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索桥的老故事
桥身有一里光景长,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铺着一块一块的木板,木板铺得不整齐,中间还露缝。木板不宽,也不长,三个人并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断折。人走在桥上,看得见木板下面岷江的绿水,也看得见桥下的砂石。冬天水少,桥显得更高,要是人在桥上走,眼睛只顾穿过缝隙望下面,就会看得头晕眼花。幸好桥两旁有竹索编的栏杆,即使人失了脚,也不会落到水里去。索桥并没有桥墩,高高的竹架代替了他们。架子比栏杆还高,还有一个顶盖,在竖立架子的地方,桥身就像小山坡似的高起来,过了顶盖下面,桥身又往下斜,然后再向第二个顶盖升上去。
凡是到都江堰参观的人都要来看看索桥。那天我从山上二王庙下来,在索桥上来回走了两次。桥身微微地摆动,我往前走,桥也好象在往前走。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迎面走来,桥一下子动得厉害了。我走过他身边,加快脚步往高处去。忽然起了一阵笑声,两个小孩从高处跑下来,桥接着大大动了一会儿。我连忙走上高处,又继续往下走。我刚走了—半路程,就停下来,站在栏杆前埋头看下面。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鱼嘴”上。我起初看不出来这个光滑的、鱼嘴般的“石头”是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为内外两条江的工程。这个“鱼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两千两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筑的一条大堤。二王庙就是为了纪念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鱼嘴”,看看“鱼嘴”两旁数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来的时候,我把“鱼嘴”再看了一阵。“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人们的手和心。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那许多用手建造了这个“鱼嘴”的人,虽然没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们的心。就在离这里九公里的紫坪铺,在将近一公里长的河谷的两岸,上千的忙碌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心不是跟两千两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样的么?大的水电站就要在那里动工修建了。
我走下了索桥,同来的友人刚看过山脚的一块石碑。他告诉我,这索桥又叫做“何公何母桥”,是清朝初年一个姓何的教书先生设计修建的。那个时候人们没法在这么宽的两岸上修一座桥。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桥的办法。桥造成了,人们来来往往,感到便利。可是桥上没有栏杆,在摇摆的木板上走起来,并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多久就有人失脚从桥上摔下去,死了。不满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责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将他逮捕处死。何先生的妻子决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实现丈夫的真正的愿望,她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办法,用竹索在桥两旁编上了栏杆,从此,危险的桥变成了安全的桥,使得三百年后的小孩也能够在桥上跑来跑去,发出一阵阵的笑声。
我不能说这个故事是千真万确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让我们看见了那一对夫妇的心。我走下索桥,满头大汗,不用说,我走得疲乏了,我的脚也开始发热。可是三百年前人们的心也给我带来温暖。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是不会死的,不管经过百年千载,它都会发光,就像高尔基在一篇故事里所描写的“燃烧的心”那样。勇士丹柯挖出自己的心拿在手上,心在燃烧、发光,给人们带路。“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添温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后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桥头还会揭下帽子当团扇来扇。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然而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索桥目录
【简介】
【分布】
【历史】
【关于索桥的记载】
[编辑本段]【简介】
索桥(Cable bridge/ Suspension bridge)。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古书上称为絙桥、笮桥、绳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建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
[编辑本段]【分布】
在我国云贵川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乌江、北盘江上以及秦岭山区、台湾山区,常常可以看到各类索桥。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北的雅鲁藏布江,峡谷深邃,急流飞瀑,千百年来,两岸往来就是靠各种索桥。1977年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也是通过墨脱县横跨在雅鲁藏布江上的藤网筒桥到对岸去作科学考察的。西藏人民还把铁索桥称为扎桑巴。古代的索桥绝大多数是单孔的,仅有云南省跨越怒江的惠人桥(又名潞江桥)等少数几座是双孔的。贵州盘江桥、四川泸定桥、云南霁虹桥等在国际桥梁史上负有盛名。台湾省高山中还有藤网吊桥。索桥刚度很差,随风摇晃,初过索桥者不免有胆战心惊之感。
[编辑本段]【历史】
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
