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m7过片需要推几下过片扳手
徕卡M7过片,只需要过片扳手从从头到尾推一次就可以了,这个叫单拨。从徕卡M3的90万号之后所有版本的徕卡M胶片相机(M3M2M4M5M42M4PM6M7),都是单拨,只有部分M3(70~80万号)是双拨,也就是过片扳手要反复推动两次。
不会,LZ你描述的应该是机身前脸黄斑小窗口边上的倒片锁把手吧?那个扳手的设计就是就是这样的,掰下去之后才能倒卷,装新卷之后只需要一过片就会自动复位,这才是正确的使用方式,反而你掰下去之后,再掰回来的使用方式才是错误的,如果你拆过徕卡,你就不知道那个位置内部有个L形小卡扣,你掰回去的话次数多了反而会磨损这个L型卡扣,只有过片的时候这卡扣自动脱离归位,才是正确的方式。你自己可以体会一下,手动掰下去,再手动掰回来的时候感受一下力度,掰下去的时候是很顺畅的,掰回来的时候会遇到阻力,这说明你是强制卡扣脱离,对相机反而是一种伤害。
徕卡相机自1913年开创35mm相机先河,与之配套的镜头便使人耳目一新。徕卡镜头从用料,机械加工,光学设计及研磨,都堪称艺术品级,它的成像质量和色彩还原,使大多数摄影者叹为观止。
除了以上诸点之外,徕卡相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无可替代,每一个独特的品牌都必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徕卡的“味道”让人津津乐道,这也是他们让人魂牵梦萦的原因之一。
徕卡相机坚固、耐用、性能好的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充分体现。徕卡成了军用相机的首选,是当时随军记者的重要工具。记者奔波于世界各地环境恶劣的战场,一架轻便、坚固的徕卡135相机成了他们的最爱。
徕卡相机、哈苏相机,是相机中的高端品牌,日系的尼康、佳能相机是中端品牌,价格适中,易于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而徕卡相机价格较贵,徕卡是所有相机中非常保值的。50年前买的徕卡, 50年后如果原价卖出,准会被抢破头。这就是徕卡的魄力、徕卡的传奇,徕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机那种丝丝入扣的过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转动徕卡的镜头,或者过片扳手,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徕卡首先是一部杰出的相机,徕卡相机是德国原装手工制作的相机。莱卡相机贵的原因在于成像素质高,相机生产成本高,品牌定位等几个方面,对于喜欢莱卡相机的人,值得购买。
早期一批M6是铜顶的,价格也会稍贵。M6还分TTL版和非TTL版的,TTL版的价格稍贵,取景窗的亮度比非TTL版的要高。
还有一种M6,称之为熊猫机,机器颜色成黑白相间色,即黑色饰皮,银色机身,黑色过片扳手,黑色回片钮,该类机器据称性能要比普通M6稍高,。
现在市场上的M6不比M2和M3这样的老机器,基本不见有掉漆的。
然后是爱普生的R-D1(R-D1s、R-D1x),机顶的状态指针和过片扳手设计相当有趣;
以上两个系列的产品不仅有旁轴的取景方式,还有旁轴的对焦方式:黄斑对焦联动测距(这个功能在富士X系列里是体验不到的);
最后就是富士X系列,但并非全系列都是旁轴,只有X-pro、X100和X100s可以算是,如果将X20和X10也算上的话(光学取景开窗太小不明亮也容易被镜头遮挡),那佳能G系列的诸款也可要求加入旁轴的队伍,继而所有有热靴的相机插上光学取景器就都能旁轴了,这个范畴就过于扩大化了。
