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实践内容及过程是什么?
实践过程:
我首先进行干湿垃圾分类,然后干垃圾再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再分类。
可在家放置一个干垃圾收纳袋将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等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再拿去分类投放。
做垃圾分类4个步骤: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实现的四个效果: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数据化。
实践内容:
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如纸张、塑料、橡胶、玻璃、金属以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提高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是实现垃圾减量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过程是按成分、属性、可处理的性质或可利用的价值及对环境的潜在影响特征,进行分类并收集城市生活垃圾的方式。
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等几方面的效益。
垃圾在分类储存阶段属于公众的私有品,垃圾经公众分类投放后成为公众所在小区或社区的区域性准公共资源,垃圾分类搬运到垃圾集中点或转运站后成为没有排除性的公共资源。
从国内外各城市对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来看,大多都是根据垃圾的成分、产生量,结合本地垃圾的资源利用和处理方式等来进行分类的。
推进九大分流 印发分类指引 建立分类模式
深圳努力走出独具特色的垃圾分类之路
编者按
垃圾分类成为了新时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作为全国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城市之一,深圳市、区、街三级部门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为科学系统推进垃圾分类,破解垃圾分类难题,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和机构保障;为让垃圾分类有效运转,各区及职能部门积极搭建9大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体系、平台;为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准确率,各街道立足前端组织发动,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垃圾分类优秀小区、垃圾分类处理场所,去看看深圳如何探索和打造垃圾分类的路径和模式。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深圳一直将垃圾分类作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采用社会力量和专业力量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和“大分流、细分类”的推进策略,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分流分类、宣传督导、责任落实三大体系,努力提高回收利用率和居民参与率,深圳正在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独具特色的垃圾分类之路,打造垃圾分类的深圳模式和深圳样本。
成立专门机构压实垃圾分类责任
深圳是典型的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和环境容量小市,在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000多万人口,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超过两万吨,给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深圳不断强化垃圾分类的顶层设计和机构保障。2013年7月1日,全国首个垃圾分类管理专职机构——深圳市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挂牌成立,该中心隶属于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各区也相继成立垃圾分类管理机构,这些机构的成立和不断壮大,给深圳开展垃圾分类提供了稳定、有效的保障。
2015年8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施行,深圳开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随后,相继出台国内首个垃圾分类专项规划、3个地方标准和7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统一的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标准体系。
为打通垃圾分类的全链条,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逐步推动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分流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培育了分流分类体系的产业链。在前端分类环节,对废弃玻璃、金属、塑料、纸张和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废旧家具、废旧织物、年花年桔、果蔬垃圾、绿化垃圾、餐厨垃圾这九大类垃圾进行分类。目前,全市日均分流分类处理生活垃圾2700吨,通过专业化分流处理手段最大限度为末端焚烧与填埋“减负”。在收运环节,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还构建网上平台,建立各区招标企业专项清运回收制度。在后端处理环节,推动处理设立建设落地,开展资源化利用。
此外,建立责任落实体系。该体系围绕压实“六个责任”展开。即压实区、街道、社区开展辖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责任,压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压实物业服务企业在住宅区开展垃圾分类的责任,压实餐饮企业开展餐厨垃圾分类的责任,压实集贸市场开展果蔬垃圾分类的责任,压实收运、处理企业分类收运和处理垃圾的责任。从制度上确保垃圾分类工作层层落实。
为保障制度有效实施,深圳还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对各区政府的绩效考核,以及民生实事、治污保洁、生态文明考核,并运用信息化手段,对生活垃圾分类进行全过程监管。
全国首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指引
