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套索的触发机关是什么样的?原理?
套索是活扣。有一定硬度的绳索
钓鱼丝
一段是
活的像针孔样的
活扣
。线扣可以在绳子上滑动。动物
绊到套子
越拉约紧。
没有处发机关。只是动物智力有限。
寂静岛解绳子方法图解如下:
工具/原料
戴尔灵越7400
WIN10
密室逃脱7环游世界1.07
1、首先,在剧集选择界面点击进入【寂静岛】,如下图所示。
2、然后,在寂静岛找到绳子谜题,拖动绳结放入凹槽中,如下图所示。
3、最后,完成放置用金色绳子覆盖掉所有红色绳子就可以触发机关解开绳子谜题,如下图所示。
固定在轿厢上,另一端固定在对重安全钳拉杆上。当悬挂钢丝绳断裂后,轿厢和对重分
别下坠,虽然对重安全钳并没有自己的限速器,但其动作可以靠下坠的轿厢触发。安全
绳的要求和规格与限速器钢丝绳相同。
考虑到当电梯额定速度较高时,如果靠轿厢坠落牵动安全绳而触发对重安全钳,给安全
绳带来的冲击力会很大,可能造成安全绳的破坏,因此使用安全绳触发对重安全钳只能
在额定速度不超过1m/s的情况下。
注意:在任何情况下,轿厢安全钳都不允许使用安全绳触发。
1966年的一天,北京考古人员全都聚集到了阜成门的恩济庄。这里是清朝专门埋葬太监的地方,虽然一共有2700多个太监长眠于此,但是考古人员的目标只有一个——发掘李莲英墓地。
李莲英在古代封建 社会 的众多太监当中,地位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官至正二品,被慈禧太后亲赐蟒袍,朝野上下尊他为“九千岁”。如果有事儿要找慈禧,都必须先打通李莲英这个关节。这样看来,李莲英的墓中很可能有大量的陪葬品,所以很有考古的价值。
确定李莲英的墓地位置之后,考古队和工程队遇到了一个大难题。一整块大白石横亘在墓地上方难以挪动,旁边有小孔,也许里面有暗器。如果要动石头,稍有不慎就会毁坏墓穴,甚至触动暗器机关。
考古专家们集思广益,才想到用铁丝穿吊的方法解决了机关。进入墓道后,大家这才发现,墓地里李莲英的棺材是紫红色的,别的太监的都是深褐色,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铁丝穿吊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李莲英,原名李英泰,1848年出生于顺天府大城县(今河北大城县)。7岁的时候,他是个顽皮的小孩儿,当时在玩耍时不慎把自己的韧带扭伤了。父母用了各种方法,李英泰也不见好转。于是父亲背起他,准备进京看大夫。
在路上,父子二人遇到了一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开口说:“看你们是有缘人,免费送你们一卦。你背上这孩子,先天命硬。10岁之后,他就会克父母兄弟,你得注意。要么你送他出家,要么送他当太监。”从此,李英泰父亲的心里就埋下了一个恐惧的种子。
9岁那年,由于家里贫穷,李英泰的父亲终于忍不住了。他带着儿子去净了身,随后狠着心把哭闹的儿子交给了宫里的太监。李英泰运气不错,刚进宫没多久,就被派到了慈禧太后身边伺候。他是个机灵的小子,懂得察言观色,很快就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注意。
慈禧太后觉得,李英泰比其他太监更懂她的心思。于是她给李英泰改了个名字,从此李莲英这个名字登上 历史 舞台。慈禧自诩为菩萨,李莲英就是菩萨座下的莲花,一辈子都要伺候她。
九年之后,李莲英因为深得宠信,被御前太监 安德海 保举为首领太监。
安德海是李莲英的“伯乐”,一手提拔了李莲英。但1869年,安德海和恭亲王之间发生了嫌隙,不久后就死了。李莲英顺理成章地取代了安德海的地位,成为了御前太监。
在光绪十二年慈禧太后阅兵时,她更是将李莲英提拔成了正二品的大总管。李莲英成为了慈禧面前的大红人,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巴结对象。有时候,朝廷的官员们想要办成什么事情,都得给李莲英送礼。李莲英在太后面前两句话,比他们接二连三上奏折好使得多。
要知道,当时的李莲英只有39岁,可他已经被朝野上下尊为“九千岁”了。而再过一年,他更是得到了慈禧太后至高无上的荣宠。
