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链条 > 正文

山东有41个工业大类

壮观的咖啡
小巧的芒果
2023-02-26 21:02:00

山东有41个工业大类

最佳答案
畅快的大树
殷勤的秋天
2025-09-21 19:49:10

据统计数据显示,山东在联合国所分类的41个工业大类中,中国是唯一的一个41个大类齐全的国家,而山东在全国是唯一的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在207个中类中,山东拥有197个,其中制造业占179个;在全部666个工业小类当中,山东也占到526个。

41个工业大类有那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主任杨超,曾专门对山东隐形冠军扎堆的现象做了研究。他认为,山东有着雄厚的工业基础、完整的产业链条,是培育隐形冠军的肥沃土壤。

这种优势,在2020年疫情防控中得到充分检验,大到医用急救呼吸机、负压救护车、移动CT检查车,小到口罩、护目镜、医用防护服、核酸试剂、红外体温检测仪、医用手套等,山东全都能够生产,且产量巨大。

最新回答
细心的咖啡
雪白的黄蜂
2025-09-21 19:49:10

低端产业指技术含量低的产业,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

主要包括七大类: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

这是一个目前能给我国每年带来三万亿人民币出口收入的庞大产业,但是我们需要警醒的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迅速发展,并且增速还比我国要快。

高端产业

高端产业包括光电子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数字产业、量子技术产业、超级计算产业、电磁能产业、氢能产业、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大健康产业。

扩展资料

2018年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其中确定了雄安新区未来几年的产业重点,制定了八大专项实施方案。该计划制定了包括大数据与物联网产业、信息技术制造业、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产业、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未来产业等八大专项实施方案。

无一例外均紧跟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以智能化信息产业为重点。《计划》提出要建设3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在雄安新区布局建设1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未来产业研究院。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承雄安兴霸州,高新高端产业腾飞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武汉拟5年内建成十大高端产业集群

参考资料来源:和讯网-我在欧洲商场,看到了中国低端产业的真相

搞怪的小土豆
愤怒的鞋子
2025-09-21 19:49:10

来源 | 决策杂志

作者 | 杨文学

县域要创新模式,避免陷入“低端传统”陷阱。

找准县域经济发展“引爆点”,避免传统路径依赖。

“千亿县”发展劲头足

近年来,“千亿县”数量快速增长,2021年新增数量达5个, 43个“千亿县”完成GDP 7万多亿元。

2021年,“千亿县”平均增速为12.6%,是同期国内GDP增速的1.6倍。 其中,神木市、准格尔旗以30%左右的同比增速领跑“千亿县”。

从区域分布来看, “千亿县”东中西部分布极不平衡,城市群中分布较为集中。 2021年,东部“千亿县”达到35个,中部仅有南昌、宁乡、浏阳、长沙、肥西5个,西部仅有准格尔、仁怀、神木3个。

从城市群分布看,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千亿县”数量占比超过一半,达到23个; 京津冀城市群、黔中城市群均有1个,迁安市和仁怀市。

江苏和浙江是“千亿县”主要集聚地。 2021年,43个“千亿县”分布于江苏、浙江等11个省(区)。其中,江苏“千亿县”数量连续多年保持新增态势;安徽、贵州、河北、江西、内蒙古、陕西6省(区)均仅有1个“千亿县”;内蒙古、安徽均是首次诞生“千亿县”。

“千亿县”产业支撑足。 “千亿县”中除义乌市服务业具有明显优势外,其他“千亿县”均是工业强县(市)。 最高的昆山市工业产值超过万亿元,达10284.48亿元。

实体经济是新晋“千亿县”的基石。 2021年,新晋5个“千亿县”中,准格尔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70.8%;石狮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53.99亿元,同比增长12.8%;兴化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28.76亿元,同比增长33%;肥西县规上工业产值超1600亿元。

