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从月球系留一根钢缆到地球,是不是就能大幅降低登月成本?
考虑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还有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我建议先围绕地球和月球修两个钢圈,宽10米左右,带轴承的。
然后双向连接,带一个摩天轮的吊舱,一头拉过去,一头拉回来。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改成机械的,这样可以更省力。
你说的很对!不过以目前的科技水平暂时还做不到,就算来自未来的我那个时代虽然做到了,但是比你这种说法要复杂很多,而且没有什么意义,还是任意门比较方便
只是用钢缆和橛子打个比方而已,其真实意图是用类似的技术在地球和月亮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或连线,以后沿着这线通过类似火车的方式来回通行。
其实我觉得这个方法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实现难度那是相当大。
人类思维本就分几维,就是在考虑外界环境条件与人类自身能克服的条件,来完成一个看似原始笨拙的梦想!
中华文化的诗人,曾有多少美好的描述。谁持彩帘当空舞,凝似银河落九州,可上九天搅月
假设所有问题都解决了!还有根本问题。人,谁去爬?要爬多久?有飞船不坐去爬绳子!穿什么材质的裤子才不会磨破裤子?每天爬一公里要爬38万天,一边爬一边谈恋爱,爬在半路生子,等自己爬不动了让子孙后代继续爬!是不是不远的地方要给你备着口粮?吃多了方便怎么办?顺着尿遇到打雷怎么办?
解决钢缆自重问题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增加被动的浮力,另一个是增加主动的动力。增加浮力:可以在钢缆上每隔一定距离拴一个氢气球,也可以把钢梯的主体设计成胶囊形状,里面充满氢气或真空。增加动力:利用雷电的能量(下文会谈到),制造下喷的气流。
具体方法是1、在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找一个点砸撅子,并装一个可转动的万向节;2、通过月球同步轨道垂放缆绳,边放边调整质心高度和速度,垂于月面后,从赤道拖至万向节;
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个笑话,天大的笑话!!!可能吗?!先不说钢缆的质量问题,就说地球跟月球的运行周期都是不科学的。地球的运转周期为24小时,月球的运行周期却是28天。如果用缆绳把地球和月球连在一起的话,到时候岂不缠在一起了?!什么人简直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当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时候,它的离心力和两者之间的引力相互抵销,维持着两者之间的距离。假如在两者之间拉一条绳子并且张紧,产生适度的张力,应该是可行的,无非是对两者的距离有轻微的影响。
那不就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吗?
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是38.4万千米。但如果按照这个距离拉绳子,这根绳子从月球出发,但到不了地球。因为月球到地球的最大距离达40.55万千米,而最近距离只有36.33万千米。
所以,如果从月球绑着一根绳子一直延长到地球,绳子的长度要达到40.55千米。
想用一条绳子就把飞船拉回来,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实现不了。
相信大家都有放过风筝,当风筝飞到天上时,可以通过绳子拉扯、揉线可以控制风筝的高度和方向。同样地,如果用绳子绑住飞船,在天上,如果力气足够、绳子也不会断的话,肯定也可以把飞船拉回来。
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飞船和负责拉绳子的设备都在地球上。再往深一点说,就是飞船和设备的角动量要相同,有一样的角速度。