他40岁生日时,慈禧太后亲自为他操办生日宴。慈禧太后放话:“不用担心花钱,越隆重越好。大家一起去庆祝,热闹个三天三夜。”于是,李莲英的生日宴真的空前隆重。而慈禧太后竟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儿,赐了他一件蟒袍。这蟒袍一般是亲王的服饰,可见慈禧十分宠爱李莲英。
不过,李莲英是很懂分寸的人。他从不在公开场合穿这件蟒袍。慈禧问他原因,他只回答:“老祖宗赏下来的东西,应该被供起来。奴才粗鄙,只懂得时刻感念老祖宗的恩德。”他时刻谨记一个原则,主子始终是主子,奴才始终是奴才。尽管他在其他人面前作威作福,不妨碍他在慈禧太后面前唯唯诺诺。
对于九千岁这个称呼,慈禧太后是知道的,她也默许了。因此李莲英的地位,真的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在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光绪皇帝公然和慈禧太后作对,妄图脱离慈禧掌控。李莲英这个狐假虎威之人,竟然敢当着皇帝的面痛骂他“不孝不敬,不仁不义”。李莲英就是慈禧太后最忠心的一条狗,谁要是敢反对慈禧,他就会狠狠咬谁。就算是皇帝,也不例外。
然而盛极而衰这四个字,不是没有道理的。李莲英的盛世是慈禧太后带来的,他的衰也必然会因为慈禧太后的离世而来临。1908年,慈禧太后离世,隆裕太后垂帘听政。随着慈禧太后离世,李莲英的势力大不如前,所以隆裕太后打算清算李莲英。不过李莲英的政治势力盘根错节,清算也没那么容易。
1909年,李莲英自行隐退。1911年,李莲英突然死亡。关于他的死,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仇杀,有人说是遭遇山贼抢劫,也有人说李莲英是自杀。总之,李莲英的身影彻底消失了。
他的那些干儿子们,大费周章地为李莲英做了个豪华墓穴。他们还专门请人,为李莲英写了个碑文:“通幽向明昭垂万撰,大中至正巩固千秋。”干儿子们对李莲英极尽吹捧之能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学得到了长足稳定的发展。不过,学界在意的都是王公贵族的墓穴。因此李莲英的墓地,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进入大家的视线。
1966年,考古界终于决定要开启李莲英的墓地了。那一天,北京的考古队、文物专家、施工队一同聚集在北京阜成门的恩济庄。他们很快就找到了李莲英的墓地,因为它占地20亩,非常显眼。
工程队把泥土挖开之后,却对着眼前的景象犯了难。下面是一整块铁皮圈,牢牢地扣住更下面的东西。铁皮圈非常坚固,很难突破。如果不把它弄开,李莲英的墓就挖不出来。
这时,一个小伙子提出了个想法。大家把钢钉大力刺入铁皮圈当中,然后将铁皮圈整个掀起来。一颗一颗的钢钉,敲进去很费功夫。工程队的人手不够,考古队就来帮忙。大家一起敲钢钉,叮叮当当的声音此起彼伏。
好不容易,突破了铁皮圈这个难关,下一个难关又出现了。映入众人眼帘的,是一块巨大无比的白石块。这个白石块如果没有挖掘机,很难挖出来。可是一旦动用挖掘机,势必会破坏墓地,所以大家又犯了难。
这时,队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提出:“白石块两边有洞,或许大家可以巧妙利用一下这两个洞。咱拿钢丝绳穿进去,然后再把铁棍也穿进去。杠杆原理听说过吧,一边撬,一边借力抬。使点儿劲,抬起来没问题的。”
于是众人齐心协力,按照铁丝穿吊的办法,小心翼翼地进行着各项工序。很幸运,大家成功了。众人的面前,出现了一个往下的通道。通道里面,有一个汉白玉石球。
老师傅看后说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这个石球应该就是门栓了。”
主墓室大门近在眼前,大家反而犹豫了。他们担心,这里会不会有机关暗器。他们也在四处观察,这里有没有被其他盗墓者发现过。还好当轻轻扭动石球时,并没有出现大家害怕的画面。
大门缓缓打开,四处都没有被闯入的痕迹。有人说:“这里本来就是太监的墓穴,可能一般的盗墓贼也看不上。看这情况,咱们应该是第一批来的人。这下可好,第一手史料尽在掌握。”
大家排着队,依次往里走。眼前出现的,正是李莲英的棺材。由于棺材由上等的金丝楠木制成,加上地下水的腐蚀,整个棺材呈现紫红色。想必李莲英本人,就静静躺在里面,不辨面目。
突然,一个人惊恐地说:“快看,这个棺材的位置不一样啊!”众人循着话音望去,果然发现了异常。李莲英的棺材明显偏离了正中间的棺床,来到了旁边墙壁的位置。
有胆小的队员战战兢兢开口:“不会闹鬼了吧?”
