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钢丝绳 > 正文

为什么怪石被称为大象石

阔达的雪碧
大方的星月
2023-03-03 21:15:30

为什么怪石被称为大象石

最佳答案
优秀的外套
高贵的便当
2025-10-09 04:59:13

小朋友,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前不久,搞地质的叔叔阿姨们,在山西省武县汾河的发源地,发现了一块很大很大的怪石,因为这块怪石的形状像一只大象,所以发现它的叔叔阿姨们把它叫做大象石。非常有趣的是,大象石的脑袋上顶着三块巨石,三块巨石摞在一起,成为一个三角形,其中,最顶上的那块巨石,看起来很不稳固,像要掉下来似的。修路工人怕大石头掉下来伤了人,曾经把这块大石用钢丝绳捆上,用汽车拉它,费了半天的时间,结果也没有把它拉下来。据搞地质的叔叔阿姨们调查,大象石距离现在已经有五千多年了,当地人传说它是古代人们治理汾河的指挥台。怪石的周围,还有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城,怪石下面,有明朝在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紫塞长城”四个大字还能清清楚楚地看到。

最新回答
秀丽的小刺猬
俊秀的店员
2025-10-09 04:59:13

在我国福建省南端的东山岛上有一块奇石,它高4.37米,宽4.57米,长4.69米,重约200吨。自古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

说它奇,除了块头大之外,更主要的还是一个“悬”字。它除了下部几十厘米见方的圆弧部分同下面的一块比较平坦的石磐接触外,几乎整个岩体都临空而居,就仿佛一个身怀绝技的杂技演员。巨石身处东南沿海,饱受台风袭击,但除晃晃身子外,从未见其坠落,是个长寿的“不倒翁”,因此人们又称之为风动石。如果你到此游览,身体仰卧,翘足蹬踹巨石,石身来回晃动,有危危欲坠之感,很是惊险刺激。

1918年2月3日,东山岛发生7.5级大地震,天摇地动,无数房屋倒塌,可这块奇石只晃了几晃,安然无恙。

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用钢丝绳将风动石捆住,与日舰“太和丸”连在一起。当“太和丸”开足马力企图拉动它时,随着“嘣、嘣”几声巨响,钢丝绳断成几截,风动石仍在原地未动。

也许有人要问,风动石是怎样形成的呢?地质学家经过考察发现,风动石和它下面的大石都属于花岗岩,根据岩石节理发育的特点判断,二者原本是一个整体,由于长期的风化和海蚀,才使它们分了家。类似的风动石在福建沿海地区并不少见,如泉州风动石、平潭风动石等。福建沿海的风动石都是由花岗岩形成的。花岗岩虽然很硬,但在长期风吹、日晒、水冲等作用下,会层层脱皮,地质学家把这种自然现象称为球形风化。

那么,风动石为什么摇而不倒呢?科学家们分析,它之所以能够摇而不倒,与其形状有着很大关系。它上面小,下面大,重心很低,即使遇风摇动不定,通过重心的垂线,也始终在它与下面石磐的接触面内,故狂风呼啸,它仍安然不倒。其摇而不倒的原因同“不倒翁”很相似。

平淡的棒棒糖
典雅的曲奇
2025-10-09 04:59:13
风洞石

在中国福建省由端的东山岛上有块大石,有一间房那么大,重约200吨,像只大玉免蹲在一块比它更大的大石之上。人们叫它“天下第一奇石”、是东山岛八人胜景之一。既然叫天下第一奇石,当然有它特别出奇的地方。

每当狂风吹来,这块石头就会不停地晃来晃去,摆动不止。但是,不管狂风如何发作,大可不必担心,它绝不会滚下来,风停之后它必然恢复常态,原地不动。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遇到7.5级的大地震,天摇地动,无数房屋倒塌,它却依然守在那里,安然无关。据说,日军侵华时,用钢丝绳将它捆住,与军舰连在一起,企图把它拖走。你猜怎么着?当军舰开足马力起动时,突然嘣、嘣几声,钢丝线被分成几段,大心头却仍然站在原地。