飞船带一条不会断的绳子飞往月球会怎么样呢?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有自转和公转的,当飞船离开地球,进入到月球轨道时,地面上的要拉回飞船的设备和飞船之间的速度就有很大的差别了,无论是飞船还是设备,两者都在做转动。一天以后,绳子就绕了地球一圈,同时也绕了月亮1/28圈了。由于两者的运动方向不同,最后就成了,飞船被绑在了月球之前动弹不得。这个时候想要拉回飞船,就相当于要把月球拉到地球上。
试问人类的世界上有什么设备拥有这么强的力量呢?所以很可能最后就是飞船被绑在月球之上,动不了了,也不能回收。
还有一种有意思的现象,由于绳子长度有限,这样绕着绕着,地球和月球就被缠在一起了。
将来人类到月球或火星旅行时使用的或许不是火箭,而是更简单古朴的工具——系链。系链者,绳索也,那是人类历史展现曙光时代发明的绳索。
宇宙运输使用的系链确实起到了类似拴牛马等家畜用的绳索的作用。在宇宙空间拴的不是牛马,而是将系链拴在飞船或卫星上。那么怎么使用系链产生推进力呢?有两种方式。第一种为动量传递型,将两颗卫星用特制的绳索连接起来,其中一颗卫星用“动量”将另一颗卫星“掷”到另一个轨道上。使用这种方式能够将有效载荷(载在飞船上的乘客或物资的总称)运送到月球或水星等行星上。从物理原理上说,就是将一个卫星具有的部分动量交给另一个卫星,实现加速。第二种为电动力传递型,所谓绳索是一根导线,有电流通过,它与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动力。这样流过系链的电能便转换为动能。
显而易见,无论是第一种还是第二种,它们的最大特点都是无需消耗巨大的能源就能得到推进力,所以作为在宇宙空间的运输手段具有卓越的经济效益。对于动量传递型系链,只要分给已存在于轨道上卫星一点点动量就行。如果是利用电磁力的系链,只要从安装在卫星上的太阳电池供给电力就行。
宇宙的“放风筝”实验关于系链的宇宙实验至今已实施了17次,其中大部分取得成功,但是有两个失败的宇宙实验最为著名。一个是1992年在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上进行的放风筝实验。亚特兰蒂斯号装载的是意大利的实验卫星,安装了外包绝缘的导电性好的铜线作为系链,并被收藏在卷线机内。
当亚特兰蒂斯号到达地球轨道上时,打开贮存室从卷线机缓缓伸展系链,同时将实验卫星往远离地球的方向扔出去。所谓被航天飞机曳着的系链在空间移动是指长长的电缆在覆盖地球的磁场中穿越。由于这被当作一种发电系统,目的是验证通过系链将航天飞机特有的部分动能转换为电能,但因卷线机中途未能很好转动,实验中止。
4年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再度尝试同样实验。这次系链顺利地从卷线机送出,前端安装实验卫星的系链按计划伸展到20千米,而且这个系链一边横穿越地球磁场一边转动,系链中产生3500伏电压。
航天飞机在非常稀薄大气的电离层中飞行,为此设计在系链两端安装的实验卫星和航天飞机上搭载电机,将系链产生的电流流过周围的电离层。遗憾的是包在系链上的绝缘强度好像不够,结果电流没按设计的从系链的两端出入。实际上从航天飞机贮存室的悬臂和系链之间发生了电气放电,因为火花将系链烧断。
失败的启示由此,用系链做几千瓦的宇宙发电实验再次以失败告终,但是偶然发现用系链获得另一个推进力的方法,即将系链作为“宇宙抛石机”的实验得到实现。
系链烧断前,实验卫星在航天飞机上方20千米处绕地球飞行。一般的人造卫星轨道高度越往上飞行速度越慢。为此,如果在自然的状态,比航天飞机轨道高20千米飞行的人造卫星速度比航天飞机慢。但是这次实验卫星用系链与航天飞机连接起来,结果在其轨道高度飞得比原来的人造卫星速度快。特别是系链烧断时,实验卫星多余的运动量被释放,卫星一下子飞到航天飞机上方140千米处,上升到原先航天飞机上方20千米高度的7倍。
美国系链应用公司的卡洛尔受此启发,提出了使用系链迅速将结束使命的人造卫星或火箭的燃料箱脱离轨道闯入大气层销毁的办法,即从大型卫星拴上20千米长系链的有效载荷使其落下的实验。这次与宇宙放风筝失败实验中航天飞机与载荷在轨道高度的“上下关系”正相反。从人造卫星落下的系链一边切割地球磁力线一边旋转,人造卫星的动能转为电能,速度减慢。因此如果在适当时刻切断系链,卫星开始按计划落下,并落到了预先确定的地面位置。系链应用公司将此命名为“终止系链”,期待作为解决宇宙垃圾对策之一,正在积极地进行实用化。