国外不少桥梁专家认为索桥首创于我国,指出“中国大约在3000年以前已开始建造吊桥”。十四、五世纪藏族的汤东杰布(1385~1464年,或名甲桑珠古,意即“铁桥活佛”)就是当时在雅鲁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修建铁索桥的工程技术专家。据说他曾画了一座跨度为138米的雅鲁藏布江铁索桥简图,并于1420年左右建成,是我国古代跨度最大的铁吊桥。桥两端有塔,宽度仅容走人。目前已查证的最早索桥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桥,它建于秦李冰任蜀守时(公元前251年),距今二千二百余年,跨城南面的检江,又名夷星桥,是当时按北斗七星形状建成的七座桥中的一座。西汉王褒在《益州记》中记载,笮桥在司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建造时用三个大铁椎来系桥柱紧竹索(现今铁椎仅有二个)。《晋书·桓温传》记载,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进攻成都时,曾与李势战于笮桥,可见,时隔近六百年后,笮桥仍在。相传诸葛亮曾在这里为出师东吴的费祎饯行。解放初期在考察司马相如的抚琴台时,曾在今天南门大桥西面的锦江河上,发掘出古代桥基下的大铁椎,证实该处是笮桥的故址。
[编辑本段]【关于索桥的记载】
《汉书·西域传》已有“以绳索相引而度”、“悬绳而渡笮”的记载。
唐僧智猛《笮桥赞》中说:“冰崖皓然,百千余仞;飞絙为桥,乘虚而过;窥不见底,仰不见天;寒气残酷,影战魂栗。”,“窥不见底,影战影栗。”较逼真地描写一个人借笮桥渡河谷的情景。唐代和尚智猛称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宋《太平寰宇记》说自《汉书》以下至州郡图籍中所谓的“笮”,即系“土夷人于天水之上置藤为桥”。可见藏、彝等少数民族,对我国首创索桥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诗人陆游曾用“度索临千仞,梯山蹑半空”的诗句来构画索桥的雄姿。
从宋范成大所著《吴船录》对珠浦桥的记载看,宋时,桥长120丈,5孔,用并排的12根绳索,竹笆桥面,木架墩。“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幡然。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丝帛之状”。与清代桥式不尽相同。1965年修建新都江堰时,交通局按清时桥的式样改建成珠浦桥,用25毫米直径的钢丝绳代替竹索,栏杆索锚定部分改用钢筋混凝土柱,用绳夹固定,底锚情况不变。
还用一首《度笮》七绝:“翩翩翻翻笮受风,行人疾走缘虚空。四观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龙中”。生动地描绘出过桥时的惊险画面。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记录了西南龙川东江上的一座藤桥,“桥长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络于两崖,以树杈中悬而反下,编竹子藤上,略可置足,两旁亦横竹为栏,以夹之。盖凡桥巩而中高,此桥反挂而中垂,一举足辄摇荡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后可移,止可渡人,不可渡马也”。
索桥的索有藤、竹、皮绳和铁链等几种。历史记载,公元前285年便有笮桥(竹索桥)。秦.李冰蜀守(公元前256至前251年)造了7座桥于盖州(现成都),其中一座是竹索桥。
铁索桥传说起自汉初,西汉大将樊哙在陕西褒城县(今留坝县)古栈道上建成的樊河桥(公元前206年),很可能就是铁索桥。有确切记载的横江铁锁(即铁索),是西晋伐吴(公元280年)吴守将用铁锁多道,横截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以挡舟师。
云南永平县霁虹桥,跨澜沧江,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宽、铁索最多的铁索桥,桥净跨57.3米,全长113.4米,桥宽约4.1米。桥底有索16根,左右栏杆索共两根,桥位于通往印度、缅甸的千年古道上。
四川泸定铁索桥,跨越大渡河,位于川、藏要道,是铁索桥中现存制作最精良的一座。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完成。桥净跨100米,桥宽2.8米,上铺木板。底索9根,每根索长约128米,两侧各有两根栏杆索,由四川善于制作铁索桥的天全州修建。两岸石砌桥台,用台身自重来平衡铁索的拉力。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珠国道主干线郑州黄河二桥。郑州黄河二桥是新乡至郑州高速公路的标志性建筑,是黄河上最长、最宽、单拱跨度最大的公路特大桥。
5762. ??????拱桥和双曲拱桥有何不同?
拱桥与双曲拱桥均属拱桥体系的桥梁,拱桥在纵面内以拱作为上部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双曲拱桥是纵向由拱肋,横向由一个或多个拱波组成的拱桥,其外形在纵横两个方向均呈曲线形。
5763. ??????我国古代桥梁——梁桥
中国是一个5000年文字记载历史的伟大国家。我国幅员辽阔,地形东南低而西北高,河道纵横交错,有著名的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这里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建设了数以千万计的桥梁,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桥梁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曾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为世人所公认。
中国古代桥梁不外梁、拱、索、浮等类型。
梁桥
我过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梁桥为钜桥,桥建于商代(公元前16~ 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克商都朝歌(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北),发钜桥头积粟,以赈济贫民。自周代以迄秦汗,中国多造石柱、木梁桥。
宋代建造为数众多的石墩、石梁桥。200多年间,仅泉州一地,见于古籍的桥梁就有110座,其中名桥10座。如安平桥(图1),有362孔,桥长5里(2223m),故又名五里 桥(现桥长2100m),保持了700余年的桥长记录。桥始建于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成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历时13年。
图1 安平桥
又如泉州万安桥,俗称洛阳桥(图2),共有47孔,建于洛阳江入海口...
