孩子离你越来越远,他心里的门一扇一扇给你关上,你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被孩子排斥在千里之外的。
打孩子的五个严重后果 ,
第一个是孩子可能会变傻;
第二个孩子可能爱撒谎;
第三个孩子可能会学习父母打人的暴力方式;
第四个是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巨大伤害,会变得不自信;
第五个孩子可能会形成易怒的性格。
父母老打他,那肯定他就是对自己有很大的否定的,然后自我价值感就特别低。自我价值感低了之后,就形成一个信念,叫作“我不好,我不行,我不值得被爱”。这种感觉常年存在孩子的心里头变成内化的一种潜意识,他是非常不舒适的,所以特别容易炸毛。
樊登:所以暗理性这块,我觉得可能卡尔·荣格原来说那句话挺对的,他说:“如果你的潜意识没有能够进入你的意识,那就是你的命运。”就是因为你的暗理性你根本没有了解过。
增强回路~我们平常讲的正面反馈?
引导自己的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品格是通过赞赏、认可、一致性表达达成的,而不是通过训斥、贬低、挖苦、讽刺、羞辱完成的。
樊登:但是为什么咱们的家长养成的习惯,孩子做对的一件事,第一反应就是你别翘尾巴,你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你这个事强,你为什么不看那个事呢?就为什么有的家长这么喜欢挑孩子的毛病呢?
王小骞:我觉得还是代际传递。很多人非常笃信用反向激励,这个反向激励倒不是不存在,可是反向激励里绝对不存在的是羞辱、贬低。那个反向激励也要看孩子,也要看那个家庭环境塑造出来的那个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不是已经在一定水准了,这个时候你反向激励一下也许有用,但是真正推荐的还是正向激励。
樊登:这里边还有一个原理,就是孩子对于父母的语言是有认同性的。他特别相信父母说的话,所以尽管他嘴上跟你不断地抗衡,他说我不是,他心里相信。所以孩子慢慢地就会长成父母嘴里描述的那个样子。
王小骞:所以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对,我们上学的时候也反复地讨论这句话,叫作“你想让你的孩子长成什么样,你就去跟他说你想让他长成的样的那个话”。咱们的很多家长是反过来了,结果就把孩子生生地塑造成了,比如说懒、笨等等。
一,哭泣免疫法是华生提出来的,将近一百年了。但是哭泣免疫法应该说是到后来他晚年自己也承认错了。哭泣免疫法核心简单地讲就是说,当一个婴儿哭了的时候不要去回应他,因为就怕让这个孩子以后就黏人,不好带了等等。那怎么样呢,你就让他哭,什么时候不哭你再抱他。你看这算是一种反向激励。
可是华生的孩子一共有三个,老大自杀了,老二是自杀未遂,老三是终生流浪,靠华生的接济过活。当然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说哭泣免疫法就造就了这三个孩子,但是必须要看到0~3岁的时候,尤其在孩子更小的这个婴儿期,他的安全感的形成与破坏都是最最重要的那个时期。一个孩子哭,他就是基本生存需求,没有大人的关照、照顾,他是活不了的。他哭你不去管他,孩子就很恐惧,我要危及到我的生命了,他后来是不哭了,可是他也很失望,甚至会很绝望,安全感被破坏得特别厉害。
二,情话陪哭法
很多中国家长,现在有的时候还会用哭泣免疫法,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
情话是共情的话 ,就比如说孩子在那儿哇哇大哭,那家长也是被哭得头都要炸了,那这个时候我们要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 第一个就是要共情 。其实共情没有那么复杂,共情就是说一下他当时的那个状态就行,如果你知道原因,当然说原因更好,那你要时间来不及,不知道原因,你就直接把他的状态说出来:宝贝不高兴了,哭了?共情了就够了,孩子马上就觉得,我爸我妈看到我的状态了,他这时候邪火就这么神奇地被抽掉了,就是说出来,很简单。
