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m7过片需要推几下过片扳手
徕卡M7过片,只需要过片扳手从从头到尾推一次就可以了,这个叫单拨。从徕卡M3的90万号之后所有版本的徕卡M胶片相机(M3M2M4M5M42M4PM6M7),都是单拨,只有部分M3(70~80万号)是双拨,也就是过片扳手要反复推动两次。
不会,LZ你描述的应该是机身前脸黄斑小窗口边上的倒片锁把手吧?那个扳手的设计就是就是这样的,掰下去之后才能倒卷,装新卷之后只需要一过片就会自动复位,这才是正确的使用方式,反而你掰下去之后,再掰回来的使用方式才是错误的,如果你拆过徕卡,你就不知道那个位置内部有个L形小卡扣,你掰回去的话次数多了反而会磨损这个L型卡扣,只有过片的时候这卡扣自动脱离归位,才是正确的方式。你自己可以体会一下,手动掰下去,再手动掰回来的时候感受一下力度,掰下去的时候是很顺畅的,掰回来的时候会遇到阻力,这说明你是强制卡扣脱离,对相机反而是一种伤害。
没有!
“包围曝光”功能是自动胶片单反相机以及后来的数码相机上常见的功能。徕卡M7这种纯机械的手动旁轴相机是没有这种功能的。
莱卡M7胶片旁轴相机
徕卡M7虽贵为奢侈类相机,但其电子化智能水平却很低,最大的电子化是自动曝光,而且还只有光圈优先一种模式。当然电子化不是它的卖点,超高的画质、优秀的操作手感、全机械的设计、实在的用料和精细的机加工工艺以及满满的情怀,呵呵这才是最让人朝思暮想的亮点。
而M7的取景器又分为延续M6的取景器结构版本,和MP结构版本。延续M6取景器的版本,在某些情况下对焦黄斑有眩光,看不清楚对焦的状态,其中以0.85倍率的尤为严重。而MP结构的取景器版本,则解决了黄斑眩光的问题,不会发生看不清楚对焦状态的事情。一般是以机身编号来区分,288XXXX编号以前的M7是M6结构的取景器版本,288编号之后的M7是用了MP结构的取景器。当然288编号过度阶段就比较难区分了,29编号就是实打实的MP取景器。最好还是自己看一下比较实在,阳光位于取景器左侧约20~70度的时候,眩光非常严重,看不到黄斑里的图像甚至取景框都看不清的,就是M6取景器版本。
不过我不同意M7是最经典的,MP才是。MP可以说是徕卡胶片机的精髓。另外M8不会比5D差(转换倍率除外,毕竟5D是全幅,而M8有1.33的转换倍率)徕卡的镜头绝不是盖的,佳能是比不过的。另外M8也更加小巧方便,适合人文纪实。
其次m7有光圈优先功能,具有高度自动化,属于半自动相机,而m6没有这个功能,仍然是全手动相机。
m7的快门时电子+机械混合,只有两档机械快门其他都是电子快门,没电只能使用两个档位,而m6则是全机械快门,不受电池制约。
m6分为大、小盘版,大盘是数码线性测光,闪光灯ttl,小盘仍是模拟测光,没有ttl,而m7则跟大盘一样,数码线性测光,ttl闪光。
m6除了极个别纪念版之外,都是合金材质机身,磨损露出银白色材质,m7全部是铜合金,磨损露出铜原色(m7黑铬版本还有一层镀铬,要银色镀铬磨损后才露铜)。
m6使用一枚cr1/3n电池,而m7则需要两枚,m6一枚电池可以使用好几年上百卷胶卷,m7电池大约只能支撑到5、60个胶卷左右。
m6不论前后期产品,都有黄斑炫光问题,m7早期产品有,中后期m7修补了这个缺陷。
2、其次,转接之后就没有联动测距,也就是说你在M7上的黄斑就不起作用了,只能通过估焦拍摄,或自带大皮尺测距离。
3、同1,法兰距不同,旁轴和单反测光原理不同,所以转接后测光会有较大误差,需要配测光表。
