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发生沉船事故,造成哪些伤亡?
2021年5月中下旬发生的突发事件实在是太多了,黑龙江富裕县发生的沉船事故,目前已经导致四人遇难,五人下落不明,这样的结果也让心痛,进入夏季,天气突变情况多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注重野外探索的安全,不要再重蹈这样的覆辙。
黑龙江富裕县发生沉船事故2021年5月22日上午九点时,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村民11人,因为在家闲着无事,就相约结伴乘渔船出去游玩。他们从富裕县友谊乡东极村的嫩江上了渔船,计划前往对岸玩耍。去时的路途非常的顺利,并没有任何情况,但是在11点半左右返程途中到达嫩江中心,突然遭遇了天气突变,风浪较大,船行至鸡心滩处,无法抵御风浪的侵袭,最终导致沉船,船上的人员也生死未卜。
救援中心通过高科技搜救出幸存两人事故发生以后,黑龙江省水上救援中心立即赶赴现场,并且组建了11人的救援小组,协助当地自发组成的救援队伍进行搜救工作。经过一系列的救援工作,成功救出了两位幸存者,但是仍然有五人下落不明,还有四人已经确定没有生命体征,这样的结果让人触目惊心、非常心痛。
2021年5月24日时,水上救援中心通过声纳分析定位了沉船位置,并且通过钢丝绳顺利地将沉船打捞上岸,虽然具体沉船原因还并未查明,但是此时距离事发已经过去两日,下落不明的五人很有可能也已经遇难。也希望这样的新闻能够提醒更多的人,注重旅途的人身安全问题。
夏季突发情况多发,一定要保障自身安全从黑龙江沉船事故到甘肃马拉松出现极端天气,这些都是属于天气突变造成的意外情况,虽然大自然的变化我们无从预测,但是大家还是需要多关注安全问题,一定要在出行前规划好路线,查看天气情况,做好应急备案措施。夏季已经到来,天气情况也非常多变,大风、暴雨时常会突然来临,所以,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少出门探险,一定要多注重防范恶劣天气的侵袭,做好自身保护,才能避免诸如此类的悲剧。
结语黑龙江嫩江发生的沉船事故,11人中只有2人获救,失踪的5人很有可能也已经遇难,虽然沉船的原因,目前仍需要详查,但是与突发的大风天气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希望大家在出行前一定要多留意天气预报,做好万全保护措施,保护好自身安全。
火山地质博物馆五大连池位于我国黑龙江省小兴安岭西侧。第四纪更新世以来,这里断断续续的火山爆发,形成了14座拔地而起的火山。其中有两座名叫老黑山和火烧山的火山于1719--1721年间喷发,溢出大量玄武岩岩浆,堵塞了讷谟尔河的支流白河河道,形成五个串珠状排列的湖泊,从此这个地方就被称为五大连池。
在火山群中,有12座因形成时间较早,遭受长期风化,表面被土壤覆盖,根据测定,确认其爆发时期距今已有60万年一1.2万年的历史。老黑山和火烧山两座火山锥以及熔岩形成的台地却是距今不到300年。因为爆发时间晚,所以岩石还很新鲜。原始形态受到风化破坏较小,保存完整。壮丽的火山形迹跃然如初,典型的熔岩地貌景观奇特似画。火山爆发不仅形成气势磅礴的火山群,更是造成了号称世界三大冷矿泉的铁硅质重碳酸镁钙型矿泉水,能够治疗多种疾病。火山与名泉共存的现象,在中国乃至世界也属罕见。这更给五大连池增添了许多的魅力和神秘色彩。
星罗棋布的火山锥在空中俯瞰五大连池火山群,可以看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宛如一条蓝色绸带串连着五个湖泊。在它们的东西两侧,各有七座火山锥,整齐地沿着一定方向排列。
