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什么产业可以脱贫?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甘肃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改变过去依靠传统农业的单一状况,坚持市场导向,发展多种富民产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让分散经营的贫困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实现持续增收、稳定致富。
不仅是静宁苹果,在自然环境恶劣的甘肃,一项项富民产业正不断将老百姓的钱包填得鼓鼓囊囊:据统计,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近3000万亩,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87元,增长12.2%,富民产业收入占到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50%以上。
“要多渠道促农增收,延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链条,谋划发展乡村旅游业,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致富。”甘肃省委书记林铎在基层调研时说,甘肃省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构筑产业支撑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产业咋选:“什么产业能脱贫?”
什么产业可以脱贫,一直困扰着定西市渭源县莲峰镇绽坡村党支部书记李海东。“过去全村几乎没啥产业,除了种地还是种地。” 李海东说,山区寒凉,村民们基本靠天吃饭,收入微薄。不仅是绽坡村,在几年前,甘肃大部分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农民靠传统农业,增收难度大。李海东想到了村里一直有种植党参、当归、黄芪等中药材的传统,常年在外贩运中药材的经历,让他觉得这样的特色农产品,应该是脱贫产业的主力军。
2010年,李海东将富硒农业新科技应用于当地中药材种植,“富硒黄芪亩产可达650多公斤,每亩收购价最高时能超过200元。”能带领数百名乡亲一起致富,李海东高兴极了。
“渭源县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40万亩,年加工中药材7万多吨,综合产值达到13.9亿元。”渭源县县委书记吉秀介绍,全县217个行政村中,中医药产业收入占一半以上的村达123个。在吉秀看来,找准特色产业,必须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市场规律,让经验可复制、接地气,才能最大程度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吉秀说。
甘肃省农牧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6年,甘肃省优势特色种植业面积达到3153.84万亩,占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全国领先。
产业有了,但要让老百姓从中获得实打实的好处,还得在精准覆盖上下功夫。“我们正在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甘肃省农牧厅厅长康国玺说,对于“七个一批”清单式管理核准的63万贫困户272万贫困人口,该省逐户摸底、逐村建账,要帮助每个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做到“户有卡、村有表、乡有册、县有簿”,真正实现贫困户、贫困村特色产业全覆盖。
“2017年,我们要力争在贫困地区新增蔬菜40万亩、新增水果27万亩、新增马铃薯22万亩,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面积达到2980万亩左右。”康国玺说。
大数据
据统计,2016年,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681个,占全省的93%;全省6220个贫困村中有6159个村组建立了合作社,占贫困村总数的99%;有46万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占到贫困户总数的69%。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9709个,带动农户301万户。全省探索形成了“各级政府+金融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能人大户+贫困户”等帮扶模式,实现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与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互利共赢机制。
“合作社低价提供辣椒种苗,蔬菜站派技术人员到家里进行指导,4个月的成长期后,合作社的回收价格会高于成本价,可以说是稳赚不赔‘零风险’。”陇南徽县的一位椒农美滋滋地说,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合作社。
据了解,近年来徽县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农民主体”的思路,先后列支6393万元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发展特色产业,建成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853个。依托产业扶贫,徽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5632元增加到2016年底的7804元,增幅38.6%;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4.2万人下降到2016年年底的1.73万人,下降58%。
【迈好第一步 见到新气象】
甘肃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报道之四
树立“甘味”品牌 擦亮“特产”名片
甘南玛曲草原牛羊成群,甘南牛羊肉成为“甘味”品牌的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料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洪文泉
近年来,甘肃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结构调整,蹚出一条特色产业良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的路子。
特色产业体系虽已建成,但在发展初期,内部协调能力较弱,企业大多各自为政,本地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中知名度小、话语权少、参与度不高,一度导致我省特色农产品“叫好不叫卖”,出现群众“增产不增收”,企业“赔本赚吆喝”的现象。
2019年以来,甘肃着力建设“甘味”农产品品牌,拓宽产销对接渠道,升级消费模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甘味”、享用“甘味”,越来越多的农户和客商通过生产和经营“甘味”获得收益、得到实惠。
