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的钢丝绳怎么安装
按照以下步骤安装:
1、弩线先从滑道穿过去穿到弩线正中间
2、怒片两头都是从第一个轮子穿一圈再把弩线两头穿过滑道下面的两头轮子
3、一定要把弩头螺丝松到最低,但是别松下来这样好穿穿好后直接紧弩头螺丝。
为什么不打电话给生产商呢,这种专用的配件,只有生产商有明确的名称,其他人都是猜测而已。
常用钢丝绳品种有磷化涂层钢丝绳、镀锌钢丝绳、不锈钢丝绳或涂塑钢丝绳,大气环境中使用,专利技术生产的锰系磷化涂层钢丝绳使用寿命最长,重腐蚀环境优选热镀锌—磷化双涂层钢丝绳,弩使用的应该是镀锌超高强度钢丝绳,如1960或2160MPa强度级先镀后拔镀锌钢丝绳,仅供参考
就这样吧,,听懂听不懂,,就这些,,了,,,
跨越铁路的时候,需要在两边搭跨越架,然后用弩把一个细绳射到另一端,跨越铁路上方的电气线路,再用这个细绳把粗绳拉过去,最后把合适的钢丝绳拉过去,再把钢芯铝绞线拉过去,挂线完成。
洛阳铲又名探铲,一种考古学工具,为一半圆柱形的铁铲。一段有柄,可以接长的白蜡杆。使用时垂直向下戳击地面,利用半圆柱形的铲可以将地下的泥土带出,并逐渐挖出一个直径约十几厘米的深井,用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最关键的是成型时打造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这种铲子只有洛阳几家手工艺作坊生产,而且至今只能手工制造。目前,洛阳铲已不再是考古界的专有工具,在建筑、公路、铁路、矿山等领域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地基灌桩和地质勘探等方面,洛阳铲已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洛阳铲的主要用途是可以将地下的土层没有改变的提出样本,从土色上看出老土、活土、土层年代以及结构来判断地下情况,在考古发掘时,很大因素靠的是个人经验,也有传说老洛阳铲可以用嘴尝出土壤情况里判断地下的墓葬分布。由于破坏小,对环境没有什么要求,甚至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勘测效果要好于一些电气化的勘查设备。
机关
机关术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军事乃至一切需要之处,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运用机械力量,巧妙地控制事物,并达到神奇的效果,这是古人对世界的贡献。而这一贡献,源自于他们对自然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机关术才如此深奥玄妙。《中华遗产》2009年第4期特别策划《机关大法》将带大家一起揭开机关大法的神秘面纱。
法自术起,机由心生。在各种机械装置里,机关堪称最要害的部分,它微小而隐秘,却“牵一发而动全身”,控制着整体的运动趋势,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至高体现。今天,当我们用理性的眼光来打量古人生活中充满奇思妙想的机关之术时,已不仅在寻找机关本身,还会发现机关背后古人的心思。《机关奇术:心动,机动》将带您走进古代机关之洋洋大关,一探其妙。
厚葬习俗在中国由来已久,历代王侯将相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盗墓贼侵扰,古人们在墓穴中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防卫机关,试图阻止盗墓者的进入。当掘墓人悄然闯进地宫,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面对的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还是防不胜防的陷阱?《古墓机关:宝藏还是陷阱》将细说古墓机关。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的二十几种简单机械中,大部分用于军事,最典型的体现是城池防御。这种防御精神贯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金城汤池:不战而胜》与大家从“术”的角度,梳理中国历史上的“守城”技术、理念和经验,重新认识这些繁杂的机关、精妙的设计、丰富的战术。
以下文字节选自《古墓机关:宝藏还是陷阱》一文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开始在墓穴中设置一些主动防卫的设施,既起到射杀盗墓者的目的,又能杀一儆百,吓唬有盗墓企图的人。
