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对华何时摊牌?西方供应链重组完成时
近日,拜登领导的美国白宫重组美国国内供应链的新闻又传来,在美国的要求下,台积电先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和日本设分厂,以分散台湾芯片产能,抵御未来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5月底,韩国总统文在寅将访问华盛顿,也将和美国重点讨论加入美日印澳为四边体系,重组全球供应链的问题,这些供应链重组动作的目标只有一个——和中国脱钩,而在供应链重组的完成之日,也就很可能是美国对华摊牌之日。
图1 美国重组供应链所图甚大
一、经贸关系不再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2017年之前,国内流行着描述中美关系的一句话“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彼时,中美已经是彼此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从经贸关系中受益远比受损多,在特朗普宣布中美是战略竞争对手后, 不少学者仍然认为,华尔街、美国商界和诸多议员不会真的选择和中国闹掰,因为必须顾及会影响美国国民民生问题的中美经贸关系,只要经贸关系在,中美关系就坏不到哪里去,然而,2017年开始,特朗普流氓集团以关税为武器悍然发动贸易战,双方政府关系实现了一个180度大转弯,可谓是狠狠地打了国内这些学者的脸,到了中美交锋开始时,很多人才意识到,原来中美关系是经贸关系的压舱石而不是相反,美国政府可以在完全不顾及经济利益的情况下为所欲为,美国和中国要的远不是什么经济利益,而是政治利益,是要不顾一切的将你打成千年老二!
实际上,了解美国政治内部运作机制的人都清楚,特朗普的白宫做出这种决策非常正常,因为美国政治家对经济利益的兴趣要远低于政治利益,历届美国总统和关键岗位官员的大学专业以政治学、法学、军事学为主,这些人的基本特点是脑筋死板,意识形态陈见严重,天天喊着 社会 公平和分蛋糕,但从不擅长把蛋糕做大。美国国内虽然有超一流的经济学家,但主要就职于官方智库或者大商业公司,在白宫也作为参谋人员出现,对政治决策影响力极为有限,特朗普的狗头班子也不例外,在因为看到中国要赶上美国时,第一优先级考虑的不是美国经济利益,而是美国世界政治优势地位在丧失,因而迅速做出了损人不利己的“贸易战”策略。而中国则完全相反,学者和官员理工科和经济学背景居多,长期在以市场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路导引下,对 科技 前沿技术、经济发展兴趣颇为浓厚,脑子里思考最多的就是GDP、就业和 科技 发展,自然而然就对中美经贸关系看得很重,双方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别,也就造成了当年的局势误判。
图2 拜登不会比特朗普更亲华
而拜登也没能跳出这个圈子,他本科专业是政治学和 历史 学,博士学位是法学,第一份工作是律师,而后在特拉华州作为参议员进入政界,这些经历赋予这位美国总统的不是经济学头脑,而是政治学、 历史 学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因此,想要期待他在对华关系上较特朗普更柔软的可能性并不大,果然,拜登一上台,首先解决的不是废除特朗普贸易战,和中国重归于好拯救美国经济,而是直接和各种盟友搞联盟,对华联合施压,继续推进“脱钩”和国家供应链重组。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到现在中美经贸关系仍然很重要,数额依然很大,但中美脱钩、由美国重组全球供应链恐怕是早晚的事,而一旦美国供应链重组完成之日,很可能就是对华动手之日!
