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手击球的动作链条是什么?2,腹肌的种类及功能?
专业球员发力的特点:大肌群(腿腰背肩)发力,小肌群(手臂)调节。具体点说,就是多用腿、腰背、肩发力,再通过前臂、手腕调节拍型和击球角度。如今偏西方式盛行的年代,大肌群发力就更加明显了。
⑴腹直肌
对于腹肌有几种类型这个问题,首先腹直肌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腹肌类型,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及其附近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的前层紧密结合。
⑵腹外斜肌
位于腹前外侧部的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起于下8肋,肌束由后外上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处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壁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一小三角形裂隙,称为腹股沟管浅环。
⑶腹内斜肌
腹肌有几种类型?位于腹外斜肌深面,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壁的构成,腱膜下内侧部与腹横肌腱膜形成联合腱,止于耻骨,又称腹股沟镰。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束随精索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而成为提睾肌。
⑷腹横肌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联合腱的构成。
正手最大的来源是腿部,因为腿部肌肉群最大,所以养成屈膝蹬地的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下盘稳定性也是区分业余和职业的最大标志,网球属于有氧运动,所以呼吸节奏不用太快,看电视转播职业选手们在击球时的低吼也就代表着在呼气,剧烈运动后不宜立即休息,我个人习惯慢走一会,做做拉伸,这样能放松肌肉
引拍积极侧身击球
向后引拍摆动方式有环绕引拍直线引拍两种动作方式。半西方式的击球中,两脚并排站立,侧对来球的准备击球姿势是最有效的。当然,还应根据场上的具体情况判断,也可采用半开放式和开放式的站立姿势击球。但在有充足的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具体上还是以两脚并排站立,侧身迎击来球,依靠前后脚的重心移动,即用身体的力量打球为最佳。保持侧身迎击来球的前提是,早一点判断出球的落点,迅速移动,提前引拍,准备击球。移动的最后一步要踏实后脚,向来球方向迈出前脚。对于半西方式式击球者来说,如果不能作好这点,就很难打出稳定的正手击球。所以,在网球场上,要多想、多检查自己的站位姿势,尽量保持侧身迎击来球。
正确的正手击球顺序
正手击球时应转动身体,用力蹬腿,以肩关节为轴,手腕固定,用大臂挥动带动小臂,沿着来球的轨迹挥出去,一般在左脚右侧前方与腰齐高的高度击球,当来球较高时,就快速后退,来球较低时应屈膝并上前,尽可能的保持在与腰齐高的高度击球。
击球时机的把握
在击球时,通常要考虑到击球点的问题。所谓的击球点,是指球拍与球接触的那个点,它包括球与身体的前后距离、左右距离和地面的垂直高度3个方面。正规网球选手的正手击球总是尽可能地将来球调控在最理想位置上击出,这个理想位置,就是“能量”最大发挥的位置,也叫做“最佳发力点”。这一点是击所有球的核心所在。“最佳发力点”因人而异,当球友或教练在场地的对面向你喂出轻重高低适当的球,而你每次感觉轻松自如地将球击回,并且能够很好地控制球时,你会发现你击球点基本上是在身体附近一个固定的“点”上,这就是你的“最佳发力点”。开放式站位的击球点在身体的旁边,即右脚侧前方。闭合式站位的击球点在身体的左脚尖前上方大约90—120厘米处。另外,要加强球感的练习,针对不同节奏的球,击球的时机也要进行相应的调节,从而真正的把握好准确的击球时机。
