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小男孩在雨林中玩高空滑索撞上树懒,树懒的攀爬能力有多强?
英国一位小男孩,在热带雨林玩高空滑索时候,撞上了缆绳上的树懒,这神奇遭遇让人感到惊奇。能够在纤细钢缆绳上攀爬,可见树懒攀爬能力很强;这种动物攀爬速度很慢,可它们却是不折不扣攀爬高手,各种树木都能够轻松爬上,只是过程会非常缓慢。
树懒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一种常年生活在树上哺乳动物,它们行动异常缓慢,可以做到几个小时一动不动。也因为这样一个特性,使得它们获得了“比懒”冠军。除了在水中,树懒速度会稍快以外,在陆地上速度,实在不敢恭维。
一、树懒攀爬各类树木,练就了超强攀爬能力树懒一生都生活在树木上,在一棵树能够提供食物情况下,它们甚至都不会离开这棵树,去往另外一棵树。因为其身处热带雨林,因此不用担心秋天到来,面临万物凋零的窘境。
一生只做一件事,这样专一性格,造就了树懒超强攀爬能力。它们能够轻松攀爬上,自己喜欢食物树木,通常以树木嫩芽、树叶、果实为食物。
二、树懒爬钢缆绳,与人类狭路相逢除了静止状态下树懒,我们不能看出其攀爬能力如何,但通过实例对比,就能看出它们是攀爬高手。英国这位小男孩,就很幸运见证到了这一幕。
在他去热带雨林玩耍时候,就从钢缆绳上,遇到了正在攀爬的树懒。面对细又光滑钢缆绳,树懒都能够缓慢爬行,还有什么能够难倒它呢?
小男孩遇到树懒,被迫停了下来。为了不伤害树懒,也只能够等待他慢慢爬行,好在树懒没有用“一生”时间去攀爬,不然结局真像网友所讲,小男孩落地时候,已经长成大小伙子。
自然界很神奇,在物竞天择机制下,能够存活下来动物,都有其独特本领。树懒虽然懒,却是一个为伪装高手,也正因为这样,才能够一次次躲避天敌搜捕。
去热带雨林,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防蚊虫,所以要带好防蚊液之类的,其他还有指北针、伞兵刀(军用匕首二者选一样就可以了)、 猎枪、GPS导航、登山服(加头盔和摄灯)、战术手电、探照灯、对讲机道、信号弹、登山镐和工兵铲选一样、军用帐篷、打火机等取火装置(最好为防水的)、望远镜、照相机(可选)、急救箱。
海事卫星电话(由于你去的是热带雨林相对来说比较专危险要带)、压缩食品、还有就是绳子这属很重要别小看它的用处、还有一定要带睡袋、帐篷一定要搭在高地上,防止山洪爆发,其他就要看探险技能了。
相关说明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常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季节差异极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极快,是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热带雨林无疑是地球赐予地球上所有生物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由于现时有超过25%的现代药物是由热带雨林植物所提炼,所以热带雨林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药房”。同时由于众多雨林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地球空气的能力尤为强大,其中仅亚马逊热带雨林产生的氧气就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故有“地球之肺”的美誉。
年轻的青藏高原何以形成如此奇丽、壮观的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与该地区地壳3百万年来的快速抬升及深部地质作用有关。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度达到30毫米/年,是世界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最新地质考察获得的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出是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 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地质特征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基本相似。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幔上涌体可能是大峡谷水汽通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能是以该地区为中心的藏东南成为所谓“气候启动区”的原因,还可能是该地区生物纬向分布北移3至5度的重要原因。以地幔上涌体为特征的岩石圈物质和结构调整对地球外圈层长尺度制约作用在大峡谷地区有十分明显的表现,因此这里是地球系统中层圈耦合作用研究最理想的野外实验室。
高峰与拐弯峡谷的组合,在世界峡谷河流发育史上十分罕见,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奇观。其实,大拐弯峡谷是由若干个拐弯相连组成的。 峡谷北侧的加拉白垒峰也是冰川发育的中心,其东坡列曲冰川是一条大型的山谷冰川,从雪线海拔4700米延至海拔 2850米。
在大峡谷水汽通道北行的当口部位念青唐古拉山东段北坡,有卡钦冰川,长达33公里;帕隆藏布上游的来姑冰川,长达35公里。它们部是我国海洋性温性冰川中较长的山谷冰川,冰川末段伸入到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中,最低可以达到海拔2500米左右的地方,构成奇特的自然景观。
第四纪中,这里的山地发育过多次冰川作用,遗留下完整的古冰川U形谷,谷底平原密集的冰丘陵像一座座坟冢,这正是水汽通道特定环境下古冰川作用的堆积遗迹。 在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条绿色通道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一一雅鲁藏布江河谷一直向东南方向伸展,雅鲁藏布大峡谷就是这绿色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宛如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一个绿色门户,面向着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为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提供了一条天然的通道。
这条天然水气通道使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形成世界第一大降水带,年降水量达4500一10070毫米;就是这条水气通道使大峡谷积蓄了巨大的水能资源;就是这条天然水气通道使热带气候带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向北推移了五个纬度;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发育了巨大的海洋性冰川;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缩小了南北自然带之间的明显差异2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推动许多热带动、植物分布向北推移;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促进了喜马拉雅山脉南北生物的混合与交流Z就是这条天然水汽通道为许多古生物物种提供了安全庇护,不至灭绝。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作用造成了大峡谷地区齐全完整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由高向低,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风雨林带,宛如从极地到赤道或从我国东北来到海南岛一样。
