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如何做优做强
在“四化同步”和农业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做强做优现代农业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国情,以点带面,积量变为质变,走出一条体系完整、模式多元、创新驱动、梯度推进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扩大农业外延,除了提供农林牧渔等物质产品,还要提供观光旅游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非物质产品;拓展农业边界,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培育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更多就业创业机会。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主要包括: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有效对接第二、第三产业;保障供应链,实现农业生产供应的全球化布局;提升价值链,通过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获得溢出效益;拓展生态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多元化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做强做优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应在充分发挥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农业发展纵深空间大优势的同时,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依靠新发展理念、先进科学技术、高素质人力资本、成熟稳定制度的组合集成,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和高级竞争优势。当前,应抓住我国国际地位上升的有利契机,树立全球布局理念,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全球农业产业链、产品链、价值链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和增强比较优势。
做强做优中国特色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在整体谋划的基础上逐个突破薄弱环节,分步实施、梯度推进。近期应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优化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中期应着力推动“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强化科技、资本投入,优化农业劳动力配置,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远期应着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围绕优势品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提高对全球农业资源的开发能力,增强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内容来源:张红宇:做强做优中国特色现代农业
供参考
一、构建产业体系,加强集群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构成不是独立的,而是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产业集群,既有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多层次联合发展,又有三次产业的相互促进。加强产业集聚发展,一是实现县域内各产业的关联、组合发展。主导产业生产技术先进,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其他产业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特色,结合主导产业的导向,积极做好专业分工和协作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产业集群。二是实现各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集群发展的基本环节,产业集聚区、专业产业园区是集群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商务中心区是集群发展的战略重点,各产业园区的协调均衡发展能够加强三次产业的联系,形成互促、互动、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实现各产业园区低碳环保发展。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以“建设生态宜居郏县”奋斗目标为工作要求和标准,形成优化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的共识。二、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质量效益近年来,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投资增速连年保持在20%以上,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由于多年的快速增长,投资总额已接近GDP总额,投资增幅的上行空间变窄,持续增长压力日显。因此,必须推进投资结构的调整,提高投资的经济社会效益。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高新产业体系,把新兴高新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工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服务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引导社会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法律、资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以农业产业集聚平台为载体,加快土地流转,延伸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链条,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二是推进各集聚区内项目建设进度,紧抓建成项目的投产达产。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落实开工条件,争取尽早动工建设,对久拖不动的项目启动退出机制。坚持实行企业全程跟踪服务制度,解决问题,积极支持,促进项目尽早投产、达产,尽早将投资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社会效益。三、注重科技发展,强化创新驱动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刻变化,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和区域之间竞争发展的关键。产业层次和竞争力的提升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以科技创新破解经济发展的要素性、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一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培育扶持力度,落实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府投入示范机制。积极申报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二是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结合集聚区内主导产业发展方向,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进行联合开发,探索建立科技租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一步面向社会搞好技术服务。三是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研究和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健全培养、引进、激励高技能人才的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努力建设一支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四、紧扣产城互动,发展惠及群众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因此,产业集聚发展应与现代城镇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产兴城、依城促产。推动产城互动融合发展需要突出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与城市建设有机对接。按照产城一体发展思路,统筹各产业集聚发展平台和城市建设,强化功能集合构建。推进产业园区内金融、邮政、卫生医疗、生活服务区等功能设施项目的建设;推进城镇与产业集聚园区发展规划和设施建设的无缝衔接和功能共享,提升产业集聚园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条件。二是以产业集聚发展带动人民增收。产业集聚的直接效应是人口集聚,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劳动力的流向。要及时引导和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创业并且注重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Tianjin industri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reau
