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的资料是什么啊?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
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一条纵贯东西的钢铁大动脉——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即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这条铁路长约846公里,于1984年建成通车。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东起高原古城西宁,穿过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西至昆仑山下的戈壁新城格尔木。1958年分段开工建设,1984年5月全段建成通车。铁路沿线海拔大部分在3000米以上,是中国第一条高原铁路。 17年来,国家用于西藏发展的重点物资绝大部分是通过这条铁路转运至西藏的。截止到2000年底,青藏铁路西格段累计完成货物发送量8724万吨,发送旅客3573万人,完成进藏物资运输达875万吨。这条铁路被沿线各族人民誉为团结线、运输线.幸福线、生命线。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加快,这条铁路的运输能力已远远不适应需求。经过铁道部组织的精心论证,国家计委于1999年11月,对青藏铁路西格段扩能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了批复,工程总投资为7.4亿元。去年年初,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上万名建设者汇聚于此,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扩能改造工程建设。 工程计划于2001年10月完工,工程设计为一级铁路。扩能改造后,青藏铁路西格段年通过能力将大大提高。 青藏铁路西格段的建成使用,为格拉段入藏铁路的修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翔实的技术资料。 西格段于2007年开始进行复线建设,预计2012年完工。
编辑本段青藏铁路二期工程
青藏铁路于二期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11.8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53.2亿元。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青藏铁路总投资逾三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七千八百五十三万立方米,桥梁六百七十五座、近十六万延长米;涵洞二千零五十座、三万七千六百六十二横延米;隧道七座、九千零七十四延长米。 与此同时,青藏铁路在冻土攻关、卫生保障、环境保护、质量保证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屡创佳绩。青藏铁路二零零六年七月一日九点全线建成通车,届时可望成为沿线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经过青藏铁路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青藏铁路全线所有站线、辅助线轨道已铺设完毕。至此,青藏铁路全线所有轨道铺设全部完成。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
编辑本段青藏铁路支线工程
青藏铁路建成以后还将以拉萨火车站为中心向外辐射,兴建3条客货两运的支线。 据介绍,这3条支线在早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所有项目均在2020年前完工。支线铁路的建设加快,将给西藏天路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这3条铁路分别是:拉萨至林芝(即拉林铁路)、拉萨至日喀则(即拉日铁路)、日喀则至亚东(即日亚铁路)3条青藏铁路支线,全部建成通车后,青藏铁路将和这3条支线形成一个大大的y字形,总长度将达到2000多公里。 记者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发现,这3条铁路与其他线路均为西部开发性新线,规划总长1.6万公里,这些线路的建立,将完善西部地区铁路网络,并打开多条西南、西北以及由此出境的新通道。 据悉,在这3条支线将分别通往西藏的亚东、日喀则和林芝。根据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有关负责人去年4月的表态,通往亚东的线路将与印度铁路网连接,形成通向南亚、出印度洋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修建青藏铁路支线十分必要,眼下铁路部门和自治区已完成拉萨至日喀则支线铁路建设的前期工作,并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审批。 向巴平措说:“自治区将最大限度地挖掘铁路的巨大潜力和强大的辐射作用,冀望将来的支线铁路给西藏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青藏铁路全线运营一年多以来,给西藏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照此看来,修建拉萨至日喀则和林芝的铁路支线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铁路给一向封闭的西藏所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令人感到振奋了。” 