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未来的发展前途及方向?
未来是人工智能时代,是数据时代:1、云计算的分工将会变得更加细化随着云计算产业生态链不断完善,行业分工逐渐细化。在未来 年,云计算的分工更加细化,行业云将成为云计算领域的发展热点。2、Iaas将迎来更大的降价风潮万物互联对云计算带来更大的需求,在行业竞争和规模效应的驱动下,在2017年,我们将见证iaas迎来新 轮的降价风潮。3、私有云与超融合型基础设施将实现统在2017年,私有云将越来越多地立足于超融合型平台之上,即将计算、网络与存储资源进行预先整合的新型平台,帮助企业更快地运行云实施。4、容器技术将成为云计算的标配随着容器技术的成熟和更高的接受度,我们预计容器技术将在2017年成为云计算的标配。5、公有云将更深入关键业务应用随着公有云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成本优势,在2017年,我们预计更多的企业将更愿意把关键业务应用放在公有服务中,尤其更加吸引以成本驱动的企业投身入公有云的怀抱中。学习云计算,你可以胜任Linux运维工程师、数据库管理员、Linux高级运维工程师、Linux集群、网站架构师、Python运维开发师、云计算运维工程师、云计算架构师、云安全工程师、开发运维工程师、高级系统工程师、信息技术架构师、企业架构师等职位。
当前云计算是互联网科技领域的热点创新方向,在工业互联网的推动下,大量的传统企业也开始纷纷上云,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云计算的发展,随着云计算在技术体系上的成熟,基于云计算的技术生态也会越发成熟,行业应用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云计算的特点
1、超大规模。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都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需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这样能有效地简化应用的使用。
2、高可靠性。云计算中心在钦硬件层面采用了诸如数据多副本容错、心跳检测和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捎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还在设施层面上的能源、制冷和网络连接等方面采用了冗余设计,以迸一步确保服务的可靠性。
3、通用性。云计算中心很少为特定的应用存在,但它有效支恃业界大多数的主流应用,并且一个"云"可以支撑多个不同类型的应用同时运行,并保证这些服务的运行质量。
4、高奇扩展性。用户所使用的"云"资源可以根据其应用的需要进行调整相动态伸缩,并且再加上前面所提到的云计算中心本身的超大规模,"云"能够有效地满足应用和用户大规模增长的需要。
5、按需服务。"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用户可以按需购买,就像自来水、电和煤气等公用事业那样根据用户的使用量计费,无需任何软硬件和设施等方面的前期投入。
6、廉价。云计算中心本身规模巨大会带来经济性和提升资源利用率,并且"云。大都采用廉价和通用的x86节点来构建,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计算所带来的低成本优势,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才能完成的任务。
7、自动化。在云中,不论是应用、服务和资源的部署,还是软硬件的管理,主要通过自动化的方式执行和管理,也极大地降低了整个云计算中心的人力成本。
8、节能环保。云计算技术能将许许多多分散在低利用率服务器上的工作负载整合到云中,来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云由专业管理团队运维,所以其PUE(powerUsageEffectiveness,电源使用效率)值比普通企业的数据中心出色很多,比如Google数据中心的PUE值在1.2左右,即每l元钱的电力花在计算资源上,只需再花2角钱的电力在制冷等设备上,而常见的PUE在2和3之间。并且还能将云建设在水电厂等洁净资源旁边,这样既能进一步节省能源方面的开支,又能保护环境。
9、完善的运维机制。在“云”的另一端,有全世界最专业的团队来帮用户管理信息,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数据中心来帮用户保存数据。同时,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可以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这样,用户无需花费重金就可以享受到最专业的服务。这些特点使得云计算能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体验,同时还能降低使用成本,正因为如此,云计算才能脱颖而出并且被业界推崇。
互联网行业目前还是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学习IT技能之后足够优秀是有机会进入腾讯、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大厂高薪就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好,普通人也可以学习。
想要系统学习,你可以考察对比一下开设有相关专业的热门学校,好的学校拥有根据当下企业需求自主研发课程的能力,建议实地考察对比一下。
祝你学有所成,望采纳
北大青鸟学生课堂实录
物联网就业前景很好,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物联网专业是教育部允许高校增设新专业后,高校申请最多的学校,这也说明了国家对物联网经济的重视和人才培养的迫切性。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比互联网产业大20倍以上,而物联网技术领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将在百万人的量级。
物联网的基本特征从通信对象和过程来看,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是物联网的核心。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整体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
