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扳手用什么材料做
开口扳手材质为45#中碳钢。
45钢是GB中的叫法,也叫“油钢”。市场现货热轧居多;冷轧规格1.0~4.0mm之间。
推荐热处理温度:
1、正火850,淬火840,回火600。
2、45号钢淬火后没有回火之前,硬度大于HRC55(最高可达HRC62)为合格。实际应用的最高硬度为HRC55(高频淬火HRC58)。
3、45号钢不要采用渗碳淬火的热处理工艺。
制作双头呆扳手热处理工艺:
1、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硬度HRC25-32;
2、扳手开口处,表面淬火处理;硬度HRC45-50。
流程图:
扳手是一种用以转动具有螺纹的结合元件(如螺栓、螺帽等)的手工具,其至少包括可以转动内六角螺栓的六角扳手,借以转动六角头或者六角螺帽的固定扳手,活动扳手、梅花扳手,其中,固定扳手及活动扳手由于均具有一开口部,故统称为开口扳手,然而,有时受限于使用场合,使扳手无法连续转动,当其施力转动一角度以后,必须暂时先取出脱离结合元件,再复位重新与结合元件结合,再次施力转动扳手,然而,如此的操作方式颇为麻烦,往往需要经过多次的重覆操作,方能完成该结合元件的拆卸或螺固。为了改善上述现有扳手操作时,有时无法连续转动而需要取出的缺失,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直接反向旋转,以方便连续操作的开口扳手。
根据上述你说的,结合我之前从高氏电磁那了解到的关于淬火的知识,我觉得应该是淬火过程中出现问题,下面分析一下正确的淬火工艺流程:
1、45#钢不要采用渗碳淬火的热处理工艺,由于如果45#钢表面硬度不高,渗碳淬火后芯部会出现硬脆的马氏体,失去渗碳处理的优点;
2、可以采用调质+高频表面淬火的工艺,耐磨性较渗碳略差,但是毕竟适合用于45#钢的处理。
用水淬火后要回火的
也就是淬火后再加热到大约250-300摄氏度
此时硬度能达到HRC40-45
没有电炉怎么能知道回火温度呢
你可以用乙炔气烧
什么时候用机油滴到扳手上着火了
就停止加热
再把扳手迅速用白灰闷上(特别细的炉灰也行)
过三四个小时后就可以拿出来了
还有更简单的
就是送热处理车间做会更好
45钢是中碳结构钢,冷热加工性能都不错,机械性能较好,且价格低、来源广,所以应用广泛。它的最大弱点是淬透性低,截面尺寸大和要求比较高的工件不宜采用。
45钢淬火温度在A3+(30~50) ℃,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取上限的。偏高的淬火温度可以使工件加热速度加快,表面氧化减少,且能提高工效。为使工件的奥氏体均匀化,就需要足够的保温时间。如果实际装炉量大,就需适当延长保温时间。不然,可能会出现因加热不均匀造成硬度不足的现象。但保温时间过长,也会也出现晶粒粗大,氧化脱碳严重的弊病,影响淬火质量。我们认为,如装炉量大于工艺文件的规定,加热保温时间需延长1/5。
因为45钢淬透性低,故应采用冷却速度大的10%盐水溶液。工件入水后,应该淬透,但不是冷透,如果工件在盐水中冷透,就有可能使工件开裂,这是因为当工件冷却到180℃左右时,奥氏体迅速转变为马氏体造成过大的组织应力所致。因此,当淬火工件快冷到该温度区域,就应采取缓冷的方法。由于出水温度难以掌握,须凭经验操作,当水中的工件抖动停止,即可出水空冷(如能油冷更好)。另外,工件入水宜动不宜静,应按照工件的几何形状,作规则运动。静止的冷却介质加上静止的工件,导致硬度不均匀,应力不均匀而使工件变形大,甚至开裂。
45钢调质件淬火后的硬度应该达到HRC56~59,截面大的可能性低些,但不能低于HRC48,不然,就说明工件未得到完全淬火,组织中可能出现索氏体甚至铁素体组织,这种组织通过回火,仍然保留在基体中,达不到调质的目的。
45钢淬火后的高温回火,加热温度通常为560~600℃,硬度要求为HRC22~34。因为调质的目的是得到综合机械性能,所以硬度范围比较宽。但图纸有硬度要求的,就要按图纸要求调整回火温度,以保证硬度。如有些轴类零件要求强度高,硬度要求就高;而有些齿轮、带键槽的轴类零件,因调质后还要进行铣、插加工,硬度要求就低些。关于回火保温时间,视硬度要求和工件大小而定,我们认为,回火后的硬度取决于回火温度,与回火时间关系不大,但必须回透,一般工件回火保温时间总在一小时以上。
热处理是指材料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手段,以获得预期组织和性能的一种金属热加工工艺。
热处理
1. 正火:将钢材或钢件加热到临界点AC3或ACM以上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后在空气中冷却,得到珠光体类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2. 退火annealing:将亚共析钢工件加热至AC3以上20—40度,保温一段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或埋在砂中或石灰中冷却)至500度以下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3. 固溶热处理:将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恒温保持,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然后快速冷却,以得到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
4. 时效:合金经固溶热处理或冷塑性形变后,在室温放置或稍高于室温保持时,其性能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
5.固溶处理:使合金中各种相充分溶解,强化固溶体并提高韧性及抗蚀性能,消除应力与软化,以便继续加工成型。
6. 时效处理:在强化相析出的温度加热并保温,使强化相沉淀析出,得以硬化,提高强度。
7. 淬火:将钢奥氏体化后以适当的冷却速度冷却,使工件在横截面内全部或一定的范围内发生马氏体等不稳定组织结构转变的热处理工艺。
8. 回火:将经过淬火的工件加热到临界点AC1以下的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用符合要求的方法冷却,以获得所需要的组织和性能的热处理工艺。
9. 钢的碳氮共渗:碳氮共渗是向钢的表层同时渗入碳和氮的过程。习惯上碳氮共渗又称为氰化,以中温气体碳氮共渗和低温气体碳氮共渗(即气体软氮化)应用较为广泛。中温气体碳氮共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硬度,耐磨性和疲劳强度。低温气体碳氮共渗以渗氮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钢的耐磨性和抗咬合性。
10. 调质处理(quenching and tempering):一般习惯将淬火加高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调质处理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的结构零件,特别是那些在交变负荷下工作的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等。调质处理后得到回火索氏体组织,它的机械性能均比相同硬度的正火索氏体组织更优。它的硬度取决于高温回火温度并与钢的回火稳定性和工件截面尺寸有关,一般在HB200—350之间。
11. 钎焊:用钎料将两种工件加热融化粘合在一起的热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