他说,尽管火车进藏只是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是它给西藏发展所带来的效益迅速凸显出来,“而且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甚至远远出乎我们的预料”。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当年年底西藏自治区预计第二年的进藏游客将突破300万人次,结果2007年接待游客大出所料地突破了40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了1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8亿元,比上年增长73.3%、占到全区GDP的14%左右。 “青藏铁路本身所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以及它所激发的‘西藏旅游热’有力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向巴平措说。 第三产业在西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2007年实现增加值192亿元,同比增长15.8%;同时,人流的增加使得去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4.9%,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青藏铁路使得区域成本差异逐渐缩小、投资回报率上升,激发了当地民间资本、内地企业以及国外财团的投资热情,去年全区吸引民间投资84.5亿元,比上年增长29%,极大优化了西藏的投资结构。 向巴平措表示,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尚处于并将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处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阶段,西藏依然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基础建设。 “西藏人民已经从青藏铁路凸显出的巨大效益中尝到了甜头,不少农牧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铁路饭’,许多剩余劳动力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人们看到了跨越式发展的希望。”向巴平措说。
青藏铁路的施工企业
青藏铁路建造的施工企业一共10家。 中铁一局集团、中铁二局集团、中铁三局集团、中铁四局集团、中铁五局集团、中铁十二局集团、中铁十四局、中铁十五局等。
编辑本段青藏铁路与铁道兵
在修建青藏铁路四年多时间,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原铁道兵八师)等青藏将士在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中,发扬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 的精神,与天地争,与风雪斗,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催人泪下的赞歌! 中铁十八局集团片石通风路基施工现场
施工准备战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自2001年青藏铁路上场,就明确了等图纸边做准备,做好建家建线工作,迎接施工大决战 的工作思路,下定决心在世界铁路最高点打造十八局的新辉煌。 该集团承建青藏铁路第九和第十八两个标段,北起唐古拉山垭口,南至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全长80多公里。十八标是全线平均海拔最高的标段,5072米的世界铁路最高点和5068米的世界铁路最高火车站、进藏第一大站安多火车站等重难点工程都在十八局管段内。2001年、2002年因为种种原因,施工图纸没能按时到位,他们不等不靠,着手筹建了道碴厂、砂石料厂,为正线施工做好充足的地材储备。建设了功能齐全的营区和设备、人员配套的工地中心医院,为全体职工和民工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环境。 2001年7月,经过他们艰苦努力,承揽到了铁道部第一勘察设计院70多公里勘测便道的施工任务,这是他们进入高原后打的第一仗。因为从来没有过高原施工的经验,这一仗打得非常艰难。高原的七月,正值雨季,见着云彩便下雨,一天下两、三场甚至十几场,频繁的降雨,增大了在冻土沼泽地带施工的难度。后来经过与设计院商量,他们采用抛填片石、铺设木板和土工格室等办法才克服了沼泽地施工的难题。另外,在沼泽地里施工,一不小心,车就会被陷住,当时单独一辆车是绝对不敢进工地的,每辆车上都要准备铁锹、钢丝绳,还要准备矿泉水、简易食品等,以备急用。经过二个多月的艰苦施工,便道终于贯通了,而当技术人员从工地回到安多县城时,他们一个个变得又黑又瘦,头发像一堆杂草,脸被强烈的紫外线晒脱了皮,让人看了都心酸。而他们最简单的要求就是赶紧找地方洗个澡,美美地睡一觉。勘测便道的施工,不但增加了对高原冻土施工的认识,熟悉了高原的环境,而且锻炼了队伍,在思想上、技术上为正线施工做好了准备。
任务攻坚战