从“藏在深山无人知”到“走到街头无人问”,再到全力打造出汇聚甘肃各地特色优质农产品的“甘味”品牌,甘肃共享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成果,不断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特色产品有了新名片
农业产业对自然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甘肃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58万亩,天然草地面积2.13亿亩。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得甘肃农业自然隔离条件好,病虫害相对较少,发展现代农业潜力巨大。
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优势,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甘肃拉开架势构建起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众多地域品种为补充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出“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优质农产品。2020年,全省特色种植业面积达到3510万亩。
农产品再好,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也只能在周边城市的“马路市场”低价贱卖。如何让好东西卖出个好价钱,是解决甘肃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关键问题。
为此,甘肃省委、省政府厘清思路,谋划起一个省级公用品牌——“甘味”特色农产品品牌,以期让全省特色农产品组团闯天下。
厚道甘肃,地道“甘味”。“甘”不仅表明是甘肃的农产品,还代表着甘肃农产品货真价实、味道醇厚的特点。“甘味”,凝结着醇厚,传承着地道,飘逸着纯香,寓意着甜美。
“甘味”品牌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首次专题推介,受到了广泛关注。
甘肃顺势而为,携手新华社将“甘味”纳入“民族品牌工程”予以推广,联合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及东盟等国内外终端大市场、农产品经销企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品牌宣传推介、展示展销、洽谈签约、成果发布等活动,“甘味”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认可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
2020年6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兰州举行“甘味”农产品品牌发布会暨消费扶贫宣传推介活动,首次向社会各界发布《“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包含了50个区域公用品牌和150个企业商标品牌,涵盖了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及主要地方特色农产品,入选产品均为绿色、优质、安全可追溯的甘肃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
作为一个为省域优质农产品提供增值服务的共享平台,《“甘味”农产品品牌目录》的建立发布和不断完善,对加快构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商标品牌协同发展、互为支撑的“甘味”农产品品牌体系意义重大,标志着甘肃品牌农业创建培育开启了新篇章。
“打造‘甘味’品牌,为甘肃农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副总经理杨治伟说:“近几年,甘肃农产品在江南市场的份额逐年上升。今年,江南市场将积极参与甘肃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和产地大型批发市场的建设,努力把甘肃农产品推向中亚、中东欧、东南亚等更多国际市场。”
做强叫响农业新品牌
“新名片”只是开始。随着生产方式和百姓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打造叫得响的区域公用品牌成为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要想真正地解决农民依托产业增收致富的问题,还得要把这张“名片”递出去,把客户领进门,把农产品卖出去。
目前,省内诸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商标,有的获得了中国著名商标、著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称号,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产品质量认证,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品牌让消费者耳熟能详。全省“三品一标”产品共计2815个,其中绿色产品1579个、有机产品21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24个、无公害农产品895个。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甘肃燎原乳业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应用,转化科技成果,全方位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乳制品全产业链龙头企业,通过产品和质量夯实品牌根基,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在第四届中国品牌大会上荣获“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成就奖”。
静宁县主动适应苹果产销形势,实现“大苹果”向“大产业”“大品牌”的转型跨越。2020年10月25日,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举办的“2020农高会数字化合作启动仪式”上,对中国农产品地域品牌“超10亿品牌”上市发布结果进行公布,“静宁苹果”2020年品牌价值发布为158.95亿元,被授予“2020年标杆品牌”的荣誉称号。
主动掌握市场话语权,才能不断提升“甘味”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让这个备受期待的“金字招牌”保持成色。
甘肃紧紧抓住产销对接这个“牛鼻子”,从打通供应链、拓宽销售渠道、开展专项培训等方面着手,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加快“甘味”农产品昂首阔步迈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甘肃省农业产业扶贫产销协会及马铃薯等9个特色产业产销分会连续三年举办龙头企业负责人和营销家培训班,提供运作市场的能力和水平,着力培育一支活跃在产地和终端市场的营销家队伍。