特别要提到的是高山杜鹃,因为大峡谷的高山灌丛主要由常绿杜鹃组成。这一区域内有154种杜鹃,占世界杜鹃总种数(约60O种)的26%。高山雪线之下是高山灌丛草甸带,再向下便是高山、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带,继续向下便是山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带和常绿阔叶林带,进人低山、河谷是季风雨林带。这里的季风雨林不同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它是在热带海洋性手风条件下形成的有明显季节变化的雨林生态系统。这里是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丰富的地方,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缩影之地。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大河流,居中国河流的第五位但其蕴藏的水力资源仅次于长汀居中国第二位,单位面积水能的蕴藏量居世界之冠。
大峡谷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地区维管束植物约3500余种,其中有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不下千种,具体可分为: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等。
大峡谷地区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丛草甸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如皮毛动物水獭、石貂、云豹、雪豹、青舢、白鼬,豹猫和小熊猫;药用动物马麝、黑熊、穿山甲、鼯鼠、蛇晰、银环蛇、眼镜王蛇;医用动物猕猴;观赏动物:长尾叶猴、棕颈犀鸟、红胸角雉、红腹角难、排陶鹦鹉、大绯胸鹦鹉、蓝喉太阳鸟、火尾太阳鸟、红嘴相思鸟、白腹锦鸡、藏马鸣、黑颈鹤、蟒蛇和羚羊等。由于遭到长期大量捕杀,许多已濒于灭绝。
大峡谷地区个同类型的自然带,除海拔4200米林线以上为雪原冰漠和草甸灌丛外,几乎都被森林占据着,大然林区面积广、森林资源丰富,仅次十中国东北和西南两个林区,居全国第二位。
大峡谷有两个基本特点:奇特的大拐弯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这两大特点本身构成厂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观,构成厂最有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壮观、奇特、雄伟、秀美、原始、自然、洁净、环境独特、资源丰富无与伦比。前者最好从空中来立体观赏它,特别在空中能一睹它那全景的壮观和秀丽后者的水汽和热量为大峡谷地区生态旅游带来山地齐全的垂直自然带,生物的多样性和季风型海洋性温性冰川、高山湖泊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秀以及变化无穷独特壮丽的万千气象。
宛若祥龙的青龙湖蜿蜒璀璨,灵秀如梦的仙女湖娇柔多姿,
碧绿清澈的湖水宛若一块翡翠,要和竹林比一比谁更绿、谁更美。
如今大自然遭到人类无尽的污染、破坏,不过在今天国际社会的大力倡导下,有更多的自愿者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例,环境保护者有着他们做法,包括:降低和清除人为污染,实现污染的目标;降低社会燃料的消耗;制定绿色计划,能源循环使用;保护,合理的使用资源,如水,土地,空气等;保护具有代表性的唯一的生态系统;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建立和保护天然的和人工的禁猎/渔区;总的来说保护生态物种的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能提升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说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我认为任何人都没有恩格斯对她的理解深刻,就让我们再一次重温恩格斯的教诲,
在后面我还说到了人类破坏自然行为的几种类型
你都参考参考:
恩格斯说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往往把自己摆在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而那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处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的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事实上,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形成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虽然人类同其他生物和无生命的物质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特别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而且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没有人类,自然照样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类;但是人类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生存,即人类始终依存于自然。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看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是人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具有一体性,对自然的任何改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自身,所以绝不能把自然当作可以被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所利用,另一些部分则只有保持原貌,避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方式和程度应当有一种自我约束。
