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链条 > 正文

岳西茶叶一季能赚多少钱

故意的飞机
潇洒的手机
2023-03-02 02:30:29

岳西茶叶一季能赚多少钱

最佳答案
平淡的刺猬
受伤的招牌
2025-07-09 10:56:26

据2020年统计数据,岳西有茶园18万亩,茶叶年产量6000吨,年产值8亿元,15万茶农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

2021年7月4日,茶叶新品评审会在岳西县响肠镇新浒村举行。专家组对新开发的两个新品“岳西金兰”“岳西金红”啧啧称赞。新品成功研制,标志着岳西引进“黄魁”“黄金芽”获得成功,丰富了岳西茶叶品类,拓宽了增收渠道,为全县推广起到很好示范作用。通讯员 王璐 徐卫兵 摄

日前,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收获颇丰,石翠牌岳西翠兰被评为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推荐产品,“亲山茶路云上之旅”被评为全国百条红色茶乡精品旅游线路,姚河乡梯岭茶园入选“中国茶产业T20 最美生态茶园”。

岳西产茶历史悠久,可追溯至秦汉时期。从地理环境看,岳西地处深山,常年云雾缭绕,天然是个产茶的地方,自古便是贡茶产地之一。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岳西才有自己的茶叶品牌——岳西翠兰。“一个采茶工,一天不到七毛五。一个制茶工,日夜不到一块五。”过去,岳西“有茶叶无产业,有茶厂无市场”,种茶收益低,导致茶产业一直发展缓慢。

进入新世纪,岳西县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成立茶叶产业化建设指挥部和茶产业扶贫工作组,出台加快茶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农民利用成片田地建高标准茶园,改建老茶园,新建规范化茶厂。2014年以来,全县新建茶园3.15万亩,改造老茶园8万亩,新建或改建中小型茶叶清洁化加工厂54座,创省级以上茶叶示范乡镇2个、县级以上“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29个。

“我家之前是贫困户,通过发展茶叶脱了贫,现在有5亩茶园,一季茶叶收入两万元左右。”如今,茶叶成了菖蒲镇菖蒲村农民程贤宏每年稳定的收入。脱贫攻坚以来,岳西县将茶产业作为扶贫第一大产业,发挥扶贫政策的杠杆作用,引导贫困户种茶,对按照技术要求自主新建茶园半亩以上、改造茶园1亩以上的贫困户,分别给予每亩2000元、500元的政策扶持,帮助贫困户通过流转茶园、土地、山场等方式推进规模经营,支持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茶叶家庭农场,培训贫困户种茶技术。通过几年的推动发展,绿油油的茶叶已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截至2020年底,岳西累计扶持近3万户贫困户改造和新建茶园5.4万亩,带动贫困人口8.72万人,人均增收2000多元。

最新回答
单纯的枫叶
魁梧的帆布鞋
2025-07-09 10:56:26

       随着车子慢慢的驶入,山青水秀的大别山腹地——岳西县映入眼帘。岳西县给实践队员的第一印象就是茶乡,放眼望去整条街道都是卖茶叶的地方。让实践队员不禁好奇,这些茶叶都是从哪些地方买到的,又是如何销售的,这是不是跟他们当地的金融扶贫有着些许关系,带着怀疑的种子,实践队员们去往了岳西县人民政府。

       到达后,实践队员看到了一个”岳西县开发性金融脱贫攻坚合作办”的牌子,立刻两眼放光,心想这不正是实践队员们要找的地方,太好了没想到这么顺利。这时某位队员说:“咱们直接进去是不是不太好,毕竟实践队员们没有提前预约。实践队员们先联系一下县团委老师吧,毕竟他们是负责中青年这一部分。”经过这个小插曲,实践队员意识到:在做事前,前期准备要做好,即使是条件不允许的事情,在现场也要有顺序步骤、规则章程,不能理所当然的贸然的去行动。