“千亿县”储备足,2022年数量将实现新突破。 2021年,另有9个县(市)GDP超过900亿元。其中,伊金霍洛、寿光、邹城、平湖、沛县、仙桃等均保持了较高增速,伊金霍洛旗增速达28.3%,寿光达17.5%。预计2022年将有更多县(市)进入“千亿县”行列。

六大发展模式

深入梳理可以发现,“千亿县”有六大典型发展模式。

模式一: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的重要特征是创新要素集聚,区域发展已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并且初步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发展,开始向知识、数据、高级创新人才等新技术、新要素驱动阶段转型,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成为发展的重要新动能。

通过精细化深挖产业链,打造专业化突出、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主导产业。区域内集中了全国70%的百强县, 以制造业为着力点,积极融入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持续深化全球产业链协作,强化“一县一特色”差异化、互补协同发展,做精做细某细分领域产业链。

通过招引全球企业资源、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 以昆山市为典型,昆山打造全国“德企之乡”,集聚数千家德企,汇聚了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8900多个外资项目,以此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截至2020年底,昆山存续发明专利数超过12000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了47.6%。

模式二: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产业集群驱动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凸显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了完整的高水平产业链,产业组织方式呈现集群网络化特征。同时,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大企业集团。政府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一流公共服务功能。

通过打好民营经济、品牌经济、实体经济“三张牌”,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支持民企“做大”上市,培育壮大 体育 用品、纺织鞋服等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打造区域产业集群,培育系列区域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不断壮大县域经济规模。

围绕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提升产业竞争力。 以晋江市为典型,培育出了纺织服装、制鞋2个超千亿产业集群;围绕运动鞋培育 体育 科技 、 体育 赛事等产业业态;培育出49家上市企业和系列知名品牌;优势产业技术装备已全面赶超国际同业水平。

模式三: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融合驱动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县域与区域内核心城市在规划引领、设施配套、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协同,县域经济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形成支持区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以产业协同为主线,围绕主要城市培育经济强县市。 在长沙市、株洲市等区域内中心城市周边,县域经济以制造业为根基,持续增强工程机械、 汽车 及零部件、花炮产业等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培育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以县域主导产业为撬动,加快产业资源带动全域发展。 以长沙县为典型,依托三一重工、上汽大众等核心企业,打造了工程机械、 汽车 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三大支柱产业;带动工程机械产业链400多家企业在长沙市各区县百花齐放式布局,产值突破2500亿元。

模式四:山东半岛城市群传统产业升级驱动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县域经济,以数字化赋能、创新驱动等举措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形成区域发展新动能,实现新旧动能转化,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依托传统产业基础,通过区域协同、品牌赋能加快转型。 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实力县域较多,民营经济活跃,但县域产业结构较为雷同,产业特色不够鲜明。通过与青岛市、烟台市等经济强市联动,挖掘农产品、海洋、石油等资源优势,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响了龙口粉丝、制造之都、品牌之都等知名区域品牌,赋能县域经济发展。

引入新兴产业,替代传统产业。 以龙口市为典型,推行传统制造业“更新换代”工程淘汰落后产能,进军高端领域,推动传统制造业集成发展、转型升级,成功培植生物技术与大 健康 、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模式五:呼包鄂榆城市群资源驱动主导模式。

这种模式更多与当地特色资源相关,通过资源开发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围绕煤炭等资源进行产业链布局,形成产业发展持续动能,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商贸物流型城市、休闲度假型城市转型,从而摆脱“资源诅咒”的发展路径。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逐步形成特色产业优势。 县域发展依托煤炭等能源资源开发壮大县域经济体量,创新“资源型开采-精细化加工—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路径。

加速由原料向产品的迭代,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 以神木市为典型,践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探索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发展新型煤化工、新型建材等新兴产业,强化产业链协同,推动由原料向材料转化、从大宗化学品向终端应用品拓展、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的跨越。