闹鬼一说,瞬间让大家打了个冷战。是呀,这儿又没有其他人来过,棺木怎么会偏离位置呢?有人开口缓和气氛:“瞎说什么!”
没多久,这个谜就被揭开了。原来棺床下面就是水。降水严重时,水面会上升。水会把棺材顶起来,它便会跟着水流偏离位置。碰到墙壁,偏不了了,自然就停了下来。
接下来,大家长舒一口气,缓缓打开了紫红色的棺材。躺在里面的李莲英,身体已经完全被腐蚀了。剩下来的是一些并不完整的结构。与此同时,考古队和文物专家还在棺木里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
首先是镇棺珠。在棺材四角,有四颗镇棺珠。古代有这种说法,镇棺珠可以镇住邪祟,让这里永保太平。完整的四颗镇棺珠,也证明了这里确实没有被盗墓贼动过。
另外,宝石、翡翠、瓶樽,都在这里被发现了。而且大家还看到了一个很高级的帽正。这些东西都足以说明,李莲英生前的地位还真是如日中天。
最有价值的,大概就是那枚翠扳指了。根据专家鉴定,这枚翠扳指价值连城。即使是在皇室,它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这些珍贵的文物,陪着李莲英一起埋在地下几十年,如今终于重见天日。专家们仔细研究了这些文物,从它们身上挖掘到了不少 历史 文化价值。
而后,这些文物就被妥帖地安置在了首都博物馆当中。现在如果你去首都博物馆游览,便可以在展室当中,亲眼看到那枚翠扳指。
这些文物见证过李莲英最辉煌的时刻;这些文物陪着李莲英度过长眠的时间;这些文物又站在首都博物馆那些显眼的地方,向如今的中国人诉说几十年前的那些恩恩怨怨。
中华民族灿烂摧残的文化,因这些承载了故事的文物们而延绵不绝。
随着李莲英墓地的重见天日,与这个著名大太监有关的那些故事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在墓地刚被发现的时候,李莲英的传奇、八卦,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看着那些新出土的文物,谈论着这些文物承载过的故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薪火相传的文明,在这些文物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洛阳铲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将地下的土层没有改变的提出样本,从土色上看出老土、活土、土层年代以及结构来判断地下情况,在考古发掘时,很大因素靠的是个人经验,也有传说老洛阳铲可以用嘴尝出土壤情况里判断地下的墓葬分布。由于破坏小,对环境没有什么要求,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勘测效果要好于一些电气化的勘查设备。
机关
机关术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军事乃至一切需要之处,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运用机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并达到神奇的效果,这是古人对世界的贡献。而这一贡献,源自于他们对自然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机关术才如此深奥玄妙。《中华遗产》2009年第4期特别策划《机关大法》将带大家一起揭开机关大法的神秘面纱。
法自术起,机由心生。在各种机械装置里,机关堪称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隐秘,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控制着整体的运动趋势,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至高体现。今天,当我们用理性的眼光来打量古人生活中充满奇思妙想的机关之术时,已不仅在寻找机关本身,还会发现机关背后古人的心思。《机关奇术:心动,机动》将带您走进古代机关之洋洋大关,一探其妙。
厚葬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当掘墓人悄然闯进地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还是防不胜防的陷阱?《古墓机关:宝藏还是陷阱》将细说古墓机关。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二十几种简单机械中,大部分用于军事,最典型的体现是城池防御。这种防御精神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金城汤池:不战而胜》与大家从“术”的角度,梳理中国历史上的“守城”技术、理念和经验,重新认识这些繁杂的机关、精妙的设计、丰富的战术。
以下文字节选自《古墓机关:宝藏还是陷阱》一文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弩出现于春秋时期,能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弩同弓的发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远,杀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