整体感知—可以利用射频识别、二维码、智能传感器等感知设备感知获取物体的各类信息。
可靠传输—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
智能处理—使用各种智能技术,对感知和传送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监测与控制的智能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云计算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发展。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的安全、云计算产业链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性以及云计算服务资源的整合等几大问题正在不断优化之中,企业、云服务商仍然需要大量云计算人才来进行云计算体系创建、完善云计算平台安全措施等工作。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阿里巴巴-SW(09988)腾讯控股(00700)百度集团-SW(09888)紫光股份(000938)用友网络(600588)中国电信(601728)中国移动(600941)中兴通讯(000063)浪潮信息(000977)中科曙光(603019)神州数码(000034)证通电子(002197)东方国信(300166)光环新网(300383)卓易信息(688258)华胜天成(600410)首都在线(300846)品高股份(688227)天融信(002212)深信服(300454)等。
本文核心数据:云计算代表性企业投融资规模等
云计算行业全景图:云计算产业链企业竞争激烈
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目前云计算产业链结构完备,上游为核心硬件(芯片、内存等)、IT基础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中游为IaaS、PaaS、SaaS运营,下游为各类使用云的企业或组织。
云计算产业链的核心是云服务厂商,海内外主要的厂商有亚马逊、微软、谷歌、Facebook、苹果、阿里、腾讯等互联网转型企业,提供弹性计算、网络、存储、应用等服务。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厂商为之提供基础的机房、设备、水电等资源。基础设备提供商将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出售给IDC厂商或直接出售给云服务商,其中服务器是基础网络的核心构成,大约占到硬件成本的60%-70%。CPU、BMC、GPU、内存接口芯片、交换机芯片等是基础设备的重要构成。光模块是实现数据通信的重要光学器件,广泛用于数据中心,光芯片是其中的核心硬件。云计算产业最终服务于互联网、政府、金融等广大传统行业与个人用户。
云计算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北京企业数量最多
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云计算企业集中在北京市。由于云计算是各地重点发展的产业,因此全国范围来看企业数量大部分上千家。除北京以外,广东省企业数量超3.5万家,其次是浙江省19457家,从注册企业区域集中度看,东部沿海省份企业注册数量集中度较高。
云计算产业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
云计算产业代表性企业的投资动向主要包括收购公司拓展业务、新设立子公司、进行云计算业务的项目拓展等方式。云计算产业代表性企业投资动向如下: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海量数据催生新型的存储模式——云存储
近年来,大数据发展浪潮席卷全球,企业对信息存储提出了新的需求,云存储由此而诞生。云存储是基于云计算相关技术延伸和发展而来的全新的产品形态。
云存储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虚拟化技术、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数据备份技术、内容分发网络技术和存储加密技术。云存储利用这些核心技术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从而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节约存储空间。
云存储往企业级方向发展,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云存储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07年,云计算、云存储的概念在国内开始出现。2011年,云计算、云存储的概念落地2012年,国家将云计算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大互联网企业纷纷推出自己的云存储应用,类Dropbox和类Evernote的应用层出不穷。该阶段云存储的发展以个人云存储发展为主。
2016年,监管政策收紧导致大批网盘企业关停,致使个人云存储用户规模急剧下降。企业云存储迎来高速发展期,国家积极鼓励企业上云。同时伴随着海量数据的增长,市场对信息存储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大企业也纷纷推出了存储容灾、专属企业存储等服务。
据统计,目前企业云存储占据了98.63%的云存储市场规模,个人云存储市场规模占比仅在1.37%左右。
从整体市场规模看,2015年我国云存储市场规模约为115亿元,2019年我国云存储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26亿元。2020年,海量数据的持续增长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企业对云存储的需求,2020年我国云存储市场规模预计接近400亿元。
万物互联将催生更大云存储市场
未来,我国5G的发展与云计算交织并进,5G时代网络速度的提升带来万物互联,而其背后大量的数据需要有云计算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支撑,我国云存储市场发展空间大,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速增长,2026年有望突破18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