弩出现于春秋时期,能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弩同弓的发射原理是相同的,但比弓箭射得远,杀伤力强,并克服了拉弓时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
弓弩的实战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徐市带数千童男童女去东海求“不老药”时,因在蓬莱遇到了大鲛鲁鱼,便请嬴政派神箭手与他同往,嬴政“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弓弩的杀伤力强大,自然嬴政在营造自己的陵墓时不会不使用这种装置,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人。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传诣七十余万人,穿三皋,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秦始皇陵内安装的弓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现在尚无确切的定论。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都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据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当大于800米,张力当超过700斤。如此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拉开恐怕是困难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即用脚踩踏机括而发射。如果把装有箭矢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发使之丛射或者连发,就可以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这种“机弩矢”实际上就是“暗弩”。因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异宝,为了防盗,就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上这种触发性的武器,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扳机的绊索,进而遭到猛烈的射击。这一做法,被以后汉唐陵墓所继承,并发展到在棺椁内安装轮机,以射杀盗墓者。所谓轮机,就是在棺椁内壁安装数个像现代滑轮一样的工具,滑轮一边置弓弩毒箭,绳索通过滑轮连接弓弩与棺椁盖板。一旦盗墓贼进入地下宫殿揭椁开棺,绳索将通过轮机引发弓弩数箭齐发,射杀染指棺椁者。
当然,若盗墓者晓得内情,只要小心谨慎,想法“断其机”,便万事皆休,任意盗掘,大发横财了。晚清学者俞樾在其所著的《茶香室四钞》中引用元人吾衍在《闲居录》中所写的一个故事就再现了这一情景:“陈州古墓,俗云高柴墓,为冯马儿所发。初得石刻,曰‘冯马儿破’,遂发之不疑。毒烟飞箭,皆随轮机而出,因断其机,得金铸禽鸟及玉甲片若龙鳞状,其他异物不可数记。”
鉴于弩弓发射有它的局限性,历代的墓主们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系列连环翻板、铁索吊石等反盗墓暗器。
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设置的陷坑,坑下分布长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相同重量的小型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翻转,人必掉入坑内的刀锥之上,锋利的尖刀利刃将穿透盗墓者的胸膛及五脏六腑,活着爬出来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所谓连环翻板,即在墓道中挖掘深约3米以上的陷坑,长短与宽度视墓道具体情形而定,坑下分布约10厘米左右的刀锥利器。坑上层平覆数块木板,木板中间有轴,下缀一小型相同重量的物体,呈天平秤状,板上有掩盖物。若盗墓者踏上木板,板的一端随之下陷,人必掉到坑内的刀锥之上。
与连环翻板功能类似的,是铁索吊石。主要是在墓道顶和墙壁隐蔽处固定若干金属滑轮,利用滑轮将巨石吊起,悬于顶端。墓道地下铺木质跷板,索链由石板而下,通过滑轮以隐蔽的方式连接跷板,中间有挂钩和脱钩相接,遇外力压迫可自动脱落。跷板呈条状,长宽根据墓道具体情况而定。吊起之石可在墓道顶部悬挂三层,各层互不相依,索链通过石上孔洞收缩进出。
