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钢丝绳 > 正文

中国桥的文化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啦

可靠的天空
欢呼的发夹
2023-02-27 18:13:57

中国桥的文化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啦?

最佳答案
长情的口红
善良的天空
2025-09-14 00:55:24

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世界上著名的黄河、长江、珠江等大河。自涓涓细流到浩浩巨浸,蜿蜒曲折,奔流入海。全国河道密如蛛网,上面布满着大大小小、形形式式的桥梁。我国古代桥梁,和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

陕西西安发掘出的公元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半坡村,在村居四周,有宽深各约五六米的围堑,要越过围堑出入村落,必然已有即使是很简陋的木桥。

中国古代的信史或诗歌中有很多关于“梁”的记载。这些梁,可能是架木而成,或是堤梁一类有少数架空的部位。比较早的大桥的记载是殷代首都殷(今河南安阳)附近跨漳水的“巨桥”(据《通典》在今河北曲周东北)。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攻克朝歌(今河南淇县),命南公括“发巨桥之粟”(《史记·周本纪》,又见《吕氏春秋·慎大览》、《淮南子·主术训》)以救济贫民。《水经注》漳水条记:“迳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桥的建设应早于这一年代。

在这之前,大约在公元前1134年,周伯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诗经·大雅·大明》)。这是说当时用船造过临时性的浮桥。

据《华阳国志》,秦代李冰任蜀守时(公元前256年到251年),在四川益州(今成都)造了七座桥,其中一座名“笮桥”,据唐代宰相李吉甫(758—814)在《元和志》中解释道:西南地区凡称“笮”的地名便表示有藤索桥或竹索桥。铁索桥传说起自西汉初期(公元前200年左右),据陕西褒城(今撤销并入勉县和汉中市)樊江桥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在桥头所树碑上的记载,是西汉大将樊哙(?—前189)在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在褒城马道驿的寒溪上建起了这座铁索桥。

据史书记载,我国早在东汉末年已有砖石拱桥,魏王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有石窦桥,晋代洛阳有石拱桥。

从以上简单介绍,可知中国在古代已经具备了各种桥式。桥梁的基本型式不外乎梁、拱、索、浮。而中国古代的桥梁建设者们,充分科学地利用当年仅有的竹、藤、木、石和人工冶炼的铸铁或锻铁等,发挥材料的特长,根据丰富的成败经验,因时、因地制宜地衍变出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桥梁。中国古桥的某些结构形式,已为近代桥梁所借鉴,并继续不断地在推陈出新,有力地影响着国内外桥梁建设。

木梁桥

木料容易得到,又容易加工,所以古代造桥以木居多。重要的木桥多半位于历代都城和经济、军事要冲的道路上。

木桥简单的是简支木梁桥。历史上规模宏大的木梁桥是秦代首都咸阳跨渭水的渭桥。汉代称中渭桥。据《三辅黄图》,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之后,建都咸阳,引渭水贯都城,横桥南渡。桥共有六十八孔,总长大约五百四十四米,是木梁石柱桥。桥面宽达一九·四米。每一桥墩估计并列十根石柱。很可能石柱是整根的,因为有柱重难于移运的记载。

汉代有包括中渭桥在内的三座渭桥。中渭桥是把秦代的渭桥重建并且移了位置。唐代记载,三桥都是木梁木柱。一直保留到近年西安地区诸水的古桥仍是木梁,只是采用了叠砌石轴成石柱的石轴柱桥。

1971年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发掘出一座东汉墓有“七女为父报仇”壁画,画上有汉代渭水桥,在桥墩上梁下都有短托木。这也许便是木伸臂梁的雏型。

木伸臂梁桥是借伸臂作用,用短梁造成的长跨桥。最早记录的伸臂梁桥在西北循化(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古什群口。汉代,吐谷(yù)浑族人民在这一黄河峡口上造木伸臂梁桥。宋代,段国《沙州记》称:“……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纵横,更相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钩栏,甚严饰。”桥跨总长约三十六米,就是两边单向向河心伸大约十五米。至今甘肃、四川、西藏等省、自治区仍有不少木伸臂梁桥。