5764. ??????我国古代桥梁——拱桥
世界上对拱结构的起源众说不一。或认为导源于自然界溶洞天然拱;或认为起自崩落的堆石拱;或认为由于砌墙开洞,逐渐由“假拱”演变而成。在中国,从墓葬结构及仅存实物,显示出拱是由梁与侧柱逐渐演变为三、五、七等折边拱,然后演变为圆拱。跨度亦由小变大,由二三m而到达净跨37.02m,并保持了千余年的世界记录。
中国现存最早,并且保存良好的是隋代赵州安济桥(图1),又称赵州桥。桥为敞间圆弧石拱,拱券并列28道,净跨37.02m,矢高7.23m,上狭下宽总宽9m。主拱券等厚1.03m,主拱券上有护拱石。在主拱券上两侧,各开两个净跨分别为3.8m和2.85m的小拱,以渲泄拱水,减轻自重。桥面呈弧形,栏槛望柱,雕刻着龙兽,神采飞扬。桥史建于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 完工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距今已有1387年。安济桥制作精良,结构独创,造型匀称美丽,雕刻细致生动,列代都予重视和保护,1991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石拱因南北河道性质及陆上运输工具不同,所以改造不同。北方大多为平桥(或平坡桥),实腹厚墩厚拱。南方水网地区则为驼峰式薄墩薄拱。
图1 赵州安济桥,又称赵...
5765. ??????长江上的第一座悬索桥——西陵长江大桥
西陵长江大桥位于三峡大坝中轴线下游4.5公里处,是长江上的第一座悬索桥,为单跨900米的钢箱梁悬索桥,其跨度在同类型桥梁中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七。大桥全长1118.66米,桥宽18.5米,双向4车道。主跨900米,一跨过江。常水位最大通航净空30米。该桥于1993年12月动工兴建,1996年8月建成通车。
5766. ??????国家“九五”重点交通建设项目——芜湖长江大桥
芜湖长江大桥位于安徽芜湖,是国家“九五”重点交通建设项目。
大桥主跨312米,桥梁铁路全长1.0616万米,公路6078米,正桥2193米;大桥铁路为双线,公路桥面总宽21米,通航净高24米,为国内规模大、跨度大、科技水平高的标志性桥梁。该桥于1997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2000年底建成通车。
5767. ??????我国古代桥梁——索桥
索桥的索有藤、竹、皮绳和铁链等几种。历史记载,公元前285年便有笮桥(竹索桥)。秦·李冰蜀守(公元前256至前251年)造了7座桥于盖州(现成都),其中一座是竹索桥。
铁索桥传说起自汉初,西汉大将樊哙在陕西褒城县(今留坝县)古栈道上建成的樊河桥(公元前206年),很可能就是铁索桥。有确切记载的横江铁锁(即铁索),是西晋伐吴(公元280年)吴守将用铁锁多道,横截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以挡舟师。
云南永平县霁虹桥(图1),跨澜沧江,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宽、铁索最多的铁索桥,桥净跨57.3m,全长113.4m,桥宽约4.1m。桥底有索16根,左右栏杆索共两根,桥位于通往印度、缅甸的千年古道上。
图1 云南永平县霁虹桥
四川泸定铁索桥(图13),跨越大渡河,位于川、藏要道,是铁索桥中现存制作最精良的一座。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完成。桥净跨100m,桥宽2.8m,上铺木板。底索9根,每根索长约128m,两侧各有两根栏杆索,由四川善于制作铁索桥的天全州修建。两岸石砌桥台,用台身自重来平衡铁索的拉力。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2 四川泸定...
5768. ??????现代斜拉桥简介
现代斜拉桥的复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桥梁发展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斜拉桥在60年代初传入我国后,上海和四川两地于1975年建成了两座试验性的钢筋混凝土斜拉桥,即主跨分别为54m的新五桥和75.8m的云阳汤溪河桥。
1977年起,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交通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大跨度斜拉桥的建设。1982年建成的跨度为220m的山东济南黄河桥可以认为是我国第一阶段学习建造斜拉桥的成功总结。
图1:济南黄河桥
至80年代,斜拉桥迅速在全国各地推广,许多省市建造了30余座各种不同类型的斜拉桥。如主跨长度达到260m的天津永和桥和288m的山东东营黄河桥(后者是我国第一座钢斜拉桥);广州市海印桥的35m最大桥宽和双薄壁墩单索面体系;广东南海九江大桥采用5000kN浮吊的快速悬拼施工;重庆石门大桥主跨为230m的不对称布置独塔斜拉桥和采用最长悬臂浇注施工,以及1990年竣工的长沙湘江北大桥的轻型挂篮悬浇施工和美丽造型等都各具有特色,成为这一时期斜拉桥建设的代表性工程。
图2:长沙湘江北桥
进入90年代,我国的斜拉桥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以上海...