模式六:特色产业与核心企业驱动主导模式。

依托白酒特色资源和行业龙头企业,整合区域资源,围绕核心企业全产业链配套,推动区域全面发展,实现GDP千亿跨越。

近年来, 贵州省仁怀市实现了“飞跃式”增长。 仁怀市的贵州茅台集团2017年营业收入为661亿元,同比增长50.5%,2018年营业收入达到了772亿元;2020年实现营收已近千亿元,利润达到467亿元,利润几乎达到仁怀市GDP的1/3。此外, 仁怀还集聚了其他近百家规模以上酒类企业,数千家白酒产业链关联企业。

“小”县域释放“大”能级

县域发展潜力无限,越来越多的县域经济总量超过千亿,更多县域经济总量超过地市将常态化,应客观看待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势能,正视县域经济持续做大做强的趋势。

县域发展不应局限于对县域经济的刻板认知,县域经济发展无上限,未来可能出现5000亿级、万亿级县(市)。 县域在当前被赋予了更大使命,在制定发展目标中应远中近期结合,适当拔高发展目标。

头部县(市)未来可能会向万亿冲刺,而更多的县则应该瞄准“千亿县”发展目标。 如,2021年昆山市GDP达到4748.06亿元,经济总量超过宁夏、青海等省区,工业总产值 历史 性的突破万亿元。

在发展过程中, 县域要创新模式,避免陷入“低端传统”陷阱。 选对方向、找准突破口、打好组合拳,推动县域经济由传统孤立发展向区域协同发展转变。

融入区域发展格局,借势区域内中心城市,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推动跨区域产业协同、人才交流、创新合作。 加强与周边核心城市产业集群进行配套,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竞争优势。

培育区域品牌和产业品牌,提升县域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县域产业影响力。 挖掘好区域优势资源,结合县域经济特点培育壮大实体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同时, 找准县域经济发展“引爆点”,避免传统“路径依赖”。 跳出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惯性思维,加强向“千亿县”“标兵县”对标学习,炼长板、补短板,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制定县域经济发展个性化方案。

提升“千亿县”在强省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些省份可制定相应强县战略,提升县域经济在强省发展的重要地位,推动省内经济的均衡化发展。

强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研究从项目招商、城市建设、人才引进、领导干部考核任用等具体方向给予政策支持。

加快形成 储备一批、提升一批、发展一批, 引导县域向“千亿县”“百强县”迈进,着力支持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特别是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大都市圈等区域,加强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竞争力突出的经济强县和“千亿县”。

健康的羽毛
陶醉的音响
2025-09-21 19:49:10
山东滕州经济主要靠机械机床、煤化工、玻璃产业三大产业支持。1、机械机床产业:作为滕州的重点支柱产业,企业大多集中在中下游,产能总体偏小,下游产业基本处于小而散的状态,产业链结构并不完善,行业内存在着产品结构与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整合与衔接问题。如何纵向以完善区域机床产业链,横向通过产品的多元化和多规格化,加强与装备、船舶、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关联拓展,培育产业集群则是产业转型升级中着力努力的方向。2010年规上煤化工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8.8亿元,拉动增长10.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7.1亿元,拉动增长8.9个百分点。而2013年实现收入374.3亿元,拉动增长2.3个百分点;实现利税39亿元,拉动增长1.7个百分点,3年间,盈利能力提高,但拉动力下降明显。2、煤化工产业:滕州位于全国七大煤化工基地之一的苏鲁豫皖煤化工基地核心区,是最适宜发展煤化工的高硫煤富储区。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发展煤化工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原材料资源。随着煤化工产品价格上涨,盈利能力的提高,2013年煤化工企业实现收入239.6亿元,拉动增长2.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7.1亿元,拉动增长9.6个百分点。分别比10年提高拉动0.3和9.1个百分点。但近年来,滕州的煤化工产业发展也面临一哄而上建项目、初级煤化工产品过剩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升级煤化工技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把发展煤炭精深加工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变“卖燃料”为“卖原料”,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把煤炭的价值“吃干榨净”。3、玻璃产业: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直接影响其上下游行业。玻璃产业已经明显感受到房地产下行所带来的经营压力。多家玻璃生产企业负责人坦言,玻璃产品售价不断下滑,回款数目持续减少,企业经营变得愈加困难。今年以来,全市规上玻璃制品企业实现收入40.5亿元,同比下降3.9%,负拉动0.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2.9亿元,同比下降6.7%,负拉动0.4个百分点。让玻璃行业雪上加霜的还有产能过剩。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平板玻璃的产能利用率为73.1%。然而,实际上平板玻璃的产能过剩问题比披露的更加严重。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平板玻璃行业产能为12.5亿重量箱,实际产量仅为7.8亿重量箱。如果延续目前的发展方式,平板玻璃的产能过剩将很快在加工玻璃行业出现。在目前产能过剩影响严重的情况下,行业技术升级和创新,走差异化道路才是最终出路。同时目前行业洗牌对滕州也是个机遇,滕州玻璃产业可能逆势而动,继续扩张。

