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这一地区再度“加码”优化生育政策!养娃不再难
养娃是一场持久战,生育、养育、教育,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父母耗费大量的精力与成本,再加上人们思想上的进步,更加享受自由自在的优质生活,所以大多数年轻夫妻选择成为丁克。如今,为了促进生育国家开放了三孩政策,并推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政策,鼓励条件允许的夫妻们放心、安心的生育子女。
“全链条”减负,北京优化生育有大动作
近日,在北京市政府印发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出了:计划在2025年,实现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显著降低,生育水平适当提高的目标。此外,还针对生育假、陪产假、补贴等方面,提出了22项优化举措。
早在2021年的11月,修改后的《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已经提出了增加女职工生育假的问题,而本次《方案》中则再次明确要求要严格落实产假、哺乳假、陪产假等假期。并且,相关法律规定也将逐步得到完善,让用人单位无法阻挠或拒绝员工休假等问题。
很多女性职工更担心三孩相关举措,会不会对女性日后求职造成影响。就此问题,《方案》中也提到了确保女性就业的合法权益,将持续的加强、监督、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对于歧视女性的企业,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想生娃,却没人带娃,如今也成了育龄妇女不愿意再生育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内能够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的 社会 机构较少,此问题也得到了高度重视。《方案》中提到:将持续加大学前教育支持的力度,来满足家庭对于普惠性幼儿园学位的要求。
《方案》中规定,未成年子女数量较多的家庭可以申请公共租赁住房,且将纳入优先配租范围,并给予适当的房型照顾。
从1.2米以下儿童乘坐公共交通免票,改为1.3米及以下儿童乘坐公共交通免票。
此次出台的《方案》中,充分考虑到了生育、养育子女的各方面问题。 当然,除了北京之外,还有很多省市也推出了三孩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修订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多举并施,提高了生育方面的保障。
提升生育、养育质量及保障,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更多以正向激励为主的配套措施,需要 社会 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人口正向增加的目标。
我觉得需要进一步提高三孩家庭的保障措施,我们同时也需要更加关注年轻人的真实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但很多年轻人开始不愿意结婚生子,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也非常大。与此同时,我们的人口也逐渐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我们的新生儿人口也越来越少。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甚至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人口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会积极主动推动三孩生育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缓解人口问题。
一、我认为三孩措施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很多家庭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抚养三个孩子,甚至很多家庭连一个孩子都生不起。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因为抚养孩子的成本非常高,很多年轻人连自己的生活都照顾不好,更不要提抚养孩子的事情了。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保障措施的话,我相信更多的年轻人会愿意主动生孩子。
二、我认为大家也需要进一步关注年轻人的真实需求。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年轻人好吃懒做,同时也认为年轻人非常不负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年轻人并不是不想生孩子,而是认为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孩子。如果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年轻人的真实需求,了解年轻人的具体困难,我们才能真正在生育问题上帮助年轻人。
三、我觉得也需要一系列的配套设施来服务三孩措施。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但我们通过单一措施来鼓励大家生孩子的时候,很多人会认为自己抚养孩子依然没有保障。如果我们能够形成健全的配套设施来服务伤害措施,人们在生孩子的问题上就不会没有安全感,人们生孩子的意愿也会进一步增强!
上世纪90年代,法国国家人口研究所公布了一个人口数据,世界人口1800年达到10亿,1930年达到20亿,1960年达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预计将在2012年到2013年间突破70亿。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至100亿。
统计报告公布后,立刻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因为科学家早先的测算结果来看,地球最多能够养活100亿到150亿居民。如果不及时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很可能难以实现。于是以发达国家为首,许多国家都开始控制人口增长。
