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双排链条节距如何计算的?
如下是计算的公式:C表示的是中心距
L=2C/P+(T+t)/2+KP/C
L=链条长度(以节距为单位)
P=链条节距
T=大链轮齿数
t=小链轮齿数
K=T-t所对应的系数(有个表格)
应该能计算出来了吧,如果不知道那个系数的话,你告诉我大小链轮的齿数和节距,我给你算出来。
如下是计算的公式:C表示的是中心距。
L=2C/P+(T+t)/2+KP/C;
L=链条长度(以节距为单位);
P=链条节距;
T=大链轮齿数;
t=小链轮齿数;
K=T-t所对应的系数(有个表格)。
链轮的最大中心距:A≤80t
10A链条的节距是15.875毫米。
中心距=333.375毫米。
链条长度=61×15.875=968.375毫米。
扩展资料:
套筒滚子链节距乘以节数就是长度。
估计要求不是这么简单,应该是已知主次链轮的大小和中心距离求要用的链条长度吧。这就要引入节经和模数的概念。
一般链条传动推荐的中心距a0约为:(30~50)p p为节距。当无张紧装置和脉动载荷时取a0小于25p。
链条有托板或张紧装置时,a0可大于80p。
当然,首先应按结构要求确定中心距。但结构要求的中心距不一定符合链节长度计算的结果,所以计算完成后需根据实际链节数量反过来再调整中心距尺寸。圆整后的链节数量宜取偶数,这是为了避免过渡链节,有了过渡链节,能承受的载荷要小20%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链轮
A.测量前链条经过清洗
B.将被测链条围在两链轮上,被测链条的上下两边应得到支撑
C.测量前的链条应在施加三分之ㄧ最小极限拉伸载荷状态下停留1min
D.测量时,在链条上施加规定的测量载荷,使上下两边链条张紧.链条于链轮应保证正常齿合
E.测量两链轮中心距
测量链条伸长
1.为去除整个链条的游隙,要在链条上施加某种程度的拉扯张力状态下测量
2.测量时,为了尽量减少误差,在6-10节(link)的地方测量
3.测量节数的滚子之间的内侧L1和外侧L2尺寸,以求出判断尺寸L=(L1+L2)/2
4.求出链条的伸长长度,这个值和前项的链条伸长的使用界限值成对比
链条的伸长=判断尺寸-基准长度/基准长度*100%
基准长度=链条节距*节数
例如节距是100、中心距是1000,z1、z2同为10个齿。那就是链轮理论有效啮合10个齿(z1+z2)/2,算出链条的长度为2x1000+100x10=3000,也就是30节链条。
一般链条由于自重的关系会下垂,啮合的齿数会小于理论的。但设计的时候是不考虑的,因为你设计的轴承座是可以调节的。
12A就是6分的链条,就是6/8英寸,即3/4英寸,其节距=3/4*25.4=19.05mm,可以这样换算12*0.5=6,比如08a就是4分,其节距=4/8*25.4=12.7mm,10a就是5分p=5/8*25.4=15.875,16a就是8分,也就是1英寸p=25.4mm。你说的12a 38齿的链轮节径d=p/sin(180/z)=19.05/sin(180/38)=230.687.和你说的200左右有点偏差。同样19齿的d=115.739。在cad里面画图中心距离480,测得链条中心线长1151,链条 长度要是19.05的整数倍,最好是偶数倍1151/19.05=60.419,取整数60节或者62节,链条一般要留有调整量,所以长度=60*19.05=1143或者62*19.05=1181.1,强度根据经验吧,3/4英寸没问题,当然具体看工作环境。
式中:a—两轮中心距
P—链节距
z_1 和z_2—分别是链轮齿数.
计算结果,向上取偶数.
链节数=2*203/12.7+(15+15)/2+12.7/203*((15-15)/2*3.14)^2约等于46.97
因此向上取偶数=4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