义气的向日葵
从容的大侠
2025-09-21 19:49:10
论文: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论述我国传统纺织服装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从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等四个维度分析了我国传统纺织服装产业链存在的问题。指出: 产业链环分割过细、各链环发展不均衡、区域产业链断裂且布局不合理、产业价值低,导致技术链断裂、信息链不畅、产业配套半径大、企业获利能力低是现存的主要问题。认为: 重构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对策是重组产业链环,均衡供需链,接通区域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层次。。

计划体制时期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具有鲜明的计划特征。这一时期的产业链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导,以区域原料资源差异为指向,以沿海初具规模的产业基地( 上海、青岛、天津等) 为技术辐射源,向中西部扩散布局产业带,其特点是以行政区划为单元,构建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区域产业链,即依据各地域原料资源( 主要是天然纤维资源) 优势,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完整的企业链,实现产业的区域集中配套,形成区域型产业基地。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承载了为全面工业化建设进行原始积累的重任,在国民经济各门类中受到了格外的重视,由于劳动力成本在国际化竞争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的加工制造环节逐步向以我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使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经历了二十余年的超常规发展,其显著特征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生产规模快速扩张。

2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计划体制背景和超常规、不均衡发展,使我国当前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存在如下一系列的问题。 ( 1) 从企业链角度来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产业链环分割过细,上下游企业间以纯市场交易式关系为主,技术链短,信息链断裂,交易成本较高。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产业链环( 生产部门) 划分长期保持计划体制时期的状态,即依据原料、纱线、坯布、服装的产品链,将产业划分为原材料企业、纺纱企业、织造企业、印染企业、服装企业的产业链环布局,技术关联度高的产业部门如纺纱、织造和印染等被划分成多个产业链环。产业链环分割过细,使得供需链中各链环的技术链对接困难,使基于上下游紧密协作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机制丧失使得交易次数增多,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 税收成本、物流成本等) ,不利于整体产业链价值的最大化。过于“独立”式的生产也不利于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恶化了企业生存环境。由于上下游的协调完全依赖于订单方的外部指令,上下游链环之间的信息传递困难、效率低下,增加了产品质量控制的难度和成本。此外,产品生产受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 ( 2) 从供需链角度来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各链环发展不均衡,部分环节产能严重过剩,而部分环节发展不足或滞后。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在与全球产业链对接的过程中,一些环节由于具有比较优势而有能力参与全球产业链,得到了较快发展另一些环节因竞争力不足,其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发展水平滞后,使得整个产业发展很不均衡。我国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是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密集的制造环节,如纺纱、织造、服装加工等,在出口导向政策的激励下,这些产业环节规模持续飞速扩张,产能已严重过剩,目前已拥有世界纤维加工能力的近一半产能,而新材料研发、面料设计与营销、服装设计与营销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环节,参与国际层面竞争的深度和广度均与制造环节有较大差距,发展水平始终不高。 ( 3) 从空间链角度来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完整的区域产业链断裂,产业由区域中心城市向县镇城乡扩散,产业配套半径增大。从计划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型过程中,从区域角度来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从宏观布局上看,由于沿海区域具有传统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形成了涵盖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省份的优势产业带,东西的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尤其是服装制造。从微观区域上来看,原中西部产业基地的产业链经历了一个从接通到断裂的过程,即原有的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完整产业链,由于各链环间原来的计划配套关系被打破,各链环开始在更