身体及击球的协调与放松
任何一项运动都需要全身的协调,网球运动当然也不例外,它也需要身体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协调配合。追根求源,网球运动无论发球还是抽球,动力都源自脚下。曲膝、蹬地、伸直上身的动作会帮助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经由腿、躯干和前臂输送到球拍上,使击球的力量更大。协调这一链条中各个环节,使彼此协作才能收到良好的发力效果。击球前、后的协调除到达击球点前一瞬间需握紧球拍并保持手腕、肘的固定和强劲外,击球者一定还要注意加力的渐进性。击球前手臂放松取决于准备动作的协调,步法移动、重心交换及引拍时的后拉不当,都会引起手臂或周身肌肉的紧张,而影响击球的质量。故在击球前,一定要保持步法移动合理,重心交换适宜及引拍时的后摆自然放松。只有这样,整个身体、手臂在击球时的动作才能协调好,才能击出高质量球。
保证完整的随挥动作
在正手击球中,一般左手即非持拍手。非持拍手一定要随着侧身转体而指向前面的来球。其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保持身体的平衡,肩膀的水平;第二是帮助判断和预测来球的方向旋转及速度。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正手击球的稳定性。球触拍后,使拍面平行于网的时间尽量长些,挥拍沿着球的飞行方向向前送,重心前移落在左脚上,身体转向球网,拍头随着惯性挥到左肩的前上方,肘关节向前向上,用左手扶拍颈,随挥跟进结束,立即恢复到准备姿势,准备下一次的迎球。现代正手技术并不提倡把球拍早早的引好等着来球击打,而是强调从准备击球至击球结束是一个连贯、一气呵成的动作,而不是把它分成几个部分,充分利用身体的力量协调顺畅地打出漂亮的一击。
反手击球要点:
反手动作
握拍:双手半西方式握拍。左手主导挥拍动作。
拉拍:将肩膀向左转动并用双手将球拍往后拉出。 击球点:击球点是球拍接触球的空间位置(不是指球拍上的甜点)。反手击球点在身体左前方,高度在腰部以上肩膀以下。
挥拍:挥拍时将球拍从下往上,从后往前绕身体挥击。
随挥:当球拍接触球后,让挥拍的惯性带着球拍继续运动,直到球拍到达图片所时示位置。
站位:在拉拍时,将右脚向左前方踏出,形成这样的站姿。重心略微靠近前脚。注意保持平衡。
要领
手腕:与羽毛球乒乓球不同,网球中手腕基本固定不动,尤其在初学阶段。如土,手腕在击球瞬间保持这样的姿势。
手肘:手肘贴近腰部,避免手臂往外伸展。
眼睛:盯住球看。努力判断球的飞行轨迹。注意力集中在球上。
腿:仔细调整自己的位置。
练习一,近距离对打 双方站在底线后。以尽量慢的速度将球来回打起来。把球打到对方能舒服回击的位置。
目标:能够对打30个来回不失误。
练习二,近距离斜线对打 方式与练习一类似,但双方站在场地的对角线上,将球打给站在你斜对面的搭档。
目标:能够对打30个来回不失误。
练习三,近距离跑动对打 这个练习的难度会比前两个大,要作好准备。同样是以尽可能慢的速度击球。两人轮流给对方送球。送球方站在场地右角上,接球方站在他的对角,送球方将球打给接球方,接球方将球打还给送球方并跑向底线另一端。送球方将球打给接球方(打直线),接球方将球打还给送球方,并跑回起始位置。重复进行。接球方将在底线来回跑动,送球方站在原地不动。
目标:一方能跑动10个来回不失误。
阶段三:远距离对打
同样采用阶段二的三个练习,区别是现在不再使用小场地而是整片场地。现在你离球网更远了,并且要照顾更打范围的场地。难度自然大了许多。
要领
1.适当提高球的过网高度,使球落到底线与发球线之间的区域。