可谁能想到30年后的今天,出生人口持续减少竟然成为了许多国家面临的难题。公开数据显示,德国、意大利、波兰、克罗地亚等22个国家已经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期,我国目前也面临着严峻的人口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过去5年,我国人口出生率迎来“4连跌”。 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是“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从新增人口数据来看,起到了明显作用,出生人口数量达到了峰值,但随后的4年里出生人口迎来了“4连跌”:2020年出生人口仅为1200万人,同比2016年减少了683万人,相当于减少了50%。
随着一系列数据的出现,给许多信心满满的专家学者浇了一盆冷水,也让更多的人清晰认识到,当前的人口问题并不能仅靠开放生育政策就能完全解决。 换言之,当前我们正处于“二孩催生无果后,人口警报拉响”的艰难阶段。 有三个数据能够证明这点:1、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低于国际 社会 通常认为1.5的警戒线。2、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2020年,二孩家庭比例明显上升,但新增人口数量下降,说明百姓生育意愿降低。3、我国30-34岁女性的不婚率从2000年1.35%升至2015年的6.95%,15年的时间不婚率增加了5倍;初婚年龄从06年的23.6岁上升至16年的26.3岁,10年间上升了2.7岁。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相关监测数据显示来看,今年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可能还会继续下降。根据官方公布的2021年各地出生人口与生育登记情况统计汇总显示:2021年上半年,安徽、浙江、江西、重庆、四川、湖北、云南、江苏、山东、湖南、贵州、宁夏、河南等13个省市出生人口总数同比下跌17.2%, 按照这个数据来计算,结合2020年1200万人的出生数量,那么2021年新增人口数量将会达到1000万以下。
正如上文已经说过的一样,紧靠开放生育政策并不能完全解决人口问题,结合过去的经验来看,不敢生、不愿生、不想生的根本原因,不用说大家也心知肚明:住房与教育。
首先来看看住房,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人均消费支出约为2.1万元,其中人均居住消费支出约为5200元,约占25%。相关报告指出:从居民开支的维度看,2020年我国居民总开支中至少25%用于居住支出。相比于美国,占比只有19%,由此可见住房开支带给我国居民的压力明显更大。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二线城市平均房价为2万元/ ,平均工资为8000元/月,买一套80平米的房子,首付需要80*2*30%=48万元。也就是说,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假设每个月能攒5000元,需要96个月才能够凑齐首付,对于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来说,需要到30岁才能够买一套房。并且随即而来是高额的房贷,按照4.9%房贷利率来计算,每月的房贷也接近6000元。对于二孩家庭来说,需要配置的住房面积更大,买房压力也会更高。许多年轻夫妻买房结婚后,也会第一时间投入到工作忙于还贷,因此只能将生育下一代的事一拖再拖。
再来看看养娃成本,根据某家机构公布的养娃成本统计数据来看,2020年四大一线城市养娃成本已经超过了200万元,其中北京更是以276万元位居榜首。杭州、南京、武汉、青岛等城市养娃成本也超过150万元。前不久,有一位家长晒出了自己的“养娃账单”,小学6年的教育费用竟然达到了49万元,另一位来自北京朝阳区的母亲晒出42万元的开学清单。相关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幼儿、小学、中学、大学四大项教育开支合计总成本大约在75.8万元到199.1万元之间。
除了教育成本高昂以外,“带孩子”也是一大难题,就当前“4-2-1”的家庭格局来看,夫妻照顾4个老人和1个孩子可能都会吃力,孩子出生到3岁之前,基本上24小时都需要有人看护,为了孩子也只能请最好的保姆,同样是一笔开支。再比如每天接孩子上下学,如果和工作地点冲突的话,在路上同样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成本。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数量增加,那么生活上的压力也会成倍增加,这也是许多女性“不敢生”的原因之一。
为了更好地解决人口出生率下滑的问题, 2021年5月31日,高层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7月20日相关的配套措施出台,包含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取消 社会 抚养费,这意味着,对生育四孩或更多子女,在法律上不会再有处罚措施和条款。与此同时,对天价彩礼陋习整治,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的成本等。
7月24日新华社公开了一份意见,名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包含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点、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等规定。与此同时,8月30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要求了 自2021年9月起,每两周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进行通报,总计8方面内容共21项指标,并拟于11月抽取7个省份开展实地督查。
也就是说,为了提升生育率、给三孩政策铺路,未来3年将成为解决“住房”和“教育”问题的关键窗口。 我们注意到,除了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外,近期许多经济学家与人口学家也针对“不敢生、不愿生、不想生”的问题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方案,比如人口学家梁建章建议,在具体措施上可以考虑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半价买房,对于买房后多生的家庭则可以退还地税部分。经济学家任泽平则表示对于一线城市可以给予三孩家庭每月3000~5000元的补贴,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则表示对生孩子的住建费用实行全部报销制度,将学前教育早日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延长生育休假。