所以徕卡M一般都是用原厂M口镜头,或者蔡司ZM、福伦达VM镜头。另外老款的L39镜头也是可以通过L-M环转接到徕卡M上使用的,因为L39镜头的法兰距是27.8MM,所以一枚1MM厚的L-M环就能将镜头变成28.8MM的法兰距,同时保持联动测距功能,测光也正常。L39镜头有许多,便宜的俄国镜头2、300块一个,贵的徕卡原厂L39也只是3000多就有了,L-M环很多厂家都生产,百来块钱一个。
编辑
相机类型旁轴相机等效35mm焦距21-135mm
快门类型电子控制纵走式焦平快门曝光测光TTL局部测光、TTL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使用使用美兹SCA3000标准闪光),0.03cd/m2 - 125,000cd/m2,相当于EV-2~20
2基本参数
编辑
相机昵称 M7 相机类型旁轴相机
光学变焦倍数 无
3屏幕参数
编辑
取景器描述 大型明亮联动取景框,自动视差补偿,目镜器设定屈光度为-0.5度,矫正镜片由-3度至+3度。宽基线测双影叠合测距距器,基线:0.58型40.2mm,0.72型49.9mm,0.85型58.9mm
4镜头参数
编辑
伸缩镜头
镜头性能 SUMMILUX-M 35mm/f1.4 ASPH镜头等效35mm焦距21-135mm
5闪光灯
编辑
闪光灯 热靴闪光模式通过热靴控制触点或用标准闪光连线插座控制,闪光同步:第一帘幕或第二帘幕同步AUTO模式时自动设定为1/50秒以下,使用美兹SCA-3502接合器实现更高的快门速度(1/2秒,1/500秒,1/1000秒)
6快门性能
编辑
快门类型 电子控制纵走式焦平快门快门速度自动模式32-1/1000秒,手动模式4-1/1000秒和B门
7曝光控制
编辑
手动曝光
曝光模式 光圈优先自动曝光曝光补偿DX编码自动设定ISO 25-5000,手动设定ISO 6-6400
曝光测光 TTL局部测光、TTL中央重点平均测光(使用使用美兹SCA3000标准闪光),0.03cd/m2 - 125,000cd/m2,相当于EV-2~20等效感光度DX编码自动设定ISO 25-5000,手动设定ISO6-6400
8拍摄功能
编辑
连拍功能 电动卷片(徕卡MOTOR-M 卷片马达)
9操作功能
编辑
菜单语言 简体中文,英文等多种语言
10附件及电源
编辑
电池类型 2节DL 1/3N型锂电池(或4节AA型电池)
11外观参数
编辑
颜色 橙色、棕色 尺寸138×79.5×38mm
重量(g) 610 外观特点全金属机身,机顶和底盖为黄铜制造,表面为黑色或银色镀铬
12其他性能
编辑
兼容操作系统 Windows XP/Vista
13环境参数
编辑
工作温度 0-40℃ 工作湿度10-50%
存储温度 -20-50℃ 存储湿度<50%
摘录自《摄影世界》2004年7期作者:宋刚明 标题
徕卡M系列相机几乎是个神话,半个世纪不变的脸,极简单的功能,绝不妥协的制作,它位居谁都想颠覆,但谁也没有得逞的顶尖地位,它的优点、它的不尽人意,说不尽道不完,以至于只要谈徕卡,场面就热闹了。说它好的,声情井茂,说它不怎的,也是振振有辞。据说在英国,一些绅士并不拍照,身上也常挂一台徕卡,作为有身份的象征。日本是相机生产大国,却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徕卡迷。在徕卡身上,蕴藏着大多的神话,以至有时失掉了一些真实感。可以说,徕卡早已超越了作为工具的地位,己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
有一种东西叫个性,要伺候好个性这个东西你得有点耐心