弓弩的实战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徐市带数千童男童女去东海求“不老药”时,因在蓬莱遇到了大鲛鲁鱼,便请嬴政派神箭手与他同往,嬴政“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弓弩的杀伤力强大,自然嬴政在营造自己的陵墓时不会不使用这种装置,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人。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秦始皇陵内安装的弓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现在尚无确切的定论。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都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800米,张力当超过700斤。如此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即用脚踩踏机括而发射。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者连发,就可以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暗弩”。因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异宝,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进而遭到猛烈的射击。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并发展到在棺椁内安装轮机,以射杀盗墓者。所谓轮机,就是在棺椁内壁安装数个像现代滑轮一样的工具,滑轮一边置弓弩毒箭,绳索通过滑轮连接弓弩与棺椁盖板。一旦盗墓贼进入地下宫殿揭椁开棺,绳索将通过轮机引发弓弩数箭齐发,射杀染指棺椁者。
当然,若盗墓者晓得内情,只要小心谨慎,想法“断其机”,便万事皆休,任意盗掘,大发横财了。晚清学者俞樾在其所著的《茶香室四钞》中引用元人吾衍在《闲居录》中所写的一个故事就再现了这一情景:“陈州古墓,俗云高柴墓,为冯马儿所发。初得石刻,曰‘冯马儿破’,遂发之不疑。毒烟飞箭,皆随轮机而出,因断其机,得金铸禽鸟及玉甲片若龙鳞状,其他异物不可数记。”
鉴于弩弓发射有它的局限性,历代的墓主们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系列连环翻板、铁索吊石等反盗墓暗器。
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设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长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翻转,人必掉入坑内的刀锥之上,锋利的尖刀利刃将穿透盗墓者的胸膛及五脏六腑,活着爬出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所谓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以上的陷坑,长短与宽度视墓道具体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内的刀锥之上。
与连环翻板功能类似的,是铁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顶和墙壁隐蔽处固定若干金属滑轮,利用滑轮将巨石吊起,悬于顶端。墓道地下铺木质跷板,索链由石板而下,通过滑轮以隐蔽的方式连接跷板,中间有挂钩和脱钩相接,遇外力压迫可自动脱落。跷板呈条状,长宽根据墓道具体情况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顶部悬挂三层,各层互不相依,索链通过石上孔洞收缩进出。
一切完毕后,施以伪装,外人不知其诈。若有盗墓者进得门来,踏中跷板条,外力作用迫使绷紧的索链某处挂钩脱落,如同打井的轱辘突然放松,悬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将躲闪不及的盗墓者拍成肉饼。因跷板呈细窄的长条状,只有被踏后才能导致悬石落地,而相邻的其他跷板则安然无恙,仍静静地伏在原处等待下一伙盗墓者的进入。一旦盗贼的脚步踏上,与之相连的悬石相继落下,再次对胆大妄为者给予致命一击。如此往复,直至三层悬石尽坠于地,杀伤数人为止。
民国年间,山东青州一带农民在垦田时,于云门山发现一大冢,墓道之中就发现了带轴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当时坑中积水甚多,待把水抽干,发现有两个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毙于利刃之中,身边有铁锹、锤子、绳索等工具,显然是盗墓者所携。但此墓还是遭到盗掘,墓室内器物所剩无几。清理人员发现,在连环翻板之下有两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经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状,这无疑是后来的盗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将木梯放入墓道,盗墓者沿梯而入,则如履平地,一切翻板与陷坑、利刃都枉费心机、无济于事了。由此看来,盗墓者与反盗墓者的智慧较量,着实令人惊叹。
您好,步步紧怎么打绳结?
步步紧是使用钢丝绳进行张拉时常用工具,适用于小直径钢丝绳,非常实用,将钢丝绳拉紧,操作也比较简单,很实用。具体系法实际施工规范应有详细说明,这里的绳子主要是钢板丝绳,主要品种有锰系磷化涂层钢丝绳、镀锌钢丝绳、不锈钢丝绳和涂塑钢丝绳及索道钢丝绳,磷化涂层钢丝绳等,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