二、两大阵营呼之欲出
美国重组供应链的原因除为了打压中国,将中国排除在发达国家体系之外,最现实的考虑是为了抵御新的全球风险,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中,美国忽然发现,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其连最资本的医疗物资和设备都要靠对华大量进口,而后的全球芯片供应紧张更是直接影响了美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战略节奏,公平地说,这是美国产业空心化多年造成的,并不是中国的原因,但基于世界权力格局已经不可逆转的要转变为多极化,由西方国家再次组建出一个阵营,重组可靠供应链就变得十分必要的,但美国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世界再次如冷战般出现两个阵营。
5月21日,欧洲议会决定冻结《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这意味着,欧洲和美国一样,也将意识形态作为经济合作的附加条件,制定新的对华政策,而在欧洲范围内的国家,法国已经明确表示了和中国是竞争对手,中英关系自2019年以来不断恶化也不太可能挽回,本次欧洲议会集体作出如此决定,标志着美国和欧洲再次站在一起,加上美国的固有盟友澳大利亚、日本和潜在盟友印度,一个新的西方阵营已经呼之欲出。
无独有偶,4月份,中国和伊朗签订了为期25年的合作协议,决定双方加强全面经贸关系,直接将美国对伊朗制裁无效化,再加上伊朗和俄罗斯、中国和俄罗斯的特殊关系,一个屹立在亚欧大陆的中俄伊三国联合体为核心的东方阵营也已经出现,当然,这个联合体的潜在成员国远不止这三国,还要包括朝鲜、中亚五国、叙利亚和白俄罗斯,总的来说,欧亚大陆已经形成了一个能够和西方阵营竞争的新阵营,从经济的角度看,在这个阵营里,中国是高端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提供国,其他国家则是原材料提供国,能够形成内部循环。
图3 两大阵营会重现
这两个阵营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世界要重新进入冷战,因为中国并没有表现出对外的领土野心,也没有对外输出革命,和许多西方阵营国家的关系还相当不错,存在极为重要的经贸关系,比如说德国,这意味着两个阵营之间的关系将主要是竞争而不是对抗,这种竞争不但是经济层面,而且会蔓延至 科技 、制度、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
作为西方阵营的领袖,美国十分清楚的是,一旦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之间的经贸关系减弱,那么双方的对抗就会变得更为激烈,西欧盟友也会更为坚定地站在美国这边,因此,推动两大阵营脱钩是美国的大战略,也只有如此,才能拉盟友一起对华发动群殴,将中国发展势头扼杀,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大国的位置,毕竟现在的中国不是美国单独能解决的。
三、何时何地动手?
前面说道,中国和西方阵营国家脱口之日很可能就是美国对华动手之日,那么美国将在何时何地对华动手呢?我的推测是应当在10年左右,一是美国重组全球产业链需要时间,短短几年绝不可能,现在虽然经常在新闻上看到大批美国企业撤出中国,但从数据上看,撤出的大多数是低端产业公司,转移的地区往往是东南亚而不是美国期望的西方阵营国家,大多数美国企业并不想走,脱钩短期内难以达成;二是脱钩后再对华动手的大战略不能再经历政治选举的动荡,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因为特朗普的胡闹,共和党可能在12年内都别想竞选成功,从拜登到哈里斯,民主党将迎来超长执政期,美国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三是中美最为敏感的台湾问题,西方预计可能会在2030年左右迎来解决契机,美国必须在这之前就做好准备,3月10日,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维森也做出了类似的推测。
图4 美国可能会对中国发动军事打击
按照一些美国智库的规划,对华动手的地点有两种选择,一是台海、南海,主要方式可能是军事冲突,也可能是军事封锁,但很明显的是,如果美国这样做,东方阵营其他国家可能在其他方向闹事,搞得西方国家四面出击,难以获胜;二是在中东和印度洋,西方阵营这样做可以减弱在中国周边动武的地理优势,先做掉伊朗和中亚各国,占领中东,打破东方阵营最弱的环节,削弱中国的资源供给量,再配合海上运输线的封锁,迫使中国和俄罗斯屈服。
针对美国这险恶用心,我国要做的是,第一继续要和美国盟友保持较强的经贸关系,以产品和成本对抗美国的政治施压,迫使这些盟友投鼠忌器,不敢和中国发生军事冲突,削弱美国在西方阵营里的影响力;第二是尽早解决台湾问题,打破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封锁线,击垮亚太各国跟随美国对抗中国的信心。再辅之以各类经济区域合作战略,建立东亚共同体,把美国排除在外,确保中国周边的绝对安全,如此,即便在中东不能获胜,也不会对中国影响过大。
