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多年前,古人是如何将悬棺放上去的?
这个问题是一个千古之谜,但相关专家给出一个假设——仿古吊装法,这个假设是可行的。在我国江西龙虎山仙水岩的悬崖上的岩洞中出现近百座棺木。据专家考证,这些棺木大部分来自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越人的棺木,当时的人们信奉“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所以悬崖岩洞中出现这么多的棺木。
将棺木放置悬崖在古代是一种葬礼仪式,人们称之为“悬棺”,除了江西,四川以及山西等地也曾出现。悬崖几乎与地面呈90度,并且悬崖很光顺,不可能是人将棺木抬上去的。悬棺之法就成了未解之谜,景区曾多次高价悬赏获得真相。有的人给出了一下假设,但是都被实践所打败。
后来专家提出了仿古吊装法可以将棺木放入悬崖,并且是可以进行实施的。假设古代有一个身手很好的人并先从悬崖的另一侧的缓坡爬到山顶安装好轱辘,也就是定滑轮,然后将几根结实的绳子放入水中,将这绳子用于绑定好船中事先准备好的棺木。一两个人顺着轱辘安定好的绳索进入悬崖岩洞,山顶上的人将棺木往上拉,拉至于岩洞一样高,最后由岩洞中人将棺材抬出,放置悬崖岩洞中。后来景区引进这种方法作为悬棺表演,吸引着很多游客。
但是可惜的是,在悬崖山顶并没有看见安定轱辘的痕迹,所以悬棺的真相没有人知道。同时也有人猜测,古代的水位相比于现在更高,岩洞的高度离水面相比于现在更近,人们想要放进去就没有现在这么难。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泱泱几千年,奇人怪闻、未解之谜自然不少。就我们今天要讲的江西龙虎山悬棺之说,想来就是困扰不少人的一件奇事了吧?不过,就古人思维而言,崖墓葬居然是一件很多见的事,比如台湾、四川、重庆甚至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都有此类葬法,是不是很让人想不通?
崖墓葬困难重重,古代工具、科技都不够发达,古人为什么选择这种葬法?
我们都承认,古人的聪明之处有很多是我们现在人想不到的,至少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无法匹及的。只是,古人不只发明各种生活必需的事物,就连死亡落葬之事,也弄得神秘异常。
崖墓葬就是若干葬法中最为特别的一种,因为它临崖而悬,距离水面20-300米不等,满片岩壁如同棋盘,星星点点,大小不一,让仰观者无不感叹:壮观呀!
可是,现实告诉我们,这些悬棺距今天已经超过了两千五百年以上,在那种科技、工具发展并不先进的时代,想要将这些棺木运上去,无异于“登天”之难。至少,是今天的我们认为是无法操作的。
这就让我们好奇了,明明没有这种先进的技术,费工费力地将棺木托那么高干吗?而且还不入土,这也不符合中国人“入土为安”的理念呀,他们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葬法呢?
根据考证,这些悬棺多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有的更早一些。而悬棺又多为当时的越国之人,他们认为“弥高者以为至孝,高葬者必有好报”。所以,死者的后代,多会想方设法将其抬到尽可能高的崖壁上进行安葬。
那为什么越国人,或者说春秋战国时期的人那么崇尚高度呢?而且又非得是悬崖而葬,而不是埋于山内呢?
据说当时的人们常年饱受战乱之苦,他们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应该是宁静的同时,又能享受青山绿水的滋养。世界之大,哪里最为安静?哪里能与青山、绿水为伴不受打扰呢?自然,绝崖峭壁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事实上,这种崖墓葬确实能满足死者安静又永沐青山绿水之恩泽的愿望。特别是龙虎山这样山峰极多的地方,不仅安静,还是古人眼里的风水宝地,它有着道教发祥的源头之称。古人将自己的棺木“藏一棺而暴其半者”,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当然,就当时人们的思想,这种葬法先不说是不是真的满足死者要求,但肯定对于生者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毕竟我国历来是凡事做给活人看的多,如此悬棺而葬也就自然而然约定俗成了吧。
今人找不出悬棺操作的方法,现代专家给出方法:利用现代滑轮,将棺材运上去
虽然说古人怎么安葬自己是他们的事,但他们是如何将这齁沉的棺材抬到那悬崖峭壁之上去的,就有点难为我们后人了。因为猜破头也想不出来呀,那个时期可没有起重机、直升机类的工具,在这样的地方抬棺木,岂能儿戏?
