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扣结怎么打
盘扣结打法如下:
第一步、将绳子弯一个半扣,左端的绳子把半扣绕一周形成八字结。
第二步 、左绳在下方绕一个重合的半扣后,围着向上再缠绕。
第三步、左绳不断自上而下缠绕,直至绳圈缩至最小。
第四步、双绳从单绳圈中穿插插入,双向收紧整理即可。
【注意事项】双绳最后插入单绳圈的时候,双绳要交叉。
盘花扣是古老中国结的一种。我国元明用盘扣来束缚宽松的衣服,用布条盘织成各种花样,称为盘花。盘花的题材都选取具有浓郁民族情趣和吉祥意义的图案。
盘扣的花式种类丰富,有模仿动植物的菊花盘扣、梅花扣、金鱼扣、盘结成文字的吉字扣、寿字扣、囍字扣等。
梅花扣好。梅花扣外观美观,相传由古代马匪所发明,打法简单收绳快速简洁美观,葫芦丝附管扣梅花扣好。在我国流传了千年之久。葫芦丝,又称"葫芦箫",是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缠扣:为防止钢筋滑动或脱落,可在扎结时加缠,缠绕方向根据钢筋可能移动的情况确定,缠绕一次或两次均可。缠扣可结合十字花扣、反十字花扣、兜扣等实现。
缠扣绑扎方法:箍筋与主筋应垂直,箍筋转角处与主筋交点均应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交点呈梅花交错绑扎。
钢筋绑扎所用工具可用钳子或铁钩,用钳子可以节约一些铁丝,但不如用钩子灵活方便。铁钩的形状有很多种,或为直钩,或为斜钩。
扩展资料
钢筋安装施工准备
现场开始绑扎钢筋前,首先应将垫层上、模板内的垃圾等清理干净。绑扎时在模板上先划出钢筋位置线:底板钢筋应在垫层上划线;墙板钢筋在模板上划线;柱子箍筋在两根对角线上划点,梁的箍筋应在架立筋上划点。模板工作面经清理完成后再整体交付钢筋班。
柱钢筋绑扎
1、在楼板混凝土上弹出柱子定位控制线,对柱子位置进行检查,如有主筋偏位超出规范范围应及时上报,并由技术负责人做出处理方案后,根据处理方案进行施工,现场不得自行处理。
2、套柱箍筋:按图纸要求间距,计算好每根柱箍筋数量,先将箍筋套在下层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后焊接柱子钢筋,箍筋的接头(弯钩叠合处)应交错布置在四角纵向钢筋上。
3、画箍筋间距点 :在焊好的柱子竖向钢筋上,按图纸要求用粉笔划箍筋间距点。
4、柱箍筋绑扎:按已划好的箍筋位置线,将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动,由上往下绑扎,宜采用缠扣绑扎。箍筋与主筋要垂直,箍筋转角处与主筋交点均要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交点成梅花交错绑扎。
箍筋的弯钩叠合处应沿柱子竖筋交错 布置,并绑扎牢固。柱子上下两端箍筋应加密,加密区长度及加密区内箍筋间距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设计要求箍筋设拉筋时,拉筋应钩住箍筋。
5、安装柱垫块:柱子采用塑料垫块,其纵横间距不得超过800mm且横向间距不得少于2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绑扎
1、首先准备好要用到的工具,像剪刀、穿带器、布条、绳。然后把布条裁剪成斜丝的状态,呈45度角倾斜。因为这样可以使布的拉力弹性最大。
2、布条的宽度为3厘米,长度为60厘米。末端是斜口,更方便穿过去。用缝纫机把布条对折,缝口为0.8厘米进行缝合。
3、缝合好的布条中间是一个管儿,可以用穿带器夹住布条的一端,从管内穿过去。这样就把毛口穿到布袋里面去了,外面是非常光滑的管状。
4、为了使盘扣比较有质感,我们可以往布管里面再穿一条线,这种线有麻的、有棉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
5、穿好之后是一条圆形松紧带,也是用穿带器穿过去的。盘扣绳做好之后,就可以制作盘扣了。
6、将盘扣绳对折套在食指上,然后将绳子的有段顺时针方向套在拇指上。
7、用右手将拇指上交叉的地方捏住,然后取下来后翻转扣在食指的绳上。将刚才没有动过的绳子另一端抬起来,穿过拇指环压的那部分,整理一下取下来。
8、注意取下来以后套在食指上的那个套还是要保持高出的位置,将绳子的两端分别顺时针方向,绕过高端位置,从中间的空洞穿过去,最后将两段收紧即可。
盘扣,也称为盘纽,盘扣由古代中国汉族而发明的,但在汉服中并未广泛使用,盘扣最初常用只出现于女装常服。盘花扣是古老中国结的一种。我国清代用盘扣来束缚宽松的衣服,用布条盘织成各种花样,称为盘花。盘花的题材都选取具有浓郁民族情趣和吉祥意义的图案。盘扣的花式种类丰富,有模仿动植物的菊花盘扣、梅花扣、金鱼扣、盘结成文字的吉字扣、寿字扣、囍字扣等。也有几何图形的,如一字扣、波形扣、三角形扣等。盘花分裂两边,有对称的,有不对称的。
中国
清朝以前的汉服在不明显的位置会有几枚布扣,但未有长条状一字扣。明朝高领女装的领子上一般有1-2个金属制的领扣(此非盘扣而称之为子母扣)。清朝以后绸布制的盘扣开始流行起来,广泛使用于各种类型的服装,才完全代替系带和金属扣。
朝鲜