       实践队员在大学课堂上了解到的农业金融供应链是政府、银行、企业的链条。在扶贫办王乐意与金融办余文涓两位老师与实践队员们的深入交流中,实践队员了解到岳西县在供应链金融实践过程中具体的承载物,即扶贫小额信贷的相关内容,通过“户贷户用,政府贴息”模式,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由财政贴息的5万元以内小额贷款,从而建立起商业银行、政府与贫困户之间的链条关系,这样的供应链金融链条与队员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实践队员了解到正是因为有了扶贫小额信贷,贫困户的产业才能得以发展,他们特色的高山茶叶以及养殖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实践队员也发现了目前金融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当地链条上的企业很少,金融供应链上大多都是散户,政府、企业、银行间的资金链条匮乏。随着“户贷企用”模式的消亡,以企业为核心的链条发展仍需完善。而且由于政府仅提供贷款给农户,农产品线几乎没有发展,在以农户为核心的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内也缺乏农产品销售企业,散户售卖产品模式在当今来看,取得效益相对较低,急需开发新的销售途径。在农业供应链中如何去完善上下游体系,成为了实践队员们下一步研究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感受金融扶贫的效果,寻找农产品销售途径,实践队员们深入河图镇,具体了解当地的扶贫小额信贷的落实情况以及具体农产品的销售情况。队员们发现他们的销售一般为散户自销,没有集中售卖,大多销往县城,很少销往外地且没有线上售卖(据了解,茶叶是一种食品,由于注册商标所需的资金过多,线上分散售卖的品质安全无法保证,所以只能放弃线上售卖)。实践队员不禁感概到由于售卖因素的制约,虽然当地的扶贫工作的成果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并没有完全的充分的发挥其全部效力。这时实践队员们都想从这个角度入手,为岳西县更进一步的发展尽一份力。

       此次的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不仅领略了大别山腹地的美好风光,学习到了调研做事的顺序步骤、规则章程,也对岳西县当地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实施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效有所了解,最重要的是深刻地感受到政府为了精准扶贫而作出的努力和农业供应链金融对扶贫作出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也发现了金融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每一个实践队员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思考,政策的实施要做到惠农,那么如何才能惠农?如何才能更好的惠农,如何才能使政府政策的实施充分有效的发挥其效力?这都应该是实践队员们所要研究思考的问题。实践队员们要努力找寻找最契合当地的方式方法,做到高效产出,产销对路,不让农民的每一滴汗水白流。

土豪的白羊
超帅的宝贝
2025-07-09 10:56:26
岳西翠兰 【简介】

岳西翠兰名茶是生长在大别山区的优质云雾茶。新创名茶。产于皖西大别山腹地岳西县境内的主薄、头陀、来榜区。该地原属陆羽《茶经》所载盛产茶叶的寿州和舒州,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600-800米的深山峡谷之中,周围树木葱笼,百花溢香,云雾弥漫。“岳西翠兰”是在地方名茶小兰花的传统制作技术基础上创制的。谷雨前后选采一芽二叶,用竹帚翻炒杀青,继而手工造形,后经炭火烘焙而成。其外形优美,芽叶相连,自然舒展,酷似小兰花;其汤翠绿明亮,香气持久;其味醇厚而回甘。

岳西翠兰茶产于安徽省大别山腹部的岳西县。该茶外形芽叶相连,舒展成朵,色泽翠绿,形似兰花,香气清高持久,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醇浓鲜爽,叶底嫩绿明亮。岳西翠兰创制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1985年被国家农牧渔业部评为全国名茶。并在1991年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银质奖,1996年获农博会金奖。

岳西翠兰目前主要产于县内包家、主簿、头陀、来榜、中关、古坊、田头等八个自然片,茶园面积十万亩,产量已达1000余吨,产值4500多万元。

岳西翠兰的制工考究。采摘时期在谷雨前后,标准为一芽一、二叶初展。采回的鲜叶经过拣剔和摊放后再予付制。加工工艺为杀青和烘干两道。杀青分头锅和二锅,手工进行。头锅3分钟左右,掌握高温快杀,当青气消失,清香出现时,转入二锅。二锅温度稍低,边炒边整形。当鲜叶失重达45—50%时,起锅散热上烘。烘焙分毛火和足火,在炭火烘笼上进行。二次烘之间需摊凉半小时以上。足干后略摊装桶密封。

岳西茶树一般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坡地幽谷之中茶园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周围山峦起伏、云雾迷漫、泉水长流、气候温和、日照短、昼夜温差大、雨露滋润、产出的茶叶芽叶肥壮,幽香四溢,鲜嫩碧绿,形成了名优茶的优异品质。