当然,想不出方法来的人太多了,包括了江西龙虎山景区,作为龙虎山风景的代言人,他们也是一筹莫展呀。古人是用什么样的神操作,将自己送上如此之千仞之地的呢?那可是只有青铜器物件的时代。
本着虚心好学,以诚求知的心态,当年龙虎山景区还搞了个悬赏解密的活动。听说奖金也蛮高的,有三五十万之巨。看看,知识就是财富吧,能解答个问题立马小康呀。
可惜,有些知识那注定是冷门的。有钱纵然好,可奈何世人不解其操作要领。如此一来,龙虎山景区倒是为难了:悬赏如此之高都没人给出合格的答案,难道是古人故意留下的不解之谜?你要我们如何对外接待客人,回答客人提出的问题呢?
不过,后来有称为专家的人给出了一个假设性的答案,那就是利用滑轮与绳子来提升棺材。如果看过龙虎山景区悬棺表演的人,相信对此并不陌生,而且还相当方便呢。
具体操作就是峭壁之上先派几个人上去,然后于高处固定滑轮,再将绳子穿好垂下来。此时河面上的船只将棺材系好,直接吊入岩洞,最后将棺材从岩洞拉出到峭壁之上。
这个方法看上去是不是没毛病?嗯,似乎如此。但那个时代是不是有滑轮呢?这个就不太好说了,或者说古人聪明,用木制的也可以,比如木轱辘、石轱辘等。
但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龙虎山峭壁之上,人们看遍了也没找到当年古人用来固定滑轮的痕迹。这个未免就说不通了吧?是古人没有固定滑轮,还是根本就不曾采用的这一方法,恐怕只能按个人的思维去理解了。
反正就因为这个原因,这个所谓专家想出来的抬棺上峭壁的悬棺理念被很多人给否掉了,我们宁肯闷着,也绝不相信伪答案,对待科学,我们是认真的。
作为未解之秘,今人对悬棺多有猜测,其中几种最常见的说法,你造成哪一种?
其实,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悬棺被发掘开始,它便成为很多人眼中的传奇了。最早,有人传说,这些棺木是神仙用金丝线吊上去的,甚至有人说这棺木里根本就不是尸体,而是金银珠宝、无字天书。
好吧,我们不迷信,神仙这种人物,我们从来没看到过,所以设定他为外星人,可有可无。至于说那些棺木里的装的是什么,确切说:就是死去的古人。
当然,除了死去的古人,里面也有陪葬品,比如陶器、仿铜的礼器,骨玉、石器等。有说法是那时陪葬忌用金属器的,所以没有金银也没有青铜器。不过棺木很讲究,大多数都是楠木的。
不仅如此,棺木本身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圆筒形的,也有长方形的,还有扁圆形的、顶盖式的,甚至是屋脊形的。这些棺木大多都不拼装,而是由一块巨木进行挖凿刳割而成,是不是很厉害?
正因为如此,人们就更好奇棺木被悬于峭壁的方法了,因为很显然,不用拼接的棺木,那应该就是为了更抗拉拽之力,从而保持棺木的坚固性,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棺木确实是用绳子拉到悬壁上去的呢?
其实,外界关于悬棺操作的方法有很多猜测,个人认为其中有几个是比较靠谱的,至于那些怪力乱神之说就算了吧。
第一个方法肯定是前面提过的绳索滑轮吊动,毕竟最省力也最容易的操作,应该还属这种利用绳索拉拽法更靠谱。但问题就在于操作不容易不说,它也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只能是想想而已。
第二个方法则是修临时栈道,这倒也是个有立意的想法,先修一条临时栈道,待棺木抬上去安放好之后,一边撤回来一边将栈道再拆掉。嗯,这个方法不错,但问题是栈道好修么?而且那楠木巨棺很重的,什么样的栈道来承受它呢?不是很方便操作。
不过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利用水位将棺木停于最高处。至于现在高出水面太多这个问题,那就要归咎于地质变化了,水位没有之前那么高了,所以它就变成现在看上去高到不可攀的峭壁了。这个说法很靠谱,毕竟几千年了,谁知道之前龙虎山的水位有多高呢,你说是不?