木伸臂梁从单向伸臂发展到平衡双向伸臂,也从山区峡谷走向平原河流,并造成多孔的伸臂木桥,如湖南醴陵渌江桥等。

渌江桥始建于宋理宗宝佑年间(公元1253年到1258年)。到清代已屡经修缮。桥长约一百六十米,共七墩八孔。跨长不等,最大的约二十二米,伸臂各六米,中间悬孔长大约十米,桥宽三·八米。

木桥一般都有桥屋。一方面方便行旅避风雨日晒和休憩,另一方面使木料保持干燥,防止腐朽以延长寿命。中国有桥屋的木桥,保存记录竟达五百多年。至今浙江、广西、湖南等仍多“风雨桥”。桥上廊屋富于地方民族色彩,桥亭多到五六重檐,和它旁边的村寨建筑十分协调。

木拱桥

北宋名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画的是宋都汴京清明时

节的风情画。画面高峰之处是一座非常别致的木拱桥。

根据历史记载,这一桥式创始于宋仁宗明道年间(公元1032年到1033年)青州(令山东青州市)的南洋桥,也叫万年桥。青州南洋河上,原来有桥,但“水与柱斗,率常坏桥,……会得牢城废卒,有智思,叠石固其岸,取巨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事志》)后来山西、河南到处造有飞桥。图上汴水上的桥称为虹桥。

宋室南迁,北方这类木拱桥或因战火,或因失于修缮,或因河道干涸,濒于失传。然而南方福建和浙江山区却出现了类似而又有改进的木拱结构。最早的是浙江泰顺横溪三条桥。桥上旧瓦有宋代“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字样。现在的这座桥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建的,距今也已有一百五十年之久。虹桥的结构模式和闽浙木拱的构造和结构模式如下页的图所示。

中国还有其他构造复杂精巧的木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中是西方桥梁所没有的。

石梁桥

文献中石梁的记录最早见于春秋时期,如宋景公(公元前516年到公元前450年在位)的吕梁便是其中之一。西安的古灞梁是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改木梁为石梁的石梁石柱桥。石梁桥遍布全国各地。中国石梁桥建设最多、规模巨大的是福建省,特别是泉州市。泉州古有十座名桥,从南宋仁宗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起

到元惠宗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到1368年)陆续建成。其中现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平桥,又名五里桥,以桥长五里而得“天下长桥无此长”的美名。现存桥长二千一百米。

诸石梁桥中最著名的是宋代状元、名书法家蔡襄所兴建的万安桥,又名洛阳桥。洛阳桥原是四十七孔,总长八百九十米,桥宽三·七米。泉州石桥都以方形截面长条石纵横叠砌成船形桥墩建在海底砂床上的抛石筏形,或大木纵横叠架的“睡木”基础上。石墩两侧,叠涩出檐,以搁石梁。洛阳桥还采用了种养并禁采牡蛎以固结桥墩石条和它下面抛石的巧妙方法。

建于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的福建漳州江东桥,当年桥共十五孔,总长大约四百九十四米,最大石梁长二三·七米,宽一·七米,高一·九米,重量达二百多吨。这样重的梁共有四十五根,它们的采运、安装,即使在今天,也是相当艰巨的工程。

石拱桥

中国石拱桥的发展看来有它独特的道路。国外认为石拱或由于假拱(类似于中国的叠涩)演变而成。根据中国的墓葬结构,以及浙江一带仅存的折边拱桥,可以推论,中国石拱是由折边结构推演的结果。