5769. ??????现代悬索桥简介
我国现代悬索桥的建造起于十九世纪60年代,在西南山区建造了一些跨度在200m以内的半加劲式单链和双链式悬索桥,其中较著名的是1969年建成的重庆朝阳大桥;1984年建成的西藏达孜桥,跨度达到500m。90年代的交通建设高潮使我们终于迎来了建造现代大跨度悬索桥的新时期。跨度为452m的广东汕头海湾大桥采用混凝土加劲梁;广东虎门大桥为跨度达888m的钢箱梁悬索桥;主跨超过1200m的江阴长江大桥正在设计之中。3座悬索桥的同时建造将使我国的桥梁科学技术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图1:重庆朝阳桥
图2:大连市北桥
图3:达孜桥
5770. ??????我国早期建造斜拉桥的成功项目——济南黄河桥
济南黄河公路桥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郊,距新建的济青高速公路约2km。大桥全长2033.44m ,其中主桥长488m,为5孔40+94+220+94+20(m)连续的预应力混凝土双塔斜拉桥。引桥长1535.44m,采用51孔30m跨度的先张法预应力组合槽形梁。
该桥总宽19.5m,其中车行道15m,两侧人行道各2m。主梁断面为闭口双室箱梁,梁高2.75m,采用挂篮悬浇施工。
桥塔为A型门式立体结构,塔高68.4m,塔梁分离,塔墩固结。索面采用扇形布置,索距8m,每塔共11对索。每根拉索由2~4束组成,每束用67~121根Φ5镀锌钢丝组成,用铅制套管压水泥浆进行防护。拉索锚头采用冷铸镦头锚。于1982年建成。
5771. ??????我国第一座钢斜拉桥——山东东营黄河桥
东营黄河桥位于山东省北环海公路上的肯里和利津两县交界处,是我国修建的第一座钢斜拉桥。
大桥全长2817.46m。主桥长682m,为5孔(60.5m+136.5m+288m+136.5m+60.5m)连续钢斜拉桥。引桥长2135.46m,为7孔30m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
该桥桥面总宽19.5m,其中车行道宽16m。主梁采用带正交异性钢桥面的分离双边箱截面。拼装单元的纵向长9.25m~14.75m,平均12m;横向分为两个边箱,4块桥面板、横梁以及油管托架等,用鹤式架桥机进行悬臂拼装。
索塔为H型框架,塔高69.7m。斜拉索呈扇形布置。索距12m,每塔10对。日本进口的PE热挤护套拉索,由73~127根Φ7镀锌钢丝组成。
全桥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主桥塔墩采用22根Φ1.5m、长96.5m的桩和3m高的分离式高桩承台。于1987年9月建成通车。
5772. ??????现代梁桥简介
梁桥构造简单、施工方便、工期短、造价低、且维修容易,除特大跨度桥梁外,是设计中优先考虑的结构体系,应用甚广。1949年前由国人设计监造的梁桥,以总长1453m,最大跨度67m的杭州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1937年建成)为一里程碑,1949年后这种梁桥已有长足的发展。
图1 杭州钱塘江桥
钢筋混凝土梁桥是一种常用的中小跨度桥梁,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邕江桥(1964年)为代表,主跨最大55m,系中国最早按闭口薄壁构件设计的一座箱形悬臂梁桥。
图2 南宁邕江大桥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在本世纪50年代中国即已开始研制,1956年初首先在陇海线新沂河铁路桥上建成了跨度23.9m的简支梁。跨度20m的京周公路桥也于同期建成。这种桥型的最大跨度为浙江省瑞安飞云江桥(跨度为62m,1988年);1989年建成的开封黄河大桥总长4475.09m,其中有77孔50m简支梁采用连续长度达450m,并按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图3 陇海线新沂河铁路桥
图4 京周公路桥
图5 浙江省瑞安飞云江桥
图6 开封黄河大桥
...
5773. ??????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南浦大桥
浦大桥位于上海市南码头,是市区内跨越黄浦江连接浦西老市区与浦东开发区的重要桥梁,是上海市内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振兴上海开发浦东的起步工程。
该桥总投资8.2亿元人民币,全长8346m,主桥长846m,两岸引桥全长7,500米,浦东引桥长3746m,采用复曲线成螺旋形;浦西引桥长3754m,采用复曲线长圆形与浦东南路相连并直通杨高路。通航净高46米,可通行5万吨级巨轮。主桥采用双塔双索面钢与混凝土结合梁斜拉桥。主跨跨径423m,一跨过江。主桥桥面宽30.35m,其中6车道车行道宽23.45m,设计荷载汽超20级,全重3000kN平板车验算。主桥两侧各设2m宽人行道。车行道与斜拉索、人行道间设防撞栏杆。
主桥塔高150m,采用折线H型钢筋混凝土塔柱,双索面呈扇形布置。塔柱每侧索面各22对斜拉索,在塔柱中央设置一对垂直索,以代替梁下竖向支承,使主梁在纵向成为漂浮体系。主梁采用钢-混凝土结合梁构造,边跨设置辅助墩。塔座基础选用直径914毫米、深达50余米的钢管桩群桩基础。主桥两段及边墩处设置640mm组合式大位移伸缩缝。大桥设有4部垂直电梯,供游人上桥游览观光。于1991...