其实,我国遗留下来的难解之谜又岂只崖墓葬,赫赫有名的秦大帝陵墓还立在那里,连个盗墓者都不敢接近不是吗?所以,区区悬棺之秘于我国百姓而言,那不过是众多小秘密中的一个,解开解不开都不打紧,反正它是我们国家的奇迹。
吊棺绳是四川特有的悬棺葬中用来吊起棺材的绳索。是该地区特有的古代殡葬仪式。
该仪式中,古人用百米长的绳子把棺材悬挂在悬崖上,截止2023年2月1日仍没有关于该种行为的合理解释。
这个没听说过,
好像有悬棺,
没有在屋里的。
都在悬崖峭壁上。
也许是新棺材,
为老人准备的。
再有就是习惯,
是当地的风俗?
我们历来都说,中国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谓是“地大物博”,尽管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物博”这个词不一定准确,但“地大”是毋庸置疑的,而正是在如此广袤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众多的民 族,由此也造成了不同的地区,有着仪式各不相同的丧葬习俗。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被誉为千古之谜的“悬棺葬”了,即人死后,亲属殓遗体入棺,将木棺悬置于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置于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无从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 族地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由于“悬棺葬”工程艰险,耗资大,所以主要盛行于贵 族中,而“悬棺”一词,来源于梁陈间顾野王 “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如今在 各地发现的“悬棺葬”,葬具与年代各不相同。
比如福建武夷山地区的悬棺,多系整木挖制的船形棺,属春秋、战国之物,这一地区白崖悬棺的随葬品,有龟状木盘及大 麻、苎麻、丝、棉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而四川珙县、兴文一带的多系整木挖制的长方形棺,其上为人字坡盖,属元、明时期之物。
尽管悬棺葬式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但依然存在着许多令人无法解释的困惑之处,比如说,远古时代的先人们到底是用什么办法,把装有尸体和随葬物品,重达数百公斤的棺木送进高高的崖洞里的呢?
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曾记有古人在临江高山半山腰间开凿石穴安葬死者的情形,办法是从山顶上放绳索把棺木吊下来,一九七八年,福建省博物馆曾使用这种方法,用辘轳自山顶上放下钢绳,从武夷山白岩洞取下一具完整的船棺。
不过,今人所实践的吊置棺木之法,并不能解决古人置放悬棺过程中的所有细节问题,比如怎样在崖壁上凿孔并打入木桩搁置棺木,用什么办法才能把棺木勾拉到预定的位置上,其困难之大均难以想像,更何况三千年前的古人,怎么可能拥有足以吊起数百公斤重量的钢绳呢?
清朝许瓒曾《东还纪程》记载,湖南常德沅江流域有一“倒水岩,石皆壁立水滨,逶迤高广”,壁上凿有十个洞 穴,下临绝壑,其中有个洞 穴内藏有五具棺材,“旧传为沉香棺”,如果理解为是沉香木制作的话,其分量之重自然又过于一般木棺。
这样重的东西,又是怎样把它抬升进壁穴里去的呢?许瓒曾向当地人请教,而当地人也只能提供先人的传说,据讲是趁沅江涨水时由“健鬼引絙而上”, 如果此说属实的话,那么,就还存在着一种与从山顶上吊下棺木正好相反的办法。
这种办法即是利用水位抬高,以船载棺而将之运进预先看好的天然洞 穴,或是人工凿成的崖窦里,等水位降低以后,便有了石壁悬棺下临绝壑的奇特景观,此外,还有人根据在四川珙县、兴文和贵州松桃等地悬棺葬遗存的考察,认为也存在着古人架设栈道升置悬棺的可能性,但不管如何,远古先人的智慧的确不容小视,甚至在某些方面令今人也是自叹不如。