你能够标注出对方此刻的情绪。就这么简单的生活智慧,就能够让一个家庭里边和睦开心,然后少很多鸡飞狗跳。
但是绝大多数的家庭看到孩子哭会说什么?你哭什么哭!哭不解决问题!其实就是把这句话置换成,唉呦不高兴了,哭了,好了,这沟通的第一句就向着良性那儿去走了。这是情话,共情的话。
那陪哭是什么呢?不是说他哭你也跟着哇哇大哭,而是说你陪伴着他,让他去把自己的负情绪释放掉:想哭一会儿是不是?想哭一会儿妈妈就陪你哭一会儿吧!就这样,特别神奇。
塑造一个人的行为最有效的时机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而不是在做错事的时候(正向反馈)。做错事的时候是跟他建立感情,建立链接的机会 ,塑造行为最有效的机会是做对的时候。
最低等的叫竞争性快乐,比出来的;
第二种快乐厉害了,非竞争性快乐,你可以跟谁比呢,跟你自己比,你别跟别人去比;
第三种快乐那就是无条件快乐,那就比较灵性一点的东西了。
赢没有问题,是值得高兴的,赢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不能输不起。赢高兴没有问题 ,输了沮丧这件事我们要跟孩子说说清楚。
而且永远赢是一种低水平重复,没输过那说明你没遇到高手。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就是我们最后能不能复归于婴儿那个状态,你的那种无条件快乐的能力就出来了。
如果不检视家庭成员在教育上的一致性,那么孩子很可能成为一个小两面派。就是人的人性就是这样,趋利避害。那么打比方说,妈妈是一个相对比较严格一点的母亲,爸爸是一个非常放松的,就是说没有什么规则底线的。
所以这个孩子他就会慢慢地就形成这样的一种行为方式和做人的方式,就真叫看人下菜碟了,这可能是人格的一种分裂。
好多家庭都有这个观念,说一个孩子在家里边得有一个人镇得住。就这种流传下来的教育方法导致的结果是两面派,是割裂的生活方式。
这怎么矫正呢?
那就是家庭成员之间,成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了。我们就一定要保持一致。
“十天养习惯,十年改习惯”。
要给孩子设定一个出错率,他不可能是百分百的正确率,这是一个奢望。这个百分百正确的预设是对家长的深度折磨。有的家长说我没有,我没有想让他全对,但是只要孩子写错一点,算错一点他就急了,那这就是一个问题。你一急孩子就更加地不爱写了,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情绪情感体验。
那么作业和糟糕的情绪情感体验一旦给它勾连在一起,孩子不敢恨你,他就恨上了作业,然后继而他又移情,他又扩大化,他就恨上了学业,你看,这事就越来越大了,就像扫雷一样 点开一个出来一片。
所以首先是预设一个出错率,这个很重要。这里面就说了有差不多六点,比如家长如何在陪写作业的时候能够安抚到自己的情绪,保持不炸,同时还有一个就是如何帮助到孩子,能够让他调动起写作业的积极性。
在教育心理学里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 学习效果和什么相关, 其中有一个就是和情绪情感体验相关。如果你给了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正向的情绪情感体验,他感到高兴,他感到愉快,感到有成就感,他就对作业会产生深一步的兴趣,反之,很反感。
孩子为什么那么爱打游戏,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就是因为打游戏全是愉快的,又打中了一个,又吃鸡了,高兴。所以人的情绪跟高兴的情绪结合起来他就容易上瘾,容易喜欢。
孩子的问题在家长,家长的问题在童年。
樊登:但您知道,因为我做这方面的这个问答特别多了,我每次听到很多人说樊老师你说那个东西不适合我们家,我们这儿都得盯死,你们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孩子成绩好,我们孩子不行,别人家全都盯死,都报班,我都不算盯得死的了。
王小骞:他不相信。
樊登:对,那你说遇到已经进入到这种循环当中的,已经开始报班,已经开始使劲盯着的,孩子已经不爱学习的,如果他真的能听进去咱们说这话,怎么改?