岳西名优茶叶于1985年5月经安徽省新名茶与良种茶审议会评审正式定名为“岳西翠兰”,同年6月在国家农牧渔业部召开的全国优质名茶评选会上被评为11种全国名茶之一并首先在南京茶庄试销,深受广大饮茶消费者的喜爱。

特级岳西翠兰鲜叶标准为1芽2叶初展。制茶分杀青、整形、烘焙三道工序。现已实现机械制茶,但高档岳西翠兰仍用手工制作。

岳西翠兰品质特点突出在“三绿”,即干茶色泽翠绿,汤色碧绿,叶底嫩绿。外形:芽叶相连,自然舒展成朵形,色泽翠绿鲜活。内质:清香高长,醇爽回甘,有花香味,叶底嫩匀成朵。

1985年包家河的石佛寺和姚河的黄树试制的岳西翠兰,在安庆地区名优茶评比中夺得前2名。同年将2个试制点茶叶混合,送农业部参加全国评比,评为全国新创名茶。1989年全国名茶复评中,再次荣获名茶称号。

1990年代岳西县又相继开发岳西翠芽、岳西翠尖,形成了岳西翠兰名优茶系列。

岳西茶叶具有生津止渴、提神醒脑、明目、清热、利尿、消积、解毒之功效。“岳西翠兰”品质优良,风格独特。其外形芽叶相连,自然舒展,形似兰花色泽翠绿,质地鲜嫩,香气扑鼻,毫芒显露。

经开水冲泡后,嫩香持久,滋味醇浓鲜爽,汤色浅绿明亮,叶底绿鲜润,令人喝得酣畅,沁人心脾。

岳西翠兰茶园全部分布在深山壑谷之中,绝大部分海拔在600――1000米之间,茶园终年云雾迷漫,茶芽鲜嫩肥壮。岳西翠兰茶叶,一般在清明前后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鲜叶,经拣剔、摊凉、杀青、理条、毛火、足火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制作工艺考究。1985年后,经茶叶技术人员不断研制创新,现已形成多档次、多种类、多风格、多价位的岳西翠兰系列产品。主要有:岳西翠芽、岳西翠尖、岳西翠兰、岳西兰花、岳西绿月、川岭香、岳西炒青、岳西黄茶等。用于制作岳西翠兰系列产品名茶的茶树品种有地方群体种,有石佛翠、石佛香、901、舒茶早、乌牛早、龙井43、浙农139等无性系良种。翠兰茶叶岳西全境皆产,最优产区有三大自然片:一是以姚河香炉冲为核心的姚河、头陀、黄尾、主簿、石关等乡镇:二是以包家石佛寺为核心的包家、古坊、河图、青天、来榜等乡镇;三是以田头闵山为核心的田头、五河、菖蒲、中关等乡镇。全县有翠兰生产销售企业300余家。

岳西翠兰自创牌以来,殊荣不断。茶叶,1985年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称号,被评为新中国首批新创“十大名茶”之一。此后,两度获中国国际(芜湖)茶博会金奖,获安徽省首届茶博会金奖,“安徽省十大品牌名茶”称号,“中茶杯”金奖,安庆市“十大农业名产”称号;岳西县,先后被国家定为名优茶生产基地县、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县、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茶叶清洁化生产控制研究实施县等。

为发展岳西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山区新农村建设步伐,岳西县委、县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当地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2003年作出专项决定,把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第一主线、农村经济第一产业和农民增收第一渠道的大事来办。以每亩810——1230元的高额补助,帮助农民、企业规模发展高标准茶园基地;以生态的理念,加快无公害化、清洁化生产进程;以工业、商业的理念,定标准、打品牌;以先进文化理念,丰富提升翠兰茶业内涵与品味。当前,全县已有茶园基地12.4万亩,年产干茶2300吨左右,产值1.5亿元上下,获国家有机、绿色、无公害“三品”认证茶园8万亩,获QS认证企业十余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著名茶业专家王镇恒,校长、教授、著名茶业专家宛晓春,副校长、教授、著名茶业专家夏涛,教授、著名茶业专家詹罗九、方世辉等,先后来岳西指导工作,对岳西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岳西翠兰茶优异的品质,均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沈鹏先生,为岳西亲书“岳西翠兰”四个大字。