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政务公开 信息发布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专题专栏
首页 >信息发布 >工信动态
渤海潮
激活迭代制造业基因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2-03-09 10:01
一部近代城市史,就是一部工业史。坚持制造业立市,创新竞进、攻城拔寨,我们要激活迭代制造业基因,提升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迭代,意味着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向着“先进”和“高端”迈进,也意味着必须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革新。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谁能抢占先进制造业制高点,谁就能赢得发展主动权。追求“先进”、实现迭代,既要“鼎新”,也要“革故”。天津重点打造的12条产业链,其中既有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传统优势产业,也有信创、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时代,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赛道,聚焦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发力,让“老树发新枝”“新苗更茁壮”,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我们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
如何激活迭代制造业基因?关键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加速互联网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企业的刚需,也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以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例,天津底蕴深厚,发展潜力大。在“双碳”目标下,无论是坚持高端化,提升工艺水平,还是充分利用绿色低碳能源,走绿色发展之路,都需要科技这个“催化剂”,善用“互联网+”“智能+”赋能产业,推进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让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用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激活迭代制造业基因,既要融合发展,也要集群发展,瞄准“链”,形成“群”,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链,形成磁吸集聚的强大发展势头。如果说以科技创新攻坚产业难题是“点”的突破,那么以链式发展畅通循环、以集群发展汇聚优势,就是“面”的延伸。产业链更稳定、更具韧性、更有优势,经济发展的竞争力、生存力、持续力必然就更强。加快引进和培育头部企业、终端产品企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聚焦重点产业链提质增效,推动上下游联动、产供销一体,畅通产业循环……在补链、延链、强链中塑造优质完整的产业链条、打造枝繁叶茂的产业生态,这正是企业所期待的发展环境,正是城市吸引力、竞争力的体现。
制造的基因,彰显底蕴,更关乎未来。瞄准先进制造业,摇动数字、智能这双有力之“楫”,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乘风破浪、奋勇前行,我们必将驶入“天津智造”新的发展蓝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承办单位: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办公室
津ICP备19003166号
网站标识码:1200000032津公网安备12010302000967号
党政机关
阜新市人民政府市长 潘利国
阜新取“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之意,是镶嵌在辽宁西北部的一颗“塞北明珠”。这里文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自然资源丰富,民俗风光独特。全市总面积10355平方千米,辖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彰武县和海州、细河、太平、新邱、清河门、经济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七个区,总人口1 93万,有汉、蒙、满、回、朝等30个民族。
阜新市市长潘利国在首届阜新玛瑙节上致词
阜新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城市。距今7600多年的查海古人类遗址因出土“世界第一玉”和“华夏第一龙”,被国内外考古学界誉为“玉龙故乡,文明发端”。阜新曾是辽代契丹族的主要活动区域,被称为“契丹故里,辽代腹地”。阜新又是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瑞应寺有国务院册封的七世活佛,著名的藏传佛教圣地海棠山上的267尊摩崖造像是我国保存完好的浮雕造型艺术珍品。境内战国时期的燕长城、武当宗师张三丰的出生地懿州古城展示着阜新丰富多彩的历史。
阜新矿藏丰富,交通便利,铁路公路纵贯全境,铁路客车直通北京、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地;阜新高速公路与京沈高速公路相连。特别是随着沈彰、阜朝、阜铁、彰通四条高速公路的建设,阜新将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交通结点,辽西蒙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连接东北与华北的第二条重要通道。
进入新世纪,阜新赢得了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2001年底,阜新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肩负起为全国同类城市探索中国特色经济转型路子的重任。阜新坚持“自力更生,龙头牵动,科技支撑,民营为主,市场运作”方针,依托资源优势、传统优势、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供应基地、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三大产业基地”的建设,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在转型振兴的伟大征程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阜新玛瑙产业发展的历史
阜新地区是中国主要的玛瑙产区之一。占该地区1/2的乡镇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玛瑙石资源。据专家勘查,地表深处大部分矿体还未开采。因玛瑙成因与火山的喷发有关,玛瑙产出的形态分为两种,一种是受火山裂隙控制,形成了脉状玛瑙,另一种因二氧化硅胶体溶液充填在火山岩气孔中,形成了球状玛瑙。阜新地区盛产的玛瑙是两种形状混生而成,故在阜新大地上出现了相对分散,散落而不十分集中的玛瑙矿脉。在玛瑙产区的山坡沟壑,田间地头,河床上下,人们都可以拾到玛瑙石。尤其大雨过后,庄稼人在田地里、山坡上、河床边拾筐采集玛瑙石的习惯从古至今一直延续。此外,还有掘坑而得玛瑙石的。
阜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河流、土壤、地貌等自然因素,为古人类的生存、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早在距今八千年的查海先民就已识玉,他们从石料中能鉴别出“美石”,并用此琢成装饰品和通神祭祀用品。该遗址出土了如玉玦、玉匕、玉环等27件玉器及多件玛瑙刮削器(古人用作刀具使用)。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苏秉琦先生赞誉查海遗址为“玉龙的故乡”。