受到父母一致赞同的则是2021年专家提出的“新建议”:直接给予单孩、二孩、三孩家庭购房优惠,对于单孩家庭,首套房贷款免费;对于二孩家庭,不仅贷款免费还能享受购房款7折;对于三孩家庭首套房贷款免费,购房款打5折。与此同时,针对二胎以上的家庭,每年发放3000~5000元的教育补贴资金,持续到初中毕业。
这个新建议之所以能够得到父母赞同,主要原因是其切实地解决了父母的切肤之痛,也就是买房与养娃问题。上文已经提到过,对于多孩家庭来说,其需要的房子面积自然也会大一些,因此如果能够在贷款与购房款上给予打折优惠,那么就能够解决住房问题。此外,不得不承认的是,如今房子也成为了结婚的“门槛”,如果连房子都买不起的话,那么结婚也就无望了,更不同谈生育下一代的问题,解决年轻人买房的问题后,其结婚率自然也会提升,多孩家庭的基数也就增大了。
事实上,无论是一二线城市还是四五线小县城,其买房与教育成本都是比较高的,一二线城市收入高但房价也高,四五线城市房价较低一些但收入也低一些,并且对于父母来说,自然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受到最好的教育,不然也不会出现大几十万的教育账单了。“新建议”能够从住房和教育上帮助年轻人解决真正的难题,可以说这样的建议才是群众所需的。
因为中国孩子的教育负担重,为了孩子能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几十年来,尤其是最近20多年来,减负是继治理应试教育之后,教育部门持续不断地强调的教育大政方针之一。但是,政府殚精竭虑的减负政策,却不断遭到一些家长反对。既然负担重,减负有利于孩子成长,家长为什么还反对?我们有必要冷静分析这其中的原因。
——中国家长受文化传统影响,对子女的教育极其重视,多数有着超高的期望,因此,作为家长,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无论是出于功利还是不功利的原因,通过提供条件,让他们可以多学一点,多写一些作业,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家长的必然选择。但遗憾的是,减负虽然说的是减去多余的学业负担、心理负担,但一些地方的减负做法,忽视了这部分区别,全部减,必须减,必须轻松没有负担。这必然招致一部分有更高追求家长的反对。
——孩子没上好学校,就可能没有好的工作、好的未来。但好的学校数量有限,更好教育,已经简单化为各级名校,而且要从娃娃抓起,名幼儿园,名小学,名中学,最好是著名大学,甚至清华北大,而路径,往往就是极端功利的学习。为了孩子的未来,中国家长处于一种集体焦虑中,于是拼命给孩子加码。所以,家长不同意给孩子减负也是被逼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优质资源短缺,好学校少,以及应试教育制度等才导致了家长的疯狂。
——在减负的治理过程中,因为认知的偏差以及其他原因,导致一些减负措施出现一些偏差,客观上增加了负担,也容易招致家长的反对。在这些因素中,考试就是其中之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考试与试题的难易程度直接与负担挂起了钩,一旦说考试,认为就是加负担,因此考试被尽可能取消,升学考试的取消,带来的反而可能是更沉重的学习负担。比如没有了升学考试,大家都想上好学校,但是好学校又想招好学生,于是各种坑班、各种特长班、各种竞赛班,比比皆是,无形中增添了更多的负担。
——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都希望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在孩子身上实现,都希望孩子将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减负之后,一些孩子的课外时间,全部转移到了“玩”上,正如一些家长说的:“孩子没作业了,每天玩电脑,耍手机,还不把孩子废了啊?”
感悟:减负需要来一场课堂变革
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学生减负要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必须消除他们对于教育质量下降的担忧。比如江苏省溧阳市教育局制定的“作业超时免做”政策,虽然减少了孩子的学习时间,但同时也提出了,减少学习时间后,教学的目标要求不能变!教育教学质量不能变!这就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故,有学者表示:变革课堂是学生减负的必然选择,也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治本之举。
这场课堂变革不是对传统课堂的修修补补,而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性改革。在教学理念上要从“教师教为中心”向“学生学为中心”转变。在教学目标上,要从“传授知识”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转变。要打破传统课堂上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杜绝课堂的高耗低效。只有如此,才能在减负的同时,实现学生的持续健康成长。(图源网络)
1、课堂教育:着重培养孩子的交际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2、课外培训:提升孩子的能力,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培养他们的兴趣。
3、心理咨询:帮助孩子解决自身问题,建立正确的心理观念和态度。
说实话职场女性应该是所有职场人中最辛苦,压力最大的一类人群,虽说现在大多数公司对职场女性比以前宽容很多,但是还是有许多的职场妈妈在事业与养娃之间两难。
如何才能解决职场女性的后顾之忧?在我看来,这个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一,为自己做减法。两难说的是工作同时兼顾家庭。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工作中如果拼尽全力估计下班就已经很累了。所以我选择在工作日将孩子托付给家人照顾,同时家里还有钟点工负责买菜做饭工作,这样家人带孩子也不会太累,家里的事情就解决了大部分。我自己回家基本上就不要做家务,只是和孩子玩一下,压力少很多。
第二,提高效率。这里说的是工作和生活都要提高。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多学习excel和ppt,利用好工作工具,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家里的时候,周末自己在家照顾家庭,利用好吸尘器,洗碗机等工具,不要让自己在忙碌中变得焦虑。
第三,发展自己的斜杠事业。比如说可以做自媒体写作,可以做翻译等等,记住要提前为退休做准备。同时,为了给家人和孩子陪伴,你需要给工作画一条线,什么时间必须陪伴孩子,要留好这个时间段,不可以总是因为工作而妥协。
第四,如果能找到合适的保姆,建议还是找保姆,毕竟停职对现在的就业环境来看,影响还是比较大的。等一年后,能不能找到待遇和原先一样的企业?还有一年后重新适应工作环境也是个不确定因素!
