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安特自行车供应链监管如何才能突破
当下,制造业重镇江苏昆山的进出口企业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正在探索建立供应链监管体系,此举或将引发质量监管方式的一场变革。
捷安特的链条
“虽然捷安特在中国自行车产业中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自行车由交通代步工具向运动休闲品转变,市场对我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早在2005年之前,包括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宝堂在内的公司高层就意识到,在未来的日子里,捷安特是否能够继续真正深耕中国市场,取决于供应链协作的深度。
郑宝堂始终认为:“质量保证的第一层面理应在企业本身,依靠供应链上所有工厂共同把控产品质量;而另一层面在检验检疫机构,因为检验检疫机构是国家执法力量,管辖权限大,实验室也更专业。这个外部的强制性直接作用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有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
为此,捷安特在2006年正式整合供应链管理团队(GTEAM)。“当初成立这一团队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供应链的转型升级,推动精益管理,缩短产品生产和库存时间,保证品质。”言及检验检疫人士参与捷安特这样的内部活动,郑宝堂称,检验检疫的监管对捷安特有着第二重保障作用。“中国的自行车产业需要完善产业的供应链条。当然,不光自行车这一个产业,很多行业都这样。”郑宝堂这样强调。
监管的思考题
郑宝堂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企业和检验检疫人士的响应。事实上,伴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变革,单一的生产经营销售模式逐步让位于多元化的企业协作,产品质量的监管也正显现出新的发展动向。“随着市场的变化,原来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已成为固定的战略联盟,以后市场充分竞争也将演变成供应链的竞争,供应链的质量决定了产品质量。”昆山检验检疫局局长袁克坦言,供应链协作既解决了快速生产、减少库存和流动资金占有率等方面的约束,又提升了产品的设计、生产对市场需求的把握能力,同时也加剧了监管者的压力。“上面都在提监管的有效性,落实到一线就是怎么管企业的问题,因为光管产品已经不够了。”在捷安特工厂,一位检验员直言不讳地说。事实上,包括批批检验、抽批检验、型式试验在内的一些传统检验模式,都是在遭遇激烈的理念碰撞后逐步完善的。
捷安特的产品质量是由十几道、几十道甚至更多环节共同保障的,对监管者而言,单一地监管产品显然已不太现实,而去管企业的难度又在于如何管好企业上下游的上百家甚至更多的供应商。此外,供应商的原材料又当如何监管?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质量是生产出来的。我们这些年也在强调"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但现在我们更注重参与到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去,对供应链进行直接监管。”袁克强调。
供应链的竞争
“一只前叉的生产周期,以前要24天,供应链改善后只要11天,客户满意度也随之提升。”捷安特正在积极做着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探索和完善工作,而捷安特的配套工厂在质量管理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昆山达韦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自行车前叉不只供应捷安特一家,该公司总经理林政清认为,捷安特的链条,不仅带动了捷安特的加速度,而且连接起了中国自行车制造产业的整体链条。
昆山地区提供的供应链监管模式,揭示了解决制造与监管协调问题的又一条鲜明路径。当然,在此新模式的摸索过程中,先行者注定会付出艰辛,但是受益的是整个行业。包括政府监管层面,一个分支检验检疫机构在供应链监管层的积极尝试,已然为中国质检系统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
正如郑宝堂所言,“企业在实际操控质量管理时,有时会碍于情面和压力,而检验检疫部门是国家执法机构,立场不一样,参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果肯定也会不一样。”
