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M390好的制刀钢材有哪些
只是玩家不是专业人士,以下属于个人愚见。制刀来说,M390已经是顶级钢材了。CPMS90V和传说中的S110V应该是好一些(只是根据资料推测,个人没玩过)。zdp189比m390要硬,但是韧性和保持性方面要差。ELMAX应该算是和M390同等级的钢材,个人认为给M390打90分的话,ELMAX应该有88分吧。其他cv20之类的神钢,只是耳闻具体不了解,推测也是和M390同个等级。以上只是说钢材,做一把好刀热处理也很重要,同样的钢材不同的热处理刀具的表现截然不同。刀是一个综合性的东西,应该按照用途来选材,直刀还是折刀,长刀还是短刀,户外还是收藏选材肯定是不一样的。
1.张小泉
明崇祯年间,安徽黔县人张小泉率子张近高来杭州大井巷生产祖传剪刀。由于采用浙江龙泉的好钢作原料,又经过精心制作,打出来的剪子锋快耐用,与众不同。取牌名张大隆剪刀,清康熙二年,改名“张小泉”剪刀。张小泉去世后,其子张近高继承父业,为保护本身利益,在“张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记”两字,视为正宗。乾隆年间,张小泉近记剪刀已列为贡品。清宣统三年,张小泉以“海云浴日”注册。至解放前夕,张小泉剪刀店濒于停业,1956年张小泉等32家剪刀店实行公私合营,建成张小泉近记剪刀总厂。1958年6月,改名张小泉近记剪刀厂。张小泉剪刀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著称,名扬海内外。
“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新中国三次全国评比均获第一名。
张小泉的剪刀的传说
传说有个张铁匠,因为母亲生下他时,“扑通”一声掉进了泉水里,所以取名“张小泉”。因为在家乡得罪了一个恶霸,就带着三个儿子来到杭州谋生,爷儿四个在杭州大井巷里开铁铺。
城隍山脚下的大井巷,那个时候是商业区,很热闹。张小泉的手艺不错,对顾客又很殷勤,卖的铁器式样也蛮好,所以人们都喜欢来光顾。但是张小泉还有一手出色的水底功夫,就很少有人晓得。 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靠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
离铁匠铺不远有一口一眼井。井水清冽甘甜,附近的人家都靠这口井的水生活。可是有一天,这口井的水却忽然浑浊起来,翻着泡沫,还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张小泉的大儿子抢头吊起一桶水,一看,又黑又浑,还有股腥臭味,倒掉,再吊一桶,还是这样。人们都很惊慌,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纷纷在井边祷告。
住在这里的一位百岁老公公这个时候说话了。他捋捋胡须说:“小时候我听老辈人讲过,这口井是通钱塘江的,江里有两条乌蛇,每隔一千年下来一次,总喜欢钻到这口井里来生小乌蛇。现在井水变坏了,说不定就是它们来了。”这可怎么办?人们一听是这样,都发了愁。
在家里等儿子挑水回家的张小泉,等了一个时辰也没等到儿子回家。听说了这桩事体,他就自告奋勇要去井底看看。张小泉叫人买来了老酒和雄黄,把雄黄倒进老酒里,顺手捧起一坛,“咕咚咕咚”一口气喝进肚子里,然后系上绳子,拿上大锤,想也不想就跳进了大井。
因为喝了雄黄酒,张小泉一点也不怕乌蛇,他四下寻找,终于在暗角发现了这两条黑得发亮的乌蛇,有手臂那么粗,紧紧盘绕在那里。张小泉眼明手快,不等两条乌蛇分开就挥起大锤,朝着蛇的七寸敲去,“铛,铛,铛”一连三记,锤锤都中乌蛇的要害,竟把两蛇的颈脖砸得扁扁的,粘在一起。
张小泉砸死了乌蛇,就一手提着大锤,一手拎着蛇尾爬出了井圈。他把两条乌蛇往地上一摔,只听得清脆的一声巨响,把人们吓了一大跳,原来这两条乌蛇修炼了几千年,早已炼成钢筋铁骨了,要不是盘在一起,张小泉恐怕一下子还不好收拾它们。除掉了乌蛇,大井里的水又恢复了原样。
爷儿四人后来把死蛇拖回家,张小泉是个有心思的人,见蛇尾弯曲,就蹲在地上想看看,不由灵光一现。他一面看一面想,在泥地上画出一个图样来。后来按图样,在蛇颈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钉子,把蛇尾弯过来的地方做成把手,又把蛇颈上面的一段敲扁,磨得飞快飞快。这就成了张小泉造出的第一把大剪刀。
在这之前,人们是不知道用剪刀的,裁衣得用刀子划,断线要拿刀子割。自从张小泉制造出了剪刀以后,大家要裁就裁,要剪就剪,可方便了。因此,用剪刀的人便越来越多,张小泉连儿子四个人,生活哪里来得及做呢,他索性将那把大剪刀挂在铺门前当货幌,又仿照着造成许多小剪刀当作货样,不卖别的铁器,专卖剪刀。
在民间传说里,张小泉剪刀的来历就是如此神奇。没有这个传说,谁能想到剪刀与乌蛇的关系。剪刀的握手处,确实像蜷曲的蛇尾,是它启发了人们的大胆想像。杭州地处钱塘,自古以来多传龙蛇之事,蛇物结合,状物寓情,便用故事的形式来反映剪刀的特征,歌颂与赞美剪刀业的代表者张小泉的勇敢与多能。