【名称由来】

取名“岳西翠兰”,其主要原因是这种茶叶,色泽翠绿、形似兰花,产在岳西。其他缘由还有,一是翠兰茶是在岳西县东北部姚河、头陀河一带生产的历史名茶“小兰花”的传统工艺基础上研制开发而成的,“翠绿鲜活”的品质特征突出,因此得名。二是岳西县属大别山腹地,生态环境好,兰草花漫山遍野,引人注目。明崇宗九年(1636年)张献忠率部攻占岳西后,将这里命为“兰花县”。由于兰花多,这里的茶叶自然就浸润了兰花的芳香。1984年,岳西县创制的新茶在安庆地区名茶评比中崭露头角,名列第一。1985年有人提议,将这种“色翠兰香”的茶叶,叫“岳西翠兰”,得到了广泛认可。三是相传明末清初,在岳西姚河乡境内,有一个叫兰花的姑娘,美丽娴淑、心灵手巧,所炒的茶叶质量特优。一年,有位徽州茶商慕名携巨资来到晓天,高价专购兰花炒制的茶叶。由于家贫,懂事的兰花姑娘,为了给家多挣钱,就不分昼夜,拼命采呀、炒呀,结果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当地人为了纪念兰花姑娘,就将她炒制的茶叶叫“兰花茶”。也就是今天的岳西翠兰的前身。

岳西翠兰茶产地——岳西县,自然生态环境特别优越。县域地貌以中低山为主体,境内千米以上高峰236座,森林覆盖率72%,为鄂、豫、皖大别山区唯一纯山区县,为国家生态示范县。本县气候温凉,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水1425mm,日照率47%,≥1 0℃的年有效积温4477.7℃,空气相对湿度77%。土壤呈弱酸性反应,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远离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洁净,非常适合名优茶生产。唐代陆羽《茶经》将此地列为寿州和舒州茶区,宋代以后,本区为大别山御用贡茶核心产地。当前,岳西全县已有茶园1 O.8万亩,年产干茶1970多吨,茶叶产值9040万元。

有魅力的汉堡
平淡的水杯
2025-07-09 10:56:26

农业是岳西县国民经济的主体。建国前,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90%左右。建国后,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工业产值日益上升。至1985年,农业产值仍占国民经济总值70%。

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发展时起时伏。50年代初,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农业生产发展较快。1958年至1960年,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刮“共产风”,导致农牧业生产大倒退。1961年推行“责任田”,粮食获得大丰收。1962年又收回责任田。经过三年调整,农业生产稍稳定。1969年遭受特大洪灾,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学大寨”、“赶郭庄”,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多种经营,单一抓粮食,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70年代后期,由于农田基建加强,水利设施增多,良种与新技术逐步推广,化肥、农药投入使用,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在发展战略上出现过不少反复,先后提出“高山松、杉、竹,低山桐、茶、果”;“搞活六条龙,治山治水治贫穷”;“发展桐、梓、栗、茶、桑、牛”;“大搞小五园,解决穿着油盐钱”等,随着县主要负责人变动,“一任将军一道令”,无一坚持到底,始终未能形成地方优势。1979年后,改革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副产品价格相应提高,农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1980年比1979年增长28%,1981年至1985年,年均递增4.16%。1985年,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6751万元,与1949年相比,粮食产量增长1.4倍,茶叶产量增长1.2倍,蚕茧产量增长35倍,生猪饲养量增长6.5倍,大牲畜牧养量增长1.2倍。

岳西县耕地少,粮食不能自给。80年代,午季作物种植面积普遍下降,双季稻种植面积缩减,粮食总产值处于徘徊状态。1985年,农业人口人均产粮仅272公斤,比全省平均数低47.5%。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自给率,是岳西县脱贫致富的首要任务。

2012年新建、改造茶园3.3万亩,茶叶产量、产值分别增长31%、36.4%。高山蔬菜种植面积12.9万亩,总产值5亿元,增长41.5%。岳西翠兰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岳西县荣获“全国农业(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安徽省茶叶十强县”和“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称号。年度家蚕饲养量、产茧量、蚕农收入均居全省第一。新发展中药材基地5700亩。全年流转山场3万余亩,种植三桠、银杏、香榧、构树等经济林木。新增农业合作社505家。菖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温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启动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00家,年加工产值达50亿元。 建国前,岳西县仅有手工业生产。民国29年(1940年)4月,县政府设平民工厂,手工生产皮纸。31年,县设立造纸、卷烟、缝纫、印刷、冶炼等5厂。33年7月,县合作社联合社设有榨油、棉织两厂及缝纫处、制伞处。37年底,全县手工业生产作坊907家,计1115人,主要从事生铁、铁锅、农具、油脂生产。