好东西的个性都很突出,也可以说是最不好侍候的,徕卡也不例外。
从1953年徕卡推出M3至今,50年过去了,那式样就没变过,这整个就是对人类喜新厌旧天性的一种“强暴”。在这全世界的相机都以自动化为诉求的时代,徕卡基本是个什么都不干的相机,侍候徕卡就如同侍候脾气古怪的大家闺秀,侍候不好,你就等着瞧吧。
徕卡装卸胶卷的方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上下胶卷就如同从生不下蛋的母鸡屁股往下抠鸡蛋。你如有地方坐下,又有时间从容干活,那还可以留点面子,慢慢取下底板,放在桌上,再抠出胶卷,推进另一个。但摄影人都是慌忙火急的主儿,不然怎么叫抢镜头呢?再者用徕卡多半是室外作业,哪儿有坐的地方。这时换胶卷就有点犯难了,你的衣服有兜,那还可以先把底板存在兜里,虽然有时一急,你不知放哪个兜里了,但终究还是能找到。如果你穿的衣服没兜儿,那就有点不雅了,你得用腋窝夹着,或者更狠狈地用腿夹着,时时小心,生怕掉落地上。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好在底板厚,摔几次也没大碍。
虽然徕卡号称它的三叉式的上片轴是世界上最容易上胶片的,但你千万不要以为把胶片往里一推就万事大吉了。用徕卡如果没拍过空卷,你就等于没用过徕卡,望着冲出来的透亮的底片,你千万要想得开,徕卡的卷片装置确实太好了,好到上片没上片,卷片的阻力如不仔细分辨,几乎没什么差别。这大概是你开始体会徕卡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胶片分明没挂上,卷片的感觉一样丝丝人扣,所以如果有人在悠闲地拿着未装胶卷的徕卡相机,卷一张按一下快门,你千万别以为他没事干,那感觉与真实拍照没什么两样,因为徕卡是可以把玩的。
虽然全世界的135相机都是后盖全开装片的,但是徕卡坚持不改,这种特立独行的做法,换在其它厂家,不破产才怪了。结果是只要把胶卷往里一放,对焦都不用过多劳驾你双手的年月里,什么都要亲力亲为的徕卡,反而越卖越火,越卖越贵。其实徕卡就是想改,徕卡迷们也未必答应。
背负着文化,对徕卡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负担。徕卡拥有世界上最奇怪、最顽固的拥戴者。别的相机爱好者等待的是新功能、新款式,惟有徕卡迷,改一个小转盘都认为是暴殓天物。徕卡M5是改动最大的一款M型相机,结果徕卡迷就根本不承认那也是徕卡,视M5为抱来的孩子。不信你看看谈论徕卡的,谈的最多的还是M3和M6,其次是M4、M7。 M2偶尔会被提起,那多半是为了夸M3的取景器,找出M2来损M6的,而M5基本进不了摆谈的范围。
徕卡M6再怎么也比M3好用,但徕卡迷至今还是认为徕卡M6不如M3,所以当你见到还有人拿着半个世纪前制造的徕卡M3摆弄,你千万别大惊小怪,如果你看见投向他们身上的羡慕目光比你身上挂的最新机种还多的话,你千万要心平气和,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按常理出牌,不然这世界就太闷了。
相机的光圈优先功能,是上世纪70年代的技术,现在都跨过世纪了,徕卡在刚推出不久的M7才用上这个功能。这如在其它厂家,招来非议且不说,嗤之以鼻是免不了的。但是出现在徕卡身上,就像有了多么伟大创举似的,就这点技术的应用,徕卡迷也不高兴,徕卡不得不同时推出一款MP相机来平息徕卡迷们的怒气。