人死之后讲究入土为安,很多地方实行土葬,但有的地方却把棺木高高的悬挂在悬崖上,这是非常特别的一种,崖墓葬临崖而悬,最高处离地面有三百米,最低的也要二十米左右,正片岩壁上面的棺木就像放在整张棋盘上,错落有致却又大小不一。要知道,这些悬棺距今已经超过2500年以上的,那是一个什么都不发达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靠人力,想要把这些沉重的棺木运到光滑的悬崖峭壁上,难度之大难以想象。
江西龙虎山的这些悬棺大多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甚至还有更早一些的。悬棺的主人大多都是越国人,他们认为,高葬着有好报,所以死后他们的后人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把棺木运到崖壁上安葬。
悬棺或许是利用滑轮运上去的,这可能是个假设性的答案,利用滑轮和绳子提升棺木,现在去龙虎山旅游景点就能看到悬棺的表演。先上到悬崖上面几个人,在高处固定好滑轮,把绳穿过滑轮垂直下来,棺木放在船上等着上面的人都处理好,再把垂下来的绳子绑住棺木,上面的人开始拉绳子,一点点的把棺木吊上来,最后把棺木固定在悬崖峭壁上。这个方法简单省事,但问题是2500年前真的有滑轮吗?或许有吧,毕竟古人也是很聪明的,他们可以借用工具做出木滑轮或石头滑轮也说不定呢。但在龙虎山峭壁上没有找到用来固定滑轮的痕迹。所以这个假设就行不通了。
还有一个假设,就是修剪临时栈道,提前修好一条栈道,把棺木放上去后在一边往回撤一边拆掉栈道。这个假设细想一下似乎也不能成立,要知道楠木巨棺的重量可达到好几百斤甚至上千斤,一条临时栈道似乎承受不住。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利用水位把棺木悬挂在此处,毕竟我们也不知道当时的水位究竟有多高,地质变化,水位下降,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高不可攀的悬崖峭壁了。
最出名的一个地方在江西,去看过的人无不感到震惊,很多的棺木都悬挂在几百米高的悬崖上面,四周都是峭壁,而下方就是一个很急的河流。来到这里的游客大多数都是乘坐着小舟仰望那些悬着的棺材。
即使现在科技如此发达,人们也还是不能轻松的攀上悬崖,这些棺材的洞分布在悬崖的各个方位,大小都不一样。
听起来好像是一种很简单的方式,但是我们大家知道,这个装着尸首的棺材可能有几百斤,在土葬的时候,可能都需要八个年轻人一起抬才可以,但这悬崖上什么都没有,连借力都不可以。那么古代人民是如何把棺材送到上面去的呢?考古学家对于这些事物都是很好奇的,尤其是这么带有神秘色彩的。在1997年的时候,曾经就有个集团开出了悬赏金,希望向有关人士进行打听,但这种仪式存在的时间太过于久远了,而且中间经历了很长的空闲,所以知道的人很少。
既然开出了悬赏金,就肯定有人会去干。很多学者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当地的旅游局,这些看上去都是合理的,但谁也不能证实是真的,所以最后也就草草了解了,但还是有很多人不愿意就这样放弃,继续去全国各地寻找,最终有一位教授在寻找的时候看到了一个农民家里有着一家形状跟奇怪的天车,他由此联想到会不会是用于运用于这样类似的机关呢?
结果果然是这样的,这个农民告诉他,自己在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说过这样一件事情,古代的人们就是用天车把棺木运送上去的,所谓的天车,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轮滑装置,但在古代因为跟车轮子很像,人们都叫它轱辘。目前出土最久远的轱辘就是在商周的时候,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利用它来搬一些比较重的物品,那个时候文明跟经济都不发达,但是他们都知道要用自己的智慧改变现在的生活。
在利用这样装置的时候,他们可能是在山崖上安装了一个固定的轮滑,也是最高处的一个,安装好之后,放一根绳子,然后在棺木的另一头也有绳子吊到洞穴外面,里面的人拉着绳子把它拖进去就可以了。不得不说,人类的智慧有的时候真的不受任何限制。
1997年开始,龙虎山旅游集团面向社会悬赏30万人民币,招募破解龙虎山悬棺悬谜的智慧之士。
有人猜测当时使用了热气球。两千多年前,有没有热气球还尚待考证,试想,古人驾驶着热气球,拉着数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棺木,就算他能用热气球带着棺木飞到几十米的高空,那他怎么样才能把棺木放进去?