自行车链条品牌有KMC、shimano等。
禧玛诺集团创立于1921年,总公司设立在日本大阪府。经历80余年的发展,其子公司遍布全球17个国家,成为一家以专业制造和销售自行车零件、钓鱼具、滑雪板和高尔夫用品的跨国集团公司。创始人:Shozaburo Shimano(岛野庄三郎)。
链条的使用状况依骑乘者而定。即使骑乘环境没有过多泥泞,但也至少一个月保养一次,不仅能增加变速拉动链条的滑动力,又更加准确地将上下链的连接点对齐,免于掉链。使用正确的保养、清洁流程,可以更有效地增加链条的寿命。
扩展资料:
禧玛诺的发展历史:
1992 于日本Sakai开设禧玛诺自行车中心和自行车博物馆。同年在中国江苏省昆山市设立禧玛诺昆山自行车零件公司。
1995 禧玛诺股份公司直接接管禧玛诺Yamaguchi和禧玛诺渔具销售公司。
1996 禧玛诺研发双控手变,命名DCL,并使用在新款的DURA-ACE 7700套件上。
1997 发表自动换挡的Auto-D后花鼓。同年建立物理运动部。
1998 公司通过ISO 9002认证。建立意大利制造工厂。 同年Dura-Ace自行车赛车零件系列发表25周年。1999 发表禧玛诺航空变速系统。同年发表公路赛车轮圈组。
2000 通过ISO14001/9001认证。发表数字化集合智能自行车零件概念。禧玛诺并入法国的Ets. Bertin的发行商。
2001 建立禧玛诺捷克共和国分厂和禧玛诺上海分公司。
2002 建立禧玛诺台湾分公司。
2003 禧玛诺(昆山)渔具有限公司和禧玛诺(天津)自行车零件有限公司成立。
参考资料来源:KMC官网——首页
参考资料来源:shimano官网——首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shimano
1952年8月,泰东铁工厂等14个(后发展到23个)、震环铁工厂等19个(后发展到33个)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分别组成青岛自行车制造业第一、第二联营社,停工12年之久的同泰铁工厂也复工投产。此时,青岛自行车行业的总资产金额已达144.58万元,有各种设备279台,生产“青岛”牌和当年投产的“国防”牌脚闸自行车990辆,翌年,总产量达到8482辆,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1945年,同泰橡皮工厂改名为“同泰橡胶厂”,除生产自行车轮胎外还生产小推车轮胎。青岛解放后同泰橡胶厂并入青岛自行车厂,迁至辽宁路72号。
为了扩大自行车生产能力,满足市场需求,1954年1月5日,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国营青岛自行车厂,厂址在铁山路83号,占地面积3218平方米建筑面积4043平方米,投资42万元,职工74人。其生产经营,以向两个联营社加工定货为主,并组织整车组装。新成立的国营青岛自行车厂除抓紧自身的生产建设外,还协助青岛市人民政府对私营自行车生产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此时,青岛的自行车行业与沈阳、天津、上海的自行车业并列为中国四大自行车行业。6月,青岛市政府批准泰东铁工厂在私营自行车行业中率先实行公私合营。9月,同泰、普华、顺昌、振华四家分别实行公私合营,均隶属国营青岛自行车厂管辖。当年,青岛自行车产量突破万辆大关,达到10789辆。1955年6月,华昌等13个私营企业实现公私合营。国营青岛自行车厂的成立和私营自行车企业的公私合营,为青岛市自行车行业的大联合奠定了基础。
此时,青岛自行车行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由国家计划供应,其产品也有国家包销。1955年,青岛自行车行业共生产自行车10943辆,零部件产值达486.12万元。1954~1955年,单车成本由合营前的136.11元,降至107.44元,生产效率平均提高了30%。1956年,国营青岛自行车厂与18个公私合营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青岛自行车厂,隶属青岛市重工业局领导,厂址设在曹县路29号,占地35202平方米,建筑面积29272平方米,固定资产224.4万元,流动资金129.8万元,各种设备444台,设计生产能力年产自行车7万辆和装配3万辆自行车的零部件。
当年,又有30个私营自行车厂实现公私合营,并相继并入公私合营青岛自行车厂。至年底,青岛自行车行业全部实行了大合营。与此同时,在利润分配上,也由过去的“四马分肥”,改为按私方所占总资产比例,付给一定的定息。自此,青岛市自行车行业的生产全部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1959年始,青岛生产的自行车鞍座、链条和车铃相继进入国际市场。1954~1960年,青岛自行车行业在“国防”牌脚闸载重自行车和“青岛”牌脚闸普通型自行车的基础上,先后生产出“国防”牌普通自行车、“曙光”牌小轮自行车。此后,又生产了“红旗”牌脚闸载重自行车和“红旗”牌脚闸普通男女自行车、“红旗”牌中轴变速自行车、“曙光”牌涨闸自行车。