2003年6月底,日夜盼望的施工图纸终于开始陆续到位。而此时,新的更尖锐的矛盾又摆在了中铁十八局集团人的面前。 按照铁道部青藏总指的计划安排,2004年4月1日(后调整为6月29日,再后又调整为6月22日)将要从该集团承建的安多火车站向唐古拉山和拉萨双向铺轨,将原计划2005年9月铺轨至安多的计划提前了一年零三个月。受高原特殊气候条件的制约,从图纸到位到铺轨前的有效施工时间仅剩下短短的六、七个月,但却要完成500万方土石方、21公里桥、117座涵洞大约11亿元投资的施工任务,工期之紧、任务之重,可想而知。青藏指一班人深深地认识到,这是一场比领导、比管理、比质量、比安全、比环保、比效益的一场硬仗,只能和时间赛跑,确保铺轨不挡道! 工期调整后,他们迅速对人员、设备计划进行调整,并在“非典”之后,以最快的速度,调集人员、设备进场。大战高峰时他们组织了6300多人、1500多台套设备进场,都比原计划增加了近一倍。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参建人员的积极性,2003年7月1日,他们举行了隆重的百日大战动员大会,向各项目部分析了严峻的形势,摆明了繁重的任务,讲清了大战的意义,决定在全指挥部开展 大战一百天,攻坚夺全战 的百日大战活动。各项目部也相应召开百日大战动员大会,举行青年突击队授旗仪式,开展百日大战写决心书活动,深入、广泛地搞好施工大战的宣传和思想动员。 为确保工期,他们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了严厉的奖罚制度。组织工程、计划人员把任务量进行细化,15天一定任务,15天一检查一奖罚,倒排工期,日保旬,旬保月。由各项目部经理与局指指挥长签订 军令状 ,完成任务的重奖,完不成任务的重罚。各项目部与施工队、各队与班组层层都签订了 责任状 ,在各班组实行小目标、小竞赛、小奖惩,一天一评比,一天一奖惩,一天一兑现。24小时轮班作业,人歇机不歇,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施工生产。 经过全体参建人员三个半月的顽强拼搏,精心施工,他们创造了日完成1300多万元投资的青藏线施工最高记录,创造了三个半月完成投资8.2亿元的十八局历史记录,打造了 青藏速度 。同时,取得了质量、安全、环保、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创优,在青藏总指组织的上半年和下半年两次质量信誉评估中他们均被评为优秀单位。
铺轨保卫战
2004年,是青藏铁路的整体推进年,也是他们的保铺轨年。虽然2003年经过顽强拼搏他们完成了工程总量的80%强,但是剩余工程量依然很大,保6月22日铺轨的压力依然很大。 2004年2月4日,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亲自率队到十八局集团公司进行座谈,了解十八局2004年工作准备情况。3月5日,集团公司召开青藏铁路建设动员会,分析了今年面临的形势,提出了指导意见。青藏指领导班子认真贯彻部领导、集团公司领导的指示精神,经过认真分析,确定了全年施工任务目标为:铺轨前完成所有线下工程,确保铺轨不挡道;所有线下工程施工不跨年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3月初,虽然青藏高原依然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他们便组织人员、设备提早进场,在桥墩、涵洞上搭帐篷、生炉子,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冬季施工,一方面展开其他施工准备工作,为全面冲刺奠定基础。 4月中旬,气温回升,他们抓住时机,及时开展了 大战90天,确保铺轨不挡道 施工大战活动,面对紧迫的工期和繁重的任务,各项目部按照局指的部署,将剩余工程任务进行细化,倒排工期,把任务量细化到天、责任到人,每天考核工程进展状况,适时调整施工计划,阶段进行奖励。对不能按计划完成任务的,认真查找问题症结,人员不足的,紧急调集人员;设备不配套的,紧急调集设备,确保施工任务按期完成。 局指准确掌握各项目部任务剩余情况及人员、设备状况,对工程实行动态管理,对人员、设备实行全局一盘棋管理,保证全局各项工程有序推进,确保铺轨不挡道。目前,已对有可能挡道的项目部的单位工程进行分割,安排工期相对宽松的项目部进行突击。另外他们坚持主体、附属工程齐头并进的原则,对骨架护坡、排水沟、挡墙等附属工程提早考虑、提早动手,把原材料在铺轨前全部运到施工地点,防止铺轨后增加运输、施工难度。 4年多来,他们在极端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下打造了三个半月完成8.2亿元工程投资的青藏速度 ,实现了2004年6月22日安多按期铺轨的目标,2005年8月24日,青藏铁路道轨在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车站胜利接轨,让中国铁路成功地越上了世界铁路之巅,津门铁军在生命禁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建设奇迹。上场以来,青藏指挥部先后获得国资委、铁道部、团中央联合授予的 国家重点工程青年贡献奖 、西藏自治区授予的 西藏自治区先进集体 、中铁建总公司授予的 青年文明号 等荣誉称号。指挥部党工委被天津市城建工委授予 先进基层党组织 荣誉,被那曲地区评为 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 支援地方建设先进单位 。指挥长韩利民也先后荣获 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青年贡献奖 、 青海省劳动模范 、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等荣誉称号。副指挥长李继平荣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章” 、副指挥长李正士荣获“西藏自治区劳动模范” 。
编辑本段“天路”通车使“世界屋脊”不再遥远
青藏铁路试运行2006年7月1日全面启动。西藏自治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之称。 在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开通以前,西藏自治区是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交通运输设施的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之成为我国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运往西藏的物资大幅度增加,西藏原有的以青藏公路为主体的运输通道无论从运能、运量上,还是从运输的快捷、方便上,都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建设青藏铁路,是克服目前的交通“瓶颈”,加快青海、西藏两省区经济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客观需要,修建青藏铁路已是势在必行。 