出土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阜新查海遗址的距今八千年的查海先民制造和使用的玛瑙刮削器
距今一千年前辽代的阜新地区玛瑙采集、加工业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据考究,当时的阜新地区是辽代的中心腹地,后族萧氏的封地及皇亲国戚的风水宝地。1950年,清河门辽萧慎微墓中出土的玛瑙花式盅,呈椭圆形莲花瓣式,造型极为美观,六瓣花口,器体稍厚,圈足,其料质就产自今苍土镇。该墓同时出土了玛瑙小杯一件,器壁较厚,经分析论证,两件玛瑙杯皆出自阜新玉匠之手。1974年法库叶茂台辽墓出土的一对玛瑙杯及1999年彰武苇子沟乡辽墓出土的一对玛瑙杯,其料质均出自阜新,雕工精湛,是当时阜新玉匠的杰作。1993年,在阜蒙县知足山乡罗匠沟村辽墓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玛瑙围棋。1966年,在朝阳市纺织厂院内常遵化墓中出土的一套玛瑙围棋,由黑白料石磨制而成,直径为1.6厘米,两面微凸,施抛光技术处理,使棋子具有一定光泽。黑、白棋子各186粒,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最全的玛瑙围棋。另外,在朝阳北塔地宫中出土的众多玛瑙器物,从料质上看,产地都在阜新。在阜新地区出土的辽代玛瑙佩饰,较精美的要数1997年出土于乌兰木图山辽墓中的玛瑙绿松石管珠项链,其中有玛瑙饰件三枚(珠1管2),管为暗红色,圆管状,中间穿孔工艺,素面,长3厘米,直径0.7厘米,壁薄不足0.2厘米,打孔及琢玉工艺之高超,令人折服。
1950年,清河门区辽萧慎微家族墓中出土的玛瑙花式盅,其料质就产自今苍土镇,玛瑙制品皆出自阜新玉匠之手
1966年,在朝阳市纺织厂院内辽代常遵化墓中出土的一套玛瑙围棋,由黑白料石磨制而成。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年代最早、最全的玛瑙围棋,经考究此玛瑙原料出自阜新地区
清代是阜新玛瑙业发展的第二个繁荣时期。据考证,清朝乾隆年间为阜新玛瑙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清实录》“宫廷琐事”中载:“ 开挖窑洞十六,窑工千人,南部设有商邑”。清代宫廷所用的玛瑙饰物和雕件取材及相当一部分加工来自阜新,阜新玛瑙遂成为朝廷贡品。民间相传,现今阜蒙县的七家子乡宝珠营子村名就是乾隆帝御封的。因为他60大寿时土默特左翼旗(今王府镇)王爷进献的一串佛光玛瑙朝珠的料石就出自该村。“玛瑙之乡”的美誉就此声名鹊起,远播海内外。
1997年出土于乌兰木图山辽墓的玛瑙饰件
新中国成立后,阜新玛瑙业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1974年,苍土镇曾产出一块重达30千克的红黄白黑花水胆玛瑙石,不仅透明度好,巧色多样,尤为珍贵的是水胆里的水也很多。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雕成了国家级神品“水帘洞”后,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1974年,苍土镇曾产出的红黄白黑花水胆玛瑙石,现已经雕成了国家级神品“水帘洞”,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二、阜新玛瑙产业发展现状
阜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玛瑙产业的发展。在经济转型向纵深发展,大力开展“工业年”建设,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作出了加强阜新市玛瑙特色产业发展,把玛瑙产业做大、做强、做特、做优,将阜新打造成全国的玛瑙之都的战略选择。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发展特色产业论证会上,确定玛瑙产业为阜新经济转型优势特色产业,为阜新玛瑙产业确定了战略方向。2005年底,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市玛瑙产业办公室,具体负责玛瑙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工作。2006年年初,市玛瑙产业办筹备并成立市玛瑙协会,建立了行业公约。同时,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加快玛瑙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具体部署发展玛瑙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在《实施方案》的指导下,本着建设集散、加工、信息、文化“四个中心”的总体目标,2006年以来,阜新玛瑙产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玛瑙产品已形成工艺品、饰品、旅游纪念品、体育用品、保健品、装修材料和工业用品7大系列、200余个品种、数千种款式。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上半年,玛瑙制品年销售额达3.25亿元,阜新地区玛瑙厂家、业户快速增长,现已达到6800余户,从业人员达到35000人。建设中的玛瑙产业园区,经过2006年一年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一期工程600亩,已基本达到“五通一平”的入驻条件,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完成额为1177万元,其中两家入园的企业当年投资建设,当年开工生产。2007年上半年新开工的2个项目,正在建设的玛瑙雕刻技术培训学校和玛瑙交易市场。市区的玛瑙精品宝石城的改扩建工程正在规划设计中,城乡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火爆热烈的2007’中国·阜新玛瑙博览会沈阳二期展示活动现场
在发展玛瑙产业的同时,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玛瑙文化资源的挖掘。在认真研究阜新文化资源——查海文化、玉文化、辽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将发展特色产业定位在全国最具特色的文化与产业结合最紧密的玛瑙产业上,开发玛瑙文化资源,发展玛瑙产业。市文化局未雨绸缪,着力挖掘玛瑙文化的内涵。2000年举办首届玛瑙精品展示活动,并受市政府的委托,与省招商团多次参加在南京、武汉等地招商活动,参加玛瑙的展览;收集阜新玛瑙雕刻大师雕刻的玛瑙精品图片,相继制作了玛瑙精品画册和台历;为将阜新的地域文化和特色文化与文艺作品结合起来,经过几年的打造,编排了现代京剧《血胆玛瑙》,2004年获得辽宁省第六届艺术节剧目金奖,2005年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
首届中国·阜新玛瑙节展示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走进玛瑙之都”大型文艺演出盛况
为了更好地宣传阜新城市形象,搭建阜新对外开放的平台,展示玛瑙文化的底蕴,2006年7月,在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阜新市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阜新玛瑙节。“玛瑙节”从活动的安排,到各项活动的创意和构思,无不紧密围绕阜新的历史文化、玛瑙文化和特色文化,特别是“走进玛瑙之都”大型文艺演出、“红玛瑙杯”全国玉雕大赛和“红玛瑙广场”命名仪式等项活动,都蕴含着玛瑙文化的内涵,体现着玛瑙的地域风情。相继在沈阳举办的“玛瑙节沈阳二期展”,再次火爆省城大地。2007年,阜新又成功地举办了规模盛大的2007中国·阜新玛瑙博览会,再次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阜新玛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玛瑙产业蓬勃发展的态势。
与此同时,阜新市正在积极运作打造“玛瑙之都”的城市品牌,2005年阜新市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玛瑙之都”商标。阜蒙县十家子镇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第二批工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 阜新玛瑙雕”被正式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1月份,阜新玛瑙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2006中国国际珠宝展,阜新市作为玛瑙特色产业基地的代表参加了“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市长论坛”,在“论坛”的开幕式上,阜新被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国土资源部珠宝玉石首饰管理中心授予了“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的称号,市长潘利国在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
2006年11月中国国际珠宝展,国土资源部部长、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会长孙文盛等领导参观阜新玛瑙产业基地成就展