一、虽然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是逆差,但在对中国的服务贸易方面却是顺差。
二、具体分析:
1、为什么美国对中国有货物贸易逆差:
1)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包括美国在内的外企搬到中国来生产,然后再由中国出口到美国。在这种模式下,即使许多商品在中国并没有产生统计数据中显示的附加值,但在外贸统计上就算作中国的外贸顺差。
2)不只对中国,美国对全球贸易长期存在逆差。美国与100多个国家之间都存在贸易逆差。美国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低储蓄、高消费,本国生产无法满足国内消费需求,需要进口大量消费品。贸易逆差实质上是美国利用别国剩余储蓄,来维持超出自身生产能力的消费水平。
3)其实,中美之间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结构的差异,形成中美之间较大数量的贸易顺差,因此结论很明显,中国承担了产业链条上很多国家的顺差转移,这些顺差的最终受益者并非只有中国。
2、美国对中国的服务业贸易顺差:
美国的服务业贸易顺差,主要得益于美国强大的科技优势和金融优势,以及美国先进的商业管理模式。美国科技领先、金融的主导地位以及商业模式的领先和创新,也成为了吸引全球人才和人口流动的中心,所以美国的旅游业的出口顺差也就顺理成章了。虽然计算机通信等新兴技术和服务起源于美国,但是出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电信和计算机服务,在美国的服务贸易中,不仅占据的比例不高,而且处于贸易平衡状态。说明信息产业的低端服务在产业兴起阶段就已经向低成本地区进行转移了。
3、所以谁吃亏了:
事实上,美方通过大量进口源自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大降低了美国人的消费成本,提升了“消费者剩余”,实际上是改善了美国消费者的福利,在宏观上也有利于美国抑制通货膨胀。“贸易逆差和利益逆差是两码事,在中美经贸合作中,美方是受益的,美国消费者享受到的实惠看得见。而中国承担了产业链条上很多国家的顺差转移,这些顺差的最终受益者并非只有中国。
富士康其实在公众中的口碑并不好,甚至被人称为血汗工厂,网络新闻上也多次传出关于富士康的负面新闻,向员工跳楼,职员过劳死等等不绝于耳。而最近富士康老总更是想要搬迁工厂,并进行大量裁员,更将富士康推到了一个风口浪尖之上。而之所以惹毛美国,是因为富士康觉得美国的人工成本过高,不想在美国建立工厂,解决美国人的就业问题。
富士康老总将美国印第安纳州的工厂进行了大量裁员,甚至将生产线转移到了墨西哥,虽然裁员的人数不多,但是由于是,处于一个中美特殊时期,所以这一举动也得到了网友的大量好评。之前也一直有传言,富士康将要搬迁出美国,此次举动似乎正在印证这一传言。
我们通过调查也发现,早在2017年的时候,鸿海集团就曾经提出过一个百亿工厂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就是为美国提供1.3万个就业岗位。这对于美国来说,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但目前看来这个计划即将泡汤,而美国也将损失这上万多个岗位给美国人就业,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美国的人工成本过高。
之前的百亿工厂计划无法实现,就不说了现在富士康又开始转移生产线,这肯定对美国来说他是不乐意的,虽然富士康这只是单纯的节约了成本,但却对美国造成了较大的损失。所以在国内也有人觉得这是对中国的一种侧面支持,虽然富士康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中国是唯一一个全产业国家这个是有 历史 机遇的。
中国改革开放前期主要承接的是欧美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链转移,从最基础的产品开始做起。后期随着整个 社会 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的提高,要求我们对产业升级。这一步就需要中国这样体量的国家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这就让我们布局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了。
我们可以从最为基础的产品,逐步做到高端的产品。虽然目前还是不是最强,但一定是面最广的产业。
而其他国家显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能同中国一样具有这样体量的国家有几个:一是美国;二是印度。但美国由于发展的比较早,他们对于一些低端的产业,根本不屑,这就造成了美国产业的空心化。而印度比中国发展略慢,他们能做的是承接中国产业链的转移,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印度目前是难以承担起这种的产业转移的。
因此,有且只能是中国成为全产业国家了。
欧美国家他们大部分体量不足,而且只想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对于低端产业瞧不上,所以就只能中国来了,也只有中国有这样的魄力!