这是因为当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火山锥的时候是通过地壳中的断裂通道行进的,断裂带在一定区域常有一定的方向,而五大连池地区地壳破碎十分强烈北东和北西方向的断裂十分发育,其中又以北东方向为主。岩浆沿着这两个方向断裂的交叉处喷发,形成一条条火山链按照喷发时间,1719一1721年间喷发的老黑山和火烧山被称为新期火山,其余12座火山为60万年—1.2万年前喷发形成,称为老期火山。
区内的14座火山锥不论新老,都属于碎屑锥是由火山喷到空中的熔岩碎屑,如火山弹、熔岩饼、岩渣、浮石和火山砾等降落到地面堆积而成。形态多呈截顶圆锥状,坡角在30度左右。火山口呈浑圆状,形态保存完好。在老黑山和火烧山周围约1000米的范围内还分布着近20个小火山,它们没有火山口,呈锥形或圆冢状。在地质学上叫做岩渣冢,高度从几米到20多米。由岩渣、集块岩、火山砾、火山弹等组成。有的火山弹中还包裹有花岗岩内核它是岩浆在通道中运移时,俘虏了断层破碎带的岩块形成的。说明这些小小的火山也是深部岩浆喷发的产物。
喷发时间和老黑山、火烧山是同期的。老黑山东侧的岩渣冢受到晚期熔岩流的覆盖和侵蚀。可以想见当初熔岩流泛滥时,这些小小的锥体曾经傲然矗立在一片火海之中犹如一座座火红的孤岛。新期火山中的老黑山,海拔515.9米,因其陡峻的南坡被黑色火山碎屑物覆盖而得名,是五大连池火山群中锥体最高也是最大的山呈截顶圆锥形。高出地面165.9米火口缘微有起伏,没有明显的缺口,北坡较缓,林木丛生。西北另有两处熔岩溢出裂口,由山腰伸向山麓地形上呈V字形沟谷上端未切穿火口缘,熔岩是掏蚀火山口下方从此流出的。在沟外可见熔岩流向四周倾泻时形成的扇形台地。火山口呈漏斗状,直径350米、深140余米,内壁陡峭,寸草不生。表面是松散的火山喷出物和坍塌岩块坡度约30度。如果没有外界影响,这些碎石堆积是稳定的。如果受外力作用,它们就会顺坡滚下去。
1976年,我第二次到老黑山考察时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时,我想要观看火山颈部的地质现象就决定下到火口底部探个究竟。从火山口往下因为没有路为了寻找最佳途径着实费了不少功夫。最后选择了火口缘最低的地方下去。刚迈步,坡上的碎石块就哗啦哗啦地向下滚。真叫人提心吊胆。本来,对我这个地质匠来说爬山钻洞是我的强项同行们都誉称我是“爬山虎”。“爬山虎”岂能在下火口时败下阵来。决心是下定了,但必须小心谨慎为了安全起见我采取了之字形的迂回下山法还真有效。不一会儿就走了大半路程,精神也轻松多了,还悠然自得地哼起了勘探队员之歌突然哗啦啦一声响我一个筋斗就摔倒了连滚带爬地和石块一起顺着陡峭的斜坡溜了下去。
那些堆积成山体的碎石丝毫不牢靠为了保护脑袋,我本能地用双手抱着头缩成一团。想不到这下滚得更利落了。情急间,我伸开了四肢。这一招还算管用滚了好长一段后终于,我像一只四脚爬地的青蛙般停了下来惊出一身冷汗,身前身后的碎石还是不断地一直滚到谷底,后来,我好不容易才蹒跚地下到底部经观察火山颈已被垮塌的熔岩碎块覆盖。抬头仰望,只见山顶行走的游客身影显得异常渺小相形之下,越发感到火山的雄伟壮丽。休息一阵,喘过气来后,就又爬山了。爬山时的那个费劲实在用语言难以表达因为爬一步就得往下滑大半步吃尽苦头才慢慢地爬上山来。
在火烧山的北溢出口底部,我们可以见到一条熔岩塌陷后露出的暗道,暗道顶部,还留有熔岩流外泻时形成的熔岩舌。火口底部比较平坦,中部突起一个小小的岩渣锥。周围不规则地分布一些因气体释放形成的爆发坑。相比之下,火烧山的锥体和火口等火山机制,与本区其它火山迥然不同。我们在地面工作基础上认为它是破火山口。1977年借空中拍摄的机会,重点对其进行观察,获得了许多在地面无法得到的镜头。
不过,那次航拍吃的苦头也让我没齿难忘。我们租用的飞机是国产“运五”。从哈尔滨飞抵嫩江机场,以此为基地每天飞往五大连池火山群工作。当时,我们考察队员还破格享受飞行员待遇说起来其实也就是每顿饭能多吃一个咸鹅蛋。航拍时,我的腰部系上保险绳挂在飞机上部的铁钩上平飞时拍照还好跟在地面上差不多但是拍火山口的时候飞机在直径不到100米的火口周围将身子倾斜得大大地转圈,我的身子差不多和地面平行了。被飞机的离心力甩了起来。要不是有保险绳肯定会从舱门飞出去。飞机转了几圈,就叫人头晕目眩,呕吐不止,拍照完毕转入正规飞行后。我们已把胃里的食物一点不剩地全呕吐在专门为我们准备的存着清水的小桶里了,水面上竟然都漂浮着红色的咸鹅蛋黄油……回到机场,从此后吃饭只要看见咸鹅蛋就直倒胃口。后来,我的空勤灶顿顿都是凉拌黄瓜惹得飞行员们大笑。