因此还是在徕卡、爱普生和富士三个品牌里面选择才好宣称在玩数码旁轴。
接着就是看预算了:
6000以内X100s;10000以内X-pro;15000以内爱普生;15000-25000徕卡M8;25000以上,ME、M9、M9-P,甚至M240也可以列入考虑的范畴。
美中不足就是R8不能自动过片。像尼康F6这种专业级的单反相机,都是拿起来随手拍就行,完全不用考虑过片倒片的问题。但R8不行,每次拍完都得手动过片,没有自动过片的那种高级感,拍摄的流畅性被打断了,会让人感觉很不爽。不过好在过片扳手的操控感很不错。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虽然徕卡在竭力地迈向未来,可还是不能完全摆脱老旧的思维方式。当然了,也可以外接电动过片器,但这样一来整个相机的体积就更大了,对我来说有点太重了。
1967年面世的M4,算得是M系列的顶峰之作。虽然徕卡的宗旨是不断改良产品,但M4是集M3和M2之长再加上新设计的。和M3、M2的外型一样,但M4看来机身较长。原因是M2和M2的机顶盖在镜头接环的位置连在一起,而M4的矶顶盖删去这部份成一直线,看起来好像较长了。胶卷回卷亦不一样,是4O度倾斜和加上折合式扳手的旋钮,回卷胶卷更为方便。过片扳手亦从新设计,从以前的半圆形改成曲尺形,更加上活动的摺尾,过片更快捷畅顺。计数器则回复M3的样子。镜头预选扳手和自拍掣的扳手造成一模一样,外观更统一。这些扳手有有异变如镶在扳手上的胶片形状不同,更有些黑机身会涂上白条。而旋紧扳手的丝母,有些有坑纹,有些是光身的。
机身内里改进,则有卷胶卷的三叉型轴芯,上胶卷更易。徕卡的广告更说,只要懂得用旋钮( Door Knob)开门,便可以为M4装胶卷。为了加强效果更刊出戴著皮手套装胶卷的图。不过,不要尽信。徕卡并没有说明要有多少长度的胶卷插入这轴芯才可安全过片。如果三叉因为插人的胶卷太短而无法过片,是无从得知的。要等到计数器去尽仍可过片时才会发觉,很无奈吧;不过又看不到有什么方法改正这缺点。
M4的四个取景框是35和135mm一对,50和90mm又一对。如其他M系一样,这些框框会自动矫正近摄视差,但最初的广告说M4有六个取景框。事实其馀的21mm和28mm的框格是另加在闪灯靴座的。用这两支镜头时如常一样对焦,取景就要靠外加的取景框。对焦器采用M2的测距器,O.7X放大率.可近摄至28寸无须附加器材。原厂配搭的镜头有三个选择。50mm Elmarf2.88、5Omm Summicron f2和5Omm Summilux f1.4。这枚50mm Summicron f2曾被《大众摄影》誉为(不论价钱)最佳标准镜头。但这并不等於那支可以缩短的较旧产品。後者虽仍是品质非凡,但伸缩之间,总会差少少的。
M4主要是在德国本土生产,白色机身。仍有些黑漆机身。後期生产转至加拿大。机身是镶黑色铬。大概有900部配上纽约制的马达驱动,机身是黑色搪瓷。有一批M4是为美国陆军特制。机项有Camera Still Picture KE7A字样,刻於本来是机身编号的位置。此机特别适合低温,零下廿度仍可操作。另外还有防尘和防水的优点。不过镜头只配50mm Elcan f2,质素当然及不上50mmSummicron f2。这些机身无论有否原配镜头,都很抢手,价钱甚不合理。对收藏家来说,此机有特别意义。对专业用家来说,有特别性能。如果有原来的说明书,更难能可贵。说明书更指示必要时怎样用重物或火药爆破此机和镜头,以免落入敌手。
虽是M系顶峰之作,但生不逢时,要面对日益流行的单镜反光机,於是1971年推出M5,有镜後测光,对M4的销售又有影响。另外亦有两型单镜反光机上市迎战。M4只好在1971年停产,1972年仍有小量KE-7A生产。世界各地拥趸施压下,终於 1974年复产。1975年生产了些五十周年标志( 50 JAHRE)的机後再不生产了。总产量不到六万部。