2.适当加快挥拍速度。如果你的做法正确,前两个阶段你的用力不应该超出自己极限的50%,也就是以很轻松的方式击球。而现在,由于场地变大,你需要使用更多的力把球打远。但要注意,我们的原则依然使把球打得尽量慢。并把球打到对方容易接到的位置。
3.注意力集中,你的注意力要始终集中再球上。
4.腿要动。不要站死在一个地方。准备击球时脚后跟稍微离地
其实,锁死手腕这几个字是对初学者说的,在初学时大部分的教练员要求学员的手腕式锁死的,固定的,不要动手腕可能是你最常听到的话,当然了,锁死手腕也是为了避免很多问题出现,原因如下:
第一就是固定手腕可以减小控制拍面角度的难度,这样可以更快速的达到击球时候的拍面控制——垂直地面。
第二就是为了精准度。特别是正手的击球动作都是朝着高能够打出高速、强力网球的方向演进,因此,正手击球动作越来越要求上肢整体成为一个非常稳固的杠杆,才能将身体的力量充分传导到网球上,作为整个正手击球动作的最后一个力量传导环节,非常灵活的腕关节如果不能够在击球的瞬间“锁死”在最稳固的位置上,就无法形成一个非常稳固的杠杆,无法保证击球的精准度。
第三就是防止受伤。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没有经过一定程度的腕关节力量训练,一般腕关节的力量都会比较弱,而初学者又容易在击球时过分发力,如果你在 击打网球的时候没有固定好自己的手腕,可能在击球的那一刹那或者是来球的冲击力的作用下,造成手腕瞬间背屈至最大角度,这个过程在手腕肌肉力量不够强的情况下,是非常容易受伤的。
因此,在初学网球的时候,为了将来的正手击球动作的合理以及防止手腕受伤,教练一般都会要求学员锁死手腕。当然了,当你学会技巧了之后,也就不用锁死手腕这一步了,如今不论是正手击球,还是反手击球,理念还是非常流畅的,动力从腿部一直传递到拍头,手腕锁死的话,肯定是不能够出现鞭打的效果的,这个时候的手腕用力更多的是在动力链条的最后阶段把力量传递出去。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盯住球!这是正反手高压发球最重要的一点。真的是紧紧盯着球从移动到击球,直到离开球拍。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盯着球的作用是让你集中注意力,盯着球对于用球拍的甜区击球也很重要(当然这方面更重要的是手感)。击球时,眼睛要盯着球。通过眼角的余光或者预测对方击球后的动作来判断对方的位置。球场的整个范围都要记在心里,几乎是记忆中的,把球打到想要的位置所需要的旋转和力量可以通过他的位置到边线的距离来判断。
第二点是手腕。初学网球的教练或老师一定会让你固定手腕,不要放松或弯曲,避免初学完全击球不熟练,没有形成完整的力量链,容易造成手腕受伤。水平逐渐提高后,固定腕打法就提供不了了。这个时候,你需要放松手腕。注意不是手腕用力,只是一个带引动作。这个动作来自于从铅端拉球拍,转动身体带动手臂,手臂向前移动。因为手腕放松,球拍握在手里,球拍会滞后。
第三点是击球时手臂的屈伸。一定要伸直手臂。不要纠结于半弯不屈。直男。个人感觉这种打法效果最差,球速和旋转都提不起来。屈肘和直臂的选择,要看哪种感觉舒服,更适合每个人的身材。一般教练推荐屈肘用肌肉保护肘部,而直臂更容易损伤肘关节,同时会获得更长的扭矩,相对容易提高球速。无论哪种方式,都不要只用手臂发力。把你的力量放在下一点上。
第四点是身体的旋转。我们必须尽力避免只用手臂击球。第一,会对我们的兵种造成很大的伤害。第二,我们会觉得花了很大力气却很难提高球速。正手击球,身体先转,身体带动手臂,手臂带动球拍(这句话已经说了无数遍。说到身体,还有一点就是背部要挺直。如果击球点低,要屈膝降低重心,弯腰会对腰部造成很大伤害。
今天大概能想到这些。总结一下,第一件事就是盯着球。其次,放松手腕、手臂和转动身体,不要忽视左手。
左臂引拍,充分转体
屈膝降重心,击球时蹬地起重心
击球点靠前
击球瞬间充分爆发
重心作用在球上
二、 常见错误(纠正)
1、击球点靠后,击球别扭。(早准备,侧身。脚步移动)
2、击球无力(动作协调,甜点击球,随挥充分,击球点靠前,重心前移)
3、后摆过大(不超过身体)