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靠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
2.王麻子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这是近代在剪刀行业中出现的两名"状元"。
老北京的王麻子刀剪铺原是宣武门外菜市口附近的一家卖火镰、剪刀的杂货铺,铺名"刀顺号"。开设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掌柜的姓王,因脸上有麻子,故同行人及顾客直呼其"王麻子"。他的柜上并不制作剪刀,全靠从民间剪刀作坊趸购。为保征质量,掌柜的亲自下去选货,坚持以"三看"、"两试"进行验收。三看是: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两试是:试剪刃、试手感。凡经不起三看、两试的一律不收。只有头流的上品才能拿到门市柜台上去卖,所以这个杂货铺的剪刀以质量好而四远闻名,不论本市和外地的都慕名而来选购。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称这个货铺为"王麻子刀剪铺"。
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王麻子后代接办杂货铺,正式挂出"三代王麻子"的招牌,改以经营剪刀为主,并在所销售的剪刀上均镌有"王麻子"三字作标志。为了作宣传,闯牌子,王麻子剪刀铺不光在门市上售货,还要派人走街串巷、赴庙会、下农村,以扩大销路。王麻子剪刀铺卖出的剪刀都装在一个印有"王麻子"字样的纸袋里,上边印着如在一年之内,发生某种损坏情况,包换包退字样。它说到做到,即使有超过一年损坏而要求退换的也照样办理。民国后,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北京很多地方出现了"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等招牌,企图用以假乱真的办法争取顾客,但都没有能够立足。宣武门菜市口这家挂着"三代王麻子"招牌的老字号始终在商品质量上领先。50年代初期,东便门至天坛一带仍有 20余家手工业刀剪作坊继续为王麻子刀剪铺加工,进货仍按过去的标准进行验收。195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成立王麻子刀剪厂,后又在北郊沙河建起了新厂房,充实了设备,进一步改进工艺,使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因此,更加受到用户的欢迎,并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国。1979年,王麻子刀剪厂的产品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 1980年荣获国家银质奖;1984年,经全国评比,王麻子"黑老虎"剪刀名列全国第一。
根据相关审计资料,截至2002年5月31日,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资产总额12836689.71元,负债总额为27799845.90元,所有者权益为-14963156.19元,资产负债率为216.6%。
20世纪80年代末的“王麻子”每年上缴利润200万元,但进入90年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王麻子”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销售业绩不断下降,陷入了尴尬境地。其间,相关政府部门和王麻子剪刀厂自身都做了种种努力,1995年,王麻子剪刀厂与北京市文教器材厂等10多个不相干的工厂合作成立王麻子工贸集团公司,重新注册了“王麻子”商标。但此次重组并没有挽救这个老企业,当年即亏损100多万元,此后更是连年亏损。1999在北京市政府的安排下,王麻子工贸集团中的王麻子剪刀厂等划归为北京昌平区区属单位,并取名为北京栋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
一般来说,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厨刀系,1)中式厨刀;2)西洋厨刀;3)日式厨刀。材质一般使用不锈钢,目前也有一些陶瓷刀,但是陶瓷刀怕摔,因此主流产品仍然是不锈钢。
中式厨刀:
一般分为批刀、斩刀及前批后斩刀三种。批刀用于料理无骨肉与蔬果;斩刀专门对付带骨或特硬之物。家用刀一般以圆头的前批后斩刀为宜。此种刀的优点是头圆体轻,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前批后斩一般的刀法都能够应付。
西式厨刀:
式样繁多,分类特别细。常用刀具有:
