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航空母舰的飞机降落时都有一个绳子的问题。
你说的那个绳子正式名称叫拦阻索,是航母舰载机助降系统的关键部分。由于舰载机降落时着舰速度非常大,航母的飞行甲板长度远不能满足飞机降落的滑跑距离要求,因此,必须借助外力助其降落。
以现役美国航母为例,在航母降落区设有三条钢丝质的拦阻索,拦阻索两端与阻尼器相连,平时放倒在甲板上,飞机着舰时,由弓型弹簧支起,高度约为30至50厘米,舰载机尾部设有尾钩,起飞后收于飞机尾锥内,准备着舰时放下尾钩,飞机着舰后尾钩挂住拦阻索,带动阻尼器,迅速使飞机减速并停止。飞机停机后,尾钩与拦阻索脱勾,阻尼器带动拦阻索回复原来位置,准备接收下一架飞机降落。
这就是拦阻索以及它的工作原理。
不知这样说可否清楚。
亚星锚链是一种用于航母弹停的链条,它由一系列的钢链组成,可以把航母弹停在指定的位置上。亚星锚链可以把航母弹停在指定的位置上,而且它的结构比较紧凑,不易受到风吹雨打的影响。此外,亚星锚链还可以把航母弹停在深海中,因为它的材料比较耐腐蚀,可以有效防止腐蚀。亚星锚链的结构比较紧凑,可以有效防止航母弹停的晃动,从而保证航母弹停的稳定性。
那绳子叫阻拦索,就是高强度刚丝绳加碳纤维,不断不是因为他强度高,而是因为他与甲板的连接不是刚性的,而是通过滑轮组连接液压装置进行缓冲,将冲击力减小、分散从而使飞机减速。
最初的阻拦索只是一根简单的钢索,两头悬挂着沙袋。1911年1月18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454公斤重的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进行着舰试验时,飞机挂钩抓住了五根钢索。该舰是美国海军的第一艘舰队航空母舰,由“木星”号运煤船改装而成,在航母的两舷各竖立起一个支撑塔以支撑重量。1924年,英国人诺登和巴思两人同本国海军签订合同,设计成功了较为完善的液压式阻拦索。这种阻拦装置除部分零部件的结构外,其基本原理与今天的阻拦装置基本一致。望采纳
其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点:
1.通讯。这是可倒桅的最主要功能。其实几乎所有现代舰艇的 桅杆的目的无外乎是设置观察、通信和导航设备的天线,悬挂国旗、号旗、号型和其他信号,装设桅灯、信号灯、航行灯等作用,在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设置通讯用的各种天线。在航母航行过程中可倒桅一般呈拉起的竖直状态,而在飞行起降作业时要躺到至和甲板水平,以免干扰飞机起降。
2.对甲板上停放的飞机提供额外防护。美国历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就有可倒桅的设计。包括英国的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和竞技神号都有相关设计。但这其实只是可倒桅衍生出的小功能,并且这种防护及其有限,并没有防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