4、转体不充分,依靠手臂击球。(髋腰大臂小臂依次带动球拍)
三、挥拍路线(反“c”形)
从你拉动扳机到球拍开始从你的右后方直线通过一条很短的狭缝,这就让拍头有了加速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你观察击球时的右手,你就会注意到拍头向球加速的同时,右轴的移动路线是一条体侧到体前的斜线。
一、引拍是直线还是弧线
采用弧线引拍,球拍可以自然加速。因为弧线引拍的距离长可以为球拍延长加速的时间,最后在击球时达到最大的拍头速度。
二、网球击球中的线性力和惯性力
线性力就是直线向前的力,惯性力是身体旋转的力。为了获得球速就要增加这两个力的合力,所以在正手击球过程中运动员为将手臂加紧身体就像滑冰运动员一样在加速旋转时会收紧手臂,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惯性力。
三、采用开放式击球,半开放击球还是关闭式击球
关闭式可以用更大的线性力,所以击球的速度,力量准确度都较高的,易于处理半场的浅秋球。 开放式就是瞬间打完立刻向两边横向移动,真正打比赛都是用开放式,因为封闭式不方便,开放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打完了身体由于转体不大可以立刻上网,同时获得更多的惯性力。半开放式积聚了关闭式和开放式的优点,因此在职业网球运动员中大多数采用半开放式站位。
四、如何处理高球
刷球而不是压球
五、正手击球易于忽略的问题
手腕固定与甩腕
2、 放松与加速爆发
3、 眼睛盯球
六、不同握拍的优劣
1东方式握拍:东方式握拍是很灵活的握拍,被称为“万能握拍法”。它能够提供很大力量的平击但是旋转较少。在击球区的任何地方都能够很好地处理球。由于用它打出的平击球力量大具有很强的穿透性这必将导致稳定性差,很难适合多回合的打法。
2半西方式握拍:在职业球员中这种握拍很普遍。它不但能够产生很大的力量同时也比较容易产生更多的额外的上旋,使球更容易过网,也容易控制线路,适合打上旋高球和小角度击球,也能打出具有深度的平击球。它能够在击球的任何地方很好的产生力量和旋转。
3西方式握拍:对于小个子选手来说比较适合,它适合在击球区域处理高球,并且它能够产生很重的上旋。但是在击球区处理低球时却比较困难。
4大陆式握拍:它被称为“榔头”式握拍。这种握拍适合用来击打任何类型的来球,在发球,打截击球,过顶球,削球,以及防守球时采用这种握拍效果最好但是很难打出带上旋的球,也不容易处理高速的落地球。
七、非持拍手作用
注意左手的作用,击球时左手臂的横扫动作加长了手臂的杠杆作用,为你击球时产生额外的力量。(人们很少去关注非持拍臂的益处)
八、随挥的重要性
完成好的随挥动作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球的方向和落点,随挥动作也应大而充分从而提高击球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正手击球时应转动身体,用力蹬腿,以肩关节为轴,手腕固定,用大臂挥动带动小臂,沿着来球的轨迹挥出去,一般在左脚右侧前方与腰齐高的高度击球,当来球较高时,就快速后退,来球较低时应屈膝并上前,尽可能的保持在与腰齐高的高度击球。
击球时机的把握
在击球时,通常要考虑到击球点的问题。所谓的击球点,是指球拍与球接触的那个点,它包括球与身体的前后距离、左右距离和地面的垂直高度3个方面。正规网球选手的正手击球总是尽可能地将来球调控在最理想位置上击出,这个理想位置,就是“能量”最大发挥的位置,也叫做“最佳发力点”。这一点是击所有球的核心所在。“最佳发力点”因人而异,当球友或教练在场地的对面向你喂出轻重高低适当的球,而你每次感觉轻松自如地将球击回,并且能够很好地控制球时,你会发现你击球点基本上是在身体附近一个固定的“点”上,这就是你的“最佳发力点”。开放式站位的击球点在身体的旁边,即右脚侧前方。闭合式站位的击球点在身体的左脚尖前上方大约90—120厘米处。另外,要加强球感的练习,针对不同节奏的球,击球的时机也要进行相应的调节,从而真正的把握好准确的击球时机。