朝鲜的韩服于朝鲜王朝中期以后受到清代服装影响,开始使用盘扣,主要用于军服和男子常服。
越南
越南的越服于后黎朝和阮朝开始使用盘扣。近代受清代服装影响而出现的三婆袄和奥黛也使用盘扣。
琉球
琉球的琉装于近古也受到清代服装影响而使用盘扣,多见于士庶常服。
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曾出现过许多优美的服装款式,如中国的旗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服装文化,而应运而生的盘扣,亦从古时的衣带逐步发展为兼具实用及装饰为一体的旗袍附属品,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手工技艺。
盘扣虽小,却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内涵。盘扣或称盘钮,是传统中国服装使用的一种纽扣,用来固定衣襟或装饰。
说起“盘扣”的历史并不长,它是从古老的“结”发展起来的。我国早期的服装,要使衣服合体保暖而不散落,便要借助于带子、绳子,而使用时,就要系扣、打结。
“结”的式样很丰富,有起功能作用的束衣之“结”,也有起美化作用的装饰之“结”。同时,“绳结”在人民心目中也代表着各种美好吉祥的意义。
随着清初的服装以袍、褂、衫、裤为主,改宽衣大袖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明朝汉族惯用的绸带,这时,中式盘花扣也随着服装的发展而兴起。
如今,盘扣不仅作为纽扣使用,还可独立观赏,是一种新颖的工艺美术作品。其制作工艺包括了盘、包、缝、编等多种手法,在样式设计、颜色搭配等方面也极为讲究,充分表现出设计者高超的技巧和惊人的创造力。
无论哪一种盘扣,都要先做成硬条,然后再盘制而成。
手工盘扣有其特殊的工艺性,它运用细腻、婉约的手工扦边和盘花扣,表现出一丝不苟的自我涵养,精巧的盘扣中蕴含着精致。
每一粒盘扣都有表现其特征的名字,从普通直形扣到栩栩如生的蝴蝶扣、蜻蜓扣、菊花扣、梅花扣和象征吉祥如意的寿形扣等,有近百种之多。
在形形色色的传统旗袍中,衣襟上的盘扣常常起到画龙点睛般的传神作用,民族风韵浓缩其中。
近几年,盘扣作为一种传统的服饰手段又风靡一时,依然以极强的生命力丰富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它不仅适用于旗袍类服装,也被许多服装设计师广泛用于各类时装作为点缀。
一套优美的时装固然悦目,如果没有与之相配的纽扣及饰物等附件的渲染,就缺少迷人的光彩,附件的协调对时装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盘扣还是那个盘扣,但缀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上却表达着不同的服饰语言。立领配盘扣,氤氲着含蓄和典雅;低领配盘扣、洋溢着浪漫和娇俏;短坎长裙中间密密地缀一排平行盘扣,于端丽之中见美感;斜襟短衫缀上几对似花非花的缠丝盘扣,于古雅之中见清纯……
形形色色的盘扣中尤以古老的手工盘扣最为精巧细致,它融进了制作者的心性和智慧,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然而,随着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已经很少有都市女性学习盘扣手艺。于是,一种机器生产的盘扣便应运而生,白的、蓝的、黑的,同样缠丝,同样镂花,同样像蜻蜓点水,同样像蝴蝶恋花,然而却总让人感到少了一种灵气,少了“柔情不断似春水”的那份婉约。
盘扣的渊源
远古时期,人们由于没有掌握文字,通常使用绳子打个结来记载时间和重大事件。“结” 一直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在,“结”不仅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同时,它也是一门可供欣赏的艺术。
我国早期的服装,要使衣服合体保暖而不散落,人们需要借助于“结”带来束起繁冗的衣服。明朝时期,“结”仅仅出现在内衣上。而清朝盘扣的出现开创了中国纽扣的历史。盘扣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传承色彩,由于满族人射猎需要衣着利落干练,便于坐骑。而清朝的满汉民族大融合,让盘扣穿越民族界限,成为了传统服装文化中的经典配饰。可以说,盘扣的传扬是中华多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见证和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血脉相通,骨肉相连的根络;而今天我们所见的马褂、旗袍和唐装上衣这些中式服装中的经典都是用盘扣在正面固定衣襟,这使得盘扣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形影相依,成为中国传统服饰的标志性元素。
