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钢丝绳有什么用途
废旧钢丝绳收回后可以在制造成钢丝绳,也可以把废旧钢丝绳融为一些金属的材料。
钢丝绳有涂油和镀层两种防腐措施:1.所有废旧钢丝绳都必须涂油。纤维芯浸油,要求油脂能够保护纤维芯不腐烂、不锈蚀钢丝,滋润纤维,并从内部润滑钢丝绳。表面涂油使绳股中所有钢丝表面都均匀地涂上一层防锈润滑油脂,其中对摩擦提升和矿水大的矿井用绳,要涂增磨和抗水性强的黑油油脂;其他用途则涂成膜性强、防锈性能好的红油油脂,并要求油层薄,便于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清洁。 2.有镀锌、镀铝、涂尼龙或塑料等。镀锌又分钢丝先镀后拔的薄镀层和钢丝拔后镀锌的厚镀层,厚镀层的机械性能比光面钢丝绳有所降低,适合在严重腐蚀环境中用。镀铝钢丝绳比镀锌钢丝绳更耐腐蚀、耐磨、耐热,采用先镀后拔法生产。涂尼龙或塑料的废旧钢丝绳分涂绳和涂股后合绳两种。涂油用于静索,镀层用于动索。
首先,电梯属于特种设备,更换曳引钢丝绳的要求和标准比较苛刻,一旦发现断丝断股就得更换,但是断丝断股只是整跟钢丝绳的一小部分,其他大部分还可以用,楼层有30层的房子大概有200m,所以更换下来的钢丝绳还可以有其他用途,比如一些起重机械拖拽设备,或者回收后翻新,价格比废铁高出25%左右,计重的话大概0.3-0.5元每公斤,本人卖过15部电梯的钢丝绳
常用钢丝绳有磷化涂层钢丝绳、镀锌钢丝绳、不锈钢丝绳或涂塑钢丝绳。起重机用户需要高质量的钢丝绳,应该就是使用寿命长且质量高度稳定可靠的钢丝绳。大气环境中使用的钢丝绳,造成钢丝绳失效的主要原因是微动磨损与疲劳及锈蚀,目前,世界钢丝绳领域第一次针对微动疲劳采取防治措施是专利技术生产的磷化涂层钢丝绳,制绳钢丝经过锰系磷化或锌锰系处理,钢丝表面耐磨性耐蚀性全面提升,不易磨损和不易腐蚀使磷化涂层钢丝绳疲劳寿命是同结构光面钢丝绳的3-4倍(试验室可比条件下),可通过疲劳试验进行验证,如果有疲劳试验机就请自己做疲劳寿命对比试验,这样的试验结果最可信,钢丝绳使用寿命与疲劳寿命成正比关系,疲劳寿命长则使用寿命同比例延长。
锰系磷化涂层钢丝绳虽然售价高于光面钢丝绳,但因为使用寿命长,单位使用成本仅是光面钢丝绳的30-45%,磷化涂层钢丝绳是专利技术生产的,已有数家企业合法生产,因为供不应求目前比较难买,需要多询问几个钢丝绳销售商,采购时请注意,在购货发票必须注明钢丝绳名称,如磷化涂层钢丝绳,防范不法企业以假冒伪劣产品侵害自身合法权益,另外,专利产品一般在钢丝绳外包装上有专利号喷涂标注,质保书应有主要技术指标,如磷化膜种类和膜重(磷化膜膜重大小、耐磨性、耐蚀性等对钢丝绳使用寿命有重要影响),仅供参考
常用钢丝绳品种如下:
1.磷化涂层钢丝绳(中国专利),钢丝经锰系、锌锰系磷化处理,钢丝表面的耐磨性、耐蚀性全面跃升,不易磨损、不易锈蚀使钢丝绳疲劳寿命超大幅度提高,是同结构光面钢丝绳3倍,通过疲劳试验可以验证(亲自做疲劳试验最具可信性),全面取代各类光面钢丝绳,也可替代先镀后拔薄锌层镀锌钢丝绳使用(可通过盐雾试验检验耐蚀能力),使用寿命超长,单位使用成本更低,质量稳定性更佳。
2.镀锌钢丝绳,包括热镀锌和电镀锌两种,一般热镀锌锌层厚,电镀锌锌层薄
3.不锈钢丝绳,以304或316不锈钢为主,防腐蚀效果非常优秀但是价格昂贵
4.涂塑钢丝绳,碳素钢丝绳基础上,外层涂覆聚乙烯、聚丙烯或尼龙
5.光面钢丝绳,使用寿命短,市场需求剧减,将被磷化涂层钢丝绳全面淘汰。
6.海洋工程系泊用钢丝绳
7.缆索钢丝绳
大气环境中使用的起重机械,优选锰系磷化涂层钢丝绳,重腐蚀环境优选热镀锌—磷化双涂层钢丝绳,海水中优先海工钢丝绳。采购时请注意,在购货发票必须注明钢丝绳名称,如磷化涂层钢丝绳或316不锈钢丝绳,防范不法企业侵害自身合法权益,另外,专利产品一般在钢丝绳外包装上有专利号喷涂标注,质保书应有主要技术指标,如磷化膜种类和膜重(磷化膜膜重大小、耐磨性、耐蚀性等对钢丝绳使用寿命有重要影响),仅供参考。
索桥是有谁所修建的现在已经无法得知,索桥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
主要由桥塔(包括基础)、主缆(也称大缆)、加劲梁、锚碇(分重力式和隧道式)、吊索(也称吊杆)、鞍座(主鞍座和散索鞍座)及桥面结构等组成。
现在以地锚式居多,地锚式施工一般是先架设桥塔也就是主塔,然后锚碇大缆,之后吊杆和加劲梁的施工,最后桥面工程。
扩展资料:
索桥的历史记载:
历史沿革
编辑
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
国外不少桥梁专家认为索桥首创于我国,指出“中国大约在3000年以前已开始建造吊桥”。十四、五世纪藏族的汤东杰布(1385~1464年,或名甲桑珠古,意即“铁桥活佛”)就是当时在雅鲁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修建铁索桥的工程技术专家。
据说他曾画了一座跨度为138米的雅鲁藏布江铁索桥简图,并于1420年左右建成,是我国古代跨度最大的铁吊桥。桥两端有塔,宽度仅容走人。目前已查证的最早索桥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桥,它建于秦李冰任蜀守时(公元前251年),距今二千二百余年。
跨城南面的检江,又名夷星桥,是当时按北斗七星形状建成的七座桥中的一座。西汉王褒在《益州记》中记载,笮桥在司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建造时用三个大铁椎来系桥柱紧竹索(现今铁椎仅有二个)。
《晋书·桓温传》记载,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进攻成都时,曾与李势战于笮桥,可见,时隔近六百年后,笮桥仍在。相传诸葛亮曾在这里为出师东吴的费祎饯行。解放初期在考察司马相如的抚琴台时,曾在今天南门大桥西面的锦江河上,发掘出古代桥基下的大铁椎,证实该处是笮桥的故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