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广德县现在经济怎么样人口有多少
广德是安徽省辖县级市,由宣城市代管。位于长江三角洲西部,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交界处,东和东南连浙江省长兴县、安吉县,南邻宁国市,西接宣州区、郎溪县,北界江苏省溧阳市、宜兴市。介于北纬30°37′—31°12′,东经119°02′—119°40′之间,总面积216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广德市下辖6个镇、3个乡,另设有1个开发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广德市常住人口为49.9132万人。2020年广德市实现生产总值(GDP) 329.6亿元。
应答时间:2021-11-1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你好,在“工业强县”战略指引下,誓节镇充分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发展战略,坚持“工业强镇”、“产业兴镇”发展道路,工业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发展,工业主导地位日渐显现,已初步形成机械制造、信息电子、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四大主导产业。经济开发区西区总体规划15.81平方公里,目前园区建成区已有2平方公里,入园企业30家.
8月12日,广德经济开发区西区(嘉兴)招商推介会在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的浙江省嘉兴市成功召开,来自浙江省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等客商代表70多人兴致勃勃参加了推介会。嘉善骏驰机械有限公司、嘉兴飞马机械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现场与开发区西区集中签约,四个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全部是机械加工、设备制造类项目,并都将在近期开工建设。这是开发区西区首次在长三角地区举办招商会并取得显著的成果。
广德位于安徽省东南部,苏、浙、皖三省八县(市)交界处,北纬30° 37′—31° 12′之间,东经119° 02′—119° 40′之间。
2019年10月8日,被评为2019年综合实力百强县市、2019年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截至2019年底,广德下辖6镇3乡,另有总面积216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广德县人民政府设在周涛镇。
扩展数据
广德县相关详情
据了解,广德作为“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拥有1个4A景区(太极洞景区)、7个3A景区(灵山大峡谷景区、青青庄园景区、宣木瓜文化旅游景区、顾涛迷宫景区、恒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合生态景区、紫金寺景区)。
因此,广德被评为中国十大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和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2017年10月,还被住建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县城。
1、桃州镇:是广德县的城关镇,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该镇2016年度相关经济数据为:财政收入1.85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68万元;规模工业产值21.9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49亿元,
2、四河乡:广德南部生态乡,灵山大峡谷景区就位于该乡境内,产业上以丝绸、石材加工为主。2016年相关经济数据为:工农业总产值23.6亿元;财政收入647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20元;固定资产投资12.96亿元,
3、卢村乡:紧邻广德县城的近郊乡,卢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位于该乡境内,是广德县重点打造的以旅游业为主的旅游重镇。2016年相关经济数据为:完成财政收入171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200元。
4、东亭乡:产业上以旅游、现代农业、新型建材等为主,未来将建成简约徽派的皖浙中心区域特色小镇。2016年数据不详,我们以2017年预期数据来做参考:财政收入达6800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1亿元;实现规工产值17.42亿元,
5、柏垫镇:地处广德县西南部,是著名的板栗之乡、毛竹之乡。2016年相关经济数据为:规模工业产值12.9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财政收入3420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6元,
6、新杭镇:广德县经济重镇之一,也是全国重点镇之一。著名的太极洞风景名胜区就位于该镇,拥有省级新杭开发区这一工业平台。2016年相关经济数据为:完成财政收入5.55亿元;完成规工产值1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实现进出口7500万美元,
7、誓节镇:为广德西部新型商贸重镇,镇内拥有中国航天603基地等独特的旅游资源,拥有县经开区西区这一工业发展平台。2016年相关经济数据为:完成财政收入1.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8亿元,
8、杨滩镇:广德县最年轻的镇,于去年撤乡建镇而来,毗邻宁国市。2016年相关经济数据为:4225.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
9、邱村镇:全国重点镇之一,境内拥有广德经济开发区北区这一工业发展平台,集镇建成区面积近3平方公里。2016年相关经济数据为:实现财政收入1.65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达30亿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1.6万元。根据以上资料显示卢村乡相对来说穷一点。
活动现场,各色民俗表演轮番上演,非遗类节目横冲旱船、歌伴舞、独唱、对口相声,让人目不暇接花海中央,书法作画、古筝茶艺、汉服游园,游客可赏可玩配套游玩区,高空热气球、网红小火车、喊泉、儿童游乐场、十二生肖打卡等各类互动项目吸引游客纷纷体验打卡。
“我在抖音看到这里的花海,太美了,今天特地过来打卡,没想到除了花海,游玩的项目也很丰富。”来自江苏的高珊特地带着孩子前来游玩打卡,“刚刚和孩子体验了网红小火车,现在他正在儿童游乐场玩得正欢!等会还要去乘坐高空热气球,俯瞰花海,一定非常美!”