石梁柱桥的石柱,演化成为倾斜的三折边。然后有五折边、七折边,最后成为圆拱。虽然还有其他的推论。但是这一假说很合逻辑,并且有实物可资证明。

在今宁夏乌兰布和沙漠发现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的墓葬,已有半圆形砖拱顶。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葬却是椭圆形砖拱。前面说过,史书记载,东汉末年魏王都邺有石窦桥,晋代洛阳有石拱桥。现存的石拱桥实物最早建于隋代。

河北赵县安济桥,一称赵州桥。桥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完工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距今已近一千四百年。桥净跨三七·○二米,矢高七·二三米,宽九米。主拱是比较平坦的圆弧拱,以二十八道并列的拱券砌成。主拱以上,左右各叠砌两小拱,以减轻自重,宣泄洪水,是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圆弧拱。桥上栏板望柱,刻有“龙兽之状,蟠绕拏踞,眭盱翕歘(眭(suī)盱(xū),怒目而视的意思;翕(xī)盱(xū),呼吸吞吐的意思。

——引者注),若飞若动”的石雕,可以称它作“龙桥”。现在赵州桥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予以特别保护。

类似于赵州桥的敞肩圆弧拱古桥,中国在河南、山西、河北各省还有多处。河南的小商桥可能年代比赵州桥还早,但未经最后考古证实。

中国的石拱桥,北方多数桥面是平坡(或微坡),以适应以车马为主的道路运输。除敞肩拱外,拱背多是实腹,厚拱券。拱券石厚是桥跨的六分之一到二十五分之一。南方比较多的是驼峰拱,以适应水上船只运输为主,薄拱券,薄桥墩。拱券石厚小于跨经的二十五分之一。一般从二十八分之一到五十分之一。最薄拱券是江苏苏州觅渡桥,净跨二十米,矢高八·二米,拱券石厚○·三米,合净跨的六六·七分之一。觅渡桥始建于元成宗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历代重修,现仍屹立于河上。

长石拱桥一般建成联拱。为了抵御流水漂木、流冰等的撞击,山区河流上的石拱桥多半用厚墩,如果一个桥墩被冲垮,只影响左

右两孔而不影响别的孔。中国北方厚墩联拱桥著名的是北京卢沟桥。桥跨永定河,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完工于金章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桥全长二一二·二米,共十一孔,净跨不等,从一一·四米到一三·四五米。墩宽从六·五米到七·九米。桥墩插木为基,以柏木桩“乘湿带皮用之”。墩迎水面有分水尖,尖端镶有三角形铸铁柱用以破冰;背水面是方形。桥梁宽九·三米,两旁栏杆望柱头上,历代刻有装饰性的石狮子,子母抱负,形态各异,数都数不清,极统一变化的能事,可以叫它做“狮桥”。

南方单孔石拱桥,两侧踏阶上桥,形成驼峰拱,这适合南方水网地区的船只可以在桥下通过。同时因为南方软土地基,要尽量减少石拱的重量,驼峰拱使拱上的重量达到最低的限度,它的衡载压力线接近于半圆拱轴线。它的设计计算理论和国内外习用的不同。

多孔薄墩薄拱联拱桥最长的是江苏吴江垂虹桥。宋仁宗庆历

八年(公元1048年),这桥是木桥。元泰定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改建成六十二孔的石拱桥。元惠宗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又增加到八十五孔,中间有两个驼峰以通航运。解放后还有七十二孔,桥长四百多米,在南方称长桥。本世纪六十年代,这座桥崩坍了。

江苏苏州的宝带桥始建于唐代,历代曾经多次重修。桥共五十三孔,中间有三孔隆起,以通船只。桥全长三一六·八米,桥宽四·一米,因略短于垂虹桥,所以又称小长桥。

索 桥

我国四川、云南、西藏等省、自治区,常用抗拉比较好的材料如藤、竹、皮绳等绞成拉索,或锻铁成链,建造索桥。云南凡用“笮”作地名和水名的必有索桥。而四川茂州(今茂县),古称绳州,因那里的峡谷之中“以绳为桥”(据《寰宇记》)。徐霞客称拱桥“拱而中高”,索桥“中悬及下”,这是物理性能不同的形象表现。