除了两座新期火山,五大连池的12座老期火山都是绕着那五个池子分布的。池子东部的是莫拉布山、东焦得布山、西焦得布山、东龙门山、西龙门山和小孤山。池子西部是南格拉球山、北格拉球山、笔架山、卧虎山和药泉山。老期火山锥一般都呈比较规则的截顶圆锥形,形态比较对称,火口浑圆。由于年深日久经过几十万年的阳光雨露,遭到强烈风化表层的熔岩和火山碎屑均变成肥沃的土壤,树木丛生,杂草遍地。山下也被茂密的森林环绕,与新期火山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勃勃生机。
奇异的熔岩流五大连池的熔岩流也是按新老期火山来区分的。12座老期火山均为石块熔岩流。当地称为石塘。唯有新期火山溢出的熔岩流在65平方公里范围内,裸露地表各种特有的形态保存完好并表现为两种迥然不同的类型—结壳熔岩和翻花熔岩。结壳熔岩国外有人称为波状熔岩或绳状熔岩当初火红的熔岩流在流动过程中,表层散热快,冷却凝固早,在受到挤压但没有发生显著破碎的情况下,形成一层薄薄的表壳。它是一种传热小的不良导体因此壳下灼热的熔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可保持很高的温度,而表壳像刚冷却的沥青那样富有弹性和韧性。
下面的液态熔岩在流动过程中,表壳可以发生塑性变形而不致被撕裂。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最常见的要算绳状熔岩,其貌与钢丝绳、麻绳极为相似,绳束有粗有细,规模有大有小。每条绳束常由几股至几十股圆形的熔岩绳紧紧地拧在一起也有一些是很多根绳束相互绞叠缠绕,活像盘根错节的树根。
绳状熔岩是表层冷凝后,由于层薄、坚韧,下面的液态熔岩在流动中表壳受到推挤,扭动,卷曲而成。一般绳索都呈弧形弯曲,或呈扇面排列,弧顶指向熔岩流动的方向。另一种常见的熔岩微地貌就是平行褶皱构造了,包括木排状、车辙状、条带状、钢轨状、波浪状等。它们是在流动过程中受到侧向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延伸方向与熔岩流动方向平行,多出现在接近熔岩流的边缘地带放眼望去,就像漂流在汹涌澎湃的江河中的木排犹如正在涨潮的大海泛起的波浪。
那些在平坦的熔岩面上突起的一个个小鼓包,形似馒头或面包。表面平整,微微向四周倾斜,表面细小的流纹沟同面包皮十分相似,它们有时杂乱分布,有时纵横排列由沟槽将其分开,比较整齐。但是,所谓的像馒头、面包是指外形而言其实它们不是实心的,内部是一个个大空洞。壳下还有钟乳和刺棘。它是表壳下面液态熔岩逸出的灼热气体的膨胀作用。使塑性熔岩表层鼓起而成的。
查干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
原名查干泡、旱河,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大部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 ,西邻乾安县,北接大安市,处于嫩江与霍林河交汇的水网地区,是霍林河尾闾的一个堰塞湖。
最大湖水面307平方公里,湖岸线蜿蜒曲折,周长达104.5公里。蓄水高程130米时,水面面积345平方公里。蓄水6亿多立方米,是吉林省内最大的天然湖泊。
查干湖地理位置为东经124°03′-124°34′,北纬45°09′-45°30′,地处吉林省西北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金三角地区,霍林河末端,同时是松花江、松花江南源、嫩江三江交汇处和东北平原、松嫩平原、科尔沁草原三原重叠处。