“协会通过整合力量,大家拧成一股绳,一个声音谈价格,联合起来闯市场。让生产与需求有效对接,解决农企供应链中的融资难题,完善冷链物流建设,引导全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产销对接,使全省产业扶贫工作驶入快车道。”省农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会长刘玉清介绍,协会成立两年来,聚焦“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区域性特色品种,已整合遴选了全省1600多家企业的6000多种优质农产品,组成优质农产品信息库。
在2020年6月举办的“甘味”农产品品牌发布会上,多个省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企业与甘肃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等签订购销订单9项,总金额12.36亿元。其中,甘肃省农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广州锦域佳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总金额1.5亿元“甘味”农产品购销协议。
2020年7月底,“三区三州”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暨“甘味”品牌推介签约活动召开,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等4个省区104个贫困县的500多家企业参与展示展销,全国1000多名经销商参加洽谈对接,共签约71项,总金额68.49亿元。
“甘肃的农产品在重庆市场很受欢迎,今年到甘肃张掖亲眼看了看,才知道‘甘味’农产品的确货真价实。”重庆双福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毅说,如今双福市场每天日交易量约8500吨的农副产品,其中来自甘肃的洋葱、马铃薯以及苹果、干果等农产品就有700多吨。
精准对接打开新窗口
甘肃近年来创新扶贫方式,将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脱贫与解决城市“菜篮子”“米袋子”问题相结合,不仅让消费者能够买到优质农产品,更重要的是让生产者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甘味”农产品,以质量迎合市场。
“好价钱”买到“好东西”,让消费扶贫走得更远。甘肃通过线上线下“双驱动”,消费扶贫不断升级,让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定点帮扶有了更好的着力点,“甘味”品牌也有了更大的窗口。
甘肃充分利用东部地区经贸洽谈会等节会,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商场等开设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专区、专柜和体验店,推动更多“甘味”农产品进入东部市场。发挥全国供销网络体系优势,完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省外销售渠道”的商业模式,推广对口采购,对接消费终端,共同搭建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扩大农产品销售。
2020年1月至5月,甘肃省重点支持的甘南“天津馆”、定西“福州馆”等5个体验馆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达2720万元。6月9日,省商务厅联合天津市商务局,以“云”为桥,共同举办“2020津甘协作消费扶贫陇货精品线上对接会”,通过网络平台交流互动,签订采购项目51个,签约额9229万元。
省教育厅积极协调各高校通过“农校对接电子平台”搭建贫困地区农产品与各高校之间的购销平台,将甘肃省贫困地区农产品引入高校食堂。陆续在天津大学、河北大学、河南工程学院等高校开设了50余个兰州牛肉面精准扶贫示范窗口,不仅打响了“兰州牛肉面”牌子,还带动甘肃省200余名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增收。
在线下发力的同时,甘肃还加强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引导电商企业和农户、合作社在淘宝、京东、苏宁、拼多多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全省8万多家网店中40%以上销售“甘味”农产品。
为了积极适应网络直播经济新趋势、新业态,甘肃各市县开展“县长直播代言”“网红直播带货”“甘肃道地药材线上产销对接会”“双品网购节”等活动。
甘肃联合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字节跳动和快手科技五大直播平台,成功举办了以“电商扶贫,有你有我”为主题的“甘肃省第一届直播电商带货大赛”。联合京东、快手电商平台,举办了以“陇原精品、货达天下”为主题的甘肃专场直播暨“陇货精品网上行”活动,当天带动销售农产品超亿元。
为有效促进“甘味”系列特色扶贫产品线上销售,吸引更多的青年参与消费扶贫,共青团甘肃省委和甘肃省扶贫办联合主办“百名网红带甘味,千万粉丝助脱贫”消费扶贫直播活动,100多名知名网红同步开展线上直播活动,为甘肃代言,共同助力“甘味”系列特色扶贫产品线上销售。
常态化开展的线上销售模式和直播带货活动,不仅有力推介了“甘味”农产品,而且助力孵化培育地域农产品品牌,汇聚起参与消费扶贫的强大合力。
线上销售,让更多人看到了“甘味”农产品的优势。浙江笙鲜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吴肖华告诉记者,自己对甘肃农产品销售充满了信心。
“从最早购销甘南的牛羊肉开始,到目前我们在兰州成立分公司做百合产业,在定西设立分公司做马铃薯产业,目前我们是淘宝网上销售定西马铃薯最多的店铺之一。”吴肖华说,明年公司还准备在天水建立农产品冷库,主做花牛苹果。
2020年12月26日,在会宁举办的甘肃省优质农特产品展示展销暨促消费活动上,共达成以采购供销为主的贸易合同和购销协议73个,总金额15.6亿元。牛羊肉、高原夏菜、中药材、马铃薯、酒品、粮油等“甘味”特色优势农产品再次成为焦点。
2020年,全省想方设法解决卖难问题,采取线上线下“五个相结合”的办法,主动对接东部等消费市场,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销售扶贫产品130.1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甘味”品牌为支持,以质量兴农,甘肃将不断强化科技支撑,延伸产业链条,进一步提升全省优质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擎起高质量发展的大旗。
让人们记住“厚道甘肃”,让“地道甘味”惠及千家万户。以“甘味”之名,持续巩固甘肃脱贫攻坚成果,释放消费扶贫潜力,“甘味”品牌将为甘肃脱贫攻坚有机衔接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1、第一产业:农业和林业比重约占25%,是甘肃省经济的核心支柱;
2、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比重约占45%,在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