一切完毕后,施以伪装,外人不知其诈。若有盗墓者进得门来,踏中跷板条,外力作用迫使绷紧的索链某处挂钩脱落,如同打井的轱辘突然放松,悬空的巨石疾速落下,将躲闪不及的盗墓者拍成肉饼。因跷板呈细窄的长条状,只有被踏后才能导致悬石落地,而相邻的其他跷板则安然无恙,仍静静地伏在原处等待下一伙盗墓者的进入。一旦盗贼的脚步踏上,与之相连的悬石相继落下,再次对胆大妄为者给予致命一击。如此往复,直至三层悬石尽坠于地,杀伤数人为止。
民国年间,山东青州一带农民在垦田时,于云门山发现一大冢,墓道之中就发现了带轴的翻板,板下有坑,坑中密布利刃。当时坑中积水甚多,待把水抽干,发现有两个人骨架一仰一趴倒毙于利刃之中,身边有铁锹、锤子、绳索等工具,显然是盗墓者所携。但此墓还是遭到盗掘,墓室内器物所剩无几。清理人员发现,在连环翻板之下有两架木梯相接,木梯已经腐朽,但仍能看出形状,这无疑是后来的盗墓者想出的破解之法。只要将木梯放入墓道,盗墓者沿梯而入,则如履平地,一切翻板与陷坑、利刃都枉费心机、无济于事了。由此看来,盗墓者与反盗墓者的智慧较量,着实令人惊叹。
关于秦弩的真正威力是怎样的,网络上一直都有争论,一篇名为《秦陵弩和铜镞制造工艺的模拟试验研究》文章(在知网上有这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看)里提到了秦弩的拉力大概为45公斤,大概等于秦汉时期1.5石的拉力(汉代的1石大概等于今天的31公斤),然后就认为这种弩是弱弩?认为1.5石的拉力还是弱弩的也是人才,45公斤可以相当于100磅的拉力了啊,在今天能有多少人玩得转100磅的弓弩?今天用来竞技比赛的复合弓,磅数也就在35~55左右,用来打猎的要更高一点,但是通常也不会超过75磅!所以你们还认为100磅的弩是弱弩么?
有人会说拿弓跟秦弩比不公平,其实这个关系不大,我这里讨论的是拉力和射程,拉力差不多、不考虑精度的情况下,两者的射程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所以,今天的一个成年男子,使用45磅的弓,射击70米以内的人型靶完全不是问题,其实使用30磅的弓,在10米的距离上就能击穿武警的防爆盾了;40磅的层压传统弓,可以在15米的距离上击穿1毫米厚的铁板,箭支透入20多厘米;72磅的竹木层压弓,使用21.2克的碳箭时,箭速可以达到220英尺/秒,即67米/秒,所以,100磅拉力(45公斤)的秦弩,威力已经是很非常大的了,再比如150磅的英格兰长弓,使用95.9克的战箭时,初始速度达到了53米/秒,动能约为134.7焦耳;最大射程大概在228米~249米之间!
因此,如果是100磅这个级别的秦弩的话,其最大射程应该也就在200米左右,当然了,具体射程跟使用的箭的种类也有很大的关系,不过受制于人的目视距离,有效射程可能应该也就100来米,毕竟当时没有瞄准镜,而不管是最大射程还是有效射程,秦弩肯定不能跟今天的热武器相比,今天的步枪基本上有效射程就能达到400米,古代单兵使用的弓弩,最远射程应该也达不到400米吧,就算真有这样的强弓或者强弩,也不是谁都能使用的,古代本身就生产力低下,古人的平均体力应该没有现代人好吧,一个能使用强弓强弩的精锐,肯定是千里挑一的那种!
当然不是真的,如果这是真的,那岂不是人类 历史 开启了大倒车?
再有就是秦弩和ak,都是个很大的概念。
秦弩有单兵弩和巨弩,ak也有很多种枪型,如果真要比较,也至少说出特定的型号再比。
先说ak,ak是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的简称,其中质量各性能最优的样式是1959年被苏军大量装备的akm,其样式与ak-47无太大区别,但是枪的质量更轻,而且也更结实,最大有效射程高达1000m。当然了,1000m想打中人形目标,还是需要运气的。所谓有效射程,指的是子弹在这个距离内尚可有效打击敌人,达到理想杀伤效果,超出这个范围,弹道轨迹就很难估测了。
再说秦弩,所谓秦弩射程800步,折算过来也就是只有500多米,而且这是最大射程,这个最大射程,还是秦巨弩的最大射程,还得算上箭在地上飘出去的距离。而常备的单兵弩,最大射程也就是150米,有效射程不过70米,50米是最佳射程。因为这个时候的弩箭所用的弩臂都是单体弓或者简易复合弓,再加上弩箭拉开的幅度不及弓,并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弩臂的威力。
中国真正弩的辉煌时期是在宋代,先是西夏学会了中亚的复合弩技术,从而改进除了战斗力超强的弩箭,之后又传到宋朝,成为了大名鼎鼎的神臂弩,这时单兵弩的最大有效射程才成为了150米,也是要靠一定的仰角。
而中国的复合床弩之王——三弓床弩,才刚刚能达到1000米的最大有效射程,却已经是大炮级别重量的武器了。
所以说,秦弩射程超过ak,这就是偷换概念下的一个笑话。
秦弩的射程是AK的两倍,听起来都觉得很厉害,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是真是假呢?
