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钢丝绳 > 正文

将钢丝绳两端 连接起来拉紧的东西叫什么名称。。

大胆的睫毛膏
健忘的糖豆
2023-03-06 20:29:40

将钢丝绳两端 连接起来拉紧的东西叫什么名称。。

最佳答案
故意的铃铛
喜悦的书本
2025-09-10 19:42:06

达瓦孜 《达瓦孜》一词其含义是高空走大绳,也就是高空走钢丝。维吾尔语中DARWAZ,DAR是高的意思,如:DAR GA ISSIX意为绞刑,WAZ是指从事某种技术的人。达瓦孜是维吾尔族传统的高空表演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和惊险的表演容:杂技.歌舞.体育为一炉。令人赞叹不已.历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经久不衰成为我国灿烂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改革开放后,古老的传统维吾尔族民间杂技达瓦孜发展甚快,赢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誉。

1997年7月4日,新疆“达瓦孜”传人阿迪力没带任何保险绳,仅用13分48秒就徒步走完600米跨越长江三峡高空钢绳,首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

2000年10月6日,阿迪力没带任何保险绳,成功跨越架设在南岳衡山芙蓉峰和祝融峰之间长达1399.6米的钢丝,创造了“无保险高空走钢丝世界最长”世界吉尼斯纪录。�

2002年4月16日-5月11日,阿迪力在北京平谷县金海湖上创下了“高空生存25天”的纪录,引起全界的关注,被誉为中国的“高空王”。

最新回答
顺利的月亮
震动的超短裙
2025-09-10 19:42:06

一、新疆阿勒泰适合种植香菇

二、香菇的生长习性

      1、担孢子萌发

担孢子萌发时不产生典型的芽管,而是先膨大为原来的2-5倍,孢子沿长轴方向生长,内部出现空泡;在细胞核分裂时,核先拉长,后中部收缩香菇菜谱的制作,核膜始终存在。担孢子在培养基上形成单核菌丝。

2、单核菌丝

条件适宜时,单核菌丝的先端细胞反复分裂,向前伸长。细胞分裂时,细胞核首先分裂。单核菌丝不具产生子实体的能力。

3、双核菌丝

两条可亲和的单核菌丝接合之后,一方细胞内的细胞核迁移到另一方的细胞内,这种现象称为接合或称质配。经质配后,每个细胞中含有两个细胞核的菌丝,称为双核菌丝。香菇的双核菌丝具有锁状联合。双核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可大量形成子实体。

4、子实体分化的程序

当外界具备香菇子实体分化和发育的条件时,达到生理成熟的菌丝就进入纽结阶段。最初菌丝互相交织成直径0.5-1.0mm的菌丝团,其后逐渐增大,内部变得很致密,当直径达1-2mm时,成为坚固的菌丝团称为盘状体或原基。以后逐渐分化、膨大而形成商品子实体。

三、香菇生态环境

冬春季生于阔叶树倒木上,群生,散生或单生。

四、新疆阿勒泰气候特征

阿勒泰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腹地,远离海洋,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阿勒泰市是新疆最北部的城市,纬度与东北的漠河相近。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气温平和,无霜期平均为151天,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6°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1°c,年平均降水量为200毫米左右,山区可达400-600毫米。

闪闪的八宝粥
疯狂的夕阳
2025-09-10 19:42:06

树干上绑草绳是为了防止冻害、防止运输途中对树皮的损伤、防曝晒和防虫害。

当气温下降到零度以下时,植物组织中的水分会因为结成冰晶而对植物造成伤害。植物组织结冰可分为两种方式对植物造成伤害:胞外结冰与胞内结冰。胞间结冰引起植物受害的主要原因是:

1、原生质过度脱水,使蛋白质变性或原生质发生不可逆的凝胶化。

2、冰晶体对细胞的机械损伤。

3、解冻过快对细胞的损伤。 胞内结冰对细胞的危害更为直接。因为原生质是有高度精细结构的组织,冰晶形成以及融化时对质膜与细胞器以及整个细胞质产生破坏作用。胞内结冰常给植物带来致命的损伤。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去除顶端树枝:减掉顶端的树杆,让分支树杆具有更好的生长优势,往四周生长。

2、遮挡顶部阳光:向阳类植物生长方向随着光照方向而改变,如果不想让树往上长,可以试试遮挡顶部阳光,光照方向改为侧面受光。

3、在树杆上方设置阻挡物:比如在树杆上方设置挡板、挡墙,阻止树往上长。

4、悬挂坠物:在树枝上悬挂重物,将树杆压弯,让树杆往压弯的方向生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树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乌鲁木齐市阿勒泰路树木绑草绳准备搬家

