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苏俄制坦克和装甲车辆经常在车尾或车体侧部栓一根圆木,起什么作用?
坦克上绑的木头叫自救木,一种简单的坦克自救措施。
如果坦克陷入烂泥里,光靠履带是上不来的。因为太滑了,摩擦力不够。此时就把木头绑在车头位置的履带上,增加摩擦力。等履带转了半圈,木头到了车尾,再把木头解下来,再绑到车头的履带上。
在水网稻田地、沼泽地驾驶或强渡江河时,坦克经常因地面附着条件不好而发生淤陷。坦克淤陷后,若坦克本身技术状况良好,且发动机牵引力大于淤陷后的运动阻
力,可使坦克驶离淤陷地。利用坦克自身的动力脱离淤陷地的方法叫自救。自救时,必须尽可能设法提高附着力,同时又必须尽量减小运动阻力。
用圆木自救的方法:
圆木粗应为25-30厘米,长应超过车宽30厘米左右,且木质坚硬。
自救时用连接工具将圆木固定在履带上。固定圆木的方法有:
1.用随车制式自救钢丝绳圈固定圆木。先将两边履带板凸齿孔的泥土挖干净,把绳圈与铁锲的连接销拆下,将铁锲插入履带板凸齿孔内,将绳圈套入圆木,然后将绳圈与铁锲用连接销连接好。安装连接销时应由里向外插,以便取下,再将连接销转动一个角度,防止滑出。
2.用牵引钢丝绳和连接环固定圆木。
3.用钢丝绳和履带销固定圆木。此法连接拆卸方便,但承受牵引力较小,只能用于淤陷较轻,阻力不大的情况。
4.用钢丝绳将圆木连成木排。在深沼泽地和深雪地上自救时,圆木可能与履带一起打滑。此时,可将一根圆木连在履带上,再用钢丝绳将此圆木和其它圆木(或束
柴捆)连成木排。自救时,木排被第一根圆木拖到或压到履带下面,附着力随之增大。钢丝绳的直径为20-30厘米。
利用圆木进行自救的驾驶要领:
1.启动发动机,挂1档或倒档,将两边操纵杆拉到第二位置。
2.平稳地将一边操纵杆推倒履带开始转动的位置,当钢丝绳圈将圆木一端拉到贴紧履带时,迅速将操纵杆再拉到第二位置,使履带停止转动。然后用同样方法拉紧另一端圆木。
3.起车时,将两边操纵杆同时平稳地推倒最前位置并加油,操作时,不使坦克仰动,不使圆木偏移。
4.保持发动机适当转速,并随时准备停车。
5.当圆木处在主动轮下方时,应立即停车。并将变速杆放在空挡位置。然后解下自救器材。
若一次自救坦克不能驶出淤陷地点,应重复上述自救动作,直至将坦克完全救出为止。
一是比较短的原木,可以用于构建坦克掩体。
二是与坦克车身宽度相同的原木,一般放在坦克后面,用于坦克陷到泥沼中铺在下面帮助坦克脱困的。
坦克在行驶过程中发生轻陷,如果本车的发动机牵引力可以利用,而且大于淤陷阻力时,利用自救的方法一般就可以脱险。坦克自救还有一个大用处,如果在行军或作战时坦克的行动部分发生局部损坏时,也可以采用自救的方法将坦克驶往修理地点或隐蔽地点。
采用圆木自救时,对圆木和钢丝绳的规格也有具体的要求。圆木应直、粗细均匀、木质坚硬,不应有裂纹,对于不同车辆的自救所需的圆木在长度和粗细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其规格大致如表1所示
首先要将圆木连接到坦克上,要求将圆木两端分别连接在坦克驶出方向前下方的两条履带上,并使圆木两端伸出履带两侧的长度相等。圆木的连接也是很有讲究的。
将圆木连接在履带上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用带铁楔的自救钢丝绳圈连接如图1所示,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我国车辆上一般都带有带铁楔的自救钢丝绳,使用时,只要将铁楔插入履带板的齿槽内,然后用销子将套着圆木的钢丝绳圈固定在铁楔上即可。坦克主动轮转动时,带动履带向后运动,钢丝绳圈张紧,并跟随履带向后运动,拉动圆木进入车底与履带接触,从而增大坦克的地面附着力,驱动坦克前进。
用带自动脱落器的自救钢丝绳圈连接如图2所示,先将自动脱落器安装在履带板的主动轮轮齿啮合孔(方形孔)内,再用销子将套着圆木的钢丝绳圈连接在脱落器上即可。
这种连接的好处是,当自动脱落器随着履带转到与主动轮轮齿接触并继而被挤压时,自动脱落器即连同圆木一起脱落到地面。但值得注意的是,若在坦克倒车自救时采用这种连接的话,不能自动解脱,仍需人工拆卸。