并且批量生产过三用母婴自行车、机动三轮车、机动脚踏两用车和无级变速脚踏机动两用车。1960年,在全国自行车质量鉴定评比中,青岛生产的“红旗”牌自行车获得最高分。 1961年,公私合营青岛自行车厂更名为山东青岛自行车厂,隶属山东省轻工业厅领导。1964年,山东青岛自行车厂在“国防”牌自行车生产的基础上,开始研制生产载重型和轻便型各种型号的脚闸“金鹿”牌自行车,并逐步形成系列产品。其产品分为ZA41、ZA42和ZA43型,主要特点是“三大一吊”、(大飞轮、大牙盘、大扣链子、吊簧鞍座)。另外,载重型车的前后轮中心距较长,前叉坡度大,并配有保安叉,大货架。车圈直径710毫米。普通型分脚闸、涨闸和普通闸自行车,车圈直径660~711毫米,为国家标准型自行车。轻便型分为:QZ、QF(女式)两种型号,亦分脚闸、涨闸、普通闸三种,车圈直径660毫米。其次,还有508毫米(20?)和406.4毫米(16?)小型系列自行车产品。尤其是QF26型坤车,因结构合理,造型美观,在市场上畅销不衰。1966年,化工部对“凤凰”、“永久”、“飞鸽”、“国防”四种牌号的自行车进行烤漆件验测,确认“国防”牌自行车零部件烤漆质量超过英国产“兰陵”牌自行车烤漆质量,名列第一。“金鹿”牌PA41型自行车当年出口50万辆。 1967年,山东青岛自行车厂由公私合营改为国营,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生产遭到破坏,出口业务被迫中断。
1970年7月1日,山东青岛自行车厂由山东省轻工业厅下放给青岛市轻工业局领导。70年代初,青岛自行车行业为了扩大生产能力,零部件生产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散,主要生产厂只保留了主要零部件的生产,一般零部件大部由区办企业生产。1975~1980年,为了扩大生产能力,青岛自行车行业参加了“三大件”会战,更新改造设备,专业生产厂的设备达到1162台(套),动力机械总能力达到28268千瓦,锅炉蒸气蒸发量达30.55吨/小时。其中,有80%的设备是工人自力更生、革新改造制成的。1979年,青岛自行车行业重新组织出口,QE78型和XM76型自行车1700辆销往东南亚地区。
1980年,青岛市工业自行车公司成立,公司既是经济实体,又兼有管理全市自行车行业的职能。当年,山东省、青岛市在资金和原材料等诸多方面,给予自行车行业大力支持,筹集资金2091万元,用于自行车生产设备的改造和基础建设,使自行车的年产能力达到75万辆,工业总产值超过亿元。同时,青岛自行车行业结束了产品全部由国营商业包销的历史,企业开始有了部分产品自销权,并由此逐步建立起企业内部的销售机制和市场的销售网络,并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先后在全国各大城市和地区建立起上百个销售和服务网点,企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市场上,走上了“以销定产”和“以销促产”的生产经营方式。此时,企业越来越重视出口创汇工作,到1985年,青岛自行车行业创汇132.63万美元。 1981年,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对青岛自行车厂和各零部件生产厂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组成新的联合体,使生产结构更趋合理。1983年,青岛市自行车的生产能力,突破100万辆。1984年,山东省政府决定以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作为龙头企业,联合山东省内三个自行车整车生产厂和10个自行车零部件生产厂,成立山东青岛自行车联合公司,实行一套机构两种职能,既组织生产经营,又兼负对全省自行车行业的管理。1985年,青岛自行车行业的生产设备增加到2511台(套)。其中,半自动控制设备18台(套),各类专业生产线40条,动力总量达32624瓦,形成年产150万辆自行车的生产能力。1985年之后,青岛自行车工业为了尽快适应市场需求,将产品结构调整列为生产经营的主要任务,不仅开发了世界流行的BMX系列自行车,还开发了406.4毫米(16?)和304.8毫米(12?)滑板车,609.6毫米(24?)轻便车、685.8毫米(27?)运动车、单轮自行车、BMX运动车、660.4毫米(26?)五变速自行车等50多个新品种。迅速投入生产的有609.6毫米(24?)轻便车、BMX406.4毫米(16?)、BMX508毫米(20?)运动车和533.4毫米(21?)变速自行车等。其中,BMX型自行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获轻工业部新产品银质奖。截至1986年,青岛自行车行业先后组建了带钢厂、大飞轮厂、烤漆厂、电镀厂、轻型车架厂、整车厂、机械动力厂、工模具厂、零件厂、链条厂、鞍座厂等生产厂,分别承担自行车零部件制造和整车安装,使自行车的生产能力又向前跨进了一步。