对付宇宙垃圾显威力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马歇尔宇宙飞行中心考虑采用导电性系链作为从轨道上除去不要的人造卫星或火箭燃料箱的一种手段,以实现低成本防止宇宙垃圾发生的想法。
如上所述,导电性系链飞行在轨道上,与包围地球的磁场相互作用产生电力。这意味安装系链的卫星的动能被转化为电能,并且以热等形式被消耗。由于卫星的动能不断地转化为电能,结果飞行速度降低。如果飞行速度降低,导致无法维持以前的轨道高度,开始下降,最后闯入大气层烧毁。为了快速降低轨道高度,通常有必要使用推进剂(但运到轨道上将要耗费很大成本),但是用本方法只要从卫星垂下系链就能实现。
美国系链应用公司正考虑同样系统的商业应用。首先在人造卫星或火箭的第一级预先放入内装系链的小型装置。一旦火箭用完或卫星发生故障不能使用时,展开导电性系链,快速降低卫星或火箭的高度,尽快闯入大气层销毁。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也正探讨利用导电性系链,让人造卫星的轨道提升。如果用太阳电池供给的电力在系链流过电流,则通过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电磁力在系链上产生推进力,将人造卫星拽上去。
现在轨道上建设的国际空间站,如果与存在周围的极少一点大气分子碰撞,轨道会一点点下降。为此,必须用推进剂维持轨道高度。但是用来自太阳电池的电力供给,通过导电性系链获得推进力的话,则将变得不需要燃料补给。
我们为将载荷运送到月球或更远的行星上,正在研究在轨道上高速旋转的长几百千米系链的“高速车轮”系统。想法是简单的,像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人布鲁士写的冒险小说中的主人公泰山借助从树上悬下的藤蔓从一根到另一根健步如飞地移动那样,在不同轨道高度旋转的系链之间交接载荷。
去月球的高速公路首先,用像航天飞机那样能够不断往返宇宙与地球之间的穿梭机装载有数载荷从地上飞上天空,而且上升到高度超过10。千米的地方。因为系链长几百千米,所以转半圈,载荷一下子上升几百千米,而且到达其最高点的地方,这次在更上面椭圆轨道旋转的系链接收载荷。接着系链将载荷猛向月球甩去,漂在月球轨道上的系链抓住这个载荷。
在月球轨道上的被称为“月球电梯”的系链依旧咕噜咕噜旋转。但是月球引力小,没有大气,所以旋转月球电梯的下端来到近月面。收到来自地球载荷的月球电梯转半圈将载荷送达月球。与此同时,交替地将送到地球的载荷曳起来。如果月球电梯收到来自地球侧的载荷,这时月球电梯除原先持有的动能外还加上载荷的动能,反过来将载荷扔回地球侧的动能减小,但是通过与地球侧系链互赠载荷,使月球侧系链的动能不断得到补充并贮存起来。其结果月球电梯顺利地收到来自外部的能量补充,能够继续将载荷在月地之间往返,这种运输系统使到月球的频繁往来成为可能,称之通向月球的“高速公路”。
当然,实现这个系统尚需克服众多技术上的难题。但是一旦这种系链运输系统实现,这种经济效益高的宇宙高速公路的魅力将前途无量。或许有一天在通往火星等行星或其卫星的轨道上有许多系链在旋转,人或货物频繁地往来。有趣的是,宇宙旅行这一切是从人类历史展现曙光时代发明的一条系链开始。
月球是地球的近邻,它既是一个理想的深空探测中继站,又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太空基地,其所特有的矿产、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因此月球钻探开发将成为继公海和南极之后的又一个国际研究热点,也是中国人实现的太空探测目标之一。
1969年开始至今,美国、前苏联、中国先后用了52年的时间,在月球上完成了钻探取样并返回的壮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累计挖土382.1771千克,耗资巨大。
月球不属于任何国家,先利用则先获益,土壤蕴藏着巨大的科学价值,为了去月球“挖土”,主要航天国家都很拼。目前,在月球探测,在其他星球深空探测任务中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工程性质,要获取更加深入原始的科学信息,就必须进行钻探采样。