如上文提及M4有三种颜色机身:白色、黑漆和黑铬色。黑漆和黑色搪瓷可归入同类。但黑铬却是用在M5的。有一点要指出,黑漆机身的相机带扣眼是镶铬的,但黑铬机身的却是黑色的。1969年造了31部橄榄色的M4,此31部不知有多少尚存。
Leica M4-2
M4停产两年後,徕卡顺应要求,生产M4-2,外型和M4一样,只删去自拍掣。内里则加些设计和改进。机身编号由1,480,001起至198O年的1,533,350,只17,000部。初时生产的全是黑机身。为了纪念Oskar Barnack的百年冥寿,1979年特制造五百部金色的M4-2(机身编号由1,527.201-1,527,700),并不应求,於是再加造五百部(机身编号 1,528,151-1,528,650)。基本上,M4-2和M4一样,但每部M4-2都可以装电动马达。这马达是徕卡自己设计,大致仍和纽约产的相同,徕卡的马达只用四枚电芯,而不是八枚,重量大减,更配合M4-2的轻巧机身。
除标准装置的两枚闪灯插外,M4-2加设热靴,闪灯拍摄更方便,更不会有闪灯插撞到面孔之苦。机项的Leica商标跟以前不同,却和 M5一样。所有M4-2都是加拿大生产,徕卡收藏家都会知道。有95部M4-2有红色圆牌,有Leitz标志,装於自拍掣的位置。机身编号是由1,468,001至1,468091。从编号看,没有95部。无论如何,不在这些编号内的,只是伪冒者自己加上的。有此红牌的机身价高很多。其他不起眼处在Leitz之下加有Wetzlar字样。另外三行字的Made In Canada到於热靴座。後来只有Canada刻於闪灯插右方。
有些M4-2稍微不同,如由厂方加装 28和 75mm焦距的取景框。另外有些特别订制的M4-2是白机身配白身镜头。另有小量橄榄绿色M4-2是为以色列特别制造,配35mm和50mm f2 Summicron。所有 M4-2都是在Mdriand,Ontsrio(加拿大)生产。
Leica M4-P
有了M4-P,本来已无懈可击的M4-2便稍觉失色。M4-P是M4-2的完美版,再加两个取景框,共六个之多,分成三对:28mm和90mm、50mm和75mm、35mm和135mm。两个广角的取景框只占取景窗50%面积,但却方便了取景不用移开眼睛也看到目的物进人取景范围。但厂方并没有因为有六个取景框而编为M6型。P字是代表专业Professional了。另外厂方亦生产配合M4-P用的测光表Leicameter MR-4,装在闪灯热靴而和快门速度盘耦合,大概是7%测光角度,相当於90mm焦距的取景角。除测光表外, M4-P如加上改良的M4-2 Winder可以更快通过片。旧的M4-2卷片器只可以每秒两格过片。电池用完,才可以手动过片(要拆下卷片器)。改良的M4-2卷片器,除每秒3格过片外,更可随时手动过片不须拆下卷片器。新的卷片器仍用四枚AA电芯,不过可以用再充电的镍镉电池。每套电池可卷片2千格。要留意的,不是每部M4-2卷片器都可装上M4-P。编号10349以下有不能配合某些M4-P的。手动卷片器亦不可以改装用於M4-P。
M4-P於1981年上市1987年停产。机身有白和黑色,以黑色较多。全由加拿大生产,约200部,到有山形记号的M4-P是为加拿大外展队成功攀登额菲尔士峰而制的(1952年)。1983年又发行2500部M4-P以纪念1913年的UR Leica。每部机都特别刻有1913-1983的年份。机身编号亦特别安排。以Leica这五个字母作字头,每个字母500部,如L100、E100等。如此要集齐五个字头己不容易。同编号的话,更难上加难。除非未上市前订购吧。不过徕卡的收藏者总有足够的财力完成的。另外亦有些套装出售如机身加上测光表、卷片器、标准镜头以及其28mm至90mm焦距的镜头。名贵处当然是全刻有纪念徽志如周年纪念等。
後期的M4-P装M6取景器。原因也许是和M6共用取景器就不须另存M4-P的零件,更合经济效益。亦有些後期 M4P装有如 M6般的的胶垫,防止相机带刮花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