二、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 (出处同上)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也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从国内流行的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教科书和工具书对生产力的定义及解释来看,大都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实,利用自然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不少高等动物甚至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改造自然。例如,水獭筑坝、蜜蜂筑巢,就其客观效果来说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改造。虽然这些动物改造自然的能力无法同人相比,以致被认为完全属于本能,但毕竟也在它们活动的范围内改变了自然的原貌,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它们所利用。因此,严格地说,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只有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才是人与其他生物的本质差别。在原始社会,人们最初只是在自己活动的范围内利用自然,包括采集野果,围捕猎物等,后来在劳动中逐步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当原始人捡起一块石头打击猎物时,还只是利用自然;当他把石头磨成特定的形状以便更好地使用时,已经改造了自然;至于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和驯养动物,则包含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如果原始人停留在只是利用自然的状态,一点都不知道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那么同其他动物就没有本质区别。人所以能够从其他动物中分离出来,就是因为在长期劳动中逐步形成了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在近现代社会,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逐步形成了门类繁多的科学技术。只有不断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能科学地而不是盲目地改造自然,从而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减少乃至消除浪费和污染。
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只是注意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近的后果,而对较远的后果缺乏认识;等到这种较远的后果经过积累而变得相当严重时才引起关注,最终造成巨大损失,甚至难以治理和挽回。这个问题在近代社会已经暴露,欧亚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就是如此。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给予了富有远见的关注,告诫人们要学会预见和控制生产行为干预自然所引起的较远的后果。联想当今世界面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重温恩格斯的教诲和告诫,人们应当有所启示和感悟。
三、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
有不少文献引用恩格斯的论断:“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这一著名论断已经成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言论。
现代人为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成就并不意味着人类战胜了自然。所谓战胜或胜利,通常是相对于战败或失败而言,既然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应当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征服和战胜自然的观念。不应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为地构造战胜和战败的关系。事实上,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成就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取得的,没有理由说是战胜了自然。何况这些成就往往存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最终或多或少招致自然的报复。恩格斯当年所分析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和欧洲一些地方破坏自然而遭受报复的情况,同现代社会的情况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由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少数发达国家大量排放各种温室气体和消耗臭氧的化学物质,导致全球温室效应增强和臭氧层破坏,危及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得不通过国际协议来减少温室气体和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一些杀虫剂和化学物质最初被研制成功时曾誉为重大发明,并大量使用,后来才发现最终却会严重危害人自身,不得不禁止使用;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各种污染物大大超过环境承载限度,不得不投入并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治理污染,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得不偿失;国内一些地方毁林开荒,导致土地荒漠化,最终不得不退耕还林。这类事例不胜枚举。
所谓自然的报复,是一种拟人化的说法。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运行,本来不存在什么恩赐和报复。但是因为我们人类宣称要征服和战胜自然,常常违反客观规律,结果遭受损失,在观念中被认为是自然的报复。不论怎样看,人类都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自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自然规律最终会自食其果。现代人无需回到过去敬畏自然和盲目崇拜自然的状况,但在自然面前保持谦虚谨慎,虚心向自然学习,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失为明智的态度。
人类破坏自然行为的三种类型:
人类的破坏自然的行为显然远不能以少数人的无知或者恶意来说明。笔者认为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源自以下三个方面:
1、生存困境导致了人类对自然无奈的破坏。
无奈的破坏根源于现实资源有限性和生存发展所需资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只要这一矛盾得不到解决,破坏自然的行为将一直存在。