月壤是在氧气、水、风和生物活动都不存在的条件下,通过陨石和微陨石撞击、宇宙射线和太阳风持续轰击,以及大幅度昼夜温差导致岩石热胀冷缩破碎等共同作用于月球表面而形成的。已有成果表明,除了极少数陡峭的山脉、撞击坑和火山通道的峭壁之外,整个月球表面几乎都覆盖着一层厚度不均的月壤层。月壤层的厚度大致与月表年龄呈线性关系,年龄越老则通常月壤层越厚,如月海区的平均厚度约为4米,而高地区的平均厚度约为12米。月壤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包括月壤颗粒的粒径和形貌、月壤密度、孔隙度,以及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等。月壤颗粒的粒度分布广,分选性差,其物理力学性质主要是由颗粒的尺寸和形貌所决定的,是一种松散、低粘性、中高压缩性的粉细颗粒材料。
月球表面岩石中富含铁、钛、氧等元素,且初步分析其蕴藏着丰富的稀有金属。更重要的是,科学家还在采集回来的样本中发现了含量十分可观的核聚变的理想原料氦-3,它很可能成为未来月球基地的重要能量来源。研究月球的土壤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早期太阳活动情况,从而为了解地球早期经历的相关地质过程提供参考,也有助于将来的载人登月和火星、小行星探测任务。
作为人类 探索 宇宙的首批技术之一,月球钻探采样遇到了很多难题。月球表面环境与地面不同——高真空、低重力、强辐射、昼夜温差悬殊、地形环境复杂。相比地球钻探,研制月球钻探取样机具需解决十大关键性问题:
——由于不可能从地球上带发电机上月球,因此如何解决钻探取样工艺的能源成为首要问题;
——月壤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指标不同于地球,应考虑地球上的钻头结构是否适用于进行月球钻探;
——受火箭搭载能力有限,严格限制了月球钻探取样设备的质量、尺寸和功耗,以致钻具所能提供的功率和扭矩小;
——月球钻探取样设备可动部件的润滑问题,润滑剂在月球真空环境中会蒸发掉,被蒸发的润滑油会再凝结在仪器设备周围,进一步恶化工作条件;
——月球表面14cm以深的月壤很致密,没有空气和水,无法提供地面正常钻进所需的冲洗介质,因此应考虑在钻探过程中如何及时排除岩粉和冷却钻头,确保钻头和取样工具在冷却不良的情况下稳定工作;
——月表的重力加速度仅为地球的1.6,仅靠钻机自重无法保证轴向压力,因此,必须解决如何保证钻进所需压力和较快的钻进速度的问题;
——月球表面月壤主要由岩石碎屑、角砾、撞击熔融玻璃物质组成,其成分内聚力小,结构松散,因此需考虑松散地层钻进取心的实现;
——在月球表面钻探,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需设计确保钻探设备尽量不出现故障,而一旦钻探机构出现故障,要考虑预备有相应的修复措施;
——月球表面并不平整,需要考虑如何选择巡游车的行走路线,确保月球钻探车安全工作;
——在钻得所需样品后,如何保证样品完整不受损地自动送入返回仓并能安全返回地球。
对月球钻探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许多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从1969年开始至今,美国、前苏联、中国用了52年的时间,就先后在月球上完成了钻探取样并返回的壮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地球上的第一批取样是由美国“阿波罗-11”宇航员们于1969年完成的。自“阿波罗-11”载人登月以来,12名宇航员搭乘“阿波罗-12”、“阿波罗-13”、“阿波罗-14”、“阿波罗-15”、 “阿波罗-16”、“阿波罗-17”登上了月球,并运回379.8千克的月壤和岩石标本。
“阿波罗-11”宇航员用地质锤把铝质管形土器打入月壤,取出了第一批15厘米深的样品。但无论怎样用力打击,取土器都无法达到更大的深度。宇航员认为,“阿波罗-11”的取土器管靴结构与该深度月壤的强度不适应,土样在取土器内锥面下被压实、变形。为此,“阿波罗-12”采用改进型外锥面取土器,但3名宇航员仍要花费35 40分钟来取样。再次改进的取土器可以较小的力打入月壤中并方便起出。最终这种取土器分别从深度35和70厘米处取出了两份月壤样品。