我们确实是全世界全产业链的唯一一个国家,比欧美的工业产业链还要完全,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功绩,因为当一个国家快速发展,迅速融入世界的时候,产业链几乎都是健全的,即便不健全,边边角角的一些分支产业也不会影响大局。
全产业链说白了,功劳是要放在改革开放身上的,但同时也要必须承认,全世界对于当时开放的中国的一种认可,才会把这些产业链生产线搬到中国,成就中国这一美名,也成就了世界制造和世界工厂的胜利,但是我觉得并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因为长期以来只负责加工,只负责贴牌,使得中国企业的利润微薄,中国劳苦大众的劳动力在40年的发展不断输血给外国的既得利益者,同时也给国内的既得利益者贡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劳动力,但是那一点工资至今都无法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反而那些权贵们动不动就出国转移资产?贪污腐败,邓爷爷曾说,如果贫富差距悬殊,那就意味着开放的失败,现在想一想,不绝于耳。
回来再说一说全产业链的问题,全产业链确实是实行工业化的最初以及中间目标,但是全产业链并不能保证你的技术生产人员和 科技 不受他国左右,不受他国控制,尤其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十亿多的人口,全产业链可以在表面上达到自给自足,但实际上依然是由欧美国家决定你能否发展。
别的不说,就拿市场来讲,中国确实拥有最广大的产业链,同时也有世界上最多的加工工厂生产出来的物品,供给全世界都不成问题,但是现在是西方发达国家动用自己在国际上的权利,被迫让你与世界市场脱钩,生产了如此多的东西,人力物力,还有原材料全都已经耗费在哪里?成本都堆在了仓库,但就是没有市场。
国内市场确实可以消费一部分,但是不要忘了我国的生产能力是能够满足全世界的,但是现在只有全世界1/5的人口,会不受外界影响的市场,我们根本不能消化自己的产能,这是在经济方面的,在国家安全方面,我们确实能够生产发动机,还有一些粗制的芯片等。但问题在于,我们对于他们的生产仅在于模仿和复制,我们会根据发动机的比例扩大,或者是缩小发动机的大小,但是很多关键技术和细微的尖端领域,我们一直不知道发动机为什么是这个形状的,发动机的内部构件,为什么是这么安装的?
很多东西我们都是不知道的,我们只是单纯地把它仿造出来,这虽然证明我们工业技术的强大,但是根本不能证明我们能够真正掌握这些技术核心,而发动机也仅仅是我们受制于人的冰山一角,当然我们可以变得不要脸,把所有的东西都仿造出来,自己用就得了,但是这么做一定会失信于国际,在国际上一个没有信誉的国家,比一个四处引发战争的国家更加遭人唾弃。
欧美发达国家除了美国之外,其实都是一个领土范围不大,人口并不众多的国家,但是他们却有着共同的信仰和国际价值观,以及共同的国家利益,所以在讨论全产业链的时候,我们作为一个世界工厂,作为一个世界制度的后来者,只能被迫遵守,我们只能单枪匹马的作战,但是欧美国家,即便有分歧,在核心利益上,也是拧成一股绳的。
所以在讨论全产业链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够把欧洲和美国分开来看,甚至也不能够把欧洲内部国家分开来看,他们是一个整体,而且他们又不仅是一个整体,他们又是一个能够全产业链合作的国家,这既保证了双方之间在核心利益方面不会起冲突,而且还保证了整个集团范围内各国关键部件的供应,寻求的既是军事平衡,也是经济平衡,更是政治平衡。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拥有的朋友是否众多,并不在于你自己有全产业链,什么都能生产,什么都能消费,而在于你的东西是否能够得到盟友的认可,盟友的支持,盟友的购买,和盟友的合作,欧美国家就是这样一个交互的关系,所以不单单是围堵东方,就是曾经对抗苏联,多方之间也依然是一个盟友,而不像与伊朗签订的长期条约那样,更像是一种临时抱佛脚和被现实逼迫而签订的解决之道,为的就是解决燃眉之急,但是,根本不可能起到欧美那样战略同盟的作用。
改革之前中国是一个相当落后的国家,虽然地大物博,人们还是很穷困的,常受西方人讥笑。在中国政府给出优惠政策之下,中国改革开放前期主要承接的是西方国家、亚洲四小龙甚至全世界的产业链转移,把一些利润微薄的产业都移向中国,也把低效的、污染的、有毒的东西抛给中国,自己掌握定价权,坐享更高的利润,让中国人为它们打工,而中国从最基础的产品开始做起。后期随着中国的改革深入,全面调动人们进入复国的愿望,经过四十年的打拼,积累大量的财富,实现小康 社会 ,整个 社会 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的提高,要求我们对产业升级。
