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链条 > 正文

疫情常态化防控如何做到精准管控

彩色的奇迹
生动的墨镜
2023-03-04 02:32:29

疫情常态化防控如何做到精准管控?

最佳答案
现代的小伙
潇洒的白云
2025-10-06 23:18:23

可操作性的常态化防控工作措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预防为主,做好个人防护的常态化。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一米线、公筷制、少聚餐,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行为方式不仅能够防控新冠肺炎,也能够防控其他传染病,是很好的措施。希望这些良好的习惯能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二是专群结合,以专为主,做好专业机构防控工作的常态化。要将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的基本方略贯穿到专业机构的日常工作,成为我们专业人员的自觉行动,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及时发现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怎样才能够及时发现传染源?这里对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这些专业机构的核酸检测能力提出要求,这是至关重要的,病毒看不见、摸不着,必须要有检测能力。到目前为止还有1300多个县没有发生过疫情,一定要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束手无策。科学的划定防控区域的最小单元,果断采取精准围堵,实现对散发病例或者聚集性疫情发现一起扑灭一起。

三是突出重点,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工作的常态化。在落实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全面开放商场、超市、宾馆、餐馆等生活场所,分类有序地开放其他公共娱乐场所。医疗机构、学校、养老机构、监管场所等重点机构要根据机构特点认真进行排查,补齐短板,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对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加强个人防护指导,降低受疫情影响的风险。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常态化防控工作的科技含量。一方面要推进疫苗、药物的科技攻关,推进快速检测试剂和设备的研发,强化医疗机构、疾控机构、海关检疫机构和第三方社会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快推进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和其他人群愿检尽检;另一方面要发挥大数据的作用,落实健康码互通互认,推进人员有序流动。

五是落实四方责任,使防控工作全面常态化。全面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属地责任、系统部门的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家庭个人的自我防护责任,形成防控合力,促进防控工作的全面常态化。

最新回答
纯真的铅笔
标致的天空
2025-10-06 23:18:23

精准防控措施具体如下:

(一)对密切接触者,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管理措施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二)及时准确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判定密接的密接。

(三)将高风险区外溢人员“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在居家隔离第1、3、5、7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四)将风险区由“高、中、低”三类调整为“高、低”两类,最大限度减少管控人员。原则上将感染者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定为高风险区。

高风险区一般以单元、楼栋为单位划定,不得随意扩大;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高风险区连续5天未发现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符合解封条件的高风险区要及时解封。

(五)对结束闭环作业的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或7天居家隔离”调整为“5天居家健康监测”,期间赋码管理,第1、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非必要不外出,确需外出的不前往人员密集公共场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六)没有发生疫情的地区严格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确定的范围对风险岗位、重点人员开展核酸检测,不得扩大核酸检测范围。

一般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在感染来源和传播链条不清、社区传播时间较长等疫情底数不清时开展。制定规范核酸检测的具体实施办法,重申和细化有关要求,纠正“一天两检”、“一天三检”等不科学做法。

(七)取消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并将登机前48小时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八)对于入境重要商务人员、体育团组等,“点对点”转运至免隔离闭环管理区(“闭环泡泡”),开展商务、训练、比赛等活动,期间赋码管理,不可离开管理区。

中方人员进入管理区前需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加强免疫接种,完成工作后根据风险大小采取相应的隔离管理或健康监测措施。

(九)明确入境人员阳性判定标准为核酸检测Ct值<35,对解除集中隔离时核酸检测Ct值35—40的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如为既往感染,居家隔离期间“三天两检”、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十)对入境人员,将“7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期间赋码管理、不得外出。

入境人员在第一入境点完成隔离后,目的地不得重复隔离。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的第1、2、3、5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3天各开展1次核酸检测。

(十一)加强医疗资源建设。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不同临床严重程度感染者入院标准、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疫情和医务人员感染处置方案,做好医务人员全员培训。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增加救治资源。

(十二)有序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制定加快推进疫苗接种的方案,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加快开展具有广谱保护作用的单价或多价疫苗研发,依法依规推进审批。

(十三)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做好供应储备,满足患者用药需求,尤其是重症高风险和老年患者治疗需求。重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做好有效中医药方药的储备。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的储备。