当日,在杨滩镇九房村,阳光正好,千朵万朵的菊花和向日葵,在暖阳的照耀下,恣意绽放。放眼望去,百亩花海竞相绽放、色彩斑斓,美得令人沉醉。
“今天是我第一次来九房,没想到花海规模这么大!现在很多地方的菊花节展示的是盆栽的菊花,这里展示的是田野种植的花卉,一望无际的向日葵和菊花,太壮观了!”来自宁国的陈义荣从朋友圈看到千亩花海开园的消息,特地带着父母前来游园赏花,“刚品尝一杯菊花茶,十分清新爽口,我和父母还买了不少,准备给朋友也带一些菊花茶。”
在农特产品展销区,久丰菊花、无花果、九月黄、月湾张记千张、金龙山葛粉、金龙笋干等农特产品琳琅满目,游客在赏美景、闻花香、品花茶的同时,纷纷驻足品尝购买,感受当地农特产品的地道风味。
据了解,杨滩镇九房村从2015年开始种植高山贡菊,近年来,随着种植的村民增加,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2019年,村里成立了久丰菊花种植合作社,以合作社的模式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新种植金丝皇菊、向日葵、硫华菊、波斯菊、百日草等品种,花海面积近1000亩。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花卉品种的日益丰富,杨滩镇“千亩花海”的吸引力和人气也在急剧攀升。
“相较于去年,今年花海规模更大了,配套设施和游乐项目也更加完善和丰富。”杨滩镇党委副书记郭洁介绍,“下一步,我们将对现有的花海园区进行提升,引导合作社由一季花卉向多季花卉种植,与芍药风光带、采摘园、祥里水库等相互串联,不断完善配套功能,逐步打造集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
自2019年以来,该镇以千亩花海为平台,持续举办菊文化旅游节,以特色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向外推介销售杨滩农特产品,已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通过节庆品牌打造,以花造景、以花会友、以花创收,不断提升千亩花海知名度、影响力。同时,融合赏花休闲、特色农业和休闲旅游购物,让其集观赏性、表演性、民俗性、参与性于一体,让更多游客参与其中,也让千亩花海走出去、活起来,成为该镇一张独具芬芳的旅游新名片。
近年来,杨滩镇积极探索“旅游+生态+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着力在选准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作响农业品牌、激发产业活力上下功夫,以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打造集红色旅游、农业观光、度假养生、亲子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乡镇。
据了解,目前我国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企业创新及新技术、新品开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开发竹资源的积极性非常高。
在竹资源大省、大县可以看到,竹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 社会 发展的支柱产业,成为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并逐步形成了一个由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到出口贸易优势突出的新兴产业。
中国竹产业发展简史
竹产业因其拥有的巨大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日渐为人们所重视。实际上,我国人民历来喜爱竹子,中国也是世界上研究、培育和利用竹子最早的国家。
研究证明,我国商代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就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有时用木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
我国古代竹子的利用还有许多方面,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制造了利用杠杆提水的竹制工具“桔”以及用竹筒提水灌溉的“高转筒车”。竹子在武器发展史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原始的竹弓射箭到春秋时期的抛石机、宋代的火药箭和竹管火枪等都是古代竹制武器。
此后,“竹产品”一直贯穿我们的国人生活,如其生长初期时的笋可食用,其枝竿可用于制作饰物、器具、乐器、家具,甚至制作房屋、船只。
但真正要说竹产业的形成,还要从近现代开始说起。