内向的乌龟
勤奋的钻石
2025-09-10 19:42:06

冷门乐器有:

1,西塔琴

西塔琴的构造非常有趣,有一头长颈部,上层的主弦通常有7条弦,下层11条是持续共鸣弦。弹奏的方式是以手指拨弦。共鸣弦在主弦弹奏是无需弹发的。共鸣箱是葫盖做的,通常只有一个,大师也有特定做两个共鸣箱的。

2,维纳琴

维纳琴也叫做萨拉斯瓦蒂维纳。萨拉斯瓦蒂维纳是和知识与艺术女神联系在一起的乐器。 

维纳琴是一种由三个独特的部分组成的弦乐器。一个用整块杰克木雕刻而成的碗状琴身,长长的琴颈向下弯曲,尾部装有一个葫芦做共鸣器;琴品是由黄铜制成,插在蜡上固定。共有7根弦,其中4根是主弦,其他三根是节奏和低音弦。用金属片制成的琴拨弹奏。

3,塔不拉鼓

鼓皮用山羊皮制成,用麻绳捆绑调节鼓皮的松紧张力。演奏方法:传统的塔不拉鼓家族家一般席地而坐,低音鼓(Baya)放在左边,高音鼓(Tabla)放在右边,鼓身下有布制成的垫子固定,双手同时演奏。现在有些新生代的演奏家喜欢用放在专业的架子上演奏,如同拉丁鼓一样。

4,萨摩琵琶

萨摩琵琶可以用于欣赏或家庭娱乐等多种用途。制作材料是以全部用桑木的为最上品,但是廉价的萨摩琵琶,只是腹板用桑,背面用樱、榉、朴等木材。形似乐琵琶,与乐琵琶相比,它的颈比较粗,上端龙虾尾的部分比较大。特别是腹板呈现出高凸形。柱特别高,有四个,第一柱与上端(承弦)很近(约5厘米),因此与第二柱之间的距离很宽(约13、5厘米)。

5,胡笳

胡笳(Hú Jiā)是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该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区。胡笳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乐队伴奏,是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吹奏乐器。

拓展资料

乐器分类法是乐器学中的重要课题,大体分为两种,其一是民族的惯用的分类法,也称传统分类法;其二是以声学物理归纳手段作为分类依据的现代分类法,也称逻辑分类法。

传统分类法主要指世界古代高文化地区在历史上形成的惯用分类法。它包括:中国的八音分类法(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印度的二分类法(弦乐器、气乐器)、五分类法(单皮乐器、双皮乐器、前皮乐器、打击乐器和气乐器)和四分类法(皮乐器、弦乐器、金属打击乐器、气乐器);阿拉伯的二分类法(固体乐器[包括击奏、拨奏、擦奏乐器];空穴乐器[吹奏乐器])以及欧洲的三分类法(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

参考资料:乐器_百度百科

会撒娇的犀牛
结实的棉花糖
2025-09-10 19:42:06
哈萨克族的分布

哈萨克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全世界有近150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国、土耳其、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44国,中国的哈萨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和吉木萨尔、木垒、巴里坤草原,有少量居住在青海省的格尔木和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

哈萨克族舞蹈

哈萨克人的舞蹈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舞步轻快有力,刚健苍劲,动作潇洒优美。舞蹈多用“动肩”,步法上多用“马步”,动律性强,表现风格粗犷剽悍。

哈萨克民族主要是一个游牧民族,所以他们的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有《骑马舞》、《驯马舞》、《骑马勇士舞》、《可爱的小马驹》、《牧马舞》和《赛马舞》等。舞蹈主要表现的是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骄健姿态,表现了哈萨克人的民族性格和气质。

还有一类舞蹈是表现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劳动的,主要有《擀毡舞》、《挤奶舞》、《剪羊毛舞》、《织花毯舞》等,表现的是一种忙碌而欢快的劳动场面。

狩猎也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哈萨克人的重要生产活动,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他们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并积累了和它们斗争的经验。这些都被哈萨克人民编成了舞蹈,丰富了哈萨克人民的舞蹈艺术。有《鹰舞》、《熊舞》、《斗熊舞》、《瘸熊舞》、《孤雁舞》、《瘸鸭子舞》等,表现了哈萨克人民在狩猎时的情景,这些舞蹈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生活气息。