(十四)强化重点机构、重点人群保护。摸清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底数,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优化对养老院、精神专科医院、福利院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管理。

(十五)落实“四早”要求,减少疫情规模和处置时间。各地要进一步健全疫情多渠道监测预警和多点触发机制,面向跨省流动人员开展“落地检”。

发现感染者依法及时报告,第一时间做好流调和风险人员管控,严格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决不能等待观望、各行其是。

(十六)加大“一刀切”、层层加码问题整治力度。地方党委和政府要落实属地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防控政策。

严禁随意封校停课、停工停产、未经批准阻断交通、随意采取“静默”管理、随意封控、长时间不解封、随意停诊等各类层层加码行为,加大通报、公开曝光力度,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

发挥各级整治层层加码问题工作专班作用,高效做好举报线索收集转办,督促地方及时整改到位。卫生健康委、疾控局、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各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行业系统的督促指导,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切实起到震慑作用。

(十七)加强封控隔离人员服务保障。各地要建立生活物资保障工作专班,及时制定完善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封闭小区配送、区域联保联供等预案,做好重要民生商品储备。

全面摸排社区常住人口基础信息,掌握空巢独居老年人、困境儿童、孕产妇、基础病患者等重点人员情况,建立重点人员清单、疫情期间需求清单。

优化封闭区域终端配送,明确生活物资供应专门力量,在小区内划出固定接收点,打通配送“最后一米”。

指导社区与医疗机构、药房等建立直通热线,小区配备专车,做好服务衔接,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诊,保障居民治疗、用药等需求。

做好封控隔离人员心理疏导,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

(十八)优化校园疫情防控措施。完善校地协同机制,联防联控加强校园疫情应急处置保障,优先安排校园转运隔离、核酸检测、流调溯源、环境消毒、生活物资保障等工作,提升学校疫情应急处置能力,支持学校以快制快处置疫情。

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教育部门防控措施,坚决落实科学精准防控要求,不得加码管控。

教育部和各省级、地市级教育部门牵头成立工作专班,逐一排查校园随意封控、封控时间过长、长时间不开展线下教学、生活保障跟不上、师生员工家属管控要求不一致等突出问题并督促整改,整治防控不力和过度防疫问题。

各级教育部门设立投诉平台和热线电话,及时受理、转办和回应,建立“接诉即办”机制,健全问题快速反应和解决反馈机制,及时推动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

(十九)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防控措施。各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成立专班,摸清辖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底数,“一企一策”“一园一策”制定疫情防控处置预案。

落实企业和工业园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建立从企业、园区管理层到车间班组、一线职工的疫情防控全员责任体系,细化全环节、全流程疫情防控台账。严格返岗人员涉疫风险核查,确认健康后方可返岗。

加强对关键岗位、关键工序员工的生活、防疫和轮岗备岗保障,完善第三方外包人员管理办法,严格社会面人员出入管理。

发生疫情期间,要全力保障物流通畅,不得擅自要求事关产业链全局和涉及民生保供的重点企业停工停产,落实好“白名单”制度。

(二十)分类有序做好滞留人员疏解。发生疫情的地方要及时精准划定风险区域,对不在高风险区的外地人员,评估风险后允许其离开,避免发生滞留,返程途中做好防护。

发生较多人员滞留的地方,要专门制定疏解方案,出发地与目的地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在有效防止疫情外溢的前提下稳妥安排,交通运输、民航、国铁等单位要积极给予交通运力保障。

目的地要增强大局意识,不得拒绝接受滞留人员返回,并按照要求落实好返回人员防控措施,既要避免疫情外溢,也不得加码管控。

粗暴的月饼
结实的野狼
2025-10-06 23:18:23

因为上海能坚持人、物同防,突出做到三个抓,所以能做到精准防控。

第一、抓措施的执行。严密闭环管理链条,加强隐患排查整治,重点人群定期核酸检测,有的单位可能一个月检测一次,根据这次情况要提前、加大密度。

第二、要抓应急准备,要做到“四早五最”。

第三、抓个人防护。坚持“三件套”: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五还要”: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疫情防控原则包括四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落实四早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的原则,突出重点环节原则,强化支撑保障和组织领导原则。