首先,为了生存与发展,人类必须向自然索取。而其过程必然是取其精华还其糟粕。人类社会作为自然环境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其进化过程中所需的正熵流只能以向自然引入负熵流的形式进行,这就是一种对自然的破坏。当然,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也可以是向自然(特别是地球自然环境)引入负熵流,从而使自然环境更加有序的过程,即环保行为。这两种模式在方块图中分别对应F(s)和G(s)。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既包括了负熵流,也包括正熵流,所以也可以说,人类的大量行为,相对于整个环境而言,既是一种保护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破坏行为。这一点决定了在上面的模型中G(s)>0是不可避免的。
更进一步,人类向自然界引入负熵流的根源与其他生物的不同——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的欲望所需要的资源量会水涨船高,这就使得上述矛盾处于难以调和的困境。
在“生存”的层次上,这个问题体现得最为突出。
《中国青年报》2001年9月7日报道了云南某村“宁肯病死,不肯饿死”的案例。该庄附近发现了锑矿,挖矿收入高,于是青壮劳动力几乎全上了矿山,结果80%得上了“矿业病”。从1991年开始,仅58户人的村里已经有20多名青壮年劳工因此丧生。十年的经验,人们不可能不知道采矿的危害。可见,这些人不珍视生命并不是出于愚昧或自贱,而仅仅是因为生活的贫困与无奈。对于生存困境中的人,环境保护是奢侈的,他们不可能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保护,甚至不会有这种愿望。因为人必须有最低的生活来源,进行最低的经济活动,如果环境保护影响到了这一点,那么人们将毫不犹豫地破坏环境。当环保政策制定者的效用函数不面对执行者可能面对的生存危机时,微观个体明知故犯的破坏自然就难免了。
在“发展”层面,这一矛盾的调和也并不轻松。
“零增长理论”面对着一个“囚徒困境”:不发展或发展慢意味着在国家间、集团间的竞争中被淘汰(也即无法生存),所以除非全人类共同达成协议,否则“零增长”只能是一纸空文。而出于同样的原因,即使达到这样的均衡点,各成员也有着极强的动机去打破平衡。毕竟,当今天的发展与明天的生存相挂钩的时候,“发展”层面的矛盾实际上就是“生存”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宏观的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态度就变得模糊不定了。
2、认识的滞后性和局限性导致了人类对自然无意识的破坏。
人类对其行为后果认识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备性与不破坏自然要求的对认识行为后果的确定性和完备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科技的发展无法保证人类破坏自然和行为消失。
从认识论上说,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不可穷尽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只能是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而必然存在一个未知域。正如爱因斯坦说的,我们认识的内容就像是一个圆,圆越大,与圆外相接触的地方就越多。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加强要真正造福于人,却在客观上要求人们对这种能力的运用所产生的后果有全面的认识。这一矛盾从模型中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果λ+τ所带来的时滞恰好是行为周期的整数倍,则这个系统不但不能自我纠错,反而会一错再错。
更进一步讲,行为波动和两个时滞互不相关,而两个时滞又是不可控的。这就决定了科学的进步无论如何改变F(s)、G(s)和H(s),甚至于让H(s)=1且λ=0(这意味着人类可以即时且不失真地认识世界!),只要τ不恒为零(由于一个行为引发的是连锁结果,这一点肯定满足),就决不保证这个系统是稳定的。这就是为什么恩格斯说的“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第二步、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这一现象在今天仍不断重现的根本原因。
现实中,人类使用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却不能突破认识局限性,这就使得破坏从直接向间接、从单一向多样、从短暂向久远扩散。典型的例子是氯氟烃和DDT。当上世纪前叶,价廉物美的氯氟烃被广泛用于工业领域时,人们无不感谢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贡献。直到60年后,人们才发现已经头顶一个北美洲大小的臭氧层空洞。DDT的诞生更是让人赞不绝口,当时有媒体就宣称人类农业将从此不再为肆虐的病虫害而忧虑,农业收成的提高更可以使饥荒得到有效的遏制。DDT也的确做到了。但30年后,我们差一点面临“寂静的春天”。
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与滞后性所导致的这一矛盾使人类走到了一条钢丝绳上——科学技术越发展、对自然的改造越大,潜在的隐患和大自然对人的报复就越强,这种报复已经到了可以毁灭人类的地步。正如里恩·西拉德所言:人类在能力增大的同时,安全因素却减少了。遗憾的是,人类要想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就必须借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人类走上这股钢丝实际上也就成了无法避免的选择。而能否走过去则有着大量偶然性的因素。毕竟科学技术越发展,它异化于人类的程度就越大,人类对它的控制能力就越弱。
3、难以摆脱的短视和贪欲导致了人类对自然有意识的破坏
理性人效用函数的多样性和行为效果时滞性使人类难以摆脱短视与贪欲,从而产生了有意识的破坏。
当理性人的效用函数中即期效用偏好更大,而承担的风险仅仅与远期效用挂钩时,行为效果的时滞性将使得有意的破坏成为理性选择。于是为了追逐功利和满足私欲,人们常常不惜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眼前利益、牺牲整体利益换取局部利益。从巴西人砍伐亚马逊河雨林以获得耕地的举动到欧美所谓的“冒险家”在非洲猎杀野象以获得象牙的行为;从大量小企业对淮河污染的漠视到各国在减排温室气体协议上的争吵。人类大量的所作所为都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里的“即期”与“远期”并不是一两年内与三五年后的区别,而是一两年内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的对比。认识时滞e-λs已经长到可以与人的生命时间相比拟,这就大大降低了风险意识,加强了人们的投机心理。相对来说,行为引发效果的时滞e-τs要短得多,这就使得各种追求短期利益、个体利益的行为可以打着国家、民族利益等文明的旗号大行其道。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亘古不绝的战争和地区冲突。
不可否认,每一次战争都对环境有着巨大的破坏。海湾战争后油井的大火造成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加剧;大规模轰炸对耕地、植被、山体的破坏;非洲种族冲突中对森林和水体的破坏;二战中日本用高空气球引发美国森林大火等等都是如此。全球走向一体化中引发的文明冲突更是完全忘记了对环境的破坏后果。种族战争对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战乱使黄土高原所在地带无人养护、兵家必争的两河流域最终成为不毛之地……集团的争夺与文明的冲突使夏托·布赖恩200年前就断言:“野蛮时期是森林草原,文明时代就成了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