为什么全世界的产业都往中国转移,那是人口众多,各种资源是极其丰富的,还有一个巨大的市场,使得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垂涎欲滴。这就让我们布局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了--中国实施市场经济,需要西方国家的技术、管理和资金。
我国可以从最为基础的产品,逐步向高端产业转移,生产和出口高质量的产品。虽然目前还不是最强的制造国,但一定是面最广的产业,覆盖整个工业体系。这种优势致使西方国家联手制裁中国每一次都劳而无功,主要是中国除了一些高精尖产品外,什么都不用外求,在西方列强的欺压下,反而激起中国人的斗志,我们高举复兴的大旗,走进新时代:中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我们有很好的 社会 主义制度。莫非定律怎么说的?“如果一个办法笨而有效,那它就不笨”。苏联的经济政策或许很笨,但它抓住了工业化的要害——增长。资本主义主导的工业化容纳不下工业化创造出来的惊人生产力,非要通过战争来解决这个矛盾,苏联却能吃下这些过剩的生产力。机器美国人当废铁卖,苏联人当宝贝。工程师、技工在美国失业,愿意当蓝领都没人雇,苏联可以高薪聘请。所以苏联驻美国的大使馆门外排着长队要签证,苏联人还挑挑拣拣。这反映在经济上就是苏联的工业每五六年就翻一番,快速追赶上西方国家。西方不断地把工厂废弃。所以那时二战后的苏联蒸蒸日上,最后与美国一竟高下,而别的国家却陷入大萧条。到了30年代,在没有任何殖民地的情况下,苏联居然变成了世界第二工业国。这说明什么呀?这说明计划经济的作用也非同一般,也能起过重大作用,也能与市场经济的作用相媲美。也许正是苏联人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好处,才一直坚持下去的吧。
这说明什么呀?这说明计划经济具有市场经济不具备的功能,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也跟市场经济一样优秀。由于计划经济有种种好处,在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纵使实行改革开放也没有完全摈弃计划经济,而实行利伯维尔场化--完全自由市场化。否则,中国的将来不会成为这个样子的。
比如说我们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有计划经济的必要,能集中必要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目前形势的需要为着眼点,统一筹划,全面安排,前后兼顾,着眼长远,把这些有限的资源用在刀刃上,解决当前的难题,使得我国工业体系建立起来了,扎根于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还有一个好处是整体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都能联合起来按政府的要求去做,参加产业链竞争。
2020年,一中国是首先爆发新冠疫情的国家,整个国家全面封厂、封路、封城,很多人宅在家中。受此影响,各个行业的生产一度停滞。考虑到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特别是中国经济与全球供应链的融合程度较高,这将给全球经济带来较大的供给冲击。
随着主要经济体的2019年四季度数据以及2020年1月数据陆续公布,不仅世界经济复苏的预期终结,而且突然爆发并仍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新冠病毒疫情打破了短期内国际分工产业链的秩序,尤其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也受到最大冲击,只是没那么严重罢了,而西方国家,因中国封需,关掉了大部分工厂,中国工厂生产大减或仪停工,结果各种元器件出现断供的现象,就连苹果代工厂也只好关停一些工厂,因为它们必须快速补货,甚至考虑转向其它国家生产所需的元器件。“一场灾难”中国断链危机,全球500万企业叫苦。
一遇上低潮时,只是让这部机器运转慢一点罢了,而并没有让它停转,制造业供应链强大。这个完备的工业体系使得我国经济闯过大大小小的风浪,避免了经济危机,使得唱空中国崩溃的阴谋屡屡落空。这又显示了 社会 主义制度的顽强生命力!