先看看为何会有这种说法?
2015年的时候,考古学家在秦始皇兵马俑的一号坑找到了秦朝时期的弩弓,弩弓保存完好,对于研究秦朝时期的武器有着重要的帮助,后原秦俑博物馆的馆长袁仲声称“秦弩的射程可以达到七到八百米,是AK47步枪射程的两倍!”
这一言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袁仲这样说也并不是噱头,当时出土的这个弩弓,无论是弓弦、弓背、弩机等都保存完好,这个秦弩的弓背弯曲长度有145厘米,弓弦的长度在120厘米至130厘米之间,尤其是弓弦的材质非常好。
有人说这个弓弦很有可能是采用动物的筋制作而成,现代学者对这个弩弓进行了一次分析,根据测量数据得出弩弓的射程在七八百米,这个弩弓也是属于擘张弩,因为擘张弩尺寸较小,发射箭矢的力量最小,只需要士兵使用双手就可以拉开,不过射程也是最近的。
能得出这个结论的自然是依靠弩弓的张力大小计算而出,考古学者根据秦汉时期,士兵的弩按照拉力的大小分成好几种,起兵装的是擘张弩,步兵装的是蹶张弩,而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是擘张弩。
按照古代一石的单位计算,相当于是现在的60斤,如果一个士兵要拉开三石弩那是非常少见的,《后汉书》也只记载了有个将军拉开了2.5石的弩,其实大部分士兵只能拉动一石的弩弓。
在根据汉朝时期的一些记载,一石弩的射程只有百步,古代的一步大约在五尺,一尺是23.5厘米,五尺就是117.5米,也就是说,一石弩的最远射程只有这么远,当然还需要有杀伤力,所以一般都在80米内才具有杀伤力。
(秦弩复原图)
显然和馆长袁仲说的七八百米相差甚远,秦汉时期记录的文献来看,能达到七八百米射程的弩弓早已不是单兵弩的范畴,这都是作为攻城拔寨的弩炮,单个士兵是非常难完成的。
接下来再看看AK47的射程;
AK47的有效射程超过300米,最大射程可达400米以上,这是一种突击型步枪,试想倘若近代科研出来的产品,还比不过两千多年前的木质弩弓,岂不是令人笑掉大牙?AK47的有效射程更是秦弩的四五倍,何来秦弩的射程是AK的两倍?
大秦歼星弩?
先放个宝贝,这是欧洲中世纪用绞盘上弦的弩,簧片拉力最高有1200磅,也就是半吨多。很牛逼了吧?射程才多少呢?440米左右,这还是抛射哦
然后AK呢?有效射程400米,当然这只是有效射程,我们还得有个最大射程,不然AK照门上标个1000米干啥?