铁路的运输能力是任何一种交通方式都无法比拟的。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运营十多年来,已成为开发青海柴达木盆地及推动青、藏两省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线路。它促进了青海钾肥厂、锡铁山铅锌矿、青海铝厂、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茫崖石棉矿和龙羊峡、李家峡两座大型水电站等一大批大中型项目的建设和发展,为青海460万各族人民脱贫致富和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西藏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进藏物资的85%以上都要通过格尔木来转运。续建青藏铁路,将极大地提高综合运输能力,从根本上改善两省区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 建设青藏铁路,将完善路网布局,并一举实现西藏自治区的立体化交通。从路网布局看,西藏是一片空白,不仅如此,西藏与青海、青海与新疆均无铁路相连,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是沟通西藏、青海与内地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通道,也是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今后建设区内路网的骨干铁路。同时,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将形成铁路、公路和航空的立体化交通,彻底解决“进藏难”、“出藏难”的问题。 建设青藏铁路,将对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使其优势资源得以更充分发展。同时,无论是国家巨额的投资,还是建设铁路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都将直接拉动青海、西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并促进其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建设青藏铁路,也是加强国内其他广大地区与西藏联系,促进藏族与其他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增强民族团结的需要。 建设青藏铁路,还是开发青海、西藏两省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促进两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青藏铁路沿线的旅游资源是世界独一无二的,1991年至1998年,进藏旅游的客运量增长率平均高达18.7%,而且仍在高速增长之中,但目前落后的交通状况已严重制约了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铁路的修建,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促进青海、西藏两省区的旅游事业飞速发展,使之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有可能成为两省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建设青藏铁路,更是改变目前西藏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从根本上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长远需要。
青藏铁路开通后,75%的进出藏物资将由铁路承担,从而改变以往公路运输运距长、运费高、损耗大的缺点。 被誉为地球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以其海拔高,空气稀薄,含氧量少,紫外线强烈,常年积雪,气候复杂而著称于世。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 经过4年的艰苦奋战,在攻克许多罕见的科技难题之后,青藏铁路已于2005年全线贯通。由于跨越了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条铁路也被人们称作“天路”。 青藏铁路公司计划开通豪华旅游专列,途经青海湖、昆仑山、可可西里、三江源、藏北草原、布达拉宫等世界著名的景区景点。 为帮助游客应对可能发生的高原反应,列车内将备有专门的供氧设备。建成后的青藏铁路还将使用红外线监控系统,在高原地段做到无人值守,保持全天候通车。还将启动垃圾集纳系统和垃圾收集专列,将沿途产生的生活垃圾集中运到拉萨或格尔木进行处理。 以青海省西宁市为起点、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青藏铁路,全长近2000公里。开通后的列车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20公里,从格尔木至拉萨的乘车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
编辑本段青藏铁路之“最”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由于面临脆弱的生态、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狂风扰乱工作等几个世界性难题,在建设过程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国内外“第一”。
世界海拔最高