盘扣的美好寓意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盘扣一直作为一项重要手艺在民间广泛流传。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盘扣制作工艺考究,造型细腻优美,花样繁多。盘扣不仅仅是一种美的形式的展现,几百年来,它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观念和象征意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一种自然灵性和人文精神的表露。如蝴蝶扣与“福”字谐音,希望生活能幸福美满。又如琵琶,被视为吉祥之物,人们借用琵琶扣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盘扣的种类
在我国传统服饰艺术中,盘扣称得上是一朵奇葩。纯手工制作的盘扣通常是一对,由一公一母组成,公的一端是结,母的一端是环,把结系进环中,就起到了固定衣服的作用。手工盘扣有其特殊的工艺性,它运用细腻、婉约的手工扦边和盘花扣,表现出一丝不苟的自我涵养,精巧的盘扣中蕴含着精致。每一例盘扣都有表现其特征的名字。
传统盘扣主要有直扣和花扣两种类型:直扣也称一字扣,直扣造型简洁朴素。花扣:有蝴蝶扣、蜻蜓扣、菊花扣、梅花扣等。花扣的造型曲线优美装饰感强,欣赏价值极高。在形形色色的传统服装中,衣襟上的盘扣常常起到画龙点睛般的传神作用,显得格外端庄典雅。
盘扣在服饰中的巧用
盘扣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工艺服饰品,以其强烈的形式感,简练无拘无束的造型影响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在缝制的过程中. 盘扣能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点线结合或线面结合或直线曲线任意发挥中,她超越了时代,不受具象形态的约束,从古典瓷器到园林石桥,从神话人物到四大名著,每一个形象都是最能够代表中华古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性标志。盘扣缀在不同款式的服装上表达着不同的服饰语言:立领配盘扣,氤氲着含蓄和典雅;低领配盘扣,洋溢着浪漫和娇俏;长裙中密密地缀一排平行盘扣,于端丽之中见美感;斜襟短衫缀上几对似花非花的缠丝盘扣,于古雅之中见清纯。
(一)束衣方式的发展演变
服饰的演变受政治、经济、文化、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中能够透析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变迁。从现有的考古图案和文献记载来看,我国最初的服饰宽袍大袖,用系带约束。春秋战国时期,绳结因其美感和作用逐渐在统治阶级的生活中流行开来。随着古代服饰逐渐向紧窄方向发展,绳结渐渐变为布料制盘结纽扣。宋代时盘扣形制逐步确立,当代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很多南宋时期的成形盘扣。到元代,盘扣得到广泛应用,其结构也逐渐多样。摘要:让传统手工艺制作、民族纹样元素与现代人的审美、功能性相结合,更好地传承这门民族手工艺。分析了盘扣的起源发展,并从手工盘扣制作复杂,成本高;传承人缺乏;应用局限较大;缺乏质量监管这几个角度来阐述现阶段盘扣手工艺的发展困境。提出盘扣创新设计的四个策略。结论:该策略可为盘扣手工艺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近年来,国家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加大了对非遗的保护力度。2017年2月23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把“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并且提出到2020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国家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提到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为重点领域,支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非遗”使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资源与素材得到了丰富。早在2009年,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被上海市政府列入第二批上海市级非遗名录,曾经仅靠着以盘扣皇后的珊丽娜为代表的少数人传承着这濒临灭绝的传统盘扣技艺,现在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但是“盘扣”还是很难走入人们的生活中,这是保护非遗最大的难点。而非遗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都具备了潜在的价值,如果将“非遗”进行创意化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让“非遗”走向大众生活,打开了通向现代世界的一扇大门。