中国古代索桥形式很多,基本上有六种类型:单索溜筒桥,双索双向溜筒桥,上下双索步道桥,V形截面双索或三索步道桥,并列多索步马桥,多索网状桥。

溜筒桥是把人和货物(甚至牛马)悬在索上,溜放过江,构造相当简单。现在民间在峡谷两边的村落之间仍多随处架设这种溜索过河。

V形桥吊索成斜面,两侧吊索会合向内共同吊中部的步道木板或布道索,是一个典型的空间结构,开近代斜面吊索管道桥的先声。

并列多索桥,索上横铺木板,可走人马,两侧还有保证安全的栏杆索。

明代曹学■《蜀中广记》说:“绳桥之法,先立木于水中为桥柱,架梁于上,以竹为縆。乃密布竹縆于梁,系于两岸。……夹岸以大木为机,绳缓则转收之。”这是调整几条竹索到同一水平并且用来纠正松弛的好办法。铁索桥却不用大木转机,而是用铁锲打入环扣之间以调整索长和它的垂度。

四川灌县珠浦桥建造年代很早。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的记载是“为石笼、木栅、竹绳,而属绳于栅,植于笼,跨江而桥”。这是一座多孔连续并列多索的竹索桥。因历代改弦更张,所以桥址有所移动,桥跨和桥长也有变化。当年最长的时候是三百三十米,最大跨长六十一米,木架八,石墩一。因竹索易朽,已经改成钢丝绳,但是尽量维持古桥的外形。

四川泸定大渡河铁索桥是现存古代铁索桥中制作最精良的一座。桥始建于清代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完成。桥净跨约一○三米,每根铁链长约一二七米,桥宽二·八米。共九根底链,上横铺木板,纵铺走道板。两侧各有两根栏杆铁链。两岸石砌

桥台,锚定铁链,上有美丽的桥屋。所有建筑、石台、铁链等,制作精良。当年还在左岸铸铁犀一头,右岸铸铁蜈蚣一条,目的是用来镇压“水妖”。桥位于川藏要道,当年红军抢占泸定桥,桥已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物。多索网桥用藤圈作间隔,用多索围绕,高悬两崖之间。人走在网中,极其安全。中国的古代索桥单跨长可达一百三十多米,创始年代久远,还正继续推陈出新,开拓新的悬索桥领域。

浮 桥

凡是浮体都可以作浮桥。连接诸浮体成桥,称“桥航”(见《水经注》浙江条)。作浮桥的浮体有竹筏或木筏、皮筏、罂(小口大肚的瓶子)或木船等,以木船最常用。有的浮桥的木船是挂在锚着于两岸的竹索或铁索上的,桥会随水流而弯曲,所以叫曲浮桥。曲浮桥一似平放着的悬索桥。

有的浮桥的木船每只单独抛锚锚着于河底,桥就非常顺直,这是直浮桥。

曲浮桥受索长和索力的限制,但不受河床面冲淤变化的影响,所以桥长虽有一定限度,但是任何河道都可以架设。在黄河上,古代便有很多有名的曲浮桥,有的单孔,有的借河中的沙洲,起架两座曲浮桥。最古和最著名的是山西永济蒲津浮桥。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在夏阳津地方的黄河上,曾因秦公子针带着“车重千乘”的队伍投奔晋国,建造了一座大浮桥,这还是一次性的临时桥。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正式造竹索木船的蒲津浮桥。到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决定“以铁代竹”,两岸各铸四个各重几万斤的铁牛以锚住铁链,每牛有一铁人作驱策的样子。明穆宗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到1572年),西边一组铁牛因黄河改道沉入河底而不能成桥。东边一组铁牛于清末民初也淤埋而不见。1989年,经探测开挖出土。这一文物已有一千二百

