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链条 > 正文

如何更好的落实双重预防机制

热情的棉花糖
老实的大侠
2023-03-05 06:27:19

如何更好的落实双重预防机制

最佳答案
默默的奇异果
无聊的御姐
2025-09-26 09:34:41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双重预防机制政府监管体系

针对“双重预防机制”的新特点、新要求,我区将把“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作为今年全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坚持上下同心、合力推进,努力提升安全生产整体预控能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方责任。高度重视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工作,成立构建“双重预防机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目标、方法和步骤,把“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列入对镇街(园区)专项考核内容,与安全生产专项执法检查等同督导、同检查、同通报;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进一步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和镇街(园区)“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督查指导责任,形成分工负责、有责担当、齐抓共管工作机制。

二是注重示范引领,加大推进力度。根据我区产业特点,及时选择一批在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化管理效果较好的企业作为行业标杆企业,组织专业机构对标杆企业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标准进行论证、评估、完善和提升,形成一整套可借鉴、可复制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以点带面,突出重点监管对象、重点行业领域、重大危险源和公共安全风险,在全区逐步建立起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机制”。充分利用多种宣传载体,加大对安全风险防控重要性的宣传,增强公众对安全风险的辨识和应对能力。

三是管控城市风险,强化源头防范。加强城乡规划与安全生产的统筹协调,建立城乡规划审批前的区域安全评价制度,充分考虑石油管输、城镇燃气的安全规划;全面强化公共城市区域规划、建设、运行风险源头管控,人员密集场所、城市基础设施、高层建筑、老旧建筑的风险管控;健全安全风险信息报送、应急响应、现场指挥、协调联动、信息发布和统筹协作等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联合演练,增强城市防范抵御事故风险能力。

二、强化督查指导,压实企业双重预防机制主体责任

我区将继续紧抓“企业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主体”不放松,督促指导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加强风险辨识、风险管控和排查治理工作,努力做到风险点排查确认一企业一档案、隐患排查一岗位一清单,从根本上防范遏制事故,实现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科学预防。

一是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科学评定风险等级。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区创新开展“三个百日(排查摸底、集中整治、建章立制)”行动,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工作,共排查生产经营单位近1.5万家,建立了涵盖企业规模、生产工艺、原料产品、风险较大作业场所、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等内容的企业基本信息电子档案。我区将在第二阶段集中整治环节上,进一步督促指导企业组织专家和全体员工,全面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梳理,确定安全风险类别。

二是有效管控企业安全风险,实施安全风险公告。根据企业风险评估的结果,督促各镇街(园区)和行业主管部门实施分类指导,引导企业及时采取措施,从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制度、技术等方面对安全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分级、分层、分类、分专业进行管理,逐一落实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的管控责任;与此同时,全面加强员工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切实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本质安全度。

三是推动自查自纠常态运行,夯实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的监控,督促企业对辨识的问题和管控的风险,及时制定符合实际的隐患排查治理清单,明确并细化隐患排查的事项、内容和频次,做到安全生产承诺到位、查摆问题到位,隐患整改立说立行、立行立改,实现隐患排查、登记、治理、报告全过程记录,对隐患治理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和预案“五落实”,全面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闭环”管理。

三、不断加大投入,强化双重预防机制政策服务支撑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无小事。我区将不吝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完善激励政策、第三方专业化服务、诚信惩戒制度等,支撑“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一是完善考核奖励政策,激励企业重视并运行“双重预防机制”。引导企业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与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管控,以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安全生产标准化提档升级、重大事故隐患整改中构建并运行双重预防机制的,给予每家最高5万元奖励扶持;对没有运行双重预防机制的,将不给予扶持奖励。

二是引入第三方服务,推动企业快速并有效构建“双重预防机制”。2017年,区财政将拿出不低于200万元的配套资金用于政府、部门购买服务;将在前期引进19家风险管理、安全评价、安全培训、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机构的基础上,继续扶持培育一批“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专业性机构,形成全链条服务能力;修订完善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加强对专业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管,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保证专业服务机构从业行为的规范性、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三是发挥诚信惩戒制约作用,引导企业依法并依规强化“双重预防机制”。充分运用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促进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双重预防机制”建设。2017年,我区将继续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诚信评价和“黑名单”制度,对列入“黑名单”企业在生产用工、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限制;对没有构建并运行双重预防机制的企业,在诚信评价时降低一个等级。