一、传统盘扣手工艺的设计起源
盘扣起源于盛唐时期,明、清时期逐渐普及,在民国时期到达巅峰,一直被沿用至今。盘扣最开始是从古老的“结”发展而来的,那时要使衣服即合身又能保暖,只能用绳子、带子之类的来系扣、打结。在功能性上看来,是束衣之“结”;在装饰性上看来,是美化之“结”;在寓意上看来,是吉祥之“结”。在盛唐时期,人们开始讲究其穿着打扮,有人把手工盘花当作配饰挂在身上,就这样形成了盘扣的雏形,元明以后,盘扣被用作固定衣襟,大多使用于女装常服,而盘花则是取材民族纹样和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及至清初时期,大多数的服装将以前的宽衣大袖改为了窄袖筒身,以袍、褂、衫、裤为主,而衣襟也将带子、绳子改为了用盘扣。满族是个马上民族,需要衣服紧身才有利于射猎,盘扣因此用于了大量满族服饰,成为了满族服饰代表性元素之一,盘扣也到达了发展顶峰。再到民国时期,服装以传统旗袍为主,而盘扣则成为衣襟上画龙点睛的装饰之物,富含有传统民族风韵。到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旗袍、马褂上仍保留用盘扣来固定衣襟,不仅好看而且实用。它延续了中国结的编制手工艺,运用细腻且温婉的手工扦边和盘花扣,表现出其文化艺术以及内心的夙愿,精巧的盘扣中蕴含着精致。经历了绳、结、带、多个阶段后,盘扣慢慢的形成自己独有的形式,从简单的直形扣到有着各式各样形态的梅花扣、蝴蝶扣、燕子扣等,图案的取材多选自大自然的花草植物以及动物。盘扣不仅是外表所看起来的精致美,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一个“盘”字将这民族风韵与美好期盼深深地盘在了一起,这也足以见得古人的智慧,也使盘扣成为了中国传统服饰中标志性的元素之一。
二、传统盘扣手工艺的发展困境
工业化的到来,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生活的步伐,更加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机器的高效率,小误差完全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也让人们渐渐遗忘了传统手工艺。盘扣因其手工制作且复杂度较高,也无法避免被遗忘的尴尬,想要在当下继续发展遭遇到不少困难。(一)手工盘扣制作复杂,成本高。手工盘扣有着其特殊的制作工艺,工序极其复杂,第一步是面料的处理,要经过面料挑选、糨糊的调制、面料刮浆。第二步是扣条的制作,首先要裁剪斜条,然后缝制扣条。第三步是设计制作阶段,首先需要绘制出草图,再制作扣头,然后盘出形状,最后是填芯。(如图1)盘扣制作流程在整个盘扣制作过程中,需要极其高的耐心和细心,而且还需要手工艺人对工艺的反复训练,直到技艺娴熟才能使盘扣的工艺水准和造型臻于完美。所以每一个盘扣,都包含了手工艺人们的心血和情感,而制作过程中运用细腻的手工扦边、扣结和盘花,都体现出手工艺人们对盘扣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是他们的精心之作。工业化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早已适应了工业代替手工艺的现代企业而言,盘扣的制作成本早已超越了它的价值与情感,为了高效率,工厂用机器取代了手工制作。可见,在科技发达的同时,人们也丢失了那份手艺的温度。手工盘扣制作不仅复杂,同时制作耗时久。卞秀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盘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她接受采访时提到,曾经接到一个10万元,要求一年内制作50万对盘扣的业务单,却不得不拒绝。原因是依靠手工制作,她一天最多只能做60对盘扣,一年365天全年无休也只能做21900对,做完这50万对盘扣需要她一个人23年的时间完成。可见,纯手工制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依靠机器批量生产的盘扣不仅品种繁多,价格低廉,而且省时省事。“制作复杂、手工成本高”就成为盘扣手工艺的一大发展困境。(二)传承人极度缺乏。当前盘扣手工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匮乏,很少人能坚持静下心去制作手工艺,像“盘扣皇后”珊丽娜等盘扣传承人都有意通过免费招收学徒的方式传承盘扣手工艺,而结果是很多人都是一时兴起,不能长期坚持,也并不是真正想去传承盘扣这一中国传统手工艺。曾经学一门手艺可以就养家糊口,而现在,就业范围广,早就不局限于靠手工艺生存。盘扣手工艺人们一方面要维持生存,一方面有背负着传承创新的使命。