从“阿波罗-15”开始,宇航员使用了电动取样钻机——采用“螺旋钻杆+螺旋岩心管和取心装置+硬质合金钻头”的组合式取心钻进方法,靠岩心管与钻杆的外螺旋来清洁孔底,取得了成功。
该钻机可连续冲击回转作业,用直径26.2毫米的硬质合金钻头,钻进深度2.8m。在凸轮型冲击机构给出4.6焦耳冲击能量、冲击频率2270次/分钟、转速300转/分钟的条件下,反扭矩为27.4牛米。钻机自重(地球质量)11.8千克,钻压来自钻机自重和宇航员的体重。
月球钻渣的质量仅为地球的1/6,重力明显小于地球,为提高螺旋的输送效率,可通过减少外螺旋与孔壁的摩擦和降低螺旋与孔壁接触面积的办法来帮助钻渣上移。但随着钻孔加深,螺旋的输送效率将下降,且来自月表的冲击力也会逐渐失效,因此“阿波罗”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过矩剧增、无样品等问题。
螺旋钻具在钻机自重和宇航员给进力共同作用下,钻入月壤并不困难,但钻达设计深度后往往从月壤中起拔岩心管很困难。于是美国人专门设计了从孔内撬出钻杆和岩心管的工具。但在无人登月的情况下,则必须考虑如何解决起拔岩心管的问题。
如果说美国的月球钻探主要是靠“传统钻进方法+宇航员给进操作”,那么苏联的“月球”(Luna)钻机则实现了由地球上遥控的自动化钻进。 世界上第一次月球自动钻探试验是“月球-16号”,1970年9月20日在月面丰海地区软着陆后开始的。其后又完成了“月球-20号”和“月球-24号”月球钻探,所采用的钻具组合为“空心外螺旋钻具及其配合装置 硬质合金钻头”。
“月球-16号”与“月球-20号”钻机的结构相同,装有螺旋给进机构和移动式回转器。钻机的主要技术特性:硬质合金钻头直径26毫米;钻孔深度35厘米;直流电机驱动;钻机自重(地球质量)11.8千克;给进方式为差动螺旋;排屑方式为螺旋方法。钻机设计者们根据电动机的比功耗和钻进速度来识别钻进过程是否正常。
“月球-16号”着陆后,机械臂将钻机置于月表,打开外保护罩,在传动装置和钻机自重作用下沿与垂线成15 的方向倾斜钻进,根据遥测的数据,钻进速度超过了计算值。经过6分钟孔深达35厘米,启动钻机的反向行程,冲击装置自动终止冲击。确认样品进入钻具后,机械臂将钻机摆起至返回舱附近,钻机旋转180 ,使钻具伸入返回舱内的样品箱,钻具接头自动脱开并密封样品箱,完成采样操作。“Luna-16” 取样0.101千克,获得了100%的岩心,月壤样品保持了岩石的自然层序。
“月球-20号”与“月球-16号”的钻进参数完全相同,只是着陆点不同。“月球-20号”钻探过程持续了16分钟,但在钻至9、15和34厘米处出现三次断电保护,最终在34厘米处因电机自动断电而结束钻进。
“月球-20号”与“月球-16号”钻进过程的明显区别表明,孔底岩石对岩心管表面的粘附力很不均匀,而且在螺旋通道的间隙中被压实了;钻进时螺旋机构不能及时排除岩屑,保证孔内清洁。最终返回地球的月壤只有取样0.05千克。
为了在月球上钻得更深并把样品带回来,必须解决2个问题:一是增大钻压,二是减小样品封装返回容器的尺寸。据此,苏联钻探专家与航天专家合作设计了“月球-24号”新型钻机。“月球-24号”新型钻机固定在登月舱外侧的倾斜滑道上,从而可借助登月舱的自重提供足够的钻压。钻机进入工作状态不必转动机械臂,而是让钻机沿着2个与月面垂线成30 的定向滑道向下滑动钻进斜孔。
“月球-16号”钻深250厘米,阶梯式硬质合金钻头直径为“月球-20号”的1/3,可减少钻进能耗。采用三层管结构,直径8毫米的岩心装在柔性内管中。钻机用钢索提供给进力,钻进规程可据岩石可钻性在回转与冲击回转钻进状态间自动转换。钻进过程中实时跟踪孔内工况,并具有事故报警功能,随时将遥测信息。
1976年8月18日,“月球-24号”开始钻进时是很疏松的月壤。钻至孔深80厘米时月壤阻力增大,但仍可使用回转钻进方法。孔深120厘米时月壤阻力快速增长,钻机自动转为冲击—回转钻进规程。从160~220厘米回转和冲击回转钻进规程轮流变换。此后,钻头切入致密地层,钻进自动停止在220厘米处。全孔平均钻速15厘米/分钟,月表下约6厘米未取上岩心,实际岩心采取率71%。进入返回行程后,装有岩心的柔管自动进入水平回转的卷鼓螺旋槽中,弹簧把卷鼓推入返回舱样品箱。然后引爆电燃药筒,炸断给进机构钢丝绳和支架上的固定端,使钻机向后仰并和登月舱一起留在月球上,返回舱起飞把月壤样品送回地球。