最新回答
幸福的豆芽
可靠的宝贝
2025-09-26 09:34:41

共安全事故高发,有多方面原因。需通过一次次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规范、完善制度,把安全事故中人为的主观因素降到最低。

“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5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如此描述公共安全的重要性。近来发生的多起安全事故,让人更感“公共安全”一词沉甸甸的分量。

从河南鲁山养老院的大火,到湖南新宁侧翻的大巴;从东莞超市软包装饮料被投毒,到辽宁葫芦岛液化气爆炸居民楼坍塌;从陕西淳化大巴车坠崖,到贵阳暴雨滑坡居民楼坍塌……新闻一次次让人感受到,“公共安全无处不在”。谁都可能去超市买瓶饮料、坐各种交通工具出行,公共安全并非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跟每个人都切身相关。

应该说,公共安全事故高发,有多方面原因。进入夏季,气温升高、极端天气变多、人员流动增加,使得事故发生几率更大。而今年,从美国南部暴雨到印度持续高温,更有着厄尔尼诺抬头的背景。从更大层面看,一个国家人均GDP在1000至3000美元区间时,也会进入一个矛盾凸显的事故频发阶段。更何况,我们国家30多年的高速发展,压缩了西方社会几百年的风险。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选择“公共安全”这一主题,正显示了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

每一个公共安全事故,都会以惨痛的代价,给社会上一堂安全课。诚然,在一些安全事故中,存在不可控制、不可预测的客观因素,即便是社会管理经验丰富的发达国家,也难以完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对于处于“风险胶囊”中的中国,更需通过一次次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最终形成规范、完善制度,把安全事故中人为的主观因素降到最低。每次事故之后,公众都会要求进行详细调查、给出合理结论,这不仅是对事故的受害者负责,更是对自身安全的关注。

当前的公共安全风险,是一种系统性的风险,经常附带连锁反应与“次生灾害”。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去那种分环节或分领域的监管体制,也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应对全链条和流动性风险。以鲁山养老院大火为例,从养老机构到民政部门,都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更好地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正如新华社在一篇评论中指出的,“公共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心怀侥幸、麻痹大意,要始终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短期来看,在主汛期来临、厄尔尼诺气候影响凸显的背景下,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突发极端天气的预警预控,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长远来看,要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公共安全建设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闪闪的鼠标
彪壮的盼望
2025-09-26 09:34:41
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首先要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安全第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要将人民的安全及切身利益放在首要地位,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对人民群众可能造成任何方面的危害和损失。同时,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使其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救助工作之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管理日常生产、运行等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各类公共安全管理问题,将风险管理放在首要位置,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定期定员排查,加强对安全问题的预防能力。

其次,要加强政府的危机管理职能。当前,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社会各类风险和安全问题出现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各级相关人员只有高度重视公共安全的重要性,提前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政府的风险管控能力,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职能,积极应对出现的各类安全问题,为后续的风险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从预防到处置,应当积极践行“智治”,充分将防范公共安全风险和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与“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升级融合,强化大数据建模应用,精准分析安全风险隐患,大幅度提高公共安全预防精度和处置的实效性。

最后,构建起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畅通群众表达渠道,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不仅需要积极利用多媒体加强培养基层群众的危机意识以及风险意识,引导基层群众意识到公共安全的重要性,构建起群防群控的坚固防线。与此同时,现代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是以政府为主导、其他社会主体协同参与的合作治理过程,要积极搭建起协同参与的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组织体系。扶持基层社会应急力量发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以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同享有治理成果,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野性的悟空
魁梧的钢笔
2025-09-26 09:34:41
基本特征:

一是突出公共安全体系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性;

二是突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中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的创新性;

三是突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要推动风险治理、安全管理与应急管理全面融合的系统性;

四是更加突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性。

故意的咖啡
激情的项链
2025-09-26 09:34:41

公共安全风险作为众多风险中的一种,具有风险的一般属性和特点,因此可以借助风险管理中对于风险的处理方式对其进行处置和应对。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对于风险的处理方式一般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自留、风险预防、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等。而在使用这些方式应对公共安全风险时,又要结合该风险自身的特点而进行相应调整。