多年的历史,当年曾锚定大约三百六十米桥跨的浮桥,实在可说是世界的艺术和技术的奇迹。中国古代桥梁在技术和艺术上的成就实在是令人神往的。

最新回答
怕孤单的蜗牛
糟糕的豆芽
2025-09-14 00:55:24

注意看,这座树荫下的大墓,就是大名鼎鼎的武侯墓,而就在这座墓的旁边,竟然还有一座武侯墓,这两座武侯墓到底哪一座才是真的呢?一代武侯诸葛亮最终葬在了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诸葛亮真假墓之谜

在陕西汉中市勉县,定军山的山脚下,有一个景区名叫武侯墓风景区,也就是诸葛亮墓的所在,这个地方每天前来参观的顾客络绎不绝,都想瞻仰一下诸葛武侯的风采

在大殿的正后方,有着一座高四米周长六十四米的巨大墓冢,据景区的解说员描述,这座墓冢就是诸葛亮的武侯墓

而就在这座墓的西南方向,大概一百米的地方,有着一个凉亭,在这座凉亭里,立了一块墓碑,上书“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真墓”

这竟然也是诸葛亮的墓,相距不到百米之地,竟然有着两座诸葛亮的墓,这实在是让人感到十分的奇怪,凉亭的墓碑还特意标注写上了“真墓”二字,就好像生怕别人不知道它是真的一样,如果这个确实是真墓的话,那百米之外的巨大墓冢,难道会是假的不成

了解三国 历史 的朋友都知道,曹操在下葬的时候布置了七十二疑冢,为的是不让世人知道自己的真实墓地所在,以免入土之后遭到仇家报复,难道诸葛亮也在效仿曹操?

要说诸葛亮一生神机妙算,不可能算不到自己的身后事,不过人家曹操布置七十二疑冢,盗墓贼可能还不好找,而诸葛亮这同一景区里,百米之内就有两座,那盗墓贼一来,直接把两座墓都给扒了,不是很简单粗暴吗?

机智一生的诸葛亮难道会想不到这一点,如果他想到了这一点,那么这两座墓的真相又会如何呢,他的墓到底下葬在哪里呢

在民间关于诸葛亮墓的下葬之地,有着不同的两种说法:第一种相信大多数人都有听说过,那就是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之际,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一旦自己不在,蜀汉恐怕坚持不了多久,而当时最大的敌人就是大魏,自己又跟司马懿争夺多年,两人亦敌亦友积怨颇深,万一让他们知道了自己的墓地所在,还不得让他掘地三尺给挖了

于是诸葛亮密书上奏后主刘禅,说自己死了以后,不需要厚葬,只需要将自己的尸体装进棺材里,用新绳新杠找人抬着,一直向南走,等到绳杠都断了,就地挖坑掩埋了就行

同时他还放出风声,自己死后一定要葬在定军山,因此在诸葛亮去世后的葬礼仪式,就在定军山盛大举行,世人看到这都误以为诸葛亮的墓葬在了定军山

而实际上,他的尸体已经被四个关西大汉,一直抬着往南边去了,只不过这后主刘禅找的四个壮汉,并不是什么靠谱的家伙,走了一天就觉得浑身哪哪不得劲,新绳新杠一点要断的迹象都没有

照这个进度走下去,走到猴年马月才能完成任务啊,四个人一合计,反正也没人真的知道绳子断没断,我们直接给人为割断也没谁知道,说干就干,他们把绳杠破坏后,就把诸葛亮草草的埋在了一处荒郊野岭,埋完跑回去乐呵呵的领赏

后主刘禅一开始没有反应过来,还慰劳他们连道辛苦,后来才发现事情的不对,这新绳子新杠子怎么会一天就断了,于是他将这四人抓起来好好的审问一番,这才得知事情的真相

气急败坏的他当即下令斩了这四人,可刚斩完刘禅就后悔了,为什么呢?忘记问他们把棺椁埋在哪了,抬棺的人都死了,诸葛亮墓的所在地也就无人知晓了,这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个版本