随着玛瑙产业的蓬勃发展,阜新走出去的玛瑙雕刻人才纷纷回阜创业。现有玉雕工艺大师或相当于工艺大师级水平的近20人,达到工艺师水平的100余人,他们是阜新玛瑙业的核心和灵魂。他们在全国精品博览会及大赛上不断捧回金、银、铜奖。老、中、青三代玉雕艺术家精湛的作品不仅在全国玉雕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是艺术创新的弄潮儿,独领风骚。由中国宝玉石协会主办的代表中国玉雕艺术顶级水平的“天工奖”大赛中,阜新玉雕大师们的作品不断摘金夺银,硕果累累。在2006年第二届中国玉雕大师颁证仪式和第五届“天工奖”颁奖仪式上,我市选送的玛瑙雕刻作品获得金、银、铜、最佳创意、优秀奖等22个奖项。两位大师获得第二届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随着玛瑙加工工艺和设备的不断更新,玛瑙产品正在向精深工艺品的方向发展,仅十家子每年生产工艺品在1万件以上,有千余件被知名人士、鉴赏大师收藏。阜新的玛瑙精品已远销到日本、美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备受海外人士珍爱并收藏。
阜新市市长潘利国在2006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市长论坛上做主题演讲
三、阜新玛瑙产业发展的前景与比较优势
阜新盛产煤早已闻名遐迩,阜新还有硅砂、黄金、铁、珍珠岩、沸石、麦饭石、萤石等矿产,最令阜新人骄傲,可称之为中国之最的是玛瑙。阜新是中国主要的玛瑙产地、加工地、玛瑙制品集散地。阜新有中国独一无二的城乡两个大型玛瑙批发、零售市场。北至太阳岛,南至海南岛,东至青岛,西至新疆,无论是工艺品商店,还是旅游景点的摊床上,所见到的玛瑙工艺品绝大部分产自阜新,经营者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阜新人。在以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为主要任务的转型实践上,阜新玛瑙显现出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使其在全国同类产业中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阜新的玛瑙在众多产业中具有长远发展的比较优势。
2007中国·阜新玛瑙博览会开幕式盛况
阜新玛瑙储量丰富,品质特点鲜明。据2004年国际矿山测量大会权威专家推算,阜新玛瑙储量占全国总量的50%。阜新玛瑙以产品大、品种多、颜色全、纹理美、质地优、料形奇六大特点闻名于世。2004年5月,在阜蒙县七家子开采出一块重达66吨的“玛瑙王”。2005年夏,在紫都台乡发掘出长达30余米,高近5米,厚度达0.6米的“玛瑙长城”,这两件玛瑙巨石“出世”,轰动全世界,阜新的玛瑙愈加声名鹊起,远播于海内外。
阜新玛瑙采掘及加工历史久远,渊源深厚。阜新在中国玉文化史上占据着“发端”的特殊历史地位,中国及世界上最早的玉器就诞生在这里。查海遗址出土的玛瑙刮削器,说明了阜新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已经从事玛瑙采掘、加工,并开始使用玛瑙。辽宁、内蒙古、河北等省出土的大量玛瑙文物证明,阜新的玛瑙采掘与加工业在辽代和清代乾隆年间,已达到了相当繁荣。相传清代宫廷摆设的雕件及玛瑙饰物均取材及部分加工于阜新。
阜新玛瑙产业现已具备相当规模,并呈快速发展之势。阜新玛瑙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玛瑙产业化链条,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拥有相对独立的原料采购和销售网络。阜新建有闻名于国内外的城乡两大玛瑙市场,两大市场日趋繁荣,购销两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玛瑙交易中心和加工集散地。阜新的玛瑙业现已成为阜新的特色产业,也是阜新市叫得响的一张“名片”。
阜新玛瑙雕刻人才辈出,高手如云。他们秉承了查海先人的聪慧,善于从其他艺术门类中吸取营养,世代相传,以心灵手巧,富于创新著称。他们的作品题材创新,技法创新,表现手法创新,不仅传统的“素活”,如花薰、尊、瓶、觚等雕刻的精美,还有以“巧、俏、绝、怪、新”为典型艺术特色的“雅活”更为突出。作品不仅以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为题材推出新意,更多的是表现当今国内外人们的火热的生活和审美情趣,使这枝古老而传统的玛瑙雕刻艺术奇葩焕发青春,给人一种耳目一新,春风拂面之感。
阜新玛瑙业的蓬勃发展,为阜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据不完全统计,阜新地区每年玛瑙石采掘量是800吨左右,而进口量已达到1 600吨左右,其域外资源利用量已经是域内资源的2倍,我市玛瑙的加工原料大量利用的是国外资源,因而这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中更具有推广价值。
上述优势奠定了阜新玛瑙在我省乃至全国玉雕界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阜新玛瑙产业发展目标和措施
“十一五”时期,作为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阜新市委、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政府引导,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玛瑙产业逐步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格局,努力将阜新建设成为全国玛瑙集散、加工、文化和信息中心,全力打造中国玛瑙之都。到“十一五”末,阜新玛瑙产业的销售收入力争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
阜新玛瑙雕刻人才辈出,雕刻工艺精良,图为阜新市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杨克全获得的第四届中国玉雕、石雕“天工奖”金奖作品——化蝶
主要发展目标是培育和建设玛瑙产业集群。阜新县十家子镇玛瑙批发市场利用规模、人才、品种、制品、加工设备、辅助材料以及物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全国玛瑙集散地,建设初加工集散地。阜新玛瑙宝石城利用人才、信息和科技优势,逐步构建技术研发、产品设计鉴定、精品展示,产品示范的精品市场,全市形成城乡共同发展的格局,从而实现玛瑙产业集群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玛瑙工业园区选址在阜蒙县十家子镇政府西南那立闪村,库二线北侧,一期规划600亩,拟建大型玛瑙综合加工区、商业物流管理区和玛瑙加工污水处理区;二期拟规划1400亩。其中,一期工程将首先修建污水处理厂,以便着色加工区的污水统一收集和统一清理,以此加强环保。玛瑙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以玛瑙加工业为主导,培训教学、科研文化、旅游观光、现代服务为附属的综合产业园区,生产主要以玛瑙制品的小件批量加工生产为主。到2010年计划引进大、中、小玛瑙加工企业80户,企业总投资达到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3000万元。力争第三产业营业额达到5亿元,利税2000万元。直接增加劳动就业7000人。
始建于2001年7月的阜新玛瑙宝石城,占地面积5200平方米,经营面积5000平方米,现有经营业户52户。阜新玛瑙宝石城玛瑙制品经营品种繁多,花样齐全,既有在全国获奖的高档精品,又有大众喜闻乐见的制品,现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玛瑙专业市场,成为阜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随着玛瑙雕刻作品的热销,改扩建阜新玛瑙宝石城势在必行,目前已经纳入我市规划中,拟在原址重新改扩建,建成集展览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会展中心。
阜新市委、市政府为加快玛瑙产业的发展重点实施“四大战略”,全力打造中国玛瑙之都。一是实施精品战略。目前,玛瑙品牌、品位、品质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市玛瑙业的生产经营者要树立品牌意识,培养营销能力,创造规模效应,进而拓展市场,打出品牌,增加效益;二是实施文化战略。要研究和弘扬中华玛瑙文化,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积极吸纳现代文化,不断彰显振兴文化,设计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艺术品,以此提高阜新玛瑙的文化品位,努力形成品牌效应;每两年举办一次中国·阜新玛瑙节,利用“节会拉动效应”,不断扩大阜新的知名度和阜新玛瑙品牌的影响力,建设适合阜新市玛瑙产业发展的玛瑙制品会展中心,定期举办玛瑙制品及其他玉雕产品展示会,以提升玛瑙产品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三是实施人才战略,加快人才培养步伐。阜新市玛瑙从业人员达3万人,加快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阜新市将力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玛瑙职业技术培训力度,在玛瑙专业人才中开展技能鉴定,逐步在大中专设立有关宝玉石鉴定和加工专业的本科班和大专班,使人才的培养接续上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集群战略。以玛瑙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为核心,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玛瑙产业扶持的力度。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引入和扶持玛瑙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发挥其辐射作用。计划争取全国各地玛瑙经营企业大户到阜新投资落户。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玛瑙产业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通过产业集聚,降低成本,打造产业链,形成价值链,提高效益,用新观念、新思路来谋求玛瑙产业的发展。