哈萨克民族乐器

◆打击乐器主要有达布勒、达吾勒帕孜、省达吾勒、当哈拉、斯得尔马克、阿提推亚克、阿克塔亚克、玉兹塔克勒达克等。<BR>    达布勒,是哈萨克人一种古老的战鼓,作战时,用以鼓舞士气。喜庆时,用以烘托气氛。最早由一段掏去村心的树干制成,两面蒙有羊皮、牛皮或其它兽皮,原始鼓的体积不大,常驮于马或骆驼背上。后来种类不断增加,体积也增大,并且安装了皮绳或木质把手,便于搬动。其外形类似古代月氏人的羯鼓,这可能是由于一部分月氏人融入哈萨克族后,互相影响的结果。 达吾勒帕兹,原是一种木制框、绷有皮革的乐鼓,下有三只柱脚。因其附有控制装置,故哈萨克人又称之为“可松紧鼓皮的鼓”。以后由木框改为铜、铁框,双棍击擂,声音铿锵有力。这种乐器在历史上常用于狩猎和战争。 省达吾勒,实为达吾勒帕孜的乐器变体。体积小,便于携带,用铜制成,单面蒙皮,敲击起来尖利刺耳,常用于狩猎。哈萨克人称之为铜鼓或三脚鼓。 当哈拉,原为萨满巫师用的神具,相当于现在的铃鼓。哈萨克人称之为“带响环的手鼓”。与维吾尔族的达甫、乌孜别克族的依拉和蒙古族的登格尔相似。最初的当哈拉是用一段凿空的树干或薄木板弯曲而成鼓圈,上面蒙有一层皮革,鼓圈周围串着许多可以活动的小铁环,击奏起来叮当作响。 阿萨塔亚克,是握在手中摇撼发声的乐器,亦为萨满巫跳神时所用,形同伞,由一大一小两个组成,圆顶周围缀有许多小项链式的银响环,盖上雕镂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全长约1.3米。演奏时主要是靠摇撼发出沙沙声音,富有节奏感。故亦称摇撼杆或棍棍音,与维吾尔族的沙巴依相似,但在制作上复杂一些。 斯得尔马克,这种乐器状似盾牌,上镶有许多小环,顶端插有几束猫头鹰毛,故也称为“猫头鹰音”。因乐器带柄,击打者可持柄摇动以助节奏,听之清脆悦耳。 阿提推亚克,是一种击奏乐器,由两个组成一对,演奏时互相击打,摹拟出马蹄的声音,其状也酷象马蹄,故哈萨克人亦称之为“马蹄音”。玉兹塔克勒达克,由两支大小不一的牛角制成,演奏时用木槌敲击,发出笃笃木鱼声,主要用于打击节奏。◆吹奏乐器

主要有色不孜克、卡尔得乃、阿德尔那和各种斯尔那依。

色不孜克,哈萨克语是“吹”的意思。色不孜克是哈萨克族民间艺人最常使用的一种吹奏乐器,被哈萨克人民誉为“心笛”。这种乐器类似汉民族的竖萧,是一种竖吹木笛。原先用草原上的一种“从文依草”制成,如今发展到用松木、骨头、铜片、铁筒和钢管作原料。色布孜克长约50厘米一70厘米不等。管开3孔、4孔或5孔。原先管外扎套羊肠细绳保护,现改用铜丝。不吹时套木塞,以保护木笛。吹奏前,先吸水润湿管口,用舌尖堵住管口大部,留一小口为吹孔。吹奏时发出不同音阶,同时用喉头发出持续低音,形成双声部,音量较小,音色柔和,似鹿鸣。

卡尔得乃,是一种声音响亮的类似号角的长简喇叭,据考证可能由古代西域马上乐器骨角或铜角发展而成。目前所见的为黄铜制做,吹口小,音孔大,管中部拐弯呈之字形。古时候此种乐器曾做为作战时鼓舞士气的号角,或向远方传递警报的工具。可尔得乃还可以演奏军乐,在迎宾、集会和凯旋仪式上演奏。

阿德尔那(独孔笛),是哈萨克族的古老乐器,长约60-70厘米,音量较大,乐器形制较卡尔得乃小,比色不孜克稍大。民间狩猎时,用它模拟鸟的鸣啭、狼的嗥叫、骆驼的悲呼、骏马的长嘶。特别是用它模拟呦呦的鹿声极为真实,能诱捕到猎物,故民间又别称之为二鹿笛。在战争年代,哈萨克人常用阿德尔那发令冲锋,传递信号,鼓舞战斗士气。

斯尔那依,哈萨克人称之为口弦。它在民间有各种各样的形制。用泥制的口弦,称为沙孜斯尔那依;用芦苇做的口弦称为哈木斯斯尔那依。口弦又被称为口琴、目簧、口蔑、口胡。古代制作材料因地而宜,简单原始,原先以泥制、角质、骨质和苇质。现在多以铁、铜、银等金属制成。其形如钳,外圈中部连簧片,簧舌尖端向上弯曲突出。演奏时左手执口弦,置于唇间,右手拨弹簧舌尖端,以气振额发音,可奏出低微而清晰的音乐,给人以一种窃窃私语之感。一般为妇女们演奏。在哈萨克民间还有一种阿吾兹阔不兹的吹奏乐器,也属口弦类。