主厨刀/厨师刀, Chef's Knife, Kochmesser: 是一种综合用途的刀,刀身较宽,刀刃的部份为弧形,能够用于切肉、鱼和蔬菜。中式菜刀是靠刀子的重量,从上到下的切。西式刀比较轻,切法是,刀尖几乎不离开案板,只是抬起刀子的后半部分,像是铡刀的用法;或者是划拉。
三德刀, Santoku Knife, Santokumesser: 意为切割肉食、蔬菜、瓜果的全能刀。是Kochmesser针对东方人的改良版,尺寸上比一般kochmesser要小,刀尖部分比较圆,既可切割肉食,也可切割蔬菜瓜果的厨刀。不过实际使用效果来说这个刀切瓜果蔬菜的效果比较好,切肉类一般。
切肉刀/多用刀 Fleischmesser/ Utility Knife: 有长而尖锐的刀身,用于削、切、跺和雕。
砍刀Hackmesser: 类似于中国菜刀,但刀身更厚重,用于切骨头,冻肉。
其它刀型:
剔骨刀Ausbeinmesser/Bonning Knife 刀身非常窄,用于分离骨头和肉,西方人很少吃带骨头的肉,除了蹄膀外。
面包刀Brotmesser/Bread Knife 刀身长,刀锋是锯齿状的,用于切面包或其他外硬内软的食物,不能用来切肉或鱼,没法切出平整的片。
牛排刀Steakmesser/ Steak Knife 刀身窄,刀背直,刀刃呈弧形,能流畅地划开肉。
蔬菜刀Gemüsemesser/Vegetable Knife 小而轻,直刀锋,用来削皮、切、剁蔬菜。
小切刀Spickmesser/Parer 小刀,有尖锐的刀尖,可用来切蔬菜和清洁蔬菜
削皮刀Tourniermesser/Peeler 小刀,刀刃内弯,方便地为圆形的蔬菜水果去皮。
西红柿刀Tomatenmesser/Tomato Knife 刀刃呈波浪装,能流畅地切开西红柿的皮,切出西红柿薄片,而不使汁液因挤压而过多流失;刀尖分叉,能将西红柿片挑起。
刀具要锋利,削铁如泥,吹毛断发,切金断玉,好像已经不是厨刀了。这要求刀锋要够硬(一般刀具硬度在HRC 50-60左右),够薄,但又能承受力量而不断裂,否则就会崩口、卷口。为了达到经久耐用的目的,一般制造工艺方法是:1)采用整体高性能合金材料,如高速钢等;2)采用复合钢;3)刃口镶焊硬质合金材料,如硬质合金、陶瓷、高速钢等。
日式厨刀:
薄刃刀,主要用来处理蔬菜,因为刀刃薄,可以切得较细、薄。
薄刃包丁又分为:
(1)菜切(薄刃)刀:主要用来切菜并能切出很细很薄的片。
(2)镰型薄刃刀:也是薄刃包丁的一种只是刀头做成镰刀的式样,与薄刃包丁的功能完全一样。
生鱼片刀(刺身刀),这个是属于关西的「柳刃」,刀尖是尖的。关东的生鱼片刀「蛸引き」包丁的刀尖则是角型的。
出刃刀,用来切鱼、鸡肉的骨头等等较粗的食材
世界上主要有三大厨刀系:中式厨刀、西洋厨刀和日式厨刀。它们的分类与区别如下:
中式厨刀:一般分为批刀、斩刀及前批后斩刀三种。
批刀:用于料理无骨肉与蔬果。
斩刀:专门对付带骨或特硬之物。
前批后斩刀:家用刀一般以圆头的前批后斩刀为宜。此种刀的优点是头圆体轻,使用方便,适用范围广,前批后斩一般的刀法都能够应付。
西式厨刀:式样繁多,分类特别细。常用刀具有:
主厨刀/厨师刀( Chief*s Knife/ochmesser):一种综合用途的刀,刀身较宽,刀刃的部份为弧形,能够用于切肉、鱼和蔬菜。中式菜刀是靠刀子的重量,从上到下切。西式刀比较轻,切法是刀尖几乎不离开案板,只是抬起刀子的后半部分,像是铡刀的用法或划拉。
三德刀( Santoku Knife, Santokumesser) :切割肉食、蔬菜、瓜果的全能刀,是Kochmesser针对东方人的改良版。尺寸上比一般kochmesser要小,刀尖部分比较圆。
切肉刀/多用刀 (Fleischmesser/ Utility Knife):有长而尖锐的刀身,用于削、切、剁和雕。
砍刀(Hackmesser):类似于中国菜刀,但刀身更厚重,用于切骨头、冻肉。
剔骨刀(Ausbeinmesser/Bonning Knife ):刀身非常窄,便于分离骨头和肉。西方人很少吃带骨头的肉,除了蹄膀外。
面包刀(Brotmesser/Bread Knife):刀身长,刀锋是锯齿状的,用于切面包或其他外硬内软的食物,不能用来切肉或鱼,没法切出平整的片。
牛排刀(Steakmesser/ Steak Knife ):刀身窄,刀背直,刀刃呈弧形,能流畅地划开肉。
蔬菜刀(Gemüsemesser/Vegetable Knife ):小而轻,直刀锋,用来削皮,切、剁蔬菜。
小切刀(Spickmesser/Parer ):小刀,有尖锐的刀尖,可用来切蔬菜和清洁蔬菜。
削皮刀(Tourniermesser/Peeler ):小刀,刀刃内弯,方便为圆形的蔬菜水果去皮。
西红柿刀(Tomatenmesser/Tomato Knife ):刀刃呈波浪状,能流畅地切开西红柿的皮,切出西红柿薄片,而不使汁液因挤压而过多流失;刀尖分叉,能将西红柿片挑起。
拓展:
日式厨刀:做工精美,式样繁多,分类细致,常用刀具有:
薄刃刀:主要用来处理蔬菜,因为刀刃薄,可以切得较细、薄。
生鱼片刀(刺身刀):这个是属于关西的“柳刃”,刀尖是尖的。关东的生鱼片刀(蛸引き),刀尖则是角型的。
出刃刀:用来切鱼、鸡肉的骨头等较粗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