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刚学算数要不要扳手指
很多家长经常被一个问题困扰,那就是:幼儿学习算术到底可不可以''掰手指头''?
有的观点认为''掰手指头''是运算的
X 实物化,能够帮助孩子理解运算过程,当然可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掰手指头''影响运算速度,如果养成''掰手指头''计算的习惯,会影响上学后的学习效率,应该制止。
两种说法似乎各有道理,到底哪种对呢?
让我们来逐步捋出头绪。
第一,孩子为什么会''掰手指头''?
幼儿初学算术时,往往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只能靠实物的演示才能理解运算过程,而手指头是最便利的实物替代品,所以''掰手指头''也就成了常态。
第二,''掰手指头''有哪些利弊?
''掰手指头''把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手指头个数''联系起来,不但能够得到运算结果,最主要的是,通过''掰手指头''的过程,幼儿可以体会''加法''''减法''的加减过程,直观感觉''加法''、''加号''、''增加''等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对上学后理解应用题进行了有用的铺垫。应该说''掰手指头''对幼儿理解运算是起促进作用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掰手指头''在计算小数字时,一定会影响运算速度;在计算大数字时妨碍计算技巧的发挥。
综上所述,''掰手指头''的优势在于理解算术的基础概念及得出结论的过程,而不在于得出具体结果。''心算''的优势是能够加快运算速度,但''固化''了结果,不利于发散思维。
第三,家长怎么办?
幼儿初学计算时,可以鼓励孩子''掰手指头'',而且家长也可以通过''掰手指头''的方式向幼儿展示数字计算的正确方法,帮助孩子用具体的东西理 解抽象的数字,从而建立完备的数学概念,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培养起来,通过''掰手指头''的前期准备过程,孩子对计算的理解也不断深入,数字运算量也得到一定积累,这时候要鼓励孩子甩掉''掰手指头''这个拐棍,从小数量到大数量逐渐通过心算得到结果。比如我的外孙子三岁半时,10以内的数一般会直接得出结果,而较大的数就会''掰手指头''。这时候,家长应尊重孩子选择的计算方式,耐心等待孩子得出结论,并对孩子的成功加以鼓励。帮助孩子逐渐完成由''实物计算''到''心算''的过渡。
如果孩子五岁以后,每次计算仍然需要''掰手指头'',也需要家长特别注意。上学以后靠''掰手指头''计算确实会影响计算速度、降低学习效率,甚至打击孩子的学习自信。这时就应该设法帮助孩子尽快摆脱''掰手指头''的计算方式,使孩子上学后能够适应快速心算。
鼓励孩子心算,家长最好不要通过''制止''的方式,强迫孩子不用手指头。而是通过''游戏练习'',卡片速算、背诵加法表等多种方式使孩子自己逐渐''自动放弃''''掰手指头''。这两种方式虽然目的都是加强心算,但不同的方式对孩子学习自信心的影响是不同的。孩子被迫停止使用''一种工具'',而又没有''替代工具''的时候,会感到''无助'',感觉计算困难,是失败的体验。而当孩子能力升华,自动放弃''掰手指头'',他会感觉自己技能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是成功的体验。对孩子未来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需要明确的是,每个孩子由于基因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数学早教的深入程度不同,其理解问题的能力和计算速度也会不同。无论孩子''掰手指头''的时间长短,计算速度快慢,只要孩子不断进步,家长都要静下心来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即使孩子长时间没有进步,也要从家长教育方法上找原因,不能对孩子抱怨,特别是不能说''真笨'',''人家都能……,就你……''等否定孩子能力的话。
家长的有效方法、耐心陪伴、长久坚持,永远都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的阶梯。
我觉的挺科学的。
虽然我们有很多让孩子算题的简单方法,拜手指算数学题,有的家长觉的是很老土的教学方法。
其实拜手指算数有很多优点的:
1.拜手指算数,可以手脑并用,可以锻炼脑筋,又可以锻炼手的灵活性。
2.拜手指计算的过程,让孩子有个数量的概念,比如一个手指和十个手指在数量上有多大区别,也有用小玩具或小棒来进行教学的,孩子们会对数量在大脑中有个直观的印象,比如1个和10个多多少、还是少多少呢,只用数字写在纸上可能会计算,理解上就差一个层次了。
3.我们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的老师反对孩子小时候就用简便方法计算算数题,说那样算题速度是快了,但孩子的逻辑思维就没有锻炼的机会了,把算数的动脑筋题搞成写答案题了,这也是为什么学校一般不让孩子们用计数器做题的原因。
这只是我的一点看法,大家怎么想的呢?欢迎留言!
