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降落到航母上要抛出2个锚,为什么绳子不会断
那绳子叫阻拦索,就是钢丝绳,不断不是因为他强度高,而是因为他与甲板的连接不是刚性的,而是通过滑轮组连接液压装置进行缓冲,将冲击力减小、分散从而使飞机减速。
最初的阻拦索只是一根简单的钢索,两头悬挂着沙袋。这种阻拦索能将滑飞过阻拦索的飞机绊住或起码卡住飞机的螺旋桨。1911年1月18日,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454公斤重的飞机在“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进行着舰试验时,飞机挂钩抓住了五根钢索。首先安装有重力型阻拦装置的是美国的“兰利”号航空母舰。该舰是美国海军的第一艘舰队航空母舰,由“木星”号运煤船改装而成,在航母的两舷各竖立起一个支撑塔以支撑重量。阻拦索通过一个八重滑轮组连结到十字头上。飞机钩索后将阻拦索拖出,从而带动重物沿支撑塔上升。1924年,英国人诺登和巴思两人同本国海军签订合同,设计成功了较为完善的液压式阻拦索。1927年,美国驻英国大使将这一成果引进到了美国,最先安装在“列克星敦”号上进行试验。这种阻拦装置除部分零部件的结构外,其基本原理与今天的阻拦装置基本一致。第一代真正的液压阻拦索,是美国航空局航空部在诺福克海军船厂设计并建造的。其由两套独立的制动机构组成,阻拦索两端各连结一套,其设计阻拦力为35.3千牛,着舰速度为97公里/小时。它替换了“列克星敦”号上的阻拦索,并安装在“突击者”号航空母舰上。这种阻拦索已具备现有阻拦装置的雏形。
就是帮助飞机降落的东西
航母上的跑道距离短,不可能像陆地机场那样,让飞机通过滑行停下来
飞机降落时,会放下一个挂钩,挂钩勾在拦阻索上,拦阻索消耗飞机的动能,帮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
拦阻索只是着舰拦阻系统的一部分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拦阻索和舰载机着舰拦阻系统。拦阻索是航空母舰飞行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属于拦阻系统的一部分。舰载机的着陆与普通飞机不同,可以称之为一种“可控的坠毁”。舰载机着舰时不关发动机,保持较高速度,通过拦阻索直接将飞机拉停而不是滑跑减速。所以对于拦阻系统有一定要求,拦阻索要能承受飞机着舰的巨大冲击,而拦阻系统则要将这个冲击的动能转化为液压油的热能和压缩空气的势能,使得飞机受到缓冲。
美国现役航母上都是布置四根拦阻索,在甲板下连接液压缓冲系统,在飞机着舰时使用尾钩挂住拦阻索,拦阻索通过滑轮阻尼器减缓速度,并不断把动能传递到压缩空气罐内,通过压缩空气吸收动能。在飞机着舰时,最大的过载系数最高可达到6G,也就等于有上百吨的重量冲击到拦阻索上。为了保证拦阻索不在拦阻状态断裂,必须使用高强度钢丝,并且在使用数十次后就进行更换。一般来说,拦阻索直径35毫米,以油麻绳为核心,围绕其以高强度钢丝编织而成,油麻绳浸润有润滑油可以润滑钢丝。
拦阻索不会成为中国航母难题
对于早年的技术来说,拦阻索钢丝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技术难点,但是放在钢铁技术的飞速发展面前并不是什么问题。从民用的钢索角度来说,1955年世界上第一条现代化斜拉索桥在瑞典建成,使用当时最先进的钢丝绳,也只有183米的主跨宽度,而同时期美国超级航母的拦阻系统也基本成型,采用类似的钢丝技术,当时已经可以拦停20吨着舰重量,150节着舰速度的飞机,当前对于拦阻能力最大需求也不过是25吨,150节着舰速度,进步并不大。相对来说,在其他领域钢丝绳的进步更加巨大,比如说斜拉索桥,我国已经自行设计建设了多座主跨超过400米的斜拉索桥,其采用的国产钢丝需要使用五十年仍能维持性能,与数十次拦阻就要更换的拦阻索比起来难度更高。