冻土、高海拔段里程最长青藏铁路起自青海省西宁市,终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 其最高点位在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18公里,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标志性工程。格拉段北起青海省西部柴达木盆地内的新兴工业城市格尔木, 青藏铁路线路图
途经纳赤台、昆仑山、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北部高原上的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一路向南到达拉萨。它穿越550多公里的多年冻土地段,全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最高路轨横跨海拔高程达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这条钢铁大动脉总投资262.1亿元,计划2006年铺通,2006年7月1日全线建成通车。 巍巍群峰,绵绵雪域,茫茫戈壁……古老而神秘的青藏高原千百年来沉寂落寞。这里虽然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但过去由于受经济、社会、自然等条件限制,交通闭塞,物流不畅,高原人只能长期固守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直至1949年,整个西藏仅有1公里多便道可以行驶汽车,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溜索桥、牛皮船和独木舟。 为促进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早在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就着力研究解决进藏铁路建设问题。在经过1958年动工修建、1960年停工缓建、1974年挥师复建之后,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建成通车。 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条铁路能如此给人以震撼和激动,在“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青藏高原上,一条举世瞩目的钢铁巨龙正蜿蜒前行,它突破生命禁区,穿越戈壁昆仑,飞架裂谷天堑……它以无可争议的事实告诉世人: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世界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
风火山隧道位于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全长1338米,轨面海拔标高4905米,全部位于永久性高原冻土层内,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横跨冻土区最长的高原永 风火山隧道
久冻土隧道,有“世界第一高隧”之称。 来到风火山隧道,首先被隧道口前那巨幅对联所吸引:“乘白云抚蓝天搏击雪域缚苍龙,踏清风邀明月洞穿世界最高隧”。风火山地区气候环境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零下7℃,最低气温达零下40℃左右,严寒、缺氧。 来自陕西咸阳的中铁二十局300多名建设者,参加了打通风火山隧道的攻坚战。为解决高原缺氧问题,他们建起了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制氧站,在隧道施工中,对洞内进行弥漫式供氧,使洞内氧含量提高,从根本上解决了高原施工缺氧的难题。同时,中铁二十局还给每个职工宿舍都配备了吸氧装备,并提供抗缺氧药物,保证每个职工都能吸上足够的氧气。由于采取了科学的措施,在青藏铁路建设全线,虽然这里施工条件最恶劣,职工高原病发病率却是全线最低。 2001年10月18日,风火山隧道打响第一炮,产生的弃碴令人触目惊心。这些弃碴含土量约为15%至20%,隧道地质结构主要为含土冰层,饱冰冻土、原始冰川、裂隙冰、砂岩、泥岩及泥沙互层。风火山隧道被列为青藏铁路全线重点工程之首,誉为“天字第一号工程”。 为了确保了施工质量,中铁二十局投资5200多万元,购置了国内一流的隧道施工设备,在洞内实现了有轨运输,建起了高压蒸汽锅炉、暖风机站和洞内保温、降温系统,解决了洞内混凝土施工温度控制等一系列难题,2002年10月19日,风火山隧道—这条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经过建设者们整整一年的奋战,终于顺利贯通。
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昆仑山隧道
全长1686米,海拔4648米的昆仑山隧道洞口六月飞雪,一天四季,高寒缺氧,氧气含量只有内地平原地区的一半,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一下。 昆仑山隧道
奋战在这里的青藏铁路建设者们,冒着青藏高原严酷的自然环境,修筑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在冻土区进行隧道施工比在平原地区施工难度大得多。每到夏季,隧道内部温度上升,有时达7℃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冻土容易融化,洞内时有冰渣掉下来,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为了防止和减小冻土病害对隧道稳固性能的影响,在昆仑山隧道施工中采取了比平原地区多一倍的工序。在平原地区隧道施工只需在锚喷支护后,外加一层混凝土即可,但在冻土地区隧道施工,还需要设两道防水层和一道保温板,起到防水保温作用,最后再衬砌一道混凝土。这就相当于给隧道穿上了防水保暖衣,有效地解决了冻土隧道施工难题。 为了保障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中铁五局四公司规定四小时轮班作业制度,每天向隧道内的工人提供足量氧气,并定期检查隧道内的空气质量。在昆仑山隧道口,一条黄色的通风管道犹如一条缎带横贯隧道,这条缎带将隧道外的新鲜空气源源不断输入隧道内,确保了隧道施工的氧气含量。他们还将急救中心设在隧道口,并在工地建立了一座高压氧仓,员工宿舍也配备了氧气瓶。同时,每季度对职工体检一次,如发现身体不适者,立即送到格尔木治疗。 昆仑山隧道于2002年9月25日贯通。 这凝固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呀!