王小骞:先从夸奖和认可开始。没有任何一个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没有优点的,不存在。我做过一个节目,在现场那个爸爸和儿子的关系已经僵到不行了,那孩子已经青春期了,当时就提议说让爸爸夸儿子一下,找个优点夸一夸。爸爸就木在那儿了,木在那儿了好几分钟之后,全场出奇安静,木那儿之后说,我的儿子十几岁了,我怎么找不到他的优点呀。我当时眼泪都快下来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没有优点的,你缺少的是发现。就是从夸奖孩子开始,比如说孩子屁股上跟长了刺儿一样,就坐不住,他总会坐住10秒钟,夸他坐住的10秒钟,可以吗,他满篇写的都是螃蟹爬、蚂蚁爬,总有一个字写得端正,就算没有一个字写得端正,总有一个横是平的,竖是直的,夸奖他,去找到那个值得夸奖的点。他总会乐于助人吗,他是不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他爱不爱笑,他是不是愿意帮助妈妈做一点什么事情,总会有的呀,夸他!
樊登:你让他找到了一点点认同感,一点点价值感,这个生命就会往出长。
王小骞:对,有好多家长他是怕说,我夸了他,他翘尾巴,他飘了。这个就是因为,就倒回去说那个暗理性里面,在这个冰山底下有一个叫深度渴望,深度渴望是全人类每个人的,不管肤色、国别、种族,每个人都有的深度渴望,包括什么呢,被理解、被认可、被赞赏、被接纳、被爱,这深度渴望里一定不存在被批评、被贬低、被否定、被挖苦、被羞辱、被恐吓,绝对没有,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夸赞孩子,是在满足一个人的深度渴望。
满嘴是爱却面目狰狞。这是很好的一句话。就是家长是一颗赤诚之心去爱孩子,但是他输出的爱到了孩子那儿没有接收到,只看到了狰狞的面孔,就两股道上了,所以爱没有送达。
那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要重新检视自己的爱是由心出发的吗,特别容易上头吗,很多的家长的爱是很容易上头的,看到这个景象,一下炸了,天天就像爆杖一样。所以你要把爱地走心这件事情一定要做到。
罗森塔尔去到美国的一个学校,找了班级,然后假模假式的发放问卷给孩子们,填完了之后他连看都没看就随便勾了几个名字,然后助理就郑重其事地交给了老师和校长,这些孩子天赋好,好苗子,好好培养。八个月之后再回到这个学校,所有被随意勾出来的孩子的成绩以及性格,成绩上升,性格阳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就是说老师接受到了强烈的心理学家的暗示之后,就对孩子投入了很多期待的目光,赞赏等等,于是孩子们被看到了,被鼓励到了。
这也被叫作皮格马利翁效应。所以作为一个教育者,所有的家长不能够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养活孩子的人,你是一个教育者。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必须得掌握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通过科学实验,通过长期跟踪被发现出来的有效的教育规律。
特别对。如果想做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个意义上的父母的话就得有这些知识储备。
王小骞:谢谢。
相信蝴蝶效应吗?一只蝴蝶在这里煽动的翅膀却引发了很远的地方得一场地震,一开始听到的时候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但是我现在信了,因为我亲身经历了这样的事情。
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形成一定的连锁反应,从蚁穴溃堤坝,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直反应下去,直到变成一个让你看不见结局的链条,所以我认为负面情绪不一定会带来负面的效果,但是他肯定会形成一个种子,到最后能长出什么呢?这还真不好说,因为一切皆有变数。
说个我自身的例子吧,我是一个学特长的播音主持,这次学校要选拔几个比较优秀的主持人主持学校的大型校庆活动,我是志在必得的,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才华,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个机会,竞选对手不下十几个,个个都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我对象跟我提出了分手,毫不留情的给我发了一张好人卡,说我是个好人,以后能遇到更好的,当时我的愤怒的小火苗就形成了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要不是没钱买手机,恐怕手机当时就摔到地上,而这件事发生在我即将上场的前几分钟,我都怀疑这是不是有预谋的。
后来在这种极大的负面情绪影响下,我落榜了,没有选上我,因为这次选拔的落榜,我还失去了另一个机会,电视台以这次选拔的结果录取了第1名的同学到电视台工作,到电视台工作之后的同学最后又转正了,成为一名地方台的主持,地方台的主持最后又找了一个同样是主持人的对象组成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看看吧,这就是负面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