身体及击球的协调与放松
任何一项运动都需要全身的协调,网球运动当然也不例外,它也需要身体从上到下,从左至右协调配合。追根求源,网球运动无论发球还是抽球,动力都源自脚下。曲膝、蹬地、伸直上身的动作会帮助来自地面的反作用力,经由腿、躯干和前臂输送到球拍上,使击球的力量更大。协调这一链条中各个环节,使彼此协作才能收到良好的发力效果。击球前、后的协调除到达击球点前一瞬间需握紧球拍并保持手腕、肘的固定和强劲外,击球者一定还要注意加力的渐进性。击球前手臂放松取决于准备动作的协调,步法移动、重心交换及引拍时的后拉不当,都会引起手臂或周身肌肉的紧张,而影响击球的质量。故在击球前,一定要保持步法移动合理,重心交换适宜及引拍时的后摆自然放松。只有这样,整个身体、手臂在击球时的动作才能协调好,才能击出高质量球。
保证完整的随挥动作
在正手击球中,一般左手即非持拍手。非持拍手一定要随着侧身转体而指向前面的来球。其作用主要有两点:第一是保持身体的平衡,肩膀的水平;第二是帮助判断和预测来球的方向旋转及速度。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正手击球的稳定性。球触拍后,使拍面平行于网的时间尽量长些,挥拍沿着球的飞行方向向前送,重心前移落在左脚上,身体转向球网,拍头随着惯性挥到左肩的前上方,肘关节向前向上,用左手扶拍颈,随挥跟进结束,立即恢复到准备姿势,准备下一次的迎球。现代正手技术并不提倡把球拍早早的引好等着来球击打,而是强调从准备击球至击球结束是一个连贯、一气呵成的动作,而不是把它分成几个部分,充分利用身体的力量协调顺畅地打出漂亮的一击。
2,反手击球要点:
反手动作
握拍:双手半西方式握拍。左手主导挥拍动作。
拉拍:将肩膀向左转动并用双手将球拍往后拉出。 击球点:击球点是球拍接触球的空间位置(不是指球拍上的甜点)。反手击球点在身体左前方,高度在腰部以上肩膀以下。
挥拍:挥拍时将球拍从下往上,从后往前绕身体挥击。
随挥:当球拍接触球后,让挥拍的惯性带着球拍继续运动,直到球拍到达图片所时示位置。
站位:在拉拍时,将右脚向左前方踏出,形成这样的站姿。重心略微靠近前脚。注意保持平衡。
要领
手腕:与羽毛球乒乓球不同,网球中手腕基本固定不动,尤其在初学阶段。如土,手腕在击球瞬间保持这样的姿势。
手肘:手肘贴近腰部,避免手臂往外伸展。
眼睛:盯住球看。努力判断球的飞行轨迹。注意力集中在球上。
腿:仔细调整自己的位置。
1、准备姿势
动作讲解:球员面对球网,两脚分开、略宽于肩,双膝自然微曲,上身稍向前倾,下颊微向上抬,双眼注视来球,左手托着球拍中点,右手握拍柄,拍头翘起,拍面与地面垂直或成约45°角。
2、转肩拉拍
动作讲解:随着身体的转动,右手持拍也同时向后摆,并将拍头翘起约至眼睛的高度,手腕处于自然位置。当球拍充分后摆时,右手臂自然伸展。
技术要点:转体时,以右脚为轴心向右转动,使右脚尖朝向右面的边线;左脚向前跨出,以脚掌着地为主,此时左肩对着球网,同时左手应位于左腿前方附近。
3、转体击球
技术要点:双膝略弯曲,随着向前挥拍击球的同时,身体的重心逐渐移向前脚掌。在球拍触球时,要紧握球拍,手腕固定。
4、完成随挥
动作讲解:当球被击中之后,跟进动作不应该停止,这时右手应继续带动球拍前挥到达左肩的高度,以增强击球的力量以及对球产生更好的包裹作用。
5、复位
技术讲解:随挥动作结束后,右手持拍回到身体前方。左脚退回,重新还原到准备姿势,准备迎击下一个来球。
相关说明
网球正拍击球指的是在本人握拍手同侧的地方对落地球的大方,他是网球基本技术中最常用的击球方法,是初学者最先学习的技术。正手击球的动作,从理论上讲,动作比较深长,击球有力,速度也快。而在比赛中正手击球的机会比较多,正手击球后,可使本人在场上的位置更有利。
由于现代网球速度的加快,不少网球爱好者过多地担心反手球质量,因此经常采用偏近于反手的正手握拍法,结果在正手击球时使用了许多手腕动作,一致造成偏差和失误。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网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