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车站——唐古拉车站
唐古拉车站
唐古拉车站位于海拔5068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多年冻土区,占地面积约7.7万平方米,设计为三股道。唐古拉车站主要适应列车会让的需要。车站由中铁十八局下属的第六项目部承建。根据这个车站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质特点,工程设计中采用了片石通风路基。这种设计可以使冻土温度保持相对稳定,以减少对冻土的扰动,达到有效保护冻土的目的。 唐古拉车站于2004年8月建成,成为千里青藏线上的一大景点。
亚洲最大的高原铁路
红河谷名字的由来
红河谷位于陕西宝鸡眉县,由静林寺、显洞寺、玉皇阁、观音崖等宗教文化古迹组成。园内山势险峻,石峡深邃,幽谷含秀,飞瀑深潭,珠飞玉溅,景观多变。太公石船古朴悠远,双洞水帘神秘莫测,群仙聚首如生灵显现,神龟宝蛋美妙故事让人回味留恋。蟠龙湾,曲径通幽,穿林涉水,别有风情。斗母瀑布气势巨集大,从斗母奇峰倾泻而下,垂直落差八十余米,堪称陕西第一瀑。传说赵匡胤,时乖命蹇,穷困潦倒,到此幸游观景,诚心礼拜后,时来运转,黄袍加身,登基称帝,称此地为福泽之地。仙桃飞帘,玉柱飞虹,峡谷石门,景色迤逦交错辉映。
红河为中国、越南跨境水系,也是越南北部最大河流;由于流域多红色沙页岩地层,水呈红色,故称“红河”。红河呈西北-东南流向,全长1280公里,越南境内长508公里,流域面积75700平方公里;中国境内长627公里,流域面积76276平方公里。
在中国境内有干流红河(元江)及其最大支流李仙江(把边江),二江在越南境内越池汇合,之后经北部湾入南海。
红河源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与巍山县交界处,哀牢山脉最北端主脊上一个叫“额骨阿宝”的地方。1999年4月24日由徒步全境云南六大水系干流全程及其流域大部的柴枫子所发现。源流宽不盈尺,终日流淌不息,被柴枫子称为“云南最有志气的水流”。
红河谷位于云南红河州境内的红河谷地,红河发源于云南,它在云南境内有两支支流:一为元江,一为李仙江。红河流域多红色的沙页岩地层,水呈红色,故又称红河。流经楚雄、玉溪、红河3个地州,由河口县流入越南。初涉红河谷,不深入,所见两岸地层的确多红色,但水倒清明。
元江,红河在中国境内河段名称,因河流多红色沙页岩地层,水呈红色,故又称“红河”。元江(红河)分为东、西两源,东源出自云南省祥云县;西源为正源,出自云南巍山县横断山脉的哀牢山东麓茅草哨,两源汇合后称“礼社江”,流入元江县境始称“元江”。流经地区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三市、州,自河口瑶族自治县流入越南。
江孜全名为“江卡尔孜”,藏语意为“胜利堡垒之顶”。1904年英,国“远,征,军”侵,略,此,地,时,该,地,军,民,进,行,英,勇,抵,抗,故历史上有英雄城的称号。著名影片《红河谷》的故事便是以此为背景诞生并在此拍摄。江孜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南去亚东,西去日喀则等地的交通要道。江孜原是西藏第三大城市,是与不,丹、锡,金、印,度等国通商的商品集散地。江孜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青棵、冬春小麦、油菜籽、豌豆等,素有“西藏粮仓”之称。此外江孜还素有“藏毯故乡”之称,主要产品有地毯、壁毯、藏被等。江孜卡垫闻名全国。江孜名胜除宗山、抗英炮台外,还有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存于一寺的白居寺和独具特色的江孜白塔。
江孜:藏语意为‘胜利顶峰,法王府顶’。因年楚河流经这里,历史上人们称江孜地区为‘年’。清代为江孜宗,属前藏噶厦地,方,政,府,管,辖。‘年堆司雄仁母’——年堆是年楚河上游,司雄是金盆,仁母是长形,合起来就是年楚河上游的长形金盆。”
“后来,拉萨王朝在宗山上建宫殿,宫殿建成后,有著名佛僧大加赞美,说这座宫殿是‘杰卡尔孜’。意为雄伟壮观的宫堡。简称‘杰滋’,演变为‘江孜’。”
用当地藏民的说法就是:江孜在西藏是块风水宝地。
谁知道抚顺清原红河谷名字的由来?传说也行。拜托各位大神时间要追溯至明末。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建立之后,胞弟苏尔哈齐与他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分歧。其后不久苏尔哈齐带着儿子,跑到了黑石木寨占山为王去了。 盛怒之下,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杀向了黑石木寨。面对主力部队的围剿,苏尔哈齐在坚守了几个月后终于不支,他们在收编了残兵败将之后,企图向山林深处突围。 但是最后的退路,努尔哈赤也没有给自己的弟弟留下。当苏尔哈齐的人马走到南部山区的一条大峡谷时,一声呼哨过后,大河两岸后金伏兵人立而起,万箭齐发。 鲜血染红了河水,至此这条河被称作“红河”,那道峡谷就是“红河谷”。
重庆黑山谷名字的由来
万盛黑山谷名字的由来:
1、遥远的夜郎古国传说位于一片原始森林。据说就是现在的重庆万盛(众说云云,没人知道夜郎古国到底在那里),夜郎国长年白雾弥漫、山高林密,为外人难以窥视。周边的山民惧怕进入这幽深恐怖的夜郎地界,加之山中常年不见阳光,故起名“黑山谷”;
2、“倩女幽魂找苞谷,苞谷尽在黑山谷,吃了黑山老苞谷,麻将桌上把把胡!”这个打油诗最早出现在万盛地区,万盛良种玉米产地就是黑山谷,然后被开发成了旅游区。
