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梅花板】和【吹腔】有什么不同?
一楼京剧“梅花板”答案真有天才,想象力丰富,令人捧腹。但京剧演员演唱不会用“梅花扳手”伴奏的。(觉得答的十分有趣,开句玩笑。)
本人寡闻,查了近180种京剧板式没发现有“梅花板式”,不知京剧板式中有无“梅花板”。觉得楼主问的可能是:演员演唱时的某段伴奏曲调是用的京剧曲牌“梅花”,但它不是一种京剧板式。如是,则两者的区别在于:“梅花”是京剧曲牌之一,属曲牌体。吹腔属板腔体。曲牌体与板腔体是我国戏曲音乐的两大体系。(这里不多做解释,楼主若有兴趣详解,请参看新浪hxwtutu的博文:京剧曲牌的解析与欣赏一文)。
吹腔是用笛子伴奏的腔调,最初是受西北秦腔的影响,在安徽石牌一带形成的腔调,故吹腔也叫石牌腔。它与四平调以及西皮都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吹腔的上下句落音基本上与四平调相同吹腔的曲调悠扬动听,流畅华丽,可以表达多样感情,《奇双会》中的吹腔哀婉凄切,《古城会》中关羽用的是吹腔则庄严威武。
一点妄议,仅供参考。
戏曲腔调。徽剧主要声腔之一,明末清初徽调的早期声腔昆腔、弋阳腔受西秦腔影吹腔
响,在枞阳(桐城所属的镇),石牌一带形成新的腔调故名“枞阳腔”、“石牌腔”及“安庆梆子”、“芦花梆子”。初是曲牌体的长短句,后逐渐发展为接近板腔的七字句,十字句,用笛子伴奏,有正板、顿脚板、导板、叠板等板别,徽剧《奇双会》《巧烟缘》等都唱吹腔,玑今京剧、湘剧、婺剧、赣剧、绍剧等,皆保存有吹腔;但用“芦花调”、“婺源调”、“安庆调”、“安春调”等不同名称。
编辑本段发展
吹腔,又叫陇东调(以发源地为甘肃东部得名)、西秦腔,之后漫长的发展中演变出各类梆子腔、乱弹等。因用笛子伴奏,故称之为“吹腔”。原为五声音阶,后宫、徴二宫调相犯发展为六音阶,进一步又成七音阶,即所谓加上“批子”,初步形成了“板腔体”。后世的板腔体戏曲声腔皆由此而来,由此可以说,吹腔是板腔体的鼻祖。(在其之前,在漫长岁月里,中国诗、词、曲的演唱,诸宫调等说唱,以及发展为南、北曲乃至昆曲,声腔都是曲牌体。) 批子经陕西→湖北襄阳,逐渐发展为“西皮”腔; 批子 → 山西勾腔一派 →江西宜黄腔 → 二黄腔。 西皮、二黄合流为皮黄腔,为京剧的前身。 戏曲史上记载的当年四川魏长生进京所唱“秦腔”,并非今日陕西秦腔,而是“西秦腔”,即用笛子伴奏的“吹腔”。(李调元《雨村剧话》等人有记载)。现在的秦腔也是吹腔衍变来的。进京后的吹腔长期与属高腔系统的“京腔”合班演出,逐渐变成京派吹腔,但人们习惯仍称之为“梆子腔”。旧时在京城,梆子腔、秦腔、吹腔实际是一个东西,《车王府曲本》可证实。 吹腔的正式名称是“陇东调”(一作“咙咚调”),南方各地声腔这还保留这一称呼如扬州乱弹、江西某些剧种中仍有此称呼。就连滩簧戏也受到其影响,如锡剧中的“呤叮调”实为“咙咚调”之讹。
编辑本段特点
吹腔与昆腔虽都用笛子伴奏,但昆腔是曲牌体,无过门;而吹腔有过门。请听《贩马记》的唱腔音乐,总是由相似的几种腔调反复。京剧中的西皮、二黄是由吹腔发展变化来的,当然也有过门,凡是“板腔体”都有过门,吹腔是板腔体的老祖宗。不过,发展到西皮、二黄已不用笛子,而改用胡琴伴奏了,比他们更早出现的梆子腔也早用胡琴了。板腔体的共同特点是齐字句,七字或十字(偶尔例外),分上下句,两个上下句共四句为一小节。上下句结尾字分别为仄平结构(偶尔找不到合适字也出现平平,但偶数句末尾决不用仄声。 另外,昆剧剧目中还出现“时剧”字样,分两种情况。一乃“弦索调时剧”,属弋阳腔系统的“青阳腔”,原以琵琶伴奏,故称“弦索”,后被昆剧艺人移植并“昆”化,所以又称“昆弋腔”,如《思凡》、《下山》、《芦林》、《出塞》等;另一乃“昆平调”,为扬州梆子艺人将昆弋腔中加入吹腔曲调,一般是昆腔曲头转唱吹腔,如《缀白裘》中的[梆子山坡羊]、[梆子驻云飞]、[梆子皂罗袍]等便是。其中未注有曲牌名者即纯吹腔。
是一种工具也叫眼镜扳手外面是个圆里面是圆孔且有卡住六方或四方的多个棱角这种工具俗称梅花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