国际 社会 普遍指出,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同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波兰、塞内加尔、缅甸、突尼斯等国政党强调,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不仅给世界树立了成功典范,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路径。法国、罗马尼亚等国政党指出,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另一种选择”。
改革开放充分证明,西方民主模式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并非人类发展的唯一道路。
你好,不是经常说资本无国界吗,资本趋利性导致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生产资料和开设工厂,自己牢牢把握技术专利,控制生产链顶端,赚取大部分利润。 相较而言,发展中国家的场地、原材料、运输、人力成本比起欧美更低,比如一部苹果手机在中国生产苹果公司可以赚300美元,在美国生产只能赚100美元,那肯定拿中国来生产更划算。
一、我们先来看看,当今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现状是什么样的?可是,这些公司基本只来源于中国与发达国家,也就是其他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在近万亿产值的半导体领域几乎毫无建树。
在东南亚,新加坡靠地缘位置富裕起来,韩国靠高新技术实现经济腾飞,日本让欧美企业节节败退,中国台湾把电子产业做到极致,才能从原本落后走向先进。
直到1980年,欧美国家依然还保有强大基础工业产能,而此时日本与四小龙已经实现飞跃,并且带动了东南亚。可是东亚岛链、东南亚诸国的工业化根本没有冲击到西方产业,即便是在1990年全世界惊呼“东亚奇迹”时,欧美还依然保有大量的“落后产能”。
二、在我看来,全球化才是真正使得欧美工业衰弱甚至空心化的推手欧美工业的衰弱甚至是“空心化”是近20年才明显的,也就是中国全面开放大潮下,以庞大体量产生的向心力,即便强如美国也大感吃不消,而一些欧洲小国更是几乎失去所有的工业生产能力。
起初,欧美等西方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误以为资本主义是适合全球化的,但是其实资本主义与全球化有着内在的,结构性矛盾。
可是,美国不一样,美国为了提高收益,变成了资本主义完全体,进行了资本资产化,也就是说美国的资本从挣产业发展为挣钱。
就是这个个大问题,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必然会发生经济危机,每次经济危机就是一次清算,然后再重新开始,后来随着苏联解体,美国资本资产化,及中国加入世界经济体系,让经济全球化得到极大发展。
经济全球化给资本主义带来更快速发展,更强大积累,符合资本主义逻辑的财团变得更高更快更强,不符合中低端产业等的逐渐衰落,这一切都正在加速变化。 可见,并不是西方选择了空心化,而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没选择的都衰落了。
三、最后谈谈,为何全球化为使得欧美的中低端产业逐渐衰弱甚至空心化?这其实是人性和利益的自然选择,去工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然趋势。
而欧美等西方国家,因成功于工业化,过早地占据了当今世界财富的大头,因此就陷入了玩虚拟经济赚钱更容易,赚得也更多的怪圈中。所以,它们把功夫花得多,赚得少的工业大部分转出去,维持一定高利润率的高 科技 产业,把产业集中于收息收租收利的末产,躺着赚钱,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趋势。
回顾 历史 ,春秋的中国也是有去农业化,所以管仲踩提出重农抑商的国策,让国家政策来平衡市场经济的自然趋势,稳定了中国 社会 农业发展数千年,看今天,是不是要采用类似的方法呢。
毓美美作答:工业体系不完整不代表产品体系不完整。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生产制造也具备全球化的特性,任何国家是不能完全脱离其它国家而独立存在的,过分强调全产业链全产品全部自产是不现实的,这种闭关锁国的做法终将使该国与世界脱节,使该国国力衰退。
美国虽不是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但美国的强大之处在于,即便它本国无法生产,但是它可以凭借其强大国力在世界其他国家购得,而我们中国,一旦有无法生产的东西,可能关键时候根本买不到。这种被逼无奈的困局,造就了我国遍地开花的工业结构。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个体,逼急了,任何困难都能想得出解决方法,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是这些年造就我国全产业链的真实写照。中国的完整工业体系正是当年落后的工业水平和国际环境逼出来的。
只有工业化全产业链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唯有逆天的全产业链才能解决十几亿国民的吃饭问题。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苦难行军虽然异常艰苦,但是却帮助这个民族驱散百年屈辱的阴影,淬炼出民族的自信与尊严。勤劳隐忍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特性,国民之奋发图强程度堪称世纪经典,吃的了任何苦,方才造就今日大国的制造奇迹。
对于中国全产业制造的能力与水平我们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悲观,说我们已经超过欧美国家的工业设计能力,那叫盲目乐观,说东南亚等国家制造业已经超越中国制造产业链那叫盲目悲观。人口基建,工业配套体系、技术实力以及稳定的汇率,使得素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地位无可撼动,面对一些高精尖产品的制造史,中国仍是最好的选择。
国内拥有14亿人口,消费市场和潜力巨大。全产业链布局意味着海量的市场收益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个驱动力非常大。加上国际 社会 、文化的因素,更促使国内坚定的自主研发。拥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塑造能力,成为 科技 强国,是我们更高的追求,也是步入强国之列的必经之路!