虽然这些月球钻探取样很成功,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航天器对月表钻机自重的严格限制;月表钻机对功率消耗有严格限制,无人登月钻机动力为280W,载人登月为430W;仅靠从地球上遥控月表钻机自动钻进取样,不可能大幅度提高采集并返回的月壤样品数量。
随着 科技 日新月异地发展,未来人类在对月球或其他地外星体进行探测时,将在采用更多的钻探技术将得到新的发展:
—— 月球探测车上的电池给取样钻机供电。 月球探测车上所装备的电池具有体积小、寿命长、功率密度大、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以保证月球车的运行动力与仪器供电。当月球车到达预定取样地点,需进行取样工作时,可利用月球车上的电池给取样钻机供电。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套完整高效的钻探设备无疑能极大地改进月球钻探效果。 协调运载火箭研究部门,设计出大运载量的火箭,尽可能地将更大能力的钻探设备运载至月球。
—— 采用超高低温陶瓷轴承和固体润滑剂。 超高低温陶瓷轴承能改善大温差下运动间隙失配和摩擦功耗不稳定问题。固体润滑剂能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内保证润滑性能,不易蒸发,对辐射也不敏感,使用寿命更长且不会污染机具。
—— 设计特殊结构的钻头及钻具。 设计带外螺旋的钻头体和岩芯管,通过上升螺旋的回转输送岩粉,同时,还可带走钻头切削岩石过程中产生的部分热量,起到一定的冷却作用。此外,为及时冷却钻头,可将螺旋设计成空心结构,在空心中灌注冰点极低的流体,以同流方式带走钻头部位的摩擦热量。钻头的设计可考虑采用利于散热的材料。
—— 采用振动回转钻进工艺 。通过模拟月面环境,对钻探取样过程的力载特性的分析表明,以高频振动回转的方式进行钻进,所需的钻压较小,碎岩效率高,钻进速度快。
—— 对松散月壤样品设计专门的卡取装置。 为保证月壤的岩芯采取率,在钻头处设计卡取装置。可以参考微型遥控式海底取样钻机中所采用的设计经验,为研制月球表面微型取样钻机提供思路。
——应 采用物探、铲挖。 配合钻探工作为了确保钻探效率,保证钻取的样品的质量符合研究需求,可先采用物探、铲挖取样设备对要进行钻探的区域做整体钻探可行性评估。
—— 将取样钻机和月球车设计成子母车。 完成取样作业后,母车带走“样品箱”,与子车钻机分离,把钻机留在月球上,减轻返回地球时的荷载。待下次登月,母车可找到子车,继续进行钻探取样。
还有飞船怎么携带绳子?屁股后绑着吗?航天飞机采用的固体原料 什么绳子能经受的那么高的温度?如果带上绳子还要考虑航天飞机的载重问题 带上绳子严重影响飞船的安全
第二步是“捕获”。当“神舟八号”主动对接机构上的对接环,接到失衡传感器发出对接指令信号后,6根滚珠丝杆就会向外推出200多毫米,对接环上安装的3对捕获锁,撞到“天宫一号”被动对接机构相对应的卡板器,就会被牢牢卡住。
第三步是“缓冲”。“神舟八号”对接环受到撞击后,将会通过一套传动机构,联向对接机构上的摩擦自动器和电磁阻尼器,分别吸收纵向和横向的撞击能量,进行缓冲。碰撞、捕获、缓冲三个步骤共需要大约60秒时间。
第四步是“校正”。当“神舟八号”成功捕获“天宫一号”并实施缓冲后,“神舟八号”对接环的6根滚珠丝杆继续往外推至300毫米,同时对两个航天器的姿态、位置和偏差等进行强行校准,校准时间约需80秒。
第五步是“拉近”。校准后,“神舟八号”对接环的6根滚珠丝杆缓缓收缩,将两个飞行器“拉近”,这一过程约需240秒。
第六步是“拉紧”。“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的对接面上,分别安装了6组共12把对接锁,每把对接锁的拉力达3吨。当两个飞行器被拉近后,两个对接面的12把对接锁一一相扣。
第七步是“密封”。两个飞行器拉紧后,对接机构上的驱动电机将带动钢丝绳系统,将两个连接器面上的密封圈压缩,保持密封。
第八步是“刚性连接”。通过对接锁使两个连接器贴合,实现“刚性连接”,将两个航天器组合成一体。拉紧、密封和刚性连接共需220秒。
万米深井被永久封锁,苏联人到底在里面挖到了什么东西?