突击步枪的子弹飞个2000多米一点问题没有,而且下坠时候依旧还保持一定杀伤力。这也是为啥早期的步枪都还有个抛射照门的缘故,虽然这个距离上没法精准命中,但这种抛射玩法本来就是一支部队朝某个区域齐射,玩覆盖的。
古代弓弩射击时也多是抛射覆盖而不是精确点放,所以说火器这种化学能比弩这种靠人力蓄势的机械能强的不止一丁点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夸大而已。
AK47的射程,要看是最大射程还有有效射程。
Ak47的有效射程是400米,也就是在400米内可以达到较好的精度。
然而Ak47的射程高达1000米以上,甚至2000米距离仍然有杀伤力。
如果说有效射程400米的2倍,那么秦弩有效射程就得800米。
要知道,就算是明代的红衣大炮,早期型号有效射程不过500米而已。
红衣大炮重达1吨以上,有效射程无论如何不可能不如秦弩吧。
再说宋朝发明的“床弩”,是由唐代绞车弩发展而来,比之前的弩大概提高了一倍的射程,但也仅仅达到了470米。
所以,秦弩有效射程800米,当然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秦弩大体分为3种,1.依靠手臂的力气上弦的弩,统称臂张弩2.主要依靠腿的推力上弦的驽,也就是"蹶张弩"3.辅助机械开弩,这种数量很少。
抛去第3种不谈,前两种射程都不可能达到800米。
以射程更远的蹶张弩为例,使用脚踩住,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张力也就大概在180斤左右。
自然,这个力量远远超过普通弓箭。但弩箭的初速不过40m/s到70m/s,相比AK47的700m/s还是相差很远的。
一般认为,秦朝蹶张弩的最大射程最多不过300米,有效射程大约150米。
大家不要小瞧这150米,在古代已经非常惊人了。
今天采用先进的 科技 制造的新式复合弓,有效射程不过360米。
即便欧洲最著名的英格兰长弓,有效射程不过200米,超过这个距离也就射不准了。
其实即便最训练有素的英格兰长弓手,也只要求在200米射中人体大小的目标,至于射中哪里就看天意了。
秦弩相比这些长弓,训练较为简单,使用也非常方便,可以大量装备部队。
相反,弓箭手则需要常年的训练,一般至少3到4年才可以出师,也就不可能很多。
古代欧洲各国,都把弓箭手当做重要的战略资源。本来欧洲战争中,俘虏对方的士兵原则上都是不杀的,最终用于互相交换俘虏。
然而,各国一旦俘虏弓箭手,多将他们的手指打残甚至斩掉,也就是削弱别国军事战略储备的意思。
相比英国倾全国之力,不过使用六七千弓箭手。
秦军动辄出动几十万大军,其中的弓弩手能够高达百分之三十。
这才是弩最大的意义。
这话就吹牛皮了吧!两个武器同时发射的话,应该射程是相似的,两倍那是不可能滴!
秦弩和AK加速度应该是一样的,原始速度也能达到一样,俗话说就是一样的力道,力道应该也差不多。因为秦弩的用牛皮筋做的,韧度也相当的强,有一个拉伸出去的弹力,初速度也是相当可观的,不见得比ak的初速度慢。
这样就说明Ak和秦弩的速度是一样的。
那么,用速度乘以时间,距离就应该是相似的。所以ak和秦弩同时发出,射程是一样的。
但
你别以为这样就认为秦弩有多么厉害了。
秦弩,最强悍的是属车弩。大,当然初发力更强劲,但是,安装相当的不方便,发出一只以后,再安装一下,中间的空缺点就相当的长,其实战斗力并不怎么。
车弩只能冲击前面的,当冲锋,然后由后面的再往前冲,他只能当一次性冲锋队,不能当主力。
小弩方便一点,但一次后再发一次都非常的麻烦,准确说就是射一次再安装一下,那是非常的麻烦。
Ak就不一样。虽然我对现代武器懂的并不多,但是AK可以连射的,在眨眼功夫AK可以射出好几发子弹。
用单手弩比就不行,最快的方法就是。前面那一批人蹲下后,后面一批人射,蹲下的人装弩,站起的人射蹲下装弩,站起来的那批人射后又蹲下,反反复复,这样能够加快弩射出去的速度和密度,但是比用手指头扣,那瞬间的速度来说,AK还是占了很大的速度和密度的优度,加上子弹小且流线型,杀伤力弩无法比!
所以用秦弩来对付ak,那就找死。
当然,秦弩在当时已经是现代化的武器了,在和全世界比,那也是一流的武器。这点是不可质疑的!