“垃圾分类听起来好复杂”、“扔一次垃圾好纠结,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日常生活会产生几十种垃圾,这么多种垃圾怎么分?说起生活垃圾分类,一些市民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居民是进行垃圾分类的主要参与者,教会居民如何正确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就是一项重要工作。而纵观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可知,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高,参与率也在提高,但准确率偏低,认知和行动存在落差,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任重道远。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一直在努力做好垃圾分类常识的普及。早在2017年6月3日,该局就正式发布了全国首份《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央视《新闻周刊》评价,此举属于垃圾分类的破局之举。2018年,为了更精准地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和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将厨余垃圾纳入分类体系,并重新编制了《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2018版)》。 2018版《指引》中介绍道,目前深圳市的家庭生活垃圾包括有害垃圾、玻金塑纸、厨余垃圾、废旧家具、年花年桔、废旧织物和其他垃圾,每类垃圾都会进行单独的收运和处理。对于各种生活垃圾该如何找到自己的“家”,投放指引中也逐一进行了说明。
例如该项《指引》指出,在投放有害垃圾时,破损电池应用透明袋封装后投入到有害垃圾废电池收集容器中,而破碎的灯管应用纸张包裹并用胶带缠好,投入其他垃圾收集容器中。厨余垃圾用袋装的,应拆袋投放后把塑料袋单独投放到其他垃圾收集容器。《指引》不仅仅向市民普及了家庭生活垃圾的分类类别、投放方法、分类收运处理流程等知识,更对生活垃圾分类提出了硬性要求。
《指引》发布后,深圳各区各街道及时印制,并通过多渠道发放入户,并向居民详细讲解《指引》内容。如今,走进很多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处都张贴了该项指引的大图片,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其实,家庭生活垃圾看似种类很多,而真正会每天产生且产生量较大的是玻金塑纸、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三类。”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雷介绍说,家庭中有害垃圾、废旧家具、年花年桔、废旧织物这几类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换季时节、搬家等时刻才会产生。做好前面三大类垃圾的分类就做到了垃圾分类的90%,要去除对垃圾分类的复杂感、神秘感。“垃圾分类是难在每天坚持,把垃圾分类变为日常生活习惯,天天都做,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挑战。”杨雷还表示,若居民对某种垃圾如何准确分类拿不准时,可以当作其他垃圾来投放,慢慢提高分类准确率。
推行“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模式
住宅区是产生生活垃圾的主要场所,如何在全市住宅区开展垃圾分类,是深圳垃圾分类重点突破的。
从2015年起,深圳开始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此后,围绕着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转化为行动力,全市所有约3600个住宅区和城中村已配备了7000多组垃圾分类投放设施。现在,深圳正大力推行“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的住宅区垃圾分类模式。即楼层不设垃圾桶,在楼下集中设置分类投放点。安排督导员每晚7至9时在小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进行现场督导,引导居民参与分类、准确分类。目前,全市805个住宅小区已率先实现这一垃圾分类模式,设置了2348个集中分类投放点,涉及48万户大约167万居民。
为了向全市推广这一模式,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深圳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工作。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已经将生活垃圾分类立法列为重点立法项目。以此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刚性约束和强制保障,通过设立机构、健全机制、树立标准、完善立法,垃圾分类治理逐步完善。
同时,建立宣传督导体系,比如,在公众教育方面,实施蒲公英计划,通过聘请推广大使、招募志愿讲师、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和微课堂,实现垃圾分类公众教育的规模化和常态化。在现场督导方面,组织发动、培训党员干部、志愿者、热心居民、物业管理人员,在住宅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定时督导。
通过这些对居民垃圾分类习惯和行为的引导、培养,我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效果逐渐显现。据悉,在住建部2018年第二、三、四季度对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检查考核中,深圳连续排名第二。今年第一季度的考察中,深圳垃圾分类工作也是名列前茅。
继上海等城市强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后,作为全国46个试点城市之一,北京市也正式拉开垃圾分类大幕。2020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
《条例》引用了最新国家标准的垃圾四分类名称和表述,将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大类,并首次明确单位和个人是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责任主体。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对界面新闻表示,此次北京市施行的《条例》核心亮点是明确了垃圾分类链条上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责任界定,包括单位和个人的分类投放的责任,生产服务型企业、政府机关源头减量的责任,后端收集、运输、分类处理垃圾的责任等。