用数据来说话的话,国内仿真研究一般认为苏33/歼15这个级别的重型舰载战斗机以150节速度着舰时,对拦阻索造成的最大冲击不会超过800KN。按照国内的《建筑用不锈钢绞线规范》,直径34毫米的高强度钢绞线(最大抗拉强度大于或等于1300MPa)即可承受800KN的最小破断拉力,这种级别的钢绞线在国内已普遍用于民用建筑领域。所以,拦阻索根本不会成为中国航母的难题。
而实际上,“瓦良格”号已安装着舰拦阻系统。早在“瓦良格”号舾装期间,就已经有热心网友拍到吊装着舰拦阻系统的视频,其装在甲板下的液压/气压缓冲装置与美军现役MK-7着舰拦阻系统的非常相似。目前缺少的只是那4根最显眼的拦阻索,那为什么没把拦阻索也安装上去?答案是目前还不需要。
“瓦良格”号到目前为止才进行过两次试航,配套的歼15舰载战斗机也仅试飞1年多,都处于试验初期,不可能如此快就进行歼15着舰试验。拦阻索其实是一种临时安装的设备,美军熟练的操作小组只需2分钟就可以将一根拦阻索安装到位,在没有舰载机起降任务时,拦阻索一般是拆下的,避免海上高盐环境对钢丝腐蚀。所以,没安装拦阻索,并非就是没有安装着舰拦阻系统。
希望对你有作用
以MK7型阻拦装置为例,其使用的阻拦索有两种规格,即6x30平钢绞大麻纤维芯阻拦索和6x30平钢绞聚醋芯阻拦索。
每根阻拦索是由6股钢丝绳组成的,每股钢丝绳又是由12根主钢丝、12根中间尺度的钢丝和6根呈三角状布置的细钢丝扭结成的。每股钢丝绳之间还有交接钢丝,每根钢丝绳芯部还设有油浸大麻纤维,绳芯中还有表明阻拦索生产厂家的识别带。
PS:抗拉强度没有排名,因为各国都并未公布高抗拉强度的材料名称和具体抗拉强度。
扩展资料:
阻拦索的钢丝绳对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要求高,应达到1500兆帕以上,同时延伸率不小于20%,冲击韧性大于150焦/平方厘米,屈强比至少要保证0.85。此外,钢丝绳还要具备防锈(适于海洋环境)、无磁(防止铁磁性粒子吸附混入绳内发生磨损而降低寿命)、耐高温(短时耐800-1000摄氏度,以适应战时甲板可能起火的高温影响)性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航母阻拦索
我们国家那个航母阻拦索是自己的军工研发出来的。因为这个航母买来的时候就是个空壳,主要设备、动力都拆没了。
这东西国外都很敏感,而且欧美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肯定买不到,老毛子也不会卖。这东西原理比较简单,比较复杂的就是拦阻索的材料以及滑轮缓冲系统安装精度,解决这个两个问题就没什么难度了。
另外,中国历史上也接触到好多航母,80年代的墨尔本号中国拆除,以及后来买来的基普号、明斯克号等,就算拆除了大部分设备基本安装卫士还是有的,再说了通过几十年的工业积淀,航母甲板钢都解决了,如果连拦阻索都解决不了还怎么造航母。
此前中国要跟俄罗斯购买航母拦阻索被俄罗斯拒绝,所以中国不可能从俄罗斯得到拦阻索。虽说是自己研究并制造,不过不排除与乌克兰和巴西等国家的帮助,毕竟中国还是跟乌克兰和巴西的关系较好,而巴西又有航母。
不过,中国可以制造出拦阻索还是一件值得国人庆祝的事毕竟航母拦阻索要求是很高的。
23号上午歼15就在辽宁舰上进行的起降训练,歼15圆满完成了在航母起飞和降落,降落时歼15的尾钩勾住了拦阻索拖行50多米后稳定停下,可见中国的拦阻索质量较好,可以拦阻歼15下降时的巨大冲击力。