疫情防控四方责任内容是在疫情期间,全面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的四方责任,建立全社会共同防控体系。各地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属地防控工作负总责,对辖区内的疫情防控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确保防控工作不留死角。

疫情防控四问四登记内容是从哪里来,是否去过疫情高发地区,是否与已确诊和疑似等人员有接触史,本人及家人是否有身体异常四问,外地返乡登记,高发地区返乡登记,与已确诊和疑似人员及高发地区人员有接触史登记,身体异常登记四登记。

甜美的御姐
曾经的书本
2025-10-06 23:18:23

因为上海能坚持人、物同防,突出做到三个抓,所以能做到精准防控。

一是抓措施的执行。严密闭环管理链条,加强隐患排查整治,重点人群定期核酸检测,有的单位可能一个月检测一次,根据这次情况要提前、加大密度。

第二,要抓应急准备,要做到“四早五最”。

第三,抓个人防护。坚持“三件套”——佩戴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

“四早五最”内容

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力争在最低层级(如这一次发生零星散发层级,就开始行动)、最早时间(疫情处在萌芽状态就行动)、相对最小的成本。

解决最大的关键问题(阻断传染源、防止大规模社区扩散)、综合效益最佳(保护人们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同时对经济社会生活影响降到最低)。

矮小的面包
受伤的万宝路
2025-10-06 23:18:23
一、落实第一时间主动报备

近7天内有省外涉疫地市旅居史的入(返)河人员,要做好行程安排,需提前2天向抵河目的地所在乡镇、村(社区)、单位或酒店进行报备,抵河后主动提供行程轨迹,要在第一落点进行核酸检测、点对点接返、精准赋码、分类管控全链条精准管控,配合属地完成各项防疫措施,特别是有西藏、新疆、海南滞留入(返)河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政策完成各项管控措施。

8月17日以来,有运城市盐湖区、夏县、新绛县、晋中市太谷区、平遥县、太原市小店区、阳曲服务区、晋城市城区、泽州县、阳泉市盂县旅居史的入(返)河人员,要主动向所在乡镇、村(社区)、单位或酒店报备,并积极配合落实分类管控措施。

二、严格控制所有聚集性活动

从即日起,严格控制举办各类会议会展、培训、文化活动、体育赛事、节会、庆典、集市、民俗活动、文艺演出、广场舞、夜市、影院等聚集性活动,确需举办要向属地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进行审核备案。

婚丧嫁娶等聚集性活动,要本着“丧事简办、婚事缓办、宴会不办”的原则,确需举办的在举办前向属地乡镇报备,确有必要参加的人员必须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严格落实大型聚集性活动疫情防控“谁组织、谁负责,谁承办、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未经批准举办聚集性活动的单位及个人,一经发现,立即停止举办活动,并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严格公共场所防控措施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重点单位,景区景点、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餐饮住宿、医疗机构等公共场所,汽车站等交通场站,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棋牌室、麻将馆、网吧、KTV、剧院、电影院等文化娱乐场所,按摩店、足疗店、美容院、茶庄、酒吧、健身房、体育馆、游泳馆、澡堂等密闭场所,要落实行业监管和经营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测温、扫验码、查验五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戴口罩、通风、消毒等疫情防控措施。

四、非必要不外出

公众要坚持非必要不出县,尤其是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和有病例的地区。确需出行的,请密切关注近期国内疫情形势,提前了解目的地防疫政策,做好行程规划,并全程做好个人防护。

全县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要带头执行好疫情防控政策,外出时提前向所在单位报备,返河后第一时间落实好管控措施。

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

公众要时刻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少聚集。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有出现发热、咳嗽、乏力、嗅觉味觉减退等不适症状,请佩戴医用口罩前往就近发热门诊就诊,并如实告知旅居史和接触史,就医途中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同时,要尽快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积极接种加强疫苗,降低自身感染和发病风险,共同构筑人群免疫屏障。广大居民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常规核酸检测。

疫情防控,人人有责。请广大群众严格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对不按规定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不如实报告个人行程、引起传染病传播或传播风险,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依法严肃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