3、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约占30%,是甘肃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产业竞争力提升新突破。坚持产业兴省、工业强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制造业比重稳定、质效提升,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实施提升产业链水平攻坚行动,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等为重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抢抓国家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机遇,创造更好条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特色农业、数字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旅康养等为重点,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百亿级园区。大力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打造“云上甘肃”“数字强省”。
3.基础支撑强化新突破。坚持基础先行,加快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强化铁路、公路、航空等网络配套支撑,提高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实现交通大提速、大升级、大畅通。坚持大中小水利并举,通过涵养水、抓节水、优配水、保供水、防洪水“五水共抓”,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防洪保安全的需求。系统布局“新基建”,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和大数据服务输出地。用好碳达峰、碳中和机遇,推进能源革命,加快绿色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打造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战略通道。
4.绿色发展崛起新突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文明体系。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升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加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构建以祁连山、大熊猫、若尔盖(甘肃)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化土地沙化防治,建设民勤生态示范区。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坚持把生态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抓手,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增值,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5.城乡融合发展新突破。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打造以西陇海兰新线为主轴,以兰州为中心、其他地级市城区为支撑、多个经济强县城区为节点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壮大区域经济增长极。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建设一批生态大县、农业强县、工业富县、文旅名县。
6.深化改革开放新突破。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加快打造活力甘肃、开放甘肃、诚信甘肃。把握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点,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更大力度发展民营经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发挥我省承东启西、连南通北区位优势,更深层次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空间,加快形成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打造新时代的“河西走廊”。
7.民生品质改善新突破。紧扣“品质”二字,做实“品质”文章,将基本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着力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释放甘肃厚重多彩的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抓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甘肃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问题二:延长或缩短产业链有哪些经济意义 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有哪些呀?它的意义不就是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北京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吗?据说北方的风沙都吹到日本了,日本N多年前就资助中国环保局来改善生态,不知起到什么作用没
问题三:重视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有什么好处 优点
形成进入障碍
投资专属资产
掌握关键资源或能耐
维持产品品质
改善生产的排程
问题四:产业链高效整合的作用 1.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生产越来越强,产业链条被越拉越长。产业链条延伸是一种资源,它体现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未来只存在两种企业,一种是规模超大的企业,另一种就是专业化非常强的中小企业”。任何一个企业在当前条件下都不可能在产业链条的任何一个链条环节上都是最优的,只能是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环节上具有优势。产业关联性越强,产业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不但可以将不同优势环节的企业相联系,实现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达到最优,进而实现企业产业价值链整体最优,而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资源整合通过诸如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内部管理费用进行严格控制等,可以有效降低产品在产业价值增值环节上的包装、流通、库存、销售与内部部门间协调等成本,获得成本领先优势。