大家应该知道上个世纪,苏联是如何让美国将太空工业比作“大与小”的竞争?最初,苏联总是赢得美国的胜利,因为苏联发射卫星并将宇航员送上太空,虽然美国紧随其后,但毕竟只有第一个国家、第一个人才被载入史册,所以美国才把它带进了阿波罗计划。继美国成功登陆月球后,苏联知道自己输了,但又不愿意放弃,于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地下。既然美国上天,苏联就会入地。毕竟人类一直对地下充满好奇,猜测地球是否空心,一直对地下充满好奇,不愿意放弃。
科拉超深钻井工程始于1970年,只是工程的开启虽然庞大,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但是随着工程难度的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人们失去了耐心,心中也有了自己的定论。因为美国的登月、航天工业的发展和国内经济科技的发展,都明显处于超越苏联的趋势。
当然,苏联也对此心知肚明,开始寻找时机停止科拉超深钻井工程。1990年,一段怪异的录音带从10000米以下发出,因录音声音比较阴森恐怖,因此被称为“地狱之声”,这段录音在网络上广为流传,据说是俄罗斯地底钻探到地狱入口的那段录音,因为这种声音比较阴暗恐怖,所以被称为“地狱之声”,这段录音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而当时的苏联也对此了如指掌。1994年科拉超深井钻探结束。到1983年,钻探深度达到12000米,为此决定停止进一步钻探作业。在1983-1993年间,最后的262米长历时十年完成。听说井里出现了一些怪异现象,因为井里有“妖魔”从井底出来,钻探工作不得不停止。
人们要探索自己脚下的路远了,要探索头顶,人类已经能够到达太阳系的边缘了,但是要打到3000多米深的深井是非常困难的。若深达3000米,就会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奇怪现象,钻进某些非常热的物质中,尽管钻头的熔点与太阳表面的温度相等,有时钻头掉下来,只留下钢丝绳。更为恐怖的是,人们还能听到从井眼里发出的嚎叫和尖叫。
钻井深度达到13000米时,钻进时发出一种奇怪的声音。研究者们对这一奇怪的现象感到好奇,他们把一只耐高温的听筒放进井里,另外一种类型的传感器也能录下类似于“人类咆哮”的声音。但现场的人们发誓,他们听到的声音就像是地狱里的罪人在呼喊;接着,突然听到大自然从未听见的巨大爆炸声,此后数天内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俄罗斯的地狱门事件也流传的沸沸扬扬,不过有人质疑传说中的地狱之声40秒是真的吗?
有一种猜测,科拉工程被“地下人”警告后,就把万米深井封锁了,事实上,苏联早在未解体前就公布了,什么也没有挖出来,只是人们只顾自己的想法,根本听不进去苏联的反应!前苏联说要停止钻探工程,并不是因为有人员健康问题,一切都很遥远,只是因为没钱才能继续钻探科拉。老板说一个钻头的价格都在15000美元左右,平均每个月有2-3个损失,而且还没有取得实际的效果,再进行下去,这个项目只能是无底洞!
目前最细的纳米纤维为单碳原子链,我国科学家已能制造出直径小于0.4nm的碳管,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种纳米碳管被誉为纳米材料之王,其原因这种细到一般仪器都难以观察到的材料有着神奇的本领:超高强、超柔韧、怪磁性。因碳纳米管中碳原子间距短,管径小,使纤维结构不易存在缺陷,其强度为钢的100倍,密度只有钢的1/6,是一般纤维强度的200倍,用它作的绳索可以从地球拉到月球而不被自重拉断;它有奇异的导电性,碳纳米管既有金属的导电性也有半导体性,甚至1根纳米管上的不同部位由于结构变化也可显示不同的导电性。用它作成整流管可替代硅芯片,因而将引起电子学中的重大变化,可将计算机做得极小;用碳纳米管作出的纳米器件可组装纳米机器人,蚊子飞机、蚂蚁坦克等。碳纳米管可用来作储氢材料,把氢开发成为人类服务的清洁能源。此外,碳纳米管还可用作隐形材料、催化剂载体及电极材料等。纳米纤维可以支持"纳米机"的排列,把集成排列的"纳米机"连接成大规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