天下第一奇石又叫风动石,底部呈圆弧形,它下边的大石却比较平坦,它们的接触面积只有几平方寸大小,是很不稳定的,好像放在桌面上的鸡蛋。由于风动石上小下大。它是不会倒下的。

美满的电脑
想人陪的溪流
2025-10-09 04:59:13
文 | 黎志

      到木洞得坐船,坐“东方红101”那样的大船。

      木洞,是深藏于我记忆深处的一个地方。小时候,我伯妈在那里。其实伯妈并不是在木洞街上,而是在木洞镇下面的一个村小当老师,离木洞镇上还很远。伯伯也是小学老师,但不是在这里,而是在大足邮亭教书。要到伯妈那里去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当伯伯放假路过重庆来探望我婆婆的时候,才有可能。

      有一年暑假,伯伯决定带我一起去木洞。第二天一大早,婆婆把我叫醒,简单洗漱完,带上几件换洗衣服就和伯伯出门了。到了朝天门码头天才蒙蒙亮,我们简单吃了一点东西便沿着江边的石板路,随着黑压压的一路人群向停泊在江边的客轮走去。船很大,船的最上一层写着“东方红101”这几个红色的大字。我们随船沿江而下,经唐家沱、广阳坝、渔嘴、港机厂一路停靠,接近中午时分,船终于停靠在了木洞码头。

      木洞是长江下游水路进出重庆的重要驿站。唐代大诗人王维路过木洞时曾写下“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的诗句,感叹其水上舟集成市的盛况。明清以来,木洞因“五方杂处,百货交通,贾舶行舟”,成为繁盛的川渝名镇之一。据考,水上舟聚成市,陆上为驿道枢纽的木洞,设驿始于明末,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

      上岸以后,我们沿着岸边一长串石梯来到木洞镇街上,再沿着青石板路一路缓缓拾级而上,穿过“五里长街”的木洞老街后眼前就是木洞镇周围的农村了。

      太阳灸热地烤在身上,我和伯伯沿着白晃晃的农村丘陵土路慢慢地往前走,走过很长一段路后,眼前是一座小山,慢慢地爬上山顶,只见前面坡下的山沟里是一条小河,河面上有一条渡船,但却没有摆渡人。到了河边才弄清楚:一条钢丝绳横跨在小河的上方,两端固定在两岸的坡上。一条铁链一头固定在船上,另一头通过一个小铁环穿在钢丝绳上,渡河的人站在船上,双手前后轮流拉着钢丝绳,钢丝绳当然不动,只能是船动,这样人就可以过河了。船过去以后,为避免无人的时候风把船吹到河中间,过了河的人会把船固定在岸边。这样就必须等河对岸有人过河时把船划过来之后这边的人才可以再划过去。

      过了河以后,我和伯伯继续往前走了很长一段路,翻过一个山坳后豁然开朗,眼前是一弯稻田。坡下不远处的田间点缀着一片村舍。伯妈教书的村小就在那里。

      村小真的很小,就在这片农舍中的一个四合院里。四合院大门的正对面是十来步台阶,上去就是这个四合院的堂屋,伯妈就住在堂屋右边的屋子里。房间不大,一顺溜间隔为里、中、外三部分,最里间是伯妈的卧室,中间过道旁是堂姐的卧室,堂弟那时还很小,寄养在木洞街上的一户人家家里。最外间也算是堂屋,靠墙放着一个方木桌、三根长条木凳,这里就是我们每天吃饭的地方。没有专门的厨房,在堂屋外的过道上一直放着一个用白铁桶自己做的煤炭炉子供煮饭、炒菜和烧水。