1987年,山东省政府决定将山东青岛自行车联合公司下放给青岛市管理,不再承担全省自行车行业的管理职能。5月,联合公司与联邦德国BTB公司签署了以补偿贸易方式生产变速自行车的意向书,并于9月30日派出团组赴联邦德国海德曼自行车公司,对其生产和市场进行了考察。11月,联合公司撤销,恢复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的名称。1988年1月,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与联邦德国海德曼自行车公司达成生产“海德曼”牌自行车的协议,并签署了正式合同。 1986~1988年,青岛自行车工业公司共投资2633.4万元,主要用于设备的填平补齐和工艺改造,并引进了部分国外先进设备,进一步提高了自行车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能力。1988年,青岛各专业生产自行车厂共有设备2725台(套),各类专业生产线48条。当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青岛自行车进出口公司,以加强进出口业务。1954~1988年,青岛计有87228辆自行车和大宗的车铃、链条、鞍座、脚闸等零部件销往美国、英国、意大利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行业累计创汇819.56万美元,仅1988年,就创汇370.53万美元,为创汇最高年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自行车生产以每年78.5%的递增速度进入了自行车生产的高峰,年产最高达到1342461辆(1988年)。1978~1988年,累计生产各种型号的自行车11114692辆,创利税37123.3万元,分别为前24年总产量的2.5倍多,利税的1.6倍多。
金鹿自行车图片资料:
一、我国自行车产量已超过9000万辆
中国自行车行业通过近三十年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在生产技术、工艺、产品质量及自动化生产程度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家,在国际自行车市场上的地位不断提高。2017年,我国自行车产量达到9011.9万辆,其中两轮脚踏自行车为5898.8万辆,电动自行车为3113.1万辆。
图表1:2012-2017年自行车产量变化趋势(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6年下半年开始,共享单车迅速席卷了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大城市。得益于共享单车的高速发展,本处于“夕阳期”的自行车产业,正重新焕发出新春。目前全国共享单车的生产工厂主要集中在以天津为中心的渤海湾、以上海、江苏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及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
自行车出口结构有待调整升级
2017年,我国出口自行车数量为5640万辆,出口数量继续下降;我国自行车生产量约占世界总生产量的70%以上,三分二以上的产品出口国外,2017年,出口数量占当年产量的比值为62.58%。美国每年进口自行车1800万辆、日本进口800万辆,70%以上都来自中国;我国自行车出口到世界167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制造业征服世界的一个象征。
图表2:2012-2017年我国自行车出口数量及与当年产量的比值变化趋势(单位:万辆,%)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以上数据与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自行车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2、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通常是二轮的小型陆上车辆。人骑上车后,以脚踩踏板为动力,是绿色环保的交通工具。英文bicycle。其中bi意指二,而cycle意指轮,即两轮车。在中国内地、台湾、新加坡,通常称其为“自行车”或“脚踏车”;在港澳则通常称其为“单车”(其实粤语通常都这么称呼);而在日本称为“自転(转)车”。自行车种类很多,有单人自行车,双人自行车还有多人自行车。
3、可以作为环保的交通工具用来代步、出行;越来越多的人将自行车作为健身器材用来骑行锻炼、自行车出游;自行车本身也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有公路自行车赛、山地自行车赛、场地自行车赛、特技自行车比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