◆拉奏乐器

库布孜,用整块木头雕凿制成,呈弯柄勺形,琴颈短,琴腹是大勺状,全长为60-70厘米,音箱腹面张开,背面下部蒙有骆驼羔皮或羊皮。上张两根或三根用马尾或牛筋、骆驼筋制成的琴弦,琴弦和弓弦用松树胶擦拭,琴劲无指板、无品位。演奏时,两膝夹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马尾弓拉奏。琴声与小提琴声相仿,演奏方法较小提琴复杂。现代库布孜经改进后,增加为四根琴弦,并安装有纸板和共鸣箱,拉奏起来,声音细腻、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现力。目前常用于舞蹈伴奏。

克勒库布孜和尚库布孜实为库布孜简单和复杂的两种同类乐器。

克勒库布孜琴制作无一定规模,只能在边远偏僻的山区牧民家才能找到,是哈萨克族民间古老的拉奏乐器之一。琴身为整块木料凿成,一根弦无指板,常用马尾制弦,琴为弓形,古朴而简洁。

尚库布孜则为哈萨克民间近代流行的一种复合拉奏乐器。此琴由铁皮制成,犁形,上面固定钢弦。演奏者手上套音手铃,拉奏钢弦。演奏时,琴弦与铃声汇融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调和音响,此乐器在民间多为妇女演奏。

◆弹奏乐器

主要有冬不拉、谢勒铁尔、萨孜、节特根和皮克利等。

冬不拉是哈萨克民间最流行的传统乐器。冬不拉的种类繁多,大都由整块松木或桦木凿成,雕刻精细,镶嵌美观。冬不拉的形式,一种音箱是三角形,哈萨克以近代大诗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种音箱是椭圆形,以哈萨克民间阿肯江布尔命名,叫“江布尔冬不拉”。这两种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多数是两根弦,也有三根弦的,弦一般用羊肠制作,现在已用尼龙缠钢丝弦代替了羊肠弦,并增加和使用了铜质品位。改革后的冬不拉,在原基础上扩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冬不拉一般有5、7、9个琴品,有的冬不拉有13、14个琴品,最近出现了调21个琴品的冬不拉。根据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长短、所绷琴弦和缠品位数目多少以及伸缩的音域和音量的大小,有人将其定名为五种不同类型的冬不拉,即: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称为“皮克洛”;4弦15品高音冬不拉,称为“鲁里玛”;2弦13(或14、16)品的中音冬不拉,称为“冬不拉”;2弦17品的次中音冬不拉,称为“巴兹”,2弦10品的低音冬不拉,称为“库拉勒巴兹”。此外还因哈萨克族历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习俗的差异,在民间还存在其它各种形制的冬不拉,据不完全统计其品种大约有十几种。

谢勒铁尔,由整块木料凿成,琴腹蒙皮革为音箱,一般长约65一70厘米,形式近似冬不拉,但没有琴品(琴级),故常称为无品冬不拉,多数为两根弦,也有三根弦的,故民间称之为二弦谢勒铁尔和三弦谢勒铁尔。琴弦常用马尾丝直接固定,用公马尾丝制作的为佳品。琴首没木轴,通过弦轴,调试音律。

萨孜,是哈萨克族人民传统娱乐活动以及民间对唱时常用的伴奏乐器。长50厘米-1米。形制柄长弦多,上设有6 个琴轴,绷牲畜肠弦,琴面板上常绘有民间图案,或绘制飞禽草木图案。

节特根(也称节特曼、节特康),琴身长1米左右,呈长方形,用整块木头雕凿而成,木盆状音室,类似汉民族古琴和古筝式的卧式弹奏乐器,用马尾丝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当琴码。节特根无松紧琴弦的琴轴,而是通过左右移动做为琴码的踝骨来调节音调的高低。由于琴有精良的共鸣箱,备有较多的琴弦,所以弹奏起来音量大,音域宽,音色优美动听。

皮克利,是一种雕镂精细、镶嵌美观的两根弦弹奏乐器,形制小巧玲戏,类似曼陀铃琴。有人将其划在冬不拉乐器类,称其为多音冬不拉,然而它又不是4弦12品,故另列一类。

综观哈萨克的弹奏乐器,大致可分为横卧式与竖立式两类,以后者为主,前者为副,可称为哈萨克的主体乐器类。哈萨克的弹奏乐器弹奏性强,余音短促有力,穿透力强,音色明亮、清脆,技巧灵活,为该族弹唱音乐的主要乐器,亦可用于独奏式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