徕卡MP是用来取代M6的,按理说技术更先进,但你又想错了,MP是M6和M3的杂交产品,不过未必很好吸收两者的优点。M6相机的TTL测光系统操作起来虽然有点慢,也还算顺手,一根手指就可以搞定;而MP却把调速盘改成M3式的小盘,调动快门速度得使两个手指,这样右手必须离开机身,再按快门肯定要比M6慢半拍。糟糕的是调速度的方向与取景器中的指示箭头是相反的,用惯了M6的TTL,再用MP就有点不那么顺手了,甚至有些痛苦,你得反着想:“前进原来是后退。”徕卡做此选择,只是因为M3的调速盘是从一整块料上加工出来的,徕卡迷们只认这个,好用不好用无所谓。徕卡相机无疑是现今制作工艺最讲究的相机,但徕卡的讲究从来就是自身的讲究,而不是为使用者的讲究,如果使用性与徕卡的讲究原则相冲突,徕卡一般不会屈就使用者的。
现在相机的倒片功能早已自动化了,但M6、M7还是用摇把的。你就是加上电动转片器也白搭,倒片还得慢慢摇,千万急不得。MP就更极端了,把卷片钮也改成了M3上一样的旋钮。过去徕卡M6只是上卷不容易,现在MP倒片也不容易了,这也许就是你体验日耳曼民族精密机械必须付出的代价。MP比M7卖得还贵,据说是制造更精密,其实不过是把用在M6上下盖的合金,换成了更古老的黄铜,镀铬机身还较耐磨,50年前的M3银白机身,至今还闪闪发光就是最好的佐证。黑色机身就有点惨了,一台崭新的MP,我只带它去了一趟西藏,回来后就伤痕累累,锈迹斑斑。当然你若想展现自己的牛仔风格,这倒是一个优点,现如今不就时兴把新裤子打磨做旧,甚至挖上两洞扮酷。你还别说,真有这号人,我的一个朋友买了一台白机身徕卡,用了很久,还和新的一样,他后悔说:“当初买黑的机身就好了,我这徕卡到哪年月才能有那种苍桑感呢?”有了上面这些不如意,你还会用徕卡吗?
我曾设想,面前放上所有现在流行的135相机,只让我从中选择一台,会选那一台呢?即使除去价格因素,仅就使用而言,我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徕卡。世界上没有一部相机是完美的,徕卡存在不足,并不意味其它相机就没有问题,只是厂家的选择或者使用者的看法不一样而已。徕卡的不尽人意,都是可以克服的,而它所能达到的高度,是其它相机无法企及的。把徕卡从神坛上请下来,它仍是一部最好的相机。评价一部相机,无非涉及机身、取景器、快门、镜头等几方面。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徕卡魅力何在?从这几方面入手,应该最能看清楚。
什么样的机身才是好机身,这也许是个哲学问题。
徕卡的传奇,徕卡的手感,被人渲染得神乎其神。但一台相机那种丝丝人扣的过片手感,是唬不住人的。转动徕卡的镜头,或者过片搬手,固然是一种享受,然而能拍出好照片才是硬道理,徕卡首先是一部杰出的相机。
徕卡半个世纪前推出M3至今,式样就没有变过,这正是徕卡的过人之处。实践证明,徕卡的设计充满前瞻性,具备成为经典的一切元素。徕卡M机身的长高之比非常接近黄金比,古希腊人认为世界上最美的长宽比例是1:0.618,徕卡的长宽比是1:0.58。徕卡的外形简洁,柔中带刚,朴实中透着优雅。不像当代的一些自动化相机,往往是把简单的事复杂化了,有些事不过是举手之劳,为了省那点事,相机被制造得异常繁琐,在提高使用方便性的同时,也使相机的结构复杂化。望着自动相机满身的按钮,就是老资格的摄影师也不知从何下手,要学会操作这些按钮,必须读近百页的说明书。
但是,徕卡绝无可有可无的冗件。“零部件最少化”,使徕卡真正达到了增一分觉得多,而减一分又觉得少的地步,任何使用过相机的人拿起徕卡都不会有操作上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