用钢丝绳圈和履带销或连接环连接如图3所示,钢丝绳圈可用直径14mm~19mm,长约3.5m的钢丝绳通过绳卡连接成。将钢丝绳穿过履带板的主动轮轮齿啮合孔将圆木与履带连接在一起。
采用这种方法连接时,当连接处到达主动轮齿圈下方时,必须及时停车,并将连接环从履带上解脱下来,否则就会造成机件损坏。由于在淤泥地自救时,连接处将被泥水所遮掩,不便观察,因此,一般情况下,这种连接方法只适合于倒车自救时使用。
用牵引钢丝绳和随车连接环连接如图4所示,用随车携带的牵引钢丝绳将圆木缠绕,再将钢丝绳的两端通过连接环连接到履带上。与采用前面一种连接方法一样,当连接处到达主动轮齿圈下方时,必须及时停车,将连接环解脱。
在沼泽地和深雪地自救时,若圆木与履带一起打滑,如图5所示,可再用几根圆木(或束柴、草捆等)连接成木排,并与第一根圆木连接起来。为减小运动阻力和避免圆木损伤,设置圆木的地面应铲平,当泥泞地下面坚硬时,应按圆木的大小挖沟,使圆木与履带着地面齐平。
将圆木连接好之后,就可小心驾驶,慢慢驶出淤陷区,具体操作是,起动发动机,将两根操纵杆拉到最后位置,根据自救的驶出方向挂上1档或倒档。将一边的操纵杆平稳地向前推至使履带转动,使圆木的一端紧靠履带后,迅速将操纵杆拉回到最后位置。用同样的方法使圆木的另一端紧靠履带。将两边操纵杆同时平稳地推至最前位置,平稳地加油。当圆木接近主动轮(或诱导轮)时,立即停车,摘档熄火,卸下圆木连接。然后重新起动发动机,驶离淤陷区。
善后处理:
在自救过程中,圆木往往被履带压入较深的淤泥中,待坦克脱陷后,人工方法取出较困难,既费力又费时。因此,在开始自救前,可以用一根长约10m,直径约10mm~15mm的钢丝绳,一端系在圆木的中间,另一端系在淤陷坦克的牵引钩上。这样,当坦克脱陷后,圆木就可被坦克拉出来,以备以后使用。
2.
将木头放在钢丝绳上,用绳索或绳索将木头扎紧,以免木头在滑行时脱落。
3.
拉动钢丝绳,使木头在钢丝绳上滑行,将木头拉到山下。
4.
若木头堆积的距离过长,可以增加拉动力,用拖车将木头拖到山下。
相信大家经常看到我国的96式、99式坦克尾部,挂着一根与坦克整体高大上路线不符的自救圆木。绑在坦克和履带式装甲车后面的圆木叫做”自救木“,在坦克在战斗中一旦陷入泥潭和沟壑时,帮助坦克迅速脱离险境。在水网稻田地、沼泽地驾驶或强渡江河时,坦克经常因地面附着条件不好而发生淤陷。坦克淤陷后,若坦克本身技术状况良好,且发动机牵引力大于淤陷后的运动阻力,可使坦克驶离淤陷地。利用坦克自身的动力脱离淤陷地的方法叫自救。自救时,必须尽可能设法提高附着力,同时又必须尽量减小运动阻力。圆木粗应为25-30厘米,长应超过车宽30厘米左右,且木质坚硬。
别看自救木只是一根破木头,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实际上的用处却非常大,是中国装甲部队不可或缺的存在。坦克是庞大而笨重的钢铁巨兽,其重量动辄几十吨,因此在公路等硬质路面上行驶还好,一旦遇到类似中国南方的泥泞沼泽之类的软质地面的话,坦克就难免会发生淤陷现象。
自救木只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木头,其直径一般要求在30厘米左右,长度一般要超过车宽。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经有坦克携带圆木了,当时携带这些圆木的作用,主要是为坦克提供额外的防护。
2、如果挖掘机离岸边非常近,可以让挖掘机将大臂小臂伸直,用铲斗勾出岸边坚硬的土地,用铲斗一点点来拉动挖掘机。
3、如果挖掘机离坚硬地面比较远,可以在附近找到钢板、木板、圆木等物品垫在挖掘机的链带下面,让挖掘机可以借力驶出。
4、如果周围有圆木和钢丝绳,可以将圆木绑在履带上,增大履带的附着能力,也可能将挖掘机带出泥潭。
5、如果实在是无法自救,就不要再做任何动作,抓紧时间在附近找吊车、大型挖掘机来救援。求救时不要怕破费了,否则时间拖长,整个挖掘机很可能都会陷入泥潭之中。
挖掘机救援上来后第一时间请专业师傅维修发动机和电路系统,然后把整个挖掘机上上下下清洗晾干,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保住这台挖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