还有一种方法是堆土说。从山下堆土至洞口,把棺木放进去后,然后再把土运走。堆土法遭到了大多数专家的反对,尤其是龙虎山地区,悬棺大多在临水的悬崖上,显然,堆土法无法实现。
堆土法不成立,有人提出了地质变迁说。两千多年前,卢溪河的水位比现在高出很多,那些今天看来高高在上的洞穴当时距离水面很近,人们用船把棺木运到洞口,很轻松就放进去了。
江西省贵溪市博物馆馆长谢建根曾访问了一些权威的地质学家,专家说,在2600多年的范围之内,地理落差那么大,不太有可能。抬升也没有那么快的时间,除非出现突然的地升、山体滑坡、山体异位或者地震。
而且地质研究表明,龙虎山的丹霞地貌早在一亿年前就已经形成,在最近的三千年以内,龙虎山地区并没有发生过大的地质变迁。因此,地质变迁造成悬棺现象的说法无法成立。
在四川麻糖坝一个小山村里,研究人员找到了最新线索———悬棺可能是用天车绞上去的。
20世纪80年代,上海同济大学与江西贵溪市博物馆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国悬棺课题组”,研究期间,谢健根和陆敬严教授走遍了中国11个有悬棺的省市。终于,在四川麻糖坝的一个小山村里,他们有了巨大的收获。
村里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告诉谢健根,她小的时候听家里的老人说过,悬棺是用天车绞上去的。那什么工具能绞动重物?课题组联想到了辘轳。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发明了辘轳,有的地方也叫绞车。用天车绞悬棺的话启发了课题组,在陆敬严教授的带领下,课题组搞了很多次模拟试验。
在这些放置悬棺的峭壁背面,大多是山的缓坡,人可以从另一面爬上山顶。那么,古人会不会用绞车把棺木从山顶上慢慢地放到洞口,然后再想办法搁进去呢?
更多的人认为,棺木是从下往上吊的。在山崖上安装一个定滑轮,利用滑轮,不费多大力气,棺木就可以吊到足够的高度。但是,又怎么样在悬崖上固定滑轮呢?
谢健根再次想到那几个身手不凡的药农。他认为,既然现在还有人能够借助一根绳子出没于悬崖峭壁,那么古代人也就能做到这一点。因此,他认为在悬崖上固定一个滑轮并非无法办到的事情。
滑轮的问题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吊起来的棺木虽然到了洞口,但是它怎么进去呢?课题组认为,只要给棺木的一头系上绳子,然后让事先进入洞里的人把棺材拉进去,这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课题组大胆地在龙虎山的1号崖墓洞进行了一次试验。
1号洞距离水面约24米,定滑轮固定在悬崖上方的峭壁上,仿古绞车放置在山下的石阶上。仿制的棺木用船运到了洞穴下方。
两位药农从后山而上,到达山顶后,把一条绳索固定在与1号洞垂直的山顶上,绳索的另一头在山下伙伴的手里。
第一个药农抓着绳索顺崖而下,在古代,他应该是整个葬礼的先行官。山下的人都替先行官捏了一把汗。他的动作很快,到了洞口,山下的人将绳子一拽,借着这个力,他一跃进入洞中。第二个先行官如法炮制,只不过,他进入洞时绝对不能放手中的绳子。
两个先行官准备就绪,此时,绳索的另一头被牢牢地绑在棺木上。一阵期待之后,棺木被成功地拉进洞中。
不过,也有很多人对这种方法提出了疑问,比如说,四川的悬棺大多都是打两个桩,然后把棺木放在桩上,这种情况下,即便用绞车把棺材吊起来,可是它怎么放在桩上?这上面也没有先行官的立足之处。
在龙虎山崖墓的山体上,没有任何打桩或者人工钻凿的痕迹,也就是说,科学家并没有找到固定滑轮和绳索的地方。悬棺究竟如何被放到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目前还不得而知。谢建根告诉记者:“我们现在还在征求这方面的方案,因为科学在不断进步,也可能我们的子孙后代,比我们想到更科学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