扳手指算数学题在孩子小的时候,属于正常现象,孩子的抽象思维还未形成,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的孩子需要借助外物,比如说借助手指,借助小棒等等来算数学题。动手操作其实是发现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孩子扳手指算数学题可以通过触觉去感知数学题的计算过程。因此去明白数学的算理
当然很科学 掰手指的算法其实很博大经深 只要懂得正确的方法与技巧 掰手指算法能比算盘还要方便 不仅可算加减还可以算乘除 方程 可以算0至一兆的任何数!
只要能够解决问题,当然是一种学习方法
我觉得挺科学的,毕竟那么多小学生都用小学老师都教千古流传下来的,应该有用
掰指手算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计算能力我认为是科学的,但前提是要全面发展。个人认为要在不同的时期培养不同的学习能力才最好。
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用心的结果,不要神化或过分夸大,善于总结与创新而矣。
科学是科学,只不过,如果在技巧上钻研太多,基础科学知识落下来的话,得不偿失。
孩子小的时候,抽象思维还不成熟,需要借助外物来理解数学,大点就好了。
古人根据问卦时间或事发时间把奇门遁甲中的“天干”“地支”“八卦”“八门”“九宫”“九星”“九神”等信息,演算在指节中
将手指分三节,刚好固定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时就需要按指节念地支,这样可以较为迅速计算出该年年份、月份的天干地支,掐指一算由此而来。
详细算法见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1432.htm
结成圆表示是:0。
剪不断表示是:1。
算三算表示是:3。
字谜是利用了汉字形、音、义某一方面的特点来制造谜面,引人猜出另一个汉字的游戏。
猜字谜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字游戏,属于传统猜灯谜的一种形式。它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猜字谜主要是根据方块汉字笔画繁复、偏旁相对独立,结构组合多变的特点,运用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多种方式来进行。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汉字传统的文字游戏也出现了多版的app应用,有成语字谜猜、成语疯狂猜、猜成语、猜字谜等 ,这是将纸质变身应用软件,以数字化推动纸质“革命”。
直观动作思维是指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己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指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因为手指算虽然易学易会,但有许多天生的、无法克服的弊病,如计算时要扳手指,无法心算,而且速度很慢;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性,严重影响以后的学习;最重要的,不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数字概念和形象!!!
而且小孩子还是白纸,一旦学了这个就很难忘掉,在以后的学习中,孩子会很难改掉用手指算的习惯,让孩子长期依赖这种落后的算法,学生算题时不停的扳手指,严重影响孩子计算速度,而且很难改正!让老师和家长非常头痛!
最最重要的坏处,这个严重影响孩子形成数字的正确概念,正确的形象!!!
别人我不知道,反正在我的头脑中,对于数字,是有一条数轴的,从小就形成了,1到10每个数字都是清晰的,11到20再到30,基本上每个数据也是清晰的,但比1到10差些;30以上到100的数字整十的数字清晰的,中间的数字如果不计算就是模糊的,一旦计算也能清晰出来。从100到1000,整百的数字是浅晰的;从1000到10000,整千的数字是清晰的……一直到万,百万,千万,亿……
这条数轴,就是数字很好的概念,而且是图象形式的,可能也是右脑在发挥作用,对于智力开发还是很有帮助的。
一位网友说得好:手指算是大人想出来的,是以大人的思维总结出的一种速算,我觉的应该以儿童期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
其实,让孩子学数,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小时候穿一串小玉米杆,10到20根,来学习加减法。这样既能形象的学习加减法,也能让孩子形成数的正确概念,在头脑里形成数的形象(数轴)!当然现在玉米杆不好找,我们可以穿别的东西,小珠子,小纸板,在这里推荐个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把吸管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然后穿起来,一样的效果!最好逢5的地方有小标记,逢10的地方做个大标记。这样更有利于学习。
这种方法甚至比现在小学里要背诵10以内数字分解还要好上不知多少倍!真不知道现在的小学教育方式是哪个脑残的人想出来的,居然要死记硬背数字分解,真是让人叹为观止……。还让不让人想象,还让不让人用脑……实在是无语啊!!!!
我女儿深受其害啊!学了手指算,还背了数字分解。但数字分解不知是没背好,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反正现在二年级了,还要扳手指算,说了多少次也改不了,算得很慢,而且最简单的加减法也得去扳手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头脑中没有正确的数字形象,好后悔啊!
不知道是谁发明的手指算,实在是害人不浅啊,毁人不倦啊!
幼儿园也应该醒醒了,不要再教这个了,只是为了让不明真相的家长一时的欢欣,而扼杀孩子的学习能力!!!
国家、教育部也应该管管了,祖国的未来啊,不带这么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