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和机器生产的竞争,不仅迫使很多老的盘扣手工艺人退出此行业,也使许多新人望而却步。种种的原因,导致传承者后继无人,出类拔萃者更是凤毛麟角,于是造成了盘扣传承人极度缺乏的困境。(三)盘扣应用局限性较大。盘扣通常用于传统的服装服饰上,应用性比较单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审美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的现代服装取代了传统服饰,导致盘扣在现代服装上的应用也逐渐减少,盘扣在古代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但是在现代生活方式和居住环境中实用价值的降低,可能只有在如旗袍、中山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饰中或是设计师在为品牌走秀时的服装设计上才能看到盘扣的应用,再或者是在旅游景区作为纪念品售卖,设计风格相似、造型简陋,仅仅只是表面呈现了中国传统特色,却没有展现出传统手工艺的艺术内涵以及文化创意产品的再创新设计理念,更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对于其他领域的应用更趋于狭小。(四)缺乏质量监管与品牌意识。当前,盘扣产品还缺乏品牌意识,许多盘扣手工艺品不知道制作者是谁、产于哪里,也没有质量上的保护,许多都产于家庭作坊,没有财力支持,在产品创新不够,制作周期长,生产效益不高,极度缺乏品牌意识,更不会如何去保护,质量上也很难得到保障,缺乏对其质量监督与品牌的保护,所以盘扣手工业的发展还不足够成熟,没有达到市场化和产业化。
三、传统盘扣手工艺的设计创新策略
传统盘扣手工艺需要在当下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就需要让传统文化融入新的设计创意,不断创新。不仅要从盘扣的形态、配色进行大胆改变,在功能方面也要拓展新的用途。将盘扣从传统的风格、功能和形式中抽离出来,与现代时尚元素相融合,设计创造具有现代形式美感的新盘扣。(一)基于盘扣造型的创新设计。传统的盘扣造型上多采用弧线形式,做工精巧细致,图形富含寓意,种类繁多,取材内容来源于自然,大多是具象的、形态优美、栩栩如生,最常见的有一字扣、蝴蝶扣、梅花扣、菊花扣、凤凰扣、琵琶扣等(如图2),且富含蕴意,讲究对称之美,这是一种最传统的风格形式。而我们需要将这种传统风格传承下去,但更需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盘扣皇后”珊丽娜除了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造型外,还想让盘扣赋予新时代气息,所以创新了它的造型,以前盘扣是由软布制成的纽扣,而现在她发现将铜丝嵌进面料里,弯折铜丝就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再在图形中填充各种颜色的布料,就可以完成形态各异的盘扣作品,例如帆船、国宝熊猫、梅兰竹菊屏风等现代风格十足的作品(如图3、4)。传统盘扣要具有生命力就必须融入新的血液,将大众所喜爱的卡通形象、充满时代气息元素的时尚造型,都可以通过盘扣这一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可见传统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二)基于盘扣功能应用的创新设计。盘扣在古代最开始被用于束衣,以最简单的一字扣为主,随着盘扣工艺的逐渐成熟,盘扣越来越多以装饰性为主出现在传统服饰上。而现代服装早已经取代了传统服饰,盘扣更难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我们必须要拓展其功能性,让盘扣的功能不仅仅只是作为纽扣和服装的装饰,我们可以结合现代人喜欢的首饰、耳环、项链、钱包等(如图5),以它们为载体,进行创新设计,例如将盘扣作为新型吊坠,或者将普通钱包的按扣用盘扣代替,这样不仅可以把传统手工艺用到日常生活中,让人觉得新颖、眼前一亮,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得到传播,不仅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功能性,也使得盘扣的实用功能在生活中得到了拓展。(三)基于盘扣传承策略的创新设计。面临着盘扣手工技艺传承人越来越少的局面,我们需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对于手艺保护而言,人是传承的主体,当手艺人不在了,技艺自然失传了,所以政府应该对盘扣手艺人们以生活上的补贴,鼓励开展传习活动。而对于培养传承人,现在一直实行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可以将民艺教育纳入人文艺术教育的范围内,对于相关高等院校,积极开展传统手工艺方面的人才培养。