      夏天的农村,一片绿油油的天地。白天里,上午伯妈忙于家务,通常会从村小管理室里拿几本小人书让我坐在一边自己去翻看,下午,我更多的时候是随堂姐和村里的同龄孩子们到田里粘蜻蜓、或到河沟里游泳、捞鱼、捉螃蟹。

      山村里没有电,夜晚只能使用煤油灯照明。煤油灯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上面有一个形如张嘴蛤蟆的灯头,中间一个圆孔,灯头一侧有个可把灯芯调进调出的旋钮,可以通过提升或降低用棉条做成的灯芯长度来控制灯的亮度。外面是一个随时可取下的玻璃防风外罩,摘掉玻璃外罩,在瓶内添上煤油,用火柴点然灯芯后再把玻璃外罩还原即可用于照明。一户人家通常也就只有1、2个这样的油灯,天黑以后需要在哪个房间里做事就拿到哪个房间去。油灯点亮后伯妈细细地做着自己的事,伯伯二胡拉得很好,晚饭后喜欢拿出家里墙上挂着的二胡,坐到门口慢悠悠地拉他喜欢的曲子。由于是夏天,天黑以后,院子里的大人小孩也三三两两地来到院坝里,大人坐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拉家常,小孩就睡在白天用于嗮粮食的圆形大簸箕里嬉戏打闹。

      有一天我和伯伯、伯妈一起到木洞镇上去看望堂弟。这户人家就住在老街中间,那是一种一户连着一户的二层砖木结构的建筑,门坎处档着一块木板,防止小孩翻进翻出。我们到了那里后,带堂弟的婆婆把他牵到屋门口,伯伯、伯妈喊着堂弟的名字,堂弟怯生生地望着我们,一直不说话。估计这位婆婆和她的家人对堂弟除了圈养,其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调教。堂弟至今说话有些口吃和语无伦次,几乎不会主动与亲戚朋友联系和交流应该就是那个时期的成长环境造成的,而对其影响则是一生的!

      阔别四十多年后故地重游,我又来到木洞的江边,我沿着凝固着历史的坡坎,在老街遗迹前、青砖黛瓦间,追寻、辨认着这个“水旱码头”的旧日时光和新的传续。如今的木洞码头已重新修建了一条长约一公里左右的仿古老街,但实际上这里早已没有了那种经几百年商贾云集才逐步和自然形成的“五里长街”、“一里码头”以及“卯辰即集,午未不散”的热闹和人气。奔流不息的长江,依旧在这里浩浩荡荡地向左划出一个大弯后从容地向东流去,惟有这个场景还能唤醒我对木洞这个小镇尘封的记忆。

直率的果汁
等待的苗条
2025-10-09 04:59:13
          65.观洛神岛感悟洛阳古老文明

                徒步洛神岛(下)

      一年来跟随东方红徒步群,多次徒步经过洛神岛,浓厚的兴趣,总想留下文字内容,否则什么时候想起此事,心有余悸,实属憾事。

      不是不想写,而是不敢写,洛神岛风景区,洛神二字的缘由,以及曹魏时期曹植的《洛神赋》了解甚少,更是不能写的缘故。

      洛神岛风景区来了数次,深感其构思精妙,以洛河之水为魂魄,各岛内涵丰富,惊艳的让人目不暇接,感悟中华民族上古传说和古老文明,《帝王岛》、《洛神岛》、《桃花岛》以吊桥或栈桥相连,即考虑年轻人的嗜好又考虑老人、小孩的安全,实属不易。

      进入洛神岛风景区,首先被3-4米高的铜像所吸引,驻足停留,看一侧的“丹书铁券”恍然大悟,介绍洛阳古老文明,灿烂的文化,十三朝古都历历在目,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开国皇帝的铜像,先后顺序,一字排列,让人不解的是《帝王岛》内,商朝大臣伊尹(也有叫尹伊之说,公元前1649--公元前1549)也在其中,夏末商初人出生地:伊水河畔,是一个奴隶娃,从小跟随养父学习厨艺,在厨艺中领悟治国理政的道理,死后葬在西亳40公里处,现今偃师市(葬地争议比较大,有山东说、商丘说、郑州说,洛阳至今没有发现其墓地,只有文字记载),足以说明伊尹的历史地位之高,功劳之大。