然而民间还有一种说法,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悲痛万分,组织了一支七十七人的庞大队伍,为诸葛亮修建陵寝,同时还给这七十七人配备了一个厨师,这些人的工钱都被放在一个箱子里,刘禅答应他们修完陵寝之时,就是他们喜提工资之日

但就在他们即将完工的前一天,有人实在抑制不住自己那颗好奇的心,偷偷地打开了箱子,发现里面有着七十七锭金子,心想着马上就可以一人一锭回家发财了

但是转念一想,还有一个厨师啊,就在大家伙为难的时候,有个心狠的家伙提议,要不把厨师给宰了吧,反正他又没有出过一分力,只是做做饭而已,众人一合计决定立马就干,冲进厨房就把厨师给捅死了

捅完之后发现桌上有着厨师刚做好的饭菜,秉承着来都来了的原则,一伙人就坐下来开始大快朵颐,但是这一天,谁都没能走出这间屋子

原来,在他们发现箱子里有七十七锭金子之前,厨师就已经偷偷看过了,担心自己可能会遭到不测的厨师,决定先下手为强,便在饭菜里都下了剧毒,想要独吞这比钱,结果还是晚了一步

就这样,所有参与修建诸葛亮墓的人全部死去,具体的诸葛墓位置也就无人得知了,但是这民间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没有根据,诸葛亮真正的葬身之地,还是得听专家的分析

关于诸葛墓的去向,史书《三国志》早有记载:“亮遗命 葬汉中定军山 因山为坟 冢足容棺”,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诸葛亮在死前要求将士们将他葬在定军山,也就是发现诸葛墓的地方,但是这个地方怎么会同时出现两个墓呢?哪一个才是真的呢

就在大家疑惑的时候,景区的工作人员再一次站了出来,她带领众人看了一块牌匾,介绍时说是清朝的嘉庆皇帝为诸葛亮题的字,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清朝的皇帝为什么会为三国的诸葛亮题词赐匾呢?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清朝嘉庆年间,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曾经发生过白莲教反抗清廷的事件,原本这勉县是要遭殃的,但因为到达勉县需要借道十里定军山,而当白莲教的人每次一到定军山的时候,就会看到山顶上有旗帜晃动,以为有伏兵的他们,就一直没能进的了勉县,当地人就觉得是诸葛亮显灵,才让勉县幸免于难

这种说法传的人多了,就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嘉庆皇帝还真就信了这个说法,为了表彰诸葛亮的功绩,不仅自己亲手题字,还下令拨银赐匾,按理说能够得到皇帝的赏赐,地方的官员肯定会兴奋不已,但那时候的陕甘总督松筠却显得格外淡定

原来这诸葛亮显灵的说法,都是他散布出去的谣言,他万万没想到会传到皇上的耳朵里,更没想到皇上竟然真信了,而这真假武侯墓也正是他的杰作

在嘉庆四年,白莲教作乱,松筠带兵抵抗之前,他来到武侯祠祭拜,希望诸葛亮能够保佑他战无不胜,结果他在祭拜的时候,发现了一件怪事,古书上说诸葛亮的墓是依靠着定军山,而且墓应该只容纳下尸体才对,但武侯祠这座墓不仅体型偏大,还不靠近定军山,这时他不禁产生怀疑,这难道会是一座假墓?

很快他的猜测就得到了手下一位风水大师的支持,这位风水大师名叫谭南宫,谭南宫使出自己的毕生所学,推测诸葛亮的真墓应该在后山的半山腰

目前的那个巨大的墓地处低洼,风水不好,肯定不会是诸葛亮的真墓,松筠听了他的说法,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便吩咐勉县的知县马允刚,一个月之内鼓捣出一座新墓