5774. ??????现代拱桥简介
拱桥是我国最常用的一种桥梁型式,其式样之多,数量之大,为各种桥型之冠,特别是公路桥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公路桥中百分之七为拱桥。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石料资源丰富,因此拱桥以石料为主。建于公元1990年,跨径120m的湖南乌巢河大桥,是当今世界跨径第一的石拱桥。我国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形式更是繁花似锦,式样之多当属世界之最,其中建造得比较多的是箱形拱、双曲拱、肋拱、桁架拱、刚架拱等,它们大多数是上承式桥梁,桥面宽敞,造价低廉。
图1 湖南乌巢河大桥
箱形拱主要用于大跨径。四川涪陵乌江大桥,跨径200m,是我国已建成的最大跨径的箱形拱,跨径420m的万县长江大桥正在设计中,它将是世界最大跨径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是我国首创并不断改进的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拱桥,它发源于江苏无锡,遍步各地,最大跨径当推河南前河大桥,跨径150m;桁架拱是在软土地基上为了减轻自重、改善拱上建筑与主拱圈共同作用,藉桁架原理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轻型钢筋混凝土拱桥,适用于中小跨径桥梁。当采用了预应力措施和悬臂拼装的方法,就形成一种悬臂组合桁架拱桥,正在建造的贵州江界河大桥,主跨330m...
5775. ??????世界最长的流动沙漠公路已全线绿化
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建造等级公路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奇迹,使人更为惊叹的是,科研人员和塔里木石油工人在世界最长的流动沙漠公路两侧建起了一道绿色长廊。目前,这条防护林带已经开始改善局部生态环境、发挥生态防沙的作用。
1994年塔里木沙漠公路修至塔中地区,中国最大的沙漠油气田——塔中油气田建成,使新疆成为我国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随后,这条公路在流沙中继续延伸,纵穿整个塔克拉玛干,成为拉动南疆经济发展的一条大动脉。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夏训诚介绍,流沙侵蚀路基路面,沙丘压埋公路的危害,从一开始就威胁沙漠公路的畅通。前期采用芦苇草方格机械防护体系,确保了公路修筑安全,并承担了公路早期防护任务,但生物防护是长久解决沙漠公路沙害的唯一途径。
1994年,科技人员开始在沙漠油田基地开展防沙绿化先导试验,成功地寻找到就地利用高矿化度地下水进行造林绿化的途径,并筛选出一批适应沙漠环境的造林树种。1999年完成6.3公里生物防沙试验工程,2001年又建成30.8公里防护林生态示范工程,为最终实现沙漠公路的全线绿化奠定了基础。2003年,沙漠...
5776. ??????重庆涪陵今年计划建设乡村公路38条233公里
笔者从日前召开的涪陵区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上获悉,涪陵将加大力度,掀起农村公路建设新高潮,今年计划建设乡村公路38条、233公里。
涪陵区农村公路建设自2003年启动以来,采取乡镇组织、村社投资投劳、交通部门补助等方式进行建设,现已完成农村公路改造升级350余公里。今年是涪陵农村公路建设规模最大的一年,计划建设公路38条233公里,这些拟建公路分布在18个乡镇、街道的40多个村。目前,有12条117.8公里公路建成通车,有17条公路已开工建设,还有9条正紧锣密鼓开展前期工作,近期将开工建设。
据了解,涪陵现有农村公路3135公里,除涪陵城区至各乡镇的公路全部硬化水泥路外,其余公路等级较低,路面质量较差,等外级公路2702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6.2%;中、低级路面2677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5.4%。全区43个乡镇、街道的361个行政村中,通等级公路的村有195个,通等外级公路的村有161个,不通公路的村有10个。涪陵将全面实施农村公路改造计划,到2010年实现村村通公路,40%的通村公路硬化。
5777. ??????渝武高速路将于12月9日完工
年底连接成渝两地的第二条高速公路将开通。昨日记者从高发司获悉,武(胜)合(川)路的最后完工日期已经确定为12月9日,该线路直接南充-成都高速,经该线路到成都大约需要4个小时。
武合高速公路连接四川武胜和重庆合川。如果从这条路达到成都,将途经合川、武胜、南充,大约330公里。目前,重庆-合川段、成都-南充段已经通车,合川-武胜段及武胜-南充段于去年同步开工,预计完工时间都在今年以内。
