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链条节数,节距,如何计算两链轮中心距
如下是计算的公式:C表示的是中心距。
L=2C/P+(T+t)/2+KP/C;
L=链条长度(以节距为单位);
P=链条节距;
T=大链轮齿数;
t=小链轮齿数;
K=T-t所对应的系数(有个表格)。
链轮的最大中心距:A≤80t
10A链条的节距是15.875毫米。
中心距=333.375毫米。
链条长度=61×15.875=968.375毫米。
扩展资料:
套筒滚子链节距乘以节数就是长度。
估计要求不是这么简单,应该是已知主次链轮的大小和中心距离求要用的链条长度吧。这就要引入节经和模数的概念。
一般链条传动推荐的中心距a0约为:(30~50)p p为节距。当无张紧装置和脉动载荷时取a0小于25p。
链条有托板或张紧装置时,a0可大于80p。
当然,首先应按结构要求确定中心距。但结构要求的中心距不一定符合链节长度计算的结果,所以计算完成后需根据实际链节数量反过来再调整中心距尺寸。圆整后的链节数量宜取偶数,这是为了避免过渡链节,有了过渡链节,能承受的载荷要小20%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链轮
1、计算传动比:i=Z2(从动轮直径)/Z1(主动轮直径)=50/250=0.22、计算从动转速:n2=n1/i=300/0.2=1500r/min
传动比=使用扭矩÷9550÷电机功率×电机功率输入转数÷使用系数
传动比=主动轮转速除以从动轮转速的值=它们分度圆直径比值的倒数。即:i=n1/n2=D2/D1
扩展资料
原理
机构中瞬时输入速度与输出速度的比值称为机构的传动比。
机构中两转动构件角速度的比值,也称速比。构件a和构件b的传动比为Ⅰ=ωa/ ωb=na/nb,式中ωa和ωb分别为构件a和b的角速度(弧度/秒);na和nb分别为构件a和b的转速(转/分)(注:ω和n后的a和b为下脚标)。
当式中的角速度为瞬时值时,则求得的传动比为瞬时传动比。当式中的角速度为平均值时,则求得的传动比为平均传动比。对于大多数齿廓正确的齿轮传动和摩擦轮传动,瞬时传动比是不变的;对于链传动和非圆齿轮传动,瞬时传动比是变化的。
对于啮合传动,传动比可用a轮和b轮的齿数Za和Zb表示,i=Zb/Za;对于摩擦传动,传动比可用a轮和b轮的半径Ra和Rb表示,i=Rb/Ra,这时传动比一般是表示平均传动比;在液力传动中,液力传动元件的传动比一般是指涡轮转速S和泵轮转速B的比值,即=S/B。
液力传动元件也可与机械传动元件(一般用各种齿轮轮系)结合使用,以获得各种不同数值的传动比(轮系的传动比见轮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链传动
以上回答请作参考,谢谢!
1、 新建1个主动链轮(例:主动链轮16A-17),并绘制节圆草图。
2、 新建2个从动链轮(例:从动链轮16A-25),并绘制节圆草图。
3、 新建链节模型(内外链节)。
4、新建一个装配体(链轮装配体),在装配体中新建1个基准面和2条基准轴。
5、在装配体(链轮装配体)中插入前面新建的两个链轮模型。插入链轮后,先使其浮动,再如下图所示进行约束。
6、在插入一个链轮
7、在装配体(链轮装配体)中选择(右视)基准面,绘制草图(链条轨迹_草图1):使用【转换实体引用】命令,选择两个链轮的节圆草图,再绘制2条切线,使用【剪裁实体】命令,删除多余的线,使成为闭合的曲线。
8、在装配体(链轮装配体)中插入内外链节,插入后使其浮动。
9、使用【链零件阵列】命令,先选择内链节阵列,如下图设置。
10、按一下的顺序进行参数设置;
11、继续按照一下的顺序进行参数设置;
12、完成后就如下图所示;
13、使用【链零件阵列】命令,先选择外链节阵列,如下图设置。
14、参数设置如下:
15、完成设置后,确定,如下图内外链节没有同心约束。
16、对内外链节同心约束
17、同心约束后的效果如下
18、设置完成后就可以整条转动了
不配合,因为链条式的有自重,有摆动幅度,这样配合是不合理的,一般要稍大出0.10---0.30。
是叫链轮不是齿轮,链轮是能与链条相啮合的轮形零件。链轮的主要参数之一是弦节距(节距)。
链轮的弦节距与链条的一个链节相啮合的两个齿槽中心线与分度圆的交点间距离,它等于链条的基本节距(节距)。
链传动的优点是:可以在两轴中心距较远的情况下传递运动和动力。能在低速,重载和高温条件下及尘土大的情况下工作。能够保证准确的传动比,传递功率较大,并且作用在轴上的力较小。传动效率高。
缺点是:链条的铰链磨损后,使节距变大造成脱节。安装和维护要求较高。齿轮传动的优点是:能保证瞬时传动比恒定,平稳性高,传递运动准确可靠。传递的功率和速度范围较大。结构紧凑,工作可靠,可实现较大的传动比。传动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缺点是:制造,安装要求较高。
扩展资料:
1、链轮装在轴上应没有歪斜和摆动。在同一传动组件中两个链轮的端面应位于同一平面内,链轮中心距在0、5米以下时,允许偏差1毫米;链轮中心距在0、5米以上的时,允许偏差2毫米。但不允许有摩擦链轮齿侧面现象,如果两轮偏移过大容易产生脱链和加速磨损。在更换链轮时必须注意检查和调整偏移量。
2、链条的松紧度应适宜,太紧增加功率消耗,轴承易磨损;太松链条易跳动和脱链。链条的松紧程度为:从链条的中部提起或压下,两链轮中心距约为2-3cm。
3、新链条过长或经使用后伸长,难以调整,可看情况拆去链节,但必须为偶数。链节应从链条背面穿过,锁片插在外面,锁紧片的开口应朝转动的相反方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链条
链轮的中心距:
链轮的正常中心距:A=(30——50)节距。
链轮的最大中心距:A小于等于80节距。
链轮的最小中心距:
(传动比i<3)A=(1链轮齿顶圆直径+2链轮齿顶圆直径)/2+(30——50)
此中心距的最小中心距=86.083+30=116.083毫米。
现在中心距是230毫米,需要加长链条。
链条的周长L=2A+(Z1+Z2)P/2=2×230+(15+15)×15.875/2=460+238.125=698.125毫米。
链轮是与链条配合使用的.
对于齿轮来说,分度圆直径不是固定数,是设计参数,也就是说,是根据需要选取的数值.它的大小是齿轮上齿的接触点到齿轮中心距离的2倍.
齿顶圆直径就是齿轮的外圆直径,比分度圆直径大.
模数是表示齿轮特征的一个数值,模数大,则齿的尺寸也大,模数小,则齿的尺寸也小.加工齿轮时,根据图纸上的模数值,选取对应的刀具,然后用滚齿法或者插齿法就可以完成加工.
分度圆直径大小确定后,齿轮的外形尺寸就基本确定了.选择模数大时,齿的尺寸大,齿数就少选择模数小时,齿的尺寸小,齿数就多
模数的大小取决于齿轮所受负荷的大小,负荷大时,模数要大些,负荷小时,模数可以小些.
d是分度圆直径
da是齿顶圆直径
m是模数
z是齿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