扩展资料
查干湖景点介绍:
1、妙因寺
妙因寺是查干湖旅游区的一个重要景点之一, 建筑面积6999平方米。该寺坐北朝南,主要采用了藏汉蒙结合式建筑,依照传统中轴对称式格局建成,整体布局庄严雄伟,气象万千。“佛寺晓月”是查干湖旅游度假区境外八景之一。
其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院内有钟楼、鼓楼、法物流通处、蒙医诊所和东西僧房左右配殿龙王庙外,还有藏式白塔及蒙古族特色的敖包,白塔前陈列有寺内出土一亿三千年的古树化石。
2、郭尔罗斯王府
郭尔罗斯王府位于查干淖尔大街北侧,占地10万平方米。东西两区为商业区,中部是主展区。商业区按照王爷府原貌设计,并与现代商业街相结合建设,是集观光、餐饮、住宿、购物、大型歌舞表演为一体的仿古商业步行街区。
3、吉思汗召
成吉思汗召位于查干湖畔妙因寺后山岗的公路北侧,四周白墙绿瓦围成园林,占地十三公顷,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大殿前一条甬道直通大门。在甬道的园坛处, 矗立着成吉思汗的圆雕塑像。
大殿下部为平顶、白墙,二层顶部为绿色琉璃瓦覆盖的三座椎式蒙古包,包檐下饰以蒙古族传统的条状纹饰。整座建筑采用蒙、藏结合式风格,在万绿丛中,显得纯洁、古朴、典雅、大方,民族风格凝重、淳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查干湖
大早,我在外公家墙角边发现了一张蜘蛛网,好奇心驱使我捉来一只蚂蚁放在网上。
这时候,从墙角缝里爬出一只蜘蛛,蜘蛛在蚂蚁身边吐露一股白色的丝带,把蚂蚁缠了起来,便回洞了。
我百思不解地想:蜘蛛回洞了,怎么就不吃蚂蚁呢?想到这儿,我又继续观察起来。可等了好久,蜘蛛就是不出来。
第二天,我发现蜘蛛已经把蚂蚁吃了,网上只留下一具空壳。我很奇怪,蜘蛛为什么不吃壳呢?为了找到答案,我查看了《十万个为什么》。
从《十万个为什么》里我了解到:原来,蜘蛛捕到猎物后,先将猎物用丝缠起来,再吐出一种消化液,注入猎物体内后,这种消化液可以溶解蛋白质组成的昆虫内部组织,待昆虫一命呼呼时,就会变成汁液。蜘蛛就可大口大口地吮吸了。由于昆虫的外壳不是蛋白质组成,所以蜘蛛就不吃,外壳被完整地弃留在蜘蛛网上了。
通过这次发现,我明白了蜘蛛吃食的奥秘。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发现,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留心处处皆学问。看似平凡的大自然,实际上,有无穷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我为我的发现感到自豪。
方法简单如下:使用一个小灯泡,很小的那种(像挂坠或玩具灯上的,五金店都有卖)。然后用两根细漆包线分别连接灯上。两根线的另一端分别用于接你要检验的电池的正负极。根据小灯泡的亮度,就可以判断电池的电量了。
2.拿把破雨伞,把布拆掉,拿一条电线,一头接电视或收音机,一头接到伞上面,就是一个好好的信号接受器。你想专业一点就在伞上面多绕几圈铁丝就行了。这是最省钱,快捷的方法,只是有点搞笑。
3将一根火柴和一根缝被的大针并在一起,用包香烟的铝箔将它们紧紧地包裹起来,再将有火柴头的一端的铝箔弯折过来密封捻紧。然后在靠近尾部的地方装上定向尾翼,把针拔出,就成了一个很简单的反冲火箭。
实验时,把小火箭放在铁丝架上,点燃一根火柴,对准铝箔筒包有火柴头的部位加热。当温度升高到火柴头的燃点时,箔里的火柴匣被点燃,使周围的空气急剧膨胀,气体从尾口高速喷出。由于反冲作用,火箭筒便从架上向前飞了出去。
如果在铝箔中包两根头对头放置的火柴,两端都不封闭。将它放在上,从中部加热。当筒内火柴点燃后,气体从两头喷出,铝箔筒仍停留在架上,从而说明了系统的动量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