而就在这个新墓鼓捣出来后的100多年后,又一位地方官员来到了勉县,他不仅认同了松筠的做法,还立了一座石碑

就这样,一个景区里面就同时出现了两座武侯墓,不过这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现如今事情已经水落石出,那座树荫下的大墓,才是真正的武侯墓,那个写了“真墓”的墓,也不能纯粹的认为它就是假的,毕竟也有着百年多的 历史 ,也算是一件文物了

复杂的向日葵
超级的大神
2025-09-14 00:55:24

诸葛亮之所以要求“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主要是因为以下三方面原因:1、诸葛亮担心盗墓贼;2、诸葛亮不希望自己得到厚葬;3、诸葛亮不想被人打扰。

1、诸葛亮担心盗墓贼

首先,诸葛亮当时自知时日无多,所以便主动跟刘禅说了,等到自己死了以后,不要给自己厚葬,而是让人抬着自己的棺材往南边走,绳子什么时候断掉,就什么时候下葬,而下葬的地点不要告诉任何人。

诸葛亮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是担心盗墓贼以后会来盗墓,诸葛亮本身是要求薄葬的,但是盗墓贼肯定不会相信刘禅真的不给诸葛亮陪葬品,诸葛亮这样的身份,盗墓贼肯定会觉得陪葬品很多,但是以前被盗墓的那些人,都是因为陪葬品实在是太多了,诸葛亮担心自己以后也遭遇这样的事情,所以下此命令。

2、诸葛亮不希望自己得到厚葬

其次,诸葛亮当时一直在北伐,但是一直都没有收获好的结果,蜀汉也没有因为诸葛亮的北伐而变得更加强大,所以诸葛亮其实也知道自己不应该得到厚葬,况且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个不讲究排场的人,所以刘禅后来去抄家,也只是发现了几百棵桑树而已,所以诸葛亮如此要求,也是希望自己能够保住最后的名声。

3、诸葛亮不想被人打扰

最后,诸葛亮当时其实已经没有后代了,他的妻子、领养的孩子都已经去世了,诸葛亮也明白蜀汉时日无多了,就算是厚葬了,也不有后代常常给自己扫墓,还不如直接隐瞒自己的埋葬地点,免得来日蜀汉被灭掉以后,敌人来诸葛亮的坟墓前发泄,或者被人像董卓挖了汉武帝的坟墓一样,死后都不得安宁。

单薄的御姐
疯狂的烤鸡
2025-09-14 00:55:24

首先需要声明的,这个故事在正史上是没有记录的。属于后人牵强附会,来体现诸葛亮的大智慧。但是如果熟读三国志这种正史,你就会知道,诸葛亮其实没那么厉害。三国演义里边诸葛亮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多半是罗贯中自己编撰的。

那么现在就结合三国演义的故事来说下,诸葛亮为什么要用。“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种计谋呢?当然首先我们能想到的是,他这么做可以让所有知道他墓葬之地的人都在人间消失。而这个其实还只是浅层次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诸葛亮想在死后继续守护蜀汉的江山。这样的话,他就必须要一块清静,而且没有任何人知道的地方下葬。来避免被别人打扰。如果是风光大葬。知道他墓葬之地的人就多,前来祭拜的,盗墓的,还有前来获取孔明兵法智慧的人络绎不绝,此时身在阴间的孔明如何静下心来,为蜀汉的国家大计做思考呢?

第二个是,诸葛亮虽然并没有亲手杀过任何一个人,但是因为诸葛亮的屡次北伐,战死的人不可计数。这包含了蜀国和魏国无数将士,对于这些将士的家人来讲,他们都知道,自己亲人是因为诸葛亮北伐,而死亡,而古时候,这些老百姓,可没有那种为国家献身的思想觉悟,他们想要的家庭团圆,安居乐业。

而孔明的北伐,导致了,他们的家破人亡。蜀国的国力是远远不如魏国的,以一州之地抗衡魏国九州,蜀国老百姓的徭役十分沉重。即便孔明治国有方,但是蜀国来百姓绝对没有魏国老百姓那么好过。所以蜀国的老百姓,对孔明的恨是远远大于对他的爱的。孔明的坟墓如果为后人所知,难免会有无数的来百姓前来挖坟泄愤!