《条例》提出,北京市垃圾分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方针和城乡统筹、科学规划、综合利用的原则,实行全市统筹和属地负责,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的社会服务体系。
2019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011.16万吨,日均2.77万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如刚4月27日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截至2020年3月,全市生活垃圾总设计处理能力达到了每天3.27万吨,可满足垃圾分类处理需求。
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温天武表示,5月1日至7月31日,北京市将集中开展为期3个月的生活垃圾分类强化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查处生活垃圾混堆混放、收运企业混装混运等行为。
对于居民未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违法行为,北京市将采用教育劝阻、书面警告与执法处罚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条例》规定,个人未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同时拒不听从劝阻的,城管部门将给予书面警告,再次违反规定将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对个人的处罚门槛其实是很高的,只有当一个人拒不履行责任,才会去处罚,这更多是为传递信号,发挥威慑作用。但是针对负责收集、运输、处理垃圾的企业,处罚是比较严苛的。 ”刘建国说。
根据《条例》规定,对于单位责任主体不按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城管执法部门将责令立即改正,处1000元罚款;再次违反规定的,将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固体废物处理专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指出,垃圾分类既然是法律,居民和单位都必须要遵守,做得好会有奖励措施,这样也可提高居民和单位的积极性。
《条例》也明确,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可以通过奖励、表彰、积分等方式,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生活垃圾减量和分类。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多个街道和社区都自主推出了个性化的奖励举措,例如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设置红黑榜等。对于推行效果好的社区和街道,北京市也会给予其一定的资金奖励。
不过,相比于上海在2019年强制推行垃圾分类时的雷厉风行做法,北京制定的措施相对显得柔性。北京市城市管理委设施处副处长蔡华帅对媒体表示,北京市参考了其他城市垃圾分类的经验并结合实际,选择了循序渐进、稳步推进的策略,更重质量而非数量。
比如北京市要求的垃圾分类并没有像上海一样区分干湿垃圾,也不要求定时定点投放,而且充分考虑了前端投放、运输与后端处理能力的匹配度,分类方法也相对务实。“如果民众无法特别精准地判别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可以将之置于其他垃圾中。这种做法可操作性高,也能减轻民众对垃圾分类的抵触心理。”刘建国表示。
2019年4月26日,住建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提出,从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界面新闻注意到,在首批选定的46个重点城市中,北京、上海、太原、长春、杭州、宁波、广州、宜春、银川等多个城市已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
而就在北京市《条例》施行前夕,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于4月29日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自2020年9月1日起施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提出,国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并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有效覆盖。
对于各地的垃圾分类工作进展,在4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住建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刘李峰曾透露,截至2019年底,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居民小区覆盖率已经接近70%。在其他地级以上城市,这项工作也全面启动,广东、浙江、陕西等省正按规划在全省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各地推进垃圾分类的成效也在显现。据上海市发布的数据,2019年7月1日《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后3个月内,上海湿垃圾分出量达9000余吨/日,较2019年6月增长约2000吨/日;可回收物分出量5600余吨/日,较2019年6月增长约1600吨/日;有害垃圾分出量0.62吨/日;干垃圾处置量低至约15275吨/日,较2019年6月减少约4000吨/日。
中国环联理事长张益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上海和北京制定的《条例》都是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起到表率引领作用的地方性法规,“我们期待北京新《条例》的出台和实施能创造更多具有引领性、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的‘北京模式’和‘首都经验’。”
不过,张益也指出,推进垃圾分类过程的挑战是有共性的,这不仅是北京面临的挑战,也是其他城市存在的问题。目前来看主要是要克服“四难”:即投放习惯养成难,前分后混改变难,厨余垃圾处理难,管理合力形成难,这需要一个过程。
“垃圾分类最重要的就是源头如何达到分类的目标,这实际上需要居民的配合,怎么去让垃圾产生者按照要求进行有效的分类,这肯定是最重要最难的一步。”蒋建国分析,另外从政府层面来看,垃圾分类全面推广之后,垃圾收运系统肯定也要发生变化,政府的末端处理设施能否满足源头分类之后,不同类别垃圾的出入和处理,这也是北京和其他城市都面临的问题。
“垃圾分类,不单单是指垃圾处理,而是强调社会多元共治。”刘建国对界面新闻表示,北京的《条例》主要强调政府将垃圾分类作为一个公益民生事业,政府负责兜底处理垃圾,还需要每个环节的人各司其职,最后才能形成一个良性运行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