      相传商汤为了得到伊尹帮助其治理国家,亲自驾车登门拜访,一随从闷闷不乐,口不择言说到:伊尹是个奴隶,大王你说句话,伊尹就会自己跑上门来,你何必自己亲自来。商汤怒斥到:你不懂,好比我得重病,需要吃良药,病方能治好,伊尹他就是能治好我病的良医,随即让下人离去,自己亲自驾车前往。

      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先后辅助五位帝王,时间长达50余个春秋,功勋卓著,是今天洛阳人的骄傲。

      再看曹魏时期,曹植(公元192-公元232)字子健,册封陈王,其作品《洛神赋》,原名《感鄄赋》、也叫《感甄赋》(三国时期鄄即是甄,泛指今天的山东鄄城县)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

      曹植根据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讲述自己在洛水河畔遇到洛神女的情形,随作此赋。

      《洛神赋》中很多词汇,今天仍在使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语句甜美悠扬,欢快流畅,朗朗上口。

      魏明帝曹叡(公元204-公元239)熟读《感甄赋》后,感觉与其生母甄宓(公元183-公元221)是同一个甄字,甚为不妥,怕后人误解,随向叔叔建议改为《洛神赋》。

      今天的人们总认为:曹植说描述的洛神赋是对其同母兄长,曹丕(公元187-公元226)之妻甄宓的赞誉和暗恋,笔者不敢苟同此观点,原因如下。

      其一,甄宓比曹植大10岁;

      其二,甄宓长期生活在邺城,曹植生活在鄄城县;

      其三,古代爱上黄嫂,实属大逆不道,是要杀头的;

      其四,曹植的智商甚高,不会犯低级错误;

      其五,曹植的人神对话,是对哥哥曹丕由衷的祝福,希望哥哥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君主;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曹植爱恋甄宓,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嚼头,不是真正的历史事实。

      恋恋不舍离开《帝王岛》,登上“洛神”吊桥,目测距离约60米,或许是吉祥数字58.88米,宽约2.5米,拦高约1.5米,两侧对称,4-5厘米粗的钢丝绳,横跨两侧,下端各有两根2厘米粗的钢丝绳加固左右,间距3米有10厘米的方钢组成,衔接处均有长方形加三角形的铝板固定,长方形四个螺钉紧固,三角形有一个螺钉紧固。头顶是园弧角度,顶端是有4厘米粗的钢丝绳相连,间距3米;每个间距内,另有5根1厘米粗的钢丝绳有序排列,相互对称,错落有致,3米长的距离内再装饰上五颜六色的风车,风车的轴间距1厘米,春风拂面,风车上下滑动,左右旋转,发出“嗡嗡”声响,犹如人的口哨声音,旋律悠扬,响彻整个景区,两侧对称的是五光十色,编制成倒立的正方形呢绒绳,正方形的边长约为6-8厘米,凡是承重的钢丝绳上都绑有彩色灯带,贯穿整个吊桥两侧,夜晚五颜六色的灯光,把吊桥装扮成色彩斑斓,灯火通明,犹如仙境一般。脚下是约10-15厘米的方钢组成,方钢之间的距离约1-1.5厘米。

      整个吊桥设计巧妙,结构力学,美观大方,承重达150人之多,不管男女老少站在吊桥之上,忍不住听着“口哨”声响,跳起摇摆舞,跨左脚,迈右腿,晃一晃,摇一摇,乐呵呵。

      走过吊桥,迎面又发现一颗“干枯大树”,直径约2.5米,仔细观察原来是固定吊桥两端及顶端的三根最粗的钢丝绳,猜想是钢筋混凝土浇灌的石柱,外形装饰成苍天大树模样,大树身后,一左一右是一对情侣,人脸龙身,笑容可掬,手持钢丝绳,活灵活现,告知游客,你已经登上洛神岛屿。