皖西大裂谷名字的由来在合肥火车站坐动车或者普通火车到六安火车站,出火车站向东200米到六安汽车南站,乘坐毛坦厂方向中巴车,到大裂谷下即可,可在车站外上车,不用购买车票。
在合肥旅游汽车站乘车到六安汽车南站,乘坐毛坦厂方向中巴车,到大裂谷下即可,可在车站外上车,不用购买车票。
若购买车票,请购买毛坦厂车票,貌似是13元。大概购买到东河口的车票也是可以的,没试过。大裂谷是在张店到东河口之间。
跪求歌曲红河谷的由来电影《红河谷》通过扣人心弦的人物命运和美丽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汉藏深情,展示了斛为人知的藏族文化与壮丽旖旎的西藏风光及藏族人民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江孜全名为“江卡尔孜”,藏语意为“胜利堡垒之顶”。因为《红河谷》,游客到了江孜一般便要停留,看看宗山抗英炮台。在地势如此高峻的地方建一座炮台,只能远眺,山脊上的围墙几乎把一整座山给围了起来。1904年英国“远征军”侵略此地时,该地军民进行英勇抵抗,故历史上有英雄城的称号。
雅鲁藏布大峡谷名字的由来雅鲁藏布江,在古代藏文中称央恰布藏布,意为从最高顶峰上流下来的水。它的源流有三支:北支发源于冈底斯山脉,叫马容藏布;中支叫切马容冬,因常年水量较大,被认为是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河源;南一支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叫库比藏布,该支流每年夏季水量较大。三条支流汇合后至里孜一段统称马泉河,但在扎东地区也有称该江为达布拉藏布,藏语马河之意;或叫马藏藏布,藏语为母河之意。拉孜地区叫羊确藏布。拉子文以西,雅鲁藏布江统称达卓喀布,藏语意为从好马的嘴里流出来的水。曲水一带地方,藏语叫雅鲁,该江流至山南一带叫雅隆(因山南地区有条雅隆曲得名),因此,才称这条河流为雅隆藏布。但在曲水地区念作雅鲁,因为“鲁”藏语确切语音称“隆”,意即从曲水以上流经河谷平原的河流,所以全段河流总称雅鲁藏布江。
矽谷 名字的由来因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西部的一条狭长的山谷城市带中集聚大量高科技的企业和高等院校,如微软,惠普,苹果等公司以及斯坦福大学等名校.他们一般从事的是关于电子计算机的晶片开发和研制的工作,而计算机的晶片一般都是用半导体材料"矽"制成的,所以这个地区称之为矽谷,意为高科技的工业园区.
河津名字的由来?河津地名的来历
耿姓 以地名为姓 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氾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地迁到耿地。即现在的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 而后,次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带),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耿国后人便以地名为姓 ,后来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为纪念这位氏祖,摆设柿饼(“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 以国为姓 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于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带),重新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原耿国公室后裔逃往他国,以国为姓,是为耿姓。 冀姓 冀(Jì)姓源出有二: 1、出自以国名为氏。相传唐尧的后代,在西周时有被封在冀国(今山西省.河津市一带)的,后来,冀国被虞国所灭,冀国的公族后代遂以原国名命姓,称冀姓。 2、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晋献公灭掉了虞国,冀遂成晋邑。后来晋国大夫郄芮因迎立晋惠公有功,被封于冀,世称冀芮。他的子孙以封邑命姓,称冀姓。
河津市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东迎汾水与稷山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韩城市相望,南有台地与万荣县毗连,北依吕梁山与乡宁县接壤。地理座标,东经为110度32分15秒至110度50分45秒。北纬35度8分17秒至35度17分至15秒,海拔高度在367.5公尺至1107公尺之间。全市东西宽27.5公里,南北长35公里,管辖面积为593平方公里
河津市地处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西北隅。南有台地与万荣毗连,北枕吕梁山与乡宁接壤,东连汾水与稷山毗邻,西隔黄河与陕西省韩城市相望。汾河横穿中部而过,形成平坦而肥沃的
河谷盆地。地形自北向南呈两端高中向低的马鞍状。河津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位置优越,人民勤劳。河津人具有争强好胜,勇为人先的性格特点,在市委、市 *** 领导下,全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市南北长35千米,东西宽27.5千米,总面积593平方千米。全市共辖2个街道办事处、2镇、5乡,148个行政村,总人口389352人。城区街道办、清涧街道办、樊村镇、僧楼镇、小梁乡、柴家乡、赵家庄乡、下化乡、阳村乡。
历史沿革