阜新玛瑙产业的发展和繁荣需要玛瑙行业人士的共同努力,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更需要国家、省宝玉石协会专家的关心和指导,阜新市要牢牢抓住历史发展的有利契机,群策群力,扎实高效地加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步伐,全力打造中国玛瑙之都。
阜新市阜蒙县十家子玛瑙产业集群工业园区一、二期建设规划图
打造14个千亿元产业 培育和发展4个新兴产业。2010年,自治区政府将加快“14+4”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产业优先发展。为此,将全力打造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千亿元产业,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4个新兴产业。
多举措推动技术改造工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0年,自治区政府将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突出抓好总投资4290亿元的2093个新建、续建工业项目建设。比如,组织实施150万辆汽车、200万台发动机、1600万吨炼油、100万吨烧碱、1万台挖掘机、“两化融合”示范等18个技术改造工程。
此外,自治区层面将重点抓好上汽通用五菱中型轿车、东风柳汽景逸轿车、柳工工程机械液压元件研发制造基地、中化橡胶桂林公司高级子午胎产业化、玉柴铸造中心等一批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项目,促进企业改造升级。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柳州、桂林、南宁、梧州、玉林等老工业基地。
推进广西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深化思想认识,转变观念
各级各地区要形成以下共识:各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国或一地竞争力之所在。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提高国家和地区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政策措施。从发达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成功实践来看,各级政府及部门应把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程序倒过来,即从支持“企业一产业”,变为支持“集群一产业一企业”。实际经验也反复证明,产业不兴旺,单个企业也不会有什么像样的发展前途。广西产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问题已引起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但有的地方重视程度不够,亟待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要求。
1.充分认识到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重大举措。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区的奋斗目标是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加快振兴产业,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经济综合实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2.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我区加快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必须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动工业化,相互支撑,联动推进,走适合广西区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加快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期阶段迈进。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优势产业,是实施工业化城镇化核心战略的应有之义。
3.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唯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培育出具有核心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才能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培育形成优势产业集群。
4.是扩大开放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扩大开放与合作的基础在于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不断提升经济实力,扩张市场规模,才能进一步促进开放与合作。当前,广西正面临国内外多区域合作新兴机遇,抓住机遇,获取资源,发展自我,既是发展优势产业群的客观需要,也是进一步扩大开放与合作的内在要求,只有发展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壮大经济实力,才能进一步夯实开放与合作的基础。
5.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的基本国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据弃过去自我发展、自成一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产业整体优势,降低产业发展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构建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
6.是加快建设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是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立足广西,放眼泛北部湾,把广西置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大背景下做出的战略性决策。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走出一条不同于我国一些地区以往的发展路子,最重要的就是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发展现代产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以支撑北部湾经济区打造成为我国沿海发展新一极的宏伟目标。
7.是实现和提高我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广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实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不大,优势产业不强,产业集群远没有形成。壮大广西经济实力,必须着力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各行业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围绕龙头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加快形成各类优势产业集群,以增强优势产业的国内外竞争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提供强大的产业基础。
8.有利于县域经济及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小企业集群是农村城镇化的基础,在中小企业集中发展的区域,由于企业问的互动及资源的共享,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源源不断吸引周边区域的各种要素,从而使这一区域形成一个人口密集区。有利于加快农民身份的市民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就业方式的非农化。