建国后,现代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1958年5月,成立县委工业化委员会,各区配备分管工业的书记。至年底全县52个手工业生产社、组、厂全部转为地方国营工厂或公社工厂。全年计划扩建厂矿名称计达9674个,绝大多数有名无实。1961年大幅度关、停、并、转,工厂由185个压缩至106个,职工由5501人减至2640人。

1966年4月,省属毛尖山水电站建成发电,工业生产能源从此有了保障。1967年,“文化大革命”波及工业系统,职工卷入运动,一时“造反派”掌管大权,武斗爆发,主管机构瘫痪,大部分工厂停工停产,产值急剧下降。

1977年后,县办工业进入稳步发展时期。1979年再度调整工业结构,改革管理方式,重用科技人才,简政放权,各企业竞争意识与活力逐年增强。调整初期,产品由过去的包产包销改为市场调节销售,部分企业一时不适应,一度产品积压,亏损严重。1983年成立县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全面整顿县属企业。

1985年,全面推行以承包为中心的各种经济责任制,改革用工制度与分配制度,定额承包,超额加奖、计件工资、利税与工资总额挂钩等不同形式的承包体系逐渐完善,职工责任心增强,企业产品产量上升,质量提高,成本降低,利润增长,职工工资大幅度增加。年底,全县有工业企业106个。其中,工业部门办23个,职工1886人。全年工业总产值290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423万元。

2012年积极帮助企业争取项目资金1.2亿元、融资4.2亿元。新增规模企业13家、达到77家,产销率达99.27%。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增长25%。新增3家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全市前列。启动天鹅、徽名山、缸套公司上市工作。“天馨”、“良奇”申报中国驰名商标,已报国家工商总局待批。

聪慧的鼠标
现实的手链
2025-07-09 10:56:26
楼上的是岳西人吗?岳西翠兰从100——10000的都有,品质差别很大,可以说300块钱以下根本买不到好的翠兰,别说什么特级,国宾了,新鲜茶草都要80块钱一斤,四斤茶草做一斤茶叶,还有工钱不算,成本价都搁在这里。2010年9月26日至2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岳西翠兰被外交部选定,由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总统及代表团成员,从此,岳西县更加注重茶叶的“两品一化”,即品质、品牌、产业化,如今岳西翠兰已在省内小有名气,随着品牌的推广,品质更将优化。

明亮的斑马
默默的大船
2025-07-09 10:56:26

相关政策:

(一)建设高效规模基地,优化区域布局。一是建设规范现代茶叶基地。二是建设高效优质茶叶基地。三是加强良种繁育,改造低产茶园。

(二)培植现代化产业龙头,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培植加工龙头。二是培植服务龙头。三是加强后续产品的研发立项。

(三)搞好优势品牌营销,提高市场分额。一是提升传统品牌市场聚集和辐射功能,开拓市场。二是设立优质茶产品专营点,提高知名度。三是参与或召开大型茶叶产销对接会,宣传、推介茶产品。

(四)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拉长产业链条。

拓展茶资源综合开发空间,从单一饮用品向医用、化工等多途径利用拓展,增强茶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弘扬赤壁茶史文化,充实发展灵魂。

重点搞好“中国·赤壁羊楼洞茶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探索茶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开发全新模式。

(六)强化产品市场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完善茶叶生产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加强茶叶出口基地安全示范区建设,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扩展资料

其他政策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赤壁市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发展政策。建立茶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发展中实际问题。

(二)强化政策扶持。每年安排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500万元,出台茶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引导茶产业加快发展。

(三)优化投融资环境。协调引导金融机构信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保险公司开展茶叶保险业务。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茶叶生产基地建设。

(四)建立奖惩制度。支持产业力度大、深得好评部门和乡镇要评先表彰。对影响产业发展的有关单位直接责任人,实行诫勉谈话,并限期完成相关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于加快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