以现役美国航母为例,在航母降落区设有三条钢丝质的拦阻索,拦阻索两端与阻尼器相连,平时放倒在甲板上,飞机着舰时,由弓型弹簧支起,高度约为30至50厘米,舰载机尾部设有尾钩,起飞后收于飞机尾锥内,准备着舰时放下尾钩,飞机着舰后尾钩挂住拦阻索,带动阻尼器,迅速使飞机减速并停止。飞机停机后,尾钩与拦阻索脱勾,阻尼器带动拦阻索回复原来位置,准备接收下一架飞机降落。
这就是拦阻索以及它的工作原理。
不知这样说可否清楚。
如果你以恒定的拉力的话,飞机一勾住拦阻索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会使飞机直接散架!而在飞机停下的时候会把飞机往回拽。这里面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虽然我们看到的阻拦索仅仅是一根钢索,但它的构成要复杂得多,包括:阻拦索本身、滑轮缓冲系统、钢索系统、钢索末端缓冲系统、定长冲跑控制系统、复位系统、油液冷却系统、阻拦索支撑系统等构成。舰载机虽然说是在航母上着舰,但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法是相当于“砸”到航母上的。着舰时,阻拦索需要承受相当于飞机本身2~3倍的冲击力。
造航母不仅仅是对船舶工业的考验,更是对工业体系的全面考验,上下游产业链涵盖工业体系的方方面面。前苏联黑海造船厂厂长马卡罗夫在1993年被问及完成老瓦需要什么时答曰:苏联,党中央,国家计划委员会,国防工业委员会,九个国防工业部,600个相关专业,8000家配套厂家,总之,只有一个伟大的国家才能完成。马卡洛夫继续说,只有伟大的强国才能建造它,但这个强国已不复存在了。当时恰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瓦良格号建造就这样中断,放在船坞里吃了十几年灰后被中国人捡了回来。
阻拦索的整体构造,绝对不只是一根简单的钢索吧,比平时想象的要复杂多了。
中国在续建辽宁号的时候,就曾与俄罗斯商谈引进库兹涅佐夫舰的拦阻索技术,俄罗斯当时拒绝了中国的请求,于是中国开始自行研制航母拦阻装置,并安装于辽宁舰上面。加拿大汉和军事杂志在2011年曾发表文章,所俄罗斯为了报复中国“山寨”苏-33战机,自行研制歼-15舰载机,所以拒绝向中国出售航母拦阻系统,断定由于俄罗斯不给中国提供拦阻索,辽宁舰将成为废铁,中国舰载机将无法在航母降落,只能用于起飞训练。
航母拦阻索工作原理介绍:
随着舰载机重量和飞行速度的不断增加,航母的拦阻系统进一步改进和升级,目前液压缓冲式拦阻装置是现役航母的主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美国海军MK7型拦阻系统。它主要由拦阻机、拦阻机驱动、拦阻索支撑以及钢索固定缓冲等系统组成。最新型的MK7-3型能够回收时速130千米、重约23吨的舰载机,拦阻距离约为100米,可以满足西方国家现役舰载机的着舰需求。
在拦阻系统中,与舰载机直接接触的是拦阻索。美国海军航母一般设有4道拦阻索,第一道设在距斜甲板尾端55米处,然后每隔14米设一道,由弓形弹簧张起,高出飞行甲板30-50厘米。舰载机着舰时,飞机尾钩钩上甲板上间隔布置的一根拦阻索,随后在惯性作用下拖着拦阻索前行。这时甲板下的滑轮与液压阻尼缓冲器的缓冲吸能使舰载机在2-3秒内减速为零。飞机停止后,拦阻索解脱下落,自动复位,准备迎接下一架着舰机的到来。
由于要承受舰载机的巨大冲击力、甲板的摩擦力,以及各种化学物品和海水的腐蚀,拦阻索不仅要有很高的强度,还需保持很好的柔韧性和耐腐蚀性,对索体材料和编织工艺要求极高。美军航母的拦阻索直径约35毫米,由6股钢丝绳组成,每股由12根主钢丝和12根辅钢丝紧密缠绕,最大可承受约85万牛顿的拉力。因此,拦阻索是不折不扣的高科技产品,目前世界上能够制造的只有美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