建国后,竹木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开始以国营企业主导的林木采伐、木材加工等产业逐步兴起,逐渐成为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
改革开放后,毛竹粗加工、竹材初加工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竹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进入90年代后,随着竹筷、竹板等竹产品机械化生产工艺的普及,部分地区的竹产业也由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据了解,1988 2003年,我国竹材产量增速很快,同比平均增长19.32%。
而且,为了促进竹产业的发展,1996年原国家林业部命名了福建建瓯、顺昌,浙江安吉、临安,江西宜丰、崇义,广东广宁,湖南桃江,安徽广德,贵州赤水等10个县市为“中国竹子之乡”,其时10个县市的竹林总面积超过50万公顷,约占全国竹林总面积的11.3%,总产值约35亿元,占全国竹业总产值的60%。
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竹产业更是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利用领域逐步拓宽,工艺和技术不断改善,产品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品位和质量不断提高。一个从资源培育、加工利用到出口贸易的新兴竹产业体系正在形成。竹子加工利用正向工业化利用、精深加工、全竹利用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我国的竹产品大致可分为传统竹制品、竹材人造板、竹笋加工品、竹浆造纸、竹纤维制品、竹炭和竹醋液、竹叶提取物等7大类,共2000多个品种。与此同时,竹林的生态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竹林生态 旅游 ,接受竹文化的熏陶,也是当今人们生态文化需求的重要内容。
此外,根据《中国竹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到2020年,中国将建设100万公顷竹林基地,竹产业年产值达到3000亿元,就业人数达1000万人。
竹产业会走向何方?
竹产业开发的价值和发展潜力有多大?
近年来,通过政府重视、产学研联动、技术创新,竹材在建材、造纸、轻工、食品、建材、家居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形成了重组竹、竹集成材、竹编工艺品、竹纤维制品、竹炭制品等 100 多个系列上万个品种,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产值不断增加。
据了解,2019年,中国林业产业实现总产值7.56万亿元,进出口贸易额达1600亿美元。其中竹业产值接近3000亿元。中国竹产业协会提出,2030年,竹业产值翻两番,达到1万亿元。2050年,竹业达到与林产工业并驾齐驱的水平。
目前,中国竹产业已突破传统的林草范畴,跨界涵盖文化 旅游 、建筑、建材、化工、食品、造纸、纺织和轻工工艺品等行业。四川、福建和浙江成为全国竹业产值最高的省份,四川省首次居于全国领先地位。中国竹产业的重心向西部转移。
同时,随着竹业 科技 研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和深入,我国在丰产竹林培育和经营技术、竹胶板、竹建材、竹家具、竹食品、竹饮料、竹炭、竹纤维等竹产品研发技术,竹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我国有国家和省部级竹类研究成果100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竹产品和专利技术450多项。 科技 成果的推广应用对我国竹林培育、加工及竹产品深度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下,以竹子资源利用发展的竹产业成为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而中国竹产业也从单一的初级竹产业加工做成了一个年产值千亿的大产业。例如,仅一个安吉竹产业就实现了总产值超过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以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将近22%的竹产值,实现了从卖原竹到卖竹产品、从单纯加工到链式经营的跨越,形成竹质结构材、竹装饰材料、竹日用品等5000多个品种的产品体系。
未来,随着中国竹产业完成以“竹资源保护和有效利用并重;打造竹标准材与中间竹产品商储产业链;打造原生态竹林食品产业链;打造竹代塑产业链;打造竹纸系列产品产业链;打造竹建材产业链;通过一二三产业链联动,打造美丽竹居产业链”等任务为主的新征程,中国竹产业也必会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