大区域范围内寻优匹配,部分相对薄弱、竞争力不强的链环,在产业链的动态调整过程中逐渐被淘汰或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其他区域转移,而呈现断环状态,使区域产业配套半径增大。 此外,由于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留住人才、吸引人才配套措施的普遍缺失,技术人员的流失严重,加之普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降低,企业技术水平呈下降趋势,核心竞争力丧失,发展后劲不足。

( 4) 从价值链角度来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产品整体层次只能满足市场的中低端需求,参与全球产业链的链环一直处于产业链低价值区。市场需求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满足需求的产业链的多层次性。计划体制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不高,市场需求层次较低,纺织服装产业链的设计也主要为满足国内中低端需求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设计、研发能力严重滞后于国际水平。改革开放后,在与全球产业链对接的过程中,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只有加工制造环节能够具备一定竞争力,处于产品市场低价值区,虽历经多年发展,但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长期制约整个产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3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调整的对策3. 1 重组产业链环整合企业链为保证产品质量与性能满足需求,解决因分工过细造成的技术链断裂、信息传递效率低、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必须重组现有的产业链环。产业链环的重组与企业链的整合可以采取几种模式。

一种是纵向一体化式,由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通过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纵向一体化扩张而形成一个企业集团或总公司。总公司或集团公司通过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对其他企业保持强有力的控制,将多个产业环节甚至整个企业链纳入同一个经营体内,实现企业链多个链环之间甚至整个产业链内部的“自给自足”,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存、共同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务实的汉堡
冷静的龙猫
2025-09-21 19:49:10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有,钢铁、水泥、电力、煤炭、纺织,汽车制造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而且规模普遍偏小,在管理、营销方式以及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与跨国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较弱。

耍酷的唇膏
欣喜的鸭子
2025-09-21 19:49:10
我国国际分工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位置。

根据天眼查显示,目前我国产业链整体上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应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

标致的豆芽
孝顺的小蚂蚁
2025-09-21 19:49:10

低端产业链开始转移将会给我们国家带来下面三个影响:社会竞争压力更大、国家的税收减少以及工资会降低,低端产业链的转移对于我们国家并不是一件好事。

虽然我们国家最近几年一直在不断的提高端制造,而且高端制造确实已经获得一定的成果。低端产业链对于我们国家的影响依然是非常大的,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和社会的税收问题。

一、社会的竞争压力会大一些。

社会的竞争力肯定会因为低端产业链的转移而变得更大一些的,这些低端产业链所涉及到的公司能够给予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当这些机会减少的时候,社会当中的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已经产生了不平衡,那么压力肯定会大一些。

二、税收也会减少的。

低端产业链每年都会生产出大量的成本供这个社会当中的人们使用的,在这些产业链减少了之后,相应的交易量也会出现萎缩的,从而税收也会减少的。税收对于我们国家的影响是最大的,我们国家在短时间之内必须要留住这些低端产业链,长期肯定是发展高端产业链的。

三、工人的工资可能会降低。

当社会上的工作机会减少的话,那么工人的工资肯定会被降低的。因为资本家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所以他们会通过降低工资的方式减少自身的成本,所以产业链的外移对于国内的工人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低端产业链基本上都已经转移到了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在那些资本家看来,国外的用工成本是更低的,而且在国外发展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力度去发展高端制造,才能够让我们国家处于上游的位置。