5778. ??????图文:河南形成农村客运网络
8月2日,几名乘客在河南省沁阳市紫陵镇东庄客车站乘车
8月2日,河南省沁阳市汽车站内待发的客车
河南省是交通部确定的全国农村客运网建设7个试点之一。目前,全省乡村有各类客运站点2086个、农村客运班线3423条、营运客车17599辆,每天开运客车38837个班次,通客车的村庄达45971个,通车率达95.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5%,形成了畅通、便捷、布局合理的农村客运网络,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的乘车难问题。
5779. ??????我国大跨度斜拉桥的经典之作——南京长江二桥
南京长江二桥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下游11公里处,由南汊桥、八卦洲(长江中第三大岛)公路连接线、北汊桥“二桥一路”组成,全长21.337公里,由三段引线和南、北汊两座大桥组成。其中,南汊大桥为钢箱梁斜拉桥,桥长2938米,主跨为628米,在当时同类桥型中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
工程于1997年10月6日正式开工,2001年3月26日建成通车。工期提前7个月,投资节省3亿多元。总投资33.5亿元。其中,南汊大桥为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跨径布置为58.5m+246.5m+628m+246.5m+58.5m,在当时以其628m主跨而成为继日本多多罗大桥、法国诺曼蒂大桥之后世界第三大斜拉桥。2000年7月9日,南汊大桥合拢。北汊大桥为预应力连续梁桥,主跨径165米,桥长2212米,桥面宽32米,在当时居国内领先水平。公路连接线长16.027公里(南岸6.754公里、八卦洲5.698公里、北岸3.575公里),全线采用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
南京长江第二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从此翻开了我国桥梁建设史上新的一页,也标志着我国大跨度桥梁建设水平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家乡的灵源山,令人流连忘返。它风景如画,烟雾变幻,不仅是饱览泉南风光的最佳去处,而且是一座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名山。站在顶峰,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家乡的安平桥,一桥跨海五里,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称。它直如绳,平如砥,犹如长虹卧波,又似玉堑通天。桥下碧水澄清,一片片柔嫩的水草,一群群可爱的鱼儿小虾,簇簇树影。人在桥上,微风一吹,映在水里的身影跟着颤动起来,真是优哉游哉,别有一番情趣!
家乡不仅充满了湖光山色的自然美,而且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恒安工业城拔地而起,安平开发区别墅幢幢,商业城里门庭若市。东大街两旁高楼林立,栉比排列,大有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大楼上彩旗迎风招展,向你展示着当代安海的活力。走在街上,车辆如梭,行人如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令你眼花缭乱,目不瑕接。听!学校里每天书声琅琅,不知为祖国培育出多少人才啊!看!精神焕发的老人们相约在公园里跳舞、打太极拳,舒适地享受着晚年的欢愉生活。瞧!家庭主妇们兴致勃勃地学起英语、电脑,为更好地投身于家乡的建设积蓄力量……
今天,家乡乘着改革的春风飞速前进。在党的好政策的引领下,在家乡人民的奋斗下,在侨胞们的热情关怀下,家乡的经济展翅腾飞,并成为凝聚海峡两岸同胞和海内外乡亲情谊的一条纽带,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明日的家乡,必将乘风破浪,更上一层楼。未来的家乡四季吐芳、绿草茵茵、环境优美。条条笔直的水泥路直通小镇的各个角落;每辆车的尾部都会安装上一个“烟气消除器”,把车辆排放出来的烟气,点滴不遗地吸收起来;工厂里的废气、废水、废渣得到了最好的处理;通讯设施、交通条件也都要比现在发达许多;人民安居乐业,有如生活在世外桃源。
真美啊,安海!我要歌颂这已有八百年多年历史的家乡,我要赞美这“四时花不谢,八节春长在”的家乡,我更要把我的智慧、把我的汗水撒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为安海明天的新辉煌尽一份力量!
爱我家乡,建设古镇!