蓉儿总结一下。
老有人说我小看了古代人的 科技 。不断地说古代人怎么怎么牛B,说句老实话,什么事情都是往前发展的,不过是往后退的,也是自然规律。
古代的 科技 能比得上现在的 科技 ,现在已经可以上天入地,毁灭地球了,古代能比吗!连杀只老虎都成问题。
只不过是某些东西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面达到了某种特定的质量,那也只是个特定的东西。比如勾践剑。当然这对现代科学来说并不是解决不了的,此剑再怎么厉害,总比不过特种钢吧!
秦弩也当时确实是一个高 科技 的产品,但是他没法跟ak比!
有一把ak在手,说难听点话。要是子弹够人够的话可以横扫世界。秦弩要是能,大秦早统一世界了!
而且秦弩那个牛皮筋保养起来相当的麻烦,遇到下雨还用不成,天阴威力也会大减,空气湿会影响弹力。而且得到材料也非常麻烦,所以秦的秦弩也没有多少。这点比不了现代钢材。了,那AK是风吹雨打都不会坏的东西。
所以说,不要动不动的就认为自己的祖先多么多么的了不起,人类是在前进的,是不停地踩在先人的肩膀上往上爬的,不然我们还穿着树皮,拿着石块,看着狼发虚!
当然不是真的,这种比法属于偷换概念了。
弩是古代战争中强有力的武器。2009年,在秦始皇兵马俑考古中发现一把保存完好的弩,弓背长145厘米,弓弦长130厘米。
专家介绍说,战国时秦弩中的强弩 最远能射 七八百米,是AK47步枪400米 有效射程 的两倍,弱弩 有效射程 百米左右。
请看粗字部分, 这里偷换了概念。在说到强弩时用的是:最大射程,而在对比AK47步枪时用的:有效射程。
对于远射武器来说,有效射程跟最远射程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有效射程,指能保证精度和杀伤力的距离,而最大射程,就是子弹飞出的最远距离。
以AK47步枪为例,其有效射程为300米,1500米外仍有杀伤力,弹头最远可飞行3000多米。
如果对比,也应该是秦弩的”七八百米“对AK47的3000米才合适,而不是用”七八百米“去比人家的有效射程300米。
那么,古代的弩能射多远呢?
1、据《史记》苏秦传记载:"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国制造的弩射程为600步,约等于828米(一步等于1.38米)。
不过最大射程有什么意义呢,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飞到最大射程的弩箭,连一匹白绢都射不穿,只能落在地上。
另外,古人也有点吹,可能用虚数来表达效果,类似“飞流直下三千尺”这种豪情吧。如果射程六百步,那至少需要700多斤的张力,这是人力达不到的。
2、据明代《武备要略》记载:冲斗弩制挂口长不过七寸, 力不过百五六十斤 ,弩箭重不过二钱, 五十步发,准而有力,远难命中 。今弩制挂口长九寸或九寸半至一尺者, 力有三百斤或三百五十斤至四百斤者 ,弩箭重三钱至四钱, 百步能命中 。
说明一般弩弓背长7寸左右,拉力150~160斤,50步(70米)之内准而有力,再远就难以命中了。明朝弩弓背长9寸到一尺,拉力300~400斤,100步(140米)也能精确命中。
3、宋朝发明的“三弓床弩”,威力强大,使用绞车上弓弦,需要十几名士兵操作,最大射程1500米,曾在 600米距离上击杀 辽军将领萧挞凛。
所以,秦弩射程是AK47射程的两倍,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如果真是这样,哪谁还用枪呢?
2015年的一次考古活动,从秦始皇陵中出土了一些秦弩,震惊了当时的考古界和军事界。我们都知道秦弩当时是称霸整个战国的第一神器,其杀伤力非常惊人。当时有专家推测其中最强的秦弩,射程可以达到800米以上。而当今比较有名的AK47苏式步枪的有效射程是400米左右,那么这距今已经2200多年的古董级武器,真的可以比现代先进化的步枪威力还大吗?