1.(夏)帝不降三十五年[1] [2],殷侯上甲微灭皮氏国 [3](又叫皮氏部落)。[4] 2.河津市,古称耿。公元前1525年商祖乙曾迁都河津。 3.次年,商祖乙封弟弟祖丙于耿,建立嬴姓耿国。 4.西周建立后,灭商耿,封周室族人于耿,再次建立耿国,为姬姓耿国。 5.公元前611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灭耿,把耿地赐给大夫赵夙为采邑。 6 .战国时,邑地属魏国皮氏。 7.公元前211年,秦置皮氏县,属河东郡(今运城市)管辖。 8.汉天凤元年(公元14年)更名延平县。 9.东汉时复为皮氏县。三国时属平阳郡(今临汾市)管辖。 10.北魏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改为龙门县, 11.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为河津县,因境内有黄河和禹门口而得名。 12.公元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
全市总面积593.1平方公里,人口38.9万,其中城镇人口18.2万人,分为2镇5乡2个街道办事处。全市东西宽27.5千米,南北长35千米,全市总面积593平方千米。 河津山奇水秀。数万年沧海桑田,天造地设出人间奇景:黄河峡谷山崖壁立,水势汹
涌,惊涛折巖,龙门、石门形如门阙,船行其中有惊无险,可与长江三峡相媲美,黄河三门游已波列入国际旅游热线。瓜峪清幽,万泉跳殊,虽处工业区而不闻喧闹,虽盛夏而不知暑热。几千年社会衍进,河津人民运用白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境内现存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20多处,麟岛上真武庙的红墙蓝瓦处于绿树掩映之中,殿坡栈道依山势而上下,亭台楼阁随地形而参差,琉璃庙建筑奇巧,金碧辉煌;高庙人初之祖,遐尔闻名;镇风塔的回音似鸟鸣;薛仁贵寒窑雄距虎岗;卜子夏墓,司马迁坟,王通弹琴山,王绩隐居洞,古朴神秘各有千秋。禹门口钢桁铁路桥,悬索公路吊桥,斜拉钢丝桥,圆拱石桥,小半径高层引桥,五桥并架一处,世界奇观,加上禹凿龙门的优美传说,使得河津这块风水宝地更加瑰丽多姿,让人悠然神往。 河津人才辈出。春秋时晋国上大夫郤缺夫妻相敬如宾为人称道,河津别名“如宾乡”即源于此。隋代大儒王通, *** 授徒,造就了盛唐十名宰相。初唐四杰之首的大诗人王勃,一篇《滕王阁序》千古传诵。名将薛仁贵屡立战功,唐太宗欣喜地说;“朕不喜德辽东,喜得彪将”。明代大理学家薛瑄是“河东学派”的缔造者。辛亥革命首义太原的总司令姚以价、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其武皆生于河津,都有过他们的辉煌。
改革开放30年来,河津市人民在市委、市 *** 的正确领导下,高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扎实工作,使古耿大地发后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发展步伐增长逐步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加强。截止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787元,比上年增加8135元,增长3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00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56元,增长7%。
“红灯区”名字的由来?“Red-light district”这个词语首先出现于1890年代的美国,因为当时 *** 会将红色的灯放在窗前,借此吸引她们的顾客。
而对于为什么“红灯”会获得这种特别的含义,则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理论认为,这种含义是基于圣经里喇和的故事。而喇和是耶利哥的一名 *** ,她帮助了约书亚的侦查人员并且用一条红色的绳索标示了自己的房子。
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它来自铁路工所持的红色灯笼。当他们光顾妓院时往往把灯笼留在外面。
红旗渠 名字的由来?红旗渠这个名字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时代特征
红旗渠建设的时候,正经历共和国历史上的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这项工程最初的叫法是“引漳入林”。刚经历1959年的大旱,“引漳入林”听起来像一个响亮但不现实的口号,但林县人却对工程报以相当大的热情,所有的公社大队都动了起来,踊跃报名修渠。横水公社的劳力指标为250人,实际报名的就有600多。1960年的正月十五,来自林县各公社3.7万人的建设大军自带镢头、铁锹、抬筐,在每人领到6个红薯玉米面窝头后,就浩浩荡荡上了太行山,开始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征途。开工不久,问题就接踵而来:三万多人挤在太行山峡谷中,不仅施工困难,而且缺乏统一指挥,更为严峻的是,施工事故不断,人心浮动……3月,工程总指挥部把各工段负责人召集到一起,把全线铺开的施工方式调整为“领导、民工、物质、技术”的“四集中”,并且化整为零,把总干渠分成四期进行,同时降低渠墙的高度,先把水引过来后再回头加高加固。这次会议还决定,把“引漳人林工程”换成一个更响亮的名字——“红旗渠工程”。
据悉,该工程总造价1500万元,包括对鸟巢屋面天沟裂缝和雨水斗渗漏进行焊接、修补、改造等内容。其中,天沟裂缝焊接修补的作业环境位于鸟巢主体屋盖钢结构上方,将对作业区域里大面积ETFE膜结构进行防火保护;雨水斗渗漏修补操作面狭小,需采用绳索加吊板的方式进行高空作业,施工难度较大,且不得影响鸟巢的日常运营。这对施工组织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七院针对该工程的技术难点组织了论证与攻关,最终凭借出色的技术方案以较大优势中标。
后奥运时代,七院凭借技术与品牌优势,先后以专业分包的方式承接了奥运火炬拆卸迁移、奥运冠军墙修建、火炬广场装修和阿迪力鸟巢表演钢丝架设等工程,得到了鸟巢经营方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的高度认可,不断提升“航天建设”品牌的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