索桥(Cable bridge/ Suspension bridge)。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古书上称为絙桥、笮桥、绳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
【分布】
在我国云贵川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乌江、北盘江上以及秦岭山区、台湾山区,常常可以看到各类索桥。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北的雅鲁藏布江,峡谷深邃,急流飞瀑,千百年来,两岸往来就是靠各种索桥。1977年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也是通过墨脱县横跨在雅鲁藏布江上的藤网筒桥到对岸去作科学考察的。西藏人民还把铁索桥称为扎桑巴。古代的索桥绝大多数是单孔的,仅有云南省跨越怒江的惠人桥(又名潞江桥)等少数几座是双孔的。贵州盘江桥、四川泸定桥、云南霁虹桥等在国际桥梁史上负有盛名。台湾省高山中还有藤网吊桥。索桥刚度很差,随风摇晃,初过索桥者不免有胆战心惊之感。
【历史】
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
国外不少桥梁专家认为索桥首创于我国,指出“中国大约在3000年以前已开始建造吊桥”。十四、五世纪藏族的汤东杰布(1385~1464年,或名甲桑珠古,意即“铁桥活佛”)就是当时在雅鲁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修建铁索桥的工程技术专家。据说他曾画了一座跨度为138米的雅鲁藏布江铁索桥简图,并于 1420年左右建成,是我国古代跨度最大的铁吊桥。桥两端有塔,宽度仅容走人。目前已查证的最早索桥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桥,它建于秦李冰任蜀守时(公元前251年),距今二千二百余年,跨城南面的检江,又名夷星桥,是当时按北斗七星形状建成的七座桥中的一座。西汉王褒在《益州记》中记载,笮桥在司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建造时用三个大铁椎来系桥柱紧竹索(现今铁椎仅有二个)。《晋书·桓温传》记载,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进攻成都时,曾与李势战于笮桥,可见,时隔近六百年后,笮桥仍在。相传诸葛亮曾在这里为出师东吴的费祎饯行。解放初期在考察司马相如的抚琴台时,曾在今天南门大桥西面的锦江河上,发掘出古代桥基下的大铁椎,证实该处是笮桥的故址。
【关于索桥的记载】
《汉书·西域传》已有“以绳索相引而度”、“悬绳而渡笮”的记载。
唐僧智猛《笮桥赞》中说:“冰崖皓然,百千余仞;飞絙为桥,乘虚而过;窥不见底,仰不见天;寒气残酷,影战魂栗。”,“窥不见底,影战影栗。”较逼真地描写一个人借笮桥渡河谷的情景。唐代和尚智猛称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宋《太平寰宇记》说自《汉书》以下至州郡图籍中所谓的“笮”,即系“土夷人于天水之上置藤为桥”。可见藏、彝等少数民族,对我国首创索桥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诗人陆游曾用“度索临千仞,梯山蹑半空”的诗句来构画索桥的雄姿。
从宋范成大所著《吴船录》对珠浦桥的记载看,宋时,桥长120丈,5孔,用并排的12根绳索,竹笆桥面,木架墩。“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幡然。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丝帛之状”。与清代桥式不尽相同。1965年修建新都江堰时,交通局按清时桥的式样改建成珠浦桥,用25毫米直径的钢丝绳代替竹索,栏杆索锚定部分改用钢筋混凝土柱,用绳夹固定,底锚情况不变。
还用一首《度笮》七绝:“翩翩翻翻笮受风,行人疾走缘虚空。四观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龙中”。生动地描绘出过桥时的惊险画面。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记录了西南龙川东江上的一座藤桥,“桥长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络于两崖,以树杈中悬而反下,编竹子藤上,略可置足,两旁亦横竹为栏,以夹之。盖凡桥巩而中高,此桥反挂而中垂,一举足辄摇荡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后可移,止可渡人,不可渡马也”。
索桥的索有藤、竹、皮绳和铁链等几种。历史记载,公元前285年便有笮桥(竹索桥)。秦.李冰蜀守(公元前256至前251年)造了7座桥于盖州(现成都),其中一座是竹索桥。
铁索桥传说起自汉初,西汉大将樊哙在陕西褒城县(今留坝县)古栈道上建成的樊河桥(公元前206年),很可能就是铁索桥。有确切记载的横江铁锁(即铁索),是西晋伐吴(公元280年)吴守将用铁锁多道,横截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以挡舟师。
云南永平县霁虹桥,跨澜沧江,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宽、铁索最多的铁索桥,桥净跨57.3米,全长113.4米,桥宽约4.1米。桥底有索16根,左右栏杆索共两根,桥位于通往印度、缅甸的千年古道上。