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举办“非遗传薪”的手工艺实践课程,请来了盘扣老师高宙宙进行课程指导,将非遗——盘扣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同学和老师加入其中,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动手能力、感悟能力、造型能力、对材料的把握和认识能力等,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对盘扣手工艺的了解与喜爱。将盘扣以这种走进校园课程的形式,也是为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有益的贡献,同时也是能发掘和培养出盘扣传承人。《“红黄蓝”盘扣设计》(如图6)是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同学在手工艺实践课程上为本次课题创新设计的盘扣作品,是将盘扣设计与彼得•蒙德里安的代表作《红、黄、蓝的构成》相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传统盘扣造型大多为曲线形式,最先想到了西方抽象艺术家彼埃.蒙德里安,无论他的艺术理念还是创作都对现代设计有着极大的影响,将中国盘扣与蒙德里安的代表作红黄蓝格子画结合,采用几何构图和三原色作为创意元素,选题确定。紧接着就进入草图阶段,然后则是盘扣制作阶段,在此之前需要对盘扣制作工艺足够了解,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设计稿。(如图7)摒弃传统的曲线表现手法,大胆地采用以几何、抽象的形态进行设计。同时结合了西方现代艺术,在色彩上进行大胆的创新,采用蒙德里安的代表色,红、黄、蓝、黑、白五种色彩,创新配色,让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考虑盘扣的整体构思和造型效果,打破传统盘扣具象造型的约束,突破传统的曲线表现手法,以几何、抽象的形态进行设计,以点线面构成几何形状进行任意发挥,有圆形、矩形,有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传统中带着创新,以简练的造型突出强烈的形式感;统一中带着一丝凌乱,采用盘,缝,包,缠等多种工艺,结合创新配色,拼接等多种技巧于进行创作,于细微之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表现盘扣设计的创新及其特有的中国味。运用拼接等多种技巧进行创作,将中式盘扣在造型创新的基础上与西方艺术相交融,这也让中国传统手工艺走向了国际化。(四)基于盘扣品牌建设的创新设计。我国在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品牌意识上极度缺乏,基本找不到与盘扣相关的品牌。品牌的建立对于盘扣手工艺进入现代市场,是一条必经之路。品牌是“物质产品”、“情感寄托”的载体,确立品牌的开发体系可以帮助不完善的经营模式明确自身品牌价值,发展方向,建立品牌忠诚度,这也是对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再将品牌化和产业化相互结合,把盘扣手工艺人聚集起来形成产业园或合作社,进行产业化发展,这样可以改善由于人力和资源不足而无法按时完成大批量订单的问题,也可以促进市场竞争力。现在发展较好的一种模式是产品品牌与区域公共品牌的合作,对于农产品品牌许多都进行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发展较为成熟,而手工艺品牌还属于初级阶段。区域公共品牌是建立在将该地区有代表性、能增加其美誉度、能为经济文化发展做贡献的品牌上。如果我们将盘扣与区域结合,用区域的知名度来依托,用区域的名义来发展盘扣手工艺,这也能大大加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与记忆,加速品牌的推广,促进产品对本土历史文化的了解,同时也能使产品独具当地风情。这些都能作为盘扣品牌建设的参考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手工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手工艺,让其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就需要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在传承盘扣技艺的同时,将盘扣以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的形式进行创新,不断创新盘扣的表现形式、拓展盘扣艺术的应用领域、增加趣味性与现代感,从而提升中国盘扣的艺术性,使中国盘扣在顺应时代变化的同时,为现代产品增添文化内涵。
作者:丁诺千 何佳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