      洛神岛是整个风景区的主题景区,汉白玉的洛神雕像,高约10米,她端庄娴熟,手持灵芝,向过往游客微笑问好,底座高约5米,底座下方刻有曹植的《洛神赋》、甄洛的《塘上行》且有详细的注释。

      广场内侧分别是伏羲脚踩黄河大鲤鱼,乘风破浪发现河图,女娲补天,伏羲女娲合照,后羿射日,神龟洛书,龙马附图大型浮雕铜像。上古卷轴,美丽传说,给洛神岛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广场中央,时常有身穿隋唐或者宋朝服饰的大型表演,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广场外侧有两排约60米长的厢房,北侧靠近河边种植翠柳和成片的观赏竹林,生机盎然,绿意葱葱,红色的洛神岛三个大字格外醒目;站立对面,洛神岛三个红字倒立在洛河水之中,湖水波光粼粼时,三个红色字在绿竹衬托下,仿佛身穿红色衣服,顽皮的小矮人,在湖面上手牵手有序地载歌载舞,笑迎八方宾客,夜晚红色洛神岛三字又变成霓虹灯,红的似火,变幻莫测。

      广场东侧,有一古老的水井,支撑辘轳是一个约1.5米高的青石板,镌刻有龙凤呈祥和头戴官帽的老者荣耀,水井北侧有一圆圈门小院,上写洛神居,古朴典雅,深不可测。

      意犹未尽,登桃花吊桥,上桃花岛,吊桥与洛神桥大同小异,长度约80米,承重钢丝绳粗约5-6厘米,吊桥上端的弧度是由X型加以固定,五颜六色的风车为上下两层七排,最大载重量为300人,桥面是宽约15厘米,厚约5厘米的木板组成,上面又铺上绿色地毯,干净整洁,格外喜庆。

    春天的桃花岛,桃花盛开,鲜花怒放。

    尤为碧桃里的大叶女贞,高50厘米开始分支,四至五枝,高约1.5至2米,花型硕大,色彩鲜艳,深红色的花朵,令人喜爱,站立树前,留下倩影,仿佛你就是大英雄,头戴花环,笑靥心醉。桃花落幕时,牡丹吐露芬芳,这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桃花牡丹争斗艳,不分伯仲,情景交融,让人流连忘返,迟迟不肯离去。

    桃花岛三面出口,错落别致,东、南、北三个方向,每一个出口都有一颗古老的桃树,上写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桃花岛”,东面另有三个落地石桃,金色大字桃花岛三字格外醒目。

    古树一年四季桃花盛开,鲜花怒放,稠密粉红色的花朵,令人心醉,让人大惑不解,难道是千年之狐,桃树成仙,走近一看,原来是非常逼真的假花,给游客指明前进的方向。

    岛内最著名的景点,双龙瞩目莲花仙子,左右升降龙,成行立姿势,长约40米,莲花仙子高约30米,鲜艳的彩色服饰,气势恢宏庞大,让人感觉到,龙对莲花仙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思想所折服。

    再看更像是曹植《洛神赋》作品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令人遐思万想。

      南面不远处,游乐场里传来孩子们咯咯的笑声,再看洛河之水,水流湍急,哗啦啦的水声,正以每秒20立方米的速度向东流去,寓意今天的洛阳,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国家经济朝气蓬勃,阔步向前。

      作者:喜乐

      2018.4.20晨6:28分初稿

      备注:2018.2.27跟随东方红徒步群洛神岛见闻之(二),感谢友友们的一路相伴。

      鸣谢洛浦秋风、九妹、依依、峰、清风明月、回忆等人,先后三次付费再游洛神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