四川泸定铁索桥,跨越大渡河,位于川、藏要道,是铁索桥中现存制作最精良的一座。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完成。桥净跨100 米,桥宽2.8米,上铺木板。底索9根,每根索长约128米,两侧各有两根栏杆索,由四川善于制作铁索桥的天全州修建。两岸石砌桥台,用台身自重来平衡铁索的拉力。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
在我国云贵川的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乌江、北盘江上以及秦岭山区、台湾山区,常常可以看到各类索桥。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北的雅鲁藏布江,峡谷深邃,急流飞瀑,千百年来,两岸往来就是靠各种索桥。1977年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也是通过墨脱县横跨在雅鲁藏布江上的藤网筒桥到对岸去作科学考察的。西藏人民还把铁索桥称为扎桑巴。古代的索桥绝大多数是单孔的,仅有云南省跨越怒江的惠人桥(又名潞江桥)等少数几座是双孔的。贵州盘江桥、四川泸定桥、云南霁虹桥等在国际桥梁史上负有盛名。台湾省高山中还有藤网吊桥。索桥刚度很差,随风摇晃,初过索桥者不免有胆战心惊之感。
【历史】
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
国外不少桥梁专家认为索桥首创于我国,指出“中国大约在3000年以前已开始建造吊桥”。十四、五世纪藏族的汤东杰布(1385~1464年,或名甲桑珠古,意即“铁桥活佛”)就是当时在雅鲁藏布江以及西藏其他江河上修建铁索桥的工程技术专家。据说他曾画了一座跨度为138米的雅鲁藏布江铁索桥简图,并于1420年左右建成,是我国古代跨度最大的铁吊桥。桥两端有塔,宽度仅容走人。目前已查证的最早索桥是四川益州(今成都)的笮桥,它建于秦李冰任蜀守时(公元前251年),距今二千二百余年,跨城南面的检江,又名夷星桥,是当时按北斗七星形状建成的七座桥中的一座。西汉王褒在《益州记》中记载,笮桥在司马相如宅院南一百步,建造时用三个大铁椎来系桥柱紧竹索(现今铁椎仅有二个)。《晋书·桓温传》记载,永和三年(347年)桓温伐蜀进攻成都时,曾与李势战于笮桥,可见,时隔近六百年后,笮桥仍在。相传诸葛亮曾在这里为出师东吴的费祎饯行。解放初期在考察司马相如的抚琴台时,曾在今天南门大桥西面的锦江河上,发掘出古代桥基下的大铁椎,证实该处是笮桥的故址。
【关于索桥的记载】
《汉书·西域传》已有“以绳索相引而度”、“悬绳而渡笮”的记载。
唐僧智猛《笮桥赞》中说:“冰崖皓然,百千余仞;飞絙为桥,乘虚而过;窥不见底,仰不见天;寒气残酷,影战魂栗。”,“窥不见底,影战影栗。”较逼真地描写一个人借笮桥渡河谷的情景。唐代和尚智猛称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宋《太平寰宇记》说自《汉书》以下至州郡图籍中所谓的“笮”,即系“土夷人于天水之上置藤为桥”。可见藏、彝等少数民族,对我国首创索桥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诗人陆游曾用“度索临千仞,梯山蹑半空”的诗句来构画索桥的雄姿。
从宋范成大所著《吴船录》对珠浦桥的记载看,宋时,桥长120丈,5孔,用并排的12根绳索,竹笆桥面,木架墩。“挂桥于半空,大风过之,掀举幡幡然。略如渔人晒网,染家晾丝帛之状”。与清代桥式不尽相同。1965年修建新都江堰时,交通局按清时桥的式样改建成珠浦桥,用25毫米直径的钢丝绳代替竹索,栏杆索锚定部分改用钢筋混凝土柱,用绳夹固定,底锚情况不变。
还用一首《度笮》七绝:“翩翩翻翻笮受风,行人疾走缘虚空。四观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龙中”。生动地描绘出过桥时的惊险画面。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记录了西南龙川东江上的一座藤桥,“桥长十四、五丈,以藤三、四枝,高络于两崖,以树杈中悬而反下,编竹子藤上,略可置足,两旁亦横竹为栏,以夹之。盖凡桥巩而中高,此桥反挂而中垂,一举足辄摇荡不已,必手揣旁枝,然后可移,止可渡人,不可渡马也”。
索桥的索有藤、竹、皮绳和铁链等几种。历史记载,公元前285年便有笮桥(竹索桥)。秦.李冰蜀守(公元前256至前251年)造了7座桥于盖州(现成都),其中一座是竹索桥。
铁索桥传说起自汉初,西汉大将樊哙在陕西褒城县(今留坝县)古栈道上建成的樊河桥(公元前206年),很可能就是铁索桥。有确切记载的横江铁锁(即铁索),是西晋伐吴(公元280年)吴守将用铁锁多道,横截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以挡舟师。
云南永平县霁虹桥,跨澜沧江,是中国现存最古、最宽、铁索最多的铁索桥,桥净跨57.3米,全长113.4米,桥宽约4.1米。桥底有索16根,左右栏杆索共两根,桥位于通往印度、缅甸的千年古道上。
四川泸定铁索桥,跨越大渡河,位于川、藏要道,是铁索桥中现存制作最精良的一座。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次年完成。桥净跨100米,桥宽2.8米,上铺木板。底索9根,每根索长约128米,两侧各有两根栏杆索,由四川善于制作铁索桥的天全州修建。两岸石砌桥台,用台身自重来平衡铁索的拉力。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