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怎么氮化处理啊
不锈钢的氮化方法关键在于去除其钝化膜,钝化膜是不锈钢防锈和不能氮化的原因所在,所以要使不锈钢氮化,关键是去除表面的钝化膜。不锈钢氮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其硬度,提高其耐摩性和抗侵蚀能力。去除钝化膜的方法有化学法和机械法,化学法是把工件泡在50%(体积)盐酸(温度70度)中,然后用水清洗干净机械法可以采用喷沙去除钝化膜。在相同的氮化温度情况下,奥氏体不锈钢比珠光体或马氏体不锈钢的氮化速度要慢得多,钢中合金化程度越高氮化速度越慢。
高速钢的氮化一般高速钢的氮化不宜出现3相,否则将出使渗层变脆,根据以上规律,高速钢应进行低温短时渗氮。因为在较低的温度下渗层厚度的增厚比较慢,便于控制,且渗层表面氮浓度较低。短时低温氮化浓度较低,韧性较好。高速钢(w18cr4v)一般采用510—520摄氏度)直径《15mm的用15—20min,较大的采用25—32min,大型的采用60min
不锈钢的氮化方法有哪些
用O-N共渗代替发蓝用渗碳炉,温度为400——420摄氏度X90min,通入氨气350L/h,同时滴入80——100did/min甲醇,废气排到室外或同入水中,零件通过处理后表面呈现均匀的深蓝色,抗腐蚀能力优于发蓝处理。
硬度计和锉刀和表面硬度的关系锉刀可检查残余奥氏体的原理在于:马氏体处于比残余奥氏体处于膨胀的状态,所以马氏体总是凸起在奥氏体的状态,而奥氏体处于凹的状态。可以说马氏体是分布在奥氏体的基体上。锉刀只是接触到马氏体,用硬度计检查硬度时接触的却是接触马氏体和奥氏体,当锉刀和硬度计检查的硬度相差越大时残余奥氏体也就越多。
不锈钢的氮化方法关键在于去除其钝化膜,钝化膜是不锈钢防锈和不能氮化的原因所在,所以要使不锈钢氮化,关键是去除表面的钝化膜。不锈钢氮化的目的在于提高其硬度,提高其耐摩性和抗侵蚀能力。去除钝化膜的方法有化学法和机械法,化学法是把工件泡在50%(体积)盐酸(温度70度)中,然后用水清洗干净机械法可以采用喷沙去除钝化膜。在相同的氮化温度情况下,奥氏体不锈钢比珠光体或马氏体不锈钢的氮化速度要慢得多,钢中合金化程度越高氮化速度越慢。
高速钢的氮化一般高速钢的氮化不宜出现3相,否则将出使渗层变脆,根据以上规律,高速钢应进行低温短时渗氮。因为在较低的温度下渗层厚度的增厚比较慢,便于控制,且渗层表面氮浓度较低。短时低温氮化浓度较低,韧性较好。高速钢(w18cr4v)一般采用510—520摄氏度)直径《15mm的用15—20min,较大的采用25—32min,大型的采用60min。
在不锈钢表面通过渗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不锈钢的点腐蚀的可能性,但是不能绝缘。
不锈钢的氮化方法关键在于去除其钝化膜,钝化膜是不锈钢防锈和不能氮化的原因所在,所以要使不锈钢氮化,关键是去除表面的钝化膜。
304不锈钢属于奥氏体不锈钢,渗氮工艺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常温渗氮(渗氮温度520℃左右),氮化层深度一般在0.1mm左右;另一种是低温渗氮(渗氮温度在430℃左右),氮化层深度一般在0.03mm左右。
氮化处理要求规定:
1、拟进行离子氮化的零件必须经过彻底的清洗,以免因油污、锈斑、挥发物等而引起电弧,损伤零件。零件在装炉时,其间隙必须足够大而均匀,装载过密处往往会引起温度过高。
2、氮化介质采用氨或氮氢混合气体。离子氮化操作要求严格,否则易导致溢度不均匀和弧光放电。
3、对局部氮化的零件,可在非渗部位用外罩(对凸出面而言)或塞子(对内凹面或孔而言)屏蔽,以避免在该处起辉。装炉时还要注意合理地分布测温监控热电偶。
316不锈钢气体渗氮后工件表面硬度可达HV850~1200。
渗氮,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常见有液体渗氮、气体渗氮、离子渗氮。传统的气体渗氮是把工件放入密封容器中,通以流动的氨气并加热,保温较长时间后,氨气热分解产生活性氮原子,不断吸附到工件表面,并扩散渗入工件表层内,从而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获得优良的表面性能。如果在渗氮过程中同时渗入碳以促进氮的扩散,则称为氮碳共渗。常用的是气体渗氮和离子渗氮。
渗入钢中的氮一方面由表及里与铁形成不同含氮量的氮化铁,一方面与钢中的合金元素结合形成各种合金氮化物,特别是氮化铝、氮化铬。这些氮化物具有很高的硬度、热稳定性和很高的弥散度,因而可使渗氮后的钢件得到高的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抗咬合性、抗大气和过热蒸汽腐蚀能力、抗回火软化能力,并降低缺口敏感性。与渗碳工艺相比,渗氮温度比较低,因而畸变小,但由于心部硬度较低,渗层也较浅,一般只能满足承受轻、中等载荷的耐磨、耐疲劳要求,或有一定耐热、耐腐蚀要求的机器零件,以及各种切削刀具、冷作和热作模具等。渗氮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是气体渗氮和离子渗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