第五,社会层面可以出台关于女性产假的规定以及在女性产假期间的权益,因为很多女性休完产假,再重新投入到工作中的时候,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很难像从前那样得心应手。孩子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催生出各种心理问题。适当增加产假时间和在产假期间的权益,也能减少职场女性的后顾之忧。
情绪不是一夜之间产生的。所有不好的情绪很久以前就刻在你的记忆里了。当你再次面对不好的事件时,那么多突然跳出来。当你反思的时候,你要和自己和解,这样你才能摆脱情绪。愤怒是你的坏情绪,你应该感谢它,因为有了它,你才能进步。这个时候,你的和解方式应该是关爱自己。每个人心里都是孩子,作为父母的你也不例外。平时要收藏一些能呵护自己的东西,最好是能深情对视的东西。比如你小时候的一张照片,你生日时父母陪你的一段视频,或者你的一次成功。
盯着它看十分钟,你就会被感动。所以父母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控制自己的脾气,不必和孩子闹别扭。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父母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或者夫妻双方经常沟通,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这样会更有利于教育孩子,也不会经常生气。有时候父母觉得生气了,想发火了,就应该做点什么让自己放松。稀罕说,每次她控制不住,想打孩子的时候,就开始不停地动手,然后把孩子放在身边,让她全心全意地做家务。
不再想孩子的事,或者买一堆吃的,吃饱了就有力气了。有时候看到这样的场景会觉得很难受。在我快要暴怒的时候,我可以让自己离开现场换换环境,缓解一下自己。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不那么生气。如果父母经常反对孩子做的事情,也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所以父母也要懂得控制自己的脾气,不要总想着发火。孩子的发展也和父母息息相关。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不可能和成年人那么像,做事会那么小心翼翼。
况且,连我们大人都会犯低级错误,何况是孩子。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低一些,也许你们之间的困难会少一些,也会比平时和谐很多。父母不应该总是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要知道怎么让他们去做,要明白这个时候他们很容易犯错。夫妻遇到问题要及时商量,尤其是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要总是偏袒孩子,这样两个人在孩子教育上的分歧对孩子没有好处,也容易给他带来精神上的伤害。可见,如何控制情绪很重要。
讲道理
家长最喜欢做出来的一件是就是给孩子讲道理,无论孩子能否能听懂,总之家长便是要说。实际上,那绝对是育儿教育路上的一大忌讳了,由于孩子在6岁之前并不是知道太多的大道理,家长一味的给他讲,不但会让他感到疲惫,乃至还会对这件事的对错,发生错误的分析,因此家长千万别给孩子讲道理,这个人是听不懂。那就会有家长疑问了,没给孩子讲道理,那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实际上家长可以在网上跟专业老师学习怎么育儿教育,由于线上教师都是很有工作经验的,并且适用于一些情况全是案例和方式的,学好也非常简单。
没有耐心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要不断探索的,因为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新颖的,并且所有事情他们并不是天生就会的,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点慢。例如,孩子在刚刚学好穿衣服穿鞋子时,它的身体并没成年人的灵便,因此就会较为迟缓,这时候就要家长在一旁耐心等待了。不要一直的督促孩子,或者直接到帮他,这样容易严厉打击它的自信心,甚至也会产生对家长依赖,在以后的学习的过程中还会比同龄孩子差。
闹脾气
大部分家长在没有任何孩子以前,性子全是非常温和的,可是自打孩子以后,性子都或多或少的要增涨,但那些性子本就火热的家长,在教学孩子时,通常控制不了自己,常常对孩子闹脾气。却不知道,这样对于孩子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不但会损害它的自尊,严重时还会对于他的心理状态留下阴影,甚至让他的个性变得怪异,因此家长千万别对孩子乱发脾气。
夸聪慧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的一件事情便是家长夸孩子聪慧。其实这种赞扬是很损害孩子的,由于孩子在小的时候,家长只能夸他聪慧,那就会让他产生一种自豪感,感觉自己就是比他人聪慧,一旦在某些事上遭受严厉打击得话,他就会变得一蹶不振,甚至还会对自身产生质疑。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夸孩子聪明了,可以结合于她干的事的方式对他进行一定的评估和提议,这样不但表扬了孩子,还可以让他见到自身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