首先我们应该搞清楚有效射程和飞行射程的区别,AK的有效射程400是在400米以内有强杀伤力,其飞行射程可达1500米以上。所以如果秦弩的飞行射程是800米的话,那么其飞了800米也不会再有什么穿透力,所谓强弩之末就是这个道理。
实际上秦始皇墓出土的秦国秦弩大概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依靠手臂力气拉开的弩,称为张弩。第二种是依靠腿的推力上弦的弩,也就是蹶张弩。第三种是多人用机械辅助开弩。其中如果是第三种弩的话,其射程也不可能会达到AK的水平。
假设一个正常的男子拉弦的力是180斤左右,一般可以有10人同拉一把大弩,那么就有1800斤的拉力。其弩箭大概是20斤左右,那么其出射的速度最多是300米每秒,而AK的出射速度可达700米每秒。可见连最大的弩也和AK差远了,更不用说前两种个人作战武器了。
我们可以看看离秦朝最近的汉朝,那时候汉朝的射程范围大概是在167到278米之间,那么秦朝就算再厉害又能厉害到哪里去呢?秦弩或是战国时期的弓弩,还处于中国古代弓弩发展的出芽时期,其主要的还是靠人力来拉弦。在宋朝时期,宋仁宗专门派人花了五年的时间去修著了一部军事著作《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的配图中,其中的三弓床弩的弓臂,有着非常明显的长稍角弓形状,应该是利用筋角木材料制成的。宋代当时的寒鸦箭能够射200步即300米。考虑空气阻力,其箭支初速度大约为60米每秒。宋代的弓弩尚且只能到300米左右,可见秦弩的射程要到达AK的两倍以上似乎是不可能的。
秦扫六合,一统天下。强大的军事力量让后人震撼。其实其弓弩能够达到多远我们并没有去探讨的必要了。秦弩是当时最先进的武器,他代表了中华 历史 上伟大的秦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代表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所在。我们当代人应当学习古人的智慧,不断的去加强我们的国防力量才是我们应当讨论与努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说文》云“弓之有臂者 ”为弩,在秦代的战争中,秦弩是当时的少数几种远程攻击兵器之一,而且它在远程攻击武器之中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
秦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弓弩,它与弓的形体比较相似,增加了弩臂 ,有利于弩手瞄准 ,起增加命中精度的作用。
另一类是劲弩 ,它是由弩机,机臂、弩弓、弦、箭等构成的复合兵器 ,弩弓多是复合弓。弩的使用 ,使箭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 ,命中率更高 。
秦仅存在了15年,因此秦代的弩基本上是继承战国晚期弩的制造技术而来。在秦兵马俑坑中出土的秦弩比较多,所以现在我们一般以这种弩作为秦朝的普遍用弩。
目前主流思想以《战国策.韩策》、《史记苏秦列传》的资料为据,书中所云之“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豁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600步则为828米。
而我们知道AK的有效射程是400米,那么秦弩的射程真的能达到AK 的两倍吗?还是史料的记载夸大了秦弩的射程呢?