9.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一是中小企业集群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二是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从总体上看,农村中小企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县域,有着较高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一般都要高出当地的平均水平。
(二)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公共服务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在自治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由自治区发改委、经委、农业、科技、财政、国土资源、国资、金融、税收、工商、商务、环保、统计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主席由自治区政府主要领导或常务副主席担任。研究制定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的长远规划和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和政策,并加强督查。
2.编制发展规划。由自治区发改委牵头,会同自治区经委等相关部门编制全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重点、措施和重点项目等。要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使产业集群规划与当地建设规划相衔接,并服从区域建设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以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为切人点,指导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区域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相关联行业企业向专业园区聚集,在全区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3.强化责任制。自治区发改委、经委等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相关责任,包括具体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实施、政策的制定,财税优惠政策的落实、投资项目的落实、土地、工商登记等。减少行政审批程序,实行政务一站式服务,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同时加强有关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等,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提高行政效能。
4.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减少集群发展的束缚,激发产业集群发展的活力。如创新财税体制,激励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发展“飞地”经济、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实行税收分享,市场一体化,土地管理,投融资体制等。
5.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信息、技术、金融、法律、设计、策划、研发、咨询、审计、会计、价格认证、专利认证,为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统筹规划,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建立区域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结合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推进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推进质量监管、诚信监督、知识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加强价格协调,构建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拉延产业链和拉近产业群
1.实施龙头企业和名牌带动战略。支持龙头企业重组、兼并、引进、收购,建立龙头企业的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以及优秀企业家给予奖励。制定龙头企业的认定标准,重点支持一批产值高,带动作用突出的龙头企业发展,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倾斜,使之成为优势产业集群的核心主体,发挥其在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作用,充分发挥集聚带动效应,使之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不断通过创新立群、质量立群、信用立群和整体传播,主动培育、优化和提升优势产业集群整体形象,塑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与地区品牌相互辉映、互相促进。据分析,创出一个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地区品牌,是一个现代产业集群成功的重要标志。一个知名的地区品牌能创造出惊人的综合价值,可以进一步促进行业企业的集聚,促进地方的招商引资,促进国内外采购者的进入。各级政府应利用业已形成的集群发展优势和较高的知名度,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形象推广,组织企业参加各种重要会展,为企业拓展商机的同时,打造自己的区域品牌。在产业集群发育较好的地方,要通过原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环节上培育新的产业集群,增大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网络。各优势产业也需要行业范围内、产业集群范围内的这种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
2.整合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建设。加速龙头企业强强联合与重组,打造产业集群的内核,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将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在集群内培育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进而提高省内配套率。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革与重组,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培育健康而富有活力的微观主体。依靠市场的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通过产业链直接为投资者提供市场,提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降低企业交易成本,降低投资风险,提高资金回报率,吸引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发育较好的产业集群,要通过原产业集群中产业链的延伸,在上下游的一些环节上培育出新的产业集群,增大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网络。贷款在产业链内循环可有效降低金融风险,因此打造产业链,会有效促进金融机构与产业集群的对接,使链上企业优先获得信贷支持,有助于推动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
3.建立优势产业下游产业发展鼓励和补贴机制。广西应积极争取试行铝土矿、水电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政府对高额利润的优势产业资源初级加工征收水资源费,按不少于30%的比例安排用于优势产业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对高额利润的优势产业资源初级加工企业规定一定比例的利润必须用于投资下游产业。承接优势产业转移项目所缴纳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自治区内各级所留成部分返还园区用于土地开发整治。对符合国家相关减免政策的可按规定办理。