2.有利于新企业的出现。集群是新企业诞生的催生婆。新企业易于在既有的集群内部而不是在孤立的地区成长起来。集群内的企业由于相互交流机会的增加,不仅能够及时发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且还会获得更多有关发展机会的信息。最早进入的厂商积极寻求创造专业化生产要素的方法,并通过吸引新人才进入来加强所属行业的知识和技术深度开发。且由于当地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熟悉集群内的产业特性,使集群容易获得所必须的资产、技能和开发团队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因而降低了新企业进入的门槛并降低了风险。集群内企业的重组障碍较低,更有利于催生新企业的诞生。比如说,一个计算机配件新供应商能够在计算机产业集群内扩大规模是因为在客户集中的基地可以减少风险,同时由于一个发展完善的产业集群包括一些相关产业,这些相关产业通常能够吸引相同或相近的要素投入,使供应商得以获得进一步扩张的机会。除此之外,集群内的进入壁垒很低,在集群内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资本、技术、原材料投入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加快新企业的衍生过程。3.有利于企业创新氛围的形成。产业链延伸也是一种环境。有产业链的地方,企业不仅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还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交流、汇集,促进技术、产品的联动创新。集群式产业链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方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感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由市场的需要引起,企业通过组合各种创新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并进行生产,最终进行商业化,当它商业化成功、企业取得利益时,这项技术创新才算成功。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争取新的客户。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这些企业能够彼此相互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产业价值链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良,进而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从而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集群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创新所需的组织架构、产业文化基础、知识积累和扩散的内在机制,集群为创新型区域的构建提供了现实的基础。4.有利于打造“区位品牌”。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 *** 、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进而构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 *** 更愿意投......>>
问题五:“延长生产链”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延长产业链,可以:1、增加当地产业构成和发展的多元化,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2、加强产品的附加值和深加工层次,提高经济效益;2、加强产业经济的应激能力,提高保险系数;3、促进就业,建立和谐社会。4、促进各种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和提高。
问题六:产业链纵向一体化,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整合,分别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关系 1.产业链分为: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订单处理、生产制造、仓储物流、批发经营、终端零售7个环节。
2.所谓产业链垂直整合,就是把这7个环节垂直整合起来,使得整条产业链高效运转
3.一旦实现了产业链垂直整合,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获得商业利润,一般可以获得45%以上的利润空间!
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强劲的经济拉动作用,但较长的产业链条使旅游业的溢出传递时间滞后明显。
三、只有产业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理性规范,房地产行业才能良性运转。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个龙型产业链条和运作系统,其发展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在于龙头企业。
五、通过研究可以得出,汽车产业是关联度极高,产业链条最长的产业。
六、研究资源性产业链条中的利益分配问题,需要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做出定性判断。
七、而中国的奶农,以及整个产业链条,将面临一场冰冷刺骨的寒冬。
八、道路安全的问题不能仅依靠 *** 解决,更需要整个汽车产业链条每个环节相关厂商的共同关注和配合。
九、作为关系到人类健康的生命产业,医药产业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辐射面广。
十、改革开放以来,藏医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链条逐步完善。
十一、二是关联程度低、产业链条短。
十二、后电影产品开发在成为电影产业链条协调和完善的关键的同时,还给电影业带来巨大的收益。
十三、旅游业涉及面广、产业链条长区域旅游日渐火热
此次调查中涉及到的万宁奥特莱斯、陵水南湾猴岛等景区与三亚毗邻。
十四、把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绞结成产业链条
更好地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十五、通过工艺改进、设备更新以及产业链条的衔接
如今
陕西锌业商洛炼锌厂的废渣、废气、废热、废水基本上实现了全方位的“吃干榨净”。
十六、目前
公主岭玉米深加工已形成全产业链条
包括玉米秸秆发电、玉米芯加工糠醛、玉米须生产龙须茶、玉米浸泡水生产医药中间体等。
十七、那么,何不放缓脚步等一等,待人才培养、生产、销售等产业链条搭建完善之后,再共同加速推动发展呢?