1.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设法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即从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风险单位和中途放弃某些既存的风险单位。这种方式通常在某特定风险所致损失频率和损失幅度相当高时或者在处理风险过程中,其成本大于其生产的效益时使用。

这种方式虽然是一种消极的处理方式,但是应对公共安全风险具有积极作用。应用这种方式,我们在进行具有潜在公共安全风险因素的行为过程中,如修建大型的公共设施、大型基础设施等活动,不仅要考虑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全面衡量其可能给周边公众带来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危害。

2.风险自留

风险自留是对风险的自我承担,即自我承受风险损害后果的方法。这种方式在处理公共安全风险中,显然是不适用的。由于公共安全风险的承担者是社会中的不特定人或多数人,而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至高无上的,不应该也不能由他们承担可能到来的巨大危害,即使这样的自我承担,会减少一些因处理风险而带来的成本支出。而且一旦发生公共安全风险事故,这种方式将起不到应对风险的作用。

3.风险预防

风险预防是在风险损失发生前为了消除或减少可能引发损失的各种风险因素而采取的方法。这种方式通常在风险损失频率高且损失幅度低时采用。其目的在于通过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而达到较低损失发生的频率。

因此,在使用此方法应对公共安全风险时,要从公共安全的风险因素着手。对于涉及公共安全的活动,要对其可能存在的公共安全风险的实质、道德和心理风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识别、分析和评估。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方案,如健全公共设施的消防系统,对于公共安全责任人进行责任和安全教育,对一些特定人群进行心理教育、疏导等,以消除或减少这些风险因素,从而最终实现公共安全风险损失发生频率的降低。

4.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处理方式,在应对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公共安全风险事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工程技术的方法以先进的技术设备,如公共设施中的加装自动喷淋系统、火警报器等;或者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如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公共安全事故报警、信息传递、反应预案系统等,及时对突发公共安全风险事故作出反应。

5.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为避免承担风险损失,而有意识地将风险事故所可能导致的经济损失,在支付一定费用的情况下转移给另一单位承担的方式。这种方式只适用于对风险事故发生后造成的有形经济损失的转移,而对于其导致的无形的非经济损失则不再适用。在风险转移过程中,应用最多、最有效的就是通过保险实现风险的转移。

因此,使用保险方式应对公共安全风险可以有效地将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支付一定费用后转移出去。并在公共安全风险事故发生后,对于给公众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及时的补偿。在实践中,使用保险方式应对公共安全风险,主要是依靠投保在公共场所,如工厂、医院、学校、影剧院、展览馆等地的公众责任保险;在特定环境下,如矿井等地的雇主责任保险;以及相关产品的产品责任保险等实现的。

在应用以上方法应对公共安全风险时,不能只是简单地套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而应综合利用各种方法的优势,在全面认识公共安全风险的基础上,对公共安全风险事故在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进行有效的预防、抑制和补偿,以最终降低公共安全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失的程度。

留胡子的泥猴桃
重要的香烟
2025-09-26 09:34:41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连日来,应急管理系统人员在学习二十大报告中增信心、明方向、鼓干劲,表示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从最突出的问题防起,从最基础的环节抓起,从最明显的短板补起。

加强信息化源头管控、精准化监测预警、动态化风险评估等方面制度机制建设,推动织密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努力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公共安全的意义:

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的民生。它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二十大报告着眼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作出新的部署,让人备感振奋、备受鼓舞。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突出强调防,这是坚持底线思维、打好安全防范主动仗的重要原则方法。我们将着力构建与有效应对公共安全风险挑战相匹配、与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为群众营造一个安全、幸福、和谐的人居环境。

风趣的绿草
美满的热狗
2025-09-26 09:34:41
国民安全领域。根据查询开展的排查整治推进会得知:吴才平指出,公共安全既是高质量发展题中之义,也是民生基石,更是重大政治问题,没有平安就没有一切。想要国家安全,首先就需要对国民安全领域进行排查,只有国民安全了,这个国家也才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