我们知道,射箭是根据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弩的射程与弩弓的张力有关:弩弓的张力越大,其射程越远同样与弩机的承受力有关:有机廓的弩机,所承受的张力就大,没有机廓的弩机,所承受的张力就小。
秦汉时期弩的张力是以“石”计算的,据战国时期史料记载弩的张力有“八石”和“十二石”之说。例如在《六韬.武车士》记当时选拔武车士的标准就是能将八石的弓给拉满。在《荀子.议兵》中也有记载“魏国武士操十二石之弩”。而将战国时期的度量单位和现在换算,一石等于120斤。1斤约合今250克,则其张力当合今480斤和730斤。
如此大张力的秦弩能够射800米似乎不是难事。那么AK岂不是不如秦弩吗? 当然不是,只不过很多人搞混了抛射和直射的区别。
以十九世纪的弓箭来为例,最大抛射距离都是1000米左右,直射距离只有100米左右。即使古人射百步靶(左右脚各跨一步为一步,160米左右),也是带着一点抛物线的射击,不是纯直射。
这点可以看箭后面的尾翼。而现代枪械就完全没有测算抛射数据的必要。而且现代步枪虽然直射比弓箭远,但是抛射则未必比弓箭远,因为子弹是很重很小的东西,有利于弹道直线,但是一旦开始下坠,就会弧度变化很大,不如轻巧的弓箭抛物线更匀称。
而弩箭射出去也是稍稍带有一些抛射的成分。其实这个原理在现代武器中也不罕见,例如很多炮弹都是有尾翼的,就是为了增加抛物线匀称度的。所以,步枪子弹直射比箭矢远,抛射则未必。
还有一点就是这里说的是射程,而AK400米说的是有效射程,AK的子弹2000米都还有杀伤力,所以不管怎么说,秦弩射程超过AK 都是无稽之谈。
纸上的宣仔,为您解答。
这个宣传不过是无良媒体博人眼球罢了。首先给大家看看秦弩射程超AK两倍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拿弩箭的抛物线射程和AK47的有效射程来比,AK有效射程400米,秦弩估计抛物线射程可以达到800米,所以弩箭射程是AK的两倍。但问题是,AK的抛射射程是2000多米。。。。
这么比有个啥意义?在古代,弓的抛射还有点意义,因为弓箭的远距离存速能力比弩箭好得多,所以弓兵可以采用远距离大仰角覆盖射击。大名鼎鼎的英国长弓手就是常常使用大仰角抛射覆盖来实现远距离打击的。
英国长弓兵
但是弩箭不一样。弩的抛物线射程没有任何意义。主要还是因为弩的形态和弓差距太大导致的。首先,弓可以做的比较长,拉距做的比较大;这样拉力曲线比较好,可以发射质量较大且尾翼尺寸较大的箭。一般来说弓箭的初速只有40-50m/s。虽然初速低,但是因为质量大,飞行稳定性好,所以存速能力高,因此不论是有杀伤力的距离还是最大抛物线距离都要高一些。而弩则不然。弩的弓臂没法像弓一样大,因为弩是横着使用的,如果弓臂太长,势必影响到士卒之间的间距,也就是会导致阵型过于稀疏,造成火力密度下降,这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弩只能用较短的弓臂,但是大家都知道,弩的拉力其实比弓还要高,高到要用腰力开弩,或者滑轮系统上弦,这就造成它的拉力曲线是非常陡的,在发射瞬间,引入的震颤和横向干扰比弓箭大得多。再加上弩箭本身就要比弓箭短,而且箭羽也要比弓箭小,飞行稳定性也不好,所以弩箭的远距离存速远远不如弓箭。所以尽管弩箭的初速可以达到70m/s以上,但是实际有效射程反而不如弓箭,只能用于直瞄射击。
弓箭和弩箭的对比,可以看到两种箭长度的巨大差异
所以历朝历代,弓是具有普适性的主要远程武器,而弩一般都是用来对付重甲步兵和重甲骑兵的,使用方法也是近距离直射。只有像汉朝这种对手远程火力过于弱鸡的朝代,才会选择大规模装备弩。而且 历史 上弩兵对阵素质优良的弓兵,基本上是一边倒地被射爆。比如克雷西会战中,英国长弓手对阵法国的热那亚弩兵,尽管射击距离只有150m,但是法国雇佣的热那亚弩手依然没发射准,加上射速远不如长弓,导致热那亚弩兵被直接射爆。
英法克雷西会战弓手和弩手的对决
按照戚继光《纪效新书》的记载, “凡弩手射手,候鸟铳打放将完,贼至六十步之内,起火放,方许继铳后射箭,无令不许擅发。” 这里面鸟铳的施放距离是100步,而弩只有60步。也就是说,弩的有效射程其实很小。所以自古也有这样的说法叫“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就真能抛800m,连鲁缟都不能穿,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