十八、事实证明在这个贫民窟里面有着各种非常有创意的资源再生产业链条,zaojv以及一个蓬勃发展的纺织和制革产业。
十九、并以此来改造龙江的产业链,将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流通企业改造为协调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十、为此,中国既需要在外商投资政策上全盘筹划,又要主动加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
二十一、某动漫制作公司一位负责人介绍,由于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甘肃动漫企业发展缓慢,产业链条难以提升。
二十二、风电产业中,我们拥有风电主机、风机叶片、塔筒等完成产业链条。
二十三、作为“中国玉米之乡”
公主岭玉米深加工目前已形成全产业链条
包括玉米秸秆发电、玉米芯加工糠醛、玉米须生产龙须茶等。
二十四、如今
台前县的羽毛业由出售原毛、粗绒变为出售精绒、羽绒制品
产业链条越拉越长。
二十五、近年来
济阳县孙耿镇着重打好产业链式发展牌
加快工业产业膨胀和项目聚集
并由此带动了产业链条延伸
加快了一产和三产的发展步伐。
二十六、若按市场规律来开发利用“地沟油”
形成一条规范有序的产业链条
不但能使“地沟油”理直气壮地走上台面
而且也能大大节省监管成本。【lishixinzhi/4588475】
二十七、目前
钢铁产业方面
以山威集集团、元生铸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钢铁生产企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
率先向前瞻性、高端性产品进军。
二十八、市经信委副主任马奇昌表示
我市正以梁平县为核心
打造产业链完整的塑料产业集群
建成中国西部塑料生态产业集聚区
打造千亿级的塑料产业链条。
二十九、目前
位于高栏港的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三一重工、巨涛海洋重工、珠江钢管等企业相继进入投产阶段
主导产业链条日趋完善。
三十、对于这一成果
盛毅提到
这是由于成都生产要素配套、产业链条配套完备
形成了从“筑巢引凤”再到“集凤落巢”的逐步成长。
答:
1、以粮食、畜产品和果品深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
2、以建设全国重要铝工业基地为主的有色金属工业
3、煤化工和石油化学工业
4、以输变电和成套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
5、以造纸、烟草和纺织为主的轻纺工业
6、定西中药材产业成经济支柱
7、拟定旅游业为经济支柱产业
2022年7月16日,甘肃白银市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汇报了疫情的相关工作。白银市在2022年7月14日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有6例,7月15日新增了一例无症状感染者,并且新增确诊一例病例。白银市方面表示发现的新增感染者都是在集中管控人员或者重点人群中发现的,目前白银市一共有13位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感染者,从兰州返白银市人员中发现有三例,而在集中管控的人员中检查出10例。
专家表示本次疫情共涉三条传播链,第1条传播链也就是首例确诊者,现在居住在兰州市的九州地区。首例感染者在2022年7月8日从兰州回到了会宁县的某个村庄,造成了聚集性感染,感染的人员都属于自己的亲属。首例感染者在这个过程中感染了同桌吃饭的杨某,杨某进一步感染了一起生活的亲属。白银市第2条传播链是张某,现在居住在兰州市的城关区。
张某在2012年7月8日从兰州回到了会宁县的某个小区,在这个过程中,传染了一起居住以及一起用餐的亲属5人。白银市的第3条传播链是叶某,目前在兰州市的某个餐馆工作,在2022年7月12日回到了白银市的某个小区。本轮疫情大多是从兰州回来的人员造成的聚集性感染,人员流动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但疫情防控工作仍然不能够疏忽大意,要提高警惕。
疫情对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不方便,不少人已经选择了躺平,但并不能够因为自己的个人行为,对他人造成麻烦。人们在用餐的时候,尽量要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并不能够疏忽大意。人们会发现其中的一名感染者是一名餐馆的人员,甘肃白银市对抗此次疫情存在着许多挑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虽然人们会因为工作的原因,或多或少的会出行,但为了疫情防控,人们要以安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