4.促进产业集群专业化分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自愿的原则,引导集群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同行业分工发展。在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设立园中园(配套中心)。凡优势产业集群配套中心年配套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自治区财政可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年配套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自治区财政可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鼓励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将核心业务以外的业务剥离,衍生一批配套企业。凡我区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中配套企业(由核心企业业务剥离形成的配套企业)连续三年在国内同行业中综合实力进入前十位或单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进入前三位的,自治区财政可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提升重点园区
1.改善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交通、通信、仓储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产业集群的物流成本;提高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区的能源保障程度,完善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区的供水条件和环保、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绿化、生活设施配套等;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提高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等交通设施的通行速度和运能,创造更优的投资硬环境,从而提高优势产业集群聚集区承接产业的承载力和吸引力,把优势产业集群打造成为我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和平台。
2.发展提升重点园区。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优势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合理确定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企业知名产品品牌和区域品牌,发展提升一批产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园区和产业带。
3.加强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支持产业集群集聚区的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库;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区的重大项目建设,把集群的项目纳入自治区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范围;大力支持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支持产业集群的协作配套类项目。对投资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经自治区政府批准后统一纳入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简化审批手续并享受有关项目建设费用减免优惠待遇,保证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用地需要。优先保证产业集群重点企业煤、电、油、运等重要生产要素的供给。
4.建设专业市场。专业市场与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专业市场的兴旺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各地要创造条件,围绕特色产业办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特色产业的配套,通过市场建设加速产业集中,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市场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先进手段,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扩大市场交易规模和辐射半径,建立虚拟信息市场,发挥信息传播作用,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是壮大我区优势产业集群的有效途径。当前,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我国东部地区受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制约,部分产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转移趋势,这为我区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必须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意义,顺应趋势,抢抓机遇,以更积极的姿态和更有力的措施,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工作,促进我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紧紧围绕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承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产业为目标,以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建设为保障,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就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围绕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目标,以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注重产业链配套,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重视技术、资金密集型重大项目的引进,引导集群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同行业分工发展,促进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是努力拉长优势产业的产业链,积极引进优势产业上下游产品相关联企业和项目,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二是拉近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相关产业链,支持产业集群的协作配套类项目,大力延伸和拉长产业链。促使集群内各产品实现互补,资源实现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实现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三是提高招商引资的广度和深度。要发挥已引进集群企业的带动作用,组建引进企业协会、同乡会,与发达省市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拉动对发达省市的招商引资;要重点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知名品牌和成长性好的企业;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利用本地的优势条件有选择性吸引关键性企业在本地落户;要紧盯国内知名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采取风险投资、财政补贴等方式,引进技术、产品、项目和人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努力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积极开拓以东盟市场为重点的国际化经营。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应适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着眼于泛北部湾区域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调整,树立以东盟市场为重点的国际化经营总体思路。积极引导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积极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大企业发展产品互补,中小企业发展配套加工,构筑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与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联系。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集聚能力