仁爱的鸡
温柔的指甲油
2025-09-14 00:55:24

诸葛亮应该是葬在定军山附近的,因为当时诸葛亮是为了避免让人知道自己葬在哪里。特意的让4个人抬棺材围着定军山转,绳断之后,就把诸葛亮埋在了断绳之处。

说起诸葛亮来,很多人都对他是比较了解的,他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个人物,孔明灯就是他发明的,诸葛亮有很多本领,他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还有军事家,发明家等等,他能掐会算,会很多神神道道的本领。刘备死了以后,诸葛亮成为了托孤大臣,他为了蜀汉政权,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完成刘备的遗志,他数次北伐,最后因为劳累过度,病死在了五丈原,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是蜀汉政权里权力最大的那个人。

虽然很多人都说诸葛亮把持朝政,蜀汉后主刘禅只是一个傀儡君王,但话又说回来了,诸葛亮对蜀汉那是忠心耿耿,要不然的话,刘禅也不可能安安稳稳的坐好这一国之主的位置,但是这样一来,因为诸葛亮的存在,损害到了很多人的利益,诸葛亮把持朝政多年,得罪的人也肯定很多。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他知道自己得罪了这么多人,死了以后,很有可能有人拿他的尸体泄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他在临死之前留下遗言,让人抬着他的尸体,围着定军山转圈,不许回头,走到哪里,绳子断了的话,就把他给埋在哪里。

这样听天由命选择自己的葬身之处,其他人就不知道诸葛亮到底葬在哪里,也就避免了可能会出现坟墓被挖掘的情况了。后来根据记载,有4个人抬着诸葛亮的棺材一直向南走,但是因为绳子一直不断,这4个人非常的累了,所以他们就割断了绳子,把诸葛亮直接埋在那里,后来回去之后,这4个人都被杀了,也就再也没有人知道诸葛亮的安身之所。

爱撒娇的刺猬
飘逸的萝莉
2025-09-14 00:55:24

诸葛亮墓地在哪里?这个问题很明确的,下葬于定军山下,就是闲杂陕西汉中勉县的武侯墓。29年后,蜀皇帝刘禅又下诏书,在武侯墓对面的汉江边修建了武侯祠。

陈寿是当时的蜀国史官,是当事人之一,所以他在《三国志》的记载是绝对可信的: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至于说:绳断下葬。

纯粹是民间传说,不可能的事情。诸葛亮死在宝鸡的,从宝鸡运回汉中,不是个简单的事情。走陈仓道,也是要翻山越岭,过河跨涧,崇山峻岭,栈道艰险。如果是绳断下葬的话,早就下葬在秦岭大山里了。

作为一代丞相,不可能在荒山野岭之中随便安葬的。

诸葛亮在汉中呆了八年,他自己也是很懂风水的,自己的遗嘱里要求的下葬在定军山,那是早就看好了的地方。

现在的勉县武侯墓中,有一个坟包,实际是衣冠冢。诸葛亮真正的墓,其实就是定军山,整个山。以山为冢,其势磅礴。

钟会灭蜀国之后,还特意去定军山祭拜了诸葛亮的。钟会不可能不清楚诸葛亮葬在哪里。

至于说诸葛亮为什么会葬在定军山,而不是成都和南阳或琅琊呢?

出师未捷身先死。

诸葛亮死不瞑目啊,壮志未酬,死而不忘北伐,不忘北定中原的壮志。他要在定军山,看着后来人去北伐,完成他的心愿。

当然,诸葛亮作为一代贤像,其“鞠躬尽瘁、死后而已”的精神理念,“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以及在治理蜀汉、处理民族问题等各方面的杰出表现,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集大成优秀代表,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后世都推崇备至。因此,除了诸葛亮墓外,全国各地都存有大量的诸葛亮祠(武侯祠),以供后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