分享点亮生活,欢迎加关注,感谢留言交流!
你知道现代工业的全产业需要多少工业人口才能支撑吗?接近2亿工业人口!美国也才仅仅接近!按照专家的测算,由于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第四次工业革命将需要超过3-4亿的产业人口才能支撑完整的全产业,所以有人说,第四次工业革命只有中美有机会,而中国可以单独完成,美国还必须联合盟友。其它国家要么搭上中美快车要么吃完饭歇歇吧!
这个主要还是得益于这么多年全球化发展分工的结果。
在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当中,欧美发达国家逐步逐步把低端制造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自己只保留高端制造。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聚焦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部分,而把生产率比较低,污染比较重,资源消耗比较多的低端制造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享受整个产业链的高附加值和高利润,同时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污染。另外,低端制造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匹配本国的生活水平,因为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不足以支撑低端制造产品的竞争力。
中国建国之后,以苏联老大哥的援建为基础,初步在东北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并逐步发展完善。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地利用外资建立起了低端的加工制造产业。2000年之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不断的发展,产业更新换代明显,在这个基础之上也逐步逐步建立起来自己的高端的制造产业。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仍然是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布局。
这个也是目前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地方。
这个就有点吹了!唯一一个?你信么?就问你色青你有没有?高端光刻机有没有?有全产业链根本没啥骄傲的,做大做强产业链才有用,人家根本不屑拥有那些低端产业链。
我们要客观看待全产业链,既不能过高估计,也不能妄自菲薄。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全产业链也是被逼无奈。一些高精尖的产品要么不卖给你,要么过于昂贵。通过这些年艰苦卓绝的国产替代,我们的产业链才逐步走向健全的。
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产业链是中端产业链,而不是高端的产业链。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不进则退,稍不小心,有些产业又可能变得落后。
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产业分工优势互补,这是比较合理的规划。人才交流和思维激荡,使他们更容易在新领域取得突破。
我们要非常谦虚地汲取他们西方的优点。变人口优势为人才优势。变劳动力红利为工程师红利。最终实现变人才优势为顶级科学家优势。从科学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那时我们就不用在乎什么全产业链了,目光所向,便是极致!
因为不挣钱的产业。人家就不做了。他们国家人工费太高。做出来的比进口的贵的多。所以放弃了。就不全了。
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发展放缓促使各国加快结构调整,这使得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中国产业要缩小与制造业发达国家在生产技术方面的差距,必须加快技术创新。
现阶段,中国产业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三产比重过低,以及产业分布地区不均衡。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转型面临较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正确处理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的关系存在较大难度、产业结构升级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是中国产业升级面临的四大挑战。
报告也认为,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为中国产业升级带来机遇。在最近一轮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产业链开始出现变化,进行第四次产业转移,与前三次的产业转移都是单方向由上往下的转移,即由经济发达国家向新兴发展国家的转移不同,这次转移出现了双向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出现,产业发展呈现一些新趋势,中国产业升级在这过程中,有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