1.产业政策支持。一是将重点产业集群列为优先发展目录,明确布局。切实做到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前期工作支持优先、投资项目审批优先、政府资金扶持优先、基础设施配套优先、土地使用指标优先安排。二是规划建设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按区域协调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要求,推动现有产业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化。主要扶持建设包括支柱产业在内的若干个产业升级示范区.打造区域品牌,使产业升级示范区成为支柱产业的基地、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舞台、县域经济的主体、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力,从而带动产业集群更快更好地发展。
2.财税政策支持。设立自治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专项资金,自治区时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等方式,支持优势产业集群重点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建设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自治区财政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技术改造资金和科技资金,要重点支持优势产业集群的项目前期工作、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各市、县政府也要结合实际,安排资金支持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的项目建设。对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地方可以将已收取的土地使用费等部分或全部返回,对产业集群项目征收经营性收费适当减免。切实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优势产业集群企业加快发展。
3.金融政策支持。建立银企合作机制。积极运用授信、上市、发债、基金、融资租赁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和企业生“经营。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做好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工作,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对国家和自治区立项的产业集群发展项目,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对资信好的企业可核定一定的授信额度,及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协调服务,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内重点企业的培育、自导、推荐等上市工作。
4.土地政策支持。国土部门对优势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在项目土地使用指标上给予优先安排和保证,并优先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5.其他政策支持。对于优势产业集群项目,在项目的工商登记程序、通关包括检验检疫边检等程序上提供便利。
(七)强化人才支撑,提高集群自主创新能力
1.加快人才队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有一大批有胆识、有才华的人才,这既包括管理团队,又包括技术研发团队,还包括营销团队,同时要有一支熟练的技师技工队伍。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和目标,充分利用我区的教育资源,培养适应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管理、科研、财经、技工等各类人员,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条件。
2.建设优势产业集群人才小高地。通过建设优势产业集群人才小高地,加快产业集群集聚区人才引进、培育和开发利用工作力度,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的市场机制,创造人尽其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要大力加强基础性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为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3.加快产学研相结合,鼓励企业与院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和进行技术、产品创新。加强政府引导,紧紧依靠区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才、科技成果和科研设备,共同攻关,加强企业创新和攻关能力,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提升提供有效智力支持。
4.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技术研发中心,扶持集群企业技术改造和新产品产业化,提升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加强对企业具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支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支持和鼓励企业创建国际、国家以及自治区级知名产品品牌。
5.设立产业集群技术交流平台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立集群内企业联合建设集群技术交流平台,避免各自为战的浪费与集群内的同业内耗,形成良好健康的集群创新环境。企业问通过技术交流平台合作开发的关键性生产技术,经自治区科技部门鉴定后,可享受自治区级奖励政策。
(八)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优势产业集群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根据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降低物质消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实现资源利用的再循环,从而实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支持和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降低经济发展带给环境的危害。
2.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科技攻关力度,推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将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支持和引导财政、信贷资金投向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等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领域,大力实施一批节能减排工程。
3.促进产业集群内三废的综合利用。把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和环境保护作为集群企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坚持“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产业集群内“三废”综合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九)改善软硬环境,降低创业门槛
1.构筑服务体系。2.拓宽信息通道。3.降低创业门槛。 4.转变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
注:因为容量有限,